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触摸童心,解读人性 ——《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触摸童心,解读人性 ——《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触摸童心,解读人性 ——《童年》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触摸童心,解读人性 ——《童年》教学设计

触摸童心,解读人性

——《童年》教学设计

〖名著解读〗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最贴近孩子心灵的一部作品。传记文学,没有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统领全书的叙事线索,没有激动人心的喜剧冲突,不能用凭空的想像来吸引读者。传记文学,一般以人物生平为素材,从过去的生活中截取值得回味、记忆鲜明的片段,进行生动的描写。

《童年》描绘的是一幅感情浓厚、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悲惨的童话。小说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有两个高尔基与读者对话,一个是童年阿廖沙,一个是成年高尔基。童年阿廖沙用辛酸而天真的语调讲述了幼年的寄居生活,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俄罗斯人民悲惨而倔强的生活画卷;成年高尔基意味深长地揭示成长的道理,剖析了人性。

《童年》运用凝练而质朴的笔法,妙趣横生的描写,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深邃的思索。如通过外祖父等人物暴躁、乖戾、贪婪、自私的性格,批判俄罗斯民族的国民劣根性,鞭挞小市民卑鄙的灵魂。更重要的是,作品塑造了外祖母这一光辉且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外祖母身上的人性光辉,让我们看到了善的力量、俄罗斯民族的伟大。

正如高尔基所说:“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败类的肥沃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出卓越、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希望。”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回忆童年、展示悲惨、博得同情,而是用自己的童年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温暖着冰凉的现实,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即使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的、正直的心灵。

〖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情感。

3.品味童心童趣。

4.感悟成长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

2.体会人物情感。

3.品味童心童趣。

教学难点:感悟成长内涵。

课前准备:浏览《童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创编小小说

一、活动要求

1.提炼《童年》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改编成小小说。(要将无关的内容去掉)

2.为小小说拟一个新颖、恰当的标题。

3.试写编后记:以编辑的身份点评人物、评价事件、联想背景、发表观点、抒发感情……

二、教师示例

第一次挨打

外祖母向我扑过来,两手抱起我,喊道:“我不让你打阿列克谢!不给,你这魔鬼!”

外祖父又向她猛扑过去,推倒她,把我抢了过去,抱到凳子上。我在他手里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狂吼着,夹紧了我,最后,向长凳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脸。

我记得他粗野地叫喊:“绑起来,打死他!……”

外祖父把我打得失去了知觉,接着我病了一场,在一间小屋里,背脊朝上,在暖和的大床上躺了几天。

生病的那几天,是我一生中重大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大概长得很快,并且有一种特别不同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的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是别人,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一天,外祖父突然来了。

他坐在床上,用冰凉的手摸了摸我的头,说道:“你好,小爷子,不要生气了!怎不吭声儿?”

我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想一脚把他踢出去。

“啊,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

他摇头晃脑地坐在那儿,头发胡子比平常更红了,双眼放光,手里捧着一堆东西:一块糖饼、两个糖角儿、一个苹果还有一包葡萄干儿。

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又摸了摸我的头。

他的手不仅冰凉而且焦黄,比鸟嘴还黄,那是染布染的。

“噢,朋友,我当时有点过分了!”

“你这家伙又抓又咬,所以就多挨了几下,要知道,自己的亲人打你,是为了你好,是要你接受教训!”

“噢,阿廖沙,我也挨过打,打得那个惨啊!别人欺负我,连上帝都掉了泪!”

“可现在怎么样,我一个孤儿,一个乞丐母亲的儿子,当上了行会的头儿,手下有好多人!”

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

他的绿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红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

“没日没夜地往前拉啊拉,腰弯成了是,骨头嘎嘎地响,头发都晒着了火,汗水和泪水一起往下流!”

“亲爱的阿廖少,那可是有苦没处说啊!”

“我常常脸向下栽倒在地上,心想死了就好了,万事皆休!”

“可我没有去死,我坚持住了,我沿着我们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走了三趟,有上万俄里路!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夫头儿!”

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

他一边说一边比画,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掉船里的水。

他一边讲一边唱,一纵身又回到了床上:“啊,阿廖沙,亲爱的,我们也有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中间休息吃饭的时候。夏天的黄昏,在山脚下,点起篝火,煮上粥,苦命的纤夫们一起唱歌!啊,那歌声,太棒了,伏尔加河的水好像都流得越来越快了!”

他就这样一直讲到天黑,与我亲热地告了别。

就这样一直讲到天黑,与我亲热地告了别。

外祖父并不是一个凶恶的坏蛋,也并不可怕。不过,他残酷地毒打我的事儿,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编后记:

幼年丧父,是命运赐给“我”的第一件“礼物”。幼小的“我”亲自领略了外祖父的残暴,也感受了他的温情。外祖父的经历,不仅让“我”对他有了一些理解与敬意,而且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黑暗时代底层小市民的悲惨生活和无尽苦难。

“小茨冈”之死

“小茨冈”被抬进了厨房。

他躺在地板上,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被窗格分成了几道,一道落在他脸上、胸上,一道落在他腿上。

他的眉毛挑了起来,额头放着一种奇怪的光,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花板,只有暗紫的嘴唇在动,吐出些发红的泡沫儿来。鲜红的血从嘴里流到脸上又滑到脖子上,最后流向地板,很快他就被血浸泡住了。

他的双腿痛苦地弯曲着,血把它们粘到了地板上。

地板擦得很干净,鲜红的血像一条小溪在上面流淌,横穿过一道道光线,流向门口。

“小茨冈”直挺地躺着,手指头还在微微抓动,手指头上的血迹在阳光下闪着光。

保姆叶芙盖妮娅把一支细蜡烛向“小茨冈”手里塞,可“小茨冈”根本握不住,蜡烛倒了,栽进了血泊之中。

叶芙盖妮娅拾起蜡烛来,用裙子角把它擦干净,又往“小茨冈”的手里塞。

人们议论纷纷,我有点站不稳,赶紧抓住了门环。

雅科夫舅舅战战兢兢地来回走着,低声说:“他摔倒了!给压住了!”

“我们一看不行,就赶紧扔掉了十字架,要不我们也会被砸坏的。”他面如死灰,两眼无神,疲惫不堪地说。

格里高里怒吼道:“是你们砸死了他!”

“是的,那又怎样?”

“你,你们!”

血在门槛边上聚成一摊,渐渐变黑了,好像鼓了起来。

“小茨冈”不停地吐着血泡儿,低低地哼叫着,声音越来越小,人也瘦了下去,平了下去,贴在了地板上,好像要陷进去。

雅科夫舅舅低声说:“米哈伊尔去叫爸爸了!我雇了一辆马车把他拉了回来!唉,幸亏不是我亲自背着,否则……”

叶芙盖妮娅还在把蜡烛往“小茨冈”手里塞,烛泪滴在了他手掌心里。

格里高里怒吼:“行啦,你把蜡烛立在地板上就行啦,笨蛋!”

“给他把帽子摘下来。”

叶芙盖妮娅把“小茨冈”的帽子摘了下来,他的后脑勺砸在地板上,沉沉地响了一声。

他头歪向一边,血顺着嘴角往外淌,流得更多了。

我等了很久,等“小茨冈”休息好了站起来。

可是没有。

第三天,他还是那么躺着,不断地瘦了下去。

他的脸黑了下来,手指头也不能动了,嘴边儿上也不流血沫了。

他的天灵盖和两个耳朵旁,插着三支蜡烛,黄色的火光摇曳不定,照着他蓬乱的头发。

叶芙盖妮碰跪在地上哭着:“我的小鸽子,我的小宝贝……”

我感到特别冷,十分害怕,爬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外祖父穿着貉绒大衣,脚步沉重地走了进来。

穿带毛尾巴领子的皮大衣的外祖母、米哈伊尔舅舅、孩子们,还有很多生人,都涌了进来。

外祖父把大衣往地上一扔,吼道:“混蛋!你们把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给毁了!再过几年,他可就是无价之宝啊!”

“你们这帮狼崽子!”

外祖母趴在了地板上,两只手不停地摸着“小茨冈”的脸和身子,搓他的手,盯着他的眼,把蜡烛都碰倒了。

她缓缓地站了起来,脸上发黑,身上也是黑衣服,两眼圆睁,可怕地低吼着:“滚!滚出去!可恶的畜生!”

除了外祖父,别人都出去了。

“小茨冈”就这样死了,无声无息地被埋掉了。

人们渐渐地把他忘掉了。

编后记:

世间的人性,在“小茨冈”的死面前展现得一览无遗。

人性的残酷。雅科夫舅舅面如死灰地说:“我们一看不行,就赶紧扔掉了十字架,要不我们也会被砸坏的。”“小茨冈”是被他们害死的,但“我”这两个自私、野蛮、想方设法害人的舅舅却没有一丝内疚,没有一点伤心,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危。外祖父吼道:“混蛋!你们把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给毁了!再过几年,他可就是无价之宝啊!”“小茨冈”是外祖父的养子,他惋惜的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个好雇工而已。

人性的无情。“‘小茨冈’就这样死了,无声无息地被埋掉了。人们渐渐地把他忘掉了。”淡淡的几句交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无情,别人的死无关痛痒,泛不起一点涟漪。

人性的缩影展现了社会的面貌——一个冷漠、功利的社会。

值得庆幸的是,阿廖沙还看到了人性的温暖。面对“小茨冈”的死,善良的保姆和慈爱的外祖母的悲伤是真的。善良的外祖母在阿廖沙心中种下了善良、真实、正直的种子,或许这就是上天的恩赐吧!

三、学生活动

教学活动二:触摸童心

一、活动要求:用细节品味童心

二、教师指导

1.儿童的观察角度。

初见外祖母

“睡吧宝贝,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才刚刚从夜里的怀抱里升起来……”

“我就是睡不着!”

“嗯,不想睡就起来吧。”

她默许了,一边编着辫子,一边往沙发那儿不停地望着,母亲正脸朝天躺在沙发上,她伸直得像根快崩断的琴弦。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给打碎了呢?你告诉我怎么回事?”

她说话就像用心灵在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艳丽和芳香,一下子就牢牢地映进我的记忆。

品味:在孩童的眼里,母亲像快崩断的琴弦,外祖母说话像唱歌。用儿童的角度观察大人,别有一番趣味。

2.儿童的细腻心思。

父亲去世

外祖母领着我,走在许多发黑的十字架之间,走向远远的教堂。

“你为什么不哭?”应该大哭一场才对!”走出坟场的围墙时,她说。

“我不想哭。”

“噢,不想哭,那就算了,不哭也好!”

我很少哭,哭也是因为受了气,而不是因为疼什么的。

品味:幼年丧父,在大人看来,是件悲痛欲绝的事,应该大放悲声,而小孩子觉得受了气者悲惨的。富有童趣的叙述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儿童的心理。

3.儿童的情感。

爱的天使

在她没有来之前,我好像躲在黑暗中睡大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唤醒,把我引向了光明,用一根剪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都串联了起来,就像在没有光亮的地方织成了五光十色的花边,她立刻成为我终身的好朋友,成了最知心、最亲近又最了解我的至爱,就是她用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幼小的心灵,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教我如何去面对和应付艰难的生活。

品味:外祖母温暖的爱照耀着阿廖沙,在残酷而污秽的现实生活中,阿廖沙的童年充满了爱与希望。

4.儿童的感悟。

可爱的外祖父

我认字认得很快,外祖父对我也越来越关心,很少打我了。依以前的标准,其实他应该更勤地打我,因为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破坏外祖父制定的行为规则,可他经常只是骂两声而已。

我想,他以前打我一定是打错了,打得没道理。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

他把我的下巴颏一托,托起了我的脑袋,眨巴着眼,拉着长腔问道:“什——么?”然后他就笑了:“你这个异教徒!你怎么知道我打了你多少次?快滚!”

品味:在很多读者眼中,外祖父是反面的典型,是暴躁、自私等丑陋灵魂的代名词。还记得第一次惨遭毒打,是阿廖沙童年岁月中,外祖父送给他的第一份“厚礼”。

当阿廖沙一天天长大,外祖父对他越来越关心,很少打他了。“我想,他以前打我一定是打错了,打得没道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抹灭阿廖沙天真无邪的童心,只有天真的孩子才会这么想,这么问。

三、组织交流

1.请学生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旁批点评。

2.品味时着重感受童心童趣。

教学活动三:解读人性

一、任选话题,小组合作探究

1.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悲惨童话,离奇而又黑暗的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残酷。

——高尔基《童年》请联系作品,从“悲惨”“黑暗”“残酷”三个词中任选一词谈感受。

2.高尔基在那个充满了艰辛、痛苦、侮辱的童年,直接接触到种种社会渣滓。他为什么没有被环境毁灭,反而从社会底层上升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二、学生活动

话题1

1.阿廖沙身世悲惨:3岁丧父,10岁丧母,在外祖父家寄人篱下,11岁就走向人间去流浪。

2.童年境遇悲惨:外祖父性格暴躁、乖戾,阿廖沙经常惨遭外祖父的毒打,第一次就被外祖父打得失去知觉;在外祖父家,阿廖沙经常被两个表哥欺负;外祖父破产以后,阿廖沙以捡垃圾维持生活;在学校读书,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他……

3.成长环境黑暗:两个舅舅是粗野、自私的小巿民,经常为争夺家产而互相殴打;外祖父也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老雇工格里高里为外祖父工作了一辈子,最后眼睛完全瞎了,沦为乞丐……

4.社会黑暗:底层老百姓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没有尊严,朝不保夕……

5.人与人关系残酷:外祖父很贪财,80岁了跟外祖母分家,将所有的破盆烂碗分给外祖母,却将外祖母所有的旧衣服拿走卖700卢布,给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去生利息;外祖父丧失了羞耻心,去找从前的同事和行会的富商哭穷,将骗来的钱给小铺子的老板娘生利息;外祖父放高利贷,秘密地接受典当,将钱交给教子尼古拉去生息,因为没打收条,钱被教子骗走了,最后破产了。两个表哥学会了干坏事,怂恿阿廖沙将白布染成蓝色,结果阿廖沙遭到外祖父毒仃;怂恿阿廖沙往邻居贝德连头上吐唾沫,招致外祖父痛打……

在外祖父这样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里,充满了“悲惨”而“残酷”的现实,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黑暗,无情地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弱点,鞭挞小市民卑鄙的灵魂。通过人物描写,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俄罗期民族的文化心理: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

话题2

阿廖沙没有被环境毁灭,是因为那些光明的、正直的人们,给了阿廖沙支持和力量,让他看到了光明。比如,外祖母是俄罗斯最光辉、最人性、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外祖母的慈爱、善良,让阿廖沙看到了善的光辉、善的力量;外祖母的乐观、坚强,让阿廖沙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小茨冈”善良、乐观,有同情心;格里高里教导阿廖沙做正直做人;“好事情”对阿廖沙的启迪……这些都成为阿廖沙的力量。

(设计意图:用话题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走进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感受阿廖沙成长的艰在,感悟作品的主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

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 导读:【《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

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 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二: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 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 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吴翠敏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掌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 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 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 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 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 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部编本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 黄晕.(yùn)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pdf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完整)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方法 内容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中展开,新课程凸显出的全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一线的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反思以认识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建生成性的教学价观。”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将朝着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向前发展,本学科要确立新理念,吸纳新信息,运用新视角,探求新方法,赋予汉语文教育新的生命。为此我们必须研究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教育原则、语文课程标准等,确立科学的现代语文观念;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优化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认识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的反思 首先我诠释一下教学设计的含义,什么是教学设计呢?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所作出的预设。它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上,它指对教学内容的策略等所作出的全方位的策划,并且这种策划是允许有弹性的。 (二)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全称是课堂动态生成,即在动态中生成,这种教学价值观是运动、变化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中人物来实现这一动态过程。那么这种价值观遵循了什么理念呢?首先尊重了生命的自主性,其次赞美了生命的独特性,第三关照了生命的整体性,第四理解了生命的生成性。我在教《七根火柴》这篇文章时,曾有学生发问:我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人都有真实姓名,这里把无名战士用一个真人,一个有名字的人,我们不是更加崇拜他、景仰他吗?那么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有一位同学说无名战士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来可以写成张某某、也可以写成李某某,但像这样的红军战士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不需要写汉字,写成无名战士更好,更能体现红军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那种刻骨铭心的事迹。看到无名战士就像看到我们的红军,看到无名战士就能看到红军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给他起个名字呢?这位学生回答得多好啊!如果教师教条的把自己的观点生硬的加给学生,把作品的内容强灌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怎能放出光芒?学生的发言怎能启发他人?可见这种生成的价值观能把学生的智力、情绪、能力、情感、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发掘了学生深沉的领悟力,同时启发了其他学生,还调动了包括老师在内所有的激情。学生就会说:“他行,我也能行。” 老师也会由衷的说:我们的学生真是太棒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们?为什么总是禁锢他们?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一过苹果交换另一个苹果,同样是一个苹果,可一种思想交换另一种思想,就是两种思想。”如果我们教师在预设时能充分发挥课堂的能动性,保护好学生的激情,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参与了体验同时获得自我满足,课堂呈现的是弹性美。

人教版培智七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培智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内容备注 1师生情——2在学校8课时第一周9月5—11 3列宁怎样作文——基础训练18课时第二周12-—18 4骆驼和羊——5孔雀、八哥和母鸡8课时第三周19—25 6买鞋——7小闹钟8课时第四周26—10月2 国庆节 第五周3—9 基础训练2——8我们也要当红军8课时第六周10—16 9秘密学习——10跳高8课时第七周17—23 基础训练3——11锯是怎样发明的8课时第八周24—30 蚕妇————陶者8课时第九周31—6 13怎样写信——基础训练48课时第十周7—13 14大海的歌8课时第十一周14—20 15美丽的山城8课时第十二周21—27 16让我们荡起双桨——17雾8课时第十三周28—4 18和石头交朋友的人——19漫游月宫8课时第十四周5—11 20扫雪——基础训练68课时第十五周12—18 复习8课时第十六周19—25 复习8课时第十七周26-1月1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9 月9 日 1 课题: 1 师生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 重点、难点:培养理解词句和重点、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具:插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今天我们学习《师生情》;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师生情》这幅图究竟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呢?请同学看图。 二、指导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上画的谁、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三、边看图;边想象; 1.她们为什么来看望老师? 2.她们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屋里看;想一想:她们看到了什么?此刻她们会想到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再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尊累玻璃顺 (2)字形难点。 尊:中间一横不能去。匆:最后一笔是“、”。 璃:右下是“””;不要写成“””。 (3)理解词语。 和蔼:和气;和善。劳累:疲劳;疲乏。 尊敬:重视而恭敬地对待。 “过度劳累’’是什么意思?文中指谁“过度劳累”? 打扰:扰乱。本文指影响、干扰。 肯定:一定。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踮起: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看图说说准踮起脚尖?干什么? 五、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反思: 特教学校课时计划 9月12 日 2 课题: 1 师生情第二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设计 磐石教育中心设计

目录 第一单元阅读 1春 2济南的春天 3﹡雨的四季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阅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阅读 12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4﹡走一走,再走一走/莫顿·亨特 15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阅读 16猫/郑振铎

17﹡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18 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阅读 19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0天上的街市/安徒生 21﹡女娲造人/袁珂 22 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1春 激趣导入: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实则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MMM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作者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 一、重点 1. 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初中语文教案

《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