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iData_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_顾亚军

iData_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_顾亚军

iData_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_顾亚军
iData_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_顾亚军

第33卷第6期2011年6月舰船科学技术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3,No.6Jun.,2011

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

顾亚军,曹宁生

(中国舰船研究院,北京100192)

要:对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可减少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降低成本,并有效提升装备

的生命力。本文从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确保模块互换的硬件设计技术、基于中间件的软件设计技术、人性化的结构设计技术和统一的测试环境设计技术等方面对实施基础软硬件标准化的总体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

舰艇平台;软硬件;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U674.7+

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649(2011)06-0042-04

DOI :10.3404/j.issn.1672-7649.2011.06.011General 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of basic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warship platform system

GU Ya-jun ,CAO Ning-sheng

(China Sh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Beijing 100192,China )

Abstract :

The standardization desig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warship platform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mount and type of spare parts ,reduce cost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equipment.This paper studied the most important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of basic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warship platform system ,included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design based in middleware ,hardware design ensured the module is interchangeable ,user-friendly structural design ,uniform test platform design.

Key words :

warship platform ;hardware and software ;standardization

收稿日期:2011-05-06

作者简介:顾亚军(1969-),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舰载信息基础平台总体技术。

0引言

根据舰艇平台的基本构成和作战使用需要,舰艇

平台一般具有推进监控、

电力监控、损管监控等功能。舰艇平台是舰艇构成与使用的基础,它为作战系统提

供存在环境和使用条件,

为全舰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作战能力,并直接提供生存能力和保障能力。

舰艇平台基础硬件主要包括电气、机械及其他有关器件组成的具有特定的数据采集、监测控制、网络通信、操作指示等功能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基本单元,能满足各类舰船自动化要求的智能硬件模块或设备。舰艇平台基础软件主要包括能驱动硬件正常工作的驱动程序、进行故障诊断的诊断程序以及中间件程序等。硬件和软件相互依存,硬件为软件提供物质基础,软件离开了相应硬件的支持,便无法发挥相应作

用;同时也只有在软件的支持下,

硬件才能正常工作。高质量的基础软硬件是舰艇平台可靠运行的基础,对基础软硬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可有效减少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降低成本,并提升装备的生命力。发达国家海军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开始重视舰艇平台基础硬件的标准化,采用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并在系统监控台、数据采集处理装置、传感器等设备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基础之上,强化了软件标准化设计。德国MTU 公司、日本寺崎公司、挪威KONGSBERG 公司、加拿大CAE 公司等都有相关的机电系统产品及集成平台系统,其产品模块化程度高,形成高、中、低等不同层次产品,并明确分成推进控制、电站监控、机舱监测等不同系列产品。

把动力、电力及辅助系统监控装置各功能以通用

第6期顾亚军,等: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

方式分解为一些通用功能模块,开发符合需求的标准化功能模块及统一的网络设备接口,开发软件构件,按系统特点要求,选择所需的功能模块,连同它们的接口一起形成全船的动力、电力及辅助系统监控装置。在舰艇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要改变和提高该系统的功能,将由变更、增加、减少标准化的模块或模块的升级来实现。这便是国际上目前广泛应用的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设计模式。

对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进行标准化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相关技术研究也愈来愈深入,本文重点论述相关的总体技术。

总体设计工作应遵循顶层设计思想,着重加强总体顶层设计和软硬件一体化设计,建立标准体系、约束系统研制,各系列产品采用统一的技术体制、软件共用环境、硬件系列配置和标准规范。

总体设计的目标是应能满足不同专业用户的需求,用户可根据功能和战术使命要求进行模块的选择和配置;为提高装备标准化水平,减少备品备件种类,软硬件同类模块应实现兼容互换;为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软硬件模块应可独立升级。

1从顶层出发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为了做好有关研制工作,应从系统顶层设计着手,对各系统间硬件的共性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系统功能的基本配置要求,剥离个体的差异,并进行归纳提炼,提出相应的系列型谱,包括系列化的控制台和控制单元。不同系列控制台和控制单元采用统一的技术体制、软件共用环境、硬件系列配置和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为规范并指导项目研制,应坚持“标准先行”,首先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总体、硬件、软件、结构、集成与测试、批生产管理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并贯穿整个研制、生产、集成和二次开发全过程。

2确保模块互换的硬件设计技术

为满足不同使用环境需求,适应型谱系列要求,应进行丰富的功能一致的标准化模块设计,用户能根据功能需求进行模块的选择和配置。

标准化模块可分为I/O类、现场控制类、网络通信类、显示操作类和综合类共五大类30余小类模块,可通过标准化模块的组合来构成不同的控制台和控制单元。

I/O类模块的基本功能为模拟信号采集与处理、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数字信号采集与处理、控制信号产生与输出、双CAN冗余通信;现场控制类模块的基本功能为信号采集、信号处理、网络通讯、参数配置;网络通信类的基本功能为以太网通信、以太网与CAN网关、CAN网中继与隔离;显示操作类的基本功能为信息收集、信息显示、状态指示、操作控制;综合类模块的基本功能为操作控制、传令和报警。

标准化模块主要包括现场总线类的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OC输出模块、开关量继电器输出模块、热电阻输入模块、热电偶输入模块、电压电流输入模块、电压电流输出模块、脉冲量输入/输出模块等I/O 类模块;CPCI类的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OC输出模块、开关量继电器输出模块、热电阻输入模块、热电偶输入模块、电压电流输入模块、电压电流输出模块、脉冲量输入/输出模块等I/O类模块,以及现场控制模块、网关模块、CAN中继模块、现场显控模块、主车钟、应急车钟、功能定义键等模块。

3基于中间件的软件设计技术

当采用多家配套开发模式时,各家在具体的硬件芯片及驱动电路设计上必定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同类模块的互换性,确保控制台硬件的独立升级和应用软件的可移植性和重用性,保证用户在构建应用系统软件时,无需关心硬件驱动的形式、接口、通信协议、版本等的变化,应采用统一的软件体系结构、硬件接口、驱动程序约定/通信协议约定和软件配置项接口调用,应在设备管理、硬件操控、故障诊断等方面开发相应的中间件,从而屏蔽硬件驱动和操作系统的差异性,确保同类模块的互换和独立升级,实现用户的应用程序开发不依赖硬件驱动和操作系统[1]。

智能管理器中间件主要负责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完成系统硬件配置、管理及维护,支持同类硬件模块的互换功能;操控消息中间件主要负责提供统一的接口调用,屏蔽不同专业、不同厂商及不同操作系统下统的差异,支持二次用户快速开发;故障诊断中间件主要负责提供硬件故障信息的搜集,支持板卡级故障类型快速定位。

为了实现同类硬件模块互相更换时无需更换用户应用程序的目标,还必须对同类硬件模块对用户提供的调用接口进行统一设计和约定,统一规定USB 接口通信协议、CAN通信协议、网关接口通信协议等对外通信协议,确定各个硬件模块驱动程序的统一提供形式和调用接口,确定故障诊断代码的统一定义,

·

34

·

舰船科学技术第33卷

从而为实现同类硬件模块兼容互换奠定坚实的基础。

USB接口通信协议规定统一采用USB2.0协议规范;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统一映射为HID设备(USB人体工程学设备类),设备读写控制统一采用操作系统的USB设备读写控制API接口;传输速率为HID中速设备及以上(不小于640000bit/s,包长度为64字节及以上),其中功能定义键传输速率为HID低速设备及以上(不小于80000bit/s,包长度8个字节及以上)。包长度定义以2的n次方递增,即8,16,32,64,128,…,等;在VxWorks操作系统下的读写控制仿WindowsXP操作系统的API接口。

CAN通信协议规定通信波特率统一采用250 Kbit/s;帧结构采用11位ID的报文识别码和8个数据字节的数据区;PDO报文分为3种形式:上行数据为定时发送和请求应答方式,下行指令为事件触发发送,上行指令回答为接收到下行指令后触发发送;所有硬件模块输出模拟量以实际物理值表示,负数用补码表示,0x8000表示模拟量无效值,开关量0表示断开,1表示闭合;PDO报文发送方式包括定时触发、事件触发和请求应答方式;请求应答方式支持当收到作为发送请求的远程帧指令后,节点向CAN网络发送相应PDO报文,并发送远程帧表示发送结束。

网关接口通信协议规定当网关模块收到CAN报文中设备节点号为本模块节点号的CAN报文时,根据网关模块参数设置报文的要求将该报文转换为以太网报文并发出(信息单元标识为0011);以太网报文以TCP/UDP协议为基础,每个网关模块有且仅有1个IP地址,有且仅有1个设备节点号;当网关模块收到要求转换为CAN报文的以太网报文时(信息单元标识为1100),将该报文转换为CAN报文并发出。

VxWorks操作系统下每个硬件模块需要提供4个文件:驱动安装文件、故障诊断模块安装文件、驱动目标码和故障诊断目标码。

Windows XPE操作系统下每个硬件模块需要提供3类文件:驱动目标码、故障诊断模块安装文件和故障诊断目标码。驱动目标码由驱动程序、动态链接库组成,驱动程序包括*.inf和对应的*.sys文件,动态链接库包括*.dll,*.lib和*.h文件;故障诊断代码包括(厂商号+设备号).bit(配置文件),*.dll文件。

4人性化的结构设计技术

控制台结构采用“积木化”形式,主要由显示单元、操控单元和电子机箱单元组成。台体采用铸铝结构,既保证了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整体的造型,同时也提高了控制台的整体强度和电磁屏蔽效果。

根据舰艇平台特点,控制台可用于驾控室、集控室等多种舱室,这就要求控制台应能同时适应坐、站2种操作方式。为了满足该需求,控制台的显示单元设计成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自由翻转,调节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显示单元通过连接支架与电子机箱上部轴系连接,松开固定加固显示器的2个螺钉,将加固显示器向左侧翻转后,可使用锁紧装置在与水平面成100?(适合坐姿)、126?(适合站姿)2个角度对显示单元进行整体调节(见图1)

图1显示单元翻转机构示意图

Fig.1The sketch map of turn framework of display-unit

为了方便电子机箱内部插座转接操作和计算机维修,控制台的操控单元也应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翻转,并采用气弹簧助力、快锁方式锁紧。向前拉动操控单元下部的拉杆后,其上连接的锁舌会脱开电子机箱的限位,使操控单元在气弹簧的推力作用下,自动向上翻转到与水平面成30?位置停住,即可进行电子机箱内部插座转接和计算机的维修操作;操作完成后,向下按压可使操控单元向下翻转,并在翻转到水平位置时,锁舌受弹簧作用力回位,将操控单元锁紧(见图2)

图2操控单元翻转机构示意图

Fig.2The sketch map of turn framework of control-unit

·

44

·

第6期顾亚军,等: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总体技术

由于商用计算机价格低、与商用主流技术同步等特点,因此控制台采用商用计算机可降低成本,保证技术先进性,但商用计算机又存在着外形尺寸不统一、抗冲击振动能力低、电磁兼容性低和抗湿热能力差等问题。为解决商用计算机的不足,可对控制台的计算机机箱进行在保证不改变商用计算机板卡的物理尺寸和电气特性,对其进行适当的抗恶劣环境能力加固后,装入统一设计的控制台商用计算机机箱内,从而达到舰艇装备使用要求。控制台商用计算机机箱为6U结构,采用对流散热设计,上下表面开设足够的风口,由电子机箱解决商用计算机散热问题。在商用计算机单独调试时,允许自带风机作为调试工装,解决商用计算机单独调试时的散热。装入商用机的电子机箱采用底部进风方式,风路系统主要由下部进风口、商用机箱、底部轴流风机及顶部轴流风机组成。商用机箱具有统一的竖插式结构,保证风路上下畅通。电子机箱内部,由于顶部轴流风机的作用,在商用机箱区形成路线一定的负压风道,引导风流实现全矢量方向的冷却作用。

5统一的测试环境设计技术

当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试制完成后,应建立统一的测试环境,对试制模块和控制台进行严格的功能、性能和互换性测试,以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测试环境包含自动化仿真测试平台、半实物仿真测试平台、被测设备机箱以及仪器/仪表等设备,主要针对各类IO接口、通信接口进行测试,检测其功能、性能、软件合格性、软硬件互换性等项目,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指标。

自动化仿真测试平台采用6U CPCI计算机技术构建,由于被测模块的信号种类较多,通道数量也较多,因此为了实现I/O接口和通信接口的协同测试,将CPCI计算机规划为ETU-1仿真测试计算机1和ETU-2仿真测试计算机2,其中1台主要针对模拟量信号测试,另1台主要针对数字量信号测试。自动化仿真测试计算机共2台,测试计算机包括各类I/O接口信号源、I/O接口采集设备、通信接口以及驱动CPCI总线模块的计算机主板。

ETU-1仿真测试计算机1主要包括CPCI主板、电压/电流信号采集、电压/电流信号发生器、热电阻信号发生器板、热电偶信号发生器板、双冗余CAN总线板、多功能8串口卡等,侧重于模拟量板卡的测试。

ETU-2仿真测试计算机2主要包括CPCI主板、OC门信号采集板、脉冲信号发生/采集、继电器信号采集板、开关量信号发生器板、双冗余CAN总线板等,侧重于数字量板卡的测试。

半实物测试设备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采用LED指示灯和内部电路构成直观的信号监测系统,同时对于热电偶、热电阻等设备可以直接采用实物进行连接测试,对于外部的被测输入设备提供少量定点信号进行激励。主要完成定性的基本功能检测,可检验I/O引脚定义的合格性;并且可用来测试在ETU-1、ETU-2仿真测试计算机的自动化测试环境中不能覆盖的技术指标。

为了实现测试环境的各项功能,还需分别开发约40余个各类硬件模块的测试软件,以及约10余个控制台/单元集成测试软件。

图3测试软件示意图

Fig.3The sketch map of test-software

6结语

依据上述总体设计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成熟成果,开展舰艇平台基础软硬件标准化,可明显减少备品备件的种类和数量,降低成本,有效提升装备的生命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勇,张智江,等.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54

·

智慧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方案 1.1.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应用系统如果采用各自独立的身份认证机制,用户就要记忆不同系统中的账号/密码。为方便师生使用,解决多应用带来的多账号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身份管理平台,用户在平台上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具有权限的应用。 统一身份认证以IDM/IM(身份认证管理)为基础提供安全的用户身份管理功能,并配合Access Manager 基于代理架构的访问控制,提供Web应用的单点登录和Web应用保护。IDM/IM都集成了Directory Server(LDAP)目录服务器来存储统一身份库信息。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的功能如下: 1.建立统一的集中身份库——统一身份数据中心,对各应用系统的所有用户提供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同时根据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的认证方式的不同提供灵活的认证机制; 2.在集中身份库的基础上,在满足数字校园管理平台信息系统内部业务流程规则的前提下,通过身份管理技术实现身份库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门户、OA、教学、教务等系统)用户身份信息的自动同步处理功能; 3.在集中身份库的基础上,提供单点登录(SSO)功能,用户只需要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访问具有权限的所有资

源。 集中身份库与门户系统的统一可以为整个平台提供集中的管理、安全机制,实现整体的统一。 4.1.1.设计要点 ●支持用户数据的集成,适应中小学用户数据分散管理 的现状 ●支持用户数据存储模式,适应中小学教职工多重身份 的现状 ●支持多种认证方式,确保异构业务系统能够集成,让 用户获得完整的单点登录体验 ●满足不同用户或系统的认证安全需求 ●保证身份认证平台的高可靠性和高性能 前三个需求是身份认证平台发挥作用的基础,而随着应用集成的力度和广度的加大,后两个将是身份认证平台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校园应用功能多样、结构复杂,各应用系统的权限管理基本上采用分级授权的方式。身份认证平台可以采用统一的权限模型,供各应用系统使用,相应的权限数据既可集中管理也可分布式管理。从实践结果看,集中权限控制的效益并不明显,建议不强求集中控制,由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时按需选择。

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

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规程目录 一、各结构工程鉴定检测依据的标准、规、规程: 1.《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 2.《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 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GB50038-2005 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GB50069-2002 9.《住宅设计规》GB50096-2011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GB50108-2008 11.《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134-2004 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7 13.《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14.《地铁设计规》GB50157-2003 15.《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2010 1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GB50191-2012 1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99 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9.《老年人居住设计建筑规》GB50340-2003 2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 /T50344-2004

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2.《住宅建筑规》GB50368-2005 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50375-2006 2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550-2010 25.《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GB50574-2010 2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GB50618-2011 27.《构筑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GB50860-2013 28.《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DB29-22-2013 29.《02G系列结构标准设计图集》DBJT29-45-2002 30.《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29-72-2010 31.《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 32.《住宅建设通用规程》DB29-120-2005 33.《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29-138-2005 34.《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9-139-2005 35.《结构混凝土实体检测技术规程》DB29-148-2005 36.《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DBJT29-18-2005 37.《建筑变形缝构造(金属成品系列)》DBJT29-169-2007 38.《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JGJ156-2008 39.《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40.《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 41.《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2004年版) 42.《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60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重要的组成模块,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技术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各学科的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本课程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因而,它是跨学科的,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本课程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即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重点学习传感与检测技术一个模块,模块设置了2个应用型项目,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含实验)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框如下图所示。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了理论重心,删除繁冗计算,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然后针对本项目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最后给出技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安装、调试及评分标准,以方便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传感与检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常用传感器及其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具备安装和使用常用传感器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与安装调整常用传感器和检测元件。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传感器的概念与种类,描述各种传感器的最新发展水平和方向。 (2)解释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过程及应用特点。 (3)会根据使用要求,查阅传感器性能指标与使用技术,能够正确选用安装常用的传感器。 (4)获得有关传感检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传感检测实验。 (5)重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各种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一体化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5)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技术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 (6)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功能

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功能 (1)系统管理 实现维修企业信息管理、综检站信息管理、车辆车主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功能。 (2)PDA设备及系统 使用该便携终端,实现维修行业管理人员随时查询和下载辖区内企业的各种信息,记录和上传现场检查、调查取证中的各种信息等。 (3)人工数据处理 实现采集、整理并制作各企业网点及综检站空间数据,采集网点照片,录入并整理维修管理数据库等功能。维修管理数据库是专门为机动车维修管理提供的主题数据库,主要包括行业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公众服务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等内容。 (4)互联网应用 通过网络为车主、企业和行业管理人员提供通知、交流服务,为车主、企业和行业管理人员提供通知、交流服务。 (5)GIS基础应用 利用与交通委统一部署的ARCGIS平台,提供基础电子地图操作及与机动车维修业务相关的浏览、查询、标注、GIS图层数据采集和上传等功能,还应支持移动PDA所需的导航、数据标注、上传服务。 (6)短信发布服务应用 实现向维修企业用户及从业人员提供许可到期提醒、会议通知、培训宣传等服务功能。 现场检查相关信息: 北京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检查信息 经营资质是否按规定配备技术负责人和持证质量检验人员 是否按规定配备持技术等级证书维修技工 是否按规定配备维修和检测设备 停车场、生产厂房和接待室是否符合规定 安全生产是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应急预案 是否建立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 有无定期安全生产检查记录 生产车间有无吸烟、乱堆杂物、乱拉临时电源线的现象 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否明示在相应的工位或设备处 有无消防设施,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 危险物品和压力容器有无安全防护措施和设施,并设置警示标志 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人员受伤住院或死亡的 维修质量有无机动车维修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汉语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 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但汉语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它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学同学生的母语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二、课程的基本观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汉语学习科学和文化的能力。养成良好的

项目技术标准执行检查制度及技术标准清单

项目技术标准执行检查制度 一、总则 (一)为实现灌区工程质量目标,加强对水利技术标 准执行情况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自治区水利厅和国家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的要求,特编制本技术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工程技术标准执行实施管理,各有关建设、项管、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参建单位均应遵守执行。 二、编制依据 本制度依据但不限于以下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如经修订以最新版本为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7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53号令) (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 号) (建设部81 (四)《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号令) (五)《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7)

(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 项目执行技术标准清单见后附。 三、检查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规定 1.水利工程建设、项管、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检 测试验等参建单位应加强本单位内部管理,制定严格执行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的管理制度,有关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 2.工程建设单位管理文件、项管合同、勘察设计合同、施工合同、监理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检测方案等主要文件均须列入对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的具体实施 和执行要求; 3.工程建设单位,项管、勘测、设计、施工、监理、 检测等建设各方须对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相关内容进行 宣传贯彻和培训并有记录,能及时采用现行标准,建立有效的技术标准清单,有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负责机构及人员,对贯彻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有相应经费支撑; 4.贯彻执行灌溉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必须从工程开始抓,从勘测、设计、施工、项管、监理、检测、验收各阶段全过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课程标准 1. 概述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使学生从现代汽车后市场出发,掌握汽车后市场服务的特点、策略和技巧。通过对汽车售后市场的运行,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参与和操作,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可让学生面向研究对象进行汽车使用性能检测与维修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的性质 《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维修方向)专业的方向课程,也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保险理赔方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篇、汽车检测与维修实务篇以及以及蕴含汽车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是整个汽车检测与维修知识领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积累和帮助,为他们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为了使学生对汽车检测与维修的知识点的全面了解,在本课程中设计了汽车构造基础知识、检测与维修实务(检测与维修礼仪、维修流程等)环节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程中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开发思路 1、课程将保证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市场检测与维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相关概念、原则及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2、教学内容要以实操为重点并兼顾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整体内容具有关联性、梯度性、系统性、完整性,为提高学生学好后继续专业课程大号基础。 3、对实践中直接应用的内容,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的兴趣,学好这门课程。认真学习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基础知识(汽构部分和检测与维修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培养企业的合格人才。 2.1知识目标 1、了解汽车市场中检测与维修观念、研究方法,熟悉顾客价值、汽车服务市场检测与维修等基本理论。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2015年,经国标委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制订《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国标计划号:2015bzzd-WG5-001。该项目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负责主编。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发改办高技[2013]1965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实施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安全专用产品扶持工作。面向现场设备环境的边界安全专用网关产品为重点扶持的工控信息安全产品之一,其中包含了隔离类设备,表明了工控隔离产品在工控领域信息安全产品中的地位,其标准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本标准项目建设工作也是为了推荐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1.2协作单位

在接到《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任务后,检测中心立即与产品生产厂商、工业控制厂商进行沟通,并得到了多家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反馈。最终确定由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市鸿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力控华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标准编制协作单位。 1.3编制的背景 目前工业控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电力、水利、石化、交通运输、制药以及大型制造行业,工控系统已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控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及控制指令被攻击者窃取篡改破坏,将对工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风险。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导致生产控制系统不再是一个独立运行的系统,其接入的范围不仅扩展到了企业网甚至互联网,从而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威胁。同时,随着工控系统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通用硬件和通用软件,病毒、木马等威胁正在向工控系统扩散,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将工控系统与管理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已经破在眉捷,必须尽快建立安全标准以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需要。 1.4编制的目的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坚持以国内外产品发展的动向为研究基础,对工控隔离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并结合工业控制

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计划方案1

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 一、重要意义;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 二、工作思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决定》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通知》以及英吉沙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双语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民汉兼通”的学生,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繁荣、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工作思路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加强落实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提

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努力使我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组织领导 三、组织领导;组长:吾热依木江·库尔班(校长);负 责监督检查 萨乌尔·胡达拜尔地(书记);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副组长:妮萨古丽·夏斯依提(副校长)负责宣传检查 工作 热比古丽·孜比布拉 (副书记) 负责督导检查 阿尔子古丽·艾热提负责宣传上报信息 米娜瓦尔·麦麦提敏负责双语档案 阿米娜·艾买提负责教师信息 1、小组成员要做好组长和副组长安排的任务,要帮助分析原因,落实整改,力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同时要做好学校的参谋,发现问题要及时探讨、交流,共同提高。 2、建立督查制度。以“校长督查教务室;教务室督查教研组;教研组督查教师”为主线,层层要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检测工具校验技术标准

三、检测工具校验技术标准 自制质量计量器具校验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自制质量计量器具的名称、用途、制作和校验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新天一集团标准计量器具的校验工作。 2 自制质量计量器具的名称与用途 2.1靠尺:用于墙面和地坪的平整度。 2.2托线板:配备线锤用语检验柱、墙面的垂直度。 2.3方尺:用于检验建筑物各部位的阴阳角。 2.4 刻槽直尺:用于检验钢筋焊接的轴线偏差。 3 制作 3.1 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301-88《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附录一检验工具表中规定的规格制作。 3.2木质自制质量计量器具必须选用质地密实、干燥的材料制作,禁止使用松软含水的木材;铝合金自制质量计量器具壁厚必须≥1.0mm。 4 校验方法和校验工具 4.1外观:用目观察。 4.2材质:用目观察。 4.3计量器具外形尺寸:用1米钢直尺和2米钢卷尺。 4.4计量器具精度:用1米钢直尺、2米钢卷尺、0~150毫米游标卡尺、2米长钢平板。 5 校验方法和要求 5.1外观:用目观察法,自制质量计量器具外观不应有明显的损伤和缺陷。 5.2材质:木质用目观察法,铝合金材质用0~150毫米游标卡尺测量其壁厚。 5.3自制质量计量器具的外形尺寸应符合下表规定:

5.4自制质量计量器精度用标准钢直尺、钢卷尺、游标卡尺、钢平板和标准楔形尺校准,其误差不得超过下表: 6 校验结果处理和校验周期 6.1校验记录表由计量员按实填写,并存档。 6.2经校验合格后填发准用证;不合格者严禁使用,并作好停用标记。 6.3校验周期为使用前一次,以后根据使用情况一般为一年一次。 6.4校验记录表 计量员:校验人:日期: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07080129授课对象:自动化控制、机电、电子应用、计算机 应用、测量专业等 学分:(4学分)先修课:电子电路、电工原理、电子测量、电子 仪器仪表和有关专业基础知识等。 学时:(64学时)后续课:相应各专业课 制定人:辛川制定时间: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以上相关专业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了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型传感器;在传感器的应用中对电子电路、单片机和微型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的回顾。补充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实际应用的认识。 由于无实训条件,故传感器的应用能力方面暂缓。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逐步培养学生对对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拾取及处理方法; 2)加深学生的对传感器实际应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巩固对已学理论电子电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等的应用能力。 (2)知识目标 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新型传感器; 2)了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3)了解各种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4)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使用使用。 (二)。课程课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 4学时) 1.传感器基础知识、检测技术基础( 1学时); 2.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处理方法( 1学时); 3.电桥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 1学时); 4.电阻电桥设计制作与性能测试( 1学时)。 (二)( 12学时) 1.变阻传感器( 2学时); 2.电阻应变片、热电阻及热敏电阻,敏电阻( 4学时); 3.电阻、敏电阻、敏电阻( 4学时); 4.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学)。 (三)( 5学时) 1.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特点( 2学时); 2.电容式传感器的常用测量电路( 1学时); 3.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容式接近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2学时)。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 1.技术构架需求 采用平台化策略,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便于部署、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软件。 技术构架的基本要求: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特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和特定的硬 件环境,便于系统今后的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硬件环境下安装、 部署、升级移植,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实现B(浏览器)/A(应用服务器)/D(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式。 ?采用平台化和构件化技术,实现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展。2. 功能指标需求 2.1基础平台 本项目的基础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按照SOA的体系架构,实现对我校数据资源中心的服务化、构件化、定制化管理。 2.1.1元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我校的业务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标准,覆盖多种来源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加载、多维生成、分析利用、发布、归档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制,梳理并加载各种元数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元数据标准,要满足元数据在口径、分类等方面的 历史变化。 ●支持对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定义、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支持对派生元数据的管理,如派生指标、代码重新组合等,对元数据管 理实行权限控制。 ●通过元数据,实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包括: ?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实现统一的 数据查询、处理、报表管理。 ?ETL:通过元数据获取ETL规则的描述信息,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 换、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数据仓库:利用元数据实现对数据仓库结构的描述,包括仓库模式、 视图、维、层次结构维度描述、多维查询的描述、立方体(CUBE)的 结构等。 ●元数据版本控制及追溯、操作日志管理。 2.1.2数据交换平台 结合元数据管理模块并完成二次开发,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统计数据从一套表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等操作,最终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完成整个数据交换过程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 具体要求包括: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数据交换,如关系型数据库:MS-SQLServer、MYSQL、 Oracle、DB2等;文件格式:DBF、Excel、Txt、Cvs等。 ●支持数据交换规则的描述,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数据 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支持数据交换任务的发布与执行监控,如任务的执行计划制定、定期执 行、人工执行、结果反馈、异常监控。 ●支持增量抽取的处理方式,增量加载的处理方式; ●支持元数据的管理,能提供动态的影响分析,能与前端报表系统结合, 分析报表到业务系统的血缘分析关系; ●具有灵活的可编程性、模块化的设计能力,数据处理流程,客户自定义 脚本和函数等具备可重用性; ●支持断点续传及异常数据审核、回滚等交换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双语教学研究 (1)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双语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课题组 2003年12月,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承担了苏州市“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现将课题实验情况介绍如下。 一、实验背景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是经省教育厅批准冠名的一所现代化外语特色学校。其办学理念是“强化英语、试验双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办学,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凸现外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实验特色,培养全面发展文理并重有外语专长的复合型人才。2002年10月被命名为苏州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 1.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世界各国的交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强,因此必然急需一批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基础教育有必要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牢固基础。另一方面,双语教育作为一项科学实验,在苏州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有序展开,这为我市各校的双语教育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随着人类的进步,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变成一种知识、思想和文化一种载体。外语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必然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构造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改革的需要 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大家,我们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种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语情境, 拓展语言延伸空间, 用外语思考或交流的教学模式。双语

教学在加拿大、南非、新加坡等国的成功范例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4.我们的优势 学校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成立了以程校长为组长,周彬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双语教学领导小组,组织双语教师的培训,采取出国培训和外籍教师集训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拓宽其视野,赋予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在双语教师中大力推广教育科研,推进双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及改善。组建双语教研组,由吕彤老师(由吴中区物理学科带斗人,苏州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参加首届苏州市双语教师培训)担任组长,采用英语教师与学科教师结对子的方法,帮助学科教师提高英语水平;努力做到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有机整合。在2003年在初中和高中开设了双语实验班,选用和开发双语教材,运用多媒体整合辅助双语教学。 二、实验界定 1.国内外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型概述 除了文献中最常涉及的浸没型(immersion model)、保持型(maintenance model)、过渡型(transitional model)以外,还有荷兰的互动型、德国的双向型和日本的双师型等等(张谦2002)。冯惠昌(1997)认为双语教学模型是双语教学研究的核心,足见实施模型的重要性。 张维佳在《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中,提出我国的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级,并在描述这些层级时分别冠名以“过渡型”、“保持型”和“浸入型”;另一些学者(何全旭等2002;李萍等 2002)则断言“我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保持型”。我们认为对各种双语教学模式名称的使用是不严谨的。以“保持型”为例,首先,它源于美国,其对象主要是以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Baker 1996: 185),而我国双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以强势语言(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其次,保持型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保持”。在国内,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而是希望他们的母语能不断进步,美国旧金山大学方帆教授的《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指出保持型“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综上所述,我们的双语教学又岂能和“保持型”等名称对号入座?我们是否必须把我们正在探索实践中的双语教学往国外现存的模型中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已有学者提出:“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之路”(王旭东 2002),我们应该根据在非英语学科中全部或部分地使用英语作为教

度环检检测技术及相关标准知识考试试题

2018年度环检标准及资质认定 考试试题 (本卷知识范围:GB18285-2005、GB3847-2005、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姓名:部门:得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归档留存,保存期不少于()。 A、1年 B、3年 C、6年 D、9年 2.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结果有效性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包括()。 A)能力验证B)存留样品再检测C)人员比对D)检验检测机构比对 3.原始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结果和记载检测数据、结果的证实性文件,若填写错误()。 A)可以更改B)不可以更改C)由领导决定是否需要更改 4.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 D )年,应当在其有效期届满()个月前提出申请。 A)3 3 B)4 3 C)5 3 D)6 3 5.检验检测机构应由熟悉检验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验检测人员包括实习员工进行 ()。 A)控制B) 检查C) 监督D) 全部 6.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是指() A)HC、CO B) HC、CO、NO C) HC、CO、NO、CO2D) HC、CO、NO、CO2、O2 7.在双怠速法与稳态工况法中要求将取样探头插入排气管中,深度不少() B)350mm B) 200mm C) 400mm D) 40mm 8.在稳态工况法中ASM5025工况合的总时间是( ) C)100秒B) 105秒 C) 90秒D) 75秒 9.国标GB18285-2005要求在双怠速排放检测中,车辆油温不得低于( ),否则需要进行车辆预热。 D)80℃B) 85℃ C) 90℃D) 65℃ 规定测功机应配备冷却车辆的装置。环境温度超过()时冷却系统应启动。应避免冷却车辆催化转化器。 E)80℃B) 85℃ C)22℃D) 17℃ 11.在GB18285-2005中规定在用汽车指()的汽车。 F)已注册B) 正在使用 C) 已销售D) 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 12.在双怠速法中要求某些车辆的λ应在()或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 G)±B) ± C) ±D) ± 13.国家标准规定在稳态工况法中安装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应使用前进档进行试验。安装手动变速器的车辆应使用二档,如果二档所能达到的最高车速低于()可使用三档。 H)70km/h B) 45km/h C) 40km/h D) 25km/h 14.在GB18285-2005中定义ASM稳态工况法具有两个工况,其分别是() I)怠速、双怠速B) ASM5025、ASM2540 C) ASM5024、ASM2540 D) 稳态工况、瞬态工况 15.在加载减速试验中对车辆的要求为() J)需装有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电子、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电子、测控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自动化专业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电气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工业现场检测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就业打下基础。 ] 课程衔接在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实训》等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系统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后续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装置实训》、《毕业实践》等。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课程的作用和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如下几点: 1.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兼有专业课的特点,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强调理论性,又要考虑知识的现场应用,强调实用性。所以在学习各类传感器时,一般重点是基本原理、调试和应用维护,对内部结构和电路设计只作一般要求。 2.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前导课程的掌握情况,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检测仪表的使用,检测系统的维护,对检测系统的设计不作要求。 考虑学生没有学习大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

3.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为载体,以真实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为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检测仪表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 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常用传感器基本原理、结构。 (2)熟悉现场物理量的概念、特点。 《 (3)掌握检测仪表及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1)掌握现场物理量的检测方法及检测仪表的使用。 (2)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等社会能力达到一定标准。 (3)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使用各种资源完成工作任务及知识更新的能力。 <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能适应仪表检修和维护岗位、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道德,初步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及教学方法 单元1 检测技术基本知识学时:4 教学内容与要求: : 熟悉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组成和检测系统的基本特性;了解检测系统的作用、地位,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能针对测试数据作误差分析处理。

基础平台技术支撑

基础平台技术支撑 关键词:军事测绘;信息化战争;基础平台;保障;技术支撑军事测绘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为作战指挥、控制以及其他(信息)提供了通用信息平台,是其他信息融合、处理及直观表示的基础。因此,军事测绘的作用和地位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地形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地形篇》中讲的“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把地形列为重要的战略要素之一。 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范围空前扩大,大量精确打击武器对于目标和自身定位精度要求都很高,所以,与地形有关的军事测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这一点在近年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军事测绘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影响。 一、军事测绘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 军事测绘是军事上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为保障作战的勤务。其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军事领导人及各级指挥员、参谋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战场地理地形空间信息。随着信息优势争夺的炽热化,以及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信息战争已经进入了太空领域,从而决定了军事测绘的保障范围由地面向空间全方位立体扩展。

军事测绘为信息化战争提供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基础平台,也是整个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数字地图和军事地理环境信息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数据库,是战略、战役级使用的战场环境信息基础平台,是融合各种军事数据的公用平台。比如c4irs系统如果离开军事测绘的支撑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正常的高速运转。可以说,测绘部队是国家重要信息的采集者,是c4irs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能使情报、推理、分析与其他可用数据迅速融为一体,提供依托于地图的清晰而精确的战场态势图,这是战略筹划阶段c4irs运行的基础平台。军事测绘为未来信息战争的重要保障。主要保障以下四大内容:一是以全球地理坐标为基础的定位体系;二是以航空、航天遥感做支撑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体系;三是以可视化技术作为支撑的电子地图体系;四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战场环境仿真体系。它可以较好的保障战略决策、作战指挥和武器装备平台三个对象,保证提供高分辨率的战场影像图,从而更好地实施精确打击。目前陆、海、空、天的战争向着一体化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陆地测绘和海洋测绘分别管理的格局,正逐步向统一的测绘保障体系发展。所以说,军事测绘的工作目标是要建立陆、海、空、天一体化、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以数字化测绘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军队信息化建设,来体现军事测绘在争取信息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二、军事测绘信息化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支撑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 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工作组讨论稿)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2019年,经国标委批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研究修订GB/T 20275-201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国标计划号:待定。该项目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负责主编。 1.2.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上海国际技贸联合有限公司牵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主要负责编制,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北京神州绿盟科技有限公司、网神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了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1.3.主要工作过程 按照项目进度要求,编制组人员首先对所参阅的产品、文档以及标准进行反复阅读与理解,查阅有关资料,编写标准编制提纲,在完成对提纲进行交流和修改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编制工作。 2019年09月,完成了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相关技术文档和有关标准的前期基础调研。在调研期间,主要对公安部检测中心历年检测产品的记录、报告以及各产品的技术文档材料进行了筛选、汇总、分析,对国内外相关产品的发展动向进行了研究,对相关产品的技术文档和标准进行了分析理解。 2019年10月完成了标准草稿的编制工作。以编制组人员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在不断的讨论和研究中,完善内容,最终形成了本标准草案(第一稿)。 2019年10月09日,编制组在北京召开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会后,收集整

理参编单位的建议或意见,在公安部检测中心内部对标准草案(第一稿)进行了讨论。修改了协议分析、硬件失效处理等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形成了标准草稿(第二稿)。 2019年10月12日,WG5工作组在北京召开国家标准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标准草稿(第二稿)进行评审讨论。会后,编制组根据专家的建议,修改了范围、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描述等章节的描述,对审计日志生成等标准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进行了调整,并在编制说明中增加了“标准主要修订依据”等说明,形成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第一稿)。 2019年10月27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9年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周”全体会议在重庆召开。编制组在WG5组会议上对标准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对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第一稿)进行评审讨论。会后,编制组根据专家的建议,增加了产品在IPv6网络环境下工作的性能要求,补充增加了“高频度阈值应由授权管理员设置”等技术要求,形成了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第二稿)。 2019年11月19日,编制组在上海召开标准研讨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编制参与单位出席了该次标准研讨会。会后,编制组收集整理参编单位的建议或意见,在标准工作组讨论稿(第二稿)的基础上,修改了事件数据库、其他设备联动、防躲避能力等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 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编制原则 为了使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标准的内容从一开始就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本标准的编写参考了其他国家有关标准,主要有GB/T 17859-1999、GB/T 20271-2006、GB/T 22239-2019和GB/T 18336-2015。 本标准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遵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原则与要求如下: 1)先进性 标准是先进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家管理机构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