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_南振兴

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_南振兴

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_南振兴
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_南振兴

关于刺激消费问题的理论反思

T 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南振兴1田学斌2

NAN Zhen-xing TIAN Xue-bin

(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2.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050091)

[摘要]本文讨论了当前刺激消费的诸种流行观点所存在的谬误,并对消费经济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力图为今后的消费经济研究和消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提高消费理论的科学性和阐释力。

Abstract: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false concepts of stimulating consumption,this thesis presents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some issues in consumption study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studying the consumption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consum ption econom ics so that the consumption theory can become more scientific and explicit.

[关键词]需求不足刺激消费理论反思

Key words:Insufficient demand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03)01-0070-05

在刺激消费的研究中,时下流行的一些观点存在诸多谬误。这些谬误有可能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和在实践中引发误导。本文试对此提出反思并进行反省。这些观点众所周知,甚至不必开列清单就可知其出处。其实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这些理论研究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消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视角,以提高消费理论的科学性和阐释力。这样的任务,笔者也许承担不起。然而,抛砖引玉毕竟也有意义,故而提出浅见,求教于师长同仁。

一、形势判断之争: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

对于我国经济近年来出现的主要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持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即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买方市场、过剩经济或过剩运行,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0、消费需求不足、内需不足。但是,也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提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创新不足的观点。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得出这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反映了理论起点和对现实理解的严重分歧。

不同的观点值得重视。针对流行的/需求不足说0,薛兆丰(1999)提出质疑,所谓/需求不足0,其实是/产业结构不良0,也就是说,厂商降价有很大的障碍,转产也有很大的障碍,这导致了产品积压。而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根本在于减少企业降价的障碍,在于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把资源从生产过剩产品的地方抽出来,转到市场需要的地方去。0

樊纲(1999)认为,/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定价不对的东西。0这是批评供给价格过高,引致市场交易不振。

陈淮(2001)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明显阻滞。0因为,所谓供大于求,无非是说供给价格高于需求价格,市场交易价格向任何一方靠拢都为对方所难以接受,市场交易也就无法实现。

茅于轼(2002)认为:/经济学假定人的欲望无穷,他永远不会满足。需求不足一说正和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相背。如果说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钱所以才不消费,那么为什么不去挣钱呢?......事实上,只要价格合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消费。......所以现有的总需求不足的理论必须建立在人们倾向于不消费。这太有悖于常理。现在需求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在于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0其实,供给与需求的充足与否,受制于资源、技术条件和制度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观察

到的需求不足,本质原因可能是供给的结构不合理、价格过高、缺乏经济自由。如果资源能够实现充分自由的流动,交易费用能够降低,政府管制大幅度减少,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育,供求之间的关系不会是今天的状况。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首先是有效需求(总需求)不足,而不只是供给结构问题。这个判断可以从消费市场状况、物价水平、消费率、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等方面得到印证和支持。其次才是供给结构问题,而后者是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流行观点的谬误

总需求不足的原因自然是两方面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性不容低估。范剑平(2000)的比较研究表明,最终消费率偏低是我国内需不足、进而导致长期增长率下降的一大隐患,而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

对需求不足的原因,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茅于轼(2002)认为,信用不足是造成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解决总需求不足就要从长期着手,而不是简单地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与茅于轼的分析方法不同,更多的学者是从收入分配、收入水平、收入差距、消费体制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原因,寻求对策。其中,王东京(2000)的观点可能是比较折衷、也比较现实的一种。他认为,通过扩大投资拉动需求,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解决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得双管齐下,并且重点应该放在刺激消费上。我们应该考虑对扩大内需的重点进行调整,即从过去的刺激投资转到增加国民的收入上来。

针对我国刺激需求中采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张曙光(1999)认为,/凯恩斯主义有用但远远不够0。他主张从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方面走出困境,对策是:利率市场化,发展民间金融,在放开中加强金融监管,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财政的透明度。

与顾海兵(2001)的观点相似,陈端计(2001)批评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主流观点,提出:/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需求强劲,只不过有效需求受到供给被动等强有力的限制;不是有效供给过剩,而是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供给被动而导致供给过多与有效供给不足抑制所致。0

事实上,所谓需求不足,是相对于供给而言的。没有供给的参照,根本谈不上需求不足。有些同志对于供给与需求此消彼长的关系,有着一些不恰当的忽视,往往执著于一端,或说供给不足,或说需求不旺,这是一种静态的眼光。全面、动态地看,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而不是片面强调一方,忽视或取消另一方。相应地,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也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来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居民消费问题,就比较符合事实,也能有助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供求双方都可以改善,而且都有不同的制约条件、不菲的改善成本。不能忘记,在形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组因素中,既有重要性的差别,也存在不同的排序,还有解决所需的时间长短和所需代价的区分,并不能完全等同或者完全替代。指出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问题。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符合这个要求,不是扬此抑彼,就是舍他取我。

理论上仓促草率,要想提出科学合理、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就十分困难。像/刺激股市y启动内需0的观点在理论上就是可笑的,在实践上自然不可行。首先,从总体上看,股市市场的/财富效应0不可能太明显。其次,股市/资本效应0的发挥是以股价的有效性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性为前提的,而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前提条件。希望通过刺激股市来推动经济增长,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面临的任务不是进行人为的/造市0,而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施东晖等,2001)。

三、刺激消费研究中的理论误区

消费需求是启动市场、盘活经济的发动机。对此,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为了刺激消费就抛弃基本的经济学原则,放弃理论理性?我们是不是要把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扯到消费

上来?我们是不是不再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后发状态而盲目地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今天当成我们的明天来搞刺激消费?我们是不是不必顾及到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只要刺激了消费就行?

为了回应这些质疑,经济学者应当反省前一阶段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争论,以科学的眼光来剖析我国的刺激消费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

1.关于消费的决定。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无论其他因素有多少,持久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都是居民消费的基本制约因素。脱离开收入谈消费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收入预期的重要影响。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的稳定性或增长产生悲观的预期,居民的储蓄率就会提高,消费倾向相应降低,即期消费就会减少。

在中国,一方面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继续快速增长,居民存款居高不下。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为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表面上看,居民的购买力并不低。实际上,分析存款的结构就会发现,大量金融资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贫富阶层出现明显分化的特征。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对6部委联合进行的城镇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占总调查户8.74%的富裕家庭拥有60%的金融资产。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表明,农村20%高收入户存款占农户总存款额的55%。在城镇,1999年多部委完成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和支出不足100元的家庭占家庭样本的比例超过6%,规模已相当大(葛延风,2000)。

收入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形成了严重的阻碍。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 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又增加到0.458(2001年9月27日5中国经济时报6)。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由于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中低收入阶层的低,/从而带动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1991年的94%下降到1997年的81%0(刘文斌,2000)。

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提高。如果考虑城镇各项改革(如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收费大幅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对市民收入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消费支出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大的起色。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除与市民共同面对的制约因素(如学费提高、就业压力增大等)外,还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瓶颈制约,总体收入)))消费水平落后于城镇10多年。这些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的因素,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减低了居民的支出意向。

这些事实,是我们进行消费经济研究的起点。然而,综观以往的成果不难发现,一些论著脱离理论基点,不顾实际情况,片面强调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基本制约作用,提出了/信用不足0、供给不足、供给创新不足、消费观念滞后、消费制度限制、消费成本过高等原因,并据此开出了不少药方,收效不佳。有的只有短期效果,长期则难以为继;有的负面效应明显,得不偿失。只有从现实出发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否则,无论主观愿望多好、理论模型多漂亮、论证多严密、结论多诱人,仍是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纸上0理论,其价值绝不会高。

2.关于消费的替代效应。消费具有替代效应,这是消费行为的一般特征,也是经济学的存在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而杨小凯(2000)重新给出的一个定义是,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0。这两种定义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强调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替代或选择的特性。综合张五常(2002)的观点,我的概括是,经济学就是一种研究人们在局限条件下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的学问。

就个人而言,在一定时间内他的预算约束线是一定的,即他的收入是一定的。这笔收入你用来买蛋糕,就不能听音乐;买了黄油,就不能买烟抽。有替代就有选择,而选择就是在此物与彼物、此时与彼时、此效用与彼效用之间的权衡取舍。其原则当然是以能够在现有的收入约束下,取得最大的效用为依归。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个消费者的决策都是合意的。即使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的消费选择,对于

消费者来说,仍然是合意的,这是在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至于经济学家或者政府认为这种消费或那种消费是否合理,那不是消费者的问题。

我们在谈到刺激一种消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替代效应,也要进一步考虑到它对于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对于那些替代效应较小,关联度较高的消费,政府可以做一些政策方面的调整,以刺激居民扩大消费。可惜的是,目前我们的一些学者常常有意无意地疏忽这些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谈消费不讲替代,只讲关联;论乘数效应只看增长的一面,不看被抵消的效应,这就不能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冷静的研究,自然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3.关于消费的可持续性。在当前专家为刺激消费提出的对策中,大多把重点放在教育、汽车、住房、旅游上。这些消费关联度较高,如住房,可以带动几十个产业,汽车、旅游也是如此。但是住房、汽车消费的成本太高,不只是价格较高,更重要的是使用、消费的代价较大,影响了住房、汽车消费的扩大。

此外,有不少学者提出国家应该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对此,我持反对态度。无论从资源实力、经济实力,还是从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看,中国都不应实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关于具体原因,上述每个方面都有充分的材料支持,学界也是清楚的。虽然汽车的燃料替代研究工作有进展,但距广泛应用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而道路相对短缺的问题却难以寻找替代品。

从海外的情况来看,北欧国家、法国、日本等国已经开始重视公共交通的作用,都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车数量,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破坏。香港和新加坡对汽车课税极重,新汽车的牌照费大约是汽车本身价格的2-3倍(茅于轼,1999)。这笔钱用于交通建设和管理,既限制了私人轿车的数量,又改善了道路和交通条件。

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张雷,2000),大城市应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控制小汽车的发展。不能为了发展中国的轿车工业,也不能因为轿车工业的关联度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就不考虑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种观点可能是在为某些利益集团辩护。错误的投资必须纠正,没有前景的产业应当调整。原先准备用于生产轿车的资源可以转向别的朝阳产业,而不应一错再错。我们不能抛弃发展模式选择上的后发优势,步人后尘,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同时,也要正视长假消费的弊端。自1999年以来,长假消费已有4年,我们对假日经济的认识更趋理性。长假消费是消费在时间、空间、方式上的集中,固然可以产生分散消费所没有的/聚集效应0。但是,集中消费的弊端也很明显,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产品(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过度劳累、消费替代性较强等,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不可高估。因此,大多数消费者赞成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4.受到限制的/需求0不是需求。我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当前存在不少体制性、制度性因素阻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被遏制以至处于潜在状态。这与一些同志所说的/有效需求受到强有力的限制0相一致,问题是受到限制的需求当然不是/有效0的,因此并不能推出消费需求不是不足而是/强劲0的结论。

例如,有的文章说,农村有占中国总人口70%的8亿多人,有2.38亿个家庭,只要消费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是巨大的需求市场。也有的文章说,中国没有发生过剩,农村有许多消费没有满足,有强烈的消费需求欲望。于是他们纷纷论证农村市场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潜力大、住房消费、服务性消费、教育消费等等的/市场潜力0如何之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消费潜力不是/挖掘0出来的,特别是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强行刺激农民消费,只能无果而终。扩大农村市场的只能是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结构调整,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5.关于刺激消费中的政府作用。有观点认为,扩大内需这种政策措施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实际是由于政府对于老百姓和企业的消费、投资意向设置了太多了人为障碍,从而看起来很/不足0罢了。

我们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选择都是合意的,这与政府解除管制、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不矛盾。因为,那种/合意的选择0实际上是在许多局限条件下实现的,放松局限条件,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将会得到扩展,消费成本降低,消费行为就会发生积极的改变。比如,降低住宅建设的前期行政性

收费、政府对城市职工购房给予某些优惠;降低电信资费标准,进一步调整资费结构;减少政府对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管制,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

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发挥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它的长期效果很有限。同时,政府投资也要考虑成本收益,不可能无限增长。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和有序的市场秩序,保障合法产权,鼓励自由竞争,遏制行政性垄断,稳定居民和企业的心理预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民间资本发挥作用。应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为核心,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力度,允许私人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四、结论

本文所持的观点,虽然在具体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倾向性的思想是要在系统性、可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经济增长中追求消费需求的增长。当然,宏观政策所追求的往往是短期效应,对此我们应当清楚。但是,短期与长期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性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是长期的基础,长期是短期的运行结果和最终目标。更进一步说,一些只注重短期目标的政策调整往往会忽略其对长期目标的影响,这是造成很多政策调整上的失灵、失误的根源。如果是抱持着那种为了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为了增长而增长的心态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那么获得的恐怕不仅不会是增长,而且很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潜力的衰退。

单纯以刺激消费为目标,虽然我们可能急急忙忙地/扶植0、/创造0了一两个产业,也让群众掏了腰包,/消费0了,但是在这种所谓的/创造需求0的过程中,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伤害。问题在于,由于那些刺激消费的实用主义/招数0所带来的成果,容易被人们看到,政府也很支持;而由此带来的对经济发展能力的伤害,因为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出来,就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但是,经济学者的任务不只在于迎合当下人们的心理和趣味,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求经济运行的规律、表象背后的真理。遗憾的是,科学研究经常被价值观念、利益考量掣肘而难以落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学者的责任不可推卸。唯有扎实下功夫,认真搞研究,才能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也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薛兆丰.征利息税的影响[N].深圳特区报,1999-9-5.

[2]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3]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41).

[4]范剑平./十五0时期我国消费率变动趋势与消费政策选择[J].经济纵横,2000,(12).

[5]王东京.当前中国三大经济热点透析[J].经济学家茶座,2000,(2).

[6]张曙光.凯恩斯主义有用但远远不够[N].中国经济时报,1999-12-10.

[7]顾海兵.对/有效需求不足论0的质疑[J].消费经济,2001,(2).

[8]陈端计.扩大内需的现状与展望[J].消费经济,2001,(6).

[9]施东晖、施红梅.刺激股市启动内需不可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0-1-21.

[10]葛延风.收入两极化千万要警惕[N].发展导报,2000-10-31.

[11]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学动态,2000,(9).

[1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五常.科学说需求[M].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

[14]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232).

[15]张雷.人地关系步入紧张阶段[N].中国经济时报,2000-7-19.

(责任编辑:麦伟)

汽修专业课教学反思2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售后服务的人员缺口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汽修人员的缺口有80万之多。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引来国外众多汽车集团的加入,使我国汽车车型、品种等迅速更新换代,轿车市场“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时代已过,换来的是车型众杂、技术先进的汽车新时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要求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素质必须迅速提高,维修技能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汽车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劳动保障部已把汽修人才确定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众多的中职、高职学校都相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我校也是在10年秋季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结合现行汽修企业生产、人员状况、发展趋势等,我对现行汽修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论课内容必须与现代车型接轨: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从车型、维修技术等都落后于现行汽修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汽配物资较为紧缺,汽车维修作业大都以修复为主,耗时间、效益差。而现在汽配丰富、采购方便,汽车作业以养护、更换部件、调整为主。以前的汽车电子元件运用较少,汽车电路相对简单,但维修量大。而现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电脑板等部件,结构复杂,但维修量少,诊断量多。原先的基础维修技能逐步淡化,原先的听诊及经验判断已被仪器诊断所替代。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人员必须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作一定的调整,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渗入新车型相关内容;在实训设备上须配备新型的汽车解码器等诊断设备,要突出强调现行汽修业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状况,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不会与现行汽修知识脱节。 二、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现在的中职汽修教材理论都很全面,而且很细。而现代汽车修理中都以换件修理为主,有相当多的汽车部件只要知道其功用即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电子元件,其原理相对较复杂,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如果一味追求片面高深的原理,学生学起来困难、吃力,而教师由于耗去大量时间,势必占用一定量的技能实训时间,对完成中职汽修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我认为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并且尽可能的要结合实物展示教学,如有教学条件的最好在课堂上边拆解边讲解,使学生学起来不抽象,不要什么都要靠想象,很多部件结构很复杂,仅依靠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就算有图纸,对于初学者也是很难懂的所以必须依靠实物展示、拆解、组装等手段辅助学生来理解课堂内容。现在中职汽修教材过于全面、细致,作为专业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概括、精简、通俗化,要把书读薄突出重点内容,必要的理论要让学生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够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了很多似懂非懂的理论,到实际工作岗位好象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三、实训课要坚持“技能为主”:现在汽车修理作业中,很多时候都是不问过程只问结果,对技能的熟练、经验的丰富要求很高。作为中职汽修教育对汽修经验的教学很难做到的,经验需要长时间的总结、积累,而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实训课程本来就有限,而有的学校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实训课开展就更少了,因而出现了“在黑板上修汽车”的现象。由于社会车辆急增,汽修业务量也多起来,汽修企业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生立马能顶岗操作。基于这种情形,要求我们中职汽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总结

1有效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创造性地综合利用一切合乎教学规律、教学计划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来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过程,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活动。 2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学效果(核心)最高统帅、教学目标、教师(能动要素)、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必备要素)。 3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定义认识:着眼教学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成就、教学全过程定义 国外有效教学成果主要特征:教学效率效果;学生收获和进步;可测性和量化 4国内对有效教学定义的认识:有效的理解(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与教学关系的定义、多层次多维度理解的定义。 5有效教学的整合性特征:教学目标是多维的,侧重于教学的发展性功能;教学准备全面充分;教学活动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6有效教学的内部条件:教师素质、学生特点、师生作用方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心态等 7有效教学的外部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等 8影响教学的四个核心条件:学生特点、教师素质/内、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外 9认识学生特点的意义:一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施教学对象,方式,契合;二是认识学生,发现问题、把握血清,创造有效教学入手点。 10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方面: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经验储备;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11认识学生特点的基本途径:观察、聆听、走访、查阅学生作品成绩 12有效教师:具有教学活动所期待的相应品质的人,是在专业领域: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各方面具有较高修养与造诣的专业工作者。 13一般素养:崇高师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具体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反思研究能力、课程创新能力。 14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改):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关注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15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实践性知识:经验秦香教育机智等;工具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6认识教学环境的意义:一种人为的育人性环境;一种复杂的共生性环境 17教环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功能:激起师生热情;教学活动的主体 18教环的设计与利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微笑;民主欣赏姿态;呵护学生主体性保护自主性) 19教学资源类型:现成性教学资源、携带、生成性教学资源 20教学资源对有效教学的意义: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用开发可增强基本教学手段的效能 21教育目的是教学目标最上位概念;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次上位目标 22教学目标制定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概括性抽象性规范性等特点、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行为性目标取向(布鲁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取向 坚持行为性目标取向、取普遍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取向两翼,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参考 23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全面,生本、弹性、适度、兼容、有机 24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方法与过程(伴随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层目标) 25有效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多层次多维度的设计思路;多元化教学目标的策略(分解参照法学生需要分析法)体现多因素兼顾的设计要求;追求个性化和共性化并重的设计思路。 25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上完一个课题后要在学生身上实现的发展目标,是对学生在学习完该节课后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意学习方法等方面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进步与提高。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教学反思

什么是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1983年发表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

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地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

汽修专业课教学反思教学文案

汽修专业课教学方面的一点探究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所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而汽修专业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实践教学是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中职教学特色、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而我们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组织好实习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尽快掌握现代维修技能呢,我主要有一下看法: 一、理论课内容必须与现代车型接轨: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从车型、维修技术等都落后于现行汽修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汽配物资较为紧缺,汽车维修作业大都以修复为主,耗时间、效益差。而现在汽配丰富、采购方便,汽车作业以养护、更换部件、调整为主。以前的汽车电子元件运用较少,汽车电路相对简单,但维修量大。而现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电脑板等部件,结构复杂,但维修量少,诊断量多。原先的基础维修技能逐步淡化,原先的听诊及经验判断已被仪器诊断所替代。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人员必须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作一定的调整,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渗入新车型相关内容;在实训设备上须配备新型的汽车解码器等诊断设备,要突出强调现行汽修业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状况,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不会与现行汽修知识脱节。 二、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现在的中职汽修教材理论都很全面,而且很细。而现代汽车修理中都以换件修理为主,有相当多的汽车部件只要知道其功用即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电子元件,其原理相对较复杂,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如果一味追求片面高深的原理,学生学

试论交际任务型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特征

第14卷 第1期厦门理工学院学报V o.l 14 N o .1 2006年3月Journa l of X ia m en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M ar .2006 [收稿日期]2005-09-21[作者简介]陈海明(1975-),男,江西瑞金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研究。 试论交际任务型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特征 陈海明 (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外语教学法不断推陈出新,新的流派随着语言和学习理论的革新而不断涌现。交际任务型 教学法建立在各种语言和学习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历史上各教学流派的合理因素,因而具有兼容性和极强 的生命力,对于贯彻实施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和全面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交际任务型;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N 319 3;G 642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04(2006)01-0089-04 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交往必然以语言为媒介,对彼此语言的学习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因而外语教学活动已有古老的历史。外语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法、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围绕目的语的产出而构成的系统,教法是关键要素,影响整个系统的组合,决定语言信息产出的质和量。因此一种最佳的外语教学法在其他要素不变情况下可以带来系统的最优结果。故而,各流派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特别重视外语教学法的选择。自从语法翻译法问世以来,各种外语教学法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它们之间既有互相对立的流派,亦有互有渊源的派别。如果说直接法是对翻译法革命的话,那么直接法、听说法和口语情景教学法之间则更多是一种渐进演化关系。各种教学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某种语言理论或学习理论的影响,例如听说法就是以结构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指导,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因而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强调反复机械训练。这些流派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丰富人们对外语教学途径的认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于掌握目的语的某一项技能起到过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指导这些流派的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些流派均不能够全面提高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国际社会互动加强对交际能力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某种更适合现实需要的外语教学途径问世。交际任务型教学途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各种科学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汲取历史上各种流派合理要素基础上,最后闪亮登场,成为目前最具有活力和广泛用途的一种外语教学途径。 一、交际任务型教学途径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曾经在英国流行一时的情景式外语教学法由于其赖以建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乔姆斯基的批判而开始衰落。乔氏在其 句法结构 一书中表明,语言结构理论并不能解释个体句式独创性这一语言基本特征[1]。英国一些应用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的功能和交际层面,而不是结构形式层面。与此同时,随着欧洲一体化相互依存局面的加强,学习欧共体主要语言的现实需要与日俱增。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 ilk i n s 出版了 意念大纲 一书,强调语言交际使用中的意义,把意义分成意念范畴和交际功能范畴[2]。这些观点不断受到教科书和外语教学实践的采纳,最终发展成为交际型外语教学法。尽管交际教学法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和统一的解释,然而却共同受到一些语言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影响。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功能主义的演变。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是静态关注语音、语

消费社会理论反思

二○○六年第七期  南京社会科学  消费社会理论反思 郑红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北京100871) 摘要:消费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告别物质匮乏时代,进入丰裕时代。时代的转换要求相应的理论范式的转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消费社会研究的理论脉络和实践源头,并探讨了现行消费社会悖论式的运作方式。最后在综述消费社会已有的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消费社会的建构要求:在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的同时,建立和发展消费的生产范式,从而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悖论;符号 中图分类号:C 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6)07-0095-07 丰裕时代的到来宣告以解决物质匮乏问题为旨趣的理论范式的终结。〔1〕 新的时代必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的旨归是什么,即在物质匮乏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消费社会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一个福祉的千禧王国的来临,还是使人类陷入物欲世界的另一个发展困境的开始。连篇累牍关于消费主义批判的文章是否意味着人类正遭遇着一场新的物质奴役?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一、从现代性体验到符号的“囚牢”:消费社会研究的理论溯源 何谓消费社会?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消费社会的定义,主要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种研究视角。现代性视角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一,技术理性的无限扩张,加上符号编码的图腾,商业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处,整个生产的过程就是制造消费的过程,消费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性质; 〔2〕 第二,生产的意识形态已 从幕前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和“新的文化传媒人”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在引领 生活风尚的同时,也在行使着日常生活政治的监控;第三,消费者通过无止境的消费,在识读和认同社会通用的符号象征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个性的建构和生活的注解。而在后现代视角看来,消费社会是一个符号编码和符号支配的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在消费社会产生的时间上,西方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最为著名的是麦肯德里克的学说,他认为消费社会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而罗莎琳达? 威廉斯(Rosalinda H ?W illia m s )在著作《梦幻世界:法国19世纪晚期的大众消费》中则将它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法国。钱德拉?慕克吉(Chandra Mukerji )的观点更为新奇。她在《来自偶像:现代 物质主义的模式》一书中提出:早在15、16世纪的英格兰,消费社会就已出现。尽管在消费社会产生的时间上,三家的观点存在分歧,但共同一点是,他们都强调了由于消费热潮的到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说,消费历史作用的凸现及其消费社会的出现与整个时代的主题转换有关。在以生产为主轴的生产社会中,物质匮乏成为当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消费被置于生产的 5 9

谈谈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经验之中有规律”。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这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

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每次“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让我了解到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深刻领会了数学教育的理念、新时期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等一系列数学教育方面独到的观点;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 一、经历和感触。 每次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我们教师所关注和急需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我始终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

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还深刻地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而这次专家给了我明确的回答。 二、收获与决心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骨干教师都要有熟练地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一开始都感到新教材不好教。正是“国培”小学数学学习,使我从教学理论上得到了提高,知道如何处理北师大版教材中题少难教的问题,怎样进行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业务了却实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们教必须要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 三、将学到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第四章 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期末题目

第四章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选择题 1、美国结构主义认为,一个语言系统包括它的音位系统、______和句法系统。 A 短语系统 B 句型系统 C 词素系统 D 语境系统 答案:C (p70) 2、美国结构主义认为,为了预测学习某一外语会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使用_____方法去比较母语与外语在结构层面上的异同。 A 情景分析法 B 比较分析法 C 结构分析法 D 对比分析法 答案:D (P70) 3、英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在研究英语解耦股时特别注意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 语言结构和结构使用情景 B 语法结构和句型结构 C 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 D 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 答案:A ( P72) 4 、英国结构主义学家弗斯制定了描述语境的三个特点:分别是____、相关目的和语言行为的效果。 A 参与者有关特点 B 语境特点 C 句法规则 D 结构特点 答案:A (P72) 5、在韩礼德看来,语言的描述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实体(声音的

或书面的)、结构和______. A 语境 B 句型 C 语法 D 词汇 答案:A (P72) 6、乔姆斯基认为,_______和_________是语言的两个重要特征。 A 结构性和语境性 B 规则性和创造性 C 实体性和规则性 D 创造性和结构性 答案:B(P73) 7、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___占据核心地位。 A 句法规则 B 转换规则 C 重写规则 D 规章规则 答案:A (P73) 8、韩礼德认为,___是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初级阶段出现的。 A 微观功能 B 宏观功能 C 想象功能 D 个人功能 答案:A (P74) 9、以下哪一种不属于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微观功能? A 规章功能 B 工具功能 C 启发功能 D 思维功能 答案:D(P74) 10、以下一种不属于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功能的宏观功能? A 思维功能 B 篇章功能 C 相互关系功能 D 人际功能 答案:C (P74) 11、韩礼德认为,____是可以用来组织语言使用者对真实世界或幻想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一、形成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本节内容是在之前所学的内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二力平衡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回顾整个课堂过程,我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分别是(1)平衡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和应用。针对每一部分内容,采用我校大力推行的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1)平衡状态。①导:通过杂技表演者在高空中走钢丝的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平衡。②思: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平衡状态的内容,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③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给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④展: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梳理和问题讨论的结果。⑤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进行总结点评。⑥检:通过PPT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进行当堂训练,检测自学效果。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①导:通过对二力平衡的快速回顾引出三个共点力平衡应该满足何种条件。②思: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学习实验操作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③议:该环节包括两个合作讨论过程,一个是实验探究,另一个是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合作完成三个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理论分析:小组讨论,从理论上分析三个共点力平衡满足的条件。 ④展: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并从理论上分享共点力平衡的条件。⑤评: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衡条件。⑥检: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方法是合成法,因此给出对应的习题,学生进行求解。最后,师生对应用合成法解决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行总结。 2. 成功之处: 由于应用了我校三一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从本节课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以下亮点。 (1)引课所用的高空走钢丝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联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在适当时机,实施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全国一流重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特色;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这样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体现,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有必要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从多年的实践看,本校生源素质较好,又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完全有条件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对于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反复精选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大多数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课程包含了由教育部全国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内容。本科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坚持“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模块分为三部分:经典计量经济学基础模块、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拓展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含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总课时54 +10 课时(10 学时为上机实验学时)。经典计量经济学基础模块由第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有趣味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如果只从课程的名称上看,它好像只是学习如何应用网络,因此很多学生初学这门课程时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就是学习如何上网,在网上浏览信息、发送邮件、听音乐、看视频、聊天等。实际上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强调“为什么”,为什么网络可以传输数据?为什么不同的网络可相互访问?为什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是如何运行?如何让网络传输更安全?所以《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至从任教这门课程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有趣味。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反思与做法。 一、打“预防针” 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的名称很容易让学生有一种误解,认为这门课程“好玩”,是他们喜欢的网络。如果事先不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没有心理准备,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太难学不懂,积极性就会下降,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事先给学生打“预防针”,要让他们明白只有知道“为什么”,才能更好地学习“怎么做”。但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从网络的作用、

应用方面多给学生作介绍,并将平时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引入课堂,如QQ聊天、Email电子邮件收发、QQ空间等内容,让学生明白这些应用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二、用生活事例做比喻,让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有趣味 《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学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难易度,不能讲得太深,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作适当的调整。同时将很难的理论知识通过适当的比喻,用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或制作动画,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如在讲OSI网络体系结构时,这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OSI各层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为此,我在讲这一知识点时,我作了如下的比喻,当我们在网上购买一件衣服的过程。(1)我们购买的“衣服”这个实体,这就相当于OSI中的“应用层”,是我们想要的应用或数据;(2)卖家为了便于运输,会把衣服进行“包装”,这就相当于OSI中的“表示层”,处理数据表示方面提问题;(3)为了能及时地将货物送到,卖家事先与买家电话联系,问买家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发送好一些?这就相当于OSI中的“会话层”,处理两个通信进程之间的沟通;(4)卖家把衣服送到快递公司,快递公司就相当于OSI中的“传输层”,负责衣服的运送,并要为衣服的运送负责,因为卖家是付了钱的;(5)各快递公司的配货员负责把衣服从上一站收到的根据目的地选择从哪一条路送到下一站,配货员就相当于OSI中的“网络层”,负责选择一条最佳路径,将数据送到目的网络;(6)送货的驾驶员就相当于OSI中的“数据

有关教师教学反思

有关教师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每一个对艺术作品有经验的人无疑都把这种经验整个地纳入到他自身中,也就是说,纳入到他的整个自我理解中,只有在这种自我理解中,这种经验才对他有某种意义。”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教育理论听听就好。实际上教育理论有三大功能,并且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优化实践,避免走许多弯路。 教育理论可以解释教育实践,科学的教育理论追求的是真理,反映的是规律,它以客观的身份对实践说话。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它会助其内容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效果更理想,从而增强其科学性和应用的普遍性。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理性(主观意志)产物和实践行为,它会勇敢地站在其对立面,直陈利弊,阐述道理,批评盲目行为,鞭笞违背教育规律的言行,从而保证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理论的主要功能不是让人们认识教育现象,而是借助其理论帮助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同样的,教育理论还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不仅应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亦能返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在教育决策领域,它可以指导决策者借助理性的规范,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完成各种正确的决策,使决策过程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按主观愿望、长官意志办事,从而避免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去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任务。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研究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状况,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学校教育管理领域,教育理论可以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指导校长和学校各方面管理者善于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以人为本,确定制度,加强监督,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水平。 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告诉人们是什么与为什么,还能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维度给教育实践以有效的指导。 教育理论现在已经走过了简单、片面、零碎的经验水平阶段,具有较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许许多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浇铸的宏伟大厦,集中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时代精神。通过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会大大提高教育工作者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加强教育意识,提高工作热情和自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盐中的特级教师朱俊校长曾经在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我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9月3日市教科院对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其中高中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陈素萍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其实这是一节普通的英语阅读课,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案。应该说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适合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我在这之前已经在上课的班级导过一遍。陈老师的评价是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对味,思维训练到位,而且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文峰的学生不宜采取此种教学方式,要求过高,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要当我们的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的确非常困难,学生的表现平平。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要低起点、小步子,脚踏实地。同时她也对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我们所制定的教学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