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2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北伐战争

一、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

1、知道黄埔军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面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北洋军阀,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三、知识结构

第12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年月。

2、地点:

3、创办目的:。

4、主要人物、、、。

5、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

...,

为奠定

..了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

2、时间:。

3、主要对象:、、。

4、总司令:。

5、主战场:。

6、先锋:。

7、主要战役:长沙、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

8、结果:①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②进攻江西后,消灭了的主力。

③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打到,声势震动全国

④1927年出,国民政府从迁到

(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失败:

标志: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①时间:

②成立者:。

③两政府的合并:。

④性质:;

四、考题分析:

(一)基础型试题

一、选择题

1、“各位学员至这所学校来,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要向什么人放。”说明此校最大的特点是()

A.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革命军校

B.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B.C.设备先进的近代化学校 D.培养将军的摇篮

2、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与新文化运动

B.参加辛亥革命

C.参加北伐战争

D.出席中共一大

3、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你知道北伐的主要战场在哪里吗()

A、山东、山西

B、广东、广西

C、河南、河北

D、湖南、湖北

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袁世凯

5、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发动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B.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C.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6、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7、“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这是哪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作战方针()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8、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二、材料题

1、材料一国民革命歌由黄埔军官学校军官所作,1926年7月1日发布。其旋律与著名童谣《两只老虎》相同。国民革命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材料二北伐战争是在共产党提出的反对立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也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谁?

⑵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能迅速取得胜利的国内因素。

2、材料一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到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0万大军出师北伐,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先开赴湖南、湖北战场。1927年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请回答:

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共同领导了北伐战争,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对象?

⑵在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叶挺独立团攻占了哪两座桥梁?在主战场上打败了哪一个军阀的主力部队?

⑶北伐战争取得了哪些重要战果?

⑷1927年,哪两个国民党右派分子发动了政变?他们所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如何?

3、材料一南京政府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下令缉捕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人士和革命群众。凡共产党员,一经审定,立即被“正法”。据统计,从1927年到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百万从以上,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覆灭。

⑴材料一中发出“清党”命令的罪魁祸首是谁?

⑵与国民党“一大”的政策比较,南京国民政府发生了哪些变化?

⑶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15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背景: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1924年1月。 (3)地点:广州。 (4)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相关链接】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2)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军校领导人的任职情况: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4)贡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相关链接】

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著名的军校。在此军校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 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相关链接】 北伐的对象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三派军阀,目的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北伐战争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5.过程: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2)军阀实力: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 (3)北伐军的作战概况: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相关链接】 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及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两广地区军事部决定扩大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作为独立团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共产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 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副对联体现了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时间:,合作目的:。作用:。 3、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长、政治部主任, 作用。 4、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二、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目的;主要对象、、;总司令;主要战场、。 2、经过: 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战场;孙传芳的主力被消灭是在战场。 3、结果: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迁到。“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齐欢唱”这首歌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除掉的军阀是、。 5、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标志是,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时间,地点;性质 【合作探究】 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质疑问难】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 【学有所获】 【达标检测】 1、黄埔军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它创办于() A 1912年 B 1917年 C 1922年 D 1924年 2、下列不属于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对象的是() A 吴佩孚 B 孙传芳 C 袁世凯 D 张作霖 3、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是在() A 汀四桥战役之后 B 贺胜桥战役之后 C 武昌战役之后 D 南昌战役之后 4、北伐过程中,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在这里消灭的军队是() A 吴佩孚B孙传芳 C 袁世凯D 张作霖 5、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是由于() A 北伐战争失败 B 北洋军阀的进攻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D 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背叛革命 6、下列城市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广州----武汉----南京 B 南京----广州----武汉 C 武汉----南京----广州 D 广州----南京----武汉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读图析图再现情景联系当时三派军阀在中国统治的范围,达到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看具体内容。[讲授新课]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看完后请先复述国民党一大的情况。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 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黄埔军校就是要为国民大革命培养军事干 部。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2.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黄埔。 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希望在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样,这是我们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学 习第二个大问题——北伐胜利进军。 二、北伐胜利进军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北伐胜利进军一目中的相关信息找出来,复述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 [学生寻找]…… [学生回答]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 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 北伐的路线是从湖南进入湖北,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接着,沿江东下,直

高中历史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教师简单向学生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最新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北伐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大家谈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图片展示:展示广州市越秀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2.教师提问:中共三大召开为国共合作做了哪些准备? 提示: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提示: 时空1924年,广州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参会人员 领导和组织工作

第6课洋务运动题目及答案

第6课洋务运动题目及答案 1、洋务运动的原因、目的、手段、时间、代表人物(中央与地方)、阶级、派别、主张、口号。(记忆)(1)原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即涉外事务)。(2)兴办洋务的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手段:师夷长技 (4)兴起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5)代表人物:中央:奕地 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7)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8)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洋务运动主要活动(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建海防;四是兴办新式学堂。)(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对比记忆) 人物军事工业备注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比记忆)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记忆) (4)培养新式人才(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又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记忆) 3、洋务运动结果及出现此结果的原因。(理解记忆运用) (1)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2)失败原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理解记忆运用) (1)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消极: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第7课戊戌变法题目及答案 1、哪件事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请说出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时间、 地点、领导者。该事件后至戊戌变法前,维新派又进行了哪些维新活动?(1)序幕:1895年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12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学情分析 本校是高一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不错,学习积极性高。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知识,以及由于择校生的收取,,所以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加上历史新的课程编排许多学生对历史缺乏时间、空间感。对于新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等)了解甚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生漫画和课前预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方案一(普通校)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1课北伐战争 课标导读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知识要点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 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 ①: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②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②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③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中考演练 ●黄埔军校的建立八上P50 识记 1、1913年7月1日,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结果是孙中山榜上有名。你认为当时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的原因不包括() A.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得到社会的普遍响应 B.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埋葬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D.任黄埔军校总理,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南京等地正在筹备大型的纪念活动,缅怀中国伟大

第6课洋务运动

八年级历史科上册课型:新授课编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日期: 年月____日第____周 课题:第6课洋务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置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的目的: 2、起、止时间: 3、代表人物(中央): (地方):、、、。 4、口号: 5.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课堂探究】 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在教材上标记) 二、展示分享 每个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问题,本组组员补充。其他小组做好记录。 三、拓展提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材料二: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发捻”指太平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者)。 ——曾国藩(1)上述表述的是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列举这场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个两个。 (3)这场运动的目的有没有达到?请举例说明此结果。

1.(2013·江苏无锡)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2.(郴州)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 口号是(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3.(安徽芜湖)下列选项中,没有被洋务派作为“夷”之“长技”而学习的是( ) A.军事技术 B.科技教育 C.机器生产 D.议会制度 4.人们历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那么,下列哪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A.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毫无进步意义的 C.洋务运动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D.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5.(2013·湖北鄂州)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6.(2013·湖南常德)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没能达到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中客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措施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一批近代企业 B.创办京师大学堂地,“中西并用”“广育人才” C.修建京张铁路,废除科举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黄海海战;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活动方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活动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结合P58导言和课本第一段,全面分析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活动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战败原因。 1.结合课本P58页第二段和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而当时自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立以后就再也没有增添一枪一炮,甚至连弹药也不去购买,而海防经费呢,则被慈禧太后拿了去修颐和园,所以,直到1894年,北洋军舰已是年龄老化,行动迟缓而火力严重不足了,相反,此时的日本呢,却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于是啊,在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并使其一败涂地,迫其签订城下之盟——《马关条约》。至此,中日两国的关系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据此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的根本原因。 【活动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命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武力为后盾的经济侵略,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1870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扩张的要求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政治上,瓜分世界;二是,经济上,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正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要求和方式的变化。思考: (1)《马关条约》内容中,反映帝国主义“政治上,瓜分世界”要求的条款是哪一个? (2)《马关条约》内容中,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上,资本输出”要求的条款是哪一个? 3、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材料: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于那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结合课本P59--60页,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了解战争的经过: (1)攻陷天津——占领天津廊坊阻击战 (2)攻陷北京——分区占领,统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3、结果:1901年9月,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辛丑条约》。 结合课本P60页内容,连线并识记: (1)赔款9.8亿两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 (2)划使馆界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3)拆炮驻兵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4)严禁反帝“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5)设外务部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课堂检测】 1.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人诗中提到“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导致“仓皇幸热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俄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签订 4. “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可刻。”与邱逢甲这首诗歌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基本情况。 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知道国民党叛变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 3.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学习西方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有怎样发展?它指导的革命运动叫什么? (3)谈谈你学习近代先辈们探索救国新航路后的历史感受。

四、随堂演练 1.下列与孙中山革命活动不相关的是()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2.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迅速由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如果为鼓舞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谱写一首军歌,你认为最合适的歌词是() A.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B.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C.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D.打倒列强,除军阀 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C.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1924年,国民党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了黄埔军校。兼任黄埔军校总理的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廖仲恺 5.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 6.下列对北伐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B.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 C.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 D.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 7.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 B.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C.人民群众支持配合 D.北洋军阀不堪一击 五、课后反思

历史人教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3) Word含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据此可知()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2.庚子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成大患,各国亦以剿匪及保护商民教士为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各国“合而谋我”的后果是() A.东南沿海的门户被打开 B.列强侵华开始进入资本输出新阶段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合作 D.以华治华成为侵华的主要政治手段3.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表明() A.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B.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D.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1900年4月,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5.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主要思潮的原因是() A.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B.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D.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7.一部分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B.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8.《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高安中学:伍小安、周小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马关条约》的影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片、动画及音像资料,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看法、意见给予充分评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显示幻灯片1):冰心的遗憾 师:一代文学家冰心晚年的遗憾是什么? 生:没能写成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 师:为什么没能写成? 生:因为哭、因为气、因为恨。 师:那么,她为什么哭、为什么气、又为什么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甲午中日战争那段历史,去体味冰心老人的悲愤,并以此缅怀那些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牺牲的先辈们。(显示幻灯片2):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显示幻灯片3)本节内容我们分战前篇、战争篇和战后篇三个版块来进行学习。 第一版块: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显示幻灯片4) 师:从这组图片里,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提问) 生:、、、、、、 师(总结): 第一幅图片:“同是天涯沦落人”指的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初期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方面,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日本方面:1853年美国用武力迫使日本开放通商口岸。 第二幅图片: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由山羊变为狮子,从此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 师: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这与日本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显示幻灯片5)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提问):如国土小、资源少;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人民起义不断、、、、、而正是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日本是如何解决的呢?明治天皇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北伐战争》 本课是新人教部编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课标这样要求:“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它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从单元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课:上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2、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 二、进入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国共合作的实现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北师大版

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2)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扩张道路。 (3)导火线: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兵入朝。2.经过 (1)丰岛海战: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 (2)平壤战役:清军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日本控制黄海。 (4)辽东战役:日占辽东。 (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易混易错]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不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国战败的关键所在。 2.《马关条约》不是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办工厂和船坞。《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合法化(得到清政府官方承认)。 [图解识记] 《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材互补]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岳麓版) 探究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材料一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可采取任何手段。”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 思考(1)据材料一、二,分析日本为什么敢于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2)材料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 答案(1)①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军事实力超越中国。②侵略中国,日本蓄谋已久。③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落后。 (2)权益:开设工厂。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 甲午中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1)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国内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2)对日本而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它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3)对远东而言,远东的政治格局发生改变,日本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