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等价形式三特点(P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是单位商

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

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

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理论、资本积累理

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

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1、商品流通公式:W-G-W

※2、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3、G-W-G&W-G-W不同点:(4个)

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起点终点都为货币)

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

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

※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

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5、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①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不能理解为静止物”②资本实际是运动中作为一个过程的主体的、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实体;③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秘密,既与其作为货币履行价值的一般代表的职能相关,又与其购买到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适用价值相关。

6、解决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的矛盾的条件: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P68)

(这也就是说,既不能从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也不能撇开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结果:一方面,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出发点,资本家必须按商品的价值来购买商品,又按商品价值来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从流通和流通之外的生产相统一的前提出发,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7、·“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P74)

自由:指交换双方都出于自愿、自主;

平等:指双方进行的是等价交换;

所有权:指双方都是自己商品的所有者,有支配自己东西的权利;

边沁:指双方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卖出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P75)

解释:可见,在流通领域劳动力买卖自由平等现象的背后,是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上的从属,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质。

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二律背反”:两个互相排斥而又被认为同样都是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①剩余价值量是由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劳动力价值、雇用人数多少盒剩余价值率高低决定的。)②平均工作日(<24h)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③如果剩余价值率过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已定,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量已定,那么可变资本越大,说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

※马克思第三个规律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雇佣工人的人数。

思考题:1、何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出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从价值增值角度看)”

2、如何理解资本家与工人在工作日斗争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原文)

答:“在这里,劳资双方在争取工作日问题上,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这两种权利都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4个)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②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又分别同劳动对资本的两种从属关系对应;③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从静止看,绝对和相对具有表面上的同一性,但从运动的角度看,同一性消失,一方面,若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若工作日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能通过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得以提高。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思考题:1、试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答:“同一性: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②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的起点。

差别性:①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②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2、试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三个规律说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答:“资本不像斯密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的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第六章:工资

思考题:1、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答:“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表面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2、试述计件工资的实质。为什么说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答:“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原因:因为它不但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同时又巧妙地诱导工人提高劳动强度从而强化了资本主义剥削。”

第二卷第八章: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思考题: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各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最典型的、最片面和最一般的形式(原文)P235

答:“资本循环三阶段:第一阶段:G-W(有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资本的生产阶段);第三阶段:W’-G’(是商品资本);三种职能:、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原因:资本的循环过程包括生产和流通二者,但G-G’表明,货币资本循环是以资本的货币形式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所以它突出了流通,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受流通的制约,因此说,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片面表现,而且正因为这种片面性上,它才最为醒目地表现出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是赚钱和积累,因而是变现资本循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2、生产资本循环形式的特点是什么(生产资本循环总公式:P…W’-G’-W’…P)

答:P238-241“①资本家不是用自己预付的货币资本,而是用工人自己已经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价值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②价值比例的不断变动,正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现象;③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直接购买者除了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④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中,一方面必须有货币的积累,另一方面还必须有准备金”

3、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资本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中都既包含着资本价值也包含着剩余价值;②在商品循环中,循环是从总流通W’-G’-W’开始的;③商品资本循环一开始就从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开始它的循环;④商品形式的资本是生产的前提”。

第九章:资本周转

1、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的那部分资本,属于的一部分。

2、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和一部分。与对称。

3、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变化。

4、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发生了变化。

※思考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划分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划分依据:依据是是否产生剩余价值划分和,它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

联系:

区别: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第十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思考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其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特点: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2、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划分为(c)、(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v 和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m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资本积累。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 和m三部分构成,是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上述两大基本理论前提用公式来表述就是:I(c+v+m)和Ⅱ(c+v+m).这两个基本原理,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核心问题:年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第十一章: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剩余价值之后,剩下的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耗费的资本价值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c+v。

2、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实际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P’=m/C(C表示总成本)

第十二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思考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2、为什么说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和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资本论重点难句解析第1卷14-24章

第1卷第14章 16.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17.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第14章) 1)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但决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2)要使建立在自然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还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者才会在资本家的强制下使他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资本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第1卷第17章 18. 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第17章) 1)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 心得五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 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 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 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 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在 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可见, 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 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 ﹒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 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 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 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 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 助。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 戴者不被人看见。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马克 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第61页)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心得体会

关于对《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没读过资本论就不懂得资本主义更不懂得社会主义,这句话一开始我还不了解,直到再一次翻开这本书——《资本论》,并且深入的对这本书进行理解之后,才真正的明白,这句话所拥有的内涵。 作为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看法,其中最着重讲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基础,也是最终要的一块基石。可以说资本主义便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行为上的。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们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干活拿钱,这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即是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的工人,与其所获得的报酬并非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也即是工人为资本家所创造的财富,并不等于资本家给予工人的报酬,而是创造的财富大于报酬。而财富与报酬之间的差额,便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 这便是对剩余价值的简单阐述。事实上,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详尽的解释了何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有这样的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而我便是透过马克思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了解了资本家是如何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对工人剥削。同时马克思也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资本家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工人,如何一步步以看似合法手段,盗走了所有属于工人们的财产与劳动成果,同时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doc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 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 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

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 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 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 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 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 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 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 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讲授提要) 内容: 教材(《历史与现状》),第六、七章 更详细的讨论参阅: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庄福龄、孙伯鍨编,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3章。 讨论重点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假说变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formulation of Historitical Materialism) (1)《资本论》的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2)社会结构理论 (3)社会过程理论 (4)人的解放 二、《资本论》的方法 (1)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经济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 (3)历史科学:从抽象到具体 方法论讨论[补充] 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性质判断的依据 ①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前科学时期 科学时期 阿尔都塞 科学的标志是什么? (1)一般问题:作为研究的标准范式,科学具有何种规定性? (2)特殊问题: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19世纪的经济学,它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视角如何? 第六章《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第一节《资本论》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拓展讨论:为什么再次以经济学视角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历程中,《资本论》的逻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一逻辑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论。 争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在原理(元理论,即历史观的基本规定)上,经济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主体创造性;第二国际主流—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上,崩溃论/演化论;教条主义、非教条主义(卢森堡、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

资本论经典句子

资本论经典句子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4、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5、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6、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7、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

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原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为了让所有对《资本论》有兴趣的读者都能读懂此书,本书采用图释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作了补充说明,全书几百张精美彩图,均与书中知识点有关,并且每张彩图下都有图释,更加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关联。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精选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 (一)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咱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咱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

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咱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咱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参考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 (二)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