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学(00235)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0、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

31、技防:P291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32、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3、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矛盾的预防方法。

34、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

35、特殊预防: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36、犯罪中预防:P288是犯罪预防的应急措施,即在犯罪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便于犯罪的停止,预防犯罪后果的发生。

37、输导性预防:P291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帮助,疏缓和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除犯罪意念,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8、堵塞性预防:P292是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一种预防犯罪方法。

39、控制性预防:P292是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违法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采取的管束性措施。

40、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41、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二、简答题

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

(1)认识犯罪

(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

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选题阶段

(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3)实施阶段

(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

(5)提出研究成果

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

(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

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10、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哪些?

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

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

(3)复杂多样性

(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

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

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

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

(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

(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

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

(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斗争结果表明,积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减少;消极因素增多,犯罪就会增多。

(2)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既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由积极的主体事物中派生的。

(3)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互相转化。

16、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

(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

(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17、犯罪人的情感特征。

低级性、冲动性、多变性

18、犯罪行为的特征。

社会危害性、形式多样性、传染性、违规性、社会性、生物性

19、犯罪原因的特征。

因素的释能性,因素的复杂性、综合性,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

20、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

(1)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犯罪现象,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犯罪原因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基础

(3)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4)全面、准确地研究犯罪原因,是促进犯罪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21、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

(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

(3)犯罪条件

(4)犯罪的相关因素

22、犯罪动力发生的原理。

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内动力原理、引力原理

23、消除和转移犯罪动力的方法有哪些?

(1)消除犯罪的内驱力是治本的措施

(2)消除犯罪的外诱力是消除犯罪内驱力的保障措施(3)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是遏制犯罪内驱力形成的基本方法

(4)加强社会控制,完善以法律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提高社会对犯罪控制力的重要手段

24、标签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解释和认定。

25、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是规范冲突。社会存在两类文化规范的冲突:一类是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

26、亚文化论。

亚文化论是指一种独立于社会上展主导地位的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

27、差异交往论。

人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的互动中习得的。犯罪行为的习得主要发生在与犯罪者关系密切的群体中。

28、挫折攻击论。

当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29、社会解组论。

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无效,由此导致社会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

30、犯罪社会原因的特点。

(1)它不是自然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社会关系结构的规定性。它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起必要作用。

(2)它是引起机动的刺激诱发因素,是犯罪产生的引力和助力。

(3)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和可调整的,受国家和社会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左右。

(4)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尤其与社会心理、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密切相关。

31、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不良的认识观念、畸形的需要、不良的动机倾向、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32、为什么说重型精神病人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和暴力危害行为?

(1)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2)不能适应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3)人际沟通出现障碍。

(4)缺乏疾病意识

33、为什么说变态人格患者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具有变态人格的人,因为人格偏离正常,社会道德感和义务感缺乏,自制能力较常人差。

34、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引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35、犯罪预测的作用。

(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

(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36、犯罪预测的特点。

现实性、示导性、结果的可变性、复杂性

37、犯罪预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预测犯罪指数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

(2)预测犯罪原因、条件的变化趋势

(3)预测犯罪结构的变化趋势

(4)预测犯罪手段的变化趋势

(5)预测犯罪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6)预测社会治理犯罪的能力

38、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有哪些?

可知性、系统性、连续性、类推性、因果性、矛盾可转化、可控性

39、犯罪预测的经验判断法主要有哪些?

(1)个人直观判断:相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比例推断法

(2)集体经验推断:意见交换法、意见测验法、意见汇总法40、犯罪预防的原则有哪些?

可操作性、讲究效益、专门机关与群众结合、讲究科学、法制、打防并举,预防为主

41、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构建应抓的重点问题有哪些?(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

(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

(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

(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

(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

(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

(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

42、如何开展“三抓三促”工作?

(1)抓点、线、面相结合,促社会面防控能力的突破(2)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促安全防范能力的突破

(3)抓管、控、治相结合,促治安管控能力的突破43、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犯罪预防必须从实际的犯罪和被害及想象的犯罪和被害方面着手,以公共卫生机构的防范和治疗传染疾病模式来设计犯罪预防的模式。

4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打击和防范并举,指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原则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

(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4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是什么?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保证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三、论述题

1、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P11-12

(1)区别:

①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的法律科学,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侧重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及犯罪与刑罚间关系。

②犯罪学从犯罪的发生过程入手,通过揭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方法,制定预防犯罪的对策体系。

(2)联系:

①刑法学的研究成果为犯罪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的界定提供条件,刑法学中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也是犯罪学中

的犯罪预防体系的组成部分;

②犯罪学的研究成果为刑法学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实践依据,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服务。

2、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P13-15

(一)犯罪学和社会学的联系

(1)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犯罪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理论、方法来研究犯罪成为犯罪问题研究的一种主流。

(2)研究内容交叉。从研究内容上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犯罪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同内容和主题。

(3)研究方法基本相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是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主,但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人文研究方法,且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二)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探寻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犯罪问题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犯罪学不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现象,而且也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角度来研究犯罪问题。犯罪学对犯罪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的视野。

3、论刑事立法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1)对有犯罪倾向的,威慑

(2)对一般的人,警示

4、试分析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的区别。P47-48 两派在关于犯罪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上的明显不同,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方法的区别。古典学派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实证派犯罪学则采用实证(经验)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作为客观存在事实作为研究基础,从对客观事实的研究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不重视研究犯罪的法律定义,从犯罪人身上总结出犯罪的特征。

(2)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注重研究犯罪行为,主张“自由意志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实证派犯罪学重视研究犯罪人,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非受其“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其自身的或其所在环境的因素所左右。

(3)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将刑罚视为最重要的犯罪对策,认为刑罚既可作为惩罚犯罪的手段,又可起到预防犯罪发生的作用。实证派犯罪学则认为,刑罚只是诸多犯罪对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犯罪的方面,社会的、科学的预防及矫正措施更能保证社会不受犯罪的侵害。

5、试述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P52-55

(1)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

(2)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

(3)广义犯罪学成为犯罪学的主流。

(4)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6、试论现阶段我国的犯罪状况。P103-113

(1)犯罪数量呈上升态势

(2)犯罪主体以男性为主,女性犯罪率上升(3)侵财型犯罪为多,暴力型犯罪日趋严重

(4)犯罪方式趋于组织化、集团化、智能化。

7、运用犯罪的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犯罪现象。P113-116

见名词解释11、12、13。

8、犯罪人的特征主要有哪些?P121-129

@@@@@@@@@@@@@@@@@@@@@@@@

9、试述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P176-178

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遏制论;二是中性化说;三是社会责任说。

10、试论现阶段我国犯罪增长的主要原因。

变革中的社会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诸如社会心理机制的转换,个人心理的失衡,以及社会思想价值观方面的混乱等,从而成为诱发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增长的深层原因。同时,社会结构变化及控制功能的弱化,都是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

11、试论犯罪原因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P154-156

(1)决定犯罪现象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可以说明人类社会产生犯罪和存在犯罪现象的根本原因。

(2)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决定作用。犯罪原因是犯罪社会历史根源的体现者和反映形式,是对犯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犯罪的历史根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又往往通过犯罪的社会原因体现出来。

(3)犯罪条件围绕犯罪原因发生作用。犯罪条件是犯罪原因和犯罪的社会历史根源对犯罪发生作用的中介,对犯罪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4)犯罪的相关因素与犯罪原因的联系对犯罪的产生只具有间接影响作用。

12、试述社会经济与犯罪的关系。P186-188

(1)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种犯罪都明显增多有人提出经济增长同犯罪具有同步增长的观点,即“同步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不可解释的矛盾,所以应加以具体的和深层次的分析。

(2)同步论在理论上的矛盾表现为,既然承认犯罪是综合原因导致的结果,那么单从经济上找增长原因,就陷入了单因素论巢臼,不能全面说明犯罪变化现象;

(3)在实践上,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有三个最好的时期,前两个是1956年前后和1964年前后,而这两个时期犯罪率都不高,而且1956年是建国以来犯罪发生率最低的年度,犯罪率为0.29‰,1964年犯罪率是0.3‰。第三个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期犯罪率最高,1989年犯罪率是1.4‰,1991年是2.13‰。以后立案标准调整,提高了盗窃等财产犯罪立案的基数,促使犯罪统计数下降,但重大案件犯罪率却大幅度上升了,说明犯罪严重程度并未减轻。不仅如此,而且还更趋严重。

(4)可见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与犯罪同步增长的规律,这是我国。

13、试述社会文化与犯罪的关系。P195

(1)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整个社会的各种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人性恶论”还是“人性善论”,犯罪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始终无法割离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意识决定了其一切行为都将被社会评价,于是,当其行为危害到其他社会利益时,就存在了犯罪的可能性。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四个构成要件中,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主体——自然人或者单位,就充分表明了犯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因此得以荣升为社会现象。

(2)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文化,对于犯罪的影响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的,犯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在近代以前,自然犯占很大比重,这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相关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在隋唐时期会出现计算机犯罪,而在当代社会,通奸也不会受法律追究。

(3)如果说文化对于犯罪关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话,文化也会在瞬间或者短时间内对于行为人的犯罪产生影响。文化除了在主观上影响行为人犯意的产生外,客观上也在影响着犯罪。而这种影响又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紧密联系的结果。

(4)当然,文化对于预防犯罪也有积极的影响。善的文化培养人的善的心理。从小接受善文化的熏陶,自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人犯罪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如爱国主义,学雷锋思想,造福人类的理想,都是文化积极意义的产物,在这些思想的驱动下,人类的行为往往是积极而善意的。

(5)文化与犯罪的关系是双向的,犯罪对于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法律、科技等方面。文化与犯罪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应该说,二者都是社会的组成,都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文化是一个双性的概念,即有善恶之分,而犯罪纯粹是一个消极的概念,是恶的概念。但是犯罪又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如此,我们不能仅仅研究其纯粹消极的一面。无法消灭犯罪,但仍然要预防犯罪,打击犯罪。那么就研究其各个方面,通过其有利和不利社会的各种因素来发展预防打击犯罪的文化,如此,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4、试述家庭环境与犯罪的关系。P197-200

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

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刺激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缺乏自控能力,从而陷入犯罪;家庭破碎、解体,子女失去父爱、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地涉足社会,也容易使孩子染上恶习。

15、试述学校环境与犯罪的关系。P200-202

@@@@@@@@@@@@@@@@@@@@@@@@ 16、试分析现阶段中国犯罪诱发因素的增多。

@@@@@@@@@@@@@@@@@@@@@@@ 17、试述现阶段中国社会控制功能的削弱及其对犯罪现象的影响。

@@@@@@@@@@@@@@@@@@@@@@

18、试分析被害预防对犯罪预防的价值和作用。

@@@@@@@@@@@@@@@@@@@@@@

19、为什么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P284-286

(1)犯罪预防概念: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2)犯罪之所以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矛盾可转化理论的指导;②人类社会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大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经验可资借鉴;③日益发展、丰富的犯罪学研究成果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④在我国治理犯罪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⑤国际性、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0、如何提高公民的自防意识和能力?P350-351

(1)运用新闻传媒广泛宣传犯罪预防知识。

(2)在特定处所张贴、设置警示语,提醒个体提高警惕性,加强防范意识。

(3)综合治理部门、公安机关印刷预防犯罪的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散发,向大众传播预防犯罪知识。

(4)基层派出所应根据特定时期的犯罪动态,向特定单位、场所发送、张贴有针对性的预防宣传件。

(5)幼儿园、学校应针对幼儿、学生的特定情况,结合治安形势和犯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教育。21、试从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角度谈谈预防犯罪的种类。P291-293

@@@@@@@@@@@@@@@@@@@@@@@@ 22、试分析犯罪预防实践体系的构建。P293-301

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必须从治本角度有针对性地抓住以下几点:(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5)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

23、试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P326-329

一、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含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简称综合治理,是中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其含义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国家政权、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1、“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原则。

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

4、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上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多方面的各司其职的具体制度和规范

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

综合治理的任务是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地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项:①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②采取各种措施,严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③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④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⑤积极调解、疏导民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③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四、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手段。

1、政治手段。主要是指党委和政府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2、法律手段。这是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一种特殊的、强制性的手段。

3、行政手段。就是组织管理的手段。

4、经济手段。就是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各部门,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经济力量,解决社会成员的一切正当的切身利益问题。

5、文化手段。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华,扬弃其糟粕,这是主要的文化手段。另一方面要取缔、查禁和消除腐朽落后文化,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控制手段。

6、教育手段。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基本手段。

五、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

1、打击。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

2、防范。这是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

3、教育。这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

4、管理。即加强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

5、建设。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关键。

6、改造。这是教育人、挽救人、防止重新犯罪的特殊预防工作。

24、试分析犯罪防控系统的三道防线。P332-356

@@@@@@@@@@@@@@@@@@@@@@@@

第二部分人物说明

?加罗法洛:《犯罪学》,提出自然犯罪概念

?贝卡利亚:古典学派,《论犯罪与刑罚》

?边沁:古典学派,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

?康德,古典学派

?费尔巴哈:古典学派

?蒂文·拉布:三级犯罪预防理论

?龙勃罗梭:犯罪学鼻祖,气候会影响犯罪,天生犯罪

人是隔代遗传,实证犯罪学派。

?李斯特:原因二元论、刑罚个别化、瞬间犯罪人和状

态犯罪人、批判天生犯罪人

?托马斯·莫尔:犯罪根源于私有制

?托皮纳尔: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

?门德尔松:被害人学的奠基者

?坦嫩鲍姆:标签论

?菲力:犯罪饱和律、实证学派

?特尔菲: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又称专家调

查法

?塞林:文化冲突论

?萨瑟兰:差异交往论

?克利福德·肖和享利·麦凯:倡导芝加哥犯罪预防计

?

?1956-1965:治安黄金时代、发案率低、群众安全感

?1983:第一次“严打”

?199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的决定》

?90年代来:主要是侵财犯罪

第三部分试卷摘要

?全国2007年10月

?人民调解“四落实”:(1)人民调解组织落实(2)制

度落实(3)工作落实(4)报酬落实。

?被害后预防措施有哪些?

?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有哪些?

?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系统地掌握一个或多个变

量,并观察被掌握变量对其它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1)实验室实验法(2)模拟实验法(3)现场实验法。

?调查研究: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

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

?社会调查主要类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

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

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资料收集方法: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

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

?观察法: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

资料的方法。

?问卷法: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

?统计研究: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性强和时空涵盖面广

?原罪说:人生而有罪,一生就是在赎罪

?狭义犯罪学:又称犯罪原因学

?犯罪现象属性: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条

?文化:是指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

是通过人类彼此协作,满足个人所属的社会特定环境、时间和空间里人类的需要,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公认方式。

?观察法:研究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

料的收集方法。

?群体性犯罪:自发形成的众多人共同参与的犯罪。?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区别:(1)研究目的上的区别;

(2)研究内容上的区别;(3)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关系:(1)定性研究是指对事物

质的方面的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究。(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3)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深化。

?违法犯罪少年家庭特点:(1)其他成员有犯罪者或行

为不端者及酒精中毒者;(2)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婚者;(3)父母愚昧或者知觉上有缺陷及因病不能管教者;(4)父母性格简单精暴、专制偏爱,或对子女过分干涉、严厉、放任,与近邻或亲友不和者;(5)人种与宗教的差别、习惯不同者;(6)失业或在劳动中受到经济压迫者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1)既可表现为被

害人向犯罪人的转换;又可表现为犯罪人向被害人的转换。(2)转换类型可以分为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

?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从

理论上试析犯罪原因:(1)根据原理,对犯罪原因具体可理解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凡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与抑制犯罪产生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前者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的现象和过程。(2)其内涵的具体含义是:①特定时空环境既包括阶级社会的历史条件,又包括具体犯罪的环境和条件。②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具有促发犯罪和抑制犯罪的两类不同的性质。③上述两类因素虽然复杂,但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一致的便形成合力,两类合力之差在犯罪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与否的真正原因。④两类不同因素多而复杂,它们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相互作用的联系中完成犯罪或不犯罪的过程。

?全国2008年1月

?贝卡利亚预防犯罪措施有:制定和执行法律、奖励美

德、完善教育(最可靠但最困难)

?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综合性

?访谈法:是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样本:按一定要求从总体中抽出的单位所组成的集合

体。

?犯罪学抽样方法:

?(1)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分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

?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

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

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2)非随机抽样: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的愿望,从

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偶遇抽样:调查者到某个地方,遇到哪种情况就选择

该情况为样本,直到满足规定的数目为止的方法。?判断抽样: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决定所选样本的方

法。

?配额抽样: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及

它们影响的程度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一种方法。

?滚雪球抽样: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

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绝对暗数:没有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

?犯罪暗数: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

犯罪数量。

犯罪人:犯罪现象构成核心、犯罪行为载体和实施者、包括未成年、包括精神病人

?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连续性、律动性、

向度性

?比较分析法: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

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

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

?职业型被害人:是指由于其职业特征,容易成为犯罪

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在人。

?因果分析预测法:是从分析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入

手,通过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揭示预测目标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预测的方法。

?简述刑罚个别化原则:(1)是实证犯罪学派关于犯

罪预防的主要观点。(2)实证犯罪学派反对古典犯罪学派的一般预防理论,主张刑罚的个别化。(3)实证犯罪学派认为只有针对不同的犯罪人使用不同的刑罚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关系:(1)经济发展与犯罪增

长之间并不存在同步的必然联系。(2)经济因素作为条件,对犯罪有影响,它同犯罪既有联系,又不是惟一起作用的因素。(3)经济因素只有同其他条件

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起作用。

?私有经济对犯罪消极作用:(1)私有经济本质特征

是逐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2)私有经济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私有经济与剥削现象紧密相连;②私有经济产生剥削,激化对抗性矛盾和冲突,导致犯罪大量发生;③有的私有经济业主,惟利是图,破坏法律、蔑视道德;④有的私有经济业主,有钱财后五毒俱全,进行犯罪活动;⑤有的私有经济业主,腐败官场致导致社会腐败风气盛行。

?犯罪学学科性质:(1)犯罪学是以三学为基础,并

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犯罪学以三学为基础是由犯罪问题的特点决定的。①犯罪行为的认定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的相关研究成果;②无论是犯罪现象还是犯罪行为,都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这种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基础;③犯罪也是通过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体现出来的个人行为,探计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成果。(3)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①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任务是任何一门单一学科或边缘学科都无法完成的;②只有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的问题,才能得出全面、客观、科学的结论。

?全国200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现场调查法: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

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

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现场观察法:是一种主要围绕某一犯罪群体的正常活

动进行连续性的系统观察,以获取分析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和犯罪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的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是有计划的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

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防控对策的研究方法。

?犯罪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

延大。

?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发现犯罪与其它现象的联系。

?犯罪对策学的分支学科:刑事政策学、犯罪心理学、

监狱学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

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

?犯罪人的类型:1 实体犯罪人;犯罪的自然人 2。拟

制的犯罪人:犯罪的社会单位和法人 3。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即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等犯罪组织。

?按心理学标准划分犯罪人:报复型、贪利型、淫欲型、

游戏型。

?为什么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犯罪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由犯罪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的。①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能完全离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的相关成果。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犯罪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基础。③探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成果。(2)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犯罪现象属性(性质):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

性、文化性的属性:(1)历史性①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不断演变。(2)政治性。①从犯罪的法律规定看,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关于犯罪的法律规定反映的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②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犯罪的规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3)社会性①犯罪的发生、发展是社会产物。②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③从具体犯罪类型看,多数犯罪行为往往直接侵害的是各个阶层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些犯罪所危害的是社会共同的安宁和利益。(4)文化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犯罪观。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和答案

?依据预防对象不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重点预防?犯罪条件:涉及到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

?亚文化可解释: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原因。

?犯罪预测方法:对比类推法、因果分析预测法、时间

序列分析预测法和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的特点: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针对“犯罪”概念,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法学、社

会学、生物学

?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行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1)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生理特

征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对他们的犯罪倾向和犯罪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2)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犯罪的类型和方法上存在诸多区别。

?季节与犯罪的关系:(1)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同犯罪

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2)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对犯罪类型的影响;(3)季节对犯罪类型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中介因素来完成的。

?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1)犯罪数量大幅

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2)侵财犯罪突出。(3)暴

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4)流动人口犯罪突出,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呈低龄化趋势。(5)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1)家庭对犯罪

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②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2)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①完整家庭因结构合理,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控制力较强,可减少诱发犯罪的条件;②不完整家庭因结构性的缺陷,功能受到破坏,控制力减弱,容易产生犯罪;③良好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思想品德健康,能遵纪守法,对犯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④病态家庭引发犯罪的因素较多,极易引发犯罪。

?犯罪预防的重要性:①犯罪预防可避免和减少犯罪对

社会造成的损害;②犯罪预防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③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影响犯罪动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家庭功能是: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犯罪个体原因是最终推动:犯罪行为产生的因素

?被害要因:被害人的自身因素和被害的社会因素

?相关性原理:广泛收集可导致未来犯罪发生的原因性

材料用以预测犯

?三道防线:家庭、学校、社会

?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可以将其划分为:既然

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

?根据被害人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划分为:机会被害

人和状态性被害人(也叫潜在被害人)

?潜在被害人:尚未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但具备被害因

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潜在被害人特点:(1)自身具体被害因素(2)所处

环境增加了遭受侵害的危险性。

?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

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调查对象的总

体中抽出一定样本,通过对这些样本的分析来认识总体。总体是指为一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犯罪人性格缺陷特点:(1)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对

社会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缺乏社会责任感。(2)在情绪方面,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易产生挫折感、忌妒心,报复心强。(3)在意志方面,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做事随意性强,侥幸心理突出。(4)在理智方面,思维狭隘、偏执,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其行为的社会意义和后果。

?(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犯罪预防必须从实际的

犯罪和被害及想象的犯罪和被害两方面着手,以公共卫生机构的防范和治疗传染疾病模式来设计犯罪预防。它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鉴别犯罪产生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采取的方法包括环境设计、邻里照看、一般威慑、私人保安和就预防犯罪进行的教育。(2)第二层次:对已表现出犯罪征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措施。(3)第三层次:针对已然犯罪人的重新犯罪实施刑罚预防。

?犯罪防控系统的三道防线(三个层面):(1)抑制犯

罪动机(2)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3)预防重新犯罪?宏观预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制建设、社会

发展五方面

?微观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

?宏观性预防:(1)是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道防线——

抑制犯罪动机的组成部分。(2)宏观性预防,是相对于微观性预防而言的,是指覆盖范围相对广泛的犯罪预防,一般指全国性预防。该预防的主体是由政党、政府协调各种力量,预防手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等诸方面。(3)政治方面,着力克服社会弊端,建立健全社会行政管理组织系统。(4)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好各种经济利益关系。(5)思想文化方面,倡导主文化,突出思想文化和道德建设,引导、抑制亚文化,遏制反文化。(6)法制建设方面,完善立法,加强普法教育,严格、公正执法,强化刑罚一般预防效果。(7)社会发展方面,要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和答案

?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

?解释性分析: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

统计分析

?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发案数?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指标:被害率

?犯罪行为的动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实践

体系。

?比例推断法:是在预测的定量分析中,依据连续性原

理与数理逻辑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

?意见交换:通过召开由熟悉情况的人员参加的会议,

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提出预测方案,用以判断。?意见测验:征询被害人及亲属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

作出预测判断。

?意见汇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内部所属

的各机构的预测意见,同预测者收集到的预测资料加以比较,进行分类推断,确定预测方案和集体判断方法。

?犯罪原因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原因系统的各种因

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犯罪社会学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体现:

(1)在现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2)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②社会原因被视为

犯罪的主要原因;③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

?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关系: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1)犯罪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性;

犯罪行为是外在的活动表现。(2)犯罪动机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行为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是犯罪动机实践的承担者。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1)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

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形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2)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其理论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3)情境犯罪预防的关键是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抑制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决断,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4)通过采取情境犯罪预防的各种措施,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①增大犯罪的代价;②增加犯罪的风险;③减少犯罪的收益。

?人格障碍的特征及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1)人格

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状态的人格畸形。(2)人格障碍的特征是:

①自童年或少年期开始,人格偏离后相对稳定,甚至

持续终生;②心里紊乱不定,但无智能缺陷;③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易盲动;⑤药物治疗、教育和惩罚措施等都难以矫正。(3)人格障碍与犯罪的关系:人格障碍的人,易发生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偶然性,较少预谋,手法不隐蔽,动机目的短浅,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造成对自己的不利和伤害。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和答

?犯罪学核心内容:犯罪原因

?社会解组理论:芝加哥理论成果、主要是城市犯罪问

题、不同社会区域不同犯罪法律、社会生态研罪先河?刑罚的个别化理论:刑罚个别化理论认为,刑罚个别

化以人身危险性为依据,人身危险性大,刑罚大,人身危险性小,刑罚轻,因而可以不考虑犯罪行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刑罚适用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适用应根据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进行。这一理论,是在批判报应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刑事古典学派认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我们当然看到了这一报应论存在的缺陷,那就是否定了刑罚个别化。但是,刑法新派在批判旧派理论缺陷的时候,却采取了矫枉过正的立场,将刑罚适用的根据完全定位于人身危险性,将人身危险性与刑罚的关系简单化为单纯地正相关系。但是,在现代刑法理论体系中,适用刑罚仅考虑人身危险性,而不考虑犯罪行为方面的因素,显然

是行不通的。正因为这样,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相对确定法定刑的刑罚立法体制,而不采用绝对不确定刑或者绝对确定刑。然而,仅仅如此,尚不能充分说明刑罚个别化的理由。刑罚个别化的前提是首先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撇开社会危害性而谈论刑罚的个别化,是与罪刑法定的法治原则相悖的,也是对犯罪人人权的侵犯,因为,“刑罚既然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是理性的存在。

?简述社区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整合家庭、政府和社

区居委会三种力量,加强地域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预防的发展。(二)加强功能性社区建设,完善社区预防体系。

?年龄与犯罪关系:刑事责任年龄有普通刑事责任年龄

和特别刑事年龄规定两种规定。(1)普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不予刑事处罚,即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即应承担刑事处罚。(2)特殊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刑事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从已满十四周岁计算。

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承担,刑法规定:(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管教。

?运用日常活动理论解释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日趋增

长的现象。

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制定科学高效的犯罪预防对策的直接依据,对一个国家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犯罪原因是一个系统,包括犯罪根源、犯罪基本原因和犯罪具体原因3个层次。

犯罪现象的主要趋势有:城市犯罪率明显高于农村;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团伙犯罪向集团犯罪、犯罪、恐怖组织犯罪转变;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是转型期的特殊国情。我国社会转型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种巨变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变化带来的问题之一: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急剧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关系解体:其一,控制人们追求欲望的原始的社会关系削弱。其二,人们的自制能力削弱。

变化带来问题之二:社会失范状态突出。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社会给予了个人足够的发展空间,青少年、女性等以前所谓的较为稳定的弱势群体也受到影响而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同时,由于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社会地位等不同,因而在追求财富过程中,便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合法的,有偏差的。这种偏差行为的存在,使得社

会处在一种失范状态。

?全国2012年10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18世纪以前的西方犯罪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封

建神学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重点预防对象:要害部门

?改造性预防: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执行刑罚过程中,

矫正犯罪人并使之成为新人的强制性活动。

?微观社会环境与犯罪关系:(1)包含家庭、学校、社

会等环境。(2)对犯罪具有直接影响(3)不良微观环境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既可能诱发犯罪动机,也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西方情境预防理论三大措施:(1)情境预防是指通过

设计和管理,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以减少犯罪机会和条件,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2)增加犯罪代价的措施(3)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4)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

全国2014年4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识别犯罪人 B.惩罚犯罪人 C.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 D.抓捕犯罪人 2.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的,并提出三原因说的犯罪学学者是 A.龙勃罗梭 B.菲利 C.贝卡利亚 D.边沁 3.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犯罪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或者说主要方法是 A.人类学研究方法 B.生物学研究方法 C.社会学研究方法 D.心理学研究方法 4.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和刑罚理论不包括 A.“自由意志”说 B.行为中心论 C.罪刑法定 D.罪刑相适应 5.“炎热的月份或炎热的国家以暴力犯罪居多;寒冷的月份或寒冷的国家以财产犯罪居多”。下列选项中谁提出的理论最能支持以上论述 A.边沁 B.达尔文 C.李斯特 D.龙勃罗梭 6.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多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A.社会性的因素 B.家庭因素 C.人性中的“贪”和“利” D.自然地理因素 7.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属于典型的 A.定量研究方法 B.定性研究方法 C.描述性研究方法 D.探索性研究方法 8.纵向研究法的一种主要研究形式是 A.同期群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逻辑推理法 9.犯罪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A.定量研究法 B.定性研究法 C.同期群研究法 D.二次分析法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A.侵财型 B.侵犯人身权利 C.暴力型 D.聚众型 15、以下选项中,一个国家内决定犯罪区域分布状态的是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16、一定地域的年度内刑事发案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称为 A.犯罪数 B.发案率 C.犯罪明数 D.犯罪暗数 17、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出现在 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 “十年动乱”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改革开放攻坚期 18、由犯罪统计“漏斗效应”所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数量最接近的部门是 A.警方 B.公诉机关 C.审判机关 D.监狱 19、对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概念阐述错误的是 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刑事犯罪 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C.被害人既可能是已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者,也可能是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性者 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20、当代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 A.性恶论 B.自然犯罪论 C.相对自由意志论 D.理性选择理论 21、犯罪生物学理论中,体质生物学的代表性研究是 A.犯罪家族研究 B.染色体异常研究 C.孪生子犯罪行为研究 D.体型与犯罪研究 22、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类型是 A.内罚性反应 B.外罚性反应 C.无罚反应 D.过罚反应 23、对西方犯罪学影响巨大,被视为现代犯罪学理论基础的是迪尔凯姆的 A.犯罪生态学理论 B.紧张理论 C.控制理论 D.失范理论 24、社会控制理论的假定是 A.社会中存在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并提供实现这种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

全国2019年04月自考(000235)犯罪学(一)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广义犯罪学较之狭义犯罪学,研究范围增加了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预防 D.犯罪规律 2.对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学科的定位,说明犯罪学研究的是 A.自然科学 B.事物规律 C.行为规范 D.人文科学 3.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犯罪概念 A.前者范围更大 B.范围一致 C.后者范围更大 D.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是 A.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 B.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 D.能够用来研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 5.下列属于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行为的是

A.杀人 B.强奸 C.盗窃 D.堕胎 6.意大利犯罪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运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犯罪 C.运用普查的方法研究犯罪 D.运用演绎的方法研究犯罪 7.犯罪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起步于 A.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8.将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源自于人类祖先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志,其突出表现在 A.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犯罪研究 B.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 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 9.对犯罪统计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官方犯罪统计具有权威性 B.官方犯罪统计避免不了犯罪暗数的存在 C.被害者调查没有瑕疵 D.自我报告的调查对象更适用于青少年犯罪 10.在犯罪学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关注所选择对象典型性的实地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局外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非结构访谈 11.对犯罪行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学之犯罪行为概念内容最为广泛 B.犯罪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大于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 C.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为本质属性 D.除罪化行为仍需要犯罪学予以关注 12.与安乐死、高利贷、赌博等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是 A.卖淫 B.强迫卖淫 C.贩毒 D.制造毒品 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彻底禁绝了 A.流氓团伙 B.娼妓制度 C.反革命破坏 D.拐卖人口 14.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现象呈现出最为显著的规律是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自考犯罪学

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狭义的犯罪学: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 律的科学。 广义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对象、犯罪原因及 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狭义犯罪与广义犯罪学之间比较:关系:二者是包含关系。狭义犯罪学是指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它的知识体系包括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犯罪原因研究和理论;广义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的学科,不仅涵盖了狭义犯罪学,而且还包括控制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犯罪研究对象: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 对策 犯罪现象:犯罪事件的发展、变化中外部形 态和联系。两个视角:犯罪事件和全部或部 分犯罪事件的集合体。 犯罪原因:增加犯罪发生概率的各种实物或 现象。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 犯罪。是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犯罪控制:国家专门机构在犯罪行为发生后 或过程中采取的把犯罪数量和犯罪质量限制 在社会所容忍的正常范围内的强制性手段。 犯罪预防:为消除犯罪原因和条件,防止和 减少犯罪发生而事前采取的社会性和专门性 的综合性措施。 犯罪学研究意义:认识犯罪;指导刑事政策;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犯罪 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犯罪学的科学性质与地位:犯罪学属于“正 题法则”的学科:三个特征:探求规律使 用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次只研究很少变 量的倾向。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犯 罪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区别:一是研究目 的不同,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从而正确制定和适用刑法;犯罪学目的是有 预防犯罪,是从法律之外的更宏观的是社会 角度去研究犯罪的学科,更重视社会实际问 题的接解决。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刑法学研 究的是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而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犯罪规律、犯罪原因以及其犯罪对策。三是研究方法不同,刑法学主要采取的是规范分析的方法, 而犯罪学主要采取的是事实分析法。联系: 犯罪学研究为刑事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与经验 性证据,犯罪学推动刑法学的变革与完善; 刑法学研究为犯罪学研究明确重点。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对象 ---犯罪的概念是一致的;犯罪学对犯罪的 认识是形势政策学研究的基础;从预防犯罪 的角度来看,犯罪学研究内容较刑事政策学 广泛。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联系:首先,二者 起源是分不开的;研究内容是相同的,犯罪 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犯罪学和社会学共同内容和主题;研 究方法一致,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犯罪学研究 的重要方法。区别: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犯罪学;犯罪学对犯 罪现象的研究深度大于社会学对犯罪问题的 研究。 刑事古典学派:时代背景,18前世纪欧洲的 “黑暗时代”,宗教神学主义色彩浓厚,18 世纪后,启蒙思想和学说兴起,,社会契约 论和理性思想逐渐受重视;思想基础,理性 主义思潮下,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民主、自 由思想深入人心,个人、自由主义广泛流行, 人们对残存的酷刑进行了猛烈批判。影响: 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观点和体系作为启蒙运 动的产物,其所主张的树立合理主义,功利 主义的刑罚观,主张消除不合理的、非人道 的犯罪人处遇制度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刑 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卡利亚:贝卡利亚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 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 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其著名的代表著作《论 犯罪与刑罚》,对后世的犯罪和刑罚理论与 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犯罪研究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边沁: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 古典犯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 法律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学说对19世纪以后的刑事立法、刑事司 法及犯罪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志自由论:主张犯罪是人基于自由意志而 理性选择的结果 行为中心论:由于人们都有同等的意志自由, 人们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平等的,因而判处刑 罚必须以客观表现出来的犯罪行为作为标准。 报应刑论:罪从刑生,无罪无刑,罪是因, 刑是果。 犯罪预防论:通过实施刑罚对犯罪人进行报 应的同时,也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起到了 预防犯罪的效果。 龙勃罗梭: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法医学 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 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了《犯罪 人论》。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被视 为犯罪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 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天生犯罪人论: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 代的野蛮人,其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 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里以及行为特征。 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 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885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 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 李斯特: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 罪学家,他对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的研究成 果丰富,对其后的犯罪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 响。 简述刑事古典学派和犯罪实证学派的主要犯 罪学理论观点评析:刑事古典学派:a 意志 自由论,其关于犯罪原因的分析都建立在 “意志自由论”的基础上 b 行为中心论 c 报应刑论 d犯罪预防论评析:刑事古典学派 的理论观点和体系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其 所主张的树立合理主义,功利主义的刑罚观, 主张消除不合理的、非人道的犯罪人处遇制 度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 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证犯罪学派 a 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 批判刑事古典学派的“自由意志论” c主张 刑罚制度改革 d主张刑罚外探索犯罪预防、 矫正罪犯的措施 简述20世纪后的当代犯罪呈现的特点评析: 1、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多元 的景象 2、犯罪社会理论成为犯罪学研究的 主流(a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 的主要方法 b 社会原因被视为犯罪的主要 原因 c 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 心内容) 3、犯罪预防理论得到更多的研 究 4、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 问题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 研究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日益密切 简述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的犯罪形 式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马克思主 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论研究犯罪 问题 2、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发展和丰富 社会主义犯罪学理论3、将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犯罪学研究的根 本任务4 、广泛开展了犯罪学理论的国际交 流和合作5、及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 践,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服务6、犯罪学研究 方法的运用得以进一步改进 中国成立后犯罪状况:1、1949-1954。第一 次犯罪高峰的特点:1、犯罪类型主要是政 治性犯罪 2、犯罪主体是旧社会的反动遗留 势力 3、年龄偏大,中老年为主。 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辨研究和实证研 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探 索性研究具体步骤和方法:选题、研究设 计、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撰写研究 报告。 社会学中犯罪行为:违反社会规范并损害社 会秩序,应当受到规范处罚的行为。 刑罚学中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违反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中犯罪行为: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危害 性的、需要采取强制或者其他有效措施进行 惩治、控制、矫正及防范的反社会行为。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 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 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 .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是( ) 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 .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 财产矛盾 B.利益观念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 年代初期 B.60 年代中后期 C.80 年代初期 D.2000 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A.犯罪观 B.不良的社会风气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广义犯罪学和狭义犯罪学之争实质上是犯罪学() A.研究方法之争 B.研究目的之争 C.研究对象范围之争 D.研究手段和形式之争 2.对犯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成体系的学科,犯罪学的历史有() A.200余年 B.100余年 C.50余年 D.20余年 3.借助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科学诊断、检测手段,获取特定研究对象的生理、病理指标,揭示其与犯罪之关系的方法是() A.临床诊断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文献法 4.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是() A.洛克 B.菲利 C.贝卡利亚 D.萨瑟兰 5.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的特殊性称为() A.犯罪现象的属性 B.犯罪规律 C.犯罪的基本状况 D.犯罪特点 6.加罗法洛在犯罪的分类中提出的概念是() A.自然犯罪 B.未成年人犯罪 C.女性犯罪 D.暴力犯罪 7.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 A.改造自然的主张 B.改变人的观念的主张 C.改良社会的主张 D.改变时空条件的主张 8.目前,世界各国犯罪的高发年龄期为() A.儿童期 B.青少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9.特定的社会变迁与经济进程对不同制度国家的犯罪现象() A.没有影响 B.起抑制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影响作用 10.要有效的发挥思想文化在抑制犯罪动机中的作用,就必须() A.引导亚文化 B.遏制亚文化 C.消灭亚文化 D.发展亚文化 11.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的新态势是() A.向北部倾斜 B.向西部倾斜 第 1 页

【自考真题】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学科性质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是一门( ) A.规范性科学 B.事实性或陈述性科学 C.理论性科学 D.形式性科学 2.在分析犯罪原因时,龙勃罗梭认为气候( ) A.会影响犯罪 B.不会影响犯罪 C.决定犯罪的产生 D.仅对犯罪的数量有影响 3.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 A.犯罪的社会预防 B.犯罪的心理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5.加罗法洛赞成“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自然犯罪的概念 C.同心圆说 D.犯罪饱和法则 6.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B.边沁学说的核心 C.费尔巴哈学说的核心 D.萨瑟兰学说的核心 7.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 A.犯罪率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明数 8.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犯罪区域分布取决于(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1

C.犯罪人的因素 D.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 9.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 A.横向比较分析 B.纵向比较分析 C.描述性分析 D.解释性分析 11.在犯罪数量统计方面,犯罪学常用的指标是( ) A.发案数 B.立案数 C.判决数 D.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之和 12.在我国的犯罪数量统计中,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 A.45% B.65% C.75% D.90% 13.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4.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1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生物学理论观点的是( ) A.体格性格分型说 B.模仿论 C.中性化说 D.智能低下理论 16.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7.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犯罪现象为中心,与一切犯罪现象都发生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 ) A.犯罪情境 B.犯罪的一般原因 C.犯罪的具体原因 D.犯罪根源 18.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 ) 2

自考犯罪学(一)试题_全国1月自考试卷

自考犯罪学(一)试题_全国2009年1月自考 试卷 全国2009年1月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