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对象p4

(1)有学者认为是人;

(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

(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2、教育研究的特征p5

(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2)自身的特征:

①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②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③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3、教育研究的分类p7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1)区别:

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

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

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

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

⑥定量研究着眼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注重数据分析和统计性处理;

定性研究着重描述一个过程的发展,注重描述性分析和叙述性说明。

二者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它们探求的目标不同。

⑦定量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控制着自变量的状况,研究者常用自变量表示人为的原因,如果把一个原因作为自变量,那么由此引起的结果便成为因变量;

定性研究中,行为的研究是在常态下而非实验状态中,研究者不但不向被试介绍实验处理,而且要把干扰正常状态的因素降到最低。

(2)联系(p25 在实际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为什么提倡综合地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往往要多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当前的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为解决和说明问题通常会采用综合性的研究。

定性描述中的结论通过定量化的手段,能给人更为精确的印象;

定量研究研究得出的以数字和量度为特征的结论隐含着大量的信息,也要通过定性的描述来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所以在实际教育研究中通常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5、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p18

以为题性质为标准的分类: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量等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等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

1、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填空或简答)p27

(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2)创新性原则: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研究者应密切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和实际问题来进行。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常常非常复杂,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不足以揭示其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是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5)伦理原则: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原则,不侵犯被研究者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p29

(1)选题:初步选题,持慎重态度,宜窄、具体、可行;

(2)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研究:查阅与本选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是遗留下来的尚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可以适当再调整题目。

(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

(4)搜查并整理资料:实施课题研究之后,进行的资料搜查和整理工作。

(5)分析研究: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进而实事求是的下结论。

(6)撰写报告: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来。

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来源)p31

(1)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教育实践是问题的源

(2)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

(3)从有关理论演绎出研究问题

(4)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

(5)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

3、选题的原则(选题的基本要求)p36

(1)需要性原则:选择的研究问题必须是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或者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科学性原则:选题时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选择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3)创新性原则: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4)可行性原则:研究者根据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问题,充分估计完成问题所需的主观、客观条件。

4、研究假设p38:就是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具体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判断。

5、如何的选择研究样本p41

选择什么样、多大数量的样本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而定。如:个案研究类:样本可以是一个典型教师、一个典型学生或者一所学校;

研究综述类:样本可以是30篇典型的文献或者50篇文献;

调查研究类:被试样本可以是更大数量的样本,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p42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或者说,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个体或元素的小集合体。

抽样: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在较小的范围内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的结论,从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

7、常用的抽样方法p42(了解)

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级抽样、有目的抽样

8、研究方案的论证p46:

(1)选题价值论证:按照科学研究的要求,搜集可以搜集到的各种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依据,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工作对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的意义作出详细的说明。(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在拥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阐述前人在于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已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对已有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留下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描述研究的发展动向。

(3)研究思路设计:就是研究的路线,是具体展开研究的一个设想。

(4)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手段的论证:具体阐述研究步骤,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成果及时限。

(5)可行性分析:对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的分析,对研究者所具备的研究基础的论证,以及对展开活动的主观、客观条件的论证。

第三章教育文献研究

1、文献的类型:(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

(1)零次文献:指某些事件、行为、活动的当事人所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如个人日记、教整理者:李纯 3

师日志、手稿、信件、笔记、自传还有学校、团体、学会等撰写的文件。

(2)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一级文献(填空题),指直接记录事件、活动、行为经过的研究成果、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常见的一次文献有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档案资料等,一次文献既有原始性又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

(3)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或摘录内容要点,并按一定原则、方法或体例编排的系统的便于查找、检索的文献。

(4)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献、三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加工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是兼有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二次文献的报告性而又加入作者本人的主观综合性的研究结果的复合体,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2、教育文献研究的价值(作用)p70

(1)有利于全面正确了解研究现状,以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4)有利于拓展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3、文献的真伪鉴别(如何辨别文献的真实性)p89

文献的真伪鉴别

方式有“外审法”和“内审法”两类

(1)外审法:是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

①辨别版本真伪:

一是从书的编排体例与同时代的同类出版物比较;

二是看成书的内容与当时时代背景是否相符。

②辨别作者真伪:

一是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与该作者其他确定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否一致;

二是分析文献的体例是否一贯;

三是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看前后是否一致。

③辨别文献的年代:通过对文献载体的物理性质的技术测定来判断。

(2)内审法:是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①文字性文献的互证,如果同一个事实的发生时间、过程、有关人物记载不一致,则需要进一步核实。

②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看文字记述与可靠的实物证据是否相符。

③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和文献形成时的具体环境来判断作者记述的客观性和倾向性。

总之,外审法和内审法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鉴别,去伪存真,以提高收集到的文献的质量,在运用中还应根据被审文献的性质或复杂程度,采取多种方法或交错复核的方法。4、简述教育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以及对各部分内容的撰写要求。(论述题)p101

教育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

(1)前言: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是: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的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关键点,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

(2)主体:是文献综述的核心,其撰写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认为可按照一下几种形式去撰写:按年代顺序综述、按发展阶段综述、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以及按照

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未来趋势预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

(3)总结:总结部分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一般为展望形式,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还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4)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不了缺少的一部分。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应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任务的观点等。参考文献的引用数目,期刊限定在20条以内,最多不能超过3 0条,不是越多越好;年限上以近5~10年为宜,不是越久远越好,当然,文献的向前延伸多久,主要以文献研究的主题而定。

第四章教育调查研究

1.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P108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编制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研究→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问卷的结构(自己写的调查报告)(简答或论述)P111

题目、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3.访谈调查的类型P119

以访谈员主控程度划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

以调查对象数量划分为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以访谈次数划分为一次性访谈和重复性访谈

以人员接触情况划分为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和网上访谈

4.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区别和优缺点P119

(1)区别:

结构性访谈也叫标准式访谈,它有一定的步骤,要求访谈员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调查提纲依次向被访者提问。这种访谈是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进行的,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访谈提纲的标准化,这可以把调查过程的随意性控制到最小限度。这种访谈有统一设计的访谈问题、访谈程序、提问方式,也有可能有设计好的记录表格。

一般来说量的研究通常采用结构性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也叫自由式访谈,它不事先制定完整的问卷和详细的访谈提纲,也不规定标准的访谈程序,而是由访谈员按照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与被访者交谈。这种交谈是双方相对自由的访谈,访谈员能根据需要灵活地转换话题、变换提问顺序和方式以及进一步追问重要的线索,获得深度认知。

一般来说,质的研究、心里咨询和治疗常采用非结构性访谈。

(2)优缺点:

结构性访谈有明确的信息指向,谈话误差小,便于对不同被访者的回答进行比较。

第六章课堂观察研究

1.教育观察的基本类型P190

根据观察情境的性质不同,教育观察分为自然情境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设备,教育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是否直接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教育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整理者:李纯 5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教育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2.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的区别和优缺点P192

(1)区别: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

具体为:结构性观察是根据观察的目的,事先确定好观察的内容、项目,制定出详细的观察步骤和观察计划,设计好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的观察。

非结构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要求,没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和范围,没有具体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步骤,也没有具体的记录表格,而是采用一种弹性的态度,根据具体情况而有选择的进行的观察。

(2)优缺点:

结构性观察:优点:由于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所得材料针对性强,说服力高;

缺点:由于结构式观察约束性强,缺乏弹性,在具体操作中灵活性比较欠缺。非结构式观察:优点:方法灵活,有较好的可行性,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材料;

缺点:结构较为松散,所得资料也较为凌乱,在科学性上略显欠缺。

3、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p193

界定研究问题→制定观察计划→开展观察与记录→整理分析记录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课堂观察框架p201

LICC课堂框架模式具有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性质维度主要关注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客体;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观察框架的每个维度又被分解为五个观察视角,如在“学生学习”下面,围绕“学生是如何学的”、“哪些行为是有效的”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教师教学”下面,围绕“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有效的”等关键问题设计了“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五个视角等。

第七章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p226: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基于课堂改进的教师在职学习方式,是通过一群教师聚焦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引下,通过课堂观察,在不断行为自省、调整的过程中完成的研究。

2、介绍国外课例研究的情况?以及不同类型课例研究的流程p226

(1)课例分析模式:

①“自我反思式”课例研究的操作流程:

教师确定研究主题→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教师授课,无他人听课→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反思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②“多人同课”课例研究的操作流程:

教师共同选定课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或可以有局部调整的相同构思来制订教学方案→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授课,其他教师听课→教师集体研讨、分析、反思、总结。

③“名课研习”课例研究的操作流程:

选择名师的教学实录→观看课堂教学实录→解析他人的课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有所体会心得→付诸实践(确定研究主题,根据体会心得制订教学改进措施,授课后再进行反思)

(2)课例开发研究模式:

①一人同课多轮开发研究的操作流程:

执教教师独立制订教学方案→执教教师第一次上课,教研组听评课→经分析、讨论和反思,形成新的方案→执教教师第二次上课,教研组听评课→明确进步,分析还存在的问题,再次修订方案→执教教师第三次上课,教研组听评课。

②多人同课循环开发研究的操作流程:

教研组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由第一个教师上课,教研组听课→集体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制新方案→由第二个教师上课,教研组听课→再次讨论、反思,修订新方案→由第三个教师上课,教研组听课。

第八章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p256

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或者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论怎样,都可能成为典型案例,对其描述和反思也是一种研究,即所谓的教育叙事研究。

2、教育叙事的含义

有三种观点:理论叙使观、实践叙事观、整合叙事观

(1)理论叙事观:教育叙事就是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些事件与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强调研究的理论价值。

(2)实践叙事观:叙事研究的真正含义是只讲述发生的事实而尽量避免太多的议论,强调教育叙事的真实性、情节性。释义教育自己为目的,通过相关事件的讲述,让自己对过去的事件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升华某种具体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合理性。(3)整合叙事研究:教育叙事是经历的和讲述的故事,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以过去的经验或经历对该问题进行解疑的过程。

3、教育叙事的特点p259:

(1)叙述事例是真实的、已经发生的:教育叙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只有对已经发生的事例我们才可能去反思、分析和讨论,去预测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并加以分析。(2)教育叙事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在教育叙事中,不论是自叙还是他叙,教育人物及其在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一些所感所想,都应是教育叙事的主线。

(3)教育叙事的情节往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育叙事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对于的情节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过程中的细节加以关注。

(4)教育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内含教育意义:教育叙事不仅要记述故事,还需要对已经发生的故事进行反思和总结,挖掘其中的教育教学意义,来获得某种有利于个人职业或专业发展的

整理者:李纯7

教育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个人的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

4、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促进教师成长)p260

(1)教育叙事研究是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师通过教育叙事,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2)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教师形成个人的教育理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关于教学的一系列的观点或看法。

(3)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研究,教师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

5、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或者自己做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报告)P272大题

(1)教育叙事题材的挖掘:挖掘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专业发展、学校管理方面的题材(2)教育叙事研究的形式:记课、记活动、记人的叙事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记录法、个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

(4)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撰写:拟定题目、确定主题、选定材料、构思报告形式与结构、撰写初稿、报告修改

第九章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的对象p290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个案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后动有关的个人、团体或机构。如学生、教师、班级、学校等。

研究者可以根据某类特征选择某类个人或群体进行研究,如学困生、优秀教师、心理素质偏差者、智力超常者、学习勤奋者、品行缺陷者、先进班集体、优秀学校等。

2、个案研究的特点p291

(1)研究对象的单一性: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个别的人、团体、机构或事件,是单独个体或单一群体,即使研究中有多个被试,通常也把他们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问题来看待。(2)研究过程的深入性:研究对象的单一性使得研究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个体进行深入的研究。

(3)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个案研究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既可以采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也可以采用综合检测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3、个案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p292(论述或简答)

(1)个案研究的优势:

①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者往往是在问题驱动下进行个案研究的,研究目的非常明确,研究结果必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过程更体现生态化:个案研究通常是在自然状况下进行的,能更好的揭示对象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提供有关个别对象发展的具体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③为特殊事件的研究所必须:对一些不能预测、控制,或因为道德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人为重复的事件的研究,往往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

(2)个案研究的局限性:

①难以重复验证:个案研究中的案例有自身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完全一样的个案。

②结论缺乏普遍性: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数量较少,其代表性较差,因此,难以从个案研究中得出普遍性规律和结论,而且依据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的适用性也常常受到质疑。

③主观性较强:研究结论受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得出主观的不精确的结论。

4、个案研究的一般程序p293

确定个案及研究目的

收集个案资料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发展并实施辅导方案

效果追踪并生成研究报告

第十章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p319

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在实际情境中,由学校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p323

(1)研究的目的:已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

(2)研究的情境:行动者实践工作情境。

(3)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

(4)研究成果的应用者:一线教师

(5)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6)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

(8)研究的方法:兼用质与量的方法,偏重质的方法。

3、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p325

基本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题目、说明研究动机与目的、进行文献探讨、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发现与反思、进一步研究构想。

整理者:李纯9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4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形考作业4答案 第十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虚无假设(或零假设), 2. α错误, 3.小概率事件, 4. 正态分布, 5. t 分布,6. F 检验和z 检验,7. 卡方检验(χ2 ),8. 符号法、符号秩次法 ,9. 秩次检验法、中数检验法,10. t 检验,11. 非正态分布,12. 卡方检验、百分数检验等,13. ()∑ -= e e f f f 2 2 χ ,14. 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15. 四分相关 二、名词解释: 1. 虚无假设 H o ,在推论研究假设之前所提出来的与研究假设相反的假设。这一假设是不存在的,故称之为虚无假设。 2. 研究假设 H 1,研究中所欲证明的假设,又称为科学假设、对立假设。一般为假设两个总体参数之间有差异。即μ1≠μ2或μ1<μ2或μ1>μ2。 3.α错误又称为显著性水平,Ⅰ型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是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 4.β错误是指在接受H 0为真时所犯的错,在接受H 0为真,而拒绝H 1时,势必有一部分属于H 1总体的部分样本,被视为H 0的部分,而被否定在H 1之外。 5. 6. 样本分布指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情况和形态,例如正态分布等。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题: 1. 建立假设、选择单测或双测检验方式;计算标准误、计算临界比率CR ;查表进行推论等。 2. 概率统计的小概率事件的理论,小概率事件的出现被认为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不是系统误差造成的,可以忽略。 3. 使用的样本标准误由两个总体或样本的标准差经过数学变换组成;两总体都为正态分布;存在相关问题等。 4. 可以用来同时检验一个因素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测数据与某理论次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或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还可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各有多项分类之间是否有关联或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 5. 非参数检验法与参数检验法相比其特点:(1)非参数检验一般不需要严格的前提假设;(2)非参数检验特别适用于顺序资料;(3)非参数检验很适用于小样本,并且计算简单;(4)非参数检验法最大的不足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资料的全部信息;(5)非参数检验法目前还不能用于处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6. 小样本,虽然总体标准差未知,但知道样本标准差,总体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两独立样本的总体标准差被认为相等(21σσ=)等。 7. 单侧检验指按分布的一侧计算显著性水平概率的检验。用于检验大于、小于、高于、低于、优于、劣于等有确定性大小关系的假设检验问题。这类问题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2014.12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格1分) 1.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被称为自变量。 2.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3.教育调查法按途径可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4.按照实验的控制程度,可将教育实验分为、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5. 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论文集”对应的标识为[C]。 6.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 7.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D]代表学位论文。 8. 教育文献的属性包括信息性、存储性、教育性和载体性。 9. 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抽样观察法、隐蔽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四类。 10.根据其结构化程度,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与半结构性访谈。 11. 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主要有书籍、报纸、期刊和教育档案。(非文字教育资料) 12. 根据研究问题和回答内容的标准化程度,教育调查可以分为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 13. 按照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区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4. 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上看,属于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15. 问卷调查结果的前后一致性与稳定性称之为问卷的信度。 17. 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三个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18.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0. 教育调查法按搜集资料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 基础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3. 总体愈大,样本容量也愈大。 (×)4.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自变量越多越有利于分析最后的结果。。 (×)5.信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的反映,它是指测量的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目的和意图的程度。 (×)6. 问卷调查法中涉及到的人口学变量越多越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西南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论述题 1、化学教育研究的含义是什么? 答:化学教育研究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化学教育中的问题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和人在教育方面的需要,即十分关心教育价值观的研究。 2、简要说明自选研究课题的来源。 答:1、从化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课题。2、从教育改革遇到的问题中发现课题。3、从理论研究中发现课题。4、从文献资料中发现课题。5、从成功的教学经验中发现课题。 3、化学教育研究为什么必须以实证方法为基础? 答:任何理论都来源与实践,并回到实践中经受检验和用于指导实践,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化学教育研究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特殊认识过程,它必须以实证方法为基础。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直接可以获得事实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逻辑分析,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以形成规律或理论;又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再修正、完善和发展。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必须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因此,实证的方法是化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4、简要回答在化学教育研究中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 答:1、查阅文献。2、调查。3、实验。4、观察。5、测量。 5、简要说明定性研究中的三种思维方法。 答:1、分析: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分析是研究者把研究材料分解为各个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并逐一剖析,以认识其各自的特征的过程。 2、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的认识统一为整体的认识,从而把握对象整体的本质或内部规律性。 3、比较: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人只要有思维活动,就有比较存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实质是指对不同事物的异同的辨别。 6、简述化学教育研究中的调查法及其作用。 答:化学教育调查是化学教育科研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化学教育教学现象的事实资料,并通过对事实材料的理性分析,科学地解释化学教育教学中某些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能保证研究课题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 7、请简要回答封闭型问卷的特点。 答:1、作答方式是结构性的(标准化),因而可以用于比较研究。2、调查材料的利用率较高。3、便于统计分析。4、比较省时、省力。 8、简述实验控制的意义与方法。 答:化学教育实验是研究者根据某种研究假设,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研究来探索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研究的精髓在于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它包括对自变量的操纵、对因变量的测量以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与一般的观察、调查是不同的。观察和调查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而实验不能等待自然条件的产生,否则会对变量产生干扰。实验研究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子从复杂的条件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人为控制,这样不仅可以查明各实验因子所起的作用,还可以查明其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实验变量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有: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和统计法。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小学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带答案

小学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分层随机取样是指对由性质并非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的总体,按照性质不同分层,然后对各层次按比例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 2.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3.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文献查阅,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时间表等7部分。 4.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 5.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 6.观察法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自然性和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直接性等特点。 7.随机化和配对法是将两组被试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尽量保持相等。 8.研究日志一般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和深度反思四种。 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之大小。 10.半结构型访问法是把有关问题交给访问者,但无一定的问题顺序;这种方法访问时比较方便,被试易于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合计10分) 1.研究变量的四种类型分别是( a )。 A.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B.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随机变量 C.离散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 D.称名变量、顺序变量、连续变量和等比变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分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顺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等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置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等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3.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d )。 A.问题、目的对象的确定 B.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筹备观察资金 4.“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c )。 A.简单随机取样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 C.等距随机取样法 D.多段随机取样法 5.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区分度指标等于o.2时,题目评价为优良 B.难度在o.5时,区分度最大 C.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内在效度的分析D.一般讲,区分度越接近l时,难度越大。 6.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的优点是有了两次测定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由于先后两次是在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因而对于测量工具、评价人员标准及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等引起的变化,难以进行良好的控制,但不会降低结果解释的效度 B.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区组分类,使每一区组的被试尽量保持同样数量,然后将区组内被试随机分派到各个实验处理中去 C. 区组设计的一种方式是配对,即根据研究的要求,将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些因素水平相同的被试配对,得到不同水平的被试对,然后随机让其中的一个,接受实验处理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版考试必备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1.教育研究特点: 一般特点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⑤创造性。 独特特点①综合性与整体性②周期长③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④实践工作者参与⑤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育研究的分类: ⑴按目的、功能分: ①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②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特定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创造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④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

果。 ⑤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⑵按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法论。 ⑶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3.内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4.外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5.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6.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7.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规定研究变量、制成有关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 ②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③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8.好得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 问题具有价值、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发展需要、问题具有现实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