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良辇公”大宗支世系源流考

3.“良辇公”大宗支世系源流考

3.“良辇公”大宗支世系源流考
3.“良辇公”大宗支世系源流考

“良辇公”大宗支世系源流考

萧蔚林

龙泉上州乃今之遂川,在遂川萧氏支派中,“良辇公”一支是个大支派,这一支世系源流在江西诸谱所载都是非常详细,比如于都《心传堂联修谱》、兴国《从心堂联修谱》等,都记记载了此支自唐末至今祖先世代班班可考,源流世系代代完善,自宋之世京、世范兄弟以来则愈显,然诸谱所载世系则让人大为无奈,明知不可能却不知错在何处,是非真假“完全不能判定”,有人以为此良辇乃唐朝良辇,而非宋之良辇,不然何至于九十年间竟出九代人。然而可能出现两个同名同姓之人迁居一处吗?答案是可能性微乎其微,亦有人曰此世系乃篡改世系,但又“找不出那里对错”,实为蹊跷之极!幸好一日去进贤收集族谱,其中有一个记载让我无意中注意到,看到谱中详细记载有曰良弼者迁徙龙泉上州,回来综合一些相关族谱,根据族谱来看各种时间推算刚好吻合,让我大为惊讶,莫不是唐之良弼与宋之良辇于后人修谱合二为一了?

两人大概相差三四代人之远,为何会出现此番结果呢?我猜测原因之一是攀附豪宗之故,良辇虽后来,然出自名门世家,兰陵苗裔,然先来良弼者,则祖上世代寒门,当上系不明的时候,子孙为了长久之计和门望,大胆合二为一,而且修谱之人可谓费尽心思,终于“天衣无缝”的完成了这两支合谱。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或许是两族子孙弄巧成拙之故!因良辇和良弼一字之差,又同徙居一处,而且子孙后代字辈通用等等众多原因,故后世修谱全记载先祖为良辇。

良辇乃螺陂始祖文焕公长子,祖上乃中古世家兰陵萧氏,家族鼎盛,宋御史大夫萧定基之伯父,故其生年时代大概可推测得出,约在公元960年之前,这是可以肯定的。而这位先祖徙居何处呢?这在江西许多族谱都可以看到对其徙居有详细的记载,而且不管其迁徙的年代是否有差异,但结果皆是龙泉上州——今遂川于田镇塘背村,而且其子孙如今已遍布遂川县周围十几个县市,可见良辇公迁居龙泉上州当是不争的事实。

良弼此人想必则少有人知了,据南昌进贤钟陵萧家谱记载“良能,敷明公长子,徙居钟陵萧家;良才,敷明公次子,徙居睿敷;良弼,敷明公三子,徙居龙泉上州,良相,敷明公幼子,徙居临川萧渡”,这支萧氏乃是出自萧何公孙萧则,子孙世居金陵,故号金陵衍派。此支始祖乃良弼公长兄良能之后,至今已传五十世,而敷明公长兄敷先公子孙则居现在兴国县文溪,对比这两支族谱可知,虽然两族从未有过来往,但先祖名讳代代可考,几乎毫无出入,故此谱记载当为可信,故良弼徙居龙泉上州之事也是事实,无可非议,而且从兴国文溪族谱先祖生年记载来看,可推测良弼公生年大概在840年左右。

一个是宋之良辇,生年约在960年前,从吉水白沙迁居龙泉,一个是唐之良弼,生年约在840年先后,大概是892年徙居龙泉上州。这样看的话,有人会生疑:生存年代相距120年,虽然同居一处,名字一字之差,但也不至于子孙混合到一起吧!如果从上面简单的分析来看,确实没有确切的证据和理由说明这两人的混合。但是可以从现在作为龙泉上州宗支子孙后代的族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子孙后代各支系对祖先“良辇公”的记载。

在江西“良辇公”子孙族谱中,大部分族谱记载的“良辇公”都是几乎一样的信息,如此记载的族谱不可计数,就以《万安分谱》,《庐陵分谱增订本》,赣南五县《从心堂联谱》、于都《心传堂联谱》为例,这些族谱的记载都是采集各房谱的信息

所成,这些谱记载的龙泉上州始祖“良辇”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良辇,文焕公长子,字子车,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十二月初三日,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2年)改元景福之初,唐五季时四方兵扰,兄弟离散,自吉水白沙螺陂徙居龙泉上州(今遂川于田镇塘背村)为开基始祖,遂衍分龙泉上州支派,殁于后梁贞明己卯六年(公元918年)五月初五,终年85岁,妣钱氏、高氏、聂氏,生子四:琦、环、璿、瑸。”这段记载若与同宗之螺陂谱对比和历史结合来看则“错漏百出”。

第一:此“良辇”若是文焕公长子,生年当在960年左右,这是公认的事实,绝不可能偏差记载如此之大而改834年;更不可能此良辇公未生而在892年徙居!

第二:五季时,四方兵扰,既然是兄弟离散,那么肯定是“良辇公”兄弟几人居住一地,而后来各自背井离乡才叫兄弟离散吧!可是良辇公弟良辅确至今子孙依旧在螺陂,繁衍昌盛,可见白沙并未受历史因素受难,又怎么说兄弟离散呢?可以说族谱对于“良辇”的记载文字除了“文焕公长子,字子车”这句外,其他显然都不符合“良辇”本人,更不符合历史。

第三,我们来看一下族谱记载的良辇与名人世京、世范公的关系:世京公字昌孺,生于宋景祐元年甲戌(公元1034年),寿八十四,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中章衡榜三甲四十七名进士,官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公事。因奏劾户部尚书平章事蔡京,被罢归,微宗时复职,历官吏部员外郎、广南东路转运副使,并创白云庵。支下子孙有迁居万安县雁塔、东乡潞溪、苏溪等处。世范公字器之,号治藩,又号夏宜翁。生于宋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寿八十一,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历官南雄州(今广东南雄)推官、广西转运判官。又转朝散大夫,创建望云庵,著有《龙溪文集》。娶龙泉琅琊公王实之女。支下子孙有迁徙万安县湖溟、上汰、龙塘,信丰县十里堡、严屋庄、旱田上、中坝围、通津桥、石洲,于都县梓山下萧屋、三贯庄溪、睦岗,赣县洋塘坝,会昌县承乡千工塅等处。二公皆是生于1035年左右是历史和谱史所载,而“良辇”生于960年前后,二者相距不过80年,但却有九世祖孙关系,这是不可能的,就算再快也只能是高玄的祖孙关系,所以这个世系的记载是绝对有问题的,虽然这个记载影响深远,但也不能算是谱史而让后人认可。

上州支系原载部分世系图:

良辇┬璿公┬约公─嗣公

│├绾公─元公

│├绶公─张公

│├鄩公┬堰公─暹公┬倖公─文才─仕昭─世则

││└则公、昉公└偁公┬垂裕─仕尧─世京

││├文芳┬贽公─世遘

│││└傅公─世蔓

││└文郁─价公─世师

│├缋公─馔公─攀公、坚公、阐公、訚公

│├缜公┬豹公─璋公─衡公─文官─仕源─世贡

││└英公─八奇、伯留

│└纪公─璝公、玙公

├琦公─銮公、鄘公

├环公─郇公

└瑸公─应公、绩公、衡公、肇公

既然这支接在良辇公位下有问题,那么又该接在谁位下呢?按目前资料来看,

只有接在良弼公位下最为合适,而且可能性很大,如果将此支系接在良弼公以下,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良弼公的上源是确定无误的,其祖敬道记载生于梁515年,而按照记载的“良辇公”生年来看,显然这是符合良弼公的生年,也就是唐834年,而良弼是敬道公的12世孙,两人相差319年,319除以11等于29年,很符合三十一世的标准,这是解决这一支系的关键问题。第二,按照“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2年)改元景福之初,唐五季时四方兵扰,兄弟离散,自吉水白沙螺陂徙居龙泉上州(今遂川于田镇塘背村)为开基始祖,”记载的可知良弼公的迁徙时间是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的892年;然后四方兵扰是迁徙的原因;再者兄弟离散,也确实是兄弟四人(另堂兄弟二人)都是迁徙不一,而且良弼公选择不远的龙泉上州。也就是良弼公的生年、迁徙原因、迁徙时间、迁徙地点以及和世京公兄弟的关系都能与记载天衣无缝的吻合,这不该是巧合能够形成的吧!良弼公上源世系记载如下:

敬道(515年)─闻信(537)─孟贵(559)─厚宗(580年)─裕珊(606年)┐┌──────────────────────────────────┘└重璇(642年)─39推甫(670)─启时(700)─益之(730)─大纯(760)┐┌─────────────────────────────────┘├敷先(790年)┬密─【兴国文溪房】

│└宏[徙居赤岸]

└敷明(795年)┬良能─【南昌进贤房】

├良才[徙居睿敷]

├良弼[892年徙居龙泉上州]

└良相[徙居临川萧渡]

以上对良辇与良弼公以及子孙后代的情况进行探讨可以得知良辇公良弼公的混淆,但是如果将现在所有的后代支系移到良弼公位下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真正的良辇公无后,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良辇无后那也不至于两公以后世代混淆,因为子孙最起码不会故意改变始祖的名字来冒认祖宗的。按照萧东海教授的《庐陵分谱增订本》记载的良辇公位下世系来看,这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个记载也是来源于这支子孙的族谱记载,《社溪娑山萧氏族谱》《浒下萧氏族谱》记载的世系是:肇基讳镮/汝阳讳鄩

良辇┬肇基─汝阳┬仕尧┬世京─

││└世范─

│├仕冕─

│└仕渊─

└营基─汝立─廉公─清公─

这样两支混合的问题可以说是明显事实吧!至于这“良辇”宗支子孙的混淆在这里就不作详述,但是按照记载的仕尧、仕冕、仕渊、仕濂四兄弟之父垂裕,这个垂裕应该就是营基或者汝立,因为庐陵谱中的汝立生廉公,应该就是原记载的垂裕之四子仕濂,所以汝立讳垂裕的可能较大些,毕竟原来记载的世系也是将镮放在最前,再是鄩,然后再是垂裕,这刚好符合先后长幼的事实,也就是肇基讳镮/汝阳讳鄩/汝立讳垂裕,笔者家老谱也是记载良辇生子镮。所以参考萧东海教授《庐陵分谱》,再根据综合《兴国从心堂联谱》《于都心传堂联谱》等分别得出良辇公和良弼公为下的大概世系,良辇如下图所示:

良辇┬肇基─汝阳┬仕尧┬世京─

││└世范─

│├仕冕─世国─

│└仕渊┬世安─

│├世臣─

│├世续─

│└世弻─

└营基─汝立─仕廉─清公─

而良弼公位下的问题就是,当鄩不是生堰、则、昉等,那么谁才是这几个人的父亲呢?按照记载堰、则、昉等还有兄弟缪,然而按照璿公其他六子约公、绾公等绞丝旁,而且记载的缪公之子瓊公、大云似乎都是出自觉公支系的都是“应珠—光朝—瓊公—大云”支系,而且两人无后,说明很可能缪公并不是堰、则、昉三人的兄弟,也不是瓊公、大云的父亲,而是堰、则、昉三人的父亲,而这样填补能解释这么多“不合适”的问题。所以世系如下图所示:

良弼┬璿公┬约公─嗣公

│├绾公─元公─绾公─元公─譔公─

│├绶公─张公

│├缪公┬堰公─暹公┬倖公┬文仲─

││││├文略─

││││└文才─

│││└偁公┬文松─

│││├文芳─

│││├文藻

│││└文郁─

││├则公─楚公

││└昉公┬进公、侃公、鼎公

││└陈奇、满奇

│├缋公─馔公─攀公、坚公、阐公、訚公

│├缜公┬豹公┬珪公┬表公┬文宁─

│││├瑚公│├文元─

│││││└文玉

│││├琏公└袁公─文信─

│││└璋公─衡公┬文官─

│││├文富─

│││├文宦

│││└文宋─

││└英公─八奇、伯留

│└纪公┬璝公─宗公、恺公、宅保

│└玙公─公留

├琦公

├环公

└瑸公┬应公─簪公、铁定、侃公

├绩公

├衡公─仍公

└肇公─来孙

从上面世系来看,这两支的混淆问题不容忽视,这关系到两族三四万子孙的上源,综合考虑,上面世系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

附笔者兴国石含房老谱等族谱所载世系版本:

良辇─镮公─璿公┬鄩公┬堰公─暹公─偁公─垂裕─仕尧┬世京

│└缪公└世范

└绾公─元公┬譔公─【泰和上圯房】

└文卿─【兴国石含房】

我本人出自石含房,但事实上我始祖英斋公是明成化年间从常州徙居兴国的,而且族谱上源记载混乱,所以我估计我族很可能不是出自这支,另有文章作详述。

兴国县萧蔚林 QQ1935991711

撰成于公元甲午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号

泉州泉港肖厝(萧氏考原)

衍派源流 蕭氏考原 蕭,古之小國其地即今江蘇蕭縣。自左莊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七)叔大心得國,至左宣十二年為楚所滅,享國凡八十一年。 叔大心者,為宋蕭邑大夫,微子十一世孫,春秋初葉,以曹師平南宮長萬之亂有功,宋桓公以蕭邑封之列為附庸。 蕭氏,殷之遺民也。左傳稱殷民六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蕭為六氏之一。周滅殷後,防其再叛,徙殷民於曹,使六族之長,各自率其族緃,以法則周公而就魯之命。子孫乃以國為姓。然今蕭氏之主幹,則皆叔大心之苗裔。唯世系分明,則自漢相蕭何始,今蕭氏尊何為一世,為最謹慎之論證也。 漢蕭何傳至七世,蕭望之為宣帝時名臣。晉初,何二十世孫蕭整為淮陰令,渡江居於武進東城。開齊梁房‘齊有國二十三年,梁有國五十五年,後梁侷促於江陵,亦延祚三十三年,約一世紀為南朝之皇族。入唐,宰相輩出,子孫蕃衍,齊梁房乃蔚為蕭氏之第一大流派。 東晉之世,何二十二世孫蕭卓為洮陽令,女為宋高祖劉裕之繼母,子孫為皇舅房,宋、齊、梁及唐亦多顯宦,為蕭氏之第二大流派。 終遼之世,帝族曰耶律氏慕漢高祖而儼稱劉氏,后族唯乙拔里氏比蕭相國遂為蕭氏。此外族歸化者,為蕭氏之第三大流派。 简体字 萧氏考原 萧,古代的小国的土地就是现在江苏萧县。从左庄十二年(公元前六八七)叔大心得到国家,到左宣十二年被楚国消灭,在位共八十一年。 叔大心的人,为宋国萧城邑大夫,微子十一世孙,春秋初年叶,以曹老师平南宫长万的叛乱有功,宋桓公把萧封邑的列为附庸。 萧氏,殷的遗民啊。《左传》中说殷民六家:就是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萧为六家的一。周灭商后,防止它再次发生,迁殷的百姓在曹,使六族的首领,各自率领他的族人众,以效法周公而到鲁国的命令。子孙就以国为姓。但是现在萧氏的主干,就全叔大心的后裔。只有世系分明,那么从汉朝丞相萧何开始,如今萧氏尊重为什么一世,最为谨慎的论证的方法。 汉朝萧何传达到第七代,萧望之为宣帝时名臣。晋初,为什么二十世孙为淮阴令萧整,渡过长江在武进县东城。开齐梁房‘齐国二十三年,梁有国家五十五年,后来梁局促在江陵,也延续三十三年,约一个世纪为南朝的皇族。进入唐,宰相们出来,子孙繁衍,齐梁房是蔚为萧氏的第一大流股。 东晋的时代,为什么二十代孙萧董卓为洮阳令,女为宋高祖刘裕的继母,子孙为皇舅房,宋、齐、梁、唐也多显宦,为萧氏的第二大演变。

陈氏始祖陈胡公以国为氏

陈氏始祖陈胡公以国为氏 拙文《试论“陈氏立氏始祖”》,己初步论证了周武王对陈胡公“封国命氏”的史实。然言未尽意,意犹不足,故再而论之。 有一谱在《陈氏源流世系》中,叙述陈胡公时说:“因昔虞舜居妫水,故周武王赐以妫为姓也。”对于此说法的出处,该谱未曾言及,可能依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之载:“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这样,就有四点需要弄清楚: 一、虞帝舜的子孙后代,何时始有妫姓? 现考证,虞舜生前及薨后到夏初,有三个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亦载:“姚姓,虞舜生姚墟,因以为姓”;《史记·陈杞世家》言:“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对此,《史记·五帝本纪》可证:“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可见,“舜居妫汭”,是在“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之前,此时,舜子商均己成人,作为尧帝的外孙,应以居在妫汭而姓妫氏。舜“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后为有虞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士”,正如《陈氏源流世系》所言:“舜禅位于禹,禹封商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为虞侯,以国为氏,为虞氏之始。”综上说:舜生姚墟,姓姚;舜居妫汭其子孙姓妫;“舜帝为有虞”,其子商均封虞,以国为氏为虞氏。由此证实,舜当天子之前,其子孙后代早己为妫姓。而在1100多年后的周初,己不需要周武王为“虞帝舜之后妫满”再赐妫姓。 二、周武王对陈胡公封国时,所命何氏? 《史记》、《左传》均有“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之载。有人言此“赐姓”实为“赐氏”,其实总谓“赐姓命氏”。《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今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别属,则各自为氏。”聂其兵《中华姓氏起源》云:“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又云:“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

陈氏起源与祖训

陈氏起源与祖训 陈姓起源 陈姓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所以姓姚。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谥号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以国为姓,使用陈姓的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使用主要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开始,陈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到

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发源。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陈姓发展历程: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2009-02-26 22:41:59) 标签: 百家姓 曹氏 曹氏家谱 曹姓 家谱 新泰曹氏 新泰曹姓 休闲 杂谈 分类:曹姓曹氏与其他姓氏渊源 朱氏近代世系源流<2> 第八世 聪公之子钹字声远,生于宋嘉佑七年壬寅,殁于建炎四年庚戌,任仪封主簿。娶高氏,生子二:臬、乐。 绚公之子虬行十五。 绚公次子蟾行十六。 绚公三子耆行念一。

绚公四子森行廿二,字良林,号退翁,生于元丰甲子,殁于宣和庚子。公迁闽建阳,赠承事郎。葬政和县感化村四都桂林坊寺傍,地名索谷岭。娶程氏,葬政和县将溪铁炉岭。生子三:松、柽、槔。 仁秀长子文金一名玉,葬上墓林壬山丙向。娶戴氏,葬西岸口亥山丙向,生子一:芳。 仁秀次子文銮娶陈氏。 仁秀三子文俊 仁秀四子文实娶戴氏。 第九世 钹公之子臬字汝时,号彦臬,生于政和元年辛卯,殁于隆兴六年戊子,葬赤松下。娶李氏,生于政和元年辛卯,殁于淳熙元年甲午,葬金竹桥侧。生子三:成、孟、恒。孟恒俱迁黄梅县。 钹公次子乐字彦圣,生于政和四年甲午。娶李氏。生子一:斌。迁陵都。 森公长子松行百二,字乔年,号韦斋。生于宋绍圣四年丁丑又二月,享年四十七岁,殁于绍兴十三年癸亥三月廿四日,葬建宁府安县白塔山五夫里后,改葬梅里寂历山中峰之源。娶祝氏五娘歙处士之女,殁葬建阳崇太裹寒泉岭,仰天湖癸山丁向。生子:熹,生女淑贞适右迪功郎,长汀县主簿刘子明。实录公性至孝,有高志大节,落笔语辄惊人。宋徽宗政

和七年,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承事,始从龟山杨氏门人,为大学中庸之学,复调南建州尤溪县尉,监泉州石井镇税循,授从政郎。绍兴年间,历司勋吏部两曹,兼史馆校勘,丞相赵忠、简公张忠献公,皆知其贤,秦桧以是忌之,而公又率同列晏敦复等,上疏极言和戎不便,桧益怒,出知饶州,后病,且亟嘱其子熹公曰:籍溪胡原仲屏山刘彦冲曰和刘致中三人皆吾与也,学有渊源,吾所畏敬,吾即死,汝往师之。寻卒。公所著有《韦斋文集》十二卷,《韦斋诗集》彖刻,以行于世,追赠通议大夫。赞曰:人豪特起,功裨后先,道伤褊急,佩韦省愆,棱棱忠胆,披沥奏篇,权奸排济,相对怡估,通伊洛之,蕴广文献,三传微言,将诲而复,朗大义几,绝而旋绵,天之生公,有意用浚,理学渊源。实录:孺人祝妣,性仁厚端淑,年十八归于松,公事舅姑,孝谨淳笃,有人所难者夫卒。生子一:熹;生女一:淑贞。孺人辛勤抚教,虽贫病因蹙,而处之怡然,后熹集诸儒之大成,淑贞有才节,署女孝经时称:孺人为孟母,封孺人,后赠淑人。 森公次子柽行百三,字大年,授承信郎。 森公三子槔行百四,字逢年。实录:公膺建州乡贡,秉性超轶,不肯俯仰,于时有诗数十篇,词旨高远,号《玉涧集》传世。 文金之子芳行一,字兰玉,生于宋政和壬辰,殁于宋淳熙

陈姓族谱(老族谱)

陈姓族谱 陈氏历代源流谱序 恭闻起祖高阳氏,为先陈原颛顼后代,生鼙瞍,生于姚墟地。虞舜躬耕妫汭滨,兹因商均多不肖,奔至苍梧习躬耕。苍梧躬耕二十三载,大禹立位盛明君,因受伊父得天下,后举湖广为税厅即武官之职。殷主定州三十二载即生胡公,名满子一贤,满祖性情聪。后即周武王克商后,武王以元女大姬下嫁于诸侯,即是满祖也,封至河南开封府东,晋为陈,陈国坐天下十九世,自此以国为姓。后生陈桓公。后湣公复七载,又被楚惠王所夺。是时群臣离散,众族追逃。惟有陈敬仲奔走不及,故由陈国北门逃出。奔至荒山龙溪流,一时追兵到此,问其姓氏,指田以应之,故此后姓田。陈人众族老幼奔至淮南,淮南出有水,汝水由颍川出,故此有五姓同郡,陈钟千鸟赖同居三载。后使陈人为齐国大夫,前齐是姜姓,后齐是田姓,即田和创位始曰王。后生宣王,姓田,名辟疆,陈厉公陀之子陈敬仲之曾孙,也书其名先曰成子,又曰陈恒,再后曰辟疆。成人之歌之曰先祖明贤身受之福,后代衰于至湣公,为楚灭。太子衍奔阳武户牖,至此周朝渐衰。 陈氏谱序 从来宗祠之设,上以追孝昌,下以缀同姓。传世世子孙,如木本水源,异体同根,其事甚矩,其义至甚,由来尚也。世家大族莫不有之,陈氏何独不然。溯至改土三年,隐祖兴众族,倡议买严姓之基房于印江县峡口寨,以修宗祠。诚祖宗所或凭阁族,所共仰者也然,规模虽就庙貌无华。隐祖缀远缀姓之意于是徒然,良可悲也。隐祖春秋鼎盛,事未落成,而见皆厥后改统异辙志无成。呜呼,靡不鲜克有终,众之祖追远缀姓之意,而阁族中挺然,各承先志切切,昌昌闻之屡矣。余曰美哉斯事,但前车既覆,其如众口,可威此一时,被一时往者泌追也。又集众族共商议之一唱百和,无不欣然有同志焉。所虑者工广费烦,有筑室道谋之患耳。余曰唯唯吾族姓支分派繁纵,贤愚不一,贫富不同,善取何难数百金。但要各房各地选择于大义谱,于时务者给以化簿量户以是取,至公无私,实力承行,伫看集腋成丧有谋就,岂但众祖含笑于九京即。虚隐祖以下三房祖实嘉赖之由,是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共劝厥成一祖宗,年代已久,分支既远,不能逐一详载。有志修谱者,记本支相传顶辈以及己身,其有别支不

陈姓字辈

陈姓族谱等级观念森严。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大书特书,惟恐不详尽,而对一般的陈姓子弟,仅写上姓名,没有其他介绍。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经营有方,族谱上也是只录其姓名,不提成就,更无赞誉之辞。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称“卒”,其他人不能享受这一殊荣,只能称“死”或“不禄”。 简介 重男轻女为陈姓族谱乃至所有族谱的共同点,男子的结发妻子叫“元配”,继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称“继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妇,则称“继娶”,不能有一点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视。 谱系历史修谱 “谱以传信,犹史也” (宣统元年己酉二修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被视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为它将记载这个家族的渊源、繁衍、荣衰升沉。一般来说,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谱一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着一派庄严与喜悦之情,祭祀场面的隆重,各房各支无论贵贱的慷慨捐资,成立各种机构的热闹繁忙,都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成员对于有关自己在内的生命史的高度关注,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寻根”意识的强化。 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列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盛,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进入这部史册,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同时,修谱还有一种纯正本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在伦常教化上,则严格地表现为明长幼,定尊卑,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原则,使代代子孙恪守不悖。 这种修谱的神圣性,还表现在对“真实”的刻意追求。修谱机构——谱局成立以后,即向各房发出书面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详细草稿,就连死去的人的坟茔位置也必须准确标明,“凡葬所注明左右东西者,俱以登山坐势论” (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谱局的初稿写出后,通知各房房长来亲自校对,以免出现漏误。 神圣制度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二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防止有不肖子孙私售与人,贻为后患。各房发新谱一册,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让外族人观看,不得在空白处私自填写,并规定三年一核

2013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2013 年清明节毕节地区张氏成英公世系祭祖仪式 一、宣布祭祖仪式开始我宣布: “毕节市张公成英世系2013 年清明祭祖大会”现在开始!请英公第九世廷字辈(廷学领队)、十世有字辈(有学领队)、十一世伦字辈(兴隆张勇领队)、十二世启字辈以下(张进领队)族人按纵队从低到高的顺序整队队入场。 二、有请张伦吉、张伦丽上场朗诵祭祖誓词。 三、洗手净面,恭迎xx 1、恭迎xx: 请成英公九世孙廷学捧列祖列宗牌位安置于英公墓碑左上方,然后归队。 2、由主祭九世廷学、十世有学缓步走进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点然两对蜡烛分别插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前,然后归队。 3、请族长有学点香分发,到场的族人各拈三柱香平举高过头顶。奏乐! 4、主祭廷学、有学、张勇分别拈香三柱缓步走进祖坟方向,司仪唱:“今黄道吉日吉时,我张氏成英公世系全体族人进行祭祖仪式,现恭请列祖列宗前来亨用佳肴,共彰祖宗之功德,以表后世之虔诚!愿我祖硕德懿行,恩泽子孙”。 四、xxxx: 三位主祭上香。上香时朝英公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作揖,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然后插在墓碑前,其余族人按纵队从后排将各自手中的香传至前排,再由前排领队集中把香双手平举过头顶,走向墓碑及列祖列宗牌位前作揖(三个)后插在墓碑前。 1、XX、敬酒: 两位陪祭(张勇、张进)将茶、酒分别传递到主祭廷学、有学手中,两位主祭双手举酒、茶高过头顶朝祖宗牌位作三个揖后摆放在列祖列宗牌位及英公墓碑前。 2、领队代表族人xx 鲜花、供品。

3、上香礼毕后主祭、陪祭及全体族人向列祖列宗跪拜三叩首)司仪唱:一叩 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毕。 五、全体族人起立,向列祖列宗三鞠躬。司仪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六、由xx 十二世孙xx 敬读祭祖祭文 七、再次奏乐!八、请族长有学、廷学讲话。(其余族人自由发言) 八、xx 作总结。 九、祭祖仪式结束,恭送XX,奏乐。 (司仪唱。吹唢呐,由主祭、陪祭把祭文、鲜花、纸钱送到坟冢处焚化,化毕三叩首)鸣炮、奏乐! 十、各房族人分支分辈自我介绍、合影。 十一、驱车前往关井江西坡禹仁公墓地扫墓。 十二,驱车返回卫生宾馆就餐。 附一、XX 祭祖对联: 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 附二、XXXX通用联: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xx 一人: 周朝张仲,辅佐宣王中兴,据《诗经》云,功绩彪炳,素以孝友著称,曾被敕封为文神武圣,元延佑时又封为文昌帝君。

鬼姓王氏的世系、道统及帝业

鬼姓王氏的世系、道统及帝业之研究 1、鬼姓王氏在华夏历史中的独特贡献 历史上和传说中的鬼谷子,并非一个人物,更非一个神仙,而是一个从炎黄交替时代,直到战国末年、前后世代相传了近五千年(4844年)后,才全部完成了从“鬼姓”至“王氏”的嬗变。这个以“鬼”为“魂”而接续相传的家族、部落和国氏,“鬼姓王氏”在伴随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帝王体系和姓氏文化。 (1)鬼姓王氏与帝王体系。《通志.氏族略》云:“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经本文作者考证,史上第一个鬼姓人叫炎帝魁隗氏,又名“轨”通“鬼”,“鬼姓”变成“王”或“王氏”的过程,就是华夏民族帝王体系形成的过程。这些从炎帝魁隗氏分衍而出的帝王,包括蚩尤、黄帝、共工、颛顼、陶唐虞和尧舜禹等一切后世帝王。 王者是万姓之源,没有“王者、帝王和君王”,国家和社稷就不能成立。中华民族血浓于水,中华百姓源自炎帝伏羲,帝王就是万王之王。因为起源于中华百姓的近两点五万个华人姓氏,都载录在周成王以前由虞夏商周等历代帝王“封、赐、授”的五十九个帝裔氏族、和一百九十八个“老百姓”的出处上,而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王”的兄弟姐妹和祖孙叔伯。沒有这五十九个氏、和一百九十八个姓,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其余两万多从“老百姓”中分衍而来的“二道姓”,只占了华族人口的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2)鬼姓王氏与姓氏文化。《礼记·典礼篇·正义》说“神农至炎帝己有133姓”,在“鬼姓”变成“王氏”的时候,历代“鬼姓”帝王及后世国君,也不断从自己宗族和分支中分封出“百官”和“百工”既“百姓”,到了周成王之前,由炎帝魁隗氏和上述历代帝王明典分封的有封国公族以上地位的“氏姓”或“世家”,已达到了198姓,这就是华夏民族“老百姓”的由来,并繁衍出至今的近25000姓。 因此,我们对“王”的寻根,就是对华夏文明之源的追忆,就是对中华百姓出处的回溯。如果说“王”者是一根传承有序的系绳,中华百姓就是“王”的主体上的分杈和节点。在华夏早期,不是“王”的亲友的人,一般是不会得到“封、赐、授”的,因而他们与“姓、氏”的缘份也无从谈起。王耿认为:“王”是中华百姓最大的公约数。换一句话说,中华民族的任何姓氏,都是与“王者、帝王和君王”的家族或部族的血缘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将对华夏民族和中华百姓的寻根工作非常轧实、非常细致地做到更好。 (3)鬼姓王氏与王氏家族。从“轩辕之代”(约前3109年-约前2697年,共八世)的末世炎帝王倪(相当于八世轩辕黄帝中的第一代)始,我们也可以得出鬼姓王氏比子姓王氏的王子亥(?―约前1775年)、姬姓王氏的王乔(前565-前549)和妫姓王氏的田齐王建(?-前265)与鬼魏王假(?-前225年)早名史了数千年不等的结论。 (4)鬼姓王氏与秘学遗产。鬼姓王氏既是华夏百姓的缔造者和归附者,也是中华王氏既华人王氏中最早、最强和最大的一支。姬姓王氏的王子乔史中无此人,而王耿谱中则记为吴王之后的王子乔,亦即后世首代鬼谷子王骀既王湫之子,他在被命运的乖蹇逼到无路可走的时候,通过“丹道”和“诡道”的华丽转身,不但成就了家族的光荣,也为千古华夏的文明,留下了无法逾越和难以替代的秘学遗产。 (5)鬼族王氏的郡望与里居。鬼族王氏的源头就是音濮字夒今天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大騩山,《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一引《世本》:陆终氏聚于鬼方氏之妹, 谓之女嬇, 生六子, 孕而不育。三年, 启其左胁, 三人出焉; 启其右胁, 三人出焉。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说,北狄多媿、隗、归、妫、嬇、怀姓,皆由鬼方而来。大騩山的“騩”亦可写作“媿、隗和鬼”。 《春秋左传》认为:“凡狄女称隗氏,宗周之末尚有隗国,隗当作鬼”。《路史后纪·国名纪》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陈氏族谱

陈(Chén 陳)姓来源有五: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於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於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绵竹张氏世系考辑

绵竹张氏世系考辑 张满意 绵竹张氏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长安生子抗,抗生仲方,仲方生孟常,孟常生克勤,克勤生纟寻,纟寻生纪,纪生璘,璘仕僖宗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二十岁。长子庭坚以荫为符宝郞,后不仕,符宝郞生文矩,早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1]。 椿碑

注解: ----------------------------- [1] 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钦定四库全书本,简称《魏公行状》):“本贯汉州绵竹县仁贤乡武都里。曾祖文矩,故不仕,赠太师沂国公,妣沂国夫人杨氏。祖纮,故任殿中丞,致仕赠太师冀国公,妣冀国夫人赵氏、王氏。父咸,故任宣德郎,赠太师雍国公,妣秦国夫人计氏。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长安生子抗,抗生仲方,仲方生孟常,孟常生克勤,克勤生纟寻,纟寻生纪,纪生璘,即公五世祖,仕僖宗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二十岁。长子庭坚以荫为符宝郞,后不仕,符宝郞之子即沂公也,沂公蚤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长子即冀公也。” [2] 宇文之邵《武都居士张纮墓志铭》(又名《宋故朝请郞守殿中丞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简称《张纮碑》。全文见《四川文物》1993年第6期):“嘉祐五年,张公以太子中舍监在京都进奏院,居无何,得风痹之疾致仕,……八年(1063),嗣皇登天位……以其年十一月廿五日卒于家,明年改元治平十一月廿一日,葬于仁贤乡武都里先茔之北。公讳纮(张嵲《紫微集》卷十一《观文殿大学士张

浚故祖可特追封嘉国公制》作亻厷,笔者注,后同),字元之,其先本籍长安,有为唐勋臣者,从僖宗入蜀因家焉。太王父璘,王父廷坚(《魏公行状》作庭坚),耻伪孟不仕。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乱(即1000年王均之乱),徙居绵竹。用公登朝,赠大理评事。母杨氏,赠虢略县太君(程俱《北山集》卷二十五有杨氏赠高密郡夫人制)。……公幼而敏悟,年十四,评事君卒(据此可知文矩公卒于1010年)……年四十有六始隶仕版,凡履历十有八年,……公(纮)享年六十七,娶赵氏,封天水县君(《魏公行状》及《君说碑》载公娶赵氏、王氏。《魏公行状》载赵王二氏俱封冀国夫人,张嵲《紫微集》卷十一有赵氏赠越国夫人,王氏赠陈国夫人制),先十年卒于雷阳之馆舍,至是而合葬焉。子男四人:长曰矩(当为钜之误),次曰镒,克家以谨,次曰钺、次曰锜,皆应进士。男孙五人:灌、演、泳、溉、泌。女孙三人,曾男孙一人,曾女孙二人。”四子中除张钺外,其余均不见史传。碑中未载张咸,疑为庶出。家族迁徙与《君说碑》、《张棁碑》(见注[5]、[20])以及《魏公行状》互异。 朱熹《张魏公行状》及张栻《张棁墓志铭》:岭南节度使张九皋(690-755)自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张璘广明元年(880)由长安徙成都;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徙绵竹。《全蜀艺文志·奉议郎张君说墓志铭》:七世祖(克勤)遭晚唐衰乱由长安迁成都,淳化中(990-994)曾祖庭坚由成都迁广汉绵竹。而此碑:有为唐勋臣者(未言具名),从僖宗入蜀,因家焉;咸平中张文矩遇川寇之乱迁绵竹。 张栻言夫人杨氏徙绵可无疑,但张璘广明元年徙成都似不可信。以张璘30岁任国子祭酒于广明元年(880)随僖宗幸蜀,仲方(766-837)至张璘84年传5代,平均代距仅16.8岁,而张璘至张纮(997-1063)147年仅传3代,平均代距49岁。又诸志载文矩早世,张璘至文矩代距当在60岁以上,代距如此悬殊,明显有悖常理,更何况张璘30岁任国子祭酒可能性不大。国子祭酒在唐代属从三品的显职,一般由学术与品行并重的儒学大师或当朝名士担任,如赵弘安、张后胤、孔颖达、赵弘智、令狐德棻、陆敦信、杨思玄、褚无量、元澹等都曾担过此职。张后胤是太宗侍读“以学行见称”、孔颖达是儒学大师、赵弘智“事父以孝闻”、“抚孤侄以慈爱称”、“学通《三礼》、《史记》、《汉书》”、令狐德棻“博涉文史, 早知名”、“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褚无量学精《三礼》及《史记》,性格刚正、元澹“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训诂之书”。另外, 韦嗣立、徐坚、阳峤、刘瑗等名儒也先后担任过此职。安史之乱后,国子祭酒选任标准虽较贞观、开元有所降低,甚至不乏有宦官、藩镇军将如鱼朝恩、陆岘、李存璋等担任此职,但也非等闲之辈。同时显儒名士也并未完全排除在外,如于休烈、杨绾、裴佶和韩愈都曾担任此职。韩愈是名垂青史的儒学宗师,但韩愈于820年担任此职时已五十二岁。在相关史籍笔者并未检索到张璘相关条目,张璘非宦官,亦非藩镇将军,当以儒学见称充任,任职年龄不可能低于三十岁。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四川总志·氏族谱·张氏五族》载:“张氏,韶州曲江人,至唐相九龄显,九龄弟九皋,九皋子抗,抗七子,仲方、仲孚子孙在蜀可谱。仲孚孙奉常博士(与张咸七世祖克勤同辈)随扈僖宗幸蜀……仲方之后徙汉州之绵竹,族尤大。”范镇《张寺丞文蔚墓志铭》载张商英家族世系迁徙:‘公讳文蔚,字隐之,其先长安人。七世祖琰,为右拾遗从僖宗入蜀,留其子道安于蜀,遂家焉。”据《中华姓氏谱·张》张商英亦为张九皋之后。张纮(993-1063)与张文蔚(998-1067)为同时代人,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后实行“男十五,女十三”的早婚制度,但笔者还是认为张咸七世祖克勤公随僖宗幸蜀较为可信。 [3] 张栻《南轩集》卷四十《通判成都府事张君(椿)墓志铭》(钦定四库全书本,简称张椿碑):“君讳椿,字大年,汉州绵竹人,曾祖讳纮,赠太师冀国公。祖讳钺,举孝廉。考讳濩,隐德于乡闾,赠朝散大夫。妣宜人蔡氏。君幼孤,家徒四立壁,备极艰若。而挺然有志为善,某之祖妣秦国夫人实收而教育之。……用叔父徽猷公滉致仕恩补将仕郎,君时年五十余矣。旋授右迪功郎。……乾道六年九月七日微疾没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九,累官至承议郎。以八年十月甲子葬于绵竹永祚乡之原。配范氏,成都华阳人,俭顺之德实宜于家,后公三年卒。子男三人,然迪功郎,次熙,次嵤(田代山)。长女适乡贡进士范子修策,次适迪功郎宇文绍荘。其仲季夭,孙男四人。” [4]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1986,中华书局):“县官张先生默,字成父,绵竹人也。魏忠献公之从孙,传《春秋》之学于胡文定公。所至作吏皆有声。见杨文节公《荐士录》(补)。祖望谨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阳诗,而文节误以为魏公之从子,或传写之讹也。” [5] 周复俊及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四十七《奉义郞张君说(咸)墓志铭》(钦定四库全书本,简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 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 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谭崇仁 29世谭荣宝妣唐氏生六子:明良、善良、修良、材良、忠良、德良 30世谭明良 善良 修良 材良 忠良 德良妣赵氏生子:希圣、希贤 31世谭希圣讳汝松,汉安帝元初时[公元114至119年间]举孝廉。妣范氏生子:诚恭 希圣

全国陈姓宗谱字辈排行(150831更新)

全国陈姓宗谱陈姓字辈排行 扬州《聚星堂》陈姓宗谱陈姓字辈排行说明如下:本家族(聚星堂)辈序排行,因历史原因,无老谱查对,经健在的长辈回忆,追溯到“宗”字辈,敬祈“宗”字辈以前的先组谅察。 各代排行,顺序如下: ......宗 嘉廷宏学正大高明文师孝道国泰民安......希各户仰体祖德,一脉传承。子孙取名,都按辈序,避免同名,姓名最好用三个字,以防排名混乱。新生儿起名后,当年上会,应向家谱会报告,记入家谱。女儿婚出的,不登记,属招婿、其子女姓陈的,依照辈序登记。收养的子女,随陈姓方可入谱。 “安”辈后辈序排行,推荐如下: 和衷共济兴旺发达...... 查阅有关资料,陈姓在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排行如下: 1.湖北省广水市陈姓义门宗祠字辈: 道可光家,昌延奉昭;义乃韶祖,庆启鸿文 2.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有一支陈氏家族:起源于百犬同槽,江门分庄时,一支到了麻城孝感乡,后时逢湖广填四川,8个兄弟一起到重庆,后有7个兄弟一起到了贵州遵义府,1个到了四川合江,落脚到了合江大桥乡盐井坝,字辈诗是:世泽时钟秀,克纯代有贤,道乃身之本,国以家为先。目前这一支有了先字辈了。 另:重庆市合川区陈姓,先祖国用,创业于贵州遵义府,其后代迁当时四川合州府(即重庆市合川区)。字辈诗是:天国上朝文,万年在通光,开元登大位,荣

华世代昌。日前到登字辈了。 3.福建安溪县美法村陈氏家族的字辈诗是: 文章华国,诗礼传章。 4.湖南岳阳陈氏的辈分排行是: 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 续谱是: 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 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 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 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5.湖南永州市祁阳县羊角塘陈氏的辈分排行是: 仁慈景运昌,安闲德殷长 6.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7.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8.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9. 江西上饶 (1)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谱牒学源流考

谱牒学源流考 摘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 族之有谱,犹帝王之有世系,天子之有玉牒,诸侯之有年表,大夫之有世家,乃在记前言往行以示之于后世,鉴古而识今,亦所谓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矣!《世本》之《帝系》、《世家》,即最早之家谱也。家之有谱,亦犹人类之有史册,家谱即为一家一姓之史也,乃在于记述先烈,追溯本原也。近代梁任公先生曾言: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言虽指旧史之弊,亦中乎谱牒缘起之的欤? 谱牒之兴,虽可溯及上古,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也。当汉魏之世,尤其是季节汉之时,皇权衰竭,地方豪强四起,士族门阀迭兴,各阀掌控地方权柄,专利以胁中央。士族为别其同姓之亲疏,彰本族之声势,亦明本族之尊卑序次,各着家谱以明辨其虚实矣!曹魏代汉,任人不拘一格,此风略衰。晋室一统中原,不久中原震荡,晋室南渡偏安,门阀复兴,时谢安为东晋丞相,权倾朝

野,于是谢、张、王三大门阀鼎足而立。南朝四代,皆门阀士族所建,时之民谚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政治利益与经济权益的交织影响之下,阿谀奉承、谄媚权贵者比比皆是,乃至有篡改族谱以附士族者。各族为别亲疏、明尊卑,皆修谱以彰之。于是谱牒之学大盛,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贾弼之所着的《十八州士族谱》七百余卷,最为时人推重。刘宋刘湛、南齐王俭、萧梁王僧儒等人皆谱学专家,各有专着传世。谱牒之学成为一门学问。时之士族若不精通谱牒之学,皆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之依凭,亦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门阀的庶族寒士之鉴镜。 李唐之世,统治者欲借谱学打击旧士族势力,唐太宗时修订《氏族志》,将以李氏为首的关陇士族列居首位。唐初之士族门阀主要分四个地域集团,它们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关中士族实际上也包括部分陇右士族,李唐皇室即自称陇西李氏,故关中士族又称“关陇士族”。关陇士族以武功起家,在李唐正确中实力最强,是左右时局力量。江左士族及代北士族此时已全面衰落。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虽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然因其根深蒂固,在唐初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当时,士族门第观念在人的意识中也很有市场,贞观名臣魏征、房玄龄、李绩等都曾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时之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山东士族)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与山东士族相比,关陇士族在声

丰顺县陈氏义门源流

根据不同谱讠志整编之 广东丰顺颍川义门陈氏源流对照 一.根据《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整编之丰顺义门陈氏各支系世系图 (一)延晤公系<延武公>: 上祖:1宜都王叔明公-2志高-3才-4蕴圭-5京-6褒-7灌-8钰-9环-10阔 (伯宣)-11檀(隐)-12旺义门开基祖-13机-14感-15蓝-16青-17仲-18 崇-19衮-20税(黻)-21袭(忻)-22延晤(武)-23元裕-24仕则-25 义行-26正谊-27作範-28真福-29纯-30舜-31天石-32万孟郎、万仲郎 又名万一郎、万季郎。……(注28世真福公后世系照各村抄谱编成)注:32世万孟郎、万一郎、万季郎三兄弟分别从元末、明初从福建迁广东长 乐、海阳。又迁今丰顺县各镇二十余个乡村。部分后裔又分迁广东各地、四川、广西及海外,人口超五十余万。(迁四川、广西省人口未计)。这 些乡村旅居东南亚各国侨裔比丰顺家乡的人口还多。 (二)魁公系: 上祖:1-宜都王叔明公-2志高-3才-4蕴圭-5京-6褒-7灌-8钰-9环-10 阔(伯宣)-11檀(隐)-12旺义门开基祖-13机-14感-15蓝-16青-17 亻免-18玫-19谦名让-20饶-21兼名元-22魁讳参琉迁汀州(魁公九兄弟 1125年九子迁九州)-23嵩-24钦-25爵寿-26仲七郎、仲八郎。(注23 世嵩公后世系按各乡族谱整编) 26仲七郎-27念九郎-28文秀-29万一郎-30石保-31胜旺…… 26仲八郎-27梅崇-28崇泰-29定容-30仕贤-31彦舍……

注:仲七郎后裔如龙公从福建永定迁丰顺八乡镇创居。 仲八郎后裔小一郎公从福建迁长乐(五华县)后迁丰顺汤西左岑创居。 后裔又分迁广东各地及海外,有联络的人口已超数万。 (三)延年公系: 上祖:1.宜都王叔明公-2.志高-3才-4蕴圭-5京-6褒-7灌-8钰-9环-10 阔(伯宣)-11檀(隐)-12旺义门开基祖-13机-14感-15蓝-16青-17 伟-18的-19朋-20锷字裕昌-21验又名敛-22延陵,又名延年,宋举进 士,义门八文龙之一,始迁庐州府合肥蜀山庄。-23安-24昌祚、昌佑。 24昌祚-25仲宣26-文轩27-须川28-东船29-祝峰 24昌佑-25俊玉-26龙海-27立常-28衡-29元佐-30贽-31武-32宜-33 日新-34善-35克敏-36靖孟。……(26世文轩公后世系接各乡族谱编成)注;29世祝峰公之曾祖从福建宁化迁广东大埔县。其部分后裔又从大埔县迁丰顺汤坑邓屋村。后裔又分迁广东各地及海外,人口超数万。2.靖孟 公上祖从宁化迁广东兴宁,又迁长乐(五华县)靖孟公又迁丰顺县汤西 镇南石示。后裔又分迁广东各地及海外。人口数万。3.丰顺砂田镇占头陈 氏从34世善公以下有数世连接不全。 (四)丰顺县尚有近二十个乡村只知其上祖是江州世家但只有当地开基祖及上几代老祖名讳。其义门祖系源流还待寻索。 二、根据网载《义门陈氏宗谱》第十一卷义门世系整理之丰顺义门陈 氏各支系源流世系图 (一)延晤公(延武)系: 上祖;1.宜都王叔明公-2.志高-3才-4蕴圭-5兼(弟旺)-6京-7褒-8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