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最早接触“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因为看了本土一起很红火的节目──《天天向上》,当时邀请了一些就读于名牌大学的学子,其中有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女学生,她主修的就是社会学,我清楚的记得她当时简明扼要地诠释:“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一门学科。”然而,这本安东尼?吉登斯定义的社会学是:“一门抛开我们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仔细地考察那些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其他人生活的因素的一门学科。”这与我们现在正学习的社会学教材定义又有所不同,《社会学概论新修》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学科。”或许每个人、每本相关社会学书的作者对社会学的定义不同,有些定义通俗易懂,有些佶屈聱牙,目前状况下的我更偏向于前者女学生的定义,我也好奇:等到我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研究与体会的时候,我对这门学科又会有怎样一种定义呢?

关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这本《社会学》,里面涉及到文化、全球化、两性家庭、日常生活、种族、犯罪、阶层等一些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在最后部分还谈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我个人着重看了并思考了性别与性的问题。

在性别部分,说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带来身体状况的差异。每一个国家的女性的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同时,女性的疾病发病率,也高于男性,特别是在生命的后期,女性更可能去寻求医疗服务,自报患病的比率也高于男性。男性少生病,但折磨男性的疾病更可能威

胁到生命。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在我近20年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只因一次肾炎住医院,平常很难听他说身体不适。相反,我的母亲,或许就在生我的时候住过医院。这二十年来都是些小病小痛,她经常会在家里呻吟自报某个身体部位不适,接着她会去看医生,然后拿回大堆大堆的药品,但是却从来没有严重到要住院治疗。我的外公一直身体状况精神面貌很好,生活里也也特爱讲究,但是就是一次在家接电话的过程中,人就中风瘫痪去世了。我的外婆自从过了花甲之年后,身体上毛病都浮现出来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大病小病总困扰着她,她一年365天每天都要吃药,每年进医院的次数数不胜数。

原本当今社会,我一直认为两性关系就是男女、女女、男男。朱迪斯?罗博就把人类的性认同区分为10种之多,即异性恋女人、异性恋男人、同性恋女人、同性恋男人、双性恋女人、双性恋男人、易装癖女人、易装癖男人(、变性女人、变性男人。

在我们这个年纪,关于同性恋的话题比较多,从自身出发,身边也有很多女女、男男同性恋例子,书中提及:“同性恋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创造出来的,指对其他同性表现出的性行为或者性爱情感,它存在于所有文化之间。”这句话写得很裸露,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如果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来严格说,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同性恋例子,尤其是女同性恋列子是不能算真正的同性恋的。女同性恋中的角色有两种:偏男性化的简称:“T”,充当自己本身女性角色的简称:“P”。“T”类个性的形成常常与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有关,她

们中大多从小被家人当男孩养,外貌长得不甜美,家人喜欢男孩等这些因素,所以她们在内外因的作用下,慢慢压抑自己内心女生娇气的性格,她们从女性气质的否定方面来慢慢了解男性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态势愈发明显。最后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她们便开始转变自己恋爱对象性别。她们在生活中属于男女通吃类型,与男生也玩得好,在女生中也很受欢迎,她们类似男生,胆子也大,和她们玩一起感觉很安全,很受保护。然后“P”类了形成,似乎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这类女生大多处于一种懵懂模糊状态,寻找新鲜刺激。很多“P”都回顾之前的同性恋行为,大多都说当时在一起只是出于一种的心理慰藉,因为女性本身就比男性体贴细心,而且伤害程度也不会与男性交往程度大。

书中说到阿尔弗雷德?金赛的研究表明,同性恋在女性中的比例较低。大约2%的女性属排他性的同性恋。有13%的女人有过同性恋的体验,另有15%的女人曾承认产生过有同性恋的愿望,但没有付诸行动。但是我们得承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种纯粹的同性恋列子。

男同性恋中的角色也是两种:偏女性化的简称:“受”,充当自己本身男性角色的简称:“攻”。相对于女性同性恋,男性同性恋往往受到更多的注意。“受”的那一方在行为举止上会表现得很女性化,而且他们的身材一般并非高大魁梧,都是属于瘦弱苗条型的,他们对自己的性别取向并不避讳,还显得落落大方,“受”的这一方情感细腻些,就是女性的那种心态,他们这个角色的转变跟女性同性恋中的“T”转变上只是一个性别上的不同而已。

同性恋的问题一直是公众话题,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某些群体内的同性恋关系是被接受甚至是受到鼓励的。例如:北苏门答腊岛的巴塔克人允许男性婚前同性恋关系。男孩在青春期离开父母,与十几个年龄较长的男性住在一处,他们向新来者传授同性恋经验。然而在许多社会,同性恋是不被如此公开接受的。近年来,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已经变得更为宽容,媒体和新闻界关于同性恋关系的正面形象也越来越常见,有些国家准许同性恋结婚,例如:丹麦: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同居法律地位的欧洲国家。1989年,发起了一项关于建立同性伴侣注册的议案。并于1989年10月1日起生效。接着还有挪威、冰岛、比利时、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但是在我们国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性恋行为一般都是不公开的。虽然同性恋由社会边缘向主流的转变还不彻底,但近年来取得的快速进展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很多电视公众人物都是同性恋,比如台湾一档很火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节目主持人:蔡永康就是男性同性恋,还是已经逝世好几年的乐坛和影坛巨星──张国荣同样也是男同性恋。还有很多未公开的同性恋关系……

书中涉及到性别与性的部分,我就浅尝辄止地谈到这里,以上很多我的想法说法或许不成熟,或许无法体现出用社会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本书的开头让我很受启发的是,书中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喝咖啡”的例子,透彻的分析出5个问题,从咖啡这种饮品的本身到他它的历史,到喝它的这一行为,再到各国消费咖啡的差异性以及咖啡贸易引出全球化贸易,这种以小见大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是非常

值得我学习的。我反思自己似乎从未这么透彻具体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从简单分析到复杂,我后悔自己似乎从小就没有培养出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么多年来的学习中总是在等待着他人已经思考完的答案。社会学这么学科能培养人的思考的能力太多太多,是该大学生阅读学习的一门学科。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后感

[《现代西方社会学》读后感] 亲爱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术部的同学,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我的博客,检查我那不值一看的读后感,感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时间静下来阅读一些书籍,《现代西方社会学》读后感。 众所周知,社会学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的社会学确实比我们国家的要先进。孔德,斯宾塞这些社会学的大家也确实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的高涨,既受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元理论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学学科之外因素的影响,读后感《《现代西方社会学》读后感》。但作为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的必然产物,它又是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为社会学及其理论立法。 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是社会学发展中自我反省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元数学、元哲学的元研究不同,社会学的元研究注重研究理论的产生、途径、过程和理论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理论与研究者、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是一种泛化的元研究。其具体内容大体要涉及到下列问题:1.社会学描述(术语、概念、命题等)的合规则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功能、性质、理论结构、逻辑范畴、进步标准等的探讨; 3.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 4.探索社会学的理论形成道路及不同的研究范式发展变化状况,揭示隐匿于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深层次结构; 5.分析在一定历史背景中社会文化条件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影响; 6.对社会学研究共同体进行的研究,辨识各种学术团体,分析这些团体及相互间的联系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等; 7.运用基本的元理论范畴去辨识和归纳社会学理论的现状,去揭示社会学研究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等。

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之互联网下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之我见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所谓网络化指的是用纵横交叉的互动式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的互联网络普遍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到达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对我们传统的社会分层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社会分层标准的评界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等级没有同的多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方法,因学者们研究目的而异,这一分层标准各没有相同,因此分层结果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一分层标准的选择要使划分后的各阶层间有较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标准选取是建立在社会成员某一方面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基础上的,因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同质性的具有失去了社会分层的意义。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韦伯分层理论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比拟有代表性的模式有:韦伯-沃纳模式、帕森斯和布劳-邓肯的职业分层模式,达伦多夫等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等。 纵观自韦伯以来的各大分层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财富、权力、声望是每种分层模式中分层标准的题中之义:沃纳的分层标准只是韦伯分层标准的细化和进一步操作化,没什么新东西;帕森斯及布劳-邓肯模式视职业为财富和声望差别的根源,其前提也是肯定财富和声望的差别性的,其潜层的分层标准也是基于财富和声望之上的;而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也是以韦伯分层模式中的一个单一标准为依据进行的。所以,韦伯提出的三个基本标准被西方学术界广泛接受,这也说明他的分层标准有很强的解释力,抓住了社会分层的关键,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社会分层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时变化,我们的社会正从韦伯所处的工业时代,经历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正跑步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分层标准在当今社会正逐步失去其具有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对它们逐一审视。 二、网络时代传统分层标准的消解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的分层标准正逐渐被消解: (一) 网络时代财富占有方式的改变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1.新闻业 a)新闻不仅报道现实,还创造现实,新闻从业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建构现 实(结合李普曼“两个世界”,p003) b)新闻是被制造的,是新闻工作者与“泛新闻工作者”(公关)互动的结果 (p004),是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及其实践的产物(强调在大背景下看 待新闻,p006) c)新闻是具有公共性的实事信息和评论(强调公共性,p017) 2.媒介效果(媒介权力) a)多数时候过分强调媒介(建构现实的)权力,(媒体易见,而其他因素影 响难以看到,p023;产生影响的是媒介报道还是事件本身(P070例)使 者指数级放大器) b)魔弹效果视野下的媒介权力强调权力是一种线性的“灌输”机制(p029); 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媒介是意义、符号与讯息的生产者或信使,文 化本身不是权力,而是一个语境,是构成行动的语言(上下文),而非产 生行动的原因,对于采纳者无报酬,对于未采纳者无惩罚;媒介权力是 一种特殊的权力,微妙的文化影响,而非公开的控制社会的力量(p077) c)灌输模式往往包含预设(新闻是个“原因”),文化模式(情感的共同体; 公共交谈),影响来自于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本身;新闻作为放大器,营 造公共氛围;框架和偏见)(p032) 3.媒介效果(框架) a)制度化的选择性呈现(探照灯,而非镜子) b)框架(区别与有意图的个人偏向):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存在,发生了什么,什么重要,以此形成我们选择、强调和呈现的原则; 认知、诠释和呈现当中稳固的模型,也是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常用规则, 通过他们,符号处理者们组织话语,包括文字和图像的话语(p043) c)五种常见新闻:以事件行动任务为中心的;负面的;超然的;技术的; 官方的

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学习心得 社会学学习心得一:社会学学习体会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一门课程。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学习社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资料。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过去我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和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注意到这个观点: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书中他举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喝咖啡的问题,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少,跟谁喝,喝咖啡的目的,咖啡的生产和销售等等,种种社会存在都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阶级的变化而不同。 米尔斯又说,社会学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尖锐化的产物。他指出,在古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也不需要社会学。我个人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活动都会因为知识的积累而发展,或者说是复杂化,因为我个人认为,人类本质上的追求还是没有变化。人们在生活变得复杂的同时,自然也会觉察到不同的复杂体之间,或是一个复杂体自身所产生的矛盾。并且又由于人们的智慧在日益的增进,所以就会有人探索和解读这些社会问题,试图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而社会学研究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就如书中所说孔德创立社会学说根本目的不是填补学科空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探寻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才是其根本目的。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一门科学解释并解决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阶段。 所以说社会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同时,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学科也会继续发展。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它当然是会不断的复杂化,矛盾会不断地增加。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百多年来,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各国的努力下,社会学的“本土化”工作发展迅速,社会学这一学科已在世界各国扎根、成长。 也许马克思曾经提出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但这毕竟离我们的社会太遥远。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是,人们的思想逐渐多样化,人们之间的沟通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就像先前所说的,不同的复杂个体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需要调节,复杂的个体内部同样也会产生矛盾,需要寻求调节。单从这个方面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就需要继续进行下去,还要求发展。 当然,在人们的理性思维控制下,社会的发展应该不会最终是不至于因为矛

学习社会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社会学学习心得共4篇 社会学学习心得一:社会学学习体会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一门课程。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

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学习社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一. 知识要领 ) 社会制度 (一 (1).社会制度 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作用: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起源:1.自然起源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2.认为设计论:人们有意识为现实目标而设计的. 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规范体系化) 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领域特点明显):政治制度,教育制度, 宗教制度. 3.正式制度:有意识创造的,正式的成文的,具有合法性 4.非正式制度: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作用 构成要素:价值体系(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规范体系组成系统,设施系统 层次:宏观,微观,中观(较低层次是较高层次的基础,同一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功能分类:1.正功能和负功能2.显功能和潜功能 功能:1.满足人们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 会制度的负功能 (2).制度化 含义: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性化的过程或结构 机制:自然起源的制度观,经济学制度观 制度建设:1.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即组织通过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使其成员认同这些制度,并使制度实行

2.权威机关强制施行某些规则,并对不遵从者进行惩罚 (3).制度变迁 分类: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 原因:1.人们的需要发生变化2.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3.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效能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4).我国的体制改革 内容:从农村进入城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和政治领域 特点:诱导性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全面性 (二).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 含义: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可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 社会问题的认定(广度和烈度):客观主义的观点和心理认知的观点 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观点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偏差行为论5.标签论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论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人口问题 人口: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在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

社会学学习心得共4篇

社会学学习心得共4篇 社会学学习心得一:社会学学习体会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一门课程。通过这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意义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学习社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资料。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过去我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每一部门都与别的部门有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关系。社会均衡地、协调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也要求社会学能为它提供有益的论据。 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一两门学科可以单独解决的。原子能的利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兴起,都向人类科学研究过去单打一地封闭性发展提出挑战。因此,原来是以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社会学研究心得: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心得: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现代性的情境中,思想的"意义"已不在于我们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各类难题加以梳理和解决,而在于我们究竟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捕捉到了怎样的可能性,我们是否对这些可能性所隐藏着的有限性有所觉察,我们是否实践了这种可能性。换言之,在今天,意义已经不再与实体及其各种表象之间呈现为一种依托、依附或依赖的关系了,相反,思想变成了与生活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 这个时代的紧张太需要化解了,我们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同样,在涂尔干那里,我们也可以依稀听到这样的声音,它不仅充满许多可能和希望,也夹杂着许多紧张和矛盾,以至于在我们从今天的视角出发,回过头来重新检视这笔遗产的时候,发现了其中所蕴涵的诸多可能性及其有限性。因此,我们的继承也已经不再是理论本身的叙事方式和论证逻辑,而是问题本身。 在《社会分工论》的"第二版序言"中,涂尔干说: 我们所要揭示的失范状态,造成了经济世界中极端悲惨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混乱频繁产生出来。既然我们无法约束当前彼此争斗的各种势力,无法提供能够使人们俯首帖耳的限制,它们就会突破所有界限,继而相互对抗,相互防范,相互削弱。当然,那些最强的势力就会在与弱者的对抗中独占上风,使后者屈尊于它的意志。但是,这些被征服者虽然暂时屈从了强力统治,却没有认同统治,因此这种状态肯定不会带来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由暴力达成的休战协议总归是临时性的,

它不能安抚任何一方。人的热情只能靠他们所尊从的道德来遏止。如果所有权威都丧失殆尽,那么剩下的只会是强者统治的法律,而战争,不管它是潜在的还是突现的,都将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病症。……这种无政府状态明显是一种病态现象,因为它是与社会的整个目标反向而行的,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是要消除,至少是削弱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把强力法则归属于更高的法则。 《自杀论》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贪婪自上而下地发展,不知何处才是止境。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平息贪婪,因为贪婪试图达到的目标远远超过了它能达到的目标。与狂热的幻想能够模糊地看到的可能性相比,现实似乎毫无价值;因此人们脱离现实,但是,当可能变成现实时,他们后来又要摆脱这种可能。人们渴望各种新奇的东西、未知的享受和不可名状的感觉,但是这些新玩意儿被认识以后,它们便失去了一切乐趣。从那时起,突然发生最危险的挫折,人们就无力承受……老是等待着未来和死盯着未来的人,他的过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鼓励他去忍受现在的痛苦,因为过去对他来说只是一些亟待度过的阶段。使他能够欺骗自己的是,他总是想在不久的将来找到自己还未曾遇到过的幸福……无限的欲望象一种道德差别的标志每天都显示出来,而这种欲望只能在反常的和把反常当作规律的意识里产生。 如果说,这就是涂尔干在审视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犹疑和关怀,那么倘若我们从今天的视角出发,这种关怀至少纠结着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失范是现代变迁所导致的结果,那么这种变迁的核心究竟是结构的转型,还是范式的转换?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变革,还是道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阐述的问题深刻,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安和冷漠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有关价值和威胁等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更不必说什么明显的社会科学问题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情况就不同了:“价值既不是普遍公认的价值,又不是普遍被感到受威胁的。许多个人的不安状态无以明确表达,许多公众的不适状态不再成为社会问题。……不安状态和冷漠状态正是我们时代的根本特征。” 当今“人的首要危险”就在于当代社会本身难以驾驭的力量,同时伴随的是造成异化的生产方式,政治统治的控制技巧,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一句话,人的“本性”以及人的生活条件和目的所发生的普遍性的转变。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没有沿着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而是一反常规,独辟蹊径地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当时,这一全新的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突破社会学理论平面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米尔斯指出了社会学研究中的三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历史理论,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混淆;二是倾向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第三个倾向是对当代社会问题和问题的经验研究。 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他的思考方式。如: 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研究,其过程必须是从事件和历史以及这两者在社会中相互交错等问题出发,而最后又回到这些问题中去。 1、一个特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什么?其中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们又如何相互关联?该社会的结构和其他社会的类型有何不同?该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特性对于社会结构的延续和变化起着怎样的作用? 2、该社会在人类历史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在人类整体的发展中占有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我们所考察的每个特征都联系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特征是如何影响历史,又如何被历史所影响的?而该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和其他时期有何不同?创造历史的根本方式有哪些? 3、该社会和该历史时期中哪类人占了上风?哪类人将占上风?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挑选和组成的,是如何得以解决或受到压迫的,又怎样变得敏锐或变得迟钝的?观察该社会、该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和性格可以揭示出哪种类型的“人性”?所考察的社会中每一个特征有怎样的“人性”涵义? 其中的思考层次性多么清晰,逻辑明确,值得借鉴。 “人只有把自己放进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里看待,才能理解他本人的经历,才能评价他自己的命运;人只有了解所有和他有关的人的机会,才能认识他自己的机会——这种观点是社会学想象力的首要成果。” 以我的理解,米尔斯认为个人必须了解历史,从而理解社会和处于社会之中的自我,并通过这种了解来决定什么才是个人的价值观。有了这种理解,个人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中,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活。通过这种参与,他就可以解决“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从而解决“坏境中的个人困惑”。按照米尔斯的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是都必然要去参与,社会也需要

社会学读后感

今天在一个朋友空间看到这样一句话“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有所感悟,于是就写下来吧 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样“越长大越孤单”,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吧? 来到大学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而不爽?是否也会偶尔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 也许一切都不会有正确的答案吧? 一些人匆匆忙忙,四方奔走,披星带月,可是TA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很可悲呢? 好吧,不扯远了,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觉得孤单呢? 因为这几天在看关于“组织行为学”书,上面有些东西貌似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觉得孤单是因为我们经常发现,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通俗一点是别人无法跟自己的心灵进行沟通,与是就会与别人看似筑起了隔膜 来到大学,我们结实了新的朋友,新的社会环境,在一个新的组织当中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似的神经系统以及或多或少相同的感觉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物质背景,我们每个成长的时候大脑选择性的记忆的一些经验的束缚,就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经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并且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兴趣和期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觉,于是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于是感到孤单 这就可以解析”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这句话话了,因为我们都在不断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觉”,因为这个积累的过程是缓慢的,于是就有了“越长大越孤单”了吧 看似这是成长一种必然的趋势,可是谁愿意这样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呢? 我相信没有,其实每个人都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但是又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感知”而一味的追随别人,迎合别人的感知! 那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呢?我想是有的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内心有些东西相似的人才愿意在一起的!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是请你不要忽略别人的感知,感知有时候是没有对错的,在同样的温度下吹来的风,有人感觉冷从而加衣服,有人不觉得冷而无动于衷,你能说明他们谁对谁错吗?所以不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 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人是文化的产物。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它遍及人类行为所及的一切领域。他更多地把文化看作信仰、价值、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 社会学所讲的文化,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对于复杂纷纭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一

社会学感想

说说我学过社会学后的感想 ——工业0901 姓名:刚刚拿到课表的时候,上面有两门课,一个是公共关系,一个是社会学,给 我带来了一点小困扰,两门课可以任选一门,公共关系学时少,而老师是很严厉的老,而社会学学时多,但是对老师还不是很了解。 怎么办呢?结果出乎我自己的预料,在学委的鼓捣下,我两门课都选了。额,我没想到自己会做这样的决定。 对于公共关系,我只能说我要好好学,因为老师很严,然而就是因为老师很严(因为大一的时候上过这个老师的课),导致我基本上是很厌倦这课的,很闷,很难熬,随时准备好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额,可以用“心惊肉跳”来形容老师准备提问的那一刻我的心理状态. 但是社会学就不一样了,我开玩笑对同学说,我真是很讨厌社会学,因为老师总是让我上课的时候做别的作业做不进去,总是能把我吸引过去听他的课。原因是很明显的,老师上课很有意思,说的话很实在,让我觉得我可以从您说的方法里去思考我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坦然的过日子,就好比我很喜欢上中国油画这门课一样,我很喜欢史万兵老师,她说的话给我的感觉都特别有道理,比如当她说什么是幸福,大概意思是人只要达到了平衡,就会幸福,这类话在社会学上的时候也听过。 由此看来,我觉得我喜欢社会学,因为我喜欢老师;我喜欢老师,因为老师的话能表达我平时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想法,而且用词还很活泼,很幽默。 还有就是,上社会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很轻松,因为就算是老师提问,也是我能自己用语言组织的话来回答的,而不是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当我在开小差的时候,没有听清问题,被叫起来了也能很快答上来,这当然是不好的,但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很多课给学生的感觉都是一种负担,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什么都免谈,然而我遇到过很多老师,都喜欢讲着书上那些乏味枯燥的话,学生不爱听,我认为,书是死的,编书者之所以编书,是为教学者提供一个标准的理论依据,而不是让老师依着书去讲,假想一下,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不如直接让编书者来给学生上课好了,还要老师做什么? 老师的任务是把书上那些理论转化为我们生活里的元素,让我们学生能很容易接受,给我们一种“上课就是学生和老师在交流”的感觉。就像是一般饭后的闲谈那样,大家都很轻松。难道大家没有发现,人们总是容易记住闲谈的内容吗,而且还能深刻的理解,并加上自己的评论。比如“八卦”。当然,这不是个很正面的例子,但是我觉得这一定很合适的例子。 再说说我对这门课本身的感受吧,说实话,通过上社会,我看见很多我们的“和谐社会”里的漏洞,以前,或许是自己不够关心吧,在我看来,那些痛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