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重点整理(2014—2015)

名词解释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评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旨在阐明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同时,它要求批评家具有自觉的社会历史意识,在批评中,不仅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而且关注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其评判尺度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著名的作品有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2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具有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的特征,并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怀疑和对释义的反抗。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值得肯定的是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值和品格,但也存在夸大主观性、排斥理性的局限性。著名作品有李健吾的《咀华集》

3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心理批评的一种,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批评注重人的社会性,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受到这一批评方法影响的作家有乔伊斯、艾略特、赫尔曼·黑塞。作品纷纷深入到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强调人的本能欲望,突出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揭露人性的丑恶等等,这在客观上促使了文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和关注。著名作品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

4文体批评

文体学是研究各种文体中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体学批评与狭义文体学有关,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体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有:以语言分析为本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文体学批评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忽视语义阐释以及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作用。

5语义批评

语义批评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语言意义的批评模式。它要求批评者致力于发掘文学语言的多义性,通过对词语的充分阐释,揭示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丰富的内在含义。其理论基础为语义批评的文学观、文学语言的特质和语境理论。语义分析多从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和张力角度入手。充分理解文本语言的现场意义和历史含义是语义批评的任务。语义批评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意识,它将语言置于关注的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同时它还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改造或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批评术语和范畴。局限在于: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封闭的领域,倾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过分迷恋多义,将沦为文字狂欢或文字游戏。

6叙事批评

叙事批评是一种在结构主义叙事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分析叙事作品内在形式的批评方法,具体包括对叙事作品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模式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为: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叙事批评突出叙事作品的自身特征和内在形式,这种研究对象上的革新是叙事批评对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同时叙事批评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阅读叙

事作品的方法。热奈特《叙事话语》、胡亚敏《叙事学》。

7性别批评

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批评方法。性别批评的新视野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倡导女性阅读。研究范围:重新评价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写作;对女性的自剖和自省。值得肯定将性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又一次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疆界,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向女性经验的倾斜;局限:自身理论建设充溢主观性,政治和个人色彩浓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容易导致普遍主义错误。

8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文学现象,综合研究文学的文化性质的批评方法。对文化批评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在文化人类学启发和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批评,又可称为人类学批评;其二是与文化研究相关的在二战后兴起的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注重探讨文学文本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文学研究本身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表明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文化批评在整体上是“向外转”的文学研究类型,注重探掘具体文本的具体内涵,注重对当代文化现象的研究。

9读者生产批评

读者生产批评是一种关注读者的生产功能的批评模式。它通过研究作为批评主体的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关系,探讨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打破文学文本“自足性”、“客观性”,显示出文学批评的重心由文本转向读者,读者的主体性获得极大解放。批评的实践就是要读者发现空白和寻找矛盾。积极意义:扭转了孤立研究文本的倾向,使读者成为有思想的积极的批评者和生产者,大众也享有批评的权力。局限:存在过度阐释的问题;效果相对论;导致创作越来越迎合读者的需要和兴趣。

补充

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的统一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包括历史背景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情节发展的逻辑性;细节的真实。在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仇恨心理。取自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王杀了他的父亲拉伊奥斯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伊奥卡斯特为妻的故事,向我们表明了我们自己童年欲望的满足,即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针对自己的父亲。展示了以往人们未觉察的人物心理的深层结构,意义重大。但若把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普遍模式,或作为对作家作品的唯一解释,则有简单化或牵强附会之嫌。

反讽: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苏格拉底式的反讽,通过追问来揭露既有真理之不完善,实现对现有知识的颠覆和否定。罗马式的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的内涵不符或相反。新批评的反讽,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反讽举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阳光灿烂的日子》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通俗地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类型分为:非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对视角的分析:视角选择;视角移位;视角的限制;多种聚焦方式。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缘起于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对于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文化状况的分析。文化工业呈现出的标准化、齐一化或程式化的生产方式,文化工业的结核作用在于其产品不断的调节着消费,这个调节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文化工业论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将文化工业所操纵的那种单一化、标准化、程式化看作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文化霸权:文化霸权一词用来描述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是通过一定的话语系统建构起来的,这些话语赋予某种文化以合法性,从而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压制。

辨析题

精神分析对于作家创作的看法

文学创作的动因——力比多(情欲的释放)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发生既非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也不是出自于人们表现情感的愿望,而是源于人“欲望”的升华。他把性欲的内驱力成为力比多,用于解释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一方面是强有力的,一方面又是不幸的,不幸来源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性欲的愿望受到压抑而不能实现时,往往通过白日梦来转移自己的力比多,以求得虚幻的快乐和满足。而艺术家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凭借特有的禀赋和才能,把压抑的性欲升华为艺术作品,使得不道德的东西得以掩饰,而以其审美品格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赋予其本能欲望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于是他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是用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文化现象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原欲”,而在想象中得到白日梦式的满足和精神升华。

这种看法当然是偏激的,与艺术的创作规律不符合。不否认某些作家的文学创作动因的确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原欲”,人除了性欲之外,更多的是承担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个人是不同的,这种观点,忽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艺术变成对现实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

视角在叙事作品中的作用

性别批评对于女性共同体的看法有无统一概念

文本意义的来源

阅读生成论:

前文本因素(基本含义):读者在进行阅读之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素质,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自身的知识结构、阅读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因素。读者根据自身经验对文本的价值的评估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意会。

文本同步因素(价值延伸):指那些与文本同时、或可以与文本同时出现的因素,包括作者、作者之志以及创作背景等。读者对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与认知,对自己既有审美感受与知识结构的联想、调整甚至改变。

后文本因素(再创造):主要指读者所接受到的既有的批评结论(这里指先阅读文本,再阅读批评结论的阅读模式)读者在一定的指示和启发之下,根据一定的阅读情境产生的创造性联想。

这些因素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随着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增长而不断的循环积累的。

批评家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的知识结构的提升,开拓阅读作品时的想象空间,但无助于改变读者既有的好恶感和价值判断。因此,借助文学批评来进行道德说教显然是无效的。但是解构主义者消解批评成果的作用同样是不符合读者接受的实际状况。

作者赋予说:这里主要指的是作品的原意,如果作品失去的原意,如果意义都是后来创造的,那么争论来自于哪里?判断争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又来自哪里?

文本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而这统一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语言,所以文本是“语言”的存在。我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就是为了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把握作品的原

意。

简答题

1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其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变化构成了文学批评的生命所在,否定和翻新成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式。批判和否定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所涌现出的批评流派之多,均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表现为对语言的推崇和关注,语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为文学的本体性属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对语言的推崇一方面扩展了批评阐释的空间,使批评话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一方面也使批评陷入了一种逻辑困境,造成对话的和交流的困难;其三,理论化倾向。关注的重心不再是一些具体的文本,而是文学批评本身的性质、目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其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跨越了不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突破意识形态限制,体现各国的一些共同要求和兴趣,同时也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

2简述社会历史批评的三个评判尺度

评判尺度可归结为三点: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实际生活的对应程度,它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的统一。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倾向性是指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效果是指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来源于生活,也会对生活发生作用,要求‘寓教于乐’教育读者,使读者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革命年代表现出煽动鼓舞的效果,和平年代表现出娱乐的社会功能。

总述:从文学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来看,社会效果可以说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作品真实性和倾向性的评价最终是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果。真实性和倾向性侧重于作家作品,社会效果则是从读者方面来讲的。

3举例说明文体批评中的语言变异现象

文学语言的变异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和书写等层面。

语音变异是指作者根据文体的情感色彩或出于某种理论主张的需要,改变语音原有的音调、音韵、对仗、节奏等。

通过语音停顿或不停顿进行,例如张洁《他有什么病》中“你不知道耽误了我的时间省……还是谁说了算”;利用谐音对某些词语理解上的偏差,如《阿Q正传》中‘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语音变体。

词汇变体是故意打破词类的界限,进行主动的偏离或变异。

形式多样,如颠倒词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如创造新词,《丰乳肥臀》中‘如果鲁长官不嫌弃的话,老汉愿意效驴马之劳。’

句法变异是有意打乱句子语序,破坏句法规则。

如有意使句式不完整,让读者产生自由的联想。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前的那半句“宝玉,你好……”;句法上的有意重复,如鲁迅《祥林嫂》中反复出现的“我真傻……”

篇章变异指句群或段落连接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句际关系中,句子的组接和复合,鲁迅《秋夜》中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拆开来平淡无奇,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不一样审美效果;再如马原的小说《冈底斯的诱惑》中几个故事的拼接和组合。

语域变异是打破词汇和句子结构对文体的这种适合性,以求得文学文体的特殊效果。如李密的《陈情表》,官方公文语体,却以情动人。

书写变异是指文字的特殊排列,如混合使用不同文字,钱钟书的《围城》;如采用正斜两种字体书写。

4如何理解语义批评的语境理论,并举例说明

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亦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在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理论中,语境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即在共时性上,扩大到“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在历时性上,“表示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中缺失的部分”,即隐藏在字面义之下或之外的深层含义。例如,陈毅的诗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字面义来看,它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深层含义上,赞颂正直高洁威武不屈的人格。语境中有一种“节略形式”,因为一个词往往承担几个角色的职责,即它具有多重意义,如黛玉临终前,只说了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就需要读者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参与去挖掘其潜在的丰富意义。语境固然可以使词语产生多种意义,但语境又具有制约作用即过滤作用。5举例并说明精神分析批评中对人物无意识心理的分析

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无意识中最基本的欲望是性的欲望。对人物无意识心理的分析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梦境、记忆失误,如鲁迅《肥皂》中四铭先生在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就起了淫心,却不敢有任何表示,只听人说:“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就下意识地买了肥皂给自己的老婆,将对女乞丐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自己却浑然不觉,被老婆戳穿还百般抵赖和狡辩。

6读者生产批评中如何发现文本的空白

创作空白是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意或者无意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的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有意空白是作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特意给读者留下的;无意的空白则是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是的作家原来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向往往“言不尽意”。伊瑟尔认为,“空白”指的是“文中悬而未决的可联系性”,正是这种“看不见的结合点”给予了读者自觉不自觉参与到文本创作中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文本的完成者。

举例如:卞之琳《断章》简简单单几句诗所营造出的意境;鲁迅《祥林嫂》中“你放着罢,祥林嫂”和“祥林嫂,你放着吧”的对比所营造的句法空白;再如《红楼梦》中黛玉临终前的“宝玉,宝玉,你好……”。句法上的空白,给了读者充分的理解感受空间进行自我填充。

论述题

1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的关系

概念:广义的文学批评既包括对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批评实践。韦勒克: “在英语中,批评一词常常被用来兼指文学理论和诗学。”狭义的文学批评主要指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具体的作家作品的阐述和评价。艾略特:“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课程中的文学批评有包含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方法的批评理论,也包括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评论的批评实践。

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但从根本上讲,文学批评的过程主要是一种理性活动。欣赏和批评都需要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批评主要是一种理性认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从经验的事实中引出普遍性的结论。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了一定的文学创作活动才会有相应的文学批评,离开了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批评可视为文学创作的延伸和再创造。总而言之,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2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未来

局限:其一,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例如古代山水诗中不乏佳作,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却因未表现明确的社会内容,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离不开政治,但政治总是特定的暂时的,用现行政治标准判别作品价值往往出现偏差,如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里政治运动中对作品的评价;其三,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忽视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对作品本身特性研究不够;其四,过于强调作品的社会功用,过分要求训导读者,使得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未来:首先,从文学与社会关系、批评对象和批评家方面讲,社会历史批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历史’的命题,在保持自身现实品格和时代意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把握文学和社会的关系。然后,需要关注新的领域和命题,如印刷技术的革命和新媒介额出现、大学文学教学对文学经典形成的作用。最后,要不断更新批评的方法和框架。固守是没有出路的,未来需要拓展。社会历史批评需要在突出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和思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结构,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迎接新的挑战。

3印象批评认为,批评本身就是艺术,批评家就是艺术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你的批评观是什么?

不完全同意。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主张批评中的自由心态,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排斥理性因素,直觉的介入使批评见解获得生动性和尖锐性,增加了批评的活力,而且注重作品的本质特征和审美特性,从这一角度讲,批评含有艺术的成分。但是,印象批评过分强调印象,夸大批评的主观性,在情感的扩张中缺乏理性因素的渗透,往往只停留在艺术的表面,未能深入研究作品的内在规律,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否认好的批评实践的确具有艺术创作的特质,但是笼统的概括‘批评家就是艺术家’这种说法是可疑的。

批评观:包容的综合多样的批评观念,可以构成对文学的多方位观照,同时我们在对这些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学习带有社会性、规范性、群体性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应弱化强调主体意识,鼓励个性和风格发展的印象批评,在批评的理性被抬高的同时也要注重感受、情感和印象的培养。

4谈谈你对精神分析批评的看法,例如如何看待‘俄狄浦斯情结’,如何看待文学与白日梦的关系

精神分析批评的概念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

白日梦的特征:①幸福的人不会幻想,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在梦中得到满足的欲望,不是一般的愿望,而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欲望;②幻想的动力来自未满足的愿望;③幻想与时间有关。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有相似性:①作家不是事事如意的乐天派,他的无意识中充满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②这些欲望构成强烈冲动,但缺少满足欲望的手段,作家只得通过创作得以宣泄和获得替代性满足。③作家创作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释梦与文学批评有相似之处,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也就是对性象征的搜寻。值得肯定的是发现了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但认为文学即白日梦的观点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文学观: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由此艺术成为消极的安慰品,变成对现实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

5谈谈你对性别批评的看法

概念: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批评方法。性别批评的新视野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倡导女性阅读。

研究范围:1重新评价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如献身型、清纯型(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坏女人型(荷马史诗中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灰姑娘型(《意大利人》中的艾伦娜);2关注女性写作,传统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虽然遵守或屈从父权制标准,但仍然曲折地表达了女性的声音,女性的生存体验和女性的反抗,如简·奥斯丁,推崇女性的理性和智力,欣赏女性的突破常规之举,当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徐小斌的《羽蛇》。3对女性的自剖和自省。反思身体写作应该反对自虐或病态的女性意识。

简评:革命性:将性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疆界;以性别为武器,向人们昭示父权制的霸权和虚伪,彻底动摇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与女性文学、女性世界具有天然的亲合力,以及向女性经验的倾斜,打开了女性文学世界。局限性:不得不借助已有的概念;自身理论建设却充溢主观性;过分强调性别差异,把女性视为一个类别,将可能犯普遍主义的错误。不仅应该被承认,而且应该被倡导,是一种革命性的需要。

6如何看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传统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第一位的,读者作为被陶冶、影响、教化的对象,处于被动感知的位置。形式主义批评主张读者的个人情感和经验不允许被带入文学作品。而读者生产批评中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有着明确自我意识的对话者;是文学作品意义的又一个生产者。

读者与作家关系上,读者介入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趣味和追求引导作家创作甚至决定作品的存在。

读者与作品关系上,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作品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意义都需要在读者创造性阅读中实现。

在批评实践中,读者具有发现空白和寻找矛盾的作用。在读者生产批评那里,读者的主体性获得极大解放。

7俄狄浦斯情节是否具有普遍性

承认俄狄浦斯情节具有普遍性的前提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出发点源自于性欲的冲动。成人身上之所以没有表现出俄狄浦斯情节,则是依靠自我压抑予以消除。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对当今的教育影响极大。从正面说,它有助于做父母的意识到,引发孩子的性欲,过分纵情,过分保护或性禁忌,对孩子都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从负面来说,它会给父母带来一种错觉,即启蒙孩子的性意识,不禁止手淫,不体罚他们,不让他们看到父母的性交,不让他们过分依赖父母,做到这些就足够了。这些想法的危险在于其片面性,即使这些想法实施得严谨,也可能种下日后神经症的祸根。何以如此呢?答案原则上同回答精神分析治疗并不十分成功的质问一样:许多同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被认为无关紧要,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儿我把父母的这类态度看作父母真关心孩子,真尊重孩子,真给孩子温暖,我也把这类品质看作是真诚的、可靠的。

如果我们放弃俄狄浦斯理论的理论含义,那就不存在什么俄狄浦斯情结了,剩下的只是一个极有益的发现,即人早期的整个人际关系以不可低估的程度塑造了人的性格。因此,后期对他人的态度,并非早期经验的重复,而是来自性格结构,而这种性格结构的基础,在孩提时就给打下了。

批评写作

不少于800字。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文本细读_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_刘桂兰

第30卷第4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 o l.30,N o.4 2010年4月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4-0064-03 文本细读:从文学批评到翻译研究* 刘桂兰 (咸宁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摘 要: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方法论,提倡对文本从词藻、修辞、结构、叙事作多方位的体察和辨别,以澄清对原文本的创作及文体主旨的理解和欣赏,这一方法在评价翻译作品时同样具有建构价值。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注重内部研究,而翻译批评的文本细读重在外部关联研究,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批评,文本细读都不失为一种必经的恒久之路。 关键词:文本细读;文学理论;翻译批评;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文本细读(C l o s eR e a d i n g)是文学批评方法之一,这一术语最早由20世纪30至60年代英美新批评文学流派提出来,它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细读”,顾名思义指审慎、仔细地研读文本,分析研究作品的词法、章法、修辞和意象等。文本细读批评就是从词语、词义及其上下文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意义,从而阐释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即通过形式注解内容,品析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和搭配,挖掘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组织等等(鲍昌,316)。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文本是一个封闭的内在结构,一个自在的客体,文本自身包含一个完整的创作境界或世界,还隐含作者的理想的期待视界。它是作者的主体期待、读者的主体期待、文本世界三者的融合冲突的过程。读者通过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暗示从而谋求理解文本和文本结构的意义。文学文本经过读者细致的分析,逐次现出一部作品的总体艺术价值。文学文本的具体细读可从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等这四个层面进行: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时,通过字句段章的阅读体味和分析,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主题、叙事方式、作者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意义,最终达到深入接近文本,探求文本的潜层内质。 文本细读是文学研究和批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任何形式的文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细致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只有对文本进行了真正、充分和扎实的语言和审美性的细读分析,还原和挖掘出它们各种复杂的蕴意,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批评和观照。“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精深细密的文本细读是一切形式的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起点和立足点。”(徐克瑜,125)回顾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文本细读的根本作用:自古希腊以来文本细读是西方经典阅读的主导方式;柏拉图用细读批评方式写就西方文评史上经典的对话式文评《斐德若篇》;英国印象主义批评家哈兹列特、佩特和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论著也多属分析说理性的文本细读;20世纪的英美新批评派把文本细读推向极致,形成一套成熟的“内部研究”的规范和思路:由阅读确认作者的用意或旨趣,抽取文本例证加以阐明推导结论,论证遵循始、叙、证、辨、结的逻辑过程,把感性文本阅读经验提升为理性文学批评观念。可见,文本细读的任务是揭示出隐含在作品里的作者的真正动机,把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地显现出来。其途径是通过直面文本进行阅读、深入分析文本技巧、寻找文本中的题旨要义以及原型结构(陈思和,113-116)。文本细读既是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它有助于阅读文学作名,帮助读者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因此,文本本体及细读法的强调和再发展是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方法。 二、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细读———从文体学研究到叙事 学研究 文学文体学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语言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其意义需从文本中去寻求,文学批评的主体就是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学的文本分析因而成为文学文体学的主要分析工具(申丹,2002:11),文本细读成为文体学本位的研究方法。到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发展强劲,叙事学很快便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与传统小说批评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深化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申丹,2000:144)。叙事学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研究,把文本细读研究扩展到更开阔的领域和范畴———研究叙事作品的建构规律、形式技巧的模式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0-01-10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长街短梦》

长街短梦 铁凝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脸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认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她认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想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 本章常见问题 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 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 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方面在这一传统术语中注入西方美学的内涵,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同时又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契合点,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把中西文学理论批评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自然地揉合在一起。王国维这种追求,展示了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趋势。 3.为什么说欧州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州文学批评的起点? 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印刷术的运用使作品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从而为阅读提供了方便,二是大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在其内部强制使用占统治地位的语言;三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学评论的发展。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4.柏拉图为什么拒绝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这些诗人的作品培育人性中低劣部分,摧残了理性部分。 5.简述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观念与方法——塞尔登《文学批 评理论》的意义 字体:[大中小]2006-10-10文章来源:文章作者:赖大仁 摘要:塞尔登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做西方文论选编,不仅打破了历来的编选惯例,而且显示了某些新的研究观念与方法。一方面他在相同论题中将古今文论同时并置,试图揭示其历史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他提出“隐含的理论”,致力于说明不同文论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与逻辑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倡“比较的”、“历史的”、“对话的”研究方法。在相对主义和解构主义观念颇为流行的今天,塞尔登所倡导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是值得重视和颇有启示意义的。 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历史连续性;逻辑关联性;“隐含的理论”;相对主义 英国文论家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是一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的西方文论选编,它打破了历来文论选编按时代和作者来编选的惯例,改为按文学批评理论的主题或论题来编选。在同一个主题或论题下,不同时代文论家的相关论述共时态并置;而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主题或论题,则又形成彼此的参照。我以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编选体例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观念的改变。这从编者那篇不长的序言中可以看出来,其中所阐述的某些理论观点,的确可以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实际上是处于历时态与共时态纵横相交的时空坐标之中。任何知识谱系中的认识与创造活动,都可能一方面割断不了历史的关联性与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回避不了多元并存中的选择与对话。其中可能会有太多的误区、盲区,有太多被遮蔽的可能性,因此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惑。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也同样如此。看来塞尔登是把这个问题给挑破了。 首先,从纵向关系而言,当我们看待一种知识谱系的发展历程时,最便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也许是历史进化论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坚信今必胜昔,新事物必将胜过并取代旧事物的时候,却往往容易使我们忽视和历史传统之间的关联性与连续性,从而遮蔽应有的历史视野。 比如五四“文学革命”的著名口号之一便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以“取代性”为内核的进化论的文学观,无疑为当时反传统和实现文学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从而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格局与走向。然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观念既与文学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文学批评理论书单推荐

【陈晓明】文学批评理论书单推荐 北大的陈晓明教授给当代文学研究生开的书单,虽然说是当代文学,其实就是一份除去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学批评理论书单,可以作为参照 1,亚里士多德:《诗学》 2,黑格尔:《美学》三卷。 3,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6,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三联书店,1989。 7,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 8,杰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1,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主流》(六卷) *1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 *14,沃尔夫冈.伊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5,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16,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7,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局,1999。18,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9,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21,尼采:《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 22,福科《性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3,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4,德里达:《书作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 25,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26,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列奥塔:《后现代状况》,多个版本。 28,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9,J.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0,罗朗.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8年。 31,雷蒙.威廉姆斯:《先锋派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 *3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 *3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34,麦克卢汉:《理解媒体》,译林出版社。 *3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6,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 *37,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2002年。 38,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1998年。 39,李欧梵:《上海摩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40,福克马、伯斯顿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文学经典_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文学经典: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韩伟路璐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对文学经典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必备素养,是普通读者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大众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参照当下文学现实,从文学经典对于创作者、批评家和大众读者三类人群,以及对于文学生态和整个民族所具有的意义角度,来阐释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参照性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学经典;参照系;创作者;批评家;大众读者;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1-0051-04 文学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是经受时间检验过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文学创作者、文艺理论批评家以及大众读者进行阅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系。文学经典主要包括中外文学名著以及文学经典理论文本。文学创作者在从事创作活动的起步、逐步成熟直至成为名家的各个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经典文本的启蒙与滋养,并以此为参照,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学观念体系。文艺理论批评家在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客观、专业、理性的批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从事其他专业研究领域的人士以及大众读者来说,文学经典会为他们了解研究各方面知识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因为文学经典必定是经过年代的层层检验后留存下来的文本。若将文学经典文本比作一个坐标点,那么其横向两端都有或将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昭示着历时的久远和将要存留的时间;其纵向两端涉及范围也是相当广阔,历史、文化、风俗、道德、思想、文字、韵律等方面都有涉猎。另外,文学经典的道德性与审美性对于人们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文学经典通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独有的文学性。不同的文学经典,其审美特点和文学风貌各有千秋,或是文采出众、韵味深长,或是理性尖锐、寓意深邃,或是意境优美、引人入胜,抑或是逻辑缜密、凝练概括。这些对于读者都起到了洗礼和陶冶的作用。文学经典不仅在学术领域意义非凡,对于社会甚至整个民族也影响深远。“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学及其文化自觉与成熟的表征,就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质‘高蛋白’和灵魂的栖居地一样,一个民族的精神培育、身份认定和形象建构也离不开‘经典’的润泽和承载。经典作为‘一个文化所拥有的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全部精神宝藏’(佛克马语),原本是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学术中不可置疑的参照系和批评尺度。”[1] 文学经典是文学领域的精华,承载着精妙的文词与哲思、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历时性。文学经典的阅读,对于文学创作者、批评家、大众读者和整个民族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意义和价值。 一、文学经典的阅读对创作者的意义 优秀的创作者需具备天分与灵气、生活经历与体悟,更需要拥有丰富的经典阅读经验。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大都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来源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与经典思想来源完全一致,而是他们在解读经典作品蕴含的思想时,受到了启发,引发了自己的灵感,转化成为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者从阅读经典出发,通过对文学经典里蕴含的有艺术灵气的生命的体悟,唤醒自我的情感记忆、价值体验与生命认知,激发创作激情与灵感,才得以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走上真正的文学之路。 以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为例,路遥就受到了很多外民族文学经典的影响。他在创作随笔中写到:“我的精神如火如荼地沉浸于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开始直至欧美及伟大的拉丁美洲当代文学之中,他们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我。当然,我承认,眼下,也许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对我的影响要更深一些。”[2]确实,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准备阶段和创作停滞阶段阅读甚至重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使他逐渐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就是超越前人,但超越前人首先要了解前人创造的伟大成果。他在随笔中还讲到他反复阅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名著《百年孤独》和他用纯粹古典式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些名著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是否能够写出好作品不完全在于创作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家如何拥有不平庸的思想和艺术洞察力。另外,路遥在具体刻画笔下人物形象的时候也受到了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作家经典作品的启发和影响。再如,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儿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经典作品,受到了文学启蒙,之后他又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还受到了沈从文和金庸两位大师作品的影响,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思路。他之后的创作还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斯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于1986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使他的文学事业收获佳绩。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借鉴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开端。另外,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不是无源之水,他参照了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等经典文本。更为典型的还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学礼可以立身;人性的完善依靠音乐的熏陶 2思无邪指诗经的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3兴观群怨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4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关于意的理解两种,一是作品之意,一是读者之意。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诗的状况来看,应是后者。 5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为了做到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6 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的《人间世》,即废止人地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静寂的心理状态。坐忘在《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7“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8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例举历史上八位遭受迫害的伟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皆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所谓的“发愤著书”在作者看来是为了达意通道。应从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作者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思来者,述往事“来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写‘成一家之言’的作品。 9 《毛诗大序》的内容 主张:①“发乎情,止乎礼义。”强调文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不能超越礼义大防,在批判社会现实时,应委婉地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客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百姓通过文艺对统治者进行批评,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③六艺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指诗经分类,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类 ④情致统一说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 10陆机《文赋》的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文学概论完整版

名词解释 1、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含混”: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播散:意义的延异的而非是,播散总是不断地、必然地瓦解着文本,显示文本的凌乱、松散、重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