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

【内容提要】

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

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一、人去梁空巢也倾

且看《红楼十二支曲》中〔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所写的四大家族的家族悲剧,主要以贾府的衰亡过程为描写对象。作者从家族的自我解剖入手,为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世的“诗礼簪缨之族”作传,详细记述了康乾时期勋臣世家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迎来送往、丧葬嫁娶,也包括福寿筵宴、权诈机变,深刻揭示了造成家族衰亡的真正原因,勾画了这个百年望族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清人二知道人有一见解颇为精辟:“太史公

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

家。”[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可谓罕见于世界文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自古皆然。贾府自“水”字辈至“草”字辈恰好五世,“君子之泽”所以“五世而斩”,正如书中所言:“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种深刻而理性的总结,真是一语破的。小说第二回中冷子兴对贾府现状及命运的分析可谓十分全面透彻的概括: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从荒淫、奢侈到后继无人,从物质基础到精神世界,全面而深刻地道出了这个贵族世家的衰败命运以及不可避免的家族历史悲剧。

荒淫,是贾氏家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对此予以毫不掩饰的揭露。秦可卿是书中最早了结其故事的薄命女,是书文最靠前的重笔特写的人物。她和贾府男性之间有着微妙而暧昧的关系,其结果是悬梁自缢,“淫丧天香楼”,朦胧间昭示着这个贵族世家的堕落和肮脏。可卿一死,贾府的云板从此传出了深夜丧音。小说第六十三回,宁国府的老太爷贾敬去世,贾珍、贾蓉父子赶到铁槛寺奔丧,“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的确像孝子贤孙。可稍一有空,贾蓉便跑去和两个姨娘打情骂俏,公然和丫头胡闹,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甚至恬不知耻地当着众人面说:“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即便是素有“凤辣子”之称的王熙凤之夫贾琏,也会趁着凤姐做寿之便,不顾女儿出痘子惧不洁,便和仆人鲍二的妻子百般淫乐;后来见贾珍的小姨子尤二姐漂亮,又逼着尤二姐的未婚夫退亲,瞒着凤姐娶了尤二姐作妾。如果说贾蓉、贾琏的行为是被这个宗法家庭的太上家长贾母所谓的“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理论所容许的话,那么,“胡子苍白了”的贾赦竟让老婆去母亲贾母跟前讨要丫鬟鸳鸯作妾,则表明贾府这个外表庄严的勋臣世家,不管容许不容许,从老到小都过着荒淫放荡的生活。贾府的老奴焦大对府中这些无耻的现象曾痛恨地哭骂过:“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连生活于贾府之外的柳湘莲也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可见,贾府里的荒淫现象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作者正是借焦大和柳湘莲之口对这种荒淫无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

奢侈,是作者着重展示的导致家族败落的又一因素。这里且不谈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日常用度之铺张奢靡,仅就秦可卿丧事和元妃省亲两事,便可见贾府奢华糜费之一斑。可卿出殡,贾珍“恣意奢华”,用的是一千两银子无法买到的棺材,还有一百零八位禅僧拜忏,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醮,一百二十人打杂,

除此之外,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通内监为贾蓉捐了个“御前侍卫龙禁尉”的官衔。元妃省亲,作者并没有写具体花费了多少银两,但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就耗银二万两。一边是“堆山凿址,起楼竖阁”、大兴土木地修建省亲别墅,一边是大量置办珍饰古玩,元妃“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奢华糜烂的生活使贾府终于到了“旧库的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昔日钟鸣鼎食的贾府终于彻底败落了。

后继无人,是作者突出描述的致使家族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老一辈的贾敬如行尸走肉,“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放在心上”,结果白白送了性命。贾赦妻妾成群,作威作福,恣意享乐。年轻的贾珍、贾琏、贾蓉等更是不肖子孙、“垮掉的一代”,他们本可以励精图治、拯救贾府于危机,却不学无术、沉湎于酒色、颓废堕落、丝毫没有廉耻,甚至挖本家族的墙脚。在贾氏家族的男性中,只有贾政似乎是个“端方正直”、“谦恭厚道”的人物,但头脑古板,迂阔而无“齐家”之能,除了板着面孔训斥宝玉甚至大加笞挞外,对贾府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是一筹莫展。贾府中唯一有灵性的男性宝玉,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既鄙视功名富贵,把科举测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途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不但痛恨那些“浊沫渣滓”的男人,钟爱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而且还一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追求以个人情爱为基础的爱情,以至于最后和家庭决裂而出家为僧。可以说,一代勋戚贵族之家的后人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起重振家族基业大任的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形势只会为家族悲剧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贾府在这些儿孙们的荒淫堕落、奢靡挥霍、反叛背离中走向了末日。虽然,贾府势败后又有晚辈重孙贾兰、贾菌一干人“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可谓出将入相,贾兰的母亲李纨也一时成了“带珠冠,披凤袄”的诰命夫人。然而性命“无常”,紧接着便是“昏惨惨黄泉路近”,这当然不是李纨,而是贾兰们,想来他们的死“惨”得很。李纨丧失独子,到头仍是“老来贫”。至此,贾府子孙“挽回”家道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贾府终究还是无人“可以继业”,这个诗礼簪缨之族的一场人间悲喜剧终于落下帷幕,“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当然,作为曾经生活于此环境中的作者,曹雪芹在如实地再现家族悲剧发生的全过程并客观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时,对家族悲剧命运也充满了悲悯和哀挽之情,因此,在作品中也试图塑造几位可以“齐家”的女性,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凤姐治丧、探春理家,皆是作者为摇摇欲坠的贾府推出的补救之人和补救之药方,但是,作者也冷静地写下了贾府补救无望的结局。凤姐的才干虽是“男人万不及一”,可是她在大刀阔斧地治乱治弊的同时,也弄权铁槛寺,收受贿赂,肥己害人,这说明她的本质和贾氏家族中的男性并无区别。探春确有“补天”之志,她的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的确显示其识见和才干,但庶出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拥有凤姐那样的权威和地位,补救之方不仅没有扭转危机,却使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以致一发而不可收,节省出的四百两银子对于贾府庞大的开销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缓解入不敷出的局面。治理大观园的初衷却招致大观园被抄检,大观园从此萧疏衰败下去,“兴利除弊”只能获得失败的记录。作者非常清醒地写出了他不愿见到但又不能回避的事实:“金紫万千难治国”的贾府爷们固然是一群废物,“裙钗一二能齐家”的期望,也不过是一场梦。于是,贵族之家

整体毁灭的悲剧不可逆转地上演了:元妃薨逝、宝玉疯癫、黛玉魂归、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迎春故世、贾母逝去、鸳鸯自尽、恶奴招盗、妙玉遭劫、赵姨娘中邪、王熙风死去、惜春出家,最后宝玉也离家出走,做了和尚,真正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此,作者的悲悯、哀挽之情已完全化为清醒的悲剧意识,毫不讳饰地完成了对“一个真实家族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一切”的描述。

二、红消香断有谁怜

女儿悲剧,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一群青年女子的人生悲剧。《红楼梦引子》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这是“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千古情殇,它以注重“发泄儿女之真情”而具有超尘脱俗的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女儿悲剧又可谓是以爱情婚姻命运为主的悲情世界。《红楼梦》开篇叙述创作缘起时,作者曾宣称本书“其中大旨谈情”,而且又重在为情中女子昭传;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作者以饱蘸血泪之笔创作了众多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年轻女性的品貌才智和其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进行了象征性、隐喻性的描述和暗示,并定下了‘悲金悼玉’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基调”[4]。

“悲金悼玉”又称“怀金悼玉”,主要围绕宝玉和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和宝玉和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形成呼应。地位卑下的丫环、女伶,他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悲剧自然不可避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因“风流灵巧”而遭人毁谤,抱屈而亡;“枉自温柔和顺”的袭人,自觉地信守封建礼法,却也是“空云似桂如兰”。其他如司棋、鸳鸯、芳官等,或因情被逐后自撞身亡,或不屈淫威自缢而死,或被迫“斩情归水月”,没一个有好的结局。身份高贵的公府千金们也没能因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且不说为情而死的黛玉,“金玉良缘”的牺牲品宝钗,其他人也莫不如此。元春贵为皇妃,“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于宫廷政变中暴死,贾府随即大祸临头;迎春误嫁“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折磨致死;探春虽有齐家之才,却不幸生逢末世,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缁衣乞食;湘云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总之,悲剧而展开。宝黛之恋“把异性之间的情感升华为诗意的、《红楼梦》的女儿悲剧构成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无纯净的美感”,“给人世留下了深长的感动”[5]。他们的爱情虽有“木石前盟”的神秘色彩,但的的确确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美好的心灵之约、知己之爱,有一股独特的道德净化的精神力量,是作者心目中完美的人性体现。他们的爱情不同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贫乏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而是升华为真正的个性觉醒。他们相互了解、相互体贴、相互尊重,灵魂契合,共同藐视封建礼教、宗法纲常,共同追求至真至纯的情感,因此这样的爱情既有悖于封建礼法,又超出了家族利益规范,具有超越时代的叛逆色彩。宝玉厌恶八股文,“无材可去补苍天”,无法和当时流行的仕途规则相容,“行为偏僻”,“重情不重礼”,想法痴呆执着,而且黛玉无“德”无财、孑然一身、羸弱多病、“孤标傲世”,二人的婚姻只能使他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人,直接关系到贾府的

中兴。因此,封建家长不得不选择“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作为宝二奶奶的人选,戕残了宝黛之间的至爱真情,成就了“金玉良缘”,也酿成了宝玉和宝钗无爱的婚姻悲剧,因为宝玉虽曾对宝钗有好感,可存在严重的思想隔阂。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抱恨终生,宝钗婚后冷落而难堪,并未从“金玉良缘”中得到幸福。没有婚姻的爱情悲剧“木石前盟”和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金玉良缘”,可谓《红楼梦》大悲剧中极为重要的悲剧成分,正如《终身误》曲所唱:“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中的群钗,是幅“百美图”,她们是青春、情爱和美的象征,“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二者合一,恰好代表了这些“异样女子”们的悲剧命运,“钗黛合一”实乃“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缩影,而这两位身份尊贵的侯门千金尚且如此薄命,其他女子的不幸命运将何以堪!作者用自己的血泪之笔,对她们被毁灭的悲剧命运重点加以描绘和哀悼,充满了人生感和命运感,渗透着强烈的情的落空意识,和《红》曲收尾“落了论贵贱尊卑、强弱顺逆,全部陷没其中,最后真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随着大观园这方理想的乐土在贾府家世利益的干预下变为一座大花冢,红楼女儿的青春悲歌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悲剧美便随之令人伤情、痛掉、回味、反思,赋予作品以卓尔不群的时代高度和蕴涵古今的历史深度。生命不因死亡而无价值,真情不因悲剧而失魅力。《红楼梦》启示着人生意义的内在矛盾和多重追忆,永远感动着无情世界中有情的人们。

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为“千红万艳”的命运而歌哭的女儿悲剧,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悲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所有青春、情爱、美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悲剧。作者将其纳入家族悲剧的框架,都是在家族环境中发生,随着家族的衰败而发展,最后和家族的灭亡一同结束,层层展示出青年女子们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毁灭的全过程。在遭遇家世变故后,作者已清醒地意识到腐朽家族连同其中的美好事物一同毁灭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于是便以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彻底的悲剧意识,让所有的美和丑、善和恶最后同归于尽,而造成这些悲剧的深层原因,便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人们顶礼膜拜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纲常名教以及封建文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这是作者面对那些被埋葬的无辜的肉体和灵魂,对社会结构和无孔不入的传统文化心理所发出的血和泪的控诉。

三、悲凉之雾锁红楼

鲁迅曾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6]《红楼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还在于家族悲剧和女儿悲剧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悲剧构成了《红楼梦》整体悲剧的主干,而整体悲剧所承载的审美意蕴要远远超出每一种性质单一的悲剧。《红楼梦》的作者在经历和观察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及荣辱无常的历史和现状之后,徒然梦醒,带着无奈和辛酸完成对悲剧的追忆和创造。曹雪芹对悲剧的演绎始终带有末世的情怀,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公府侯门、贵族世家其家族命运

无可救药的“末世”特征——腐朽、寄生、享乐、堕落,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末世中滋生的新生事物——由“儿女之真情”、如歌般的青春韶华所赞颂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但末世时代,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往往会扼杀新生的萌芽。于是,悲剧的时代造就了时代的悲剧。

然而,当我们从作者的审美视点透过现象去探寻其本质,便会发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是前途的迷惘,贾府更是“体仁沐德”、时人称颂的“富而好礼之家”,红楼女儿亦各有造化。相反,有许多悲剧都和时代因素关联不大,正如王国维所言:“金石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7]而“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当指中国几千年来积淀而凝固下来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以封建主义的孝道作纽带,把个人、家族、国家联系起来,在强调个体和社会交融互摄和个体对宗族、国家的义务的同时,也造就了个体逆来顺受、自我压缩甚至失去自我的人格,而失去自我的个体便会自愿、自觉地服从于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淹没个性,充斥着奴性,丧失了和生俱有的自由、平等观念。这种伦理文化造就符合其规范的个体生命,可并不放过他们,最后这样的生命连同那些鲜活的、要人格平等、要人权的生命一起,被这种文化无情地吞噬,成为封建名教纲常祭坛上的牺牲,这是文化的悲剧。伦理文化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超稳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心理,《红楼梦》中的许多悲剧尤其是女儿悲剧则撕开其表面温良的面纱,将这种文化悲剧昭示于天下。无论是迎春的善良懦弱、逆来顺受、最后被恶狼般的丈夫折磨致死,还是宝钗的自觉严守礼法,成为典范的“淑女”、最终也没能摆脱“金簪雪里埋”的凄苦的命运,她们的悲剧都是伦理文化造就的典型的人格悲剧。从审美文化的大走向来看,《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之所以获得如此空前的成就,还应归功于作者所采取的这种彻底而全面的文化反思态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里面所贯穿的整体思想,不论是积极面还是消极面,都是在对传统文化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运用和再提高,它既是一种有选择的继承,又是自己的巨大创造。”[8]

和此同时,在家族悲剧和女儿悲剧等由小说故事层面而展开的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包裹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思想形态上的悲凉之雾,那就是强烈是死亡意识。《红》曲《聪明累》有两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类从无到有,又从有回归到无,这本是自然生命的法则,生命的个体更是这样。在自然的轮回中,生命本已脆弱不堪,而当生活处境突遭巨变,“呼喇喇似大厦倾”,死亡便伴随着相关意识在相当一段时空内越发弥漫开来。曹雪芹并不回避死亡,他在书中所极力推崇的异样女子,其善其才其智其痴其品其貌,无不独标一格,各领风骚,令人可亲可近,可钦可敬。这些秉山川日月之灵秀而生的“水作的骨肉”,都应青春永驻,红颜长存,至少她们的精神风骨不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其泯灭也”。而事实恰好相反,在曹雪芹所观察和经历的生活中,在书中按照生活逻辑所描写的环境中,这些女性大都是在昙花一现中了结悲剧性的人生。贾宝玉因秉赋石头的自然本性,常常有“失家”的感觉,年纪轻轻,却时常对未来生活怀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对死亡既怀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又怀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情和死,时常在他心中有着激烈的较量。这种由死亡意识带来的形而上的体验常使宝玉于热闹处忽感一股悲凉,于是有了他对元春省亲的冷漠,有

了死后化烟化灰以及出家当和尚等等奇思异想和奇谈怪论,有了哀婉感伤的《红豆曲》,有了死亡的预言,公开他的死亡观,反对“文死谏,武死战”。拥有女儿们的眼泪也是宝玉人生最大的快感,却时常“多情反被无情恼”,这难免又使他想到死,想到“不如归去”。这一切无疑是灵石在历经人生甘苦后对自然的回归,面对无情的现实,他不能不产生幻灭感。林黛玉也在繁华中体验了人生的悲苦,“多愁善感”中已包含了死亡意识。未入红尘前,绛珠仙子已立下死亡的誓言:“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就命中注定黛玉不是为了享受繁华而入世,而是体验情之悲苦中的一种死亡期待,请看《葬花词》“明年闺中知是谁”、“花魂鸟魂总难留”、“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死的渴望何其强烈!沉重的生命悲剧感掩藏不住曹氏被毁灭了的生命理想。这些看似厌倦尘世的悲观情绪,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思维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死亡的境界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更彰显生命的魅力,从而在精神中获得永生。

悲剧美是一种感伤的美。在王国维的审美视野中,《红楼梦》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中的悲剧。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整体悲剧是作者梦醒后的彻悟,作者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进行的悲剧创作,较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这样的大悲剧感伤而不颓废,执着而又超越,深刻崇高而又魅力无穷,具有永恒的、普遍的探索价值。《红楼梦》的悲剧内涵永远也说不完,正如作者所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86.

[2]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102.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2482.

[4]唐富龄.《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和旋律美.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0.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550-551.

[6]鲁迅全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350.

[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12.

[8]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86.

《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 (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红楼梦悲剧形成原因

《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 “女娲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一 “天”的原型意义,首先应是一种法则、原则、终极意义上的神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据。其次,天又是物,有破碎残缺之可能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援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昭示了“天”在中国古典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两层含蕴;女娲补天揭示当下生存依据的天已破灭和依赖女性的重新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见自于《淮南子·览冥篇》,其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续写了这则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曹雪芹写这则神话故事有何用意?“天”在曹雪芹的精神世界里隐喻着什么?女娲补天又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显见,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来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是一块“爱”的石头,曹雪芹所说的“青埂峰”,不正是情根峰吗?因此,这是一块情根峰下的“爱”之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也是最无情的。于是,女娲补天缺失“情根”之石,又预指新构之天冰冷无情。在“无情”之天的当下,宝黛爱情最终必将走向破灭。 “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现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红楼梦》略作比较,均可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悲剧形成的相似之处。在《麦克白》的故事中,有三个女巫,她们在该剧中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该剧第一幕第三场,在拯救国家的英雄麦克白和班珂胜利班师回国途中,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等候着这两位将军,并向他们泄露天机:即麦克白和班珂的后代都将会做苏格兰国王。正是此预言,麦克白在其冷静而狠毒的夫人的教唆下,杀死了国王邓肯,对麦克白来说,这个内心善良,雄心勃勃,拯救国家的英雄到底没逃脱出女巫所传布的命运的掌心,此后,麦克白也杀死了内心的宁静,并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待到加冕称王后,他又不得不杀班珂,然而其子逃逸,至此,“人力”在“天命”面前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女巫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在山洞中,她们通过三个精灵,告诉了麦克白三条天机, 一是要他留心麦克德夫,一是告诉他凡是女人生的人都不能伤害他,一是除非柏南的森林移动,他也不会被人消灭的。麦克白当然参不透三个幽灵的象征意,自以为神灵是有助于自己的。其结果三条预言一一应验。麦克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2021年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 欧阳光明(2021.03.07) 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一般的论述思路都是由个体联系整体,本文也是分别通过“人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来分析作品的悲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悲剧的必然性。 在论述“人的悲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束缚下悲剧的必然性,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坚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动机不纯的作为为例论述《红楼梦》反映的“人生的悲剧”,在论述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同时,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 “家的悲剧”的必然性,不止在于贾家上下的骄奢生活,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众人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却全然不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败落;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全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观显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通过《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研究,来印证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道没落的悲泣和“谁解其中味”那无法改变结局的无奈。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

力,是真正地悲剧中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怎样的研究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重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悲剧小说来看待,所以,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首先,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典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还是一部拥有很高成就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第二,是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王熙凤”的形象定位借鉴了“潘金莲”的形象描写手法,但王熙凤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丽娜相提并论。第三,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在处理全知与限知叙事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

2021年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红楼梦的喜剧意蕴 欧阳光明(2021.03.07) 《红楼梦》是一部伟年夜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衣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春联、灯迷)一、宝黛恋爱喜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喜剧,是《红楼梦》情节成长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喜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恋爱是纯粹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恋爱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恋爱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可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背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恋爱就酿成没有成长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喜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喜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喜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位置不合,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苦命司”,“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从人生观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扩而广之,深化出悲剧的世界观。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3)”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喜剧意蕴 令狐采学 《红楼梦》是一部伟年夜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衣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春联、灯迷)一、宝黛恋爱喜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喜剧,是《红楼梦》情节成长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喜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恋爱是纯粹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恋爱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恋爱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可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背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恋爱就酿成没有成长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喜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喜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喜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位置不合,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苦命司”,“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榜: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喜剧意识陪伴着她长久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年夜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喜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情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恋爱观,但这一段恋爱因喜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抹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恋爱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抵挡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恋爱,后来宝玉落发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哀思。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年夜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增进“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念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都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年夜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1.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由“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 ①木石前盟——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开篇就有“还泪”之说,事实上已明白地揭示书中宝黛的爱情注定要以悲剧作结。宝黛恋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这种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这就导致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受到摧毁,必然以悲剧告终。 ②金玉良缘——宝、钗婚姻悲剧 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但“到底意难平”,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时代悲剧 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室,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3.“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 ①元妃:才选凤藻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闷死在深宫。 ②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致死,“一载赴黄粱” ③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掩面泣涕" ④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⑤史湘云:“英豪阔达”,爽朗乐观,“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湘江”,命运坎坷。 5.人生悲剧(以宝玉为例) 始:不惧怕生活,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有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末:在现世中,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写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依然抉择。 4.正统文化造成的性格悲剧 (1)迎春:善良,但也很懦弱,从而导致自已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受别人控制,摆布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结果,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还债务的替罪羊。 (2)黛玉:缺乏传统文化个性意识,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磨得筋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存的绝望。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即使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的自毁。 (3)男子: ①荒淫奢侈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有荒淫所引起的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②一代不如一代 贾赦淫乐:贾政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些形象个性怪异的人物,宝玉的放荡不羁,又惜香怜玉感情细腻;黛玉寄人篱下的忧伤又情感自闭;宝钗的才华横溢却又工于心计……这些个性人物形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许多文学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托尔斯泰认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②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作家、艺术家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他们不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艺术家用他那富于创造力的感情补足他所抓住的一刹那的不连贯,在自己的心灵之中,把一些局部的现象概括起来,根据散见的特征创造一个浑然的整体,在看来是不相连续的现象之间找到活的联系和一贯性,把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纷纭不同而且矛盾的方面融合而且改造在他的世界观的整体中。”③杜勃罗留波夫:《逆来顺受的人》,《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454页。 一、痛苦的人生反思形成了《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悲剧 新型个体性格是其超越自身悲剧的一种再现。《红楼梦》张扬一种独立、特殊的新型个体人格。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悲剧的深层内涵,则必然要探讨曹雪芹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贾宝玉的悲剧心理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作者的心的体现。《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着一块石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这些不禁让人将贾宝玉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1 日版,第 24 篇我们再研读全文,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又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这些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又回到曹雪芹自身的多舛命运。 贾宝玉以“出家做和尚”作为《红楼梦》全本的大结局,笔者认为对贾宝玉这一悲剧处理岁然并非完全出自后续者主观愿望,但却是前八十四伏笔的结果,是贾宝玉这个只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为座标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水到渠成的。这就是雪芹笔下的特殊的人物性格。它的最大长处是真实地回到了他自己。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刚一落地,嘴里就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物,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宝玉也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3 年09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杨桢 日期:2013 年09 月

摘要 《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

目录 序言 (1)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 (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 (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 1、晴雯的人生悲剧 (5) 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 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 三、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郭金宝 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一位聪明干练、精明果断、工于心计、善于交际、有胆有识的实权大管家。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女性解放、反对男权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她保护和推销自己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她得意忘形,终毁前程的悲剧为诫……透过王熙凤来了解封建社会,了解封建专制及怎样为人处世的方法,吸取她失败的教训,做一位生活的强者,有着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王熙凤; 贾府; 实权大管家; 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其思想意义、人物阵容、社会价值等深刻问题不是我辈之流所能说长道短的。作为一个《红楼梦》的读者和学习爱好者,我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来发表自己对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感受。 一、王熙凤形象分析。 在整个清代,对《红楼梦》的看法分歧最大,什么古怪的意见都有,鲁迅曾对它们进行了概括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⑴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却对书中的各种人物情有独钟。《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在人物塑造上也是空前的。里面人物众多,但却互不雷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不论哪一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在众多人物中,又数贾母、贾政、贾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人让人记忆深刻。其中,我最喜欢和欣赏的人是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用李希凡的话说就是“在《红楼梦》生活全景的形象世界里创造得最为成功的不朽的艺术典型。”⑵的确,从王熙凤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她是一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而且给人一种活生生的真人感觉,仿佛她就在我们身边。 在大多数人的眼光里,王熙凤是一个阴险、狡诈、贪婪、恶毒的“母夜叉”形象。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不可能天生阴险、恶毒,而且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单凭些表面现象就对别人妄加指责。王熙凤是个美丽、聪明、精明、干练的人。她出生于金陵四大家族的王府,从小就被父母当作“小子”来养。由于父母溺爱,她识字不多,但却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又善于为人处世,因此,进入贾府后,成了贾府的实权总管家。一个人能力太强,又有点自负,是很惹人厌的。王熙凤在贾府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是无法避免的。 事实上,我们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王熙凤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的管家婆,如果不具备精明、干练、心狠手辣的管理才能是很难使整个家庭井井有条,正常运行的。贾府人多手杂,生活极端奢侈腐化,上至贾母、王夫人、刑夫人等老太太、太太,下到每个丫头、仆人的月钱、口粮、生活起居日常用度都靠王熙凤一人来管理分派,尤其是贾母等人的饮食起居,稍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作者:张文慧 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内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

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曹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之令狐文艳创作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令狐文艳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

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榜: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完结)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关键词 (1) 三、正文………………………………………………(1-8) (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悲剧艺术史书 (二)《红楼梦》是一部家庭悲剧艺术史书 (三)以林黛玉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四)以王熙凤性格为例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四、结束语 (8) 五、参考文献 (9) 六、注释 (9) 张鹏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艺术 ——以《红楼梦》主要人物性格为例浅析其悲剧艺术摘要:综述了前人对《红楼梦》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这座古代艺术的高峰创造的女性悲剧、家庭悲剧、人的毁灭之悲剧,在今天还有他不朽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永远闪烁不息的思想和艺术光芒。道德分析它所创造的女性悲剧、封建婚姻悲剧在妇女得以解放的今天,同样常常上演,那是因为人们总拿婚姻作砝码去追逐金钱、名利、地位。接着分析它所创造的家庭悲剧的历史、美学哲理意蕴。再分析家庭悲剧彻底性在后四十回大打折扣及女儿悲剧最深刻之处在于身在悲剧中的人却不能感受自己的悲剧,最后分析人的觉醒才刚开始就见了人的毁灭。 关键词:悲歌、吞噬、才见觉醒、就见毁灭、不朽的价值 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悲剧艺术史书 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一切因素。”可见,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而《红楼梦》以其浑然一体的整体悲剧艺术屹立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又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可见,只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女人如果只是花鸟,只是玩物,它们的毁灭顶多能搏得几声叹息,一番惆怅,《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美。请看《红楼梦曲子》黛玉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