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工作就成了没有目标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心理问题呢?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并且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原有心理水平与新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伴随年龄特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应单理解和盲目等待,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冷静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方能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活动。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所以教者只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做到全面系统的疏导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系统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先天遗传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仅从学生问题本身找原因,而应该看到背后隐含着的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首先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教师要了

解和预测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其次重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培养积极情感、个性与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冲突与危机的早期预防,从而直效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用独具匠心的慧眼进行疏导

好奇乃知识的门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实质,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一味地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讲大道理,其结果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和对抗,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常常心不在焉,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偷看小说等。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在疏导中求解决。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成功。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疏导,而不是“硬碰硬”。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寻找问题的根源,耐心教育引导。像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等。这类问题并不严重,只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加以疏导,大多可以顺利解决。

四、对待学生心理问题,要更新观念,持之以恒疏导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会永不满足于现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更多关注那些聪明、听

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忽视甚至冷落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同学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与教师对抗的学生。因此,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采取既因材施教,又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心灵,呵护其成长,持之以恒地疏导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责任和权益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学生。同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隶属的人,否则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酿成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总之,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教育的基础,也是认清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基础。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和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用智慧来启迪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心理案例分享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强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强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小强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

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强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强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给各辅导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自我认知、就业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而我校大学生又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足、自律性差等问题,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 辅导员是工作在我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我校大学生的一些情况,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使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们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加以干预。 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环境适应问题。 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远离家乡,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下远离家人独立生活,在独立自理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显得孤僻、自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焦虑、恐惧等,也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初期表现为对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显的比较烦恼,社会行为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不与人说话等)。 2、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育方法与以往中学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上大学之前目标比较明确——高考,进入大学后,虽然我们学校是企业化管理,但对于学习的要求并不像高中一样,但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律性不足,本身学习的兴趣不浓烈,进入校园后觉得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与幻想中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有些学生适应不了这种方式,会产生迷茫感。我校学生目前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听讲、睡觉玩手机、抄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现象。且多抱怨,认识不到自身的问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doc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李岚清曾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生群体,来介绍一下常见的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1、优秀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那些品学兼优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往往把他们列为优秀生。他们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学习刻苦、成绩突出、遵守纪律,还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等工作。这些学生深得教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羡慕。由于其经常被奖励和赞赏所包围,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往往被其优秀的成绩所掩盖,被看成是比较有个性或者是“可爱的小毛病”。如果对这些“小毛病”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影响优秀生的健康成长。 (1)争强好胜。优秀生往往都比较争强好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但是物极必反,如果优秀生好胜心过强,凡事总要比高低,论输赢,又缺乏虚怀若谷的气度,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不让人、不容人,那样对自身的发展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2)心高气傲。优秀生由于他们自身条件的优越,在某种程度上总感觉自己高人一等,盛气凌人,处处唯我独尊,支配欲极强,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处处显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 (3)猜疑嫉妒。优秀生往往在意自己的表现,凡事总想抢个“先”,超过别人,虚荣心较强。但一旦被人超越,就容易产生嫉妒情绪,嫉妒心理的产生就使得他们变得抑郁多疑、神经过敏、推卸责任,或是想方设法把排在自己前面的“拖下来”。 (4)恐慌脆弱。优秀生一般都是“温室的花朵”,一贯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宠爱,很少遇到困难,更不知受挫的滋味。因而,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意志变得薄弱,心理上也难以承受,不知如何接受眼前的挫折和挑战。脆弱心理使他们变得心理恐慌,精神萎靡等。 (5)消沉失落。俗话说:“爬的越高,摔的越疼”。优秀生往往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激烈的竞争使部分优秀生丧失了优越的地位,失落感也就油然而生,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 2、后进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差,比较懒散,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一般被列为后进生。他们的顽劣表现常常会让别人甚至他们自己忽视和低估了他们的潜能和已有的能力,长此以往,后进生的心理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恶性循环更加导致学生产生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具体有哪些表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 / 2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

最新小学生抑郁类情绪问题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背景 四年级学生熊××(女),其父亲长期在外地务工,很少回家,有一姐就读高二。而母亲独揽家中农活,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严厉,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家务上对她的安排和攀扯过多。 本学期以来, 该生情绪烦燥、焦虑;夜间在寝室常一人独坐床上数小时,并伴有哭泣;厌食,常连续几顿不进食;交谈、关心询问时拒不答语;上课低头、毫无兴趣;课外不理周边人,常一人独坐很久。 二、问题归因分析 个体心理因素:无助力孤独感,自己不被人所爱,所关心、感到孤独;绝望和无价值感,外界环境空虚和成长中压力而自学无力应付,产生绝望和自我否定情感。 家庭影响因素:一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孩子在家庭中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在紧张忧虑之中;二是父母给孩子过多压力,当压力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个体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随之而来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乃到对自我完全丧失信心。 三、辅导目标 1、具体目标:乐观地看待事物;微笑面对生活;发现并正视自己的优点;做一个自信有上进心的人;关注学习积极思考;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细心体会发现家人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制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目标。 2、最终目标:健康的心理情感认知水平;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正当正确的需要、广泛浓厚的爱好、稳定和谐的性格、具有责任感和成就感等);优良的个性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自我概念良好、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强、人际关系积极等) 3、近期目标:帮助个体:理清自己的的困扰,进行自我分析及改进;宣泄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自己旧有的偏激的看法和行为;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4、长远目标: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情绪乐观稳定;具有一定的耐挫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四、辅导方案 采用两类辅导方法: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抑郁型心理原理告诉我们:抑郁者对周围的一切往往抱有消极的看法和认识, 消极的认识导致消极的情绪, 消极的情绪又导致对事物消极的认识.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从改变消极的认识入手,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行为训练是通过表达情绪减轻强度、学会交往、学会表达、认识自我、计划安排学习生活。 五、辅导过程

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高三学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 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培养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心理问题指导之一如何缓解学业焦虑? 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像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心理问题指导之二正确看待信心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体退学人数的×××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问题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留守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所以,对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瓶颈。我们班有37位留守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们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将我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关爱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老师共勉。何小雨,父母离异,判决给了其母亲,父亲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小小的她很难融入到新的家庭,于是父亲只好将她送至乡下的姑姑家,从此,她成为了一个特殊“留守孩子”。每天下课她从不和其他同学玩,总是孤单地坐在座位上发呆,看到她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决定去帮助她,将更多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 一、用“爱”弥补她情感的缺失。爱是阳光,她能将最坚硬的冰角融化,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职业道德,但却是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尽量让她多回答问题,让她感觉到她在老师心目中存在。在平时的课间十分钟,我将她带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玩乐。为了能够彻底地班级大家庭融入到一起,我了解到她的生日,就发动全班同学为她唱生日歌祝她生日快乐,顿时她感动的流下泪水,从此她的笑容也多了,操场上也能见到了她的身影…… 二、“促膝谈心”健全她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她,但她又对他们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姑姑,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她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关心她生活的基础上,和她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告诉她爸爸、妈妈既然生活在一起不幸福,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选择生活,但是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不然怎么会经常看你呢?刚开始她不怎么理解,我找了许多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故事,渐渐地她开始和爸爸妈妈沟通了,有一天,她主动告诉我她妈妈带了好多的书给她,这时,我知道她渐渐尝试与父母沟通了,她也变得活泼多了。 三、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由于是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她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该同学的姑姑十分同情她,就加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在长期的中小学教育教育实践中,我担任过班主任,也当过普通科任教师,长期以来和学生进行交往和交流,每级学生中总会或多或少有少部分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给他们排解烦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疏导我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中小学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某一时间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常见心理问题:学习疲劳、厌学情绪、过度考试焦虑、自卑、嫉妒、依赖、怯懦、偏激、孤僻、逆反、狭隘、暴躁、敌对、神经质、品德不良等。 二、小学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学习疲劳主要表现: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大脑的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且出现保护性抑制。长期疲劳,会使学生产生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瞌睡或失眠等生理反应,而且还会产生忧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心理反应。学习疲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则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 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嫉妒心理的主要表现:不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贬低甚至诽谤他人。嫉妒俗称“红眼病”,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占优势之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对个人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难以独立,常企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主。具有依赖性格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时时处于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以立足社会。 怯懦心理的主要表现:胆小怕事、进取心差、意志薄弱、遇事好退缩、害怕挫折和失败以及别人的饥笑和伤害。这类学生比较保守,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2020050410421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 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 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 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 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 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 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 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 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 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 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 现症状 第七种问题是偏离正常状态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对于大部 分同学来说,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 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多能恢复心理的 平衡和适应。 二、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 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 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

最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 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