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单(民族音乐学)

书单(民族音乐学)

书单(民族音乐学)
书单(民族音乐学)

各位研究生同学

我为大家列出一份阅读纲要,所列出的书籍要求大家阅读。一个硕士研究生每年阅读量应该保持在15-20本专著,另外还应该阅读重要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有的要精读,有的可以泛读。所列出的书单,都是基础理论,对于不同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中国传统音乐)都是一样。当然,在这个层面上不包含同学们到了研二以后各自的选题。

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对于文化人类学的把握程度要接近于人类学/民族学本科高年级水平。这是因为,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都是从文化人类学派生的。同时,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能力则又是检验同学们是不是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标准。不过,音乐学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不同于作曲专业,这还不仅仅是在程度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方法上的区别。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对于音乐本体的把握本身就要包含对文化的理解,也就是说,音乐现象本体和文化构成这两者在民族音乐学的分析中是相辅相成的。

我必须要强调的是,除了下列必读书单外大家还应该接触范围更加广泛的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经济学等等,总之,要学会关注整个人文学界的思潮。现代学术思潮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上述学科中予以表现,而音乐学,特别是国内音乐学的发展在学术上往往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我所列出的书单只是一种“启发”,希望你们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阅读范围。我希望你们能够关注每一期的专业学报,能够从中慢慢梳理学界动态。现在研二的同学可能已经阅读了部分书目,现在研一以及下学期才进校的同学们则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读书。

另外,大家要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术活动。就目前情况来看,每位同学起码要参加一次每两年一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年会”,如果选题有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则还可以参加同样是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重要学术会议,比如“亚太民族音乐年会”、“区域音乐研究年会”等等。同样还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仪式研究中心的相关学术活动都希望大家予以认真地关注和积极地参加。

研究生必读书目

专著

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类: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

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J632.3/7

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J608/14 音乐乔健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

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南艺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J60-05/61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J609.1/103

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J607.712/2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论》J602/2

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J607/69

张伯瑜《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J607/92

陈铭道《书写民族音乐文化》J607.2-53/6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J60-05/52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南艺下载

杨曦帆《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J722.221.4/1

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新论》

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中文图书J60/A360

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J607/92:2

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

Ston

Helen Rees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Ethnomusicology

文化人类学类:

费孝通《乡土中国》C912.8/5 综合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载

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下载

林耀华《金翼》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下载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G131.32/1 综合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方法》下载

王铭铭《西方与非西方》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下载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

克利福德《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乔治·马尔库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周师社科1 C912.4/32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周师社科B933/56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下载

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J0-05/32 J0-05/40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J0-05/26:1

钟敬文《二十世纪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

Sahlins

中国传统音乐类: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J6-51/3

哲学类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黄科B5/Z290

论文

高厚永《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音乐研究,1980;

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2006;

陈铭道《一时多少豪杰——民族音乐学学科人物》,中国音乐学,2010;

杜亚雄《20世纪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发展》,乐府新声,2000;

樊祖荫《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黄钟,2005;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音乐艺术,2009;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音乐艺术,2006;

洛秦《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音乐研究,2010;

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

管建华《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音乐艺术,2011;

沈洽《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评介(1950-2000),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沈洽《“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

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实践和意义》,中国音乐学,1998;

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音乐研究,2000;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黄钟,2005;

伍国栋《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反思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伍国栋《音乐形态音乐本体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中国音乐学,2010;

项阳《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学,2008;

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音乐艺术,2005;

萧梅《从Music到中国仪式之“樂”》,思想战线,2011;

萧梅《谁的声音——以田野工作的视角》,音乐艺术,2009;

薛艺兵《拆除藩篱——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后现代反思》,中国音乐学,2010;薛艺兵《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

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

杨沐《澄清对当代国际学术理念的某些误解》,中国音乐学院学报,2006;

杨沐《当代人类学与音乐研究二三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

杨沐《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

杨沐《跨进21世纪的音乐人类学:国际潮流与中国实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音乐研究,2000;

杨曦帆《“非遗”的视野》,人民音乐,2010;

杨曦帆《文化的生命力——白族民间音乐传承个案研究》,音乐艺术,2012;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探索,2012;

张振涛《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中国音乐学,2002;

张振涛《追寻唢呐——晋北鼓吹乐的平叙与深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郑苏《民族音乐学的学术范畴、理论、方法和目的》,中国音乐,2000;

郑元者《地方性知识的迷障:音乐的中国经验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音乐艺术,2006;

音乐系文献综述写法

音乐系文献综述的写法 (1)文献综述基本内容 文献综述的写作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论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2、格式要求(与论文模版一致) (1)页面设置,见音乐系文献综述模版。 (2)引注 (3)参考文献 3、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文献综述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六条: (1)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 (2)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

(3)针对性强。 (4)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5)适当使用谱例。 (6)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的思想。 4、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式 一般情况下,文献综述由五个步骤环节组成。 第一步,确定综述的选题。 第二步,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三步,整理文献。 第四步,撰写综述初稿 第五步,修改综述初稿,并完成文献综述。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刘佳 10283008 计算机学院安全1001

浅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所谓而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而流行音乐,则为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的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它具有许多的文化功能,比如说认识功能就是它文化功能里面的一种,这种认识功能的实现较其他音乐形式有显著的特点, 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形态表现的认识与掌握上。流行音乐圈内有许多自学成才的流行音乐歌手就是明例, 而这种现象在古典、严肃音乐的创作中却极为少见。而它的审美功能则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 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它的消遣娱乐功能不同。消遣娱乐功能主要是指一种生理上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美感, 具有心理以及社会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功

能,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民族音乐是老一辈们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它能培养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流行歌曲,却以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加上动作手势,自由不羁,亲切自然,所以大众听起来,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代表了大众的感情,因为大家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流行歌曲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牢牢地抓住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周杰伦现象在华语歌坛上保持高温状态便是例证。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每个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为什么众多的青少年如此地喜爱流行歌曲呢? 它会不会和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生冲突呢? 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 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这里分享音乐艺术类学论文参考文献实例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黄莹.中国近代女子受教育权的产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付婧.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契丹(辽)音乐史学研究及其思考[D].沈阳音乐学院2014 [3]娄新艺.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3(05) [4]滕斐.宋辽时期琵琶音乐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5]段志坚.云南近代教会学校的历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6]段润涵.抗战时期重庆市民众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刘洋.二十世纪内蒙古赤峰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追踪[D].沈阳音乐学院2014 [8]廉天雪.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D].沈阳音乐学院2010 [9]刘楠.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服务与改造[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胡睿.明代河西走廊学校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1]陈曙光.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3(57) [12]胡礼妃.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2012(43) [13]薛莲.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苍南职业高中民族音乐教学调查研究[J].北方音乐.2012(05) [14]雷冠锋.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J].成才之路.2010(15) [15]林莉.当代大学音乐教育的价值解析[J].大舞台.2010(03) [16]任宇虹.抗战时期西迁高校对西南地区新文学基础教育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4

音乐学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音乐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 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艺术学院音乐系·本(专)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必要时) 目次页 主体部分: 引言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封面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专业本(专)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 专业:(××××××××三号黑体) 例: 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花舌技巧在笙演奏中的实际应 用 专业:音乐学 2009年6月 例: 现代音乐与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专业:音乐学 2011年12月 4.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民族音乐鉴赏论文

民族音乐鉴赏之《梁祝化蝶》赏析 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轮回,时至今日,淀积着的民族文化无不饱含风霜雪雨,在沧桑中透漏着荡气回肠和令人震撼的东西,而民族音乐则是这些令人震撼的东西当中的一种。民族音乐,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为广大民众传唱的风格通俗、曲风简单,便于民间众人理解的歌曲。 音乐从来都是用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从音乐中体现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音乐陶冶情操,通过音乐来修身养性不失为一种良策。民族音乐在陶冶情操之上则更是做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这里,我和大家谈谈我对于《梁祝化蝶》这首古筝曲子的一些看法和感想。《梁祝化蝶》这首曲子是中国传统曲子之一,它由古筝演奏,故而其音调具有古筝特有的清新、柔和,全曲大约4分半,题材是梁祝故事中祝英台最后扑进梁山伯的坟墓之中,化蝶于梁山伯双宿双飞的情节。 曲子开始时以低音渲染气氛,烘托出了全曲的基本感情基调,主要以悲伤为主,而中间部分则是高低音结合,体现出来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哭诉的悲伤感情以及对自己即将嫁于他人的无奈,而之后音调再次急变,表示出故事情节再次发生变化,梁山伯坟墓突然破裂开,梁山伯魂魄出现在他坟墓之上,似乎在呼唤祝英台,曲子结尾音调悲凉而又平和,声音逐渐降低,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而去,且渐渐地远离我们,也远离了这个让人无奈的世界。全

曲以一种轻柔而又悲凉的音调叙述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梁祝感情故事的悲伤与无奈。 梁祝故事原文如下: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但是祝英台不甘心女子不能进入学堂学习,于是她女扮男装混入学堂进行学习。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进入学堂后,祝英台遇见了梁山伯,并且成为了知己,整天呆在一块,随着时间的推移,梁祝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紧密,然而梁山伯并不知道祝英台女儿身的身份,知道他们在一起学习的三年时间过去,梁山伯去祝英台家里拜访时才发现祝英台的秘密,而此时梁山伯心理已早已烙下了祝英台的影子。因此梁山伯在那之后请人上门求亲,可惜祝员外嫌弃梁山伯的贫穷而将祝英台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在得到消息之后不久就病逝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

民族音乐学

填空 1: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未使用这一名称之前,它曾被广发地称为“比较音乐学” 2: 民族音乐学是将世界诸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体现其学科对象和范围的基本内容 3: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既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又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方法论 4:实地调查1:横向分类形态: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域音乐调查 2:纵向分类形态: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 5:搜集资料可以按他们与调查主题的远近关系,分为“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 6: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 7:实地调查法1:直接观察法2:集会调查法3:个别访谈法 判断 1:1950年金斯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著作《民族音乐学》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首次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称谓 2:“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 3:科学采集资料的基本原则1:完整性2:准确性3:客观性4:持久性 4:音乐调查报告他是民族学工作者展示其调查研究成果最基本的书面形式 5:绝大多数调查报告都相应的在标题之下采用常见的前言(序论)正文,总结这样的格式或最后再带一个附录 名词解释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直接观察法:是调查者亲临音乐事象生存环境后,在音乐发生现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动态过程的一种调查方法

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

关于民族音乐学论文 民族音乐学中的音乐描述 【内容摘要】对于研究其他文化的人来说,缺少方法论的依据则会给他们的研究工作 造成很大困难,因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对描述音乐造成极大的害处。因此,文章对民族音乐学的几种描述音乐的主要方法加以介绍和评估,为具体描述乐曲和 音乐风格提供一些途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音乐描述 在高等音乐学校课程中的所谓“音乐分析”,实质上主要是指对一首乐曲的整体结构、乐曲中各个段落的相互关系的描述。通常的“音乐分析”往往只是把乐曲结构套入原先已 经确立了的框架之中。它告诉学生各种曲式的基本特征,同时指出每个作品哪些地方是符 合某种曲式,哪些地方是不符合的。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乐曲可以完全套入这种框架之中,结果造成分析具体作品的曲式时缺少比较实用的方法,要描述作品较细致的因素时可供使 用的方法和原则也很少。而当涉及对音色、力度和速度的描述时则更没有多少法则可循。 这种状况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研究可能尚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因为作曲家往往已经用文字 表述他们的各种构想和创作原则,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套书面的理论,引导研究者据此去 注释作品。但在本文中所要描述的对象包括单首乐曲和若干首乐曲所共有的某种统一的音 乐风格。首先应该探讨的当然是对单首乐曲的描述问题。对一首乐曲我们涉及的事项也是 可多可少,但至少要描述该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风格的“精髓”,描述该曲中足以与其 他民族、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其他时期的乐曲相区别的东西。另外,在进行描述时通常 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原始资料的审视和分析;分析后言之有物的描述。 一、音乐风格描述的方式 1.系统式描述法 作为描述音乐的一种方式,系统式描述法就是要找出音乐中所能知道的因素或者出于 实际目的而择出的因素加以研究和比较,然后去描述每首作品或属于同一系统的某些音乐 作品中的这些因素。这种方式的一般做法是先把音乐分为若干要素,通常这些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曲式、和声或复调。 2.个人直观描述法 这是一种可与第一种方法并用的描述方式。它主要是分辨出一首乐曲或音乐风格中最 主要的方面,以此来分析西方音乐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如果要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描述者 或专家可以借助作曲家自己说过的话,还可以用某位精通西方音乐的专家的话来解释,因 为无论描述者还是专家本身,就是所描述对象所在文化中的一员,他们能对这种音乐提出 真切的看法。但如果用此方法来描述非西方音乐,那么困难就大得多。研究者可能会被某

音乐社会学文献综述

现阶段,作为一门研究人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音乐的科学,音乐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迅猛异常,但在国内学界,纵然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着实为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我们目前对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仍处于译介国外研究成果阶段,深入不够。所以如此,在于学科规训不明、学科定位亟待廓清,导致研究难以为继。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社会学;学科规训;操作机制 一、音乐社会学发展现状 国际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在1980年推出的第六版和2001年发行的新一版中,对“音乐社会学”[Sociology of music]条目的论述,变化极大。无论从撰写者的更迭,还是在篇幅内容扩充上,第七版的条目所包含的信息容量远大于前面一版。这一简单的变化即可看出,近年来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发展之迅猛。 在欧洲,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概念系由法国哲学家孔德[A. Comte]首度提出。在创立之初,社会学被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建构的科学。随后,涂尔干[E. Durkheim]于20世纪初期在他的理论中确立和发展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成长的个体学会了他们各自文化的规范、价值和信仰);另一方面强调了内在化过程的作用(通过这种内在化过程,这些规范、价值和信仰变成了个体的内在部分)。通过对上述两个过程的作用的理解,可以提供保证社会顺利运转的手段。 就在孔德和涂尔干的理论问世之后,音乐社会学逐渐在西方露出端倪,但一般倾向于对于音乐社会史[Social History of Music]的研究,时在20世纪20年代初。 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活动的正式启动,一般认为是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Weber]的著作《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出版之以后,时在1921年。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近代欧洲音乐的和声体系和乐队建制的起源及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20世纪30年代以后,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内涵也逐渐深化,出现了实证–经验性质倾向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西伯尔曼[A. Silbermann]和恩格尔[H. Engel]等,这一派侧重于对社会音乐生活、音乐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具体研究方面,力图描述和揭示音乐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及其规律。另有一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哲学家阿多诺[T. W. Adorno]为代表的具有浓厚的历史–哲学思辨性质研究学派。在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中,基本上是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音乐哲学问题,“始终将音乐放在与社会的特定关系中来揭示音乐的本质”,其间“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1]奥地利社会学家布劳考普夫[K. Blaukopf]则继承了韦伯的思路,在他的研究中声称“音乐社会学力求把握住在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联系中创造和再现音乐。”把音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解释和探索这种行为过程的社会原因和和整个音乐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演变。 [2]德国学者伯默[K. Boehmer]认为音乐社会学是研究“音乐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3]在苏联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具影响力的要属索哈尔[A. Sochor]的见解,他认为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音乐生活,即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音乐文化发挥实际功能的过程。”诸多流派林立,为音乐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的关于文化和知识之间的争论,使得音乐社会学研究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分界,其主要标志是首先体现在民族音乐学方面。在美国,在1955年前

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doc

谈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目录 综述································ 1 一、从初级钢琴伴奏开始学习简易编配 (2) 二、培养键盘和声的实际弹奏能力 (2) 三、重视即兴伴奏的有效训练 (3) (一)重视基础训练 (3) (二)熟悉键盘和声构造思维 (3) (三)增加伴奏手法的使用量和信息量 (4) (四)重视弹奏的艺术 (4) 四、以内容需要为原则 (4) 五、应变能力及技巧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

正文 谈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钢琴即兴伴奏的王国,要想歌唱表演和音乐作品得到完美的体现,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就得努力,刻苦钻研,还要有适合自己的书籍,相应的指导,各种机会的锻炼,以及应变和技巧上的训练。 关键词:即兴伴奏;能力;提高 综述 传统的和声课中,老师一般都是注重和弦选配与声部走向技法的学习和训练,都没有实际弹奏的。即使有时涉及到键盘和声要求,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学们有的时常抱怨老师,抱怨学的和声没有很好的运用。我觉得很悲哀,悲哀这种现象会促使我们对和声的学习失去兴趣,但又不得不迫使我们重新来思考和培养弹奏的能力,培养好的和声“内心听觉”及和声色彩的想象力,创造力。 键盘和声是歌曲即兴伴奏的基础,为了让伴奏音乐化,还要把和声伴奏音型多多训练,就是把和弦弹奏的方法加以变化,这种“织体”的变化,能使同样的和弦弹奏出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有的同学在弹奏即兴伴奏时,因为比较熟练,相反忽视了表现艺术,比如,没有正确处理好曲子的情感,没有把握好音色处理,旋律分句、走向、节奏与踏板的应用等,而有的同学,因为本身就比别人差一些,所以更要重视! 音乐不断深入社会,声乐演唱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喜爱!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歌唱的成败与钢琴伴奏者的伴奏水平及艺术修养息息相关,好的伴奏在声乐演唱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伴奏在声乐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直以来,各大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断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担负着社会最基础的音乐美育教育工作。可是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弹奏简单而有限的正谱乐曲,对钢琴伴奏技能掌握不够,甚至薄弱,使得教师在组织教学及参与音乐活动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担忧。据我个人观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即兴伴奏课没有得到师生们的重视;二是老师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在新疆待了快两年了,但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一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跟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很少认真听选修课,但是这个课我听起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感觉这个讲的挺有意思的,每天上完课之后很疲惫,晚上还可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放松一下,感觉挺好。我知道了新疆有7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直辖市,知道了,南疆北疆以天山为划分等一些基本常识。 记得老师说过一首歌,刀郎的新疆好,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弹起你的冬不拉啊。在一次演唱时,有人说冬不拉不能代表新疆的乐器,于是改成了:弹起你的热瓦普啊。因为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

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我国新疆西南部,在那雪山冰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塔吉克族人民。

民族音乐论文

浅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 所谓而民族音乐,狭义地讲,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而流行音乐,则为一种有着广泛听众极具吸引力的音乐,相较于艺术音乐站和传统音乐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音乐,以“雅俗共赏”通称。它具有许多的文化功能,比如说认识功能就是它文化功能里面的一种,这种认识功能的实现较其他音乐形式有显著的特点, 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形态表现的认识与掌握上。流行音乐圈内有许多自学成才的流行音乐歌手就是明例, 而这种现象在古典、严肃音乐的创作中却极为少见。而它的审美功能则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 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它的消遣娱乐功能不同。消遣娱乐功能主要是指一种生理上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审美功能则主要是指美感, 具有心理以及社会意义。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功 能,在此就不再详述了。民族音乐是老一辈们一代又一代智慧的精华,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它能培养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流行歌曲,却以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被广泛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加上动作手势,自由不羁,亲切自然,所以大众听起来,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代表了大众的感情,因为大家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流行歌曲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今的流行歌曲已牢牢地抓住了广大青少年的心!周杰伦现象在华语歌坛上保持高温状态便是例证。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流行元素,每个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为什么众多的青少年如此地喜爱流行歌曲呢? 它会不会和我们的民族音乐发生冲突呢?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次,民歌借流行歌曲元素焕发生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当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的流行音乐里开始引用民族元素,当腾格尔红遍大江南北,.当“女子十二乐坊”倾倒海外的时候,一些人发出“民族音乐迎来了春天”的欢呼。也就是说,流行音乐用现在的配器手法和演唱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表现民歌,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族,也使传统民歌的古老生命力焕发生机。很难说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和正确的定位。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发生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文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则可以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众多音乐人可以借助这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有时也显得很切近人们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音乐研究文集》,彭永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民歌新论》,冯志莲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乔建中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中国同宗民歌》,冯光钰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 《中国民歌》,周青青,人民音乐出版社。 《土地与歌》,乔建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敦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 《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周勤如,《音乐中国》(美国英文季刊)。 《草原Χ黄河:我心底的情节》,赵宋光. 《何谓‘民歌’》,杜亚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民间歌手》,张君仁,《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 《浅析江苏民歌的艺术特征》,刘跃华,《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民族音乐的几个问题》——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上的讲话。《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方暨申。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张贵华《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试论传统小调歌曲》,路行,学习民间歌曲笔记之一。 《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栾桂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中国曲艺志》辽宁卷,宫钦科、耿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王鸿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张军等,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中国曲艺史》,蔡源莉吴文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曲艺概论》,姜昆、戴宏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国乐今说》,乔建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咏叹百年》,乔建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 《音乐与传播》,冯光钰,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

音乐学毕业论文音乐启蒙教育的分析论文

音乐启蒙教育的分析论文 一、看音乐 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是通过不同的音色和体裁来表 达现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要让刚入学的小孩从音乐中认 识这一切,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音乐“直观化”,而“直观化”的 基本要素就是可视、动态。在教学上的具体操作就是让孩子“看 音乐”。如在教《嘀哩嘀哩》这首歌时,我通过网络找到一些与 歌曲相吻合的图片(如春天、花草、大树、湖泊、小船等)和一 些相关的媒体剪辑(如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教学中,我一 边播放歌曲,一边呈现图片和媒体剪辑,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 步激发了其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看音乐”简单易行, 可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意想不到的功效,尤其对孩子们理解歌曲 所包含的情感、意境,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二、画音乐 启蒙阶段的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孩子们的 音乐理解力。而孩子们是如何理解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往往是 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画音乐”不失为一 个有效手段。如在教学《快乐的一天》时,在让孩子们反复听了 这首歌曲后,我没有直接教唱,而是对孩子们说:“你能试着把 你听到的音乐画出来吗?你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在音乐声中,孩 子们用彩笔描绘着“他们的音乐”!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绘 画各自不同,但都从画面和色彩上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 快乐!当然,在“画音乐”的初期,我会让孩子们先进行一些 “音乐和画面搭配”的练习。播放完一首歌曲后,我出示多幅图

画,让孩子从中选择一幅与音乐描绘的情境最吻合的一幅。“画 音乐”把无形的音乐变成了有形的画面,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加 直观,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理解力,而且提升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情趣。 三、演音乐 音乐是和谐的韵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孩子们的心 理规律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让我们在教学中“演音乐”显得十分 必要,而且能够得以实现。演音乐的初期,首先得对孩子进行一 些单项训练。如为了让孩子准确地感受和把握音乐的节奏,我就 把孩子分成两两一组,面对面地坐着,根据我钢琴演奏的节奏滚 动传球,节奏快滚动就快,节奏慢滚动就慢。再如为了让孩子们 准确地把握音符的长短,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张废旧报纸,然后 根据听到的音符长短撕出长短不同的纸条。这种直观化、操作性 的训练,能够让孩子们很快提高乐感。有了单项训练的基础,我 便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演音乐”。如在教 学《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少儿歌曲时,在孩子反复欣赏、学唱之后,我让孩子们离开自己的座位,把自己的手、脚、身体都用上,随着音乐自由地律动,自己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可以看 得出,孩子们的动作虽然显得很稚嫩,有的可能还很笨拙,但从 他们的舞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以及一天天 发展起来的乐感。当然,演音乐不能总停留在自由发挥阶段,还 应该逐步向“准确的表达”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时常在孩 子们自由表达之后,让孩子们相互评价他们的表演动作、表情, 说说谁的动作、表情与歌曲的韵律、节奏更吻合,怎样改进会更 好一些。 四、说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

中国民族音乐论文 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意蕴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文与质、情与理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是以儒释道互补为传统文化基础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丰要思维模式,从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园林建筑到音乐戏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并都放射着“中和”精神的光芒。统观我们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凡人编的中同传统音乐,从古琴曲到古琴文化,从甫代歌曲到唐诗宋词,从民歌到民间器乐曲,随处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民族音乐

当代大学生如何对待民族音乐 摘要: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并将民族音乐传承发扬下去!增强我国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 在文化和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音乐在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中却面临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空前的冲击。特别是由于国内许多文化传媒的错误导向,青少年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出现了众多的追星族。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本来,青少年偏爱流行歌曲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个人的爱好本不相同,只要这种爱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应当允许。可是据调查了解,许多学生过分热衷于流行歌曲,排斥、抵触高雅的艺术,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表现出无知与淡漠,这就值得我们关注了。如果任其发展,长此以往国民音乐素养如何提高?祖国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发扬?因此,不能把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仅视为个人的某种爱好,而应视为关系到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是否能继承与发扬的问题。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提高自身的文艺修养,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民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我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具有优秀民族传统及民族文化的古老国度,各地区的方言极其丰富,蕴含的民歌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使用不同的语言,那么他们的民歌也风格迥异、流光异彩,如东北的二人转、苏州的弹词、天津的快板、北京的京韵大鼓等,不胜枚举。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取材广泛,形式多样,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作品内容不同,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作品的类别、结构、体裁以及所采用的乐器也各有区别。针对这一特点,教师首先要在教授新歌或欣赏乐曲前分析作品。分析时可结合各种作品的地方特点,结合该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使感性与理性得到很好的结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民族音乐,去熟悉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的特点。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民歌、轶闻趣事,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到其他的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体裁的民族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了解到家乡的民族音乐和其他地域的民族音乐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在方言上还是在演唱、表演形式上的差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是与人民生活、工作、习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些民歌曾伴随着我们先辈春种秋收,伴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它们是具有鲜活艺术灵性的生命音符,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记录,是具有民族吸引力的价值载体。听优美的民族音乐会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乡音之情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国伟大的音乐家王光祈曾说过:“优秀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神思清爽,去野人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因此,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走进民族音乐,增强民族精神将是

文献综述: 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性

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 一、新世纪全球化音乐教育观念转变 新世纪,以文化为主题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而音乐和文化都作为人的音乐和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必然带来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的具体实践特征。新世纪的观念也是20世纪观念的延伸,世界多元文化的引出,主要就是长期以西方体系为主,将西方音乐作为全球的主流音乐,而缺少世界不同文化的声音。没有对自己本民族音乐和文化的理解,如何理解他国的音乐和文化;其次,审美观念在20世纪末受到实践观念的质疑,审美观念体现的是人对音乐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作品的审美深陷与主体对音乐关注的范式局限中”,由此并不利于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音乐又是人的音乐,在音乐教育中,以人与人的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和沟通便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正因为20世纪观念的发展,带来了新世纪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音乐教育必将以人以及文化为主作为音乐教育观念,并由此带来具体的实践教学和实践行为。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了在新世纪下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变,从满足生存的需要转向对自我要求的提高,说明了音乐教育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新和提升。 现代以来,我国一直强调“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验稿)》,把审美列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核心,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审美教育观在《标准》的内容中也有清晰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写道:“《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整个课程标准中,都始终围绕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在制定各项条目,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引导性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声乐初学者换声点的解决手段 系别音乐系 专业名称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年级 2011级 学生姓名肖思 学号 指导教师赵丽娟 二零一五年四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浅谈声乐初学者换声点的解决手段》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人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它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 : 年月日 文献综述 概述

在声乐初学者学习声乐发声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换声点不知如何转换声部的问题,真假音的转换在声乐练习上是必修课。我国教育改革的30年来,特别是艺术教育改革为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声乐工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并与世界上着名声乐大师近距离交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声乐教学把人声划分三个声区或两个声区的训练方法,是否存在换声点以及真假声如何混合等问题。近几年,对无声换声点混声训练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正文 在罗娜《浅谈声乐者应注意哪些问题》中,笔者强调人的声音线条,人都是有自然声区,而所谓自然声区就是用自然舒服的方式发出的声音,一般就是我们说的中音区,打好中音区的基础,用正确的呼吸和共鸣的方法练习中音区。声音是一种声音流,经过胸腔产生胸腔共鸣,最后声音上到头腔,产生头腔共鸣。喉咙位置不对,或者没有用腔体,声音不是发白,就是会发闷。笔者着重强调声音正确的发声。 余开基的《声乐卷》大量叙述了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也给推动声乐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世界着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声乐教育家弗兰切斯科·兰培尔蒂、扎科莫·劳里-沃尔皮等世界着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声乐教育理论和声乐演唱和声乐演唱方法。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之后,许多声乐艺术家在北京举办了大型音乐会,使一大批声乐工作者有机会与世界上着名声乐大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因此,在声乐学习中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其中一部分学者主张采用完整的、统一的、无换声点、一步式混声训练方法,并从生理和心理分析的角度,对无换声点混声训练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这是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认识上一大发现。笔者通过世界声乐的交流,并从中了解声乐促进各国交流,文化交流。 施国新的《试论歌唱换声点的移位》文章中,强调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技术要求,同样音高的换声点,在碰到不同的制约因素时,同一个歌唱家会出现不同的演唱效果,这是因为在歌唱家演唱实践中,把换声点曲解为一个固定不变的音高,导致声源体与共鸣体之间产生不和谐耦体,造成声音的不统一,因而给声音转换带来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换声现象”不是孤立在于某个特定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