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数千年来,汉字书法艺术无不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今天继续研究书法的继续与创新,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书法人的一项光荣任务。

一、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从根本的大类上划分,包括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大家都在写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到笔端,多一笔少一笔,粗一点细一点,大大小小,正正斜斜,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与面貌。当某些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契时,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杰出书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提炼典型。然后,经过多数人的附和,衍生为流派,誉称当时,名扬后世,成为名家书法。然而那些没有被时代所选中的书法,随事过境迁,淹没无闻,也就成了民间书法。民间书法是艺术上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那部分文字遗存。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名家书法的历史。名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名家书法来自于民间书法

名家书法是在民间书法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典型。举两个例子:《敦煌遗书》中有些卷子与颜真卿早期书风相近,而它们的年代要比颜真卿早好几十年。其中的伯二六六一《尔雅卷中》后面有一段张真的题字,写于乹元二年(759),风格和年代都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接近。又如《敦煌遗书》斯三九二O背面《僧法诠正等祭康上座文》与苏东坡的风格比较接近。这件作品虽无年款,但敦煌遗书中最完的卷子写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而苏东坡的生卒年为1037—1101,至少要早40多年。由此可见,历代名家大师的书法风格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时代风气和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将它们与民间书法相比,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更加丰富、完善。因此,我们说名家书法来自民间书法。且高于民间书法。

2、名家书法的完美性与排它性

名家书法以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嬗变与升华,它最终形成的风格是一种极致的完美,没有再事加工雕琢的可能,如欧、柳楷书,容不得丝毫改动,稍一走样就会破坏其秩序的协调,因此名家书法一旦确定,马上就开始凝固,作为一种典范,在点画结体和章法等各个方面演绎出许许多多法则,给人规范。

名家书法要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风格必须前无古人,非常典型。同时期风格相近的名家,就要看谁的个性更明显。徐浩和颜真卿是唐中期的名家,且风格相近,但颜与初唐反差更大,个性更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因此颜是大名家,声誉日隆,徐是小名家,逐渐淡出。又如二王风格的后嗣者宋人薛绍彭、吴说等,写得都很好,当时很有名气,可现在有几人知道。名家书法的典型性,意味着风格的独特性,而越是独特的东西就越具排它性。因此,名家书法难以兼收并蓄,要想发展非常困难。

3、民间书法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民间书法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家书法的基础,是书法发展的源泉。民间书法没有经过提炼,花开花落自生自灭,一派天籁,它在书写时没有想传诸后世,让人临摹。所以不计工拙、率而操笔,自然质朴是其所长,简单粗糙是其不足。自然质朴所导致的种种天趣,能启发观者的灵感,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其简单粗糙的不成熟性,又为观者留下雕琢余地,演变出更新的风貌,民间书法的不成熟性意味着发展的可能性。

民间书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有多种风貌,有的秀丽,有的粗犷,点画、结体和章法,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我们看秦汉简牍帛书,敦煌遗书,六朝碑版,会情不自禁地为各种奇肆放逸的表现手法拍案叫绝:“字竟可这样写!”民间书法是个海,是条河,即使在产生了名家书法后,民间书法仍然在无所约束地发展。

民间书法与名家书法是书法艺术的一体二面,名家书法代表着不同风格之间的质变,而民间书法则是因变革而损益的量变。名家书法作为一种风格的极致,发展前途有限,是

同样也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传统所期待的。

传统贯穿了整个书法史,同样创新也贯穿了整个书法史。传统除了一定的约束性外,还有一定的保守性,创新则是叛逆性的,创新视传统为规矩,在循规蹈矩的同时,它随时都会打破传统的藩篱,再成方圆。这类例子多不胜计,李斯、程邈、刘德升、王羲之、颜真卿有“邪道”、“异端”的苏、黄、米、蔡,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被视为“村气满纸”的吴昌硕等等,都是创了新的,哪一个时期不是在创新中发展?哪一位书法家没有作过创新的尝试?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既有汲取前人精华的能力,又有开辟自己艺术天地的本领。当初被看作与民间“俗体”有亲缘关系的“野鹜”,后来成为历史上的丰碑,被传统的大度所包容,终成典型,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事实上书法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形体上的,创新是继承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借创新才得以发扬光大。既然古人在不断地创新,今人为何不可为?传统和创新有同一性,传统和创新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今天书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家更有表现自我,表现时代的必要,更有创新的必要

2、流行书体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热很快兴起。一些颇有造诣的中青年书法家在全国性书展上,推出了他们的新作,这是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举措,应该说是对古代碑帖苦心钻研,把前人用笔的精妙与形体的合理通变相致用的结果,是经历了千磨万炼之后饱含痛苦与欢乐的结晶,这类作品线条短拙率真,形体自然洒脱,用笔沉着干练,见童稚之憨态,非经意而不失法度,虽共性明显,却个人风格各异。他们的新奇的面目与世人对话,或以乱头粗服的自然美,或有简洁通达的朴实感,或古趣销露,或笔妙滋生,我行我素自成面貌。这类作品一经问世,在书法界产生了较大震动,这便是已经盛行的“流行书体“。

为什么会出现流行书体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

化特色,没有其特色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有她自己的特色书法,否则很难想象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在干什么。数千年间,篆、隶、草、楷、行,经历了无数名家高手的尽力发挥,到了今天已千姿形成,百态俱美。书臻极轨,后来者复难再进。然物穷见变、变则通。时代的大变革,大转型,决定了人们对艺术追求的转变;更何况、毛笔书写已脱离了工具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书法创作的约束力,增加了宽松度。书法家们在这个形势下,在这个环境中,探索、追寻,现下找到了流行书体这块新的绿州。

流行书体的特点之一是“丑”。傅山说:“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赵子谦认为能把三岁稚子的天真融入书法作品,是为书者达到最高境界的一个方面。这是他一生致力于书法的高超见地。今人能舍弃无毛病亦无生气的书风,取一派天真之意而另辟蹊经,当为书法界的一大善事。只要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不管受什么物象启示,都无可非议。创新除了精心仿习古人之外,更需要有胆识。流行书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进入了新时期。其中的一些优秀书家,一些优秀作品,将在历史的考验后,写进书法史册。

我认为,创新就是一种进步,不管创什么书体,由他去吧,也不用看不惯她,也不用呼唤她:不要远离传统,也许她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即使她失败了,这种精神也是可嘉的,起码她是做到了创新的、大胆尝试的。总比那些因循守旧不敢创新者强。试想我们的书家都写传统,过若干年后,后人会指责我们这一代书家太无聊、太无能。

前边讲到的创新,流行书体,都是在遨游传统,颇具功力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些不学传统,不学无术,甚至连书法都不知为何物者,信手涂鸦,于无佛处尊,自吹自擂四处游说。也号称创新,号称流行书体,那当不足与之论,只能视其为无知,不必上火,不必与之争长论短。

三、书法中的“丑”与“俗”

1、书法中的“丑”

说到书法中的“丑”,一下子就会想到徐生翁((1875—1964),又名李徐、李生翁。浙江绍兴人,一生以卖书画为生,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员。

多少年来,人们认为“丑”书从徐生翁始。

徐生翁书法,无论从传统,还是现代的视角审度,都无愧于艺术。其书艺具备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在愈老愈趋内敛型的结构上体现出来,在蔑视传统的“中锋圆笔”,而形成的方棱枯劲的“斧劈痕”式的笔致上体现出来,复合为一种奇特的节律与磅礴的张力,令人过目难忘。从传统眼光去看,无论如何逞“奇”矜“变”,其书仍未逸出汉字的限制,不失为传统的范式;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又绝对独步于泛常的审美式样之外,具有超脱町畦的新异美感。徐生翁书法不自觉地已经切近了现代艺术概念的边线。他写的字,已经极限般地达到了“字”所能“写”的程度。

自元代赵子昂力倡复“二王”之“古”,元明清三代,除少数杰出书家能不就流俗外,大多数书家的书法,已陷入了一种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泥淖而难以自拔。“技法论”所积淀的民族艺术心理已经使艺术的原动力——生命与自然意识的日渐萎靡,艺术的鲜活与生动感,被一种近似病态的馆阁气所取代,逐步丧失着迷人的魅力。清中叶以后兴起的“回归碑学”以及实践上追求“金石气”,也莫不是对此一流弊的逆反与矫枉过正。徐生翁基本生活在碑派余波尤在的那个“轮回”末期,他的气息里不可能不吐纳着碑派书法的气味,但是他在远恋六朝碑版以及秦汉简帛书法的同时,也在寻找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生命意识。他在鸟瞰书法传统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生活——这个常常被封建社会后期书家们遗忘的“传统”中去取值。他甚至把对“生活”与“自然”这个“大造化”的取值看得远远重要于泛常的艺术传统。他表示:“我学书法,不欲专从碑帖和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匠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界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优秀书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十分重视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艺术灵感的。张旭的观舞剑器,怀素的观夏云多奇峰,黄山谷的观船夫荡桨。以及后人的观蛇斗,听雷声等等都曾成为艺术升华的“启发源”。正与徐生翁的观木工运斤,泥工垩壁。石工锤石同一旨趣。特别需要指出

的是:在陈陈相因中日益走向缺乏生活意趣和生命活力的“台馆国体”本身仍不失为“美”的一种形式,只是人类的艺术的自觉,越来越不满足于那种固定的僵化了的审美心理。而是更加向着表现“自我”——人格的高扬而发展,人类的思想感情在变化,人们同时希望艺术的美感体验也相应改观。

徐生翁没有落于帖派的没落的馆阁书中,又未落于碑派矫枉过正——独崇“金石气”中,他走向了自我作古:是没有“传统”的“传统”,是没有“理法”的“理法”,不仅是“自我”的“自我”。他力争开拓一种传统的新视野,他期于建构一种新异奇崛的“自我”,但不失于传统精神作底蕴。徐生翁这种艺术观念,是以“创意”为首务的,完全可以看作是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一脉相承与具体实践。徐的书法:点画(近似于钉头木橛型)、结构(近似于不规则的魔方式样)、章法(如磁石吸砂)陈述强烈的稚拙、憨朴、厚劲、生辣、野逸、奇崛的种种动人意绪,构成了强悍的生命力节律的美。

徐生翁书法在民国书法史乃至中国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其“丑”书不失为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2、书法中的“俗”

钱钟书先生说:“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这就是说,“俗”即是大多数,“俗”便是低层次。然而由于是大多数,便有一定能量,很容易在书法的河流中掀起波澜,制造出时髦来。比如盲目地过分崇拜某种书体,或某种书风。如果书作者挡不住诱惑,迎合低俗,趋赶时髦,而放弃了自己原本有价值的追求,就势必沦为低俗。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达对象的比较抽象的线条艺术。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相当的悟性和审美水平,尤其是当书法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很难雅俗共赏了。这跟影视作品不同,再高雅的作品,老百姓也基本能看得懂。高境界的书法作品,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和难以沟通的。他们对线条中的美的信息很难所知,面对名家书法作品,常常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谈谈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始终遵循: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至此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所以我们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抓好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可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当我拿起《玄秘塔碑》的时候,我既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中国书法这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的鲜花,一定有它更美丽夺目的一天。 参考文献: ·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 ——改革开放 3 O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宗超(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 7 1 0 0 2 ) ·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王学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培养书法思维,传承中华文明----黄循龙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 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 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 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 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 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 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 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 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 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 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 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 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 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 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浅谈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羊角塘镇金鸡学校廖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要坚持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直至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认真工整地书写,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写字也可陶冶性情,提高自身涵养。【关键词】书法教学困难对策 书法,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之一。中国的书法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工具和法宝,是我国唯独具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可现代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似乎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社会上诸多的特长培训班,其中书法培训班寥若星辰。书法是一种特长吗?答案是否定的。书法不是一门特长,而是一门艺术,且是晦涩难懂的。作为一个书画专业毕业的学生,涉足教育行业不久,看到农村的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免心中有一点凉意,曾尝试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掺入书法教学,有一点点收获,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小学书法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师资紧缺 上级部门的重视,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回过头来看,当前存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副科”的书法课程实施起来如此的步履艰难,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机制导致专职书法教师严重紧缺,当前书法教师基本上是由美术教师或个别有一定书写水平的教师担任,专门配备专职书法教师的学校实属凤毛麟角。 (二)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都进入信息时代了,什么都是用电脑,你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如今,很多孩子从五六岁起就被家长带着参加诸如奥数、绘画、舞蹈、乐器之类的“特长培训班”,而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练一手好字,而“耽误时间”、“谁都会写字,不算特长”、“升学不加分”等都是家长看轻孩子书写教育的原因。长此以往,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就要逐渐被社会遗忘了。 (三)小学生对书法缺乏兴趣和恒心 现在的小学生对画画、唱歌、上网等很感兴趣,但一提到书法就不同了。大部分学生对写字都缺乏兴趣,究其原因,除了当今社会对书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外,还跟书法学科的特点分不开。古人云:“书者玄妙之技也”,书法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书法的兴趣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书写实践,并对书法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后,才会产生的。而练字的最初往往要经过一段比较枯燥、比较艰苦的阶段,这段时间往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传承书法_高三议论文

传承书法 本文是关于高三议论文的传承书法,感谢您的阅读! 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华夏儿女,大家应该传承书法文化;而且,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考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在试卷中继承赏心悦目的书法文化。 就此而言,书法在语文作文中的美观程度,就反应出了个人对书法的传承力度。 中国书法,自仓颉造字以来,就有其不间断的历史在一种字体、一种字体地创新;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发展。到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书法的应用程度就更加高了。虽然说,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定了书法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化分水岭;但是,直到当知识不再局限于特权阶级,而向全社会各个阶层流动时,书法才随着汉字的大范围普及而得到传播与继承。因此,可以说,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书法走向古代中国社会各个地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早期的科举制度对考生的书法并没有相当程度的硬性要求,所以那个时候的考场书法还只停留在“纯记录”阶段。后来的明清时期,统治者开始对书法重视起来,并且到了“无书法,不进士”的程度。另外,加上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反感与遏制,使千篇一律的“馆阁体”这种楷书字体开始出现。回顾之前由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可算做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这种现象,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创新。其实都是对书法的双线传承。 前不久,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曾愤言:“如果人人都写印刷体,那还要书法家干什么?”其实,我对并不完全完成这种观点,因为比较符合对“大师”级别的书法家,而不符合初学者。所以,初学者必须学会“印刷体”,或者说是“碑帖”,这叫“临摹”。先“千篇一律”,才有创新的可能。就像政治课教的那样:“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看到衡水中学的“衡水体”,我是高兴的,因为看到了书法文化延续的命脉在搏动。但是当看到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批评“衡水体”时,我便想诘问:他们创出了什么体?如果想批评,那么先到那些对书法文化传承力度不如此猛烈的学校调研吧!因为没有实践,是没有发言权的。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我对中国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的看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的一部分,是众多中华古老艺术瑰宝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整个人类灿烂文明的见证,至少在我的眼里,没有任何的文字艺术能超越中国书法的境界。有人爱诗词歌赋,有人爱中国画,而我,却对你———书法,爱的深沉、、、、、、 中国书法是把中国特有文字通过一定的法度来发挥表现的,简单的点画线饱含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现在,简单的讲书法可以认为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但如何用毛笔写好汉字、写好一篇汉字?这与书者书养、学养、字内、字外的功夫有关,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是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写汉字的艺术,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离不开线条,而组成书法的线条既是抽象的又不是空想的。线条有方有圆,有刚有柔,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主有次,有对比,有呼应,有节奏,有平衡,有变化,有统一,甚至有生命,非常复杂。学习中国书法,离不开用笔,因书法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用笔被排在第一位。用笔,楷书四大家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书法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而用笔万变不离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疾、涩、浓、淡、粗、细。在用笔上非方即圆,非藏即露,非疾即涩,或方圆兼施,或藏露互济,或疾涩并用。在线形态上,可粗可细,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在质感方面,或刚或柔,或刚柔交替。自古至今谁能跳出这套已经成熟和确定的法则。因为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是在“五体书”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历代书家实践总结的经验。

正是这些经验或者法则才产生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而离开这些经验理论,不讲笔法,随便涂抹,就离开了中国书法。所以元代赵孟頫认为用笔千古不易,他是深谙个中之理的。 书法如何用笔,几千年来,古人、今人论者不少,有的讲颜鲁公用笔“屋漏痕”,有的说王右军用笔“锥画沙”,还有的讲“利锥界石”,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书法用笔要“车轱辘碾地”,论者心里明白,学者模糊不清,因为今人不能与古人对话,不能相互切磋,何为“屋漏痕”,何为“锥画沙”,何为“利锥界石”,“车轱辘碾地”,个人理解不一样,只能靠自己去领悟。但我的看法是,这是古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明用笔,那就是中锋行笔。 学练书法,要练用笔,要练结体。学用笔、学结体,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继承,但继承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新,但没有前面的继承,又怎样谈创新呢?创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种帖,需多种帖,那就需要学习别人的东西,集多个人的优点,融会贯通,结合自己情况,创出新风格,写出新特点。 书法的结体,将横线缩短,竖线拉长,就出现了长体造型的汉字——小篆;将横线左右拉长,竖线缩短,就出现了扁体造型的汉字——隶书;将线条做对比不大的平正规整组合,就出现了正方型或长方型的汉字——楷书;将线条做不规则的恣肆组合,就出现了形体多变的造型——行书、草书,而且用笔轻重、行笔快慢、用墨浓淡、线条粗细、毫锋软硬都对线条、章法风格特点产生影响。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感悟中国书法艺术之魅力 引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丰富的、独具特色而灿烂的文化遗产。 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有哪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 传统的年画、国画、壁画、面具、织绣、剪纸、玩具、皮影、民族服饰、脸谱、印染、陶瓷、木雕、书法等,而是民族艺术形式。 2、你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吗? 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汉语的书面化工具-汉字。这 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 六书之说 古人说书画同源,又有六书之说, 《书谱》中说,好 物和拟人化行为的思想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 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彝器文、吉金文。 ,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着名,艺术成就也高。 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峋嵝碑》,但周宣王的岐阳石鼓于公元七世纪被人发现,后代书家共称“古妙”,十只鼓形圆石四周刻有四 向新的高度。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清杨守敬称:“虽磨最 两汉书法艺术 着名,书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康有为将其分为八类,认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

作品,较之书于玉石上的“盟书”更具有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他与卫觊分庭抗礼,形成南北两派书风。 晋时玄风大炽,谈玄论道、风流倜傥为时代之风气,在生活处 胜,兄弟竞爽”,南朝缣素流传,简牍为多。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 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郗(鉴)、庾(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光炳千秋。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之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如何让中国书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如何让中国书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说起中国书法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而 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用电脑打字代替书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书法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要努力实现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更好的普及书法文化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书写水平。 一、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1.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随着当代书法艺术从其记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社会主流地位的退出,书法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与当今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作用所体现的程度。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反映的精神层面、审美等层面的感悟从而达到精神与道德上的提升。 2.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 书法艺术由于其漫长的发展铸就了其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每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不仅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线条表征,而且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那个时代也相应地发挥着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书法艺术文化价值主要为精神理念层,精神理念的文化价 值的直接表现就是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3.书法艺术的社会政治价值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从其产生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艺术创作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指导,毫无选择地必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中国书协在所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确保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4.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意象的艺术。这种意象思维对于开发人类的右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主要承担创造思维和意象思维。而左脑主要承担逻辑思维。科学地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是关系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书法艺术的这种对意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到作用无论从生理学、从发明创造学还是人类智能开发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理论价值及科学价值。书法艺术对人类意想思维的 科学价值不可 估量。 5.书法艺术经济价值书法艺术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的产生而产生。由于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大众化使得文化艺术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篇一:作文押题传承与创新】 2015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五) 继承与创新 【思路点拨】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人名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经典素材】 1.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