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下公债经济学考试范围剖解

15下公债经济学考试范围剖解

15下公债经济学考试范围剖解
15下公债经济学考试范围剖解

一、名词解释:

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为筹措战争或其他经费,采用征税还是发行公债的影响都是等价的。

公债挤出效应:在政府的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减少非政府部门的资金供给并形成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从而引起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的现象。)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非常低的时候,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低,债券未来价格下跌,因此人们采取不再购买或卖出已有债券来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需求弹性无穷大,货币政策失效。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印刷货币,货币创造来弥补财政赤字,但货币创造带来的通货膨胀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减少持币者实际财富,政府财富增加。政府制造的通货膨胀就像税收一样,使政府可控资源增加而公众可

控资源减少。同时,通货膨胀还使政府负担的公债贬值。这实质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

公债幻觉:指消费者持有公债时,误认为自己的实际资产(财富)增加了,因而增加即期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

公债负担:指公债的发行及其偿还给经济主体引致的各种经济损失以及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效应。

公债风险: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之下,公债运行的实际结果与公债政策主体的主管预期之间发生偏离,并对财政经济活动造成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公债危机:是因政府丧失债务信用,出现债务违约行为时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或损害性影响。

公债危机:是因政府丧失债务信用,出现债务违约行为时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或损害

减税公债:在政府每期实行平行预算并假定每期支出和税收不变的条件下,政府决定保持龚公子支出不变,同时削减税收,则意味着出现预算赤字,此时政府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的行为,为减税公债。

增支公债

国库券

资产效应

公债政策

庇古效应

公债代际负担

知识点:

1.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的几个理由

1.公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命题

2.从纳税人角度,公债资金也是一种公共资金,并会产生类似于税收一样的负担或公债危机;

3.从债务人角度,公债是政府筹集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4.从投资者的角度,公债是一种誉为“金边债券”或“银边债券”的重要投资工具;

5.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公债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稳定的重要“杠杆”。

2 公债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概念:

公债是公共债务或公共部门债务的简称,具体指个公共部门以公共信用方式举债的各类债务。而由于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公共事业三类,而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因此公债概念可分四个层次:

本质

本课程认为公债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信用,而政府债务的本质就是政府信用。显然,公共信用并不完全等于公共信用,只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

特征

自愿性

有偿性

灵活性

3.西方公债理论(代表人物、观点)

4.中国公债思想(代表人物、观点)

公债无害论:詹姆斯-斯图亚特,卡尔-迪策尔

公债有害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休谟

公债中立论:约翰-雷姆赛-麦卡库洛赫,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瓦格纳阿道夫公债有益论:凯恩斯

公债负担论:詹姆斯-M-布坎南

马建忠:第一个系统论述外债问题的中国人

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集大成者

马演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陈云:新中国建立初期

哈罗德-多马: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罗伯特-索洛:长期增长理论,宏观经济理论

保罗-罗默:罗默模型

新增长理论:保罗罗默《报酬递增和长期增长》、《内生技术进步》,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5、李嘉图等价定理、资产效应

P65

6导致公债幻觉的因素

P79

7公债的挤出效应画图分析(IS-LM模型、AS-AD模型)

P89

8公债负担分类

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

短期负担与长期负担

名义负担与实际负担

中央政府负担与地方政府负担

内债负担与外债负担

9公债负担及其限度理论

1)公债负担的适度性

公债负担适度规模指既能保证政府按期还本付息,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规模,具体来说就是指边际债务负担(成本)与边际债务收益相一致时决定的公债规模。

主要有举债成本(MC表示公债边际成本),和举债收益(MB表示公债边际收益)决定的,MC与MB之间差额表示公债净收益额。根据图分析:

当公债规模〈Q1,举债总收益大于总成本,MB〉MC,净效益为正

当公债规模〉Q1,举债总收益小于总成本,MB〈MC,净效益为负

当公债规模=Q*,净效益为最大值,此时MC与MB斜率一致,由上述可知,当公债规模小于特定临界值Q1时,政府公债规模处于适度状态,最适度规模水平则为Q*点处,当公债规模小=大于特定临界值Q1时,政府公债规模过大,效益降低。

2)公债规模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闲置资源存量,国家资产总量,国际收支情况,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公债发行与可能以及公众牺牲程度等。

具体的,国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水平,纬来公债偿付能力,可供公债吸收的居民储蓄余额等。

10.公债风险概念、特点和类型

P112

11公债危机和公债风险的联系和差异

公债风险

由于我国的公债规模大量客观存在,因此我势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债风险。因此在我国,与公债风险有无的问题相比,公债风险的大小问题更具争议。

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债负担及其风险问题,存在普遍负债,债务多余,管理失控,风险显现等特点。据同统计,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庞大,而对于或有显性债务规模,目前尚无确定的统计数据,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财政应该承担的隐形担保责任比较模糊。另外,中国的干部征集考核机制也助推了地方基层政府债务及其风险的形成。

虽然由于许多公共数据不透明不真实等问题,许多债务规模估计往往都是粗略和不完全的,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我国真是的公债负担率比我国显性直接债务负担率要高得多,即我国公债整体或综合风险较大。

公债危机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显性债务风险较低,但综合债务风险较高,有债务风险而无债务危机,但必须具备债务风险意识,构建债务危机防范和预警机制。

但事实上,若以科勒的公债危机定义为评价基准,则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已经陷入公债危机的境地,即我国存在局部的公债危机,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债务国模不仅普遍较大,而且增速较快。至今为止危机尚未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卖地取得巨额收入来在偿还债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危机的爆发,但是这必然只是应拆东墙补西墙,当房地产市场出现巨大波动时,地方政府的公债偿还缺口将无力填补,债务危机或许就会爆发。

特别是现在乡镇政府失信问题严重,乡镇政府欠账现象普遍,政府公信力日渐减弱,这也是公债危机爆发的前兆。

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存在局部的、地方性的公债危机问题,这种公债危机在总体上虽然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已然处于是空的境地,并对地区政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12公债政策的目标、内容传导机制

目标

即公债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公债政策目标是公债政策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公债政策的方向和路标。

从目标的实现期限与难度来看,公债政策目标可分为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

直接目标:与政府借款操作有关或与政府债务管理有关的政策目标

1)弥补财政赤字,满足政府筹资需要

2)降低此财政支出筹资成本

3)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保证公债顺利发行 4)维护公债市场稳定,执行经济调控政策 最终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内容构成体系

从公债运行的不同阶段来看,可分为公债的发行政策、流通政策、使用政策和偿还政策。

从对公债的调节和控制角度来看,可分为公债的总量政策、结构政策。 传导机制(传导变量)

公债政策的中间指标主要有两种: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公债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指在公债政策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宏观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公债的流动性比率指市场变现能力和程度,包括公债券流动率和公债累计余额流动率。

操作策略:

变动政府公债的期限构成 调整公债应债来源结构 公债政策的利息率效应:

指通过调整公债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对宏观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公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最能反映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意图的代表性利率指标

操作策略:

调整公债发行利率 调整公债实际利率水平

13公债是特殊的金融品

公债不是货币,但却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因此,公债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

公债政策制定者

改变公债流动性条件

影响公债资产的流动比率程度

影响金融市场上资产的流动性构成

产生扩张性或一致性的经济影响结果

公债政策制定者

调整公债利息率水平

改变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及其结构

引致市场利率变动和金融与实物资产调整

影响经济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动

我国:

M0=流通中的货币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M0=现钞+铸币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即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

显然。政府发行的公债券具有“准货币”或“货币近似物”特性。主要理由:(1)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公债安全性或信誉性相当高,甚至仅次于现金

(2)公债的市场流动性相当高,即公债持有者通常都可在债券到期时将公债转换成现金(如同定期存款),或将未到期的政府债券在债券市场或金融市场上出售来变换成现金。

(3)公债的流动性往往跟公债本身的期限、可转让性、币种等特性有关,而短期政府公债往往被称为“仅次于现金的有价凭证”。

尽管公债是一种“准货币”,但两者的经济效应往往有所不同。P143

14.公债发行过程中的货币效应分析

公债: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

公债不是货币,但却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因此,公债可视同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

政府可通过两种渠道对预算赤字进行融资:发债和“印钞”。政府的预算约束公式:

预算赤字=债券的发行额+货币基础的增加量

公债与货币增长的两种理论联系:(1)政府在无法偿还巨额债务时,通过增加货币存量并制造通货膨胀来使债务贬值(内债),并取得相应的收入;(2)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为此需要增加高能货币的供应量,货币即被“印刷”出来。

公债发行中的货币效应:

1,社会公众作为公债认购主体时,不会增加

或减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

2,商业银行认购公债

用超额准备金买回带来货币共给的增加

用收回贷款的资金买则不会增加或减少经

济中的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直接从财政部门认购或间接通过

金融市场买进都会导致货币共给的增加

公债流通中的货币效应:

公债是准货币

公债交易吸纳流通中的货币量

公债偿还中的货币效应

货币发行偿还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胀

以长期公债替换短期公债会抬高长期国债利率,抑制投资,产生紧缩货币需求效应

以短期公债替换长期公债会抬高短期期国债利率,提高流动性,刺激投资,产生扩张货币需求效应

增税还债法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多变的

15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16.公债影响长期经济增加机制原理

公债政策公共支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物质资本积累

教育支出,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R&D投资,促进生产率提高

提供公共产品,补贴正外部性,改善资源配置

17晚清时期的内债

晚清时期

总体上,清政府的外债政策可划分为禁止举借外国资本、允许谨慎借债以及依赖外债维持政权三个主要阶段。清政府的外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片面性和被动性。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钱币相当长时期内流通于东亚及东南亚,“当时东至日本,南至南海诸国,多行使中国铜钱,俨然已取得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国力强盛时,外债对当时中国简直不知何物。

清政府宣布“开关”贸易,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广东洋行制度--即一切进出口都必须通过广东十三行,属于垄断对外贸易的封建官商,并拥有代政府征税和监管外商的职能。

由于政府侵占(采办贡品和交纳贡银)、封建官史的贪婪榨压、行商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国内金融业不发达,不得不依赖外商贷款,忍受高利贷盘剥。

行欠属洋行商人个人欠下的巨额债务,似属私债。但洋行是垄断对外贸易并代理政府监管职能的官商,这种性质使行欠具的“官债”色彩。--“行欠”,先由十三行商人从“行用”(行业发展风险基金)中代偿,最后300万元(银元)在英国入侵者刺刀之下由清政府“赔偿(《南京条约》第五条)。从行欠的偿还来看,相当于“私债-准公债-公债”的转化过程。

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国库由战前盈余变成空空,“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为此,清政府加捐税,导致起义不断,政治统治风雨飘摇。清政府对各地方政府发布“就地筹饷”上谕,“以本省之钱锒,作本省之军需”。东南沿海诸省尝试以海关收入作抵押向外商借债。清政府面对地方政府借外债的心情是矛盾的,但态度是默许的。

外部入侵使得清朝海疆、陆疆同时告急。清政府围绕军需粮饷的举借外债问题展开大讨论。“洋债不宜多借…波斯等国皆因公债过重,致利权为他国所持,国势因此削弱,前车之鉴可以寒心”。左宗棠则认为“借用洋款实于中国有益无损”。左打动了清政府,许其借洋债500万,户部拨200万,地方解缴300万。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无论是赔款,还是兴办实业(洋务)或新政,以及镇压革命,清政府都借助于外债,从而走上了依赖外债的道路。

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赔偿日本军费2万万两(相当于清当时4年财政收入)。为此,清政府成立筹措借款委员会。

从“东学西用”到“西学东用”的变化

18外债的双重性分析

P281

19外债与内债及外商投资的比较

P283-284

20社会热点:@一带一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供给侧改革、财政政策、公债政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问题。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微观经济学50% 宏观经济学5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微观经济学 (一)价格论 1.需求的基本理论 需求,需求函数,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动。 2.供给的基本理论 供给,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曲线的变动。 3.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变动及计算,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及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4.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边际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5.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的影响,点弹性、弧弹性的计算。 6.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二)效用论 1.边际效用分析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剩余。 2.无差异曲线分析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及其变动,消费者的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及市场需求曲线,恩格尔曲线。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吉芬商品,各种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及其区别。 (三)生产、成本论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及其变动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生产的三个阶段。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及其变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及其计算,生产扩展线。 4.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规模经济 5.短期成本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隐成本,显成本,沉淀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6.长期成本

中级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全面复习。 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作图分析、计算、简单和论述。 关于论述, 重点关注失业的经济效应; 1、失业者的私人成本——收入上的减少,等于以前的工资与任何失业救济之间的差额 2、失业的社会成本:产出损失,等于现实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这包括失业引起的除失业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损失 (1)政府损失了税收收入,还要增加相应的支出 (2)企业损失了在充分就业情况下所能赚取的利润 (3)其他工人损失了国民产出较高时本应挣得的额外工资 如果联系价格变量,货币需求曲线是什么? 根据PQ=MV ,价格越大高货币需求越大。 如果联系利率变量,货币需求曲线又是什么? 不要M 部分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 技术水平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封闭经济;劳动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且为常数;储蓄是收入的函数;人均收入函数符合“稻田”条件 “稻田”条件: M/L

有y=f(x),f(0)=0,f'(x)>0,f"(x)<0 ∞=→)('lim 0x f x ,0)('lim =→∞x f x 解释稳态增长条件的内容; 稳态增长是经济呈均衡状态S=I 时的增长 设S :储蓄率,Y :人均收入,S ·Y :人均储蓄 人均储蓄的用途,“资本广化” n :劳动力(人口)增长率,k :人均资本,δ:折旧率 资本广化=(n+δ)·k k k n y S ?=?+-?)(δ 稳态条件的增长要求Δk =0 ∴k n y S ?+=?)(δ 运用索洛模型,说明为什么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①技术进步使单位资本产出增加或单位产出不变节约资本。 技术进步使y =f (k )上移 ②经济稳态增加条件为k n y S ?+=?)(δ,由于技术进步,在稳态点不变下,人均收入也会增加 *-+=y y y n y * 1' ③结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因素。

经济学专业的分类

经济学专业细分 经济学基地班专业 主要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初级、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初级、中级)、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 经济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商务应用软件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 财政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中国税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地方财政学、公债经济学等。 金融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金融(双语)、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国际投资(双语)、金融风险管理、投资银行(双语)、金融衍生工具等。 金融工程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财务会计、固定收益证券、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计量学、投资银行学、数理金融、金融实验分析等。 贸易经济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网络支付与结算、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批发管理学、零售管理学、商业规划学、区域市场与区域贸易、贸易史等。 统计学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原理、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以及现代金融统计、现代商务统计(含市场调查)、现代工业统计(含统计质量控制和六西格玛管理)。 保险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利息理论、寿险精算、财产与责任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 税务专业 主要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国际税收、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 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 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 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 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 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最新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知识点总结这个总结是按照蔡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主要以讲义为蓝本,同时参考了课本和其他少量资料,按照我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增删。希望对大家有参考意义。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 1、总产出(GDP) (1)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2、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3、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形成原困、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成本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4、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和价格水平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计算一年内在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总和,从而得出该年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包括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G、净出口NX。 2、收入法 从收入角度,将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具体项目有: 3、增加值法:GDP计算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因此,相加的应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非中间产品的价值。 三、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GNP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吗?) 1、不能衡量不进入市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2、地下经济无法统计入GDP;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又称需求定理,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又称供给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6.家庭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7.价格--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价格——消费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我们把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叫收入——消费曲线。 9、机会成本:又称替换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0.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11.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12.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13.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 14.均衡国民收入: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衡收入。 15.乘数:又称为倍数,是指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16.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1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量之间的比例。公式:m为边际进口倾向。 18、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9、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0.再贴现率:是指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21.存款准备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所以又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22、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包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说明 【复习范围】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 【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 GDP(或GNP)的含义;】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原则 【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GDP=C+I+G+NX 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 GDP-折旧额 (3)国民收入(NI)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 NI = NDP -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注: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 (4)个人收入(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PI = NI - (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DPI = PI - 个人所得税 【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 用Y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资(I),即: Y =C+ I 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 Y=C+S 由于: C+I=Y=C+S,就得到 C+I =C+S I S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经济学考试范围答案(部分1)

2、一个农民种植了1 蒲式耳小麦,并以1 美元的价格卖给磨坊主。磨坊主把小麦磨成面粉, 然后以3 美元的价格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面粉制造面包,并以6 美元的价格卖给一个工 程师,工程师吃了面包。每个人的增加值是多少?GDP 是多少? 【答案】每个人的增值等于成品的价值减去每个人支付的原材料的成本。因此农民的增值是$1 ($1-0=$1);面粉厂的增值为$2(他以$3 的价格卖给面包店,而以$1 的价格购买面粉);面 包店的增值为$3(他以$6 的价格卖出面包,以$3 的价格买入面粉)。GDP 是总的价值增量,即 $1+$2+$3=$6。注意:GDP 与最终产品(面包)价值相等。 3、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其男仆。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他,而且她也 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结婚如何影响GDP?结婚应该如何 影响GDP? 【答案】当这个妇女与其男管家结婚后,GDP 下降的值等于男管家的薪水。由于GDP 计算的 是总收入,而由于他们的结合使工资消失,因此GDP 少了一份管家的工资。如果GDP 衡量的 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值,由于实际的经济活动总量并未变化,那么他们的结合就不会影 响GDP。然而实际GDP 并不是一种完善的经济活动衡量手段,因为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 服务。一旦管家的工作成为家务的一部分,它的服务就不再计入GDP。正如本例所述,GDP 并 不包括家庭中所有的劳动服务。简而言之,GDP 不包含某些物品或服务,例如耐用消费品(汽 车和冰箱)的租赁和一切不合法的交易。 4、把下列交易归入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A、波音公司向空军出售一架飞机(政府购买) B、波音公司向美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投资) C、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净出口) D、波音飞机向阿密拉?埃尔哈特出售了一架飞机(消费) E、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半年出售的飞机(投资) 7、政府增加税收1000 亿美元,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6,以下各项会发生什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082 课程名称:公债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public debt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 财税类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财政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公债活动是一个横跨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本课程试图对日益繁杂的公债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全景式勾勒,讲授内容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中国特征的公债问题,希望能为财经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思考公债经济学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平台。本课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公债活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与理论;第二部分分析、考察世界各国公债活动与公债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中外公债管理政策。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公债经济学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要求能获得对各种公债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及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债思想演变、理论发展、管理改革、制度变迁等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更加关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公债经济学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2.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3.理解关注和重视公债经济学的主要理由。 4.掌握公债结构的划分标准、不同类别及其主要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实世界中的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中国的公债活动扫描;(2)世界范围内的公债活动;(3) 公债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外公债活动发展概况;影响公债规模的经济条 件;现实世界公债活动的主要特点。 3.问题与应用: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和理性思考。 第二节为什么要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命题;(2)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的几个理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债的基本功能。 3.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活动与问题的重要性,掌握公债的基本经济功能。 第三节公债: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1.主要内容:(1)公债的概念界定;(2)公债的本质之争;(3)公债的 “三性”特征;(4)公债的种类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3.问题与应用: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第四节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的学习目标;(2)公债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学习公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3.问题与应用:理解学习公债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 (三)思考与实践 1. 如何理解公债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2. 什么叫公债结构? 3. 理论联系实际,请您谈谈我们为什么关注和学习公债经济学? 4. 如何学好公债经济学?请谈谈您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只是分享

《公共经济学》复习 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 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6.偏好不合理-优质品与劣质品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正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负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 纠正外部效应三种设想: 1、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 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着两方面特征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总体特征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

宏观经济学考试围 单选20'辨析题20'简答20'作图分析题10'计算题15'论述15' 第九章、第六章三四节、第七章三四节不考。第三、四、五十章是重点,约占70%左右。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分,辨析题20分,简答题20分,作图分析题10分,计算题15分,论述题15分。 第一章占5%以下,估计考选择题; 第二章占10%左右,掌握用收入法及消费法算国民收入,一二三四节比较重要; 第三章占10%左右,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怎样求均衡GDP,节俭悖论; 第四章与第十章结合考,占40%,考察投资函数,IS、LM曲线,货币需求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对IS-LM曲线的移动作用),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流动偏好性的缺陷,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 第五章同样结合第十章考,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不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曲线的移动作用,求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物价水平,模型与政策的结合; 第六章占10%左右;第七章,第八章占15%小题。 反正重点是三大模型,大家有什么别的消息多多补充哈! 宏观经济学考试容 第一章<=5’ 第二章<=10’国民收入概念,GDP、GNP、NI及其相互关系,收入法/支出法 第三章<=10’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如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节俭悖论,乘数原理第四章投资函数,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twice),IS曲线,LM曲线的三大区域,求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及配合使用,凯恩斯极端、古典极端) 第五章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货币政策),古典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求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AS-AD Model下的政策分析 第六章<=10’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三、四节不考) 第八章<=15‘ 第九章不考 第十章容包含在第四、五章中 注:第四、五章约有55’,分数加总肯定是100分的哈。 题型: 单选20’辨析20’简单20’作图10’计算15’论述15’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宏观经济学A》考试大纲 (48学时) 一、使用教材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二、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题型大致比例:共100分,其中单选题:10%(每题1分);名词解释题:15%(每题3分);计算题:20%(每题10分);简答题:40%(每题8分);应用分析题:15%(1题)。 三、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相关概念;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内生产净值(NDP) 3.国民收入(NI) 4.个人收入(PI)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了解和掌握:均衡产出的概念,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四、乘数论 五、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六、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七、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决定,IS和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等。 考试内容要点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