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

●向达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被誉为东西方的伦理学之父,作为轴心时代的文化英雄,他们的思想言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孔子对中国重史、伦理本位及注入式教学等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理性、平等、自由及启发式教学的影响等。在当下时代,东西方文化都遇到了较大的困境,需要在碰撞与融合中获得新生。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77(2010)11-0047-05 作为中西文化的圣哲,孔子、苏格拉底有颇多相似之处。

其中最核心点在于,两者以文化轴心时代的主心骨身份深深影响了中西文化的特质结构和发展走向,而这种影响以更深层次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理意识深处,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政治取向。

先秦与古希腊时代是人类文化轴心时代,是各民族文化繁荣和奠基时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古代文化的某些

因素进入了轴心时代期,并成为新开端的组成部分。”[1]就西

方而言,这种轴心时期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成熟的理性主义体系的建构,此体系融合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理性与苏格拉底及其后学的属人理性。①

理性、民主、自由、平等及法治等西方文化理念已播种其中,这为日后西方文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智识土壤。“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存在。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

期,并被它重燃火焰。”[1]之后的西方文明要么是对这一理性

体系的完善、补充和发展,如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教改革等,要么是对这一体系的批判与反思,如现代非理性哲学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等,这似乎印证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论断:“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②

中国亦然,先秦的文化轴心时代铸就了中华民族核心的文化精神。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堪为显学。西汉时期汉武帝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又“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礼入

律”直至《唐律》“一准乎礼”,完成了儒学的政治转向,德主刑

辅的中国式封建君主专制政治模式得以形成。正如谭嗣同在其《仁学》中所言:“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业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

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2]作为文化轴心时代的领衔主演,苏格拉底与孔子对各自轴心文化的建构产生了核心作用。二

孔子与苏格拉底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对各自民族的文化进行了总结、补充与发展,成为各自文明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两者在这种知识的时代担当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都以救世主的心态积极介入历史的场域。苏格拉底曾把自己比喻为希腊民族的牛/,自己的存在就是对民族奋进的鞭策。孔子也是踌躇满志,曾曰:“凤鸟不至,河不出

图,吾已矣夫。”[3]对自己的执政能力也是自信满满,“如有用

我者,吾其为东周乎?”[3]还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3]当然其能力也得到世人的认可。仪封人曾把他比喻成木铎,是传播正道的圣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历史正如仪封人所言,孔子虽辞宫后不曾得仕职,但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传儒道于天下,行使着木铎的使命。

第二,两者的毕生努力方向都为伦理学,扮演着各自民族的“伦理学之父”的角色。

第三,两者都述而不作,没有文字著作留世,有的只是他

?

74??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0659074.html,

《武警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总第174期)?文史研究?

们后学记录的语谈录。

第四,两者都倾力于教育事业,对后学大力培育,且在教学中都用启发式教学。

虽然二者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就本质而言,两者的风格却迥然不同。

首先,两人政治取向不同。两人虽都有深切的救世情怀,但苏格拉底仅将自己的理想定格在精神领域,不曾有过做官的打算。在对古希腊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之后,他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实现了古希腊伟大的“伦理学转向”。虽然他关注和思考的是人间事,是实践理性哲学,但仅为超越的层面,对政治实践不甚衷情。他一生最大的政治实践就是曾担任一次五百人会议的轮值主席,在任职期间,他曾极力与政府对抗,提出不处死十将军的议案,但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临终前,苏格拉底庆幸自己幸好没入仕途,否则早就命殁黄泉了。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孔子对政治实践热情很高,而且周游列国主动寻找入仕机会。因此对于凤凰不出、河不出书大发感慨,称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辈子就完了。[3]

而且口出狂语,信誓旦旦,说如果有人用他,东周礼崩乐坏的局面将会得以彻底的挽救。一年可产生明显的治理效果,三年可实现稳定繁荣。[3]

而且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引起了邻国齐的震惊,定公十年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4]

当孔子做大司寇使鲁政事大有起色时,更是引起了齐人的恐慌,有言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又进谏曰:“清先尝沮亡,沮亡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4]

于是齐国用美人计和离间计使孔子去鲁适卫,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后终不得见用,遂用心于《诗》、《书》、《易》、《春秋》,以此寄托深厚的仕情。司马迁言:“《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4]

后人有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与苏格拉底政治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文化旨趣上的分野。儒家具有强烈入世功利性,而西方的文化却相对超脱形上,为真理而真理,从而使其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创新意蕴,同时也铸就了西方人自由、独立的人格取向。

其次,思维方式的迥异。在思维方式上,苏格拉底是共时性思维,而孔子则是历时性思维。共时性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因而充满活泼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它对问题的解决,不是像历时性思维那样按固定的路径走,而是自由发散,殊途同归,直奔主题。如果把历时性思维比喻为一条通向真理目标的路径,那么共时性思维(或曰发散性思维)则是多条,因而使问题的解决充满立体感,结果也更趋圆满。

较之共时性思维,历时性思维更易导致历史主义和保守主义,思维易呈依赖性,希望能在历史

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热衷于范例或历史典故的具呈。孔子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典范。这就是典型的“未尝离事而言理”的上古史学叙事传统。于此,章学诚评价道:“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经,皆取先王典章,未尝离事而著理。”[5]

这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善于在历史中挖掘说教范例的

原因。

共时性思维由于自由活泼、立体感和创新性强,因此容易导致对本质的揭示。虽然未必能够揭示本质,但在归纳总结现象的过程中已包含了一些关于本质的界说。因此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路线。罗素对苏格拉底的言说颇有诟病:“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末争论

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6]

罗素认为苏格拉底式的探

索方式会受知识之限,在逻辑领域较适用,实质而言,因为苏式的方式因此包含了归纳和综合思维手段,所以对于知识没有排拒的嫌疑,反之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会受知识所限。

共时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历时性思维方式是情景主义的思维方式,两者的差异,直接导致二者在言说方式上的差异,也使二者的启发式教学风格迥异。

第三,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方式的差异。苏格拉底与孔子都是伦理学思想大师,两者都有众多的追随者,二者在成人方面都倾力而注,堪称杰出的教育家。两者在教育方式上都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但实质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苏格拉底是发散性思维方式,因此他很强调定义

(即本质)在探讨中的前提地位,或曰,探讨的最终归宿便是

本质。这就决定了苏格拉底的谈语是一种求真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智慧游戏,在其中能让谈话者感受到智识的愉悦。虽然很多时候这种探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例如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美是什么。希庇阿斯说美是“漂亮的小姐”,被苏格拉底反驳了之后,他又说:“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苏格拉底反驳说,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的像没有用金而是用象牙和云石做她的面孔和眼睛,因此美不在昂贵和华丽,而在于恰当。结果苏格拉底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

问。”[7]最后苏格拉底发出感叹:“美是难的。”这场对话缘起

于智者希庇阿斯邀请苏格拉底去参加他的一场文章朗诵会,于是话题从怎样评判文章的美丑上升到“美是什么”和“美的东西是什么”的探讨。从这场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问题:其一,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是以定义为前提和归宿的,在这里“美是什么”就是前提和归宿;其二,苏格拉底式的谈话,重过程不重结果;其三,苏格拉底式的谈话是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主体间性的理性行为。

苏格拉底虽自比于希腊民族的牛/,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却相当低调。他首先承认自己对拟探讨的东西一无所知,然后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再找出这种回答的矛盾而否定之,然后又回答又否定,直至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但实际上在很多时候都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苏拉底称这就是他的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就像孕妇怀有胎儿一样,谈话的对方也具有知识,他所做的不过像接生婆一样把真理助产出来。因此整个过程实质是平等的主体间性的行为过程,谈话的目的和核心即真理。他们是在玩追逐真理的游戏。苏格拉底的

?

84??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0659074.html,

向达: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

这种言说方式也真切地体现了辩证精神。其一,表现为现象———本质的辩证;其二,表现了肯定———否定———肯定的逻辑辩证。苏格拉底的这种逻辑方式为柏拉图成长为“辩证法之父”提供了智识基础,也对日后的“否定神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苏格拉底的自由、平等、理性和真理中心的言说方式不同,孔子在教学中表现了另外一种风格。

由于孔子的思维方式是历时性的,具有强烈的情景倾向,因此他在教学或曰言谈中对历史有很强的依赖性。企图通过范例来达到伦理说教的目的。而历史的范例是既成事实,更多地会让人产生模仿的思维依赖,形成权威偶像崇拜,对人的思维产生奴化作用。当然并不是说历史在教育中没有作用,反之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问题是孔子那种历时性的思维方式使思维停留在单一线性层面,缺乏自由的创新意识和渠道,所以扼杀人们对真理追求的智识热情。结果导致整个的教学成了注入式教学过程,或曰话语霸权的传输过程,这根本上是一种不平等不自由的对话。

《论语》充分表现了这种不平等不自由的言说方式。也即在这些言说中,基本是一问一答的固定模式,而缺乏自由平等的讨论。学生问,孔子答。孔子的回答就是定义,几乎没有回旋反驳和讨论的余地,这是一种典型的话语霸权,思维专制。由于话语霸权,孔子与弟子的言说也没有明确的真理标准,孔子的回答即是标准,无需辩驳和探讨以寻求更深一层的答案。例如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种回答颇为生硬,显然颜渊一头雾水,便问:“请问其目。”也即请说具体点。孔子还是很简洁的一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时颜渊似乎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便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7]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不甚聪敏,但一定遵照老师的教导去行动。这颇有“是!长官!”的军事言说意味。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也是最贴心的学生,因此,颜渊死时,孔子大发感慨:“噫!天丧乎,天丧乎!”[7]

所以孔子对他的问仁还算比较客气,没有不耐烦,用语也较多。当司马牛问仁时,孔子回答简洁:“仁者,其言也訒。”这当然会使司马牛不知其解,于是追问:“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孔子还是很简洁地回答道:“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7]这么武断的回答显然对于问者是不太礼貌的。但孔子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方高一层的平台,所以他的心是坦诚的,因而没有因此而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样的对话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在这些对话中我们还发现学生也很“乖”,问得也不多,对孔子的回答也似乎深信不疑。这种情景可能有两个理由。其一,孔子向来讨厌巧辩言多的人。认为这些人很难说是君子仁人,因为他曾说“刚毅术讷近仁”,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7]

他认为仁是无须辩驳的,仁者自仁,无需多

言,因此他开始反省自己了:以前是不是说多了。于是对学生说:“予欲无言。”学生着急了,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即如您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解释说:“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

这就是典型的不

言之教。其二,孔子架子较大,庄严持重,学生有畏惧心理。当时人们对孔子的普遍感觉是:远看很肃穆,当你问话时他较亲切,但回答时却很严厉。这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风范。

作为文化轴心时代的精神领袖,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政治取向和教学模式,熏陶和铸造了两种大异其趣的民族文化精神,其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差异和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二元论与一元论。由于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转向将人们的视线从天上拉到人间,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这种关注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精神,使人们习惯于“人”与“非人”或曰主体与客体相区分的思维模式。这样,灵与肉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分化开去,灵是一种超越于肉体的客观存在。柏拉图正是在苏格拉底的思路上将“理念”剥离肉身,构建了一个二元分立的理性主体体系,而中国由于缺乏自由的真理追求精神所以灵很难从肉身中超脱出来,它的文化模式是一元论的、混沌的。这种文化模式的分歧,导致了中西方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差异。西方重超脱的“灵”,所以其“人”就很容易平等,其“灵”也理所当然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倾向于“天人相分”,世界只是“人”这个主体的对象而已。而中国由于一元的文化模式,所以灵即精神的层次导致了其载体“人”的分层,为等级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人性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是混沌的“天人合一”。

第二,知性与诗意。由于西方文化主体意识强,二元分立,天人相分,所以他们对真理和知识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因而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理性倾向。这种理性不仅渗透于其伦理意识中,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随处可见。最明显的就是科学领域。科学直接就是理性化身,甚至在宗教领域也有理神论。

在感性最强的美学领域也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之说。在大众文艺中,理性也成为其普遍的言说方式,其文化作品似乎不是为美而存在,而是为思考而存在。比如在其电影中,其中的主人公的语言充满了哲理,其言行的主旨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知性的结果,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有些艺术流派也是对现实的充满感性的理性反思。毕加索的立体派,文学中的荒诞派、意识流等,都是对现代理性的反思。不过不是用哲学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在此,艺术成了理性的工具。这些现象似乎可以在其伦理原则中得到一定的解释。苏格拉底提出“美德知识”的伦理原则后,使理性成了至善的标准,成为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苏格拉底认为理性是灵魂的本质和核心,所以理性体现了人的本质。这种思想在其后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马克思等的思想中也被沿袭

下来,真可谓“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语)。这种做人的最起码的理性准则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向其他的意识形态领域蔓延、渗透,从而成为其普遍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相反,在儒家文化熏陶和渗透下,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诗意的文化。对此可以理解如下: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主客合一、天人合一,所以天然的符合审美的法则,美———如意

?

94??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0659074.html,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In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there are two education masters can be comparable to each other.o ne is Confucius in China and the other one is the ancient Greek Socrates, which up to now are still praised in the world. Imagine,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what sparks will they collide out?

As we know, Confucius is considered as the greates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ages, and Socrates wa s a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who was regarded as a saint dying for the pursuit of the truth. Whe n it comes to educational mode,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till ho ld volume of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us, Confucius's teaching method is the gentleman type, although i n the teaching he is an amiable old man,he established the basic specification of teacher’sabsolute authority.In general, Confucius taught studentsby theknowledge-transference way. Altho ugh he also prompted the student, what he did was intended to find ways to let them understand w hat the teacher said better.So he was not happy for students against the intention of their teacher.T his educational mode ismo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the teacher's loyalty and understanding, to bel ieve in authority.

However, Socrates’ teaching method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onfucius’. He never taught st udentsthe ready-made answers, buttookdispute, cross-examine and so on to force student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finally found the answer to their questions.He didn’t care whether they thought the same with their teacher and they believe what the teacher saidor no t.The Socrates’ mode is mo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eir own reasoning ability and self-awareness . So Plato, whowas good at thinking and pursued the dialectical way, became the heir of Socrates' education style.

From the way of education, Confucius transmitted knowledge while Socrates forced students them selves to get knowledge;Confucius taught people to believe while Socrates taughtthem to doubt. Of course, they both paid attention to the heuristic teaching and encouraged independent thinking i nstead of the force-feeding teaching with results given directly. If they two learnt the teaching idea from each other, the world culture will be further integration.Also, China's feudal culture bound w on't continue for so long.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ultural conflicts will be reduced and the world wil l be more peaceful.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撰写于2002年 在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首倡者,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

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国与西方教育史上、思想史上的居于开创地位的伟人,这种来自于起点的不同,耐人寻味。这种不同与差异给人以启发:文化的丰富传统,历史的丰厚资源,为教育、学习,也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但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成为对自由思想的一种限制。文化传统的“浅”,使教育、学习和思想缺少了丰富性,但却造就了创新、发现、研究的品格。 历史的作用是一分为二的。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对待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002.5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当孔子遇到苏格拉底

当孔子遇到苏格拉底 【摘要】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影响绵长不绝。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其道德教育思想有相似之处,但其理论基础、教育过程、价值取向与教育方式也迥然相异。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传统,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和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改善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异同;启示 一、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孔子生活的时代环境。孔子生于春秋时代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组织变迁得最厉害的时代。是时,西周以来的国家权威开始全面崩溃,“周文疲弊”,传统世袭社会开始解体,社会阶层流动形成,社会经济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走向衰微;士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环境。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户修鞋匠家中。一生喜欢与人交谈,甚爱探讨政治、军事、道德等社会问题。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由盛及衰的转变,他试图通过引导人们的追寻美德从而重塑强大的雅典城邦。苏格拉底期望通过自己和人们的交谈使得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能够找回反思精神,而不是轻信智者的言论,从而找到真正意义上统一的道德。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简述 (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礼”是道德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其作用为维护社会宗法等级制度和规范个人行为礼节。 (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若用一字来概括,那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万物的本源和最高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万物是受到善或道德的约束才结合在一起的。善是一切美的标准,是促使灵魂追求美德的动因,它催生道德之光并是这种道德光线的主导。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普及伦理,提倡德性具有可教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理性把握的对事物自身本性的认识,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善的知识,整个世界的理念的知识,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个体灵魂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 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 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它是一种谈话方式,一种自由愉快的社交。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索、回答,以便对自己想说的话存疑和对别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例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美诺: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就分别回答了男人的美德是什么,女人的美德是什么,等等,苏格拉底讽刺他说:“当我只问你一种美德时,你就把你所留着的一窝美德都端出来了”,而这并不是他所要问的,他要问的是“美德本身”。因为美德“不论他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就这样以“无知者”的身份一步上引导美诺进行推导,从具体的感性经验,指出构成美德概念的部分概念(正义,勇敢等等),最后推出美德是一种“知识”。这就是引导人开始了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寻找从每个人中都可以找到的普通的道德本质。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10659074.html,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34期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 2011年的金秋时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希腊雅典孔子学院、弗雷展会集团、意 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瑞中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孔子文化行暨中欧文明对话系列活动于10月10日至20日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意大利的罗马和希腊的雅典举行。山东文化代表团带着孔子故乡的问候,来到遥远的欧洲,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与访问活动。 民间艺术亮相苏黎世 10月11日,中国民间艺术展在瑞士苏黎世奥布里姆勒文化中心举办。 瑞士是首批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欧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热情日益高涨。 展览选取了陕西华县的皮影、山东潍坊的年画和各地剪纸精品共60余幅。瑞士的观众通过观看中国农村的草根艺术感受到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生活,从而增进了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展览会上,来自相关地区的专家还向瑞士朋友介绍了民间作品所包含的故事和寓意,使观众获益匪浅。瑞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汪人健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深化交流。 孔子文化展在罗马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跨越万里,相互沟通,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近年来,意大利已经拥有了10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是一项着眼于青年、未来和友好的事业,它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桥。 10月14日,孔子文化展开幕式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行。此次展览由50余幅精美图片组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创立、传承和变迁。展览受到了各地孔子学院师生及当地民众的欢迎,让欧洲观众对孔子有了更亲切和人文的感受,并对其生平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古老智慧,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同样,没有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就没有现代的亚洲。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曾经共同引领世界文明走出蒙昧,向前发展。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 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 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

when socrates met confusious当苏格拉底遇到孔夫子

(1)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ideas about the topic: when Socrates met Confucius. Socrates, a sage in the Western history, and Confucius, a sage in the Eastern history, both are very famous educationists and philosophers. In ancient society, people couldn’t have a formal school to learn knowledge. It was these two philosopher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ho set up schools of different style to bring light into people’s confused minds. So, Socrates and Confucius are great educationists in human history. But, Great educationists as they were, they had qui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s of their methods, let’s image a scene! One day,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giving their own students a lesson on Truths. Confucius would say: “My students, today, I will teach you what is a truth and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ue and false.”and then presented some examples, mostly stori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ruths. Socrates: he would ask at first: “Dear sirs, this time, please tell me what a truth is?”Having been replied, he would not give out any comment and just kept on asking: “then dear sir, what is a fallacy!”“How can you distinguish them?” By such endless questioning and even debating, he cultivated students’ own ability to reason, to deduce and to put forward a conclusion themselves.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example, it is clear that Confucius favors giving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to his students while Socrates more willing to question students, debate with them, inspiring them to independently find instructions and directions. Just as a saying-- Different minds lead to different ways. And, different minds of great sages even lead to different foundations for some system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the two greatest pioneers, have brought the West and the East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East, especially China, stresses passing down knowledge but a little omits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while the West focuses 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reasoning ability but a bit overlooks fundamental knowledge. Just like, we can’t say who is the greatest educationist in human history, Socrates or Confucius? There is still no perfect one among their separated teaching methods. So, we just need to make Socrates meet Confucius ---I mean, mix their different methods together---let one’s advantages make up for the other’s disadvantages. Such meeting, of course, would bring human beings more benefits quite beyond these two great men’s expectations.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 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当苏格拉底遇见孔子英语作文解读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Common people come to the world with nothing, and leave with nothing. Great people come to the world with nothing, but they’ ll leave with endless possibilities. Socrates and Confucius are such great people. Assuming these two wise individuals with their regional thoughts deeply in mind meet one day, what kind of spectacle will happen on them or even in the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Firstly, Chinese will gradua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The Confucianism centered on morality. It emphasizes that morality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w, which inversely causes the citizen ’ s law consciousness to be light. While the Socrates lived in a more law-based country, comparing to the virtue, he attached greater importance to the legislation. So,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he will share his legal awareness with Confucius and finally blend it to the Chinese culture. Secondly, Chinese will deal with things in a more rational and scientific way. In ancient China, most people are superstitious. The Confucianism spread some kind of mysterious figure, such as the god and the fairy. So, many times when it came to something difficult to deal with or explain to the civilians, the rulers may choose to advocate the illusory theology to comfort them. This kind of handling will only cover up the facts in short term. While Socrates ’ thought is scientific, he may have an absolutely different way to deal with the same thing. Thus, 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 as the days progressed, Chinese will be more rational and no longer depend on the so called god to bless for a good life, but try to work hard on their own. Thirdly, Chinese culture will be more inclusive and exoteric in academic. The Confucianism is almost authoritarian in th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chools. Whereas the Socrates treats the academic in a broader way, he recognizes the freedom of learning. Therefore, when

【高考历史必修一】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8、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释疑解惑 孔子苏格拉底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 主张核心为“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主张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 压抑人性;注重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 学,主张“有教无类” “知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 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 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不同点 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的基础 崇尚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 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子与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慧欣 学号201434004505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论语 指导教师蕾 2015年12月24日

摘要 学术界关于子与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法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子及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子与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各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子和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子、格拉底、哲学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当孔子遇到苏格拉底(英文)

When socrates meet confucious Good afternoon . Welcome to the scene of the moot, I'm jane,the monitor for today’s debating contest. It's a great honor for us to invite two heavyweight masters to launch a debate about education.First,let me introduce them ,the positive part is the metaphor for the father of philosophy , Socrates, and the opposite is from China which 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confucious.our topic is knowledge comes from the heart or gets by outside. Next, let us enjoy this language storm. Hello everyone, I am Socrates, my view is knoeledge just comes from our heart.The best person is yourself, know yourself, to know the life. Human’s potential is unlimite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stimulate people's potential. There is no absolute truth in the world, so I never told my student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I just proposed it, let them find the answer. it is because of people's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make the world develop so quickly. so I think the knowledge comes from the heart. Dear students, I am confucious I believe that knowledge is acquired by the outside world, 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ssession of knowledge; I am one who is fond of antiquity, and earnest in seeking it there.I do not deny that the thinking of innovation, but we need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inform you of their thinking .Only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o see better. so I think knoledge just get from outside. Thank you. Listen to the great debate of two masters, I believe we will benefit a lot. Educate in realizing corpus society in the character of important role.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is useless,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okay,our debate here is over, thanks to the support and welcome to see next time,goodbye.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 ..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答案】A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 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答案】D 【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