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观察肾及肾上腺,需在检查前 20~30 min口服温水。检查腹膜后腔提前 1~2 h分段口服温水800~1 000 ml,使肠道系统充盈。

三、检查技术

(一)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足先进,两臂上举,身体置于检查床正中间,水平线对准人体腋中线。

2.定位像:采用腹部正位像,用于确定扫描基线和精准扫描范围。

3.扫描基线:

(1)肝脏、脾脏和胃以膈顶为扫描基线;

(2)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3)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

(4)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

(1)肝脏、脾脏从膈顶扫描至脾下角;

(2)胆囊及胰腺从肝门扫描至胰腺下缘;

(3)肾脏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

(4)肾上腺从肾上腺上缘扫描到肾门;

(5)腹膜后腔从肝门扫描到髂前上棘;

(6)胃部从膈顶扫描到髂前上棘。

5.技术方案:

(1)扫描方式:常规螺旋扫描,螺距为 0.984~1.375。(2)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120kV,有效管电流 200~300 mAs(或自动毫安技术),转速 0.6~0.8 s/周。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 mm、32×1.200 mm、64×0.625 mm、128×0.600 mm、320×0.500 mm)。肝脏、脾脏扫描层厚5.00 mm,胆管层厚 1.25~3.00 mm,肾脏层厚 5.00mm,肾上腺层厚 1.25~3.00 mm,腹膜后层厚 5.00mm,胃部层厚 5.00 mm。FOV(体部)为(300~350)mm×(300~350) mm。

(3)重建参数:采用标准或软组织重建算法,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肝脏、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腹膜后腔及胃部的扫描图像窗宽200~250 HU,窗位 30~50 HU;肾上腺窗宽250~300 HU,窗位30~50 HU。

(二)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腹部增强扫描均采用静脉内团注对比剂的方法,对比剂含碘浓度270~370 mg/ml,流率 2.5~3.5 ml/s,用量 80.0~100.0 ml。

(2)扫描期相和延迟时间:

①肝脏、脾脏通常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延迟 25~30 s,门静脉期延迟 50~60 s,实质期延迟 120~180 s;

②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扫描,动脉期延迟 35~40 s,胰腺期延迟 65~70 s;

③肾脏通常行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扫描,皮质期延迟25~30 s,髓质期延迟90~110 s,分泌期延迟3~5 min。

2. 腹部 CTA:用于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通常采用 MPR、 MIP、 SSD、 VR等后处理技术。

3. 门静脉及下腔静脉 CTA:对比剂含碘浓度270~370 mg/ml,流率 3.0~

4.0 ml/s,用量 90.0~100.0 ml。门静脉延迟时间 50~60 s,下腔静脉延迟时间 90~110 s。对扫描后获得的薄层轴面图像进行MIP重组。

4.CT泌尿系成像:检查前受检者膀胱充盈,延迟时间

7.5~30.0 min,注射流率 3.0~4.0 ml/s,用量90.0~100.0 ml。对扫描后获得的薄层轴面图像进行MIP、 SSD、 VR重组。

5.肝脏、胰腺灌注成像:以 4.0~8.0 ml/s流率团注对比剂 50.0 ml,灌注时间为 30~40 s,以电影扫描方式采集。头部延迟 5 s,体部延迟 6 s。利用Perfusion 软件包对扫描后获得的薄层轴面图像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

6. 胃部 CT 检查:空腹 4 h 以上,检查前 30 min口服中性对比剂 500.0~800.0 ml,检查前即刻再口服中性对比剂200.0~300.0 ml。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

7. 小肠 CT 检查:检查前 1 d 服用无渣半流食,晚餐后禁食,晚餐后 30 min口服缓泻剂(硫酸镁或番泻叶),检查

当日早禁食。检查前 5~10 min肌内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 20 mg 后 30 s扫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动过速等受检者禁用)。小肠 CT检查方法主要有 2种,分别为:

(1)口服对比剂法(肠道造影法):检查前 45~60 min 开始分 3~4 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 1 000.0~1 5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补充口服 300.0~500.0 ml,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不宜服用;

(2)鼻-空肠管法(灌肠法):一般采用 13 F顶端带球囊的 Maglinte灌肠导管(有效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灌注容量 1 500.0~3 000.0ml,灌注流率 80.0~150.0 ml/min。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灌注 2%~3%含碘对比剂可鉴别肠袢和潜在结肠外肿块以及各种并发症(如腹腔积液、瘘管、吻合口开裂或肠穿孔)。

8. 结、直肠 CT 检查:检查前 2 d 服用无渣半流食,检查前 1 d晚餐后禁食。晚餐 30 min后口服缓泻剂或清洁胃肠道制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检查当日早禁食。液体可经口服或经肛门注入;气体采用空气或二氧化碳,扫描前经肛管注入。需要做仿真内窥镜检查者,应以气体作为肠道对比剂。检查前5~10 min肌内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 20 mg后30 s扫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动过速等受检者禁用)。充气实施过程中,受试者采取左侧卧位;充气完毕依次转体(俯卧位、右侧卧位、

仰卧位)并在各体位停留 10~15 s 后再行扫描检查。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对比剂碘浓度为2%~3%。

四、图像处理

1.后处理方法:一般采用MPR和MIP技术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血管成像可采用SSD和VR技术。

2.观察内容:各脏器及病变范围;测量肿瘤大小;腹腔动脉、静脉主干及所属分支,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五、影像质量标准

1.清晰分辨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上腺及肾脏组织与血管。

2.清晰分辨肾盂输尿管、小肠、结直肠及大网膜组织与血管的关系。

3.清晰显示脏器周围血管。

第二节盆腔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诊断部分小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前列腺、睾丸、卵巢、子宫肿瘤及其他病变。

2.在外伤情况下,观察骨折、泌尿生殖器官损伤等。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一日晚餐少渣饮食;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

2. 检查前 1 周内禁服含有重金属的药物或进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3.检查前 2 h 口服 1%~2%碘对比剂 800.0~1 000.0 ml

以充盈小肠和结肠,形成良好对比,待膀胱充盈时行 CT扫描。口服对比剂需达到盆腔内小肠全面充盈对比剂,无对比剂未充盈肠管;膀胱充盈需达到膀胱内有较多尿液,膀胱形态呈类似方形,膀胱壁黏膜皱襞充分展开。

4.怀疑肠道疾病时,需进行清洁灌肠,使直肠、结肠无较大粪块存留,无气体积聚。

三、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取仰卧位,足先进,两臂上举,身体置于床面正中,水平线对准人体腋中线。盆腔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从髂嵴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行常规螺旋扫描,螺距 0.984~1.375。管电压100~120 kV,有效管电流 200~300 mAs (或自动毫安技术),转速 0.6~0.8 s/周。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 mm、32×1.200 mm、64×0.625mm、128×0.600 mm、320×0.500 mm等),急诊受检者可尽量选择较宽的探测器组合以缩短扫描时间。常规重建层厚 5 mm。FOV (体部)为(300~350)mm×(300~350) mm。采用标准或软组织重建算法。根据观察器官和病变情况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窗宽200~250 HU,窗位30~50 HU。

2.增强扫描:常规采用静脉内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注射流率

3.0~

4.0 ml/s,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动脉期扫描延迟 30~35 s,静脉期延迟60~75 s。

四、图像处理

1. 显示和摄影:软组织窗窗宽 200~300 HU,窗位30~50 HU。

2. 三维后处理:容积采集的 CT 数据可以用来进行三维后处理。

(1) MPR:子宫、前列腺、直肠等部位的占位病变可行矢状面 MRP重组,膀胱、女性附件等部位的占位性病变可选择增加冠状面 MPR重组。

(2)血管三维后处理:对于需要观察供血动脉的占位性病变或观察占位性病变同血管的关系时,可以进行血管的三维后处理或血管MIP重组。

五、影像质量标准

1.清晰分辨小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子宫和卵巢等组织与血管。

2.清晰显示器官周围的血管。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MRI检查技术

腹部MRI检查技术 第一节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 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第二节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 (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CT扫描技术

眼部CT扫描技术 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限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特殊价值。也用于眼外伤和眶内异物的检查。常规采用轴位平扫,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对浸润性病变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况的了解可加增强扫描。对眶内静脉曲张可行加压检查,即将颈部用血压计加压至40mm汞柱,再行扫描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眼平视前方节描时眼球不要转 动,以听毗线为基线,从基线下h 处向上扫描至眶上壁;或在头部侧 位定位片上设定扫描范围,从眶下壁扫描至眶上壁。也有用听毗线与 外耳道为交点,向下转10o角为基线,对显示视神经及眼肌更佳。扫 描层厚 2-3mm,间隔 2-3mm,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 25cm。 2.图像显示:观察眼球显示软组织,窗宽为300,窗位30左右;显 示骨质图像时窗宽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术观察眼眶细节。 (二)冠状位扫描 当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时,为更好地显示眶壁骨质破坏的情况,可加冠状面扫描。1.扫描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头过伸,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尽量与听毗线垂直的原则,从眶尖或中颅窝扫描至眼睑。扫描层厚、间隔与轴位相同。 2.图像显示:窗宽窗位显示同轴位扫描。冠状面扫描图像也可通过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获得。虽然图像不如冠状面扫描所得图像清晰,但可免去扫描操作。 耳部CT扫描技术 高分辨力CT装置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适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病变、颧骨外伤等检查。常规横断面扫描,无需增强,必要时可加冠状面扫描。由于颧骨内结构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层面上显示程度有差别,因此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较适当的检查位置和角度。 (一)横断面扫描 l.扫描技术:患者仰卧,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下缘的连线,对显示锤骨和钻骨的关系、鼓窦人口、耳蜗、咽鼓管、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舌下管等颅底结构好。若取扫描层面平行于外耳道与眶上缘的连线,即扫描层面向头侧倾斜与听毗线成13o夹角,则对面神经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规管、卵圆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扫描视野为 25cm,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且采用高 kV,高 mA,大矩阵 760 X 760的高分辨力扫描。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 2.图像显示:所得图像作单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处理。观察图像窗宽为 2 000-4 000,窗位-100∽400。采用螺旋CT扫描还可利用仿真内窥镜及3D重建技术观察中耳锤骨及钻骨情况6-29)。 (二)冠状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头过伸,力求头部两侧位置对称,以利双侧对比观察。在头部侧位定位片上,以扫描层面平行于下颌升支后缘,从外耳道前壁扫描至乙状窦前壁。可较好显示外半规管、钻蹬关节及钦骨与卵圆窗的关系。扫描层厚 lmm,间隔 lmm。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图像与横断面扫描相同,对于某些细小结构,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观察。 鼻和鼻窦CT扫描技术 鼻和鼻窦检查适用于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通常采用冠状位扫描方法,能整体性观察鼻腔

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 病变等检查。 1 ?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 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 的扫描视野,层厘—10mm」间隔一10mm—256 x_256—或一320X320—矩阵。脑部一扫描一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 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 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 再对平扫范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内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0M唾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范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医学影像学的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的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通过使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这些影像技术在医院和诊所中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并在许多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X射线技术 X射线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X射线机器,医生可以获取患者身体部位的内部结构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医生检测骨折、肺部感染和肿瘤等疾病。X射线技术快速、简便,对于紧急情况下的诊断非常有用。 二、CT扫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重建患者身体部位的横截面图像的影像技术。CT扫描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能够准确显示组织和器官的结构。CT扫描广泛应用于头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诊断,对于肿瘤和出血等病变的检测非常敏感。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图像。与X射线不同,MRI不会产生任何辐射,因此对患者没有任何危害。MRI技术对于骨骼和软组织的显示都非常清晰,常用于脑部、脊柱和关节等部位的诊断。此外,MRI还可以提供功能性

信息,如脑部神经活动等,因此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高频声波来产生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非常安全、无副作用,广泛应用于产科、心脏和肝脏等脏器的检查。超声波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图像,并且可以通过改变传感器的位置来获 取不同角度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异常区域。 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技术,如放射性同位素 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磁共振波谱等。这些技术在 不同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医学影像学的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技术,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并帮助 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医学影像学 的影像技术也将继续发展,为医疗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最新整理)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的全部内容。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 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 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 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与CT扫描比较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与CT扫描比较 MRI与CT扫描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比较 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和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作为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在临 床应用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MRI与CT扫描进行比较,分析 它们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及适用场景,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 医学影像技术。 一、原理: MRI扫描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通过对体内水分子的旋转和回复过 程进行信号采集,获得体内不同组织的图像。而CT扫描则是通过X 射线在不同角度下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得到 图像。从原理上看,MRI扫描更注重对组织结构和信号强度的显示, 而CT扫描则更擅长展示不同组织的密度和形态。 二、图像质量: MRI扫描由于利用了磁共振信号的特性,能够提供较高的对比度和 空间分辨率,对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明显。CT扫描则在骨组织和肺部的 成像方面优势明显,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和肺部的血管和肿瘤。总 的来说,MRI扫描适用于对脑、脊椎、关节以及软组织等的疾病诊断,而CT扫描适用于对头颅、胸腹部和骨科病变的评估。

三、安全性: MRI扫描不使用X射线,对人体无放射线辐射,因此相对而言更加安全。同时,MRI扫描对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相比之下,CT扫描由于存在X射线辐射,对患者身体有一定伤害风险,尤其是对于儿童和孕妇应慎重进行。此外,CT扫描往往需要使用碘酸 盐类或其他造影剂以提升对比度,可能引发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出现 不良反应。 四、扫描速度与适用场景: MRI扫描相对于CT扫描来说,扫描时间更长,在对于有躁动不安 的患者或者需要大剂量扫描的情况下,MRI扫描的图像质量会受到一 定的影响。而CT扫描则快速、高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清晰的影 像结果,适用于急诊情况和有限的时间窗口需求。此外,CT扫描对于 头部和胸部的成像效果优于MRI,而MRI扫描对于脊椎和关节等局部 的成像优势更为明显。 结论: MRI与CT扫描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中有 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MRI扫描适用于脑、脊椎、关节和软组织等 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安全性,但扫描时间较长;而CT 扫描则在骨骼和肺部疾病的评估方面表现突出,快速且对于急诊等情 况更为适用,但存在较高的辐射风险。医生在选择适当的医学影像技 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的特征及临床需求进行综合判断,以获得更准确、安全和快速的诊断结果。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手册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手册 一、简介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各种 影像设备,如X光、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结合医学知识和专业经验,以图像为依据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本手册旨在介绍医学影像 诊断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帮助医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提高影像 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X光检查技术 1. X光成像原理:介绍X光的产生原理、成像原理和X光机的构成。 2. X光检查的基本步骤:包括患者准备、照射部位定位、设备操作等。 3. 常见X光检查项目:如胸部X光检查、骨骼X光检查、消化道 造影等,介绍各项检查的特点和应用。 三、CT扫描技术 1. CT扫描原理:解释CT扫描的原理和成像过程,包括X射线的 旋转式扫描和图像重建。 2. CT扫描操作指南:详细介绍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仪器操 作等。 3. 常见CT扫描应用:如头部CT、腹部CT、胸部CT等,阐述各 种扫描的适应症和诊断价值。

四、MRI技术 1. MRI原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基本概念,包括磁共振信 号的产生和成像原理。 2. MRI操作流程:包括患者安全检查、扫描参数设置、仪器操作等。 3. 常见MRI检查项目:如脑部MRI、脊柱MRI、关节MRI等,说 明各项检查的适用范围和诊断意义。 五、超声波检查技术 1. 超声波成像原理:解释超声波成像的原理和图像形成过程,包括 超声波的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 2. 超声波检查操作指南:包括患者准备、超声探头选取、扫描操作等。 3. 常见超声波检查应用:如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妇科超声等,介 绍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六、其他医学影像技术 1. PET-CT检查技术:介绍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联合检查的原理和应用。 2. 核素医学影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示踪剂显 像等。 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要介绍ECT和SPECT等技术的原 理和临床应用。

CT技术扫描规范

CT扫描技术规范 一颅脑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 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 (二)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三)特殊检查 1.靶CT 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

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靶CT主要用于鞍区、颞骨岩部的检查。 2.脑池造影CT 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 3.动态增强CT 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趣区的CT值,描出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用于反映肿瘤血管的分布状况和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动态增强CT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进床式动态扫描,目的主要是为发现病变;二是对兴趣区进行单层连续动态扫描,目的是了解病变的强化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4.CT血管造影(CTA)经快速注射造影剂(3-3.5ML/S),采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造影剂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CTA可显示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现血管狭窄,同时还可以显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能显示的血管壁上钙化斑块;能明确颅内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如血管移位、受压及侧支循环形成,也可部分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有利于术前肿瘤准确定位。 5.CT立体定向借助于定向仪通过CT辅助定位,对诊断困难的脑器质性疾病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提供组织学资料,也可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 (四) CT在颅脑疾病诊断上的评价 CT的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检查方便,成像速度快,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1.颅脑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脑出血、脑挫伤及脑水肿、脑肿胀,CT不仅能清楚显

CT和MRI技术规范

CT和MRI技术规范 T CT 检查技术扫描前准备 T CT 扫描前准备 一、 设备准备 1.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依照 CT 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 3.按设备要求预热 _ 线管。 4.建议按设备要求进行空气校正。 5.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如果有 PACS 系统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 6.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7.确保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 8. 定期做好 CT 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设备状态维护)。 9.CT 室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 二、 受检者准备 1.受检者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 _ 线穿透力的物品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 2.不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在 CT 扫描前给予镇静。

3.根据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相关准备。胸、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保证扫描时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胃肠道检查前饮水;颈部和喉部检查前告知受检者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前告知患者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 闭眼者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三、 操作者准备 1.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 2.熟练掌握 CT 机的性能和特点。 3.落实“查对” 制度。 4.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 5.能够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 6.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 四、 图像质量控制 1.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2.图像上无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 3.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 4.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 5.图像标识显示完整。 6.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与临床应用

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与临床应用 目的实施腹部磁共振扫描规范化技术方案,分析临床应用后获得图像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Signa HDe 1.5T 磁共振设备,8通道体线圈,呼吸门控。选择2015年1月1日作为时间节点,对此后开展的腹部磁共振检查实施规范化扫描,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A组(研究组),2014年未实施规范化扫描病例随机选取30例作为B组(对照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数据使用NPa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两者间空间分辨率、均匀度、伪影指标无显著差异,但对比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施规范化扫描后获得的图像质量对比度明显优于对准组。结论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可优化图像质量,尤其图像的对比度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同时灵活应用针对病变需要的扫描序列和扫描定位方法,方能对病变显示、明确诊断提供最大帮助。 Abstract:0bjective To implement the abdominal MRI scan normalization technique,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obtain the image and evaluat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Using Signa HDe 1.5T magnetic resonance equipment,8 channel body coil,respiratory gating.In January 1,2015,a standardized scan of abdominal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and 30 of them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group A(study group),30 cas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group B(control group)without standardized scanning cases in 2014,and the image quality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NPar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wo sets of data,using Mann-Whitney test,between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uniformity,the artifact index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index(P<0.05),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scanning image quality after contras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Abdominal MRI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can optimize the quality of the image,especially the contrast of the image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small lesions.At the same time,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scanning sequence and scanning location method for lesions can provide the greatest help for the display of lesions and for definite diagnosis. Key word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ormalized scan;Abdomen;Clinical application 腹部臟器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B超、普通X线、CT及磁共振等检查方法。B超诊断具有方便、快捷、无辐射、低费用的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体检,起到器官组织异常、疾病发现的侦查作用,但囿于其成像分辨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中需要CT及磁共振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普通X线诊断主要应用于腹部急性病变,如立、卧位腹部平片用于诊断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尿路结石。腹部CT检查具有检查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特别近年CT成像宽体探测器技术、双源CT技术发展,能谱成像技术、高清晰度技术、高级后处理技术、扫描驱动技术、大范围灌注技术、低剂量技术、迭代技术等新技术的高

CT室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放射科腹部盆腔CT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肝脏 二、CT肝动脉造影(CTA) 三、CT肝门静脉造影(CTAP) 一、肝脏 【适应证】 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绩状血管瘤。 2 .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虫病。 3 .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 .肝外伤。 5 .肝硬化。 6 .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禁忌证】 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3)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检查前4h禁食。

(4)检查前Ih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液或水500~800m1.,临上机前再服300m1.o 2.检查方法和扫描参数 (1)平扫 ①扫描体位:仰卧位,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 ⑤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扫描机架0°。 ⑥扫描野(FOV):体部范围。 ⑦扫描层厚:5~IOmm° ⑧扫描间隔:5~10mm0 ⑨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⑩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 ①对比剂用量:80SIOOm1.离子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 ②注射方式: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注射速率一般为2~4m1.∕So ③扫描开始时间:注射60-8Om1.后开始连续扫描(8SIOS扫描周期)。 ④延迟扫描:必要时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后5-10min作延迟扫描。 ⑤其他扫描程序和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 (1)依次顺序拍摄定位片、平扫以及增强图像。 (2)图像显示采用软组织窗,窗位1.30~60HU,窗宽W200~400HU0 (3)测量病灶层面CT值及大小,必要时测量病灶层面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 【注意事项】 1.检查前1周内不服重金属药物,如1周内曾进行过胃肠道钢餐造影者,则

第十五章CT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 CT检查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CT图像由于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特殊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显示和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上均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已作为医学影像检查的常规手段。可用于中枢神经、颅脑与五官、颈部、胸部与心脏、腹部、盆腔、骨骼与肌肉等全身各脏器的检查。适应于全身各部位的外伤性病变、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先天性病变、变异性改变、骨质性病变、退行性病变、血管性病变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预后评价,治疗方案的确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禁忌证 CT扫描检查一般没有特殊的禁忌证。除非危重病人、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但经临床处理后仍可进行扫描检查。 二、扫描程序 1、输入患者的资料 2、患者体位处置 3、扫描前定位 4、扫描 5、照相和存储 三、扫描方法 1、普通扫描又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是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常采用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普通扫描的层厚和层间距常采用10mm,特殊位置采用5 mm或3 mm。 2、增强扫描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目的是增加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增强扫描能动态观察不同脏器或病灶中对比剂的分布与排泄情况,发现平扫难以发现的小病灶、等密度病灶或显示不清的病灶,以及观察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的用量一般按体重的1.5~2.0ml/kg计算,儿童用量酌减。CT血管造影用量为100~120ml,流速3.0~3.5ml/s。 常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团注法,即以2.5~4.0ml/s的流速将 80~100ml的对比剂快速注入,注射完后开始行增强扫描,其特点是血管增强效果明显,常用于螺旋CT的多期扫描;另一种是静脉快速滴注法,即以1.5~2.0ml/s的流速将 100~120ml 的对比剂快速滴注,当注入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它的特点是血管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长,但强化效果差,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 3、特殊扫描 (1)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一般采用1~5mm。目的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观察病变内部细节以小病灶。 (2)重叠扫描指层间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部分重叠的CT扫描。如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7mm,相互两层面就有3mm的重叠。重叠扫描的目的除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使图像更真实的反映病灶外,关键是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 (3)延迟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等待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再行扫描的一种CT检查方法。延迟扫描时间,依据组织和病变的性质而定。CT检查时,大部分肝脏病变都需要延迟扫描,如血管瘤、小肝癌、肝腺瘤,以及局灶性肝内结节增生等。不同的病变表现出不同的延迟特点,如血管瘤表现为“两快一慢”,小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等等。 (4)目标扫描又称靶扫描或放大扫描,是对兴趣区进行扫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兴趣区组织器官图像放大,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常用于组织结构小的器官或病灶,如垂体、内耳、肾上腺和肺内的孤立结节等。 (5)动态扫描指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某一组织器官进行快速连续扫描,扫描结束后再重建图像的方法。该方法可获得动脉早期、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晚期等不同时相的强化图像。 (6)高分辨率CT扫描通过薄层或超薄层、高的输出量、足够大的矩阵、骨算法和小视野图像重建,获得良好的组织细微结构及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的CT扫描方法,称为高分辨率CT。主要用于小病灶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例如观察骨的细微结构:内耳耳蜗和中耳听小骨等;观察肺内的细微结构及微小的病灶:早期的间质改变和各种小气道病变,如肺部的弥漫性间质性、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症。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

头颈部CT检查技术 一、颅脑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 (二)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三)特殊检查 1.靶CT 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靶CT主要用于鞍区、颞骨岩部的检查。 2.脑池造影CT 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 3.动态增强CT 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趣区的CT值,描出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用于反映肿瘤血管的分布状况和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动态增强CT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进床式动态扫描,目的主要是为发现病变;二是对兴趣区进行单层连续动态扫描,目的是了解病变的强化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4.CT血管造影(CTA)经快速注射造影剂(3-3.5ml/s),采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造影剂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CTA可显示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现血管狭窄,同时还可以显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能显示的血管壁上钙化斑块;能明确颅内肿瘤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 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 x 256或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听道骨窗,以观察听道口有无扩大。(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缺血性病变的位置、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

CT技术操作规范

C T技术操作规范(总8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CT技术操作规范 概述 CT检查的程序和方法 CT和其它大多数检查一样,有它的检查程序和方法,另外,CT 是一项大型的检查,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必须在检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病人,使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预约登记病人来到放射科后,首先由登记室接待,并由登记室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仔细审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由登记室估价后请病人交费,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检查时间。如检查需要预先作准备工作的,给病人检查须知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2)病人检查完毕,应将检查申请单归还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登记、填写片袋和病人照片一起交医师写诊断报告。( 3)编写病人姓名索引、诊断索引,做日常工作量及其它各项统计工作。 (4)检查完毕,已写出诊断报告的CT片袋仍旧送回到登记室,并由登记室负责归档。

.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扫描前病人的准备 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工作对于CT检查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作CT检查前,病人需注意或须准备的一般情况: (1)CT检查前,病人须携带有关检查资料,包括以前检查的CT、MRI和常规X线检查的资料,以及其它临床检查资料。(2)检查的病人和陪伴家属进入CT室必须换鞋,保持CT室机房内整洁,以免灰尘等进入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3)对病人应作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包括检查中机器发出的声响等,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使检查能顺利进行。 (4)检查并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如发夹、钥匙、钱币和含有金属物质的钮扣等,以防止伪影的产生。 (5)对于不能合作的病人,如婴幼儿、昏迷的病人,须事先给予镇静剂,详细用法遵照临床医师的医嘱。 (6)对于胸腹部检查的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如根据呼吸的指令或指示灯有规律的呼吸,以避免呼吸或运动伪影的产生。 (7)需要作增强的病人,应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不宜使用对比剂的身心疾病,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