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尿液生理性结晶

尿液生理性结晶

尿液生理性结晶

尿液生理性结晶

实验诊断学习题-肾功部分..

肾功能检查 1.自由水清除率等于或接近0,则提示 A 肾脏具有稀释功能 B 肾脏具有浓缩功能 C 肾脏既具有稀释功能,也具有浓缩功能 D 肾脏稀释和浓缩功能严重受损 E 肾小管损伤较轻,预后良好 答案:D 2.肾病综合征时产生的蛋白尿为 A 肾小球性蛋白尿 B 肾小管性蛋白尿 C 溢出性蛋白尿 D 组织性蛋白尿 E 其他 答案:A 3.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发生原因 A 肾小管髓襻吸收功能损伤 B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C 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D 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E 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过量 答案:C 4.下列属于常见的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是 A 转铁蛋白 B 尿蛋白 C 视黄醇结合蛋白 D α1微球蛋白 E 结合珠蛋白 答案:A 5.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早期诊断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 B 微量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是最常检测的肾小球性蛋白尿 C 微量白蛋白尿对肾间质性肾病的诊断指标 D 微量肾小球性蛋白尿对监测糖尿病肾病意义重大 E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24h尿蛋白量<200mg 答案:C 6.关于血Cr和血尿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尿素浓度取决于机体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代谢和肾脏的排泄功能 B 血Cr和血尿素可以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C 血Cr和血尿素是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 D 血Cr比血尿素更能转却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E CCr比Cr和血尿素更好地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答案:C 7.反应肾小管功能损伤的指标是 A 血清白蛋白 B 血清前白蛋白 C 尿β2-微球蛋白 D 尿转铁蛋白 E 血清C反应蛋白 答案:C 8.某患者血Cr为88.4μmol/L,尿Cr浓度为4420μmol/L,24h尿量为1584ml,其GFR 为 A 25ml/min B 50ml/min C 55ml/min D 75ml/min E 155ml/min 答案:C 9.莫氏实验的结果,下列哪一项为正常 A 24h尿量>3000ml B 日间与夜间尿量比<2:1 C 最高与最低尿比重差<0.009 D 夜间尿比重>1.020 E 各次尿比重固定在1.010 答案:D 10.目前临床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的首选项目是 A 尿中Na+浓度 B 尿中K+浓度 C 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 D Ccr E 血肌酐水平 答案:C 11.关于选择性指数的分析,正确的是

内科泌尿简答题

内科泌尿简答题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泌尿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 1.肾小球滤过膜是由什么构成的(中) 答:由三层结构构成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②基底膜③脏层上皮细胞 2.血尿,白细胞尿及蛋白尿概念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外观呈洗肉水或有血凝块或1L尿含1ml 以上血;镜下血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红细胞>3个/HP。 白细胞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白细胞>5个/HP 蛋白尿:尿蛋白>150mg/d或尿蛋白/肌酐>200mg/g或尿蛋白定型试验阳性。 3.肾脏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①肾小球滤过功能 ②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 ③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4.简述产生蛋白尿的原因。(难) ①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多发于青少年,因高热、剧烈运动、紧张等应急状态而发生的一过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小于1g/d。 ②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白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病变较轻时尿中仅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尿中出现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IgG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③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结构功能受损,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B2微球蛋白、溶菌酶)重吸收障碍所致。 ④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的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重吸收阈值所致。 5.简述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中)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白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 非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尿中出现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IgG等)。 6.简述真性细菌尿。(易) 1)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菌落计数≥10^5个/ml;临床症状时,2次尿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有意义的细菌; 2)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

尿蛋白+-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到医院检查身体,一看到报告单里有尿蛋白+-的字样,就不是很理解,其实,大家在平时多了解一些这些常规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请到了京东誉美肾病医院的专家来给大家做出讲解,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借鉴。 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时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1+(一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一个加号、尿蛋白+1,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一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0.2—1.0g,即0.2—1.0g/L。 尿蛋白更多加号表述 尿蛋白2+和3+的意思分别又是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尿蛋白四个加号:尿蛋白>4.0g/L:++++;阴性或中性的情况: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述专家的讲解,大家对于尿蛋白应该有了很好的了解了吧 蛋白尿阳性怎么办?蛋白尿患者可能都不太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身体的不适,出现了好多的病变,那么,如果您的身体正是蛋白尿阳性,您了解吗?好多的蛋白尿患者对这比较关注,面对大家的困惑,我们的肾病专家给大家做出详细的阐述。

誉美肾病专家指出,蛋白尿阳性是能够反应出肾脏功能有无损伤。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出现了病变。蛋白尿阳性的多少反映了肾脏的病变程度,临床可据蛋白尿阳性作为肾病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病患者当其肾脏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但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程度有所减轻。另外,健康人在有些情况下,尿常规检查也可以检测出蛋白尿阳性现象。这种蛋白尿阳性称为暂时性蛋白尿,或是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妊娠、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严寒环境中以及服用氨基水杨酸、阿司匹林、巴比妥盐、碘剂、青霉素之类药物。因此,对于出现蛋白尿阳性情况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到发生蛋白尿阳性的真正原因所在。对于确诊为肾病者,更应该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肾病向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方向恶化进展。 蛋白尿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蛋白尿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

蛋白尿的五种类型

蛋白尿的五种类型 蛋白质检查是尿液化学成分检验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当尿蛋白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根据发生机理及原发病的部位,蛋白尿分为五种。下面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质特别是清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肾小球损害较重,球蛋白及其他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可增加。根据滤过膜损伤程度及尿蛋白的组分,尿蛋白分为2类:(1)选择性蛋白尿:以4~9万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清蛋白为主,可伴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蛋白如抗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Fc片段等。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于0.1,尿蛋白定性3+~4+,定量超过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IgM、IgG和补体C3、清蛋白、糖蛋白(T-H糖蛋白)、分泌型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于0.5,

尿蛋白定性1+~4+,定量0.5~3.0g/24h。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常提示预后较差。常见于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 它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为主的蛋白尿。尿β2-M、溶菌酶增高,尿液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尿蛋白定性1+~2+,定量1~2g/24h.常见于肾小管损害疾病。 3.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两种蛋白尿特点,但各组分所占比例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而不一致,也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受损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异常增多的蛋白有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本周蛋白等,尿蛋白定性多为1+~2+。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5.组织性蛋白尿:这种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生理性约为20mg/d,尿蛋白定性±~1+,定量0.5~1.0g/24h。

内科——泌尿简答题#精选、

泌尿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 1.肾小球滤过膜是由什么构成的?(中) 答:由三层结构构成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②基底膜③脏层上皮细胞 2.血尿,白细胞尿及蛋白尿概念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外观呈洗肉水或有血凝块或1L尿含1ml以上血;镜下血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红细胞>3个/HP。 白细胞尿: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白细胞>5个/HP 蛋白尿:尿蛋白>150mg/d或尿蛋白/肌酐>200mg/g或尿蛋白定型试验阳性。 3.肾脏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①肾小球滤过功能 ②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 ③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4.简述产生蛋白尿的原因。(难) ①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多发于青少年,因高热、剧烈运动、紧张等应急状态而发生的一过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小于1g/d。 ②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白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病变较轻时尿中仅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尿中出现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IgG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③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结构功能受损,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B2微球蛋白、溶菌酶)重吸收障碍所致。 ④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的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从肾小球滤出超过重吸收阈值所致。 5.简述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中)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白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 非选择性蛋白尿:病变加重,尿中出现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IgG等)。 6.简述真性细菌尿。(易) 1)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菌落计数≥10^5个/ml;临床症状时,2次尿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有意义的细菌; 2)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有细菌生长。

尿常规结晶高是怎么回事

尿常规结晶高是怎么回事 尿常规结晶高要注意了解是哪些原因所引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尿结晶高,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是病理性的,所以不同的原因当然要注意科学的解决,最常见的生理性原因是草酸钙结晶,或者是尿酸结晶以及非结晶性尿酸盐,所以对于这些症状我们要科学的认识。 ★一、结晶成因 尿液中是否析出结晶,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PH,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当种种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因子和使尿液过饮和状态维持稳定动态平衡的因素失衡时,则可见结晶析出,尿液中的结晶可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二、生理性 1、草酸钙结晶: 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 两条对角线相互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型或饼形,与红细

胞相似,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与氢氧化钠。新鲜尿液有大量的草酸钙结晶,并伴有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2、尿酸结晶: 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菱形、哑铃型、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又形成尿酸铵结晶。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以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以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也可看见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3、非结晶性尿酸盐: 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结晶形状颗粒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尿或酸性较强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淀。 4、马尿酸结晶:常呈有色泽的针形、板型、斜方柱形或三菱形。此结晶是人类与食草动物的尿液的正常成分,而草食动物尿液中的含量较多,是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

肾内科试题

肾内科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蛋白尿 2、镜下血尿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4、肾病综合征 5、慢性肾脏病 6、复杂性尿路感染 7、急性肾损伤 二、填空题(30分) 1、肾脏疾病的诊断应尽可能做出()、()、()、 (),以确切反应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为选择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 2、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有()、()、()。 3、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包括()和(),任一屏障的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 4、尿毒症的替代治疗有()、()、()。 5、中老年最常见的继发性肾病综合症是()。 6、中老年最常见的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的病理类型是()。 7、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AKI可分为()、()、()。 8、()是肾性AKI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按其病因分为()和()。 9、急进行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是()

10、慢性肾小球肾炎降压治疗的目标值是()。 11、尿路感染的途径有(),(),(),()。 12、微小病变型肾病,电镜下表现为()。 13、肾病综合征激素使用原则和方案是(),(),()。 三、选择题(20分) 1、男性,25岁,反复检查尿蛋白阳性,尿液分析以白蛋白为主,此种蛋白尿属于() A. 溢出性蛋白尿 B. 组织性蛋白尿 C. 肾小管蛋白尿 D. 选择性蛋白尿 E. 肾小球蛋白尿 2、蛋白尿是指() A.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50mg B.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00mg C.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 D.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200mg E. 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250mg 3. 当代肾脏病学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是() A. 肾脏功能检 查 B. 肾脏超声检查 C. 血肌酐清除率检查 D. 肾脏静脉造影 E. 肾活检病理检查 4. 目前认为多数人类肾小球疾病是() A. 遗传性疾病 B. 细菌感染性疾病 C. 免疫介导的疾病 D. 免疫缺陷性疾病 E. 先天性疾病 5.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 A. 肉眼血尿 B. 水肿 C. 高血压 D.肾功能异常 E. 镜下血尿 6.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错误的是() A. 治疗感染灶 B. 应用糖皮质激素 C. 对症治疗 D. 必要时透析治疗 E. 控制血压 7. 以下哪种病理类型为非增生性肾炎() A.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膜性肾病 C.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D.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E. 新月体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8.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加重的常见因素()

尿液过饱和形成结晶是肾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尿液过饱和形成的结晶是肾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尿液结晶是肾结石形成的基础,尿液中先有结晶,然后才有可能形成肾结石[1]。尿液中的尿量、钙、镁、草酸、枸橼酸、钠、钾、磷和尿酸等与结晶的形成最密切,它们的浓度会影响结石的发生。其中,促进成石的物质包括:钙离子、草酸、磷酸、尿酸、蛋白质等因素;抑制成石物质包括:枸橼酸、镁离子、焦磷酸盐、大分子物质葡糖胺聚糖、RNA分子片段等。 当代谢紊乱、遗传疾病或摄取特定药物时,尿液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尿液出现异常,就会形成结晶,尿液结晶慢慢累积长大最后就形成了结石。因此,监测尿液结晶情况,对预防和治疗肾结石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医学技术,已经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对尿液结晶的监测,患者可以去医院进行尿沉渣检测或者通过市面上已有的智能型医用放大镜,在家实现结晶自助观测[2]。 长期接触体液的医生对结晶肯定不陌生,天天都可能会见到。而对于一个肾结石患者来讲,了解一些基本的结晶形态和特征,则有助于对自身肾结石病情的了解和判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结石结晶。 (1)二水草酸钙结晶 二水草酸钙结晶:和其他结晶相比,体型较小,形状方正,中间会有两道交叉的棱柱。当尿液中草酸盐含量增加时,容易出现。在中国以草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泌尿系结石占到了70% ~ 80%[3]。因此,在日常的饮食中,肾结石患者要尤为注意控制草酸的摄入量,尽量少吃菠菜、苋菜,少喝浓茶、咖啡等。 (2)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六边形结晶,会呈现淡黄色或黄褐色,肉眼看上去会有一些厚重感。尿酸结晶增多后,慢慢沉积就会形成尿酸结石。正常情况下,如果多吃了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会使

尿液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能排出大量尿酸盐[4]。 (3)磷酸钙结晶 磷酸钙结晶:比较好辨认,形状比较细长尖锐,交叉放射状排列。颜色多为无色或灰白色。如长期在尿液中见到大批的磷酸钙结晶,或检测已经形成的结石成分为磷酸钙结石,则应结合临床信息斟酌是否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因长期卧床骨质脱钙等[4]。 (4)胱氨酸结晶 胱氨酸结晶:形状和尿酸盐结晶有些类似,也是六边形,但是一般没有颜色,而且边缘相比于尿酸盐结晶更清晰,看起来会更薄一些。胱氨酸结石占所有结石的1%-3%,胱氨酸尿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不能重新吸收某些特定的氨基酸,尿中胱氨酸过饱和而致病。 因对于遗传性缺陷尚无根治办法,故所有的治疗基本是对症的,故需在饮食上多注意,应少吃蛋、禽、鱼、肉等。水果、蔬菜能使尿液转为碱性,对防止胱氨酸结石较好,并多饮水以减少胱氨酸浓度而达到治疗的作用[5]。 (5)其他药物引起结晶情况 巴比妥扑米酮过量可引起结晶尿,尿液中有独立的结晶,或伴有暂短性血尿、蛋白尿。结晶呈双折射的单个或聚集的六角形。其他可导致尿结晶的药物还有喹诺酮类药物、头孢氨苄、阿斯匹林、木糖醇等,但其临床意义不大[4]。 参考文献: [1]Michel Daudon.Clinical value of crystalluria and quantitative morphoco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urinary calculi J.Kidney International, Vol. 67 (2005), pp. 1934–1943 [2]公众号:康复得生物科技

最全的肾内科复试题目

附上我们肾内科复试时候的真题一份: 1.何谓肾小球滤过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率过滤(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原尿的量。影响因素包括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胶体渗透压、滤过膜面积和滤过膜通透性等。 2.简述肾炎综合征的定义与分类 肾炎综合征是指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按起病缓急和转归,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炎综合征。 3.何谓蛋白尿?简述发生机制 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200mg/g, 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 发生机制: 1)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下所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定性试验尿蛋白常不超过(+);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在直立和脊柱前凸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蛋白排泄量<1g/d. 2)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导致的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若疾病加重,尿中除排泄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外还会排泄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等,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3)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重吸收障碍,致使其从尿液排出,称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4)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异常增多,从肾小球滤过,超出肾小管重吸收阈值,导致其从尿液中排出。 4.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治则与措施 治疗原则:休息与对症治疗为主,防治感染和致死性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行血液净化治疗。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措施: 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低盐饮食,肾功正常不限蛋白摄入量,肾功不全者限制蛋白摄入。 2)治疗感染灶: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少于+,尿沉渣小于10个/HP),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 5.简述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和透析液同时引入人工肾装置(透析器),在透析膜的两侧行反方向流动,借助膜两侧的溶质浓度梯度、渗透压梯度、水压梯度和膜本身的特性,通过扩散、对流和吸附清除体内潴留的有毒物质,并可补充机体所需要的物质,纠正电解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9162973.html,/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群允许有微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每日蛋白质排出量应少于150mg,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状况。但是如果人体的肾脏出现问题,发生炎症反应,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多,此时尿液就被称作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产生往往预示着肾脏可能出现了问题,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脏发生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造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发生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导致机械屏障受损,血液中的各种蛋白质分子就会无选择的漏出。另外,由于肾脏受损病变,导致滤过膜上的负电荷减少,使静电屏障作用减弱,因此,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漏出就会增多,漏出的蛋白随尿排出而形成蛋白尿。蛋白尿的反复或长期存在,对肾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蛋白过多的漏出,可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小球萎缩,同时加重了肾小管缺血、供氧量不足,也导致了肾小管变性、萎缩。长期大量的蛋白丢失,还可使血浆蛋白明显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产生水肿。 蛋白尿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两类: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蛋白尿。 生理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且为一过性,尿蛋白含量不超过0.5g/24h, 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解一下病理性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蛋白尿在临床一般分为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治疗方式。西医治疗蛋白尿主要是使用强的松(激素),环磷酰胺,雷公藤等有毒药物,采取的是破坏淋巴细胞,降低免疫力,抑制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用西医治疗蛋白尿往往治标不治本,虽然暂时控制了尿蛋白,但降低了免疫力,也没有排除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所以停药后,激素减量后,容易出现感染并形成新的免疫复合物后,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加重。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西医特有的效果,西医见效快,能够快速发挥药物效果,暂时抑制病情进展,中医可以治本除根,但是它需要时间才能体现出自身疗效和特点,见效慢。 因此最好的治疗蛋白尿的方式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我们先应用西药控制病情进展,然后利用西医创造出时间和环境,采取中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蛋白尿的治疗重点需要追寻病因进行合理施治,蛋白尿的产生是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的结果,实质就是肾脏纤维化进展所导致,石家庄肾病医院的特色疗法—“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利用它极强的药物活性,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修复肾脏受损组织,恢复肾脏功能,进而使其蛋白尿逐渐消失,阻止肾脏纤维化进展,临床实践调查发现,有大约90%以上的肾病患者巩固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蛋白尿复发几率小。

尿蛋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尿蛋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尿蛋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1. 尿蛋白的原因及治 疗方法2. 尿蛋白引发的疾病3. 尿蛋白对孕妇的危害*二、尿蛋白的日常预防*三、尿蛋白的饮食注意 尿蛋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1、尿蛋白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尿蛋白偏高是指尿液中的蛋白 质含量偏高,蛋白质漏进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了蛋白尿。尿蛋 白偏高的原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 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 出现尿蛋白偏高。 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是肾炎病人的危险性因素。肾炎病人, 肾病治疗需要明确方案,治疗蛋白尿应从症状产生的病源入手。 要解决肾脏发生纤维化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肾脏病损组织的问题。在病人使用肾炎温阳解热治疗过程中,通过扩血管、抗炎、康凝、降解等多种途径综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最大程度上修复肾脏组织,阻止病情的继续进展,肾炎蛋白尿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治疗 后将不易复发。 2、尿蛋白引发的疾病出现蛋白尿,可能会导致肾小球、肾小

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3、尿蛋白对孕妇的危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现孕妇蛋白尿 ,是由于血压升高后 ,肾小动脉全身小动脉一样收缩与痉挛 ,导 致肾脏缺血缺氧 ,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肾小管重吸 收功能不全 ,蛋白质在尿中增多 ,孕妇就出现了蛋白尿。多数情况下 ,蛋白尿出现在高血压之后 ,孕妇一旦发生蛋白尿 ,则说 明可能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包括先兆子痫和子痫 ) 3类。轻者要减轻工作、注意适当休息和充足睡眠。 尿蛋白的日常预防1、每天要多饮水:补充足够的水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2、尽量少吃坚果类食物:例如瓜子、花生等坚果类食品。 3、油炸食物:避免吃或是尽量不吃油炸的食品

尿液中结晶的类型

尿液结晶(crystal)是机体在进食各种食物后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如硫酸、磷酸、碳酸、尿酸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再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进人尿中可形成结晶。其形成与尿液的pH、温度、形成该结晶的物质及其胶体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均有关。以往常将结晶分为酸性尿结晶和碱性尿结晶,但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常将尿液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 1. 常见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为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后生成的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类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1.1.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形或饼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和氢氧化钠。新鲜尿液中出现大量草酸钙结晶伴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1.2.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1.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中容易析出沉淀。 1.4.马尿酸结晶常呈有色泽的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此结晶是人类与草食动物尿正常成分,而草食动物尿中含量较多,是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 1.5.磷酸盐类结晶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磷酸钙等.常见于碱性或近中性尿液。非晶型磷酸盐为白色颗粒状,属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义。磷酸铵结晶(三联磷酸盐)无色,呈方柱形、

尿液中结晶的类型[讲解]

尿液中结晶的类型[讲解] 尿液结晶(crystal)是机体在进食各种食物后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如硫酸、磷酸、碳酸、尿酸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再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进人尿中可形成结晶。其形成与尿液的pH、温度、形成该结晶的物质及其胶体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均有关。以往常将结晶分为酸性尿结晶和碱性尿结晶,但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常将尿液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 1. 常见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为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后生成的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类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1.1(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形或饼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和氢氧化钠。新鲜尿液中出现大量草酸钙结晶伴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1.2(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1.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中容易析出沉淀。

尿液中结晶的类型

尿液结晶(crystal) 是机体在进食各种食物后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如硫酸、磷酸、碳酸、尿酸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再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进人尿中可形成结晶。其形成与尿液的pH温度、形成该结晶的物质及其胶体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均有关。以往常将结晶分为酸性尿结晶和碱性尿结晶,但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常将尿液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 1. 常见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为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后生成的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类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形或饼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和氢氧化钠。新鲜尿液中出 现大量草酸钙结晶伴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 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二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 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的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的尿中容易析出沉淀。 .马尿酸结晶常呈有色泽的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此结晶是人类与草食动物尿正常成分,而草食动物尿中含量较多, 是由苯甲酸与 甘氨酸结合而成。 .磷酸盐类结晶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磷酸钙等.常见于碱性或近中性尿液。非晶型磷酸盐为白色颗粒状,属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义。磷酸铵结晶(三联磷酸盐)无色,呈方柱形、信封状或羽毛状,有强折光性。感染引起结石时,尿中常出现磷酸铵镁结晶。磷酸钙有非晶形、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束状。如果长期在尿中见到大量磷酸钙结晶,则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因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一、什么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无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上限为150毫克,称为生理性蛋白尿。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超过150毫克/日,即属于异常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二、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三、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四、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尿蛋白高的检测方法 试纸法是利用尿蛋白与某些染料(如溴酚蓝)相结合而产生颜色变化以测定其含量。试纸上含有恒定的pH值指示剂,受试尿样品与试纸上指示剂染料在恒定pH值条件下产生颜色反应,根据试纸上的颜色变化半定量。变色范围.从黄色一绿色一蓝色,可与标准比色板比较,以0--++++分级表示蛋白的浓度。操作时只要将试纸浸入尿液,湿透后取出,一分钟后观察试纸颜色改变即可。蛋白试纸法简单、快速,是卫生部指定的检查方法。目前各级医院广泛用于尿蛋白的常规检验,同时也易为患者自己掌握,随时自我观察病情变化。试纸法对白蛋白灵敏度较高,对球蛋白高度不敏感,有时可导致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的误诊。如果尿呈碱性或有某些盐类及色素等可

尿蛋白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因此,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定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 尿蛋白 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2方法 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⑴磺基水杨酸法

这是目前医院化验室常用的方法。试剂的配制:称取磺基水杨酸3克,加蒸馏水至100毫升面配成3%磺基水杨酸溶液。配好的溶液要贮存在棕色瓶内,放在不见阳光的暗处保存,以免失效。 试验方法:取一个干净的玻璃试管,加入尿液2毫升左右,然后用滴管在尿上滴加试剂3~5滴,观察有无蛋白出现。 结果判断:根据混浊、沉定和凝固的程度不同,确定“+”(加号)的多少。 判断的标准:“-”:减号为阴性,说明无蛋白。加入试剂后,尿液仍清晰,在黑色背景时,仍看不到浊表现; “±”:加减号,代表尿里有微量蛋白。加入试剂后出现白色轻度混浊,仅在黑色背景时可以看到; “+”:一个加号,代表尿里有中等到量蛋白。加入试剂后,出现白色轻度混浊,无絮状颗粒出现; “++”:2个加号,代表尿里有量蛋白。加入试剂后,出现明显白色沉淀; “+++”:3个加号,代表尿里有多量蛋白。加入试剂后,出现絮状白色沉淀; “++++”:4个加号,代表尿里有大量蛋白。加入试剂后,立刻出现凝固成块,似胶胨样。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4.0g/L:++++。 ⑵加热法 过去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常用的方法,现已被磺基水杨酸法代替。此法简单,不需要什么试剂。

尿液中结晶的类型

尿液结晶(crystal)就是机体在进食各种食物后及其代谢过程中,产生得各种酸性产物,如硫酸、磷酸、碳酸、尿酸及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生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再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进人尿中可形成结晶。其形成与尿液得pH、温度、形成该结晶得物质及其胶体物质得浓度与溶解度均有关。以往常将结晶分为酸性尿结晶与碱性尿结晶,但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常将尿液结晶分为生理性结晶与病理性结晶。 1、常见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为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谢产生得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后生成得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盐类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1、1.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得八面体或信封样,有2条对角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偶见哑铃形或饼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加乙酸后红细胞溶解,结晶溶于盐酸但不溶于乙酸与氢氧化钠。新鲜尿液中出现大量草酸钙结晶伴红细胞,而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得征兆。1、2.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蝴蝶形或不规则形。尿酸结晶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溶于乙酸或盐酸,加氨水溶解后又形成尿酸铵结晶。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淀于肾小管及间质中,可产生高尿酸肾病及尿酸结石,引起肾小管堵塞及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可引起肾衰竭。高尿酸亦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 1、3.非结晶性尿酸盐主要就是尿酸钠、尿酸钾、尿酸钙等得混合物,外观呈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在淡色尿中无色,在低温、浓缩或酸性较强得尿中容易析出沉淀。 1、4.马尿酸结晶常呈有色泽得针状、板状、斜方柱状或三棱状。此结晶就是人类与草食动物尿正常成分,而草食动物尿中含量较多,就是由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 1、5.磷酸盐类结晶包括非晶型磷酸盐、磷酸铵镁、磷酸钙等.常见于碱性或近中性尿液。非晶型磷酸盐为白色颗粒状,属正常代谢产物,无临床意

蛋白尿与肾脏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蛋白尿与肾脏的关系 导语: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很多朋友在被检查出尿蛋白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尿蛋白,就是尿中所含的蛋白,如果说因为炎症等疾病的刺激,导致 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很多朋友在被检查出尿蛋白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所谓尿蛋白,就是尿中所含的蛋白,如果说因为炎症等疾病的刺激,导致肾脏“滤过”受损,在尿中就会有蛋白的出现,它的出现代表着肾脏功能受到了损伤。这也就是说,如果是您的身体肾脏功能征程的话,是不会检查出尿蛋白的。知道了尿蛋白代表着什么,需要向您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尿蛋白都代表着肾脏受损,它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正常的生理代谢,是一种暂时性的尿蛋白现象,如果是这样情况是不需要担心的。 检查出尿蛋白之后,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肾脏的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因为肾脏是一个过滤的系统,人体的废物经过肾脏排泄,肾脏回吸收之后,把废物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就是正常的尿液,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 知道了蛋白尿是怎么回事之后,如果说您的检查结果尿蛋白属于阴性的话,也不用过于紧张,可以进行一下肾病筛查,如果是肾脏功能正常的话,就表示您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如果说检查发现确实是肾脏功能受损的话,就请您及时的进行治疗。 生活知识分享

尿液中常见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概念 尿液有形成分(urine formed element)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 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urine sediment)。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检验项目,具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手段。它和尿液理学检查、尿液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液常规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应指出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 (1).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2).管型成分: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等。 (3).其他有机成分脂肪滴、粘液丝、细菌、真菌、寄生虫、精子、前列腺液混入物、类管型等。 无机成分(结晶) (1).生理性结晶:草酸、磷酸、尿酸等成分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形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类结晶:如尿酸氨结晶、马尿酸结晶等。 (2).病理性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等。

(3).药物结晶: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解热镇痛类药物结晶,吡哌酸结晶,造影剂类结晶。 形态学检验 白细胞 新鲜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常规尿液检查不需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不染色标本不易进行白细胞分类,若采用相应的染色法则可以对尿液中白细胞进行分类。加酸处理后的尿液标本可以根据核形区别出单个核和多个核白细胞。 分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闪光细胞。 吞噬细胞 尿液中吞噬细胞(phagocyte)主要来源分为两类:来自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细胞,体积为白细胞的2-3 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边缘多不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有空泡,体积约为白细胞的3-6 倍。在新鲜尿液中可见阿米巴样伪足活动;核呈肾形或类圆形,结构细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