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雷格思想研究再版序

弗雷格思想研究再版序

弗雷格思想研究再版序
弗雷格思想研究再版序

《弗雷格思想研究》再版序

王路

奎因生前十分喜欢弗雷格。1942年他在巴西讲学期间,一位教师特地从一本书的卷首撕下一张弗雷格的照片送给他,令他高兴不已。后来这张照片丢失了,他按照一本逻辑书封面上一张一英寸大小的弗雷格画像,用钢笔画了一张很大的弗雷格的像。据说,他办公室里挂的唯一一幅照片就是弗雷格。像奎因这样喜欢弗雷格的哲学家大概不是少数。一位德国朋友告诉过我,帕兹希教授(G.Patzig,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对弗雷格情有独钟,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弗雷格照片,谁要是批评弗雷格,他就跟谁急。按照我的理解,这里说的“批评”,意思是“贬低”。我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上弗雷格的像,除了喜欢,大概还表示尊敬或崇拜。

我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我是不是尊敬或崇拜弗雷格,但是坦白地说,我喜欢弗雷格。这并不是因为我写了这本研究他的著作,也不是因为他重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近年来我也研究海德格尔,还写过关于海德格尔的文章,但是我不喜欢海德格尔;尽管我不喜欢海德格尔,我却绝不会认为他不重要。我喜欢弗雷格是因为我喜欢一类哲学家:他们始终执着于哲学基本问题,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给人以启示。而在这类哲学家中,弗雷格是最出色的一位。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可以见仁见智。在我看来,讨论哲学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本体论的、认识论的、分析哲学的等等,形成的哲学流派也可能五花八门,比如欧陆哲学、英美哲学等等,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定是哲学史主线上的问题,是哲学史贯彻始终的问题。在弗雷格这里,就是“真”这个问题。弗雷格的语言哲学无疑是围绕着真这个概念展开的,比如句子的涵义(意义)是思想,句子的意谓是真值;人们总是不满足于句子的思想,而总是努力从句子的思想进到句子的真。值得注意的是,他又明确地说,“真为逻辑指引方向”,由此似乎可以认为,真乃是逻辑研究的问题。这里显然就有逻辑与哲学的关系这

样一个问题。

传统上说,逻辑虽然是独立的学科,但是始终被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因此,逻辑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哲学的问题。今天,逻辑已经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逻辑所研究的问题似乎就应该是逻辑自身的问题,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分与不分,似乎确实存在着问题。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弗雷格总是只谈逻辑和数学,如此来看,逻辑和哲学在弗雷格那里似乎是无法分的。而根据达米特的看法,即使弗雷格在语言哲学领域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仅凭弗雷格在逻辑领域的成就,就可以奠定他的历史地位。这样,逻辑和哲学在弗雷格这里似乎又是可以分的。作为不同的学科,逻辑和哲学当然会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式,也会有各自的问题。但是在像弗雷格这样的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分析哲学之父———身上,能不能划出一条鲜明的界线,应该如何划出这样一条鲜明的界线,乃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加以说明,也可以深入思考。简单地说,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和《算术的基本规律》无疑是逻辑著作,而且前者是现代逻辑的奠基之作。其他论著则是哲学著作。如果深入思考,则会发现问题不是这样简单。比如,在《概念文字》中,弗雷格也有一些关于语言和思维的探讨,而在其他论著中,弗雷格也有以“逻辑”和“逻辑导论”为题的遗稿,其中的许多内容在我们看来肯定是哲学讨论。因此,很难说他的逻辑著作就没有哲学讨论。我认为,简单地说,这里有一个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运用的问题。建立逻辑系统,试图从逻辑推出数学,这是弗雷格的逻辑研究,形成的也是逻辑的理论。而在哲学讨论中,弗雷格运用逻辑理论,从逻辑出发来进行哲学研究。因此,在弗雷格的著作中,逻辑与哲学密切结合,浑然一体。当然,如果深入思考,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真、思想与真的关系、对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象与真的关系、思想的结构、普遍性等等,这些问题究竟是哲学问题还是逻辑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究竟是逻辑的思考还是哲学的思考?引申一步,有一些基本问题无疑是逻辑与哲学都涉及的,比如真、必然、可能、存在等等,关于它们的研究究竟属于逻辑还是属于哲学?说明这样的问题,无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但是简单地说,逻辑的理论对哲学的讨论肯定是会有重大帮助的。

达米特认为,弗雷格使我们认识到语言的运作方式。戴维森说,是弗雷格使我们知道了探索意义理论的途径。这些无疑都是弗雷格给我们的启示。深入思考,这些启示牵涉到语言哲学的实质,以及语言哲学最核心的一些内容。但是简单地说,仍然有一个逻辑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对语言进行分析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有语言学家的途径,比如进行语法和概念的分析,也可以有修辞学的途径,

比如进行词义和词源的分析。但是,当人们明确主张“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时候,逻辑分析就成为关键所在。弗雷格本人与这个主张的形成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思想对直接导致形成这一主张的那些主要哲学家,比如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等,却有直接的影响。这主要就是现代逻辑。而在这一主张大行其道的过程中,他的思想直接参与进来,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关于意义与意谓(涵义与所指)的区别,他关于对象与概念的讨论,他所提出的语境原则等等,都成为分析哲学讨论中的基本内容。他的一些基本看法,比如真与意义的联系,也成为人们的常识看法。他所使用的一些术语成为哲学讨论的基本概念,他的一些分析方法也成为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他的一些讨论,比如关于从句的讨论,关于内涵语句的讨论等等,尽管没有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却为后人的讨论提供了素材和基础,也提供了他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思路。所有这些,在我看来,若是简单地表述,则可以说是弗雷格把逻辑用于哲学研究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对于弗雷格的思想,也许有人会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但是大概不会是因为他的思想表达得不清晰。对于他的著作,也许有人会读不懂,但是这也不会是因为他的表述不清楚。清楚地表达思想,至少可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常识的层次,比如一个人聪明,思维有逻辑性,文字能力强等等。这样他可以做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一个科学或者说超出常识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一个人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手段来分析和处理日常的一些表述,从而能够发现一些本以为没有问题、甚至是自明的表述中的问题,揭示一些本以为清楚而实际上并不清楚的表述,指出其中一些本来没有被发现或被忽略了的问题,并且认识和解释语言表述的运作规律,最终使自己的表述符合这种运作规律并在自己的表述中排除那些问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一个层次是许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不仅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可以做到,甚至一般老百姓也可以做到。弗雷格则做到了第二个层次。所以,当他看到在他同事的讣告上说这个人从未使用过一个不知其意思的词时,他为这种赞誉感到吃惊。我想,这种吃惊是直观的,但是其原因却一定是多方面的。

人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富有逻辑分析的传统,而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也许更早。逻辑观不同,对于逻辑分析的理解大概也会不同。但是从弗雷格的著作出发,什么是逻辑分析则看得十分清楚。我认为,应该在学科的意义上理解逻辑,因而应该在学科的意义上理解逻辑分析。这样,我们对于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传统才会有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近年来我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看法。我的这种看法,主要是来自我对弗雷格著作的学习和对他的思想的研究,因而得益于弗雷格。我认为,这一看法,对于我国学术界,应该是有益的。

本书完成于十几年以前。这次再版只是增加两篇有关文章作为附录。这些年来,曾有人请我再写一本关于弗雷格的书,也曾有人著书约我撰写有关弗雷格的章节,我都没有答应,主要是因为害怕重复。顺便说一下,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国外研究弗雷格的文献又出版了很多。国内弗雷格的研究虽然也有不少,但是专著似乎还不多见。因此这次商务印书馆再版我这本书,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对原书内容不做任何改动和修订,这并不因为我认为它没有问题,不需要修改,而是因为如果修改,我也不知道会改成什么样子,重写则肯定会有很大的重复劳动,这无疑是我最不愿意的。我想,“保持历史原样”大概是一个比较好的借口。如果说这是一种有些“偷懒”的态度,那么还要请读者多多原谅!

(《弗雷格思想研究》,王路著,商务印书馆即将再版)

关于《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增修本

王学泰

耗时半载,重装了两次windows,总算完成了《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修订。这个“增修本”比原书增加了17万字,如果加上修改的文字,“增修本”更动的文字大约在20万左右。原书近40万字,“增修本”近60万字,等于写了一本新书。这是在这个增修本出版以前先要向读者说明的。

在修改本书之前,又认真地读了一遍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最近台湾学者龚鹏程在《游的精神文化史论》对“乡土中国”的传统理念表示质疑,认为中国实际上是“居与游互动的社会”,它包含“居民”和“游民”这两种基本类型。游者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势力之一。但长期以来,存在着“土”对“水”的压迫和蔑视,这实际上是居民社会对流民社会的歧视,显示了居民社会的文化强权。导致这种霸权的建立的原因在于,农业社会需要与土地联姻的固定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皇帝、官僚阶层和乡村宗法制度的坚定支持。龚先生论述的确使人耳目一新,他关注到人们流动起来的时候必然产生与“居民”不同的思想性格,但他忽略了人们的“游”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改变也是不同的),因为费先生研究的是古代中国的主流社会,这是在研究从主流社会流离出的游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摘要 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 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 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Abstract 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大,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检验人才的标准除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是否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面对信息社会,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也只有接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 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 信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想要知道的、了解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把它搜索出来。在百度词条中可以查到,信息检索的释义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起源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工作。而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检索在教育、军事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和知识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对各式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可是有时候面对太过复杂而且繁多的信息量时,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要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运用信息检索这一重要的信息查询手段,因而学会信息检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搜索有用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习惯,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使用信息检索这一工具也更加熟练。这特别对我们来说,信息检索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学会之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信息检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你总会在某些时候需要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我们遇到学识上的困难时,以往我们会通过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此现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工具来帮助我们,如谷歌、百度、维基,在未学习信息检索之前,我只知道这些,学习之后,我知道了有比百度之类的更具有专业性的信息检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老师说这些网站对于我们写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都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因为它们这里面有很多书籍是在一般门户网站里找不到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我们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们可以以最快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昆明学院学报 2010,32(1):54~57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 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 【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白静(1976—),女(回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 浅析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影响 白 静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弗雷格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最基本的内容,它的核心概念是真。弗雷格意义理论对哲学和逻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逻辑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形成了以他的意义理论为基础的外延逻辑,并影响了人们的现代逻辑观。关键词:弗雷格;意义理论;真;现代逻辑;逻辑哲学;形式化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0)01-0054-04 Ana lysis on the I nfluence of Frege ′s Theory of M ean i n g BA I J ing (Phil os oph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College,Yunnan Nor mal University,Yunnan Kunm ing 650222,China ) Abstract:Frege used modern l ogic he created t o analyze language deep ly,and for med his unique theory of meaning .The distincti on be 2t w een sense and reference i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in his theory,in which truth is the critical concep t and it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 on t o the theory of meaning as well .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 has influenced phil os ophy and l ogic greatly .It made l ogic go t o the way of for mality and for m extensi on l ogic based on his theory of meaning and greatly influence peop le ′s attitude t owards modern l ogic .Key words:Frege;Frege ′s theory of meaning;truth;modern l ogic;l ogic phil os ophy;f or malizati on 意义理论是指通过对语言表达式(专名、通名、摹状词、语句等)意义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是逻辑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对于意义理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它源于弗雷格。作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以独特的逻辑视角和逻辑方法,以他创立的现代逻辑为基础,对语言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他独特的意义理论,从而开创了意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一、弗雷格意义理论简述 弗雷格并没有刻意去建构一种意义理论,他一生最大的目标是把数学化归为逻辑。他认为逻辑是数学最可靠的基础,从逻辑可以推出全部或大部分数学理论。这就是弗雷格的数学逻辑主义思想。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一书是现代逻辑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他建立了自己的逻辑演算系统。其意义理论的许多思想都发源于此书,例如:他对句子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从概念文字的可判断内容发展起来的,他对概念和对象的分析就是概念文字中引入函数和自变元这一思想的发展。而且,弗雷格意义理论与他所创立的现代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主要有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别、语境原则、概念和对象、思想与真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其中,对表达式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石,也是他对意义理论最主要的贡献。 弗雷格经常给出的例子是“晨星是晨星(a = a )”和“晨星是暮星(a = b )”。前一个句子是同语反复,没有为我们提供任何新知识,而后一个句子则包含了一个科学知识,即晨星和暮星是同一颗星———金星。虽然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但是它们的给出方式是不同的。金星用“晨星”的名字被给予为在早晨最光亮的星,用“暮星”的名字被给予为晚上最亮的星。因此,晨星和暮星的指称是相同的,但 含义不同。[1]在此基础上,弗雷格把这一区别应用于 各种语言表达式,分别对专名、概念词、句子的含义和指称进行了区别。 一般的指称论者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而弗雷格认为,专名的含义是专名的给出方式,指称就是专名所表达的对象,含义与指称是不同的。如作为专名的“弗雷格”,它的含义是诸如“著名的逻辑学家”、“著名的数学家”、“语言哲学的创始人”等等;而它的指称则是弗雷格这个作为个体的人。 弗雷格所说的概念词,就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普通名词,他对概念词的看法非常不同于传统逻辑的观点。他认为,概念词的含义是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 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 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同:①反封建专制;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朴素辨证法思想。并具C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创新思维之二 加入时间:2008-1-22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具体说来,创新思维对我们个人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乃至积极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 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小B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讲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李贽生平 李贽,生于明嘉靖六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527~1602年),原姓林,中举后改姓李,号卓吾,又名载贽,福建泉州人。16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李贽世代是商人,祖父时才衰落,其远祖信奉伊斯兰教。李贽本人也一直保持着伊斯兰教信仰。他25岁中举,先后在河南共县(今辉县)、云南姚安府做教谕、知府等中下层官吏。为官时,政绩显著,百姓称道。万历六年任姚安知府任满,离开云南,来到湖北麻城耿定理家(1580年),后因与耿定理哥哥耿定向不合,离开耿家,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从事讲学,著述,住芝佛院时,李贽思想矛盾,他既谈经念佛,又供奉孔子;剃掉了头发,但留下了胡须;自称和尚,又喝酒吃肉。这种奇怪的行为,被当时正统道学家称为“左道惑众的‘妖人’”。由于李贽的奇奇怪怪行为和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最终由明王朝下令逮捕,其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明神宗万历实录》卷369)。其时,李贽已经76岁了。 李贽一生的著作甚多。其代表作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另外,还有《李贽文集·明灯道古录》等书,其激进进步思想在这几本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 “自然人性论”的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在先秦,老庄的“人性论”思想便带有鲜明的“自然人性论”色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人性论思想,也带有浓厚的“自然人性论”色彩。这一思想在批驳儒家虚伪的“仁义礼教”的思想斗争过程中,都曾放出异样的光彩;在近代开始之初,又再次放出新的光芒。从整体思想框架来看,李贽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源之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从思想内容的实质来看,则已经从根本上背叛了王学“良知”说的宗旨。它由王学的维护“天理”转化到李贽“童心”说批判“天理”这一实质性的转向。如李贽的“童心说”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李贽看来,“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人们之所以失却童心,其原因有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 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李贽的文论思想

第十七讲李贽的文论思想(提纲) 一、李贽的文论思想 1、李贽的生平与思想 受左派王学的影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思想具有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把伪道学作为攻击的目标,被时人目为“异端”。李贽主要的文论思想(1)“童心说”:文学本质观 《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是李贽论文的基础,强调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不能人云亦云 (2)“发愤而作”:文学创作观 这是李贽批评小说《水浒传》时提出的观点。 另外,李贽标举“忠义”二字,揭示《水浒》的创作精神。李贽从正面肯定了水浒人物的正义精神,也就大大提高了《水浒》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 然而,李贽的认识自然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所认同的“忠义”英雄,是“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宋江;而把鲁智深的“坐化六和”、燕青的“涕泣辞主”、李俊、童威、童猛的退隐江湖,看作是“小丈夫自完之计”,不算得是“忠义”之举。其次,李贽把《水浒》看作是“君臣必读”的教科书。他说,“有国者”、“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朝廷矣”。 (3)“化工”与“画工”:文学境界观 李贽把文章的境界,分为“化工”与“画工”两种。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什么是“画工”?就是作者殚精竭虑,所能达到的最高状态。什么是“化工”呢?乃是天地造化之工。 李贽在此强调的“化工”之作,实质是指真情吐露之文。 1.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思想 (1)“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小说艺术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金圣叹把《水浒》与《史记》比较后发现,“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就是说,历史必须尊重事实,小说则可以在事实基础上进行虚构和夸张。另外,《史记》只是从事件出发,只能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水浒》则以性格塑造为中心,允许想象和虚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胜似《史记》”。 (2)“性情”“气质”与“形状”“声口”:典型形象的塑造 “他认为,《水浒》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水浒》中的人物形象是概括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即是文学典型。 (3)一人一样语言:语言的性格化 三、王夫之、叶燮的诗论思想(叶不讲) 1、王夫之的生平与思想 2、王夫之的重要诗论思想 (1)“情景说”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 他说,“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诗歌意象不是孤立的一“景”一“情”,犹如筵席上的一荤一素。离开了“情”,景就是“虚景”;离开了“景”,情就是“虚情”。王夫之强调,情与景是“内在”的统一,不是拼凑。

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值的45%,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的最大产业。制造业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各种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因此有人将制造业称之为工业经济年代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机械工业作为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国防建设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多样的、符合需要的装备。其次,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改造部”。一个国家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就需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地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不断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第三,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服务部。它不仅要为重工业服务,而且要为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不仅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服务;不仅要为满足国内需要服务,而且要为扩大出口服务;不仅要为生产建设提供劳动手段,而且要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向市场提供坚固耐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例如日本由于重视机械制造业,制定“技术立国”的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由一个经济萧条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大国。 而美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二战后,美国出现了“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从而忽视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忽略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空前滑坡,物质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严重形势迫使美国政府和企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认识和评价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民用技术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实施,由于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美国的机械制造业有所振兴,汽车、机床、微电子工业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1994年,美国汽车产量重新超过日本。 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行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生产装备以及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重任。而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支柱,将与投资和熟练劳动力一起创造新的企业、市场和就业机会。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最不可撼动的地位,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挂钩。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给机械制造业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机械制造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使生产力得到大大的解放。 就如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实现了原始的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大生产从此开始。 还有20世纪初,福特发明第一条生产线,它把生产工序分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的分工变得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艺工程和产品的标准化。福特发明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论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

论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 发表时间:2011-04-19T15:44:52.0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2月下供稿作者:李松枝 [导读]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及其关于语言哲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涵义和指称》中。 李松枝(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政治与行政学院逻辑学专业,广州 510631) 中图分类号:B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068-01 摘要: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及其关于语言哲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涵义和指称》中。从语词和语句两个方面,对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弗雷格;涵义;指称 Abstract:Frege's theory of meaning and their thought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mbodied in his " Meaning And Reference".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ses Frege’s Meaning And Reference Theory from words and sentences. Keywords: Frege; meaning;regerence 弗雷格,作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语言哲学的先驱,对意义问题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于1892年发表于《哲学与哲学批评杂志》上的《论涵义和指称》一文。在此文中,弗雷格第一次表述了涵义和指称之间的根本区别,它被视为意义理论发展中的里程碑,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语词的涵义和指称 文中一开始提到“同一”这个概念,同一是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呢,还是对象的名称或指号之间的关系。弗雷格在他的《概念演算》中,认为是后者,即对象的名称或指号之间的关系。他专门举了两个例子:“a=a” 例如“晨星=晨星”,“a=b”如“晨星= 暮星”。假设“同一”指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a=a和a=b所表达的就是它们所指的对象——金星是相同的,但是我们明确地知道,a=b比a=a的涵义多了一些。例如“晨星=晨星”,这是先验有效的,不需要证明就可以得出。而晨星= 暮星却不是先验的,是天文学家们经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来的,“往往包含了对我们的知识极有价值的扩展”。人们并不能像得出a=a那样轻易地得出a=b。 但他觉得这个回答不是很确切,因为这两个名称并非直接有了关系,而是“这种关系能够成立,仅仅是因为它们命名或指示了某个东西。这种关系,似乎可以说,是以具有同一个所指的各个指号之间的联系为中介的。”[1](P37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同一关系既不只是指对象方面,也不仅指名称方面,而是属于名称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是,若名称和对象的关系只是指称,那么用哪个名字来指称对象就是任意的,可能造成逻辑思维的混乱。例如,我们可以把《小橘灯》的作者称为“冰心”或“谢婉莹”,““冰心=谢婉莹”这样的句子只是和我们的命名方式有关,仅仅作为真名和笔名相异,并不表达真正的知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正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弗雷格又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指号之间的差异与被命名的对象被给出的方式上的差异是对应的: “令a、b、c为三角形中连接角与对边中点的直线,则a和b的交点与b和c的交点为同一点。这样,我们就有了对于同一个点的不同命名,而且这些名称(“a和b的交点”,“ b和c的交点”)也表达了这些点被给出的方式。”如果把a和b的交点设为点M, b和c的交点设为点N,若是没有特别的说明,“a和b的交点与b和c的交点为同一点”,我们是不知道M和N是同一个点的。虽然它们都指那一个点,但二者的涵义却不同。一样的,“2010年《非诚勿扰》的特邀男嘉宾”和“中国色彩性格学创始人”这些表达式所指一样,但意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弗雷格把语词划分为专名和概念词。为了简便,把这样的名称看做是一个专名。他所说的专名是广义的,没有从理论上区分专名和摹状词。在弗雷格的逻辑中,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都是专名。专名的涵义就是所指对象的呈现方式。但是他认为专名只是限定摹状词.。弗雷格提出了“涵义决定所指”这个重要的语义学原则,专名必须对一个对象有所描述才能指示该对象。也就是说,专名是通过涵义与其所指发生关系的。弗雷格是这样进一步分析的:“指号,它的涵义和它的指称之间的正常联系是这样的:与某个指号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涵义,与特定的涵义相对应的是特定的指称,而与一个指称(对象)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指号。同一种涵义在不同的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是由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述的。”[1](377)在这里,“涵义决定所指”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表达式只有表达了某种涵义,才能指称某种对象;一个表达式究竟代表哪个或那些对象,取决于相应的对象是否具有该表达式的涵义所描述的那些特征或性质。[2] 我们从涵义决定原则出发,或许会同意:如果一个表达式在形式结构上符合语法并且充当专名的角色,那它就具有涵义。但是,至于是否存在与内涵相对应的外延,则还是不确定的。比如“玉皇大帝”这个词有涵义,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与他相对应的对象,不能断定他是否真的存在。弗雷格承认诸如“最弱收敛级数”、“离地球最远的天体”这类专名有涵义却没有所指,但他认为这是自然语言的不完美的地方。因此,“对于涵义的把握并不能保证相应的指称的存在。”[1](P378) 我们通常使用语词时,谈论的是它们的语词,但有时也会谈论到语词本身或它们的涵义。这样当有人在直接谈话中引用别人的话时,它们所代表的涵义和这些语词本身的涵义就会发生变化。之后他谈到“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正常涵义。如李国强是我的弟弟,李国强有三个字。这两句话中就不能前句中“李国强”替换后句中的“李国强”,虽然它们的指称相同,因为第二句中的“李国强”是就词本身而言的。 弗雷格接下来把指称和涵义和与之相联系的意象严格区分开来。关于指号的意向是一种内心图像,它是主观的。例如,对于“华南师范大学”,摄影师、画家、老师、学生都有关于这个名称的独特的意象。即使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于“华南师范大学”也并不总是有相同的意象。这种内心图像来自对于观察者的内部或外部的感官印象与活动的记忆,它是不断变化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名的指称是这个名称所命名的对象本身,专名的涵义处于意象和对象之间,不像意象那么主观,却也不是对象本身。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仅仅是专名的表达式、涵义和指称,接下来我们看看弗雷格对于语句是怎样阐述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是语句的涵义,还是语句的指称呢? 二、语句的涵义和所指 弗雷格先假定了语句有一个指称,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耀的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耀的天体”,不知道晨星和暮星是同一个星辰的人,可能认为一个思想为真,而另一个为假。因此,思想不可能是语句的指称,相反,它不能不被看作是语句的涵义。知道晨星和暮星都是指金星的人,会知道若前一句话为真时,后面一句话也为真。弗雷格提出,把语句的真值当做语句的指称,即语句为真或为假的情况。接下来分析思想与真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主词与谓词的关系呢?我们的确可以说“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这个判

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各项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迎来机制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处于更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企业人才是指忠诚于企业,能把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统一,在企业整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的人。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的竞争。就公司而言,所处的工作环境和产业性质,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但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又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川庆钻探工程是新组建的钻探公司,又是集团公司最大的钻探公司,要实现公司“五四三二”发展战略,为建设一流的综合性油气服务公司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单位工作的头等大事;公司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人才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来。在全公司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才能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 川庆钻探工程公司现有干部11 971名,其中拥有教授级高工,高级技术职称1 069名,中级技术职称4 375名,集团公司技术专家2名,公司技术专家63名,基层单位自聘专家81名。企业的发展一是前沿

以字的用法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以虚词介词连词副词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和。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令佀眾□,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看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之间的争论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6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6,2007 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看 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之间的争论 赵 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摘 要〕 :两种语言的词汇是通过概念层一个层面(单层表征模式)还是通过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双层表征模式)实施共享?这是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研究中的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主要是关于专名、概念词的指称与意义的论述)出发探讨词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词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该词的意义。因此得出结论,区分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似乎能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 弗雷格;意义理论;双语表征;心理词库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620120204 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双语者的大脑中如何表征?是独立表征还是共享一个表征系统?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两种语言的词汇通过一定的层面实现共享。那么,两种语言的词汇通过什么层面实施共享呢?这个问题是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两类模式:单层面表征模式(one-level rep resentati on models)和双层面表征模式(t w o-level rep resentati on models)。单层面模式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通过概念层共享。比如,de Gr oot的DBC M模式(distributed bilingual concep tu2 al me mory)和Kr oll&Ste ward的RH M模式(revised hier2 archical model)。双层面模式承认两种语言的词汇通过概念层(concep tual rep resentati on)共享。但是该模式还认为,除了概念层以外,两种语言的词汇还通过语义层(se mantic rep resentati on)共享。比如Pavlenko(1997)就认为应该区分概念层和语义层。这样就产生了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有没有必要区分概念层和语义层。透过争论,我们其实看到的是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即词的概念是否等同于该词的意义。如果概念和意义是一回事,那么单层表征模式成立;如果概念和意义不是一回事,那么双层面模式更有说服力。从哪里寻找答案呢?钱冠连教授曾说,一个人企图知道一切是不可能的,但企图知道那个照亮一切的‘一’(即哲学),却大有可能(It is abs olutely i m possible t o know everything,but it is certainly possible t o know the one thing,phil os ophy,that illu m inates everything)。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从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这个源头来讨论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之间的争议。本文将首先阐述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中概念和意义层的内涵,然后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主要是关于专名、概念词的指称与意义的论述)出发,探讨词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论述在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中区分概念层和语义层的必要性。 一、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中 概念和语义层的内涵 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所说的,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之间存在着单层表征模式和双层表征模式之争。单层表征模式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通过概念层共享;双层表征模式认为除了概念层以外,两种语言还通过语义层共享。所谓的概念层,指的是通过经验习得的概念表征,储存在内引记忆(i m p licit memory)中,在构建说话意图时提取(call upon in“thiking f or s peaking”)。概念表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概念表征是不断变化的。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人们的经验也在不断地增加,不断增加的经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表征。但是随着新知识的吸收,必定伴随旧知识的遗忘。这种记忆和遗忘的过程就是概念表征不断变化的过程。二)概念表征的内容会因人而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验 [收稿日期] 2007—07—02 [作者简介] 赵 晨(1968— ),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生。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