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清直隶南皮(今河北境内)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清末著名“能吏”。从1889-1907年,他在湖北执政近20年。这个期间,他奠定了湖北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湖北新政”成为全国示范,让武汉首次进入早期现代化的行列。

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兴实业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

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湖北枪炮厂: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

大冶铁矿: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瞩目。

湖北织布局: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

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

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

办教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离开湖北之前,张之洞登上蛇山之巅,眺望欣欣向荣的武汉三镇,为黄鹤楼题写了这副楹联,欣喜之情溢于笔端: 18年心血没有白费,湖北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追赶亚欧先进

地区已不再是遥远的梦。

汉阳铁厂无疑是张之洞兴办的实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钢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早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就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上奏《筹设炼铁厂折》,制订了在广州城外兴建铁厂的计划,并在英国订购了炼铁设备。1889年底,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随即将拟建之铁厂移至湖北,定址汉阳。1890年11月,汉阳铁厂动工兴建,1893年9月,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钢材厂等十个分厂建成,次年6月投产。据1899年的汉口贸易报告,汉阳炼铁厂除提供15000吨钢材用于制造钢轨、铆钉外,还向日本出口价值82000海关两的钢铁。汉阳铁厂的设备、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过10年左右,在当时的亚洲是最先进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西洋报刊曾有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和汉阳铁厂一样,湖北枪炮厂也是张之洞从广州带来的项目。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办枪炮厂的过程同样体现了张之洞“器必求精求新”的思想。枪炮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最先进的设备,生产的武器仿自世界最新款式。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湖北枪炮厂都高居全国军事工业之冠,执当时中国军工之牛耳。而它出品的“汉阳造”步枪,更是闻名遐迩的一代名枪。“汉

阳造”鸣响在武昌楚望台,鸣响在南昌城头,鸣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半个多世纪几乎无役不与,见证并参与书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名牌和代表。“汉阳造”作为汉产工业品牌,一直是武汉、

湖北人民的骄傲。

上述两厂以外,张之洞还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据专家统计,张之洞在武汉主持奏准并办成的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厂、矿共有19个,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亦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从新昶机器厂算起,到1907年,湖北地区商办的厂矿已达

100余家。

在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交通等行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大工业体系。这个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先重后轻,以轻挹重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并使武汉

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工业基地。

“工为体,商为用”,商业与工业相因而成,如环无端。张之洞多管齐下扶商恤商,大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赢得“东方芝加哥”美誉历史上,湖北的商贸集中于武汉,武汉的商贸集中于汉口。汉口于明嘉靖年间正式设镇,万历年间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的商贸中心,清“康乾盛世”时期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广阳杂记》云:“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

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但直到张之洞督鄂之前,虽然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有不少年份在全国位居第三,占全国的比例却很小,浮动于0.41%—5.32%之间,既不能与上海相比(同期上海占47.85%—63.63%),也与位居第二的广州有较大的差距(同期广州占10.50%—13.39%)。

张之洞不赞成“以商立国”,但对发展商业是高度重视的,视“商务为当今之要政”。他认为商业与工业的关系是相因而成,如环无端。一方面是“工为体,商为用”,商业通过“货畅其流”,来促进、刺激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产量提高;另一方面是“商为主,工为使”,通过商业搜集市场信息,以引导工业生产。不仅是对工商关系,对农工商三者的关系他也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说: “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为钩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因此,“为政以利民为先,然必将农、工、商三事合为一气贯

通讲求,始能阜民兴利”。

武汉商业基础良好,张之洞借势发力,推出扶商护商系列大举措:其一,在武汉设立商务局,并指示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指导商务。他将商务局的主要职能归结为八个方面,即对商业进行“启发”、“倡导”、“合力”、“塞漏”、“祛

习”、“保护”、“体恤”和“奖励”。

其二,创办商务学堂讲商学,培养商务人才。他着重指出,开商学的目的在于开商智,“商智渐开,自必多出新意,自辟利源”。不仅是专门的商务学堂讲商学,自强学堂、算学学堂等学校也开了商务课。

其三,创办《湖北商务报》,沟通商业信息,宣传商务政策。该报设有局收文牍、局发文牍、中外商情等栏目,内容十分丰富,为湖北商人了解国际国内、

省内省外商情,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其四,订“商律”规范商业活动。张之洞痛感中国缺少护商之法,他说:“中国上下之势太隔,士大夫于商务尤不考究,但有征商之政而少护商之法。”1901年,汉口商务局拟定《关于汉口商务情形条议》,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行业管理、市场管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它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性质的第一部省一级商业

法规。

其五,兴办商品博览会、交易会推介商品。史料记载:1898年,张之洞在汉口成立商务工所,建“宽敞明洁之屋”,将湖北全省各州县的名产、土特产运来“分别陈列,标明出产地方,价值成本”,招徕中外商人参观订货。同时邀集有阅历的行商坐贾开展座谈、研究,比较物产之精细、工艺之优劣,考究制造方法,以提高质量、扩大销售、占领市场。1902年,又在武昌兰陵街(今解放路中段)创设两湖劝业场,场内分三个展厅,即“内品劝业场”,陈列湖北的机器工业品及手工业产品;“外品商业场”,陈列外国及外省的机器产品;“天产内品场”,陈列湖北湖南所出的土特产、五金矿产等。各种产品都明码标价,并邀请中外商人前往参观购买。劝业场中还辟有公园和水楼,养有各种珍禽异兽,以广招顾客。

其六,减免厘税,恤商养商。为了保护本土商人,增加土货的竞争力,张之洞还积极倡导减免厘税,“厘税尤需以轻,新出式样并免厘税三年”,“华商用机器造货,请缓加税并货物免储关栈”。不仅如此,张之洞对新开办的燮昌火柴厂还给予专利政策,“准自开办起,专利十年,不准别家在湖北地方续开公司,用示体恤”。

该火柴厂后来年产火柴1亿盒,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在张之洞全力呵护之下,武汉商业空前繁荣——传统商业屡创新高。以汉口的米谷年均流转量为例,张之洞督鄂前的1881

-1890年为67362担,1891-1900年即增长为507630担,1901-1910年更增长为1073185担。自此汉口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

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张之洞移督湖广的当年,汉口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81695海关两,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600898海关两。到1907年张之洞离开武汉的当年则分别上升至31683214海关两和115071383海关两,增长了567.6%和306%。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汉口也由此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通商口岸。

其时,武汉已经由一个以内陆内部循环为主的传统商业市镇嬗变成面向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大循环的国际性通商口岸。1908年,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在他的著作中,以欣羡的口吻对汉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名扬四海,

成为人们对大汉口的流行印象。

国运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自强之策以教育为先”。张之洞革故鼎新,大办新式教育,武汉成为全国瞩目的近代教育中心,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强

张之洞不但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公认的大教育家。清末管学大臣、户部尚书张百熙称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甚至认为,张之洞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在工业,而是在教育方面。

张之洞对湖北教育的贡献的确至大至伟。

张之洞崇尚“经世致用”,主张“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到湖北以后,

他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实业救亡”。但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他痛感“无人才可任,奉行者不力”。于是便不遗余力,发展实业教育。从1891年到1906年,他先后创办了湖北方言商务学堂、湖北算术学堂、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两湖大学堂、湖北铁路学堂,等等。截至1910年,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官立实业学堂14所,其中高等5所,中等6所,初等3所。这些学堂中,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是今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是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是湖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专业学堂之一,现今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工程学院等均与其有渊源关系。

张之洞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师范教育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城东宾阳门以南创设湖北师范学堂,该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备的师范学校之一;1904年,张之洞创设两湖总师范学堂,并亲自兼任学堂总督。该校规模宏大,办学条件相当优越;1904年,开办湖北师范传习所,该校是我国教师进修学校的开端,所学课程有教育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等;1905年,又于省城开设六所支郡师范学堂,分府录取,为各地培养合格师资。另外,张之洞还创办湖北敬节学堂,培养幼儿教师;创办湖北育婴学堂,培养婴儿保育员。在张之洞的大力倡导和具体规划下,湖北初步建立了纵有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横有普通师范和职业师范、幼儿师范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的教师不仅满足了本省需要,还支援了其他省份的

教育事业。

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曾组织过几次赴美留学活动,但由于湖北风气未

开,竟无一人参与。张之洞抵鄂后高度重视留学教育,他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率先在湖北公派学生留学日本。学生出洋他亲自送行,回国又设宴接风。他主政时期,湖北派往日本的留学生达5000多人,居全国第一。除派莘莘学子留学外,张之洞还派各州县职官游历海外,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这些人返鄂后大多成为

湖北新政的推行者。

大规模的兴教兴学,造就了一批国家栋梁及知识精英。黄兴、宋教仁、蔡锷、唐才常、吴禄贞、黎元洪、李书城、石瑛、孙武、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闻一多、李四光、王亚南、黄侃、杨守敬、万国权……,这一个个在中国近当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学校求学成才或留洋深造过的。

●1905年,在张之洞的大力推动下,科举制度在中国废除,湖北近代化教育

进程进一步加快,短短几年,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清学部官报载,湖北全省学生数为99064人,是江苏省的2.2倍,浙江省的1.3倍,广东省的1.14倍。一时间,“四方求学者闻风縻集,各省派员调查以便仿办者亦络绎于道。”甚至“东西各国文武官员及游历人士,来观鄂省书院学堂者,不可胜数,往往遍览详询,视为至大至要之事。”武汉一跃而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中心区、示范区,湖北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强省。

●张之洞遗址遗迹概览

●张公堤:也名后湖堤,1904年张之洞主持修建,1906年耗白银80万两

建成,全长17公里。从此它大大减轻汉口水患,因保障了一方安全而被视为命堤。人们感激张之洞,自发将之称为“张公堤”。此堤还为后来汉口市区的扩展预留了空间,使汉口市区面积得以扩大几倍。

●张公亭:位于汉口中山公园,1934年修。系一造型别致的三层水泥、

砖瓦建筑。是中山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1898年(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

湖北历史地理

湖北地跨长江,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段和第三级阶段的过渡地带,形成这样一个地域空间的历史并不很长,大约从北宋以后逐步完成,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于荆湘间置荆湖南、北路,“东界鄂渚,西接溪洞,南抵五岭,北连襄汉”,始有湖北之称谓。湖北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成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老河口)经南漳到南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北山地,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鄂西北山地群峰耸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森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500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江汉平原的东部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组成鄂东北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湖北省水系以长江为骨干,受地形影响,武汉以上各支流从两侧汇注,构成向心状的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湖北宜昌脱离峡谷,水流减缓,在枝江至城陵矶之间形成荆江河曲,有如“九曲回肠”,历史上多次发生裁弯取直的变故,新旧河道变迁不定,也影响了这一段长江的津渡。汉水从陕南流入本省,自宜城进入江汉平原,水势同样减缓形成曲流,故有“曲莫如汉”之称。湖北是全国湖泊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集中在江汉平原,总数超过1000个。这些湖泊也有过历史变迁,最著名者为“云梦泽” 春秋时期的文献《国语》、《左传》分别记载楚国有楚王狩猎之区:云梦,狩猎区内的湖沼泽薮为云梦泽。1000多年来,古人常常错将云梦指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经历史地理学者研究证实:云梦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沼的多种地貌形态的综合体,面积广阔几乎覆盖整个江汉平原。而云梦泽仅指云梦狩猎区内的部分湖沼泽薮景观,面积并没有大得能超过长江。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长江、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云梦泽逐渐消亡成陆,而留下以洪湖为首的众多小湖群。早期长江荆江河段曾经以分流的形式穿过古云梦泽地区,随着北面淤高,云梦泽消失,江水向南汇流,终于发育成典型的曲流河床。所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形态的形成,与云梦泽的历史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也影响了江陵荆州地区长江津渡的盛衰。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书《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先秦时期,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冈上筑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认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就要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是”: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三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第一个“是”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根本性质;第二个“是”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鲜明特征;第三个“是”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巨大作用。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成就“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表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积淀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民心的基础,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斗争中,“中国之治”的刚性与韧性协调均衡、强劲有力,优势更加显著。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认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构成“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度和政策的抓落实、促成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

大量制度执行的中国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执行理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曲延春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决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陈振明表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基础和依据;国家治理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实现方式。把握和处理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夯实国家治理及公共治理的制度基础。这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前提条件。夏锦文认为,从国家制度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构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的依据,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和效果。国家治理的成效和规律不断凝练、固化,形成新的制度内容,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看来,国家制度决定国家治理体系,而国家治理体系既基于国家制度、落实国家制度,又在自身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国家制度。首先,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融合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在随之发展着,在我国具体体现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如今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趋升高,众多专家和教授也在研究我国融合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就各专家教授关于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观点总结归纳,并结合我国融合教育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来谈谈自己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发展趋势 前言: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尽管融合教育的效果没有为实证研究所证明,它却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并顺理成章地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形式为随班就读,这种模式是融合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产生的。本文结合各个专家的理论进行分析我国融合教育发展趋势。 正文:关于融合教育的起源和概念,李拉教授表示过,教育时期,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别居于不同的安置方式,泾渭分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的双轨,极少存在互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传统的隔离教育逐渐受到质疑,普通教育与社会开始向特殊儿童开放,融合教育的理念遂逐渐产生和形成。对融合教育作历史考察,我们需要回溯到整个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之中。我们知道,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由隔离走向融合。“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形成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如“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教学计划”、“资源教室”等,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实践和发展。从概念起源上来看,融合教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领域。融合教育概念及理念的提出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残疾人实施公平教育的应然选择。换句话说,特殊教育是融合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融合教育发端于特殊教育领域,是专指将特殊儿童融入到普通教育与社会中的教育方式,因而从研究领域与范围上来看,融合教育主要关注的是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是特殊儿童。换句话说,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特殊教育领域内的核心与专有词汇。这就使得,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随班就读这种将特殊儿童融入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安置方式,以及其它的“所有试图将特殊儿

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真、善、美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和特性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价值追求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人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人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动力源于人的价值追求。人们价值追求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和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彻底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理想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限制,特别是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从而在社会关系、劳动能力、素质与个性等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以往的社会中,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最初原因。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更是出现了一些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一些人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的片面的发展甚至扭曲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

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的价值追求的类型也是多样的,复杂的。人的价值追求是一种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得理想追求,是主体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对自身价值理想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当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需要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达到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时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之时,这也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根本目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价值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努力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有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了人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承担者、推动者。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以人为本重视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时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

张之洞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 一 近代化是指人类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政治、军事、文教、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但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却是一切变革的前提和原动力。在近代中国,首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张之洞,然而张之洞却在他所治理的长江中下游,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一)张之洞大力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业。西方资本主义的隆隆炮声将他从中世纪的治国幻梦中惊醒,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危难,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近代“文明”,于是,他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并采取了学习西方之长的实际步骤,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应该说,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之中,他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他从涉足清廷“自强新政”始,便在着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纺织工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人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办。他认为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离不开钢铁。这样,他就抓住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并不畏艰险,毅然创办钢铁企业。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胆略和魄力,实高出李鸿章、左宗棠一筹。 1890年动工,1893年基本完工的汉阳铁厂包括大小十厂,两座炼钢炉,三千工人。虽然由于经费异常短细,本国又缺乏经营管理近代大工业的经验等原因,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浪费,一度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毕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公司,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尽管从1900年起,逐步被日本资本所控制,但它在艰难喝撅之中保存下来,成为新中国武钢的前身。 张之洞曾经不无自豪地将他主持创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湖北枪炮厂和湖北织布官局、纺纱官局、缥丝局、制麻局,这四大重工业和四大轻工业,称作“自相握注”的工业体系。此外,在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武汉地区还相续办起了造纸厂、针钉厂、制皮厂、毡呢厂、印刷厂等等。他对修堤、敷设电线、安装电灯电话、自来水等近代公用事业,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历史 35

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黄冈)14.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习总书记用的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2019·湖北黄冈)15.“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印刷术的推广,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推动着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这里,马克思主要强调了印刷术() A.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加速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 D.开启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 (2019·湖北黄冈)16.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2019·湖北黄冈)17.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1 图2 图3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2019·湖北黄冈)1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这充分显示了() A.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 B.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C.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D.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 (2019·湖北黄冈)19.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据此可知,查士丁尼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的目的是() A.满足人民所需的契约自由 B.符合尚法治的价值和法律精神 C.巩固皇权,维护国家安定 D.教化帝国民众,人人安分守法 (2019·湖北黄冈)20.《全球通史》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隔阂 D.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2019·湖北黄冈)21.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864年,欧洲各国工人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继展开。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A.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关职能体系 (2019年7月5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关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重构。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各级各类机构在中央和地方水平,重组和改进党的领导制度,政府治理系统,军队系统和质量组织体系,系统地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的行政权力,武装部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的群众组织。的功能系统的主要框架党和国家机关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已经初步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成果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不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来实现决策和部署19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主要行动,集中行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管理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1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强化统一的努力,澄清了规章制度的改革,并进行了严格的纪律。就在一年多的改革任务安排的19日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完成后,和一系列的重要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落实,保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党和国家机构履职更加顺畅高效,各类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更加适应推进“五个全面”总体布局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的机构设置和

功能分配省、市、县是中央政府的相同我们应该保持基本的通信,建立一个平滑和动态工作系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促进交叉军事和地方改革顺利,同时促进各种机构的改革,以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整体效果。在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就是说,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坚持不建立但不打破,首先建立,然后打破,坚持促进优化、协调和效率的制度功能,坚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个游戏,坚持改革和法治的统一和协调,并坚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党中央的战略决定深化改革党和国家机关是完全正确的,和组织和实施改革的强大而强大,这充分反映了高思想,全党的政治意识和行动,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全面、严格管理党自1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社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学说制度的政治优势。组织结构的重建和组织职能的调整的完成,只是解决了“一般性”问题。要真正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指导,以促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协调高效为重点,把高校调整优化有机结合起来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锋韩璞魏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 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 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

张之洞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学术论文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发展的贡献 系别: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许泳杰 学号:1310150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 1月 29日

摘要:张之洞是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四抵外辱。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其间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功臣。 关键词:张之洞、贡献、武汉、实业、学堂 正文: 一、在战事中的贡献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的正确主张,并历史性的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观点:“战即不能胜,岂可尽扫诸军?彼孤军远征,粮弹皆靠海运,分兵守则军势弱,不守则接济断,彼时一败即不能支”。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指出:“自古乱民无以御敌,流言焉能兴邦”;“以中国之力与八国启衅,不败不已;八国乃联入华,不胜不休”。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主张 二、大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即卢沟桥——汉口,后来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武汉三镇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军事工业基地。 他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毛泽东曾经说过:“重工业不能不提张之洞”。1895-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和广州的15家。资本总额1724万元,仅次于上海的2387万元,多于天津的579万元和广州的431万元,均居全国第二,武汉被称为东方的芝加哥,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此后闻名天下(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还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湖北省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 . 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B . 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 . 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 . 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2.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3. (2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 (2分)《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居住之处)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 ①入阁由皇帝选任②职同汉唐宰相③取得决策大权④地位逐渐提高 A . ①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5. (2分) 1861年4月,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某书籍刻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

坚持融合式发展

坚持融合式发展,推进人防建设 哈尔滨市呼兰区人防办张文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明确指出:“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在2010年10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对当前人民防空工作的四项要求。其中,把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列为首要一项。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军民融合式战略思想在人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防空建设指出的发展方向。当前,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贯彻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人民防空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促进人防工作。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融合。融合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观念上融合。实现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融合到一起。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求地方政府领导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重经济建设、轻人防建设的思想认识,真正把人防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之中。这一思想,要具体体现在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会议材料之中,体现在政府整体行政行为之中,做到融合式行政。另一方面,人防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破除自我建设和闭门发展的思想。要解放思想,确立新观念,把人防工作看作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意

识,使人防工作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潮流中发展壮大。 二、在管理体制上融合。要积极推进人防工作由单一的防空袭体制向防空防灾相结合的体制转变,加快构建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要将人防组织指挥体系纳入政府防灾救灾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实现应急救援指挥建设融合发展。要将人防部门和民防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成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充分发挥人防指挥系统、通信警报系统、防护工程系统和人防专业队伍的作用,平时用于防灾救援,战时用于防空,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要推动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衔接,使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一管理,全面协调,两个建设同步进行,共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在运行机制上融合。要建立健全人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应当建立多部门共同把关审批机制。地方政府应当把人防工程的审批纳入城市建设审批的程序,使人防部门同建设、规划、消防、市政等部门联合办公,共同进行工程项目的审批和验收,有效防止人防工作的跑、冒、滴、漏现象。要健全奖惩机制,定期对人防融合式发展进行检查指导,把人防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干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要健全保障机制,制定有关人防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人防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在发展规划中融合。城市建设是人防建设的基础与依托。人防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和完善城市功能。城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研究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郝瑛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者所要研究的话题之一,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关系教学课堂民主化,且师生关系平等,互相尊重,师生之间关爱。以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推动课堂教学活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注重师生关系,使得双方能够和谐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师生关系;构建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2-0240-01 引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一言一行无形都会成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中学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自身思维的认知,处于成长期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来推动他们人格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個时期,教学老师应当格外注重师生关系构建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负起一定的责任。 1.为什么要构建和发展师生关系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教学老师总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虽然这样能够维持班级纪律并且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这就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无形的隔阂,出于对老师的胆怯和畏惧往往缺少勇气沟通,使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受到影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融洽,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敢于去问老师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是非常有利的。老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把对学生的人格的培育,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从教学角度分析,师生关系的良好培养能使学生勤奋好学,还能是学生养成优良的传统美德,从而铸就了良好的品德,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来说,对于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水平;从班级管理这一方面来说,有利于建立优良的班风,从而树立零号的校风,从一个班级的整体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1]。 2.师生关系发展的策略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 他是清朝廷的忠臣 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 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 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 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 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张之洞积极倡导改革市政,以寻求更好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立新的市政管理机构,强化省政府对汉口市政的管理。 1899年设立夏口厅,为新的汉口市政管理机构之一。从此行政建制比以前相对独立,城市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 1904年,设立汉口警察局。警察局是一个管理职能繁多的市政机构,警察制的设立标志着汉口开始拥有一个崭新的城市社会日常控制体系。 第二,整体布局并大规模地开展汉口市政工程建设。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构建与实施培训会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构建与实施培训会学习心得 这个金色的秋天,我在郑大体育馆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培训主题是探索阅读写作技巧,培养阅读写作兴趣,塑造人生必备品格。各位名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让我们叫绝,他们所做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我醍醐灌顶。 年轻帅气的徐栋老师所做的作文课,渗透了管建刚老师的教学主张——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出示学生作文中的句子,让学生从作者对小动物亲昵的称呼中,对小动物叫声的描写中体会情感。接着,先抑后扬,引出刘子渊小朋友从反面选材的例子,告诉学生写小动物时,可以反着选,也可以反着写,写出小动物的特点,写出新意。 管建刚老师的报告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作文教学的执着。他激励学生写作的方法巧妙又实用。他设计了一系列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那句话:一枚鸡蛋从外部打开是事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 赵志祥老师的《天净沙.秋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赵老师教给学生平仄、对韵、吟诵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我陶醉在赵老师悠扬的吟唱中。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为微电影写影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堂课学生由不敢说,不会说到大胆说,说得好。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这样的课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向浩老师的《游山西村》让我看到了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温文儒雅的白皛老师,从玩诗开始,把孩子带入了诗的世界。在白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写诗的兴趣十分浓厚,一句句诗从行学生的笔下流出来。偌大的会议厅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勇老师的作文课让学生习得了写场面描写的方法,特别是讲评时评价表的运用,让学生的修改有所依,特别有效,值得借鉴。 三天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