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一些思考

回顾才能展望,碰撞更需交流,引领不如自发

——关于语文教学新视野的一些思考

武健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新”是一个需要谨慎使用的词。一味守旧是故步自封,一味“创新”带来的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立山头。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一些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妄图将“新”字扣在自己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之上,圈内外人从貌似“百家争鸣”现象的背后,看到的却都是满眼的虚空与无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拓出新的领地,是一个永新的话题。在深入探讨与研究之前,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文化传统断裂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延续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中的八股文以及策问能否成为作文教学的借鉴?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的一系列探索与变革,有没有全面地总结与反思?当下,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传承,尤其是民国以来前辈先贤们在语文教学探索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不断努力而取得的丰硕成果,关注不多,系统性的研究更少。

让我们先读几篇民国时期语文教学研究者的文章:

林轶西的《初中国文科读书问题之研究》(《教育杂志》第十六卷第六号,1924年)对学生的阅读问题从“选择书籍的目标”“书籍的支配和编订”“指导方法”“成绩的考查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这对目前的阅读指导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孟宪宗的《初中作文教学法之研究》(《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六号,1925年)是一篇系统论述民国时期中学作文教学法的重要论文,既有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又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张文昌的《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新教育评论》第三卷第八期,1927年)所列举与分析的问题,有些直到今日,也没有很好地解决。

再翻几页民国教育的日历:

1914~1915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教”的教育: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接触、研究,形成智慧。二是强调教师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转为适时地从旁给予儿童协助与启发,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发挥潜力。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校的倡议下,江苏省立师范学校附小联合会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各地小学推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号召全国推行设计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它已超越了教学方法的外显层面,更多体现出一种课程理念的更新,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突破。康少言在《设计教学法辑要》(商务印书馆,1922年)中评价说:

“此法出后,教授上起一大变革:向之以教科为本位,化教科为动作矣;向之以编制三段、五段之教案,输入预备之材料为正规者,今改为以配置适当环境,唤起欲得反应为能事矣;向之以教师之机能为教授者,今乃教师之机能为指导矣。”

与持续一千三百余年的封建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之路,更值得当今语文教育者学习与借鉴。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借鉴经验,也要借鉴教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推广,很快就暴露了其缺陷:设计教学法一味地强调尊重儿童兴趣的做法,导致教学无目的,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导致当时教学的盲目性、混乱性;设计教学法主张在活动中学习,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天天在那开什么庆祝会、展览会、贺新年、做生日等等”的情况,导致学生“读书不能成诵,别字太多,算法又缓慢又错误”等不良后果。在设计教学法中,这种忽视系统知识、仅一味重视活动的做法,致使当时学校

的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在学习上缺乏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继承与借鉴,那么过去实践得来的经验到现在还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过去失败得到的教训现在会有,将来或许还会重演。

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梳理了苏派语文教育思想的近现代发展史。杨斌老师的《叶圣陶教育思想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观》、魏本亚教授的《阮真语文教育思想概述》、徐林祥教授的《吴天石:语文“双基”教育的奠基人》等主题报告,较深入地回顾与总结了民国以来语文教育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为当代语文教学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较好的示范。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带来的是不同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而语文教学的碰撞却很微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母语教学本身的区域性特征,二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讲,语文教学研究的载体不同,评价标准与体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傅丹灵教授的“中美写作教学对话”系列文章,不论对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写作教学改革道路上一次富有深远意义的、深刻全面的交流。

碰撞中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但社会舆论往往呈一边倒的趋势,片面地贬低自我,盲目地褒奖域外。除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外,还有崇洋的思想在作怪。道听途说的,断章取义的,臆想编造的,都成了打压国内教育的“工具”。真正的对话,应该在平等的双方之间开展。在充分剖析自我问题、改进不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守护自己的传统,立足自己的现实,弘扬自己的文化,以此为前提,通过与他者对话,我们才可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不足,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向别人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该作出调整的,哪些是今天一时半会儿做不到的,什么是需要积极达成的,什么是明天我们应该逐步去实现的。我们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不足,也看到自身的缺陷与优势。

一个能立得住、站得直的人,才有可能与另一方平视对话。不会俯视,因为我们没有资格;不能仰视,因为我们还有传统。

事实上,曹勇军老师与傅丹灵教授的这一组对话也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了解美国:美国对教师的考核也许更严格,成绩排名公开登报;美国和我们一样,也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美国的写作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一系列真实教育现状的展示,消解了有些人心中的所谓“西方教育是神圣的”的认识,促进了两国教育工作者平等深入地交流。两国之间写作教学的互动与交流,在当下,只是一个开始。比如说,美国的傅丹灵教授无法给中国的高考优秀作文判分,曹勇军老师也很难把美国的优秀作文判为一类。这种差异现象的背后,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至于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的。

另一类碰撞与交流来自师生之间。

“经验丰富”常用来褒奖一位有着较长教学经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表明了师生年龄的差距。巨大的年龄差是时代发展的表征,显现在语文学科上,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尽管近些年中学语文教材在平稳中也保持了适度的更新与变化,尽管我们都在强调经典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我们也能用考试逼着学生踏入教育者设定的文学欣赏与品鉴的方向,但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师群体已经逐渐远离青少年学生的时代。学生在一年一年地“更新”,语文教师怎么办?保持年轻的心态、年轻的视野,对所有语文教师,尤其是从教时间较长的教师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任由这种隔阂存在,教师与学生彼此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我们只有跟上学生的步伐,走进他们的世界,才可能有良性的碰撞,才可能进行深度的交流。

保证必要的阅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开书单”就成了很多语文教师常做的事。他们经常给学生推荐中外名著,却很少在言情、武侠、悬疑、科幻等文学品类中开列出值得阅读的经典之作。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语文教师因为受自我阅读兴趣与方向的束缚,就一厢情愿地开出可能只属于教师自己的视野狭窄的书单。回顾全国各地每年高考模拟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就会发现,选文视野也是相当窄化的。

语文教师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师范毕业之后,文学作品我们读了多少?近五年的畅销书,我们读了几部?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我们有没有关心?

陈日亮先生在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学术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上发言说:“我们每次改革都是由上而下,集体动员,统一步调。这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模式。而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不能搞群众运动的。课程课程,就是一程一程地向前走,有序地渐进。我们不能跑歪,但也不能疯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在即,我们应该怎样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视野?通常的做法是,自上而下地传达、培训、研讨、执行。通常的策略是,培养一些骨干,打造一批名师,自上而下地推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这样的思路本无可厚非,但有个问题不能忽视。我们在塑造教学榜样的同时,会不会脱离一线教育的现实?会不会远离课堂教学的现实?对于众多拼搏于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而言,他信力提高了,往往也就不同程度地消解了自信力;没有自信,也就难以形成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只是指导人的行为,经验还需在个人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来。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分秒不差,怎么教都会。但问他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多少,常常回答不上来。

所以说,面对语文教学新的挑战,与其等待自上而下地传达与布置,不如努力调动一线教师的探索积极性,努力开拓他们的新视野;与其专家引领,不如群众自发。

钱理群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的专访(《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话钱理群先生》)中有这样的论述:

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的教师,在教育第一线是不乏其人的,我的估计是比例小而绝对量不小,但能量、影响都很大。可能一所学校就这几个人,但非常优秀,有威望。问题是他们应该“联合”起来,不然就会被湮没了……联合起来做什么“好事”?这就是我和一些老师提倡的,推动“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老师们在一起读书,讨论,就自然会形成某种共同、相似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信念,然后就一起商量,如何把这样的理念、信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里,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这样的改革、实验,是以自己的理念、信念支撑的,是完全自觉的,是“我要做的”,而不是“领导要我做的”,自下而上的教育存在变革就自然形成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都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呈现出行政化的特征,这就导致了新与旧的激烈冲突,也造成了“你喊你的新,我做我的旧”的尴尬现状。“左”与“右”是我们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立场的一种简单判断,但辩证地看,“左”与“右”的同时存在,也是保证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的两股必不可少的力量。“上”与“下”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充分调动、激励一线教师自发改革探索的积极性,应该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新的增长空间。

关于语文教学中“教”与“管”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中“教”与“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2-03-27T14:57:32.8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刘晓丽 [导读] 精心备课是教学中的首要坏节。课备得好坏,关系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成败。 刘晓丽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056300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其它学科一样,针对学习群体的特点,从“教”与“管”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在“教”上要做到“三心” 1.精心备课。精心备课是教学中的首要坏节。课备得好坏,关系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成败。备好课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开始。那么怎么备课呢?我觉得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方面入手。其一,要“备教材”。要求每位教师既要深入教材,全面地了解教材,还要走出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大致来说有三个特点,即生活化、人文化及科学化。全面了解教材后,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简洁的三维目标。在合理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精心备课,在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和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撰写该文章时的具体情况等有所研究,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使其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参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其二,要“备教法”。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本课达到高效。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达到高效课堂。其三,要“备学生”。课标提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要精心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把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设到,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 2.专心讲课。我们常说向45分钟要效益,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要。我在讲课过程中通常采用“放羊式”教学方法。即先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自学课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记笔记,写出自己的收获,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分享收获,查漏补缺,最后全班交流,共同分享大家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讲解。这一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应是学生自身动脑、动口的结果。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放手给学生时间。教师此时的讲课要格外“专心”,要深入学生中间,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时,要时刻关注学生掌握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快速地思维,有效地讲授,灵活安排学生活动,专心倾听学生反馈的信息,甚至还要进行有效的提问。 3.用心思课。下课了,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相反,教学又因此而无限延长。课堂效果是否有效,课后的反思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要用心思课,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从头到尾再次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收获这一方面用心反思,思考本节课是否“有效”。所谓“有效”,我认为应该是指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不光是说提高分数而是包括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常识的积累、某些积极观点的生成等。教师在不断反思中进行适当的教学修改、补充、巩固,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管”上要做到“因班制宜” 讲好课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当好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力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专家。 1.针对各班不同情况在教学上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想让教师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在我所负责的(291)班,我把培养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班干部管理机构:两个课代表——四个大组长——十六个小组长——三个组员(也就是每班两个课代表,一个课代表管理两个大组长,一个大组长又管理四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又管理三个组员),实现管理工作层层落实。我每周一下午自习课给两个课代表及四个大组长开会,教给他们一些管理上的经验和方法。听他们汇报上一周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帮他们处理一些工作中的难题。各个大组、小组是捆绑式的积分制。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加分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减分处罚。每周五定期总结各个大组、小组的得分情况。大组与大组、小组与小组分别评比,成绩好的组表扬奖励,成绩不好的组批评,并责令组长率领组员上讲台做深刻反思。通过实施小组积分制,同学们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提高。 2.在两个班之间采取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我采取了两班竞赛的方法。例如晨读要求背诵课文时,我会对同学们说“谁先背会,谁就去另一个班的黑板上写名字。”虽然在我们成人眼里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在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眼里却是自我展示的好机会。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地背诵,去另一个班写名字时也会书写得极为工整,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另一个班的同学。学生的小小虚荣心和自豪感得到满足,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 总之,在教学上要做一名有心人。不仅要当好教书匠还要争当管理学生的好专家。只要用心、专心、虚心、细心、耐心,同时又有恒心,那么在教学上你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12-23T16:08:03.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2期供稿作者:◆白贵元 [导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白贵元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小学730100 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生活化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实施生活化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做简要总结。 一、聚焦课堂教学,深入实施生活化教育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制定了研究计划,从备课入手,从生活出发,密切联系生活,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让学生去观察梅花的生活环境,什么季节开花,让学生从中对梅花有一种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学习课文中介绍梅花精神的段落,让孩子在课堂上理解、感悟,从而理解了外祖父喜爱梅花的真正原因。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们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例如,《囚歌》一文,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的场景、画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在教学《一双手》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活动:同学们请伸出你的双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自己熟悉的双手,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自己有一双稚嫩的胖乎乎的小手。为学习本文张迎善有一双粗糙的大手,这样的手是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而造成的,做好铺垫。在初读感知时,让学生感知张迎善有双什么样的手?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地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粗糙程度。经过这样的实践,他们所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黑白文字了,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张迎善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二、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化教育 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我充分利用假期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工厂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工厂、农村生活,了解生产过程,增长才智。我们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义务打扫街道,到公共场所清理垃圾,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这些活动都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从中进行了体验教育。 三、加强课外延伸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化教育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为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优选信息,设计作业,让学生的家庭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在一节作文课上,为了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提前一周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和家长包饺子,并且从和面、弄饺子馅、擀皮、包饺子到煮饺子,整个过程都亲自参与,留心观察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想想又是如何克服的,爸爸、妈妈在整个过程中都跟你说了什么,为你做了什么。这一作业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包饺子的过程时,像吃了开心果,笑声不断,快乐不止,把自己包饺子过程的趣事,滔滔不绝地描述了出来,当场写起了《包饺子》,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感情真挚。 四、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化教育内涵 学校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有体育节、艺术节、黑板报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整合学校活动,开发活动中的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我“用心插柳”,随时拿起相机,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下来,还让学生用日记记录。我拍了学生在教室里出黑板报、出手抄报的情景,还有接力比赛盛况,美术课上写生画,上课时小组讨论的情景等等,这样在上作文课时,一幅幅照片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叽叽喳喳,学生谈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获得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作,学生就不再感到作文是那么难写了,反而感到作文课是多么的有趣、生动,写的文章自然是真实、感人。 总之,我在生活化教育的研究、实施中力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活力,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浅议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浅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肤浅认识。 一、在新课导入时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紧扣教材,选择和设计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蒲公英》一文,由于学生对蒲公英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课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若精心设计制作

蒲公英的近景、远景,花朵、种子,个体、群体的幻灯片,大量的图像,使每位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蒲公英的种子像小降落伞一样飘向四面八方,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蒲公英呢?”学生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种自主乐学的氛围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在重现形象时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是流露。多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情景,让课文中的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多媒体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如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再如教学《丰碑》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的背景下,教师既要以积极地心态去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创构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视频等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认知感受来学习相同的内容。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善。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 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不是学校有意为难教师,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真正的目是提醒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的背景下,教师既要以积极地心态去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创构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善。 1 共享信息资源,突破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高科技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不仅会赋予课堂一个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文本、圖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的信息整合,而且能使学习社共享信息资源,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这对学习者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上的许多素材诸如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文字材料等等都可以作为制作课件的零件[3]。例如,学习《东郭先生》、《乌鸦喝水》等课文,事先,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影资源,将这两部电影的有关片断插入到Powerpoint当中,在让课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利用互联网布置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即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扩大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2 激发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 尽可能地采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甚至电脑示例教学,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融合各种课程的一座宽阔的桥梁,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更为出色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心得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心得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前阶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什么叫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对前两个问题余文森先生在《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已有具体阐述,本人无力超之,对后一问题,余文森先生与诸多专家在其文中也多有论述,但本人也想就此问题谈点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我认为,要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一个模糊是:教学目标模糊:让人看不出这是哪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两个无度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第三个一样是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把第一课时上得不伦不类,说它是第一课时吧,我们又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但从课的起点看呢──学生当时对文本是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说它是第二课时吧,可是第

二课时的教学又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但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从教师的小结也让人感觉到无疑这是第二课时。这样的课,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群运动员在环形跑道上,在“啪”的一声枪响后,本来应该围绕环形跑道跑,结果大家都离开跑道,四散奔跑。这种观摩课、研讨课或者优质课,它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它会给我们一线老师许多误导与困惑:一种是,第一课时能这样上!另一种是,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 记得有一次到区里面听课,下课后听到这么一段对话:(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执教的老师,一个是那个班的任课老师) “×老师,你好,我是刚才和你一起学习的那些孩子的语文老师,你执教的《月光曲》像《月光曲》一样的美。” “谢谢!”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 “请讲。” “这篇课文,你就这样教完了吗?” “哦……不是的。” “那你觉得我第二课时该带孩子们学点什么?怎么做呢?” “这个……” “你觉得,你的教学设计科学吗?课时容量合理吗?” “今天是公开课,所以我把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拿出来了。” “你把肉心都吃了,我怎么办呀?”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1)

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是一个不太会吧表扬挂在嘴边的老师,每天走进教室,都比较严肃,时间久了,课堂纪律出奇的好。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课堂总是死气沉沉,没有学生敢随便发表意见或看法。尤其是有老师听课,学生更是一言不发,大气不敢出。 又送走了一届学生,我加入了他们的群,听他们唧唧喳喳的聊着。一次我也应了几声,结果群里鸦群无声,我调侃道:“怎么我一说话,你们就不说了?”一位成绩很好的女生说:“老师,你平时上课太剽悍了。只要你一说话,我们就不敢说。”哎,听完这句话,我如梦初醒。 是啊,回想过往,我的确如此啊。其实,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灵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灵活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学生的导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不过然带入预设情境。教活,学活,语文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一定会良好。 其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才能激活思维,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教师要真诚的疼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责备,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此时,我又陷入沉沉的思考,以后的教学,我要好好把握这个度啊!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新奇,大量堆砌图片和声像资料,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样也会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多媒体教学流于程式化。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切实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功效,该出手时才出手,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在多媒体这一全新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越来越精彩。 关键字:多媒体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正文: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多媒体以其巨大的魅力和独特的作用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津津乐道,并成 根据《语文课堂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应扩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科学、轻松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学生能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方面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及在整合归纳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语文基本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波的知识界面,化静止为动态,;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力,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当今小学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一、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作用。首先,对与多媒体的应用及其价值作了系统的介绍;其次,对多媒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以防止对教学造成影响;再次,介绍了应用方法。有力的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discusses shallowly multimedia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cation wang yuanji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application method and the function. first, has made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and th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and the value; next,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questions, avoids the nonessential loss preventing to the teaching to have the influence; once mo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powerful promo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pplication.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三) ——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

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正定县西咬村小学吴明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从事语文教学已经13年了,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

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选择应用案例分析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选择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为了充分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做好多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本教学教学案例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语文多媒体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 现针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深入分析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努力为语文多媒体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以期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现象。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观潮》时,开始切入钱塘大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有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如在教初三课文《孔乙己》时,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不同的肖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人物的悲惨命运,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读写算2011年第20期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 程开钧 (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陕西镇巴723600) 一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弊端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天地.然而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关于这方面目前讨论已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点放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一)多媒体不能取代语文个性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 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荚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 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二)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 苍白

在中小学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认知学科很多情况上问题 是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语文不同,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就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试想,朱自清的《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偷偷地"和"钻"其情味又岂能用直观的视像来传达?"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演 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 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 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8-09-11T09:36:15.2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7期作者:梁明东[导读] 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安徽省天长市城南小学239300 摘要:小学阶段是为学生各个阶段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对于语文基础的建立更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只有更加注重在小学阶段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更有文学素养的优秀人才。因此,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并不是老师要在课堂上讲多少内容,而是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学生真正地学会和理解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才是有效的教学。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教学的效果并不乐观。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存在偏差,就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和创新,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教”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因素。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够明确,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高。 2.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老师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也没有完成,导致在上课时,对于教学内容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在课堂上有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解的节奏,对于学习的内容半知半解,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3.过于追求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也表现得非常积极,教学过程进展十分顺利,但是课后的反馈却给我们一个沉重的打击。我们不禁会问,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其实,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这些教学方式和手段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教师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形式,缺乏冷静、深度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也只是顺应老师的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觉、视觉不断地进行被动的接受,非常容易产生思维疲惫,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而并没有对知识进行自我思考和沉淀,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够全面。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教师要重视好课。(1)认清自己。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授课。(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语文知识的起点能力,做到学情清楚、备课全面。此外,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备课中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定制化教学。(3)教师要懂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仔细琢磨,反复研究。挖掘出课本中的有用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学生情况对有用知识进行一定的完善和补充,使学生学得更有针对性和体系化。 2.从学情出发激发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讲好课,则必须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采用多种教学提问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必须使课堂氛围充满乐趣。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与课堂所授知识相关的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引入一些学生切实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还应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1)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这里的尊重不但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2)要努力做到真诚和公平。上课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常见形式。在课堂上,为了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形式。①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具来提问,且注意提问的时候用语要贴切;②充分利用好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互动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发言;③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旧知识以及新知识的差异进行一定的联想,驱使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新课标改革全面推行的情况下,优化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有效性得以提高,应当注意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重视备课,提升备课质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此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能够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思考能力等,这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有很大帮助。所以,高度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姜达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2016,(1):167。 [2]刘均维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7):324。 [3]张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6,(33):18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