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总学时数:150

学分数:

开课单位: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必修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是培养化工、石油、医药、冶金、轻工、电子、建材、纺织、农业、商检、环保等行业化学检验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相关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掌握了必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之后开设的。该课程利用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含量,是分析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本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和强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指导下,基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等开发设计。尽力做到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似,实践场景与工作场景一致,实践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一线。

根据各种仪器分析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采用循序渐进与典型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课堂与车间融合,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等形式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各种仪器分析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

三、课程基本目标

通过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对工业产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为学生毕业后能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进行仪器分析的应用,胜任化工类行业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行动能力: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中所用仪器的各个组成部件;

2、了解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类型;

3、理解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理解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相关分析流程;

5、合理应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专门术语;

6、理解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的条件选择与优化原则;

\

7、合理应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定性或定量、定性和定量方法;

8、能验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具有评价相关产品品质的知识;

9、理解仪器分析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10、应用相关的资料检索、实验室管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职业专门技术能力

(1)能独立操作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中所用的仪器;

(2)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或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验证的整个过程,准确表述分析结果;

(3)能对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作出科学的评价。

(4)能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并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

(5)能按说明书制定仪器操作规程;

(6)能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案;

(7)对实际样品能设计合理的方案,并完成分析任务;

(8)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仪器分析方法,在分析测定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职业关键能力

(1)能按说明书制定不同型号的分析仪器操作规程;

!

(2)能对其他的分析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能发现并解决检验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性问题;

(4)能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对新产品设计合理的分析方案,完成分析任务,对所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5)会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三)素质目标

1、领悟实验室的管理,营造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

2、追求实是求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坚持安全、节约、环保意识;

,

4、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6、关注全面质量管理。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化学检验工中级工。

四、先修课程

《化学及生物物料识用》、《常量组分分析》、《物理常数与性能检测》

五、内容标准

/

本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工业分析技术技术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业分析技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8个由浅入深的学习情境,以实际化工产品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8个学习情境主要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演示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做”有机融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1 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光的特性、溶液颜色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收光谱曲线、吸收光谱曲线产生机理、朗伯(Lambert)定律、比耳(Beer)定律、朗伯-比耳定律、目视比色法与比浊法及其测定方法的学习和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对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实际样品进行分析,该单元在可见分光光度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光的特性;

2、溶液颜色的产生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3、吸收光谱曲线产生机理;

/

4、朗伯(Lambert)定律、比耳(Beer)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5、目视比色法与比浊法;

6、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比色皿成套性检查方法;

7、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实际样品的分析。

8、定性分析、吸收光谱曲线的绘制;

9、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10、显色反应与显色剂、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参比溶液的选择、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最佳浓度范围;

11、差示光度法、导数分光光度法简介;

;

12、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铁;

13、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条件试验;

14、混合组分的光度测定。

15、差示法测定样品中高含量镍;

【重点难点】

重点: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依据、可见分光光度计(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性能检查和日常维护)、显色条件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难点:基本原理、显色条件的选择、适当介绍目视比色法。

【学时分配】39学时

!

学习情境2 对紫外光有吸收物质的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对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吸收光谱中常用术语、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的学习,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对紫外光有吸收物质实际样品进行分析,该单元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

2、紫外吸收光谱中常用术语;

3、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4、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

5、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6、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7、紫外光度法测硝酸盐中氮;

8、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依据;定性定量方法和应用。

难点: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紫外定性,适当紫外吸收光谱谱图检索方法。

【学时分配】 14学时

学习情境3 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教学目标】

通过对红外线与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振动的形式、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特征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的学习,了解色散型红外光谱仪,掌握利用制样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完成对波长的校正、制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对有机物的结构进行分析,该单元在红外分光光度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了解红外线与红外分光光度法;

2、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3、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4、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

^

5、分子振动的形式、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特征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6、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简介;

7、制样机的使用及制样;

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条件、红外吸收光谱相关名词术语、各官能团振动形式与对应吸收频率和强度的关系、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红外光谱试样的制备方法、红外吸收光谱谱图解析

难点:各官能团振动形式与对应吸收频率和强度的关系、红外吸收光谱谱图解析

【学时分配】9学时

学习情境4 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

【教学目标】

通过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样品预处理方法、干扰消除与操作条件的选择学习,掌握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完成对样品中金属离子的测定,该单元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验室和实训

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掌握基态原子的产生、共振线与吸收线;

2、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3、火焰中基态原子浓度与定量公式;

4、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的结构及作用;

:

5、掌握工作曲线法、标准加入法、间接分析法的应用;

6、分析线的选择、光谱通带的选择、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火焰的选择、样品的制备方法及试样量、光电倍增管负高压的选择;

7、化学干扰及消除、物理干扰及消除、光谱干扰及消除;

8、灵敏度(S)、检出极限(DL);

9、微量镁的测定;

10、原子吸收测定条件的选择;

11、微量镁的测定;

12、微量铜的测定;

13、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含量的测定。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样品预处理方法、干扰消除与操作条件的选择。

难点:基本原理与干扰消除与操作条件的选择。

【学时分配】 21学时

学习情境5 电化学方法对仪器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电极电位与溶液中离子活度的关系、电化学分析中相关名词术语、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溶液pH测定方法、酸度计与离子计的调试与使用、溶液中离子浓度测定原理与定量方法的学习,掌握电位滴定法的操作和终点确定方法,该单元在电化学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

【教学内容】

1、掌握电化学分析方法;

2、电极电位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3、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

4、电位法测溶液pH值;

5、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

6、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7、定量方法;

@

8、影响测定的因素;

9、电位滴定的仪器装置、确定终点的方法;

10、电位滴定的类型、自动电位滴定简介;

11、死停终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电极电位与溶液中离子活度的关系、电化学分析中相关名词术语、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溶液pH测定方法、酸度计与离子计的调试与使用、溶液中离子浓度测定原理与定量方法、电位滴定法的操作和终点确定方法。

难点:电极电位与溶液中离子活度的关系和电位滴定法的终点确定方法。

【学时分配】 16学时

*

学习情境6 气相色谱对仪器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对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常用术语、气-固色谱与气-液色谱分离原理、气相色谱仪(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色谱定性定量方法的学习,掌握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该单元在气相色谱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色谱法的分类、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2、色谱图及有关名词;

3、气相色谱仪构造及各系统的作用;

4、检测器的分类、检测器的性能指标、热导池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

5、固体固定相、液体固定相、合成固定相、色谱柱的制备、应用实例;

6、用纯物质对照定性、保留指数定性、经验规律定性、与其他方法结合定性;

7、峰面积的测量方法、定量校正因子、定量方法;

8、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9、气相色谱的分离过程、塔板理论与柱效率、速率理论与影响柱效率的因素、分离度;

10、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常用术语、气-固色谱与气-液色谱分离原理、气相色谱仪(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色谱定性定量方法。

%

难点:气相色谱分离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学时分配】 34学时

学习情境7 高效液相色谱对仪器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与定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流动相处理技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离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的学习,掌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该单元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教学内容】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2、高压输液泵、梯度洗提装置、进样装置、色谱柱、检测器;

'

3、液-固吸附色谱、液-液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空间排斥色谱(凝胶色谱);

4、色谱柱性能参数、速率理论;

5、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条件的优化;

6、分离方法的选择。

【重点难点】

重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与定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部分、使用方法、日常维护)、流动相处理技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离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难点:方法原理、分离条件的选择与优化、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学时分配】 10学时

(

学习情境8 其他仪器对仪器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对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气-质联用、核磁共振、库仑分析等的组成部件、测定对象、使用方法、日常维护的学习,掌握利用气-质联用仪分析的方法,该单元在色谱实验室、气-质联用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1)能独立操作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中所用的仪器;

(2)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或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验证的整个过程,准确表述分析结果;

(3)能对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作出科学的评价。

(4)能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分析故障的可能原因,并排除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

&

(5)能按说明书制定仪器操作规程;

(6)能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案;

(7)对实际样品能设计合理的方案,并完成分析任务;

(8)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仪器分析方法,在分析测定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

重点:其他仪器:原子发射光谱法、气-质联用、核磁共振、库仑分析等的组成部件、测定对象、使用方法、日常维护。

难点:方法原理、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

【学时分配】 7学时

六、教学学时分配

各情境、子情境分布如下:

八个情境的教学学时分配:

其中十六个子情境建议学时分配

七、实施建议

1、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结合、“教、学、做”于一体;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方

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务实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资源的利用

使用教材:《仪器分析》,主编于晓萍,副主编丁邦东,化工出版社,2013年9月

参考书:《仪器分析》,黄一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

推荐专业网站:网名(网址)国家相关精品课程和各省精品课程网站

多媒体资源:学校机房、多媒体教室、投影仪

八、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际样品的分析。为保证八个学习情境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案坚持了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制度,考核按照职业素养成绩、项目设计与分析过程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终成绩由上述二项成绩综合进行评定。

1、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与比例

在该项目设计分析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值由小组成员集体评议,结果在评议表上记录,以备最终成绩参考。信息获取能力:利用元器件说明书、计算机网络获得各类元器件封装资料;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所需的原理图符号、库文件及封装库;能利用相关学习网站和专业论坛获取原理图和样品分析技巧;能利用相关学习网站和专业论坛获取仪器分析的技术规范。规范仪器操作习惯:熟练使用各仪器工作站软件,完成对实际样品的完整分析。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各自分工情况,协调配合,及时提出问题,协商解决问题。

3、实验实训过程考核成绩

主要根据设计方案、分析过程来评定成绩,项目设计与分析过程成绩考察学生对每个学习情境的掌握程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以考核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1)行为表现成绩20分。要求学生按时来到实验(训)室,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按时到达实验(训)地点情况5分;认真理会实验(训)内容及目的,做好实验(训)内容的准备、预习工作,有预习报告5分;实验(训)过程中,认真对待,所作所为始终围绕实验(训)内容与安排,听从老师安排,按计划完成实验(训)内容10分。

(2)仪器的正确、合理、熟练使用20分。

(3)实验方案设计5分。

(4)实验(训)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50分。其中认真按时完成10分。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等级分为很好、好、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等,分别给予40分、30分、20分、10分。

(5)每天实验(训)后的结束工作5分,包括仪器摆放整齐、桌面的整洁、实验(训)室的卫生、水电门窗的关闭等。

说明: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药物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 学时/学分:72学时/5.5学分 适用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1.课程概述 《药物分析与检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程围绕药品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教学,主要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结构明确的天然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同时亦涉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 2.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气相色谱分析法的使用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抑制以及适用范围。 (2)掌握中国药典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熟悉各种分析方法的操作技术及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效能指标的评价,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操作技能,为从事药品质量研究与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3)掌握药品质量控制问题,并研究化学合成药物、结构明确的天然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同时亦涉及中药制剂、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 (4)了解典型药物及制剂分析的特点,主要分析方法及应用;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程序,掌握其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对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向有所了解,以适应科学发展及药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2.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查阅、收集整理药物加工知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能力 (3)培养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对分析结构判断、控制和评价能力 (5)培养原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运用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xx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技术》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技术 学时数:70学时 学分: 4分 20xx年02 月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化学分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掌握定量分析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分析化学检验常规技能和现代仪器检测新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进行工业生产分析、产品质量检验、环保分析、食品分析、商品检验等分析检验工作,又具有化工产品质量管理技能,适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仪器分析技术》、《化妆品和涂料分析》、《工业分析分析方法设计》。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分析化验工作项目设置的。从化工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原则,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体系由化学分析理论课程、基本实验、综合实训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课程54学时、基本实验16学时,综合实训两周。 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和相关实践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模块: 1.定量化学分析概论 2. 滴定分析法 3.重量分析法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课内实验 2.基本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术实训(实训周另外安排) 课内实验是常用仪器使用练习,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基础训练包括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应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实际样品的测定;综合实验技术实训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内容包括:食用醋乙酸含量的测定、工业碳酸钠总碱度的测定、水总硬度的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KMnO4法)、水中氯离子含量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仪器分析 专业名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课程学分:5 总学时:90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定位 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检验工的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方法,熟练使用分析仪器,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选择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具备从事轻化产品检验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轻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检验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下一步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检验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具体实训项目为线索来进行,项目如下:纯碱中微量铁测定、废液中Co2+和Cr3+检测、水中苯酚含量分析、自来水中钙含量测定、水中铜含量分析、洗发水pH值的测定、牙膏中氟含量检验、废液中I-和Cl-的分析、白酒中杂醇油的测定、乙醇中微量水分析、西瓜中多糖的测定以及茶叶中咖啡因的分析等。这些项目包含了仪器分析类型:可见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了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比较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及外标法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化工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化工分析 【适用专业】 化学工艺专业 【先修课程】:《化工生产概论》、《化工设备基础》、《化工安全与清洁生产》、《化工过程控制》、《化工单元操作》、《基础化学》 【后续课程】:《化学分析操作与仪器分析》、《综合实训及生产性实习》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化工分析是化工专业学生的主要方向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化工专 业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通过化工分析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深入学习化工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初步具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工分析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工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 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成具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即营造“真实的虚拟”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将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以任务驱动设计工作过程环节,并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一体化。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使用仪器分析测试;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132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化工分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分析仪器,能对

工业产品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目标 归纳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详述分析化学的进展简况. 说明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描述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误差的传递、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描述滴定分析概念和滴定分析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整理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法,计算滴定分析结果。 说明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区别酸碱滴定法和盐溶液的滴定 说明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 区分重量分析法概述和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分析沉淀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和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叙述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区分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对比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复述电位滴定法计算。 能力目标 能独立操作各种检测方法所使用的仪器; 针对具体样品能完成从试样处理到仪器操作,试验条件确定,定性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实施内容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项目式翻转教学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向课堂反转方向发展,具体实施分为3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中即课堂的练习,课后重点总结三个部分。 (1)课前预习 每次上课前,先给同学们初略提点下一章节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先自己预习并基本理解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做这章节的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做ppt时一般4-5人一组,这样让他们可以自由讨论,同时增强他们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2)课堂练习 每节课45分钟时间里,讲课时间控制在35-40分钟之间,剩下的时间通过马上做课后相关内容的习题让同学们从理解上升到掌握的程度,对于比较复杂的同学们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次讲解,确保每堂课内容都能被充分吸收。 (3)课后总结 每章节上完后,会要求同学们先把本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让他们对本章节的知识在弄懂的基础上自我归纳出重点,然后才要求他们做课后习题。这样每章节的内容让他们从逻辑顺序上到具体的解题都能把握好。 总之,课堂反转充分挖掘同学们本身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让他们有自主性,同时加强复杂内容的指导,这样每章节内容在上完后绝大分内容都被很好的吸收,这比灌输式教学效果是好很多。相关的材料通过ppt与作业本来展示。

每章的具体项目设计 第一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4学时)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及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类型;掌握定性与定量方法;了解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概述 紫外可见光的波段(10-800nm),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产生(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紫外可见光谱;由分子振转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曲线,朗伯-比尔定律。 第二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电子跃迁的类型为:σ→σ*、n→σ*、π→π*、n→π*,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紫移,紫外光谱的四类吸收带:RKBE,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共轭效应、助色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溶剂效应等。 第三节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为:光源(在可见光区使用钨灯或卤钨灯,在紫外光区使用氢灯或氘灯)、单色器(棱镜、光栅)、吸收池(玻璃材质仅适用可见光区,石英材质都可适用)、检测器(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仪器的类型为:单光束、双光束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定性分析包括: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等,结构分析包括初步推断功能团、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定量分析包括:单组分的定量和多组分的定量。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学时/学分:56/4编制人: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仪器分析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是在学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通用技术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是综合了化学、物理、机械、仪表等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和操作技能训练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有机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各种仪器分析方法及高效分离技术;使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维护和简单故障排除的基本技能;掌握仪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会根据分析任务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能将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计算技巧和基本实验技术综合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物料(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及生产工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分析测试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将个别孤立物质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样品分析的方法技巧,从而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仪器分析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进行工业样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具有进行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适应食品及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分析检测及品质管理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它是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电工技术》、《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为食品检验工高级工技能考证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的,根据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

仪器分析教案

1.1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④使用的广泛性⑤精确度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 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历史较久远,应用十分广泛,与其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用的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分析速率较快。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例如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以及在药物、天然产物化学中应用较多。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思路: 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电子跃迁类型是本章的难点。最后了解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使物质产生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2.1.光分析法概论 内容提要: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波谱原 重点难点:电磁波谱区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 λ ?=υ=c h h (2-3)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内容提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有机化合物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σ、π和n 电子就跃迁到高能态,可能产生的跃迁有σ→σ*、n →σ*、π→π*和n →π*。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或吸收波长与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结构有密切关系,根据此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 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重、难点: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d-d 配位场跃迁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π-π*跃迁。 2.3.朗伯比耳定律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3210C1 建议课时数:108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药物分析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具备从事药物检验工作的能力。它要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了解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和程序;学会药物的检验方法和各类药物检验的应用,具备从事药物制剂产品质量控制的职业能力;了解近代检测技术在药物检验上的应用。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下图),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

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药物分析通论、药典概况、药物分析各论、各种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以现行版药典要求检验的项目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对药学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按典型分析方法和技术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综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学专业课时为108学时,顶岗实习5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使学生掌握药物检验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药物质量检验程序 ●熟练操作药物物理常数测定技术 ●学会药物的鉴别技术 ●学会药物的杂质检查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的含量测定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制剂检查技术 ●会检验典型药物的质量 ●理解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药物分析》共608学时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任课教师简介 曾凡刚,教授,对仪器分析教学已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跟上现代各种仪器发展的步伐。 三、课程简介 课程梗概: 仪器分析课程适合于我校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 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即要解决物质定性和定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需要一定的大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 四、学习要求与建议 包括预习、复习、课堂讨论(或实验(实践)操作)、课外交流、作业和文献阅读等自主学习、课堂(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纪律、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五、教学进度、内容和要求 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外学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仪器分析概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供2009级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用)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药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快课程改革和强化特色的要求,于2006年12月开始组织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包括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草稿)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编写好课程标准,我们在岗位调研和深入部分校企合作单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召开了药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和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为了了解和学习国内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和经验,我系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的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习、调研和讨论,我们在总结多年药学专业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以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模式,初步形成“针对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体现‘四化’特色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共识。 1.教育理念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2.培养方向动态化课程体系应体现“以宽口径平台支撑多个就业方向”特色,充分体现在统一基础知识平台上进行分流培养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原则。为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与潜能,及时调整学习方向,适应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提供可能。 3.课程体系模块化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设计适合复合型药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的六个课程模块,从分析学生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在确定岗位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岗位课程。 4.知识体系综合化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多个岗位需求,体现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方面、前沿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方面,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现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以便及时适应药学行业技术不断升级和高新技术转化迅速的特点。 二、课程性质 1.仪器分析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的特点,应用非常广泛。按照测量过程中所观测的性质分类,仪器分析法可分为电化学分析法、一般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等。近几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仪器分析方法的快

《仪器分析》教案

《仪器分析》教案 绪 论 本章是《仪器分析》课程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联 系与区别,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它的发展情况,介绍仪器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重点在于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的几项指标。学时计划为1学时。 内容提要: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区别与联系、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授课方式:讲授 一、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 ⒈化学分析定义 ⒉仪器分析定义 ⒊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检测能力 ②样品的需求量 ③分析效率 ④使用的广泛性 ⑤精确度 二、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光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 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三、仪器分析的发展概述 发展趋势 ⒈计算机技术在仪器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自动化。 ⒉不同方法联用提高仪器分析的功能。

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 第一章 光学分析法基础 本章是学习光学分析法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基础知识。在介绍电磁辐射基础上重点讲解能级跃迁图。本章计划学时为1学时。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性质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 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λ?=υ=c h h (1-1)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 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 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第四节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内容提要: 原子光谱项、原子光谱能收图及原子光谱选择定则,分子光谱能收分子吸 收光谱和分子发光光谱 重点、难点:原子光谱项、分子光谱能及跃迁图 授课方式: 讲授 一、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产生于原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⒈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原子接到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主量数n 、角量子数l2、磁量子数m和自旋量子数s 来描述。 ⒉光谱项 原子的能量状态需要用n.L.S .J 四个量子数为参数的光谱项来表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改革

2012年6月Jun.,2012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基金项目“基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SJG2009164);常熟理工学院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分析与生物传感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改革 徐肖邢,翟 春,汪学英,尹 凡 (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强化实践环节、建设辅助教学平台、科 研反哺教学等措施,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6-00101-03 仪器分析是人类了解自然世界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仪器分析”课程作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基础主干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众多,涉及学科较广,理论基础、分析原理及应用领域等各不相同,同时各领域发展迅速,知识量大。如何针对应用性本科教学特点[1],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应用实践,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审定,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明确课程教学要求,以更好地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仪器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既考虑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要求,又注意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2)调整“仪器分析”课程的教 学要求。简化公式推导和仪器结构,突出方法应用,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成分、限量元素和有害成分检测监控等能力上,放在学生掌握各种分析仪器方法的特点,针对不同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上。(3)分类制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对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不同要求,结合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大类制订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二、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目标,提出阶段性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形式,确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方案,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系统决策过程[2]。我们在分析应用型层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学科知识的相对系统性与纵深度以及内容的应用性与先进性,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基本原理、分析仪器、方法应用为主线,将理论课内容整合为“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三大模块,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影响学习 101

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 《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Instru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2200110 课程总学时:48 周学时: 4 学分:3 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科学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技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色谱分析法,液相色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库仑分析法,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分子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各种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 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定性或定量的全过程,并且每一方法掌握1、2个实际测试实验。 教师在使用本大纲时,在必须完成规定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可根据教学计划灵活掌握。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原理、元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是高等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明华编,2008年,第四版。 参考书: (1)《仪器分析》,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2年,第一版。 (2)《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胡胜等编,2006年,第二版。 (3)《仪器分析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方惠群等编,2004年,第一版。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所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 7.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评分标准:考试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出勤+作业)×10% +期末考试×9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引言(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明仪器分析的任务,内容,范围,让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概况。 2.主要内容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仪器分析的特点、仪器分析的发展以及仪器分析的应用。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色谱法有关的名词术语,色谱流出曲线。 (2)介绍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提出评价柱效能的三项指标,即柱效率(n),相对保留值(r)

(完整版)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包括了分光度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法分析法等基本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仪器使用项目化学习,掌握这些仪器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达到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具体的分析任务的目的。本课程应在《分析基本操作技术》课程之后与《理化常数检验》、《工业分析》同时开设,以强化学生对化学检验的理解和应用。 1.2设计思路 仪器分析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的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分析检验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独立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工业分析及与分析化学检验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核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知识基本和技能要求融入工作任务。本标准分为主要六大部分内容:电化学分析、紫外可见分析、原子吸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描述上也力求详细与准确。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做……”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和“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本课程是以实验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以实验形式进行,并把技能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课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学习内容,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形式来完成课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特征和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把原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主,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第十二章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一、基本要点: 1.熟悉法拉第电解定律; 2.掌握控制电位电解的基本原理; 3.理解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 4.掌握恒电流库仑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二、学时安排:4学时 电解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后,直接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重(质)量来进行分析,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2.将电解的方法用于元素的分离,称为电解分离法。 库伦分析法是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测量电解完全时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来测量被测物质的含量。 第一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电解现象 电解是一个借外部电源的作用来实现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 向进行的过程。电解池的阴极为负极,它与外界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它与外界电源的

正极相连。 例如:在C uS O4溶液侵入两个铂电极, 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联。如果两极之间有足够的电压,那末在两 电极上就有电极反应发生。 阳极上有氧气放出,阴极上有金属铜析出。通过称量电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重量来进行分析,这就是电重量法。 二、.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分解电压可以定义为:被电解的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和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从理论上讲,对于可逆过程来说,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它本身所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与分解电压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电动势阻止电解作用的进行,只有当外加电压达到能克服此反电动势时,电解才能进行。实际分解电压并不等于(而是大于)反电动势,这首先是由于存在超电压之故。 超电位(以符号η来表示)是指使电解已十分显著的速度进行时,外加电压超过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值。超电压包括阳极超电位和阴极超电位。对于电极来说,实际电位与它的可逆电位之间的偏差称为超电位。在电解分析中,超电位是电 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前者与电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后者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有关。超电位是电极极化的度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标准-化学专业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独立性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2、课程定位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仪器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二者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仪器分析奠定了实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经过系统地必要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任务(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总体概括)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仪器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加深对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和条件依赖关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