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贫与富的见解

关于贫与富的见解

关于贫与富的见解
关于贫与富的见解

贫与富

对于贫和富,古人把它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关于判断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并不能只依靠在物质层面,论语中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不是不追求富贵,但贫穷是照样能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这样的贫穷,谁又能说是真贫穷呢?而富有却没有给别人带来什么,你的富有不代表你优越。如此贫者乐贫,富者好礼,这个社会就多了几分和谐。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贫与富成为了判别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我们扪心自问:当你走在大街上是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穿着华丽和穿着朴实的人吗?你是用同一种态度来对待从豪宅里出来的人和从破旧房屋里出来的人吗?你是以同一种心态来衡量坐奔驰宝马车的人和骑三轮车的人吗?然而我想大多数的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很势力,对人抱有偏见,轻易地瞧不起别人,会找很多理由来蔑视他,嘲笑他,但归根结底,真正看不起别人的原因是他穷。

有人说思想造就贫与富,而现实中物质上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有些人生活很富有但却整天愁眉苦脸,有些人生活很困难却每天轻松开心,这完全和思想有关。贫与富绝对是个不确定命题,它可能比对对象不同,比对时空不同,你有可能是个富人,也有可能是个穷人。富有富的道理,贫有贫的说法,在他们各自的心灵里,都有一只存在的心态秤砣。贫富之别,完全是个心态,而不在于存在。心态有了,你便有,心态没了,你全无。心态富了,你便富,心态穷了,你便穷。

靠富有指数支配的人,你便是富人;靠贫穷指数支配者,你便是穷人;靠富有指数支配你,你便是金钱的皇帝,靠贫困指数支配你,你便是金钱的奴隶!古人还把思想贫富与礼仪道德联系起来,早在二千年前,孔夫子就说过:“贫而乐,富而好礼”,他提倡贫穷却不忘道德完善,富有却崇尚礼节操守。之后孟子更明确地强调大圣人、大丈夫所应坚守的精神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至现代,便有些大企业主、大富翁把这种精神操守发展演变为:“富而不骄”、“富而不奢”的道德准则,避免重蹈“为富不仁”的覆辙。

说到底,贫与富乃是一个人性与社会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社会体制如何,人群之间几乎都存在着贫与富的差异。人们对贫与富也总有着不同的态度与观点。各个国家与民族的财富观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人的财富观分明显示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表现了中国人的才智与自信,同时也表现了某种封闭与局限。因此,我们要追寻着前人的脚步,不仅要在生活上富有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富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富有”的人。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论语篇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mo,四声,调值51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论语》选段——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阅读下列两个论语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对上面两个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着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的吃穿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B ⒈文段体现了孔子将礼和义视为道德的高标。 ⒉、他希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 ⒊他强调,只要符合道义,那么清苦的生活也是洋溢着快乐的。 ⒋、这一思想的提出,对后世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 ?复习时抓住孔孟的主要思想为突破口,如,孔子的“仁”(最高道德标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礼”(行为准则:克己复礼) “中庸”(处世原则: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执用两中) “教育”(有志于学,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思想。 孟子的“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以德行政者王) “仁政”(养民\教民) “性善”(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思想, 体会深刻含义,学会比较,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融会贯通。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可也

论语名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可也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

事情。 【解释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这一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老师也是非常善巧的帮助学生提升。从这里我们看到,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资道合这种情形。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我们讲操守。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起卑屈的心,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很容易就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子贡在这里告诉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所谓无谄无骄,这是知道自守了。 可是这个地位,这个境界,并不算很高。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心里还有贫富的分别。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肆的这些

富而好礼

富而好礼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1.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 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此章的前一句对话,孔子温婉地否定了子贡的看法,提出了安贫乐道, 有钱而谦逊好礼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说,子贡悟到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追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犹如切、磋、琢、磨一样精益求精。这样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认为可以和赐讨论《诗经》了;认为赐是个可以举一反三的学生。从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人人都追求平等,都在倡导平等人,但不容忽视,但这种不平等其实在出生时就决定了。这里,这种情况不谈。我想,孔子说的,是排除了这种出生的情况下的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所以,自然,此处“安贫乐道”中的贫,应该首先是指物质贫乏,还更指的是沉于下僚时精神上的苦闷和高远志向无处发抒的内心伤痛。 物质上的贫乏尚且不谈,没有物质的生活自然不是人想要的,但带给人伤痛的,往往是精神上的苦闷和髙情无处发抒之苦。这时,能安于贫,安于“暂时”或“永久”的这样一种状态,是极为难得的。因此,这种人在古代,往往被称为高人隐士,譬如晋代之陶潜等等之名士。 对当代而言而言,贫,当然指物质生活的贫苦,但更指的是不为人知的精神的苦闷和精神追求上的同道者的贫乏。是要守护自己内心的家园。是要有一个恒定的信念和对未来、对终身、对世界的一个稳健的把握。尽管处于一个学术劣势的时代,却永远不会失去努力追求的心愿和斗志,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目标走,静心调养自己,丰厚自己,耐住寂寞,没有抱怨,没有责问,用平和之心,不问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论几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包括物质和精神)。我想,这是夫子他老人家希望看到的吧! 是在这样的一种“贫穷”的状态下,依旧用积极入世之心,换回理想和信念,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等良好的心态来保持自己终生精神生活的永不枯竭。保持对“道”的良好感觉。 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经济贫 乏的时候,虽然穷困,但为人不谄媚;人在经济充足的时候,虽然富裕,但为人不骄傲,您觉得这样的作人原则可以吗?

2020高考语文“贫与富”导写作文素材

2020高考作文素材:材料作文“贫与富”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大概意思是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通过孔子与子贡的问答,阐述了两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贫而无谄——虽然贫寒,却不去巴结逢迎别人,可见有志气,能够自持自守,能够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富而无骄——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能够善待别人,能够自律而不放纵自己,这也是能够自守的表现。 第二种境界:贫而乐——虽然贫寒,缺吃少穿,甚至饥寒交迫,但所求不高,所欲不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自己却很快乐,实际上是“乐以忘忧”,是快乐到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贫寒;富而好礼——虽然富有,但却讲究礼节,人不分贫富强弱,“无寡众,无小大,无敢慢”,凡事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写这两种境界,都可以,关键是要表明自己的论点,不要模棱两可。 从文体上说,写成议论文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比较好写。当然,也不排除其它的文体。 【例文一】 贫而乐是一种境界 桑嘉忆 孔子曾说过,贫而无谄不如贫而乐。他本人一生贫困,但这并不影响他保持愉悦的心情,成为“至圣”,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贫而乐也是一种境界。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夫人共同劳动,维持生计,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畏惧这贫穷。像陶渊明这样安贫乐道、恣意畅快的人,历史上能有几人? 柳宗元被贬柳州,经常挨饿,却有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心境;苏轼多次遭人诬陷,艰难困苦但却乐观旷达,在雨夜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步前行;欧阳修在宦海中沉沉浮浮,在滁州时,生活虽然简朴,但仍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都贫穷且快乐着。 日本戏剧泰斗、著名作家昭广在日本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创作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作品,即使生活再困难,他仍然整天笑呵呵的,很是快乐。他告诉人们,这一切都要感谢已经逝去了的外婆。二战后,生活极度匮乏,但外婆用智慧教会了昭广如何搜寻欢乐和幸福,昭广就这样在外婆的谆谆教诲下长大了,快乐了一生。原来,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恰恰就是我们心灵的映照。在贫苦中勉强活下来的人并非英雄,只有在贫穷中依然有满腔热情的人才是真英雄! 在哈瓦拉,一切景象只能用荒凉来形容。但古巴人天性热情,每当看到陌生人来到家中,他们会热情相迎,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丝毫不见贫穷生活带来的苦涩。在这里,贫穷与快乐无关,人们经常在一起放歌跳舞,但那种不带修饰的快乐,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今天,我们却时常抱怨父母不给买昂贵好看的衣服,不能带我们游山玩水……跟哈瓦拉人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比他们富裕,却恰恰少了那种快乐!贫而乐是一种境界,与其整日埋怨生活

《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默写试题集锦一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孔子和学生谈话时说到了自己的志向,这三句话表现了孔子博大的仁爱思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5.颜渊对孔子之道及其为人深情赞美的两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6.《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7、《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必先正名的政治主张,前两句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8、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论语》表述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9、孔子认为,“德治”和“礼治”能使百姓内心归服。这三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0、有志于仁德之士,把仁德看的比生命重要,孔子在《论语》中表述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1.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2.孔子强调,士人有社会责任感,就不能对吃穿粗劣感到羞耻,这三句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3.孔子认为,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可贵。这两句是:礼之用,和为贵。 24.孔子从与人交往的角度,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孔子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从来不愿人云亦云,小人却恰恰相反,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6.孔子特别强调“正名”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7.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礼”的规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就归于“仁”了;原句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8.孔子认为不合礼制的行为坚决不能有,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9.孔子对于季氏违背礼制,谮用周天子的礼乐是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达他无法容忍的态度的。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 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纵,(这种表现)怎样?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仍能快乐,富贵还能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加工骨角玉石一样,要不断切磋、琢磨,(终成精美玉器)。这就是老师讲的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一齐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有的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后来的事。 论语·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区人,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有与高贵,是人们想望的,(若)不用正当的办法得到,君子是不会享用的。贫穷与卑贱,是人们厌恶的,(若)不用正当的办法摆脱,君子是摆脱不了的。君子离开仁德,怎么能成名呢?君子在吃完一顿饭的工夫里,也不会违背仁德,紧迫仓促时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如此。 论语·公冶长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木筏漂流到海上去,能跟随我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争强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可取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责备他呢?他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对于宰予这个人(怎样呢),(他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看法。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有车马乘坐,有轻暖的皮衣穿,(而且)拿出来与朋友共享,就是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子路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得到安抚,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得到关怀。 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品德多好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子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顿忧烦,颜回却不改变他(求学好仁)的乐趣。品德多好啊,颜回! 论语·子罕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好呢?孔子说: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的贫富观》 一、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观” 贫就是贫穷,富就是富裕。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他们肯定要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结合在一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碰到几位隐居的人。隐居的人认为世界太乱,不如明哲保身,我自己找个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算了。不要管这个混乱的天下。孔子遇到这些人,就讲一段话,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要不跟人类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这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只有他了解人的生命的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在家庭,在社会里面,才有可能成长。那么他成长之后,也就在社会里面,希望能够以个人的努力来带动整体的繁荣。所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么如果你有入世的精神,你对于人间的价值自然就要肯定。你不能说我一方面肯定入世,另一方面我反对富贵,其实富贵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只不过问题是手段是不是公平,也就是竞争的手段,是不是能者、有德者可以得到富贵。如果是的话,这个世界就安定繁荣,否的话社会就在混乱之中。儒家的理想是非常正面的,看待社会。 孔子有一次带学生到了卫国,他提到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人口很多,儒家肯定人的生命,要值得设法去珍惜他,反对自杀。所以人口多的时候,怎么做呢?让他们发财,有钱不是坏事,有钱你就自由,把那个自然而然的去表现出来。西方谈到私有财产,像黑格尔就说,人的自由来自于私有财产。否则我说你从这儿到北京,你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马车,可以走路,你如果没有钱,你可以坐飞机,等于白讲。因为你没有钱,你不能采取这种方式。所以这个自由,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说,需要以金钱作为它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也不可能作为人生唯一的最高的目的。他只是一个中间的阶段,一个必要的条件。孔子讲的第三句话就是要,教之,就是要让他们受教育。人口众多,大家发财,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代表你有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儒家就是这样的一套人生观。 根据孟子的记载,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弟子舍不得离开他,就在他墓边盖了很多房子,守墓,守上三年。当然三年根据荀子的说法是25个月,三年之后,同学们痛哭一场,各自回家,继续自己的生活跟事业。子贡,回到墓前,盖个房子,再住三年。前后50个月,问题是子贡为什么可以住50个月,除了对孔子的敬爱之心,非常深刻之外,他还需要有点钱。没有钱的话,你这样住怎么活得下去呢,所以子贡是孔子学生非常特别的一位。年轻的时候很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所以个人经历过贫穷跟富裕。孔子曾经也提过子贡发财的事情,他说子贡这个学生,没有得到官府的允许,就自己做生意,当时做生意需要官府的特许,但是春秋时代已经开始乱了,有时候也没有人管,没有特许,你也可以做一点生意吧。子贡就是这样的人。结果,他做生意做得好极了,他猜哪种物价会上涨,每次都猜中。所以子贡发财了,发财之后他才有办法,后来再陪孔子三年。这赚钱不是坏事,只要所赚的是正当的。

贫而乐富而好礼

说“贫而乐,富而好礼” 摘要:当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对待贫富也各有各的态度,贫而谄,富 而骄,是两种比较普遍的态度。孔子就对贫富有过不少的讲论,比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态度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贫而乐富而好礼 一个真实的社会里总有贫富差距,有人钟鸣鼎食,有人家徒四壁,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真实存在的事。该用怎样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贫穷或者富裕,是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穷而怨愤,仇视富者;富便骄横,看不起穷人,当今社会这两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两者的分化,引起社会的不安,最终的后果是对谁都没有好处的。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与其弟子便有关于对贫富的态度讨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在子贡想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难能可贵的风范了,孔子却认为仅仅如此还不够,最好是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就是贫穷但依然快乐,富贵且崇尚礼义。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了,但并非做不到。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路的做法正是典型的“贫而无谄”,不以贫穷为耻,更不会去刻意逢迎那些富贵者。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子路也是沾沾自喜,但孔子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说如此“何足以臧”,这怎么能够说好了呢?要真正做到“足以臧”的地步,子路还需要学习,向孔子学习,向颜回学习,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境界才是孔子心中面对贫穷时能做到的最高境界。虽然贫穷,但能安于贫穷,不为贫穷所困,在简陋的生活中发掘生活的真意,找寻属于心灵的喜悦。对他们来说,其实无所谓贫穷与富裕,贫也罢,富也罢,都不过是外在的,而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上的富裕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财富。“朝闻道,夕死可矣”,若能得道,生死亦可不在乎,何况外在的物质享受呢?即使给他们再多的金银,他们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骄不躁,不会因为富贵就忘了礼义,自以为高人一等。庄子有言:“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在这里,庄子和孔子是站在一起的。 “圣人处穷达如一也”,而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而言,“贫而乐,富而好礼”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都说“民以食为天”,当一个人连三餐都无法保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该如何填饱肚子,这是人的本性,再正常不过了,即使圣人也不可避免。然而,贫穷并不代表低人一等,做人就应有人起码的尊严。如果因为贫穷而对富人阿谀奉承,谄媚讨好,失去的是做人的尊严,人不为人,“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人本生而平等,不因财富的多寡而改变,贫穷者无须故作卑微,富裕者不应骄奢淫逸。财富是一点点积累的,富裕也是从贫穷开始的,因为富贵就变得骄傲,就忘了基本的礼义,这样的行为就如明人所言:“遇贫穷

关于贫与富的见解

贫与富 对于贫和富,古人把它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关于判断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并不能只依靠在物质层面,论语中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不是不追求富贵,但贫穷是照样能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这样的贫穷,谁又能说是真贫穷呢?而富有却没有给别人带来什么,你的富有不代表你优越。如此贫者乐贫,富者好礼,这个社会就多了几分和谐。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贫与富成为了判别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我们扪心自问:当你走在大街上是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穿着华丽和穿着朴实的人吗?你是用同一种态度来对待从豪宅里出来的人和从破旧房屋里出来的人吗?你是以同一种心态来衡量坐奔驰宝马车的人和骑三轮车的人吗?然而我想大多数的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很势力,对人抱有偏见,轻易地瞧不起别人,会找很多理由来蔑视他,嘲笑他,但归根结底,真正看不起别人的原因是他穷。 有人说思想造就贫与富,而现实中物质上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有些人生活很富有但却整天愁眉苦脸,有些人生活很困难却每天轻松开心,这完全和思想有关。贫与富绝对是个不确定命题,它可能比对对象不同,比对时空不同,你有可能是个富人,也有可能是个穷人。富有富的道理,贫有贫的说法,在他们各自的心灵里,都有一只存在的心态秤砣。贫富之别,完全是个心态,而不在于存在。心态有了,你便有,心态没了,你全无。心态富了,你便富,心态穷了,你便穷。

靠富有指数支配的人,你便是富人;靠贫穷指数支配者,你便是穷人;靠富有指数支配你,你便是金钱的皇帝,靠贫困指数支配你,你便是金钱的奴隶!古人还把思想贫富与礼仪道德联系起来,早在二千年前,孔夫子就说过:“贫而乐,富而好礼”,他提倡贫穷却不忘道德完善,富有却崇尚礼节操守。之后孟子更明确地强调大圣人、大丈夫所应坚守的精神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至现代,便有些大企业主、大富翁把这种精神操守发展演变为:“富而不骄”、“富而不奢”的道德准则,避免重蹈“为富不仁”的覆辙。 说到底,贫与富乃是一个人性与社会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社会体制如何,人群之间几乎都存在着贫与富的差异。人们对贫与富也总有着不同的态度与观点。各个国家与民族的财富观都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国人的财富观分明显示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表现了中国人的才智与自信,同时也表现了某种封闭与局限。因此,我们要追寻着前人的脚步,不仅要在生活上富有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富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富有”的人。

4.《孔子的贫富观》

傅佩荣 《孔子的贫富观》 一、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观” 贫就是贫穷,富就是富裕。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他们肯定要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结合在一起。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碰到几位隐居的人。隐居的人认为世界太乱,不如明哲保身,我自己找个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算了。不要管这个混乱的天下。孔子遇到这些人,就讲一段话,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要不跟人类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这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只有他了解人的生命的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在家庭,在社会里面,才有可能成长。那么他成长之后,也就在社会里面,希望能够以个人的努力来带动整体的繁荣。所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么如果你有入世的精神,你对于人间的价值自然就要肯定。你不能说我一方面肯定入世,另一方面我反对富贵,其实富贵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只不过问题是手段是不是公平,也就是竞争的手段,是不是能者、有德者可以得到富贵。如果是的话,这个世界就安定繁荣,否的话社会就在混乱之中。儒家的理想是非常正面的,看待社会。 孔子有一次带学生到了卫国,他提到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人口很多,儒家肯定人的生命,要值得设法去珍惜他,反对自杀。所以人口多的时候,怎么做呢?让他们发财,有钱不是坏事,有钱你就自由,把那个自然而然的去表现出来。西方谈到私有财产,像黑格尔就说,人的自由来自于私有财产。否则我说你从这儿到北京,你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马车,可以走路,你如果没有钱,你可以坐飞机,等于白讲。因为你没有钱,你不能采取这种方式。所以这个自由,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说,需要以金钱作为它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也不可能作为人生唯一的最高的目的。他只是一个中间的阶段,一个必要的条件。孔子讲的第三句话就是要,教之,就是要让他们受教育。人口众多,大家发财,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代表你有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儒家就是这样的一套人生观。 根据孟子的记载,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弟子舍不得离开他,就在他墓边盖了很多房子,守墓,守上三年。当然三年根据荀子的说法是25个月,三年之后,同学们痛哭一场,各自回家,继续自己的生活跟事业。子贡,回到墓前,盖个房子,再住三年。前后50个月,问题是子贡为什么可以住50个月,除了对孔子的敬爱之心,非常深刻之外,他还需要有点钱。没有钱的话,你这样住怎么活得下去呢,所以子贡是孔子学生非常特别的一位。年轻的时候很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所以个人经历过贫穷跟富裕。孔子曾经也提过子贡发财的事情,他说子贡这个学生,没有得到官府的允许,就自己做生意,当时做生意需要官府的特许,但是春秋时代已经开始乱了,有时候也没有人管,没有特许,你也可以做一点生意吧。子贡就

论语篇 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 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 mo,四 声,调值 51
孔子说: “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 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 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 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 了.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 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 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 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 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 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 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 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 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 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 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 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 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 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 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 (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 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 如琢如磨(4)’ ,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6)。”

古文翻译练习

古文翻译练习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尽忠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2.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要和义与道相配合的;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3.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等着看吧。” 4.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冯谖于是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把我当他的客人一样对待!” 5.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仪观姓名:王梦雯

一、缘起 昨晚观看电视CCTV十套节目“全国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电视竞赛”,其中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有两幅画面使我印象深刻——第一是在图书馆的场景,涉及到应该怎样借书、说话、穿衣打扮等。第二是旅游时的情景,是关于应该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和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的知识。可以说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自身道德品质的场所。 可喜的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视关于公共场合文明礼貌的建设,令人若有所思的是现在强调非常基本的礼仪知识,恰恰说明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补课。我就是这次补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二、先秦儒家关于礼仪的认识 (一)孔子“三十而立”的礼仪规范 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孟子把孔子的思想第一次发扬光大。所以孔孟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其礼仪方面的思想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礼记》曰:“人之所以为人,礼仪也”。意思是说,人的标准就是懂得社会上的礼仪规范。孔子的“三十而立”,其实就是“立于礼”。也就是说,孔子三十岁已经懂得当时社会上所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即礼仪规范。我们平日所说的在不同场合应表现自己的不同行为特征,面对不同身份的人要表现自己不同的状态,都是这个意思。

(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君子人格 孔子曾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贡也曾请教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贫穷而不去谄媚别人,富有而不流于骄傲,老师认为这样的人怎样?这两句话正好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孔子的回答是:“这可以了,不过还不够,还可以更好。”那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即是说一个人即使处在贫困中而依然快乐学道,富裕之后更要讲究礼仪,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其实,学道学的依然是“礼”。 (三)西周“顺应人性”的礼仪规范观 孔子所尊崇的第一位圣人就是周公,历史评价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礼仪规范的制定是从周公开始的。 因为商朝的灭亡告诉周朝人,所谓天命是不可靠的,因为“殷人尚鬼”、“殷人尚神”,但是商朝还是被周朝灭亡了。那么周人就需要再寻找一个主宰,思前想后,他们认识到要把人类和社会的命运交给人类自己。周人意识到要尊重人,哪怕是一个小民,都不要欺负他,而要尊重他。 尊重一个人就要顺应他的天性,儒家说: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大禹懂得“水之道”。秦人的祖先造父,非常善于养马,为什么造父养马能养得非常好呢?因为他懂得“马之道”。周人的祖先叫后稷,后稷种地种得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他懂得“地之道”。所以说万物“莫不有道”。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这个对象有什么特点、什么规律。“水之道”“马之道”“地之道”,这些东西

大学语文翻译复习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尽忠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了?” 2.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要和义与道相配合的;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 3.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等着看吧。” 4.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冯谖于是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孟尝君把我当他的客人一样对待!” 5.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壮大诸侯,使天下有才干的人远离秦国而不敢往西,停止脚步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6.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译文: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

(仿2020高考作文)2020高三作文模拟“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哪一个感触更深”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仿2020高考作文)2020高三作文模拟“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哪一个感触更深”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不喜欢,厌恶),故几(接近)于道。 2.《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为长者折枝(指像攀摘树枝之类的简单事情),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 学校举行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以上四则材料,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以高一年级学生代表身份,写一篇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评析 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从小事、小节开始,让品德修养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就能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价值基础。 品德修养是每个人的人生常修课。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正处在正确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正确选择,如何为人处世,或许上述材料可以激发思考。 1、水是大自然里最顽强最智慧的存在。当面对恶劣的环境时,我们百折不挠地坚持到底,遇到不公的待遇和不友好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心如止水般去看待事情,找出问题点,能屈能伸,以柔克刚。 2、健康的心理是,无论贫穷与富贵,皆保持一颗平常心。“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在于无论贫富都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3、强调无论事情大小能力强弱,主观能动性很重要。 4、位置局限眼界,时令限制话题,见识束缚教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非常重要。 【参考译文】 1.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2.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