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具体指的是对于自身身心活动的一种认知与觉察, 也就是自己对自 己的认知,主要包括了对自己生理状况(身高、体重等)、心理状态(能力、性 格、兴趣等)和自己社交关系(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作用)等方 面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社会性、同一性、意识性和能动性等方面。而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形成的。 而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含了正确的 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与关注自我成长。 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内容构成图 1.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一种认知和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 身心状况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的身心进行评价,完成自我评价。正确的 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 的评价和社会中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之间的距离过大, 就会导致个体和他人之间 的关系失

自我^足感

情绪体殓 自我价值感 勺 ------- J L

/

X.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 ) 1 1 吕我评价目我价值感 L.

J 1 1 自我定向自我反思

*

目我滋励目我批评 自我保护自

我调节

4 1 个術衲或替代行为

1 _>

目我感受 自我意识 价值观与评价扌旨标 ____ _ ___ J

<

主观体瞪与社会反馈

衡,会形成矛盾,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稳定的自卑或是自满心理,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自我意识系统中,自我认识是基础与条件,在本质上,是“知”的范畴,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自身的各个方面。对自我认识展开训练时,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让个体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特点与生理特征;二是,认识到自身在集体或是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自己的地位;三是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心理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与标志,是在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与活动的前提下形成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因为,人的自我评价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表现为过高或是过低,大部分人的表现是过高型。所以,提升自我评价能力的基础是要学会和同伴展开比较,在比较之后做出正确的评价。另外,通过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价,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与手段进行自评。

在自我认识系统中,自我评价是核心内容,对于自我体验与自我调节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展开自我意识训练中,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是核心内容。

2.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个体对于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态度,具体表现在自信、自尊、自卑、羞耻等方面。自我体验通常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紧密相关,同时也与自身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知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能够帮助自我监控的实现与发展。在对自我体验训练与培养中,主要是训练与培养自卑感、自信感与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

3.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语言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种行为,抑制和此行为不相关或是不利于此行为进行的行为。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进行训练与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调节,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其重点是由外控制向内控制的一个转变。个体组我约束能力较低,经常被外界各种压力与要求影响被动的从事实践活动,对于这些情况,要学会如何借助外部的压力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的详细内容具体表现在生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主意识多元选择意识五个方面。

(1)生计意识。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先确定一份稳定的工

作,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之后再考虑理想的实现问题。

(2)竞争意识。高校学生在毕业之时,参与就业竞争是必然趋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自己的就业与发展创造条件与优势。竞争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身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3)危机意识。要正确认识到中国劳动力就业中所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实践表明,高校很多学生,特别是在校生缺乏危机意识。

(4)自主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让大部分人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依赖感。在家靠父母,毕业靠家庭仍是许多大学生根深蒂固的想法。

(5)多元选择意识。在以前,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较为单一。首先去相关机关单位或是公司或是出国或是到垄断性行业,特别是政府机关单位一直是大学生的首选。但是,这样的稳定性或终身性职位将会越来越少,进入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因此,在就业方式上,要考虑流动就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

(三)自我认识的形成原理

1. 正确的自我认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培养与发展自我意识中,全面且正确的认识自我是基本条件。自我认识是从多个角度构建的,不仅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的身心特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二步,即他观自我描述,对父母、同学、老师等他人眼光中的自己进行描述,将自我观念中的描述与他观自我描述结果进行整理,将其归类,找出共性。进而找出正确的自我。

2. 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自我悦纳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自我悦纳首先是要接纳自己,喜欢并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这个基础上体验幸福感、价值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和客观的正视并接受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冷静且客观的对待得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个状态。良好的策略是,关注自己的成功,并将良好经验与优势进行积累,善于找寻与发现自己的优势。

3. 积极的自我提升提升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对自己完成某种工作的

预期和期望。在一个人期望自己能够成功时,势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或是在面临严峻挑战时,势必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进而提升成功的几率与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学业期望值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的关系。此外,积极的自我提升的另一种手段是克服自我障碍。在现实中,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便是自我障碍的一种表现。

4. 关注自我成长一个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但是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在一个人的发展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就变的尤为重要。依照发展过程,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需要记住的是,自我体验是个体的,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能督促自己的成长。

(四)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1. 通过自我认识表现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与洞察,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与前提。自我认识分为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其中自我中心期也称为生理自我时期,客观化时期也称为社会自我认识时期,主观化时期也称为心理自我时期。高校学生的认识水平普遍属于心理自我认识时期的范畴。自理自我认识时期的表现具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自我内心世界视为认识和探讨的对象,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智商、社会地位以及发展前景等,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并且期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构建个人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念,产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在心理矛盾与冲突中探讨自我,这种矛盾冲突不仅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所存在的认识矛盾,也包含直观自我和客观自我所产生的认识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自我认识发展的动力,促使自我形象获得不断调整与完善,逐渐在大脑中产生较为稳定、正确的自我形象。

2 通过自我意向表现

自我意向所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期望、要求以及控制的心理倾向。自我一项的内容包括独立自我意向、自我完善意向、渴望理解与尊重意向。其中独立自我意向所指的是力图摆脱对别人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意愿行事;渴望理解与尊重意向所指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获得他人在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尊

重与信任。从自我意向的要求、期望与控制水平来说,高校学生期望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自我要求上也越来越高;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也明显提升,适时调整与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实现自我期望与要求。

3 通过自我体验表现自我体验是个体自己对自身情绪情感的体验与态度。主要体现在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摇摆性、深刻性等方面。其中自尊心是高校学生普遍具备的强烈情感体验。

4 通过自我评价表现自我评价是个体对于自身的思想、行为、期望以及道德品行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评价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评价他人的行为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再发展到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最后对自身道德进行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评价自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大学心理学

自我意识的名词解释大学心理学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主观认 知和体验。在大学心理学领域,自我意识是一个深入研究的领域,它与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尊、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紧密相关。 首先,自我意识包含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等过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实现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观察和自我认知等方式。例如,当我们站在镜子前,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此外,我们还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从中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自我意识也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 属群体或社会角色的认同感。大学时代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面临着从家庭到大学的过渡,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身份。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特点和所属群体的身份,同时也帮助个体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身份。 除了身份认同,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自尊有关。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 力的主观评价。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的积极情绪、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密切相关。大学生活中,自尊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来自家庭、同伴和社会的评价,以及个体自身的成就和经验。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利于积极评价自己,增强自尊感。 此外,自我意识还涉及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和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大学时代,许多学生都面临着身体和形象的变化,例如体重、发型等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自我意识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外貌,并对其进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信和自我形象,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意识概述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身人类自身。人类对自我意识的真正研究始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扼杀、对个性自我的否定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并喊出了“我是凡人,我有凡人的要求”的人性解放之声。此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笛卡尔之后,有关自我的研究开始得到空前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而米德(G.H.Mead)则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行为既受诸多社会因素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现实行为,并不单是由其所在的情境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自我意识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学习成绩也明显优于那些自我意识消极的学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声名不佳时,他们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可以说,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保证个体如何行为及以何种方式行为的重要前提。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每个人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解释经验的方式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到十分满足;而对于同样的成绩,一个自认为能力优秀、应当获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意识不是与其他心理活动并行或独立的,而是统领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并渗透其中,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控作用。 自我意识的内容: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特征、衣着、体能、性别、风度、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豪、自卑等体验和调节。例如,“我身高1.60米,体重55公斤,是个矮个子,自小体弱多病,我感到很自卑,现在,我发奋读书,希望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做个‘高个子’。”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为了实现自己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国籍、民族、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等。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以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例如,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的快乐、舒畅、忧虑和压抑等。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它使个体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二、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 1.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对现实的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生理特点、行为特征、人格特点以及性别、种族、角色特点等等。现实自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 2.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要实现的比较完善的一种自我境界或形象,涉及的问题是“我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与现实自我不一定是一致的。理想自我虽非现实自我,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考系。 3.镜中自我 镜中自我有时也叫投射自我,指的是个体认为他人对自己各种行为的看法。例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我觉得老师看不起我,认为我的能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般角度)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 (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 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备、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现

简述自我意识

简述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身份、情感、思想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具有多种形式和功能,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等。 一、自我概念 1.1 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可以被描述为一系列特征和属性。这些属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在属性(如性格、价值观等)和外在属性(如外貌、社会地位等)。 1.2 形成过程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通过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家庭教育、同伴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1.3 作用

个体的自我概念对其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 概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自尊 2.1 定义 自尊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 相关。 2.2 形成过程 自尊的形成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地位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 2.3 作用 自尊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积极的自尊可以帮 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自我效能感 3.1 定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信心。它与个体的行为 和情感密切相关。 3.2 形成过程 自我效能感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稳定的社会地位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3 作用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健康积极的自我效 能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自我监控 4.1 定义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它与个体的行为和情 感密切相关。 4.2 形成过程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内容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具体指的是对于自身身心活动的一种认知与觉察, 也就是自己对自 己的认知,主要包括了对自己生理状况(身高、体重等)、心理状态(能力、性 格、兴趣等)和自己社交关系(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作用)等方 面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点体现在社会性、同一性、意识性和能动性等方面。而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形成的。 而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含了正确的 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与关注自我成长。 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内容构成图 1.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一种认知和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 身心状况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的身心进行评价,完成自我评价。正确的 自我评价,对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具有重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 的评价和社会中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之间的距离过大, 就会导致个体和他人之间 的关系失 自我^足感 情绪体殓 自我价值感 勺 ------- J L / X. ___________ 4 __________ ) 1 1 吕我评价目我价值感 L. J 1 1 自我定向自我反思 * 目我滋励目我批评 自我保护自 我调节 4 1 个術衲或替代行为 1 _> 目我感受 自我意识 价值观与评价扌旨标 ____ _ ___ J < 主观体瞪与社会反馈

衡,会形成矛盾,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稳定的自卑或是自满心理,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自我意识系统中,自我认识是基础与条件,在本质上,是“知”的范畴,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到自身的各个方面。对自我认识展开训练时,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让个体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特点与生理特征;二是,认识到自身在集体或是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自己的地位;三是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心理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与标志,是在正确认识自身行为与活动的前提下形成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因为,人的自我评价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表现为过高或是过低,大部分人的表现是过高型。所以,提升自我评价能力的基础是要学会和同伴展开比较,在比较之后做出正确的评价。另外,通过他人的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价,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与手段进行自评。 在自我认识系统中,自我评价是核心内容,对于自我体验与自我调节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展开自我意识训练中,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是核心内容。 2.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个体对于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态度,具体表现在自信、自尊、自卑、羞耻等方面。自我体验通常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紧密相关,同时也与自身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知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能够帮助自我监控的实现与发展。在对自我体验训练与培养中,主要是训练与培养自卑感、自信感与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 3.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语言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动作用,另一方面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种行为,抑制和此行为不相关或是不利于此行为进行的行为。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进行训练与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调节,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其重点是由外控制向内控制的一个转变。个体组我约束能力较低,经常被外界各种压力与要求影响被动的从事实践活动,对于这些情况,要学会如何借助外部的压力提升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的详细内容具体表现在生计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主意识多元选择意识五个方面。 (1)生计意识。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先确定一份稳定的工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从内涵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1)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体重、身高、身材、容 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 (2)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地位、作用,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3)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分类 对自我意识的类型,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一)从结构(或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自我认识 这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如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2.自我体验 这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这是个体对自己的意志的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作为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生理自我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这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存在方式(或组成)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镜中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 这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 2.镜中自我 又称“投射自我”,这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

自我意识的内涵、形成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个性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实现的,自我意识的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越大。甚至可以说,自我意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其次,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处理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表明,许多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造成的。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得胆怯害羞、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如果自我评价过高,在人际交往中就难免盛气凌人、孤芳自赏,不懂得理解、尊重别人,这两种倾向都会使个体在群体中陷入孤立境地。第三,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 科学的人生规划首先取决于对“现实自我”的准确把握。大学生选择职业方向、规划人生道路都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对自己的需求动机、能力倾向、气质性格、兴趣爱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减少选择的盲目性,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科学人生规划取决于对“理想自我”的合理定位。“理想自我”是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目标方面的一种形象表达,是个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 第四、健康的自我意识是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准备。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它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个体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意识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决定着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和行为。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思维、感受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它包含了个体对自己的内在体验以及与外界的关系的认知。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它不仅与人类的自我意识有关,还与人类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自我意识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它包括了对自己的身体、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只有通过认识和了解自己,个体才能对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产生意识。自我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个体与外界的互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观察自己在行为中的表现,个体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满意度和自信心。自我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的评价,如外貌、才华等方面;二是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的评价,如智力、性格、情商等方面。个体的自我评价既受到个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的影响,也受到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指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和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儿期

到童年、青春期、成年期,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化和完善。在婴儿期,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觉和直觉;在童年和青春期,个体逐渐形成自我身份和自我概念,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成年期,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全面和复杂,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与外界互动和认知发展的结果,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自我意识是每个人的重要任务,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自我意识心理学

自我意识心理学 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从事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活动,乃是以其自我意识为中介因素而实现的。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形成与发展了的自我意识则进一步推动着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一,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联结个体,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的概念,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 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构成,并指出客观的我由三个要素所构成,即物质的客我,社会的客我和精神的客我。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方面。 三种客观的自我,都受到主观我的好或不好的认识,评价,然后产生自我体验,满意或不满意自己,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我要求客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与赞赏。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我意识的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极性,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例如,消沉者或受压抑者变得的很被动,是因为他们相信努力是无效的,他们会放弃任何努力,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消沉的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加抑郁,佩什金斯基和格林纳指出,抑郁是由于个体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对象,这种丧失对本来就缺乏思考力量的个体来说,必然会引起强烈消极情绪与否定的自我认识,从而使自我愈为消沉,以致对社会进一步作出消极反应。 自我意识对学习和工作具有推动作用。自我意识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与自尊心密切相关的是羞耻心。羞耻心是指由于发现自

社会意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样内涵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踊跃的阻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用六、7分钟时刻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一样角度)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和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类思想偏向和行为偏向)(社会意理学角度) 自我意识的三种成份: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剂和自我操纵) 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以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进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进程中明白得对方的姿态,并依照他人观点熟悉自己。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定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归纳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熟悉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Me)是熟悉的对象,即被观看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份,是活动的进程,客我那么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 (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 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面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期、国家、民族、阶级、阶级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重、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爱好、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仍是观念存在的角度) 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彼此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知足内心需要(内在价值定位)而在意念中成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具有、给予最高评判的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阻碍紧密相关。现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角色化的过程。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一个生物的人,甚至还比不上动物,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必须得到成人的关怀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产生人的意识。 如果婴儿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人类的社会环境,使其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会由于失去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而不能形成人的意识。 因此,一个人只有处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长,并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