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

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时要借助实际的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济部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第一节为农业区位因素,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本节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每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活动,分别是“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变化对

农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很陌生。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比较陌生,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具体内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讲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图、文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02季节性和□03周期性很明显。 3.农业区位的含义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自然因素 (1)气候:在自然因素中,□04热量、□05光照、□06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使农业具有明显的□07地域差异。 (2)水源:便于□08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09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10林业

或□11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12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5.主要人文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13类型和□14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15运输、□16存储费用和□17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18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19价格等。 (4)其他人文因素:□20资金、□21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1.判断正误。 (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D.吐鲁番种植葡萄 答案 A 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3.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农业区位的概念;记住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难点】 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法】导学案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谈谈你对农业、农业区位的理解。引导学生观看 多媒体,从而引 出课题:农业区 位因素及其变 化。 学生根据自 己的积累回 答问题 新课讲授 一、农业区位因素合作探究一:你的家乡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为什么会 种植这种作物?请详细分析影响家乡种植业的有利与 不利因素,分析家乡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 创造性的建议。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 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 会经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因时 制宜、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不同地区,农业区位主 老师对学生问 题讨论过程进 行指导,对学生 代表发言进行 点评。 将学生分为 四个组,给 学生时间进 行小组探究 讨论。时间 到后分享结 果,然后让 他们组内自 评和小组间 的互评。 导因素不一。 巩固练习 案例1: 阅读材料,指出水稻的主要习性特点。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 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 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光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稳定在10~12℃以 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 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气温(℃)降水量( ㎜) 15 -15 -30 500 400 300 200 100 孟买北京罗马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不同气候类型下部分城市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案例2: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区。这 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梁”的立体农业 布局模式?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公开课】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单位教师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本节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综合思维,从多方面分析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最终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生活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地理问题能力,提高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章三节内容的布置主要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这条“内容要求”。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可以看出,本章强调的是“说明产业的区位因素”,手段是要“结合实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重点讲述以下两点:一是各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二是各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凸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进而通过实践调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节内容作为第三章的开篇至关重要,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经过相关地理课程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作为农产品的消费者,学生对农业有一定了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并不取自教材,而是以阿荣旗水稻种植为基础讨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文字、图表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 综合思维:能够结合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 区域认知: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空间观念,提髙区域认知素养。 地理实践力: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 案 目录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容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 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关系: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综合思维:分析人口分布中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在基本知识讲述过程中,注意区域性的差异,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将基本知识与区域特点结合,深化对区域的认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地域文化 • 1.文化具有地域性 •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 3. 地域景观的类型 • 4. 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桑田”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经济部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都有影响,但对于不同的经济部门面言,影响是不同的。在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中,人文因素尤为重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图3.2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 化》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时要借助实际的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济部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第一节为农业区位因素,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本节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每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活动,分别是“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变化对 农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很陌生。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比较陌生,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具体内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讲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图、文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3.1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

【课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这些因素在区域内对人类农业活动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和主导因素。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已经涉及了关于农业的知识,介绍了农业的分类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等。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这一节已经初步涉及到区位的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即建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为接下来学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分析人类其他活动的区位选择,如工业区位选择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关于农业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并能正确指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对天津蓟县西龙虎峪镇某村案例进行探究,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分析: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该知识。选取案例进行情境式教学,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同时,能够达到上述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详实的案例材料,以利于其开展探究活动,并应注意材料中地理图表的运用,以培养其挖掘材料中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的同时,教师应及时了解其进展动态,适时加以指导,在促使学生课堂探究顺利进行的同时,又使之更具有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难点:

【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学科地理授课年级高一年级学时2 讲课题目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授课人 课标要求本节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教学内容,本节分析农业的概念、类型及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农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为该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学习提供一个范式的参考,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一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该节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较高;但也存在一些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不是很清晰,且学生地理基础不一,发散思维不足,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习难点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人地协调观:结合实际情景,深刻理解和体验农业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区域的案例对比,说明农业的概念、类型和区位因素。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的思维,分析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实地观察的方式,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评价任务1.结合实际情景,深刻理解和体验农业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学习环节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让学生知道认识什么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决 定了农业生产应“因地制 宜”。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 类型和特点都有所不同,造 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考虑多种因素而实现对 土地的合理利用呢? 思考并回答以提问的方式 导入,可以让学 生思考进入课 堂的主题内容, 引出下文。

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内容主要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的规划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2)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要农民综合考虑每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 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对家乡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巩固基本理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 二、说教法 主要利用寻思—-点拨式教学模式: 1、实例导思(利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 2、引议释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点拨提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思路开通,学习顺利进行) 4、综合运用(如何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学法 案例探究式学法: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利用选择图片中哪些属于农业来复习农业的概念。) 回忆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 【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图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科目 地理 任课教师 班级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 要求 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频 考点 分析影响某种农作物分布的农业区位因素 教 学 三 维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合作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 重点 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 难点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各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 方法 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法 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肇源县和平乡的鲜花和肇源县福兴乡的香瓜图片 【讲授新课】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自主探究一:自然因素 问题1: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为何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种植单季稻?海南和珠三角却能实现一年三熟? 问题2: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何西安不能实现荔枝的种植? 问题3:南疆棉区为什么是长绒棉? 问题4: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农业类型不同的原因? 问题5:法国人在南部相对低平的罗讷河谷地种植葡萄,而在谷地两侧崎岖的高原,山地发展畜牧业。主导因素是什么? 问题6: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茶树虽然成活,但色泽,口感均大为下降,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7:河套平原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却是西北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号称塞外江南? 通过质疑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自然因素有哪些?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最新)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导学案 (20)

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区位条件。 2.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分布及特点。 3.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 1.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对标导学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季风水田农业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二、自学静悟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2.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如何? 3.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是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学习 【探究一】比较中美两国商品谷物农业 2017年3月21日,中美两国商会发布《充分释放中美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报告,呼吁中美两国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释放两国农业合作的巨大潜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国际竞争力。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1.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纬度37°N~45°N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kg·hm-2)7500675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探究二】大牧场放牧业 材料一: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国。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早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大牧场放牧业具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材料二: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 天然草场之一;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 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 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就 在这里自由地放牧。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逐渐 被四周围有铁丝网的大型牧场所分割,粗放的自给自足 的放牧业被密集的商品牧牛业所取代。 阿根廷地广人稀,所产牛肉主要供出口。铁路的贯 通,便于把肉牛运到港口城市屠宰加工后外运;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为了保证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阿根廷人一方面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使牧场不退化;另一方面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潘帕斯畜牧业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 1.据材料一,总结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及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导学案

高一地理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 第1页

第2页 训练展示学案 学生笔记合作探究 先独立完 成训练展 示题,然 后小组讨 论。 【探究1】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为“奇异果”(乙图)。 奇异果在生长过程中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新西兰的奇异 果高度集中种植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 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甲图为新西兰北岛地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 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 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探究2】 山东省寿光市是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海南是全国的蔬菜基地。图1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蔬菜供应地寿光及海南的运输路线图,图2是山东半岛的地形及交 通分布图;图3为冬季暖式大棚模式图,据此回答问题。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2)与山东寿光相比,海南岛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 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第3页 当堂检测学生笔记 山东省鱼台县东临南四湖,河流众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水稻种植面积少,产量低。1964年鱼台县遭受特大水灾,农业几乎绝产。当时的县委县府决定在治水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目前排灌设施齐全,水稻种植业发展良好,所产“鱼台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鱼台县发展水稻种植的基础条件是() A.光热充足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2.在1964年之前,制约鱼台县水稻种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旱涝灾害频繁 B.种植经验缺乏 C.劳动力 D.机械化水平低 3.在1964年之后,鱼台县水稻种植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湖众多②政策引导③兴修水利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慕尼黑(德国南部城市)郊区农业被认为是创意农业的经典,其主要内容为文化休闲、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被称为“绿腰带”。绿腰带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农业用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种植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符的农作物,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据此完成4-5题。 4.发展绿腰带项目的前提是当地拥有() A.高度发达的交通网 B.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C.充足的剩余劳动力 D.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 5.与一般郊区农业相比,绿腰带农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 A.种类多 B.成本低 C.新鲜度高 D.品质佳 海水稻其实并不是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它生长在海边海水短期浸泡过的盐碱地中,所以被称为海水稻。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稻的病虫害。据此完成6-7题。 6.即使生长在盐碱地中,海水稻仍然获得高产,其主要原因是() A.水源充足 B.科技水平高 C.劳动力丰富 D.土壤改良 7.推广海水稻种植可以使我国() A.大量出口稻米 B.农业结构优化 C.人口素质提高 D.人口容量增加 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生长周期约为55天,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生长适宜温度为10 ℃~22 ℃。兰州市郊(海拔2 000~2 800 m)是优质娃娃菜的主产区。下图示意兰州市区(海拔1 520 m)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主产区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有( ) ①水源充足②气候冷凉 ③土质疏松④空气潮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为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该主产区最 适宜种植娃娃菜的时段是( ) A.2~5月 B.5~8月 C.6~9月 D.9~12月先独立完成训练展示题,然后小组讨论。

地理必修二学案NO3-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第七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以寿光农业为例人类产业活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地理环境为产业活动提供了资源和空间。人类通过各种产业活动,成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寿光是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多年来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外开放和农村改革等方面,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本单元以寿光农业为例,探讨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与农业的发展方向。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寿光农业发展的历程,能准确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通过对区位的学习,能够归纳出分析某种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 单元学习任务 本单元要走进寿光,感受科技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影响,分析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原因,寿光农业经济再腾飞路在何方呢? 【核心任务】 评价寿光农业区位发展条件,归纳分析产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思路。根据某地区位条件,预测一种新的产业部门。 【任务路径】 【核心任务】 评价寿光农业区位发展条件,归纳分析产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思路。根据某地区位条件,预测一种新的产业部门。 【任务清单】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一个推介会,向大家介绍你比较熟悉的某一特色小镇(如寿光市稻田镇),说明影响该地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设计并完成一次家乡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研学旅行。 【评价量规】 表现推介会星星口袋 水平一 能够收集与产业相关的人文地理信 息,开展社会调查;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 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 能简单介绍特色小 镇,并大体上说明影响该 小镇布局的区位因素。 ☆ 同学们,本 单元的学习即将 结束,请你根据 自己的真实水 平,点亮左侧星 级评级卡里的星 星,并盘点一下 自己的真实表 现! 得星总数 水平二 能够参与社会调查,能够归纳寿光农 业的自然环境特征,自主辨识寿光农业的 区位因素。运用实例说明寿光农业区位的 时空变化过程,并设计出思维导图。 ☆☆ 能清晰条理的介绍特 色小镇,并具体说明影响 该小镇布局的区位因素。 ☆☆ 水平三 设计的思维导图能够准确地反映出 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发展变化,并能够形成 分析产业区位的一般思路。 ☆☆☆ 能根据该特色小镇的 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 资源,预测该特色小镇未 来的发展方向。 ☆☆☆ 水平四 根据某地区位条件,预测一种新的产 业部门,并推测其发展前景。 ☆☆☆☆ 研究寿光农业发展历程分析农业区位因 素及变化评价区位条件

《农业的区位及其变化》优质课评比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3年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 教 学 设 计 市(区、县): 学校: 教师姓名: 职称: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1

【课题】《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以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将农业区位的学习落实到具体详实的区域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材设计了两个标题:“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什么是农业活动,并以东南亚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羊业为例,简单介绍了区位和区位因素的概念,为后续学习产业活动区位因素做了铺垫。对于农业区位因素,教材给出了一幅图,展示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然后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介绍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个标题中,教材介绍了市场、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材给出了传统花卉生产国和新兴花卉种植国的相关资料,并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来探讨影响世界花卉种植国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面综合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学情分析】在高一地理教学阶段,学生已学习过关于农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素养,但是学生知识点不全面,区域认知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地理概括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总结点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优势因素、制约因素、主导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很多,有些是有利于该地区农 业生产的,属于优势因素。有 些制约农业生产,属制约因素。 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 因素进行决策,称为主导因素。 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案例延伸:下列材料是何种因素对其农业产生影响? (1)南方丘陵梯田(龙脊梯田照片) (2)新疆哈密瓜丰收照片 (3)南方丘陵的花园照片 (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5)美国人爱喝咖啡。距美国较近的巴西扩大咖啡生产。(巴西咖啡树景观图) (6)山东东营渤海海边,一千多亩优质海水稻稻穗累累,正在进行收割。(渤海水稻景观图) 教师搜集 资料、图片,并 以幻灯片播给 学生 学生起 立发言 调动学 生积极性和 主动性,丰富 课堂内容,让 学生用理论 解决实际问 题。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年水 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在这十几年 把耕地改了几次:“水稻田-甘蔗地 -鱼塘-花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 的? 作 物花卉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kg)2.5 2 0.8 0.4 影响农业 区位选择的因 素不是一成不 变的,尤其是社 会经济因素。 学生自 由发言,总结 规律:由社会 经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变 迁。 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 极性和获取 知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生 分析图表,对 比归纳的能 力;理论联系 实际。

【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学科地理学校年级高一使用教材版本人教版2019 单元名称产业区位因素 单元课时数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产业区位因素 主题概述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部门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下的产业区位,深刻影响并制约着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而言,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尤为重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影响三大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三大产业的区位选择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主题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区位综合分析的意识和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我校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居民,所以对农村和农业问题比较了解。对工业问题了解较少,而服务业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章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地理事物由感性认识逐渐过度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学习条件支持1.桌椅按照小组合作探究摆放,便于学生讨论,便于开展探究式学习。 2.需要多媒体,音响可以正常播放,便于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 3.需要黑板,本单元涉及许多理论性强的知识,需要讲授式教学和板书。 三、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并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案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本教案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 (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 六、教案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