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人以及中国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以及中国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以及中国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以及中国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及人际关系

摘要:

作为一名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西方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之后,我常常会问自己:我究竟了解中国人吗?因为我们都知道“所谓管理应该是西方管理(技术方法)与中华文化(当地人性)的完美结合”那么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种群?我们有着怎么样的民族性?我们的人际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而不去考虑我们将要面对的人,那我们的管理将会是怎样的局面?而众所周知人性很复杂,那我们有如何去感知与了解?本论文就上述问题,会尽可能详细述之。。。

Abstract:

As a learn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udent, after learning western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 often ask myself: exactly do I know about Chinese people? Because we all know that the so-called management should be the wester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nature of the local human). Which kind of people the Chinese are? How is the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If we just simply learn som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ethods without considering about what kind of person we will face, what our management will be? And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umanity is very complex, how we to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above questions, I will describe these questions seriously!

关键词:中国人;人际关系;中华文化

Key Words:The Chines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The Chinese culture 1.关于“中国人”的相关概念!

谈到中国人,你,我会想到什么?

黑眼睛,黄皮肤,青衫马甲。。。。。。

是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

传说中的龙图腾,凤麒麟?

还是讲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中医养生之道?

抑或古朴,厚实的黄土高原与黄河?

1.1 关于中国的另一种解释(从道家角度看)

中国——合理的国家,

事事都讲究合理的国家。

讲究中庸的国家

讲究弹性的国家

1.1.1 合理——合乎道理,合乎情理,而不只是单纯的合法!(情大于理,

理大于法,)

注意:度的拿捏,分寸尺寸的把握

人生的一种残酷现实——两难!两难的境况!选什么都不对!

(比如:两个孩子,只能让一个去读书,究竟该选哪一个?)

1.1.2 道理——几千年来自然孕育的法则与信念!

1.2 中国人的另外说法(从道家角度看)

中国人——合理的人

——不会极端,不会偏执,不用单纯的二分法看世界,而走中间路线的人,寻找第三选择,第三路线

——“口是心非”“阳奉阴违”但却是为了求圆满结果,求合理的人

——不会简单二选其一,而是走第三路线的人!

1.2.1 二分法——非此即彼,二中选其一。

1.2.2 第三选择,第三路线——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追求一个并非诚实,

并非合法正确,但却合情合理的无奈选择。

案例——将要高考的学生突然,家里蒙难,是及时告知,还是苦心隐瞒?

1.3 中华文化的相关解读

中华文化——那些曾经,现在发生以及未来即将发生在中国的事与物。

(神话故事,图腾,诸子百家,宗教,服饰,语言,汉字,八大菜系,中医,戏剧等等)

——那些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礼仪道德”

1.3.1 中华文化的精髓——《易经》

伏羲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

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

分别代表了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等种种事物。

伏羲氏在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

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周易》与对

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

成的《易经》。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它被列为群经之首。

在民国初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

在现代西方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

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

《易经》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

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而雷风水火山泽则演化出万事万物。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

整个程序。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

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礼,却永远不变(不易)

小结——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然而近些年,我们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必然是越比越糟糕,越比越自卑。

因此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借鉴方式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否则将会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背离。

特别注意——

泱泱中华传统中有些是对的(尊老爱幼,爱国主义等),有些是错的(三寸金莲,男尊女卑等),还有一些中性的无所谓对与错(饮食文化,图腾信奉)!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的看,不能完全弃之,亦不能完全接受之。

2.这三类人的事

2.1 美国人的性格——“一是一,二是二”,

公私分明,就事论事

个人英雄主义,什么都依法办理

极其自我,万众平等

2.2 日本人的性格——极度集体主义,最爱面子

(爱面子会爱到自杀的地步)

2.3 中国人的性格——兼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情理大于制度,法律

先务实主义,再随机应变

追求合理,合乎自然规律,

爱面子,但往往不会自杀

亲疏有别,讲伦理,讲究道德

2.4 三大民族

2.4.1美国——竞技民族

崇拜英雄,是英雄主义

(比如:好莱坞大片《蝙蝠侠》《蜘蛛侠》《变形金刚》等)

美国人以个人为主,独立自主(18岁就搬出家庭自立,自己贷款读大学等),为了团体目标,因利害结合,又不忘记自己,而唤起成就感,会求得均衡。

是非分明,简单明了,但是应变能力不强,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比较单一,而且法律健全,所以面对冲突、矛盾、对立、紧急的时候很难应变。

美国人以法律,输赢,对错的方式来判断是非。

(比如:合法的,就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会遵守!)

2.4.2日本——大和民族

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谁大听谁的,平日派系多,但为了团体目标,所有派系纷争均告平息。

优点是非常团结,可以一致对外。

缺点是十分危险,一旦目标被误导,就难以自拔。

(比如钓鱼岛事件)

日本人只讲资历,不讲能力。

(比如:极其严苛的晋升等级制度)

2.4.3中国——太极民族

“圆满高于是非对错,做的对未必就好,就圆满”,这就是太极思想

中国人看具体的情景,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庸主义。

“中庸”不是平均数,不是马马虎虎,不是死理!

“中庸”是“合理”二字。

平日派系多,为了团体目标,可能平息,也可能更乱。

(比如:国共两党也联合抗日,也内斗!)

中国人任何事情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甚至更多种结果。

这样是不走极端,可以随机应变,因时制宜。

这样也是弹性大,很难确切把握,如果智慧不足,功力不够,难以恰到好处。

2.5 西方与中国的比较

2.5.1 西方文化基础——

科学,哲学,法律,求真,个人主义

(比如:西方更加重视数据,证据,严谨性,正确性等)

2.5.2 中国文化基础——

道德,艺术性,求善求圆满,集体主义

(比如:中国人比较模糊,不追求精确性,讲究是非,合理性,追求结果的圆满性。)

3.中国人的脸谱

3.1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美)亚瑟·亨·史密斯

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

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

善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

思维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

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

顽强生存能忍且韧知足常乐

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

社会风波株连守法相互猜疑

缺乏诚信多元信仰现实与时务

小结——史密斯传教士是局外人,他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国人的优点与缺点,他的评论更具有说服性。

但是史密斯传教士因为从小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并没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他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所谓缺点劣根性,他也有误判。

(比如:不讲实在话,就一定都是欺骗不诚实吗?也可能是善意的谎言!)3.2 中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3.2.1 鲁迅眼里的中国人在中国人

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中国人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为翻译辩护》一九三三年)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小结——鲁迅先生,生活于动荡,过渡,西学东进的年代,他本人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中,脑子中同时两种思想在对弈,哪个正确?哪个又是错误呢?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民族岌岌可危,民不聊生,那些民族劣根性充分得到释放,于是民族魂鲁迅,大大鞭策之!

但是,鲁迅自身也反证了民族的闪光点!(他,处于乱世而能坚持自我,

坚韧不拨,驻守节操)

3.2.2 林语堂眼里的中国人

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

“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

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但是“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二遇事忍耐。

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第三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

“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的最好的宪法保证。”

第四超脱老滑

在中国,做一个世故的老滑头是很有必要的。

老滑头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有人要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受

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一个人年过四十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

可惜这样的终身能够保持童心的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

中国人的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

小结——林语堂先生是一个十分“小资的”文人!他没有鲁迅那样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但是他十分务实,很接地气,准确地说出了国人的民族性,而且很客观与中立,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

4.真实的中国人

4.1 硬汉——绝对的忠义之士,敢为人先,一生正气,眼里容不

下任何瑕疵。(比如:关羽,岳飞等)

4.2 平民——顺民,绝大多数的底层中国人

4.3 隐士——第一种是入世很不顺利,而无奈选择归隐,从此不

管事事红尘。

(比如:终南山隐士归隐山林,寄情山水!)

第二种是绝对的消极避世者。

4.4 真正的高人——“三合一”的中国人

正宗的国人,他一定兼顾“硬汉”“平民”“隐士”这三类人的特性,他会根据当时时空的不同,情景的差异,对方的身份,性格等及时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言语,表情等,他很会注意在角色之间的灵活转换,进行必要的调整改变(随机应变),而不是无论面对谁,无论处于哪种境况,他都是那个单纯的自我,

(比如:司马懿,胡雪岩等)

4.5 一种悲观事实

纵观茫茫人海,少数的硬汉!硬汉们的刚直不屈,固然令人敬佩,但是硬汉们的眼界未免有点短浅,你们这些真正有能耐的人,为了自己那不屈的风骨,为了成全自己的万古流芳,“自私地”选择了杀死自己(即成全自己),留下天下苍生于不顾。

为什么不选择曲折地,迂回地地活下来,静候时机,东山再起,来继续服务世人?

数量相当的隐士——入世不如意,那就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吧!有些归隐一方,造福一方;有些以笔为戟,来诉说自己对社会的反思与建议!

平民是历史的绝大多数! 是历史数量的主角,也是配角众众!

5.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际关系的根基——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前文已经论证)

5.1 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

西方中国

崇尚对象:神本位人本位

责任担当:个人主义家本位

所处的地位:生而平等合理的不平等

为人处世的标准:单一标准双重标准

社会约束力:有形且刚性无形且弹性

关系维系 : 出于好奇基于关怀

利害关系:单纯复杂

注:合理的不平等——有伦理

双重标准——彼此对待“你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你”是一种

交互关系。

单一标准——权利与义务

小结——

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单纯,易于掌握

中国的人际关系则要复杂的多,很容易出错

5.2 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

5.2.1 追求合理的圆满(人治大于法治事事无绝对,)

5.2.2 由己及人

(从自己做起,然后去向如何使对方安心)

5.2.3 合理的不平等(长幼,君臣,父子等伦理)

5.2.4 变动性

“依理而变”,一切经常变来变去,直到变到合理的地步为止。因为世间万物什么都在变,包括人的理念、行为都会变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人际关系处理手法、态度等就必须要变,而且要做到“一切变得合理”。

中国人的“变动性”最强,而“持续性”也最高,这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

“变动中有持续,持续中有变动”可以说是中国人中庸之道的最好体现。

(比如:爸爸打孩子,有时孩子会跑,有时就让爸爸打。)

5.3 民间流传甚久的人际关系口诀

一表人材,二套西装,三杯酒量,

四圈麻将,五方交游六出祁山,

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5.3.1 口诀的分类

人际关系的起点——一表人材二套西装

人际关系的媒介——三杯酒量四圈麻将

人际关系的交往——五方交游六出祁山

人际关系的技巧——七术打马八口吹牛

人际关系的修养——九分努力十分忍耐

5.3.2 口诀的简单解释

一表人才

(别用第一印象去论断别人,但是别人却会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你)不是只漂亮、清秀的外表,而是不管我长成什么样子,当别人看到我的时候,都很乐意跟我聊天,喜欢跟我在一起。所以人要随和、要平易近人,不要装模作样,不要标新立异。十八岁之前的长相是父母给的,不要嫌弃,也不要过分依赖。十八岁之后的长相,通过自己的修炼是可以改变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个人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相貌,说明他没有认真在修炼。

不要有一定的美丑标准。要使自己从内心来改变自己的外貌。一表人才的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练成一个强有力的磁铁,吸引很多人来和你在一起,那你就成功了。

两套西装(在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

配合环境不要标新立异,跟别人配合也是成功的基础之一。随和一点,人生别太自我限制,给自己更大的弹性空间。一表人才+两套西装:自我充实、自我准备,让人家有一个好印象,这就是彼此互动的开始。1、不要让人家讨厌;2、不会让人家觉得我很奇怪;3、不要让人家觉得你很高傲好像看不起人;4、让他感觉到我们可以好好相处。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是与人交往的一个良好的基础,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下面就是与人互动: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

三杯酒量斟酌自己的酒量,不要使自己酒后失态。做任何事皆需适量且须量力而为。从喝酒中了解别人的个性。顾虑别人的感受,在敬来敬去的过程中,让彼此喝好而不喝多。两种人比较惹人讨厌:一、必须把别人灌醉;二、一人一杯自己喝自己的。在喝酒过程中了解一个人酒性怎么样,心思怎么样。是一味把对方灌醉,还是体谅对方,身体不好,让你少喝一点,精神不错可以多喝一点,或者家里有什么好酒与你分享。自己千万记住,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是很不好的。而且在喝酒的过程当中,彼此要互动。

四圈麻将一个人要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但不要变成嗜好。扩大自己的社交活动与范围,娱乐自己,又可以多交一些朋友。你有实力,但是不要随便表现出来,你有时候赢,有时候输,大家才有兴趣与你一起玩嘛。

最高境界:赢得装没赢,对方输的很有面子,增加互动的乐趣。(下象棋、

打麻将、登山、钓鱼、跳舞、打网球等)。

五方交友(上下左右中)

不要固步自封,多结交各种行业的朋友。一个人要想成功则须建立广阔的人脉,多和异业交流,才能增广见闻、增广人脉。时时刻刻抱着交朋友的心情。任何接触到的人,你都有一颗很喜欢接纳他的心。

六出祁山(一种坚毅的品质)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不屈不挠,经得起打击。做人不需要常常承认失败或者认输,而要勇于承认错误,力求改进与补救。因果:因比较重要,只需努力尽心的去做,至于果是如何,则不需太过计较。不要给自己太高的期望,期望无法达成也是注定要失败。喜不喜欢做不重要,应不应该做才重要。经不起风吹草动流言中伤的友谊,不是真友谊。

七术打马(诚心地赞美别人)

拍马屁的哲学,让别人不易察觉则可尽力去拍,人人皆看得出则不可为之,术——是一种技巧,要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常常赞美别人,常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一个人要能够常常欣赏别人的长处,赞美别人。

八口吹牛

(自己适当地帮自己,也可通过捧别人来捧自己)

适当的出风头,多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自己做出的努力和表现要学会表达出来,不要闷着干、傻干,也不要指望领导会明察秋毫,领导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可能时时盯着你。英雄不提当年勇,别老吹同样的牛,否则反遭人贻笑。

九分努力

(做事应该有的态度)

把事情做好是最基本的条件,做人是做给别人看,做事是做给自己看。一个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做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事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好好做人,是为了好好做事。

十分忍耐(至高境界,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心上一把刀,体会忍耐的真义,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功的人。将忍耐培养成习惯。别人让你难堪,则需要先检讨

5.3人际关系的致命伤

5.3.1轻率,任性——

随随便便,言行不慎重,不严肃,不认真。多用于形容人做事的态度、行事的风格。

5.3.2自负,骄傲自大——

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

人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知、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体验。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有的人过低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卑。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自负实质是无知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不自知。俗话说:“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无知有两种表现,一是盲从,二是狂妄。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

5.3.3 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锋:刀锋;芒:原来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

比喻枪头;矛尖;毕:都;完全;全部。

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

比喻锐气和才华等全都显现出来。

5.3.4 过度自我——任何情况下,都以自己为中心!!!(在中国,一个过分自我的人,一生都将十分坎坷。)

5.4 人际关系之磁场论

物理层面——人,是由无数个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原子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运动必然产生能量,能量聚集,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周围都会自产生的自己的磁场。有些人磁场相同(志同道合),就这样彼此靠近,关系日益加强;当然也有些人天生磁场相排斥,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精神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性格,每个人都在向外界传播着某种频率的信息,某种微波。。。当遇到频率相同的人(志同道合),磁场相交,交集产生,形成共振,火花四溢,瞬时间彼此吸引,关系自然而然近

了很多步。。。

注意——人与人之间,如果过于亲密无间,过于没有彼此,也很危险!物极必反,也许某天关系会瓦解。最好保持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不近不远,刚刚好。。。

5.5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感觉,而感觉这个东西很虚无,很飘渺,是受人的主观意识左右的!所以关系极易受彼此感觉影响。

即:“你对我感觉好,那么我对你感觉也不错——相互感知,相互关系。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由己及人”“从我做起”

5.5.1 “由己”开始,反躬自问,反求诸已,做好自己——

一方面:开始“务实主义”即: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

一个比较规矩的人(外表打扮规矩,说话规矩),别人首先不会很排斥,愿意和你靠近,这样才能继续发展关系。接着做事又很实在,不花拳绣腿,那么别人会觉得你很可靠,这样一来二往,关系的根基就确定了。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情绪影响一个人的沟通,而一个人的沟通又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良好前提是——别人要能听进去你所讲的话!)所以我们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在乎的是你讲话的方式,讲话的态度!(中国人不是很理性的,不是正确,有理就行的!),而西方人在乎的是你讲话的内容。

5.5.2 “及人”安人,怎么样对待别人?——

一方面: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行为都是很难掩盖的,而某种表情必定代表着某种含义。作为一个想要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要有这种警觉性,把对方的表情,动作,行为当作是反观我们自己言谈举止的一面镜子,随时随地做出相应调整,以及应该有的反应!这叫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注:一个很容易就生气,并立即反应的人,未免太过于没有人情味了,相反一个永远都不会发脾气的人,那也未免太过于老好人了吧?面对一个人,

一种情境我们该如何反应,要视具体情况而言,不能一言以蔽之,但万万不能给别人脸色看!

另一方面: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判断别人,盲目地做出结论,时刻转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瞬间思考一下,他这样说,这样做的立场是什么?动机是什么?)

关系再亲密也要有间(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无形的心里安全区域,如果有人逾越这个区域,别人就会感到不安)。

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是相互的,只要你客气了,那么作为一个同样的人,他就会不好意思,也会跟着客气(部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除外。)

6.结论:

近几百来,我们的华夏的文化,渐渐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越来越西化,西方的技术,方法等无可厚非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那我们的生活品质有更加好吗?同样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地生根还是要考虑中国人性,人际关系的!而中国人性,中国人际关系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从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人以及中国人际关系开始做起!

重要参考文献

《圆通的人际关系》曾仕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04月

《曾仕强说中国人》曾仕强中国工人2007年03月

《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管理情绪,改变命运》

曾仕强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年11月

《中华文化的特质》曾仕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01月《易经的智慧》曾仕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04月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社 2010-01 《情绪管理》曾仕强鹭江出版社 2008年01月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人的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人们已不是为了温饱而单纯地与他人交际,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其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应当说,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人们交往的一个传统基本策略是一个“防”字。防人即防“人说”,防“人心”。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 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难怪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跟人接触是难上加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不行。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是“君”,“ 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会变成伤害,如同刀锋和伤口的接触一样。生活紧张,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其二,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我的人际关系浅谈

我的人际关系浅谈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大二时分,面对着即将过半的大学生活,我想,还有太多事情需要我去思考,尤其是一直环绕在我身旁的——我的人际。如果说人生好似大自然般有四季之分,我想我已悄然掀开了人生的第二幕序曲,夏。“生如夏花”,我想大学里的每一天都有如这四个字般恰如其分,每天醒来,面对的都是相似的情境,百变的事,让我目不暇接。太多的虚实,好似一个万花筒,我不禁,有些眩目。除了学习,更多的,我想去认识这个世界,与周遭形形色色人,于是,理所当然,我选择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渴望不善表达的我,也可以被周围人需要,并适当的学会一些与人交流的技巧,为自己与未来编织一场更美的邂逅! 高中时,生活因绝大多数的重复性,而略显枯燥。但怀揣着对大学生活天真烂漫的怀想,我想,我是真的很渴望,迈入传说中的象牙塔,梦想着品味并不悲伤的背井离乡,梦想着虔诚地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梦想着拥有一帮歃血为盟的好兄弟,梦想着……然而进入大学之后,才对痛并快乐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其实大学不仅仅包涵着知识与大师,更需要我们学会用曾经稚嫩的眼神去打量陌生的小社会。 那一年,我是一个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的“稼娃”,背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带着一双不谙世事的眼眸,来到了车水马龙的西安市,我要描述的一切,便由此开始…… 一.爸妈,我爱你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第一次和同学在KTV听到,这首《父亲》时,我想我的眼睛一定是红的。犹记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家的那个黄昏,一向稳重的父亲,竟高兴得像个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圆了他年少时的梦,也许是因为十几年的苦读终于有了第一次回报。然而紧接着,父亲的脸却忽地又沉了下来,这一次,我确信是因为我和妹妹加起来一万多的学费,以为父亲会犹豫,却没想,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俩:“谁都不许多想,都必须好好去给我念书”。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然而我却没有察觉出那似水的柔情,直到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原本在我眼中粗枝大叶的母亲,竟在变天的前一天专门打来电话,要我一定记得:“明天要多加衣服”,我大大咧咧地告诉她学校有暖气,很热。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我下午下了课,跟同学聊着下午吃什么,却不经意的瞥见,宿舍楼门口,站着一个冷得微微蜷缩,却那般亲切的身影,那便是我的母亲。见我走来,母亲在同学面前略略有些不自然,用带着些许乡音的普通话,告诉我,她怕我冷,一个人在外面又不会照顾自己,特意在今年的棉花下来后,为我赶制了一件棉袄。忽然间,内心的温柔就这样荡漾开来,我明白“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柔情,就在那一刻,将我的心密密实实裹了个满。 虽然这三言两语,并不能代表他们对我的关爱,但其中的刻骨恩情,相信你会懂。走过了年少轻狂的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天赐予我这样慈爱的双亲。也许成长的过程中,你们打过我,也骂过我,但没有你们的严格管束,就没有儿子的今天与明天。谢谢你们赐予我生命;也谢谢你们教会我如何做人,怎样学习;更谢谢你们为儿子的未来所付出的无数血与汗! 好想对你们说一句不算太迟的:“爸妈,我爱你!” 我想今后,我主要会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和爸妈之间的沟通: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14-9-30 16:10:22 阅读数:127 哈工大报讯(王永靖/文)我21岁进入哈工大-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计划,23岁获得哈工大和伯明翰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转专业进入智能材料领域开始博士生涯。我的简历其实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并不出彩,没有获得很多的奖项和奖学金,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研究计划,只是千万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也曾是迷茫的大多数。但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同时接受了中国和英国先进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英国和哈工大都认识了很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同学和师长,并且我的两位导师:米特斯劳·布勒迪斯教授(本科生导师,国际自控联大规模复杂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德张·范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英官佐勋章,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都是世界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更有趣的是,他们两人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学者,做事情想问题风格迥然不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对比,所以我只想从我的经历谈谈科研创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什么是科研? 在我刚上大学时,从未考虑过自己会踏上科研这条道路,似乎科研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一方面我们觉得科研人员太过高大,一定是智力和勤奋程度超群的人才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又过于苦行、清贫,和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我从来都对自己的智力没有信心,对于科研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我在科研和商业的选择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交通学院的王东升老师。当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他的时候,他顿了顿说:做科研好的人做商业也会好,反之亦然,两个不矛盾。我在读了博士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在英美的经济体系下,科研和企业是一样的,只是企业生产的是商品,科研生产的是知识,其他的环节,比如前期的投资、产品的推广、内部的管理都有着相似之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兰迪·鲍什教授罹患了胰脏癌,在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上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的他并不想读博士,他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经理,而当时他的导师说:既然你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不如来销售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来销售知识怎么样? 相信在英美有过研究经历的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世界顶级的研究组中会有若干位教授,而这些教授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分工,其中会有一个在本领域基本功扎实、坐得住冷板凳的教授搞理论突破,为整个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会有一个口才好、亲和力强、人脉广的教授拉项目,为研究组提供资金支撑;会有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眼光深远的老学者,对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筛选;还有一个很会发表文章、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通讯上的都很抢眼的写手,扩大研究结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都是出色的科研人员。当然,尽管大家分工不同,这些人都拥有基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会说,自己的成绩不好,基础不好,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在本科学习的是控制,博士时我准备跟随范教授继续研究控制和优化。范教授看到我在控制方面的成果后同意了我的申请,但入学后第一天他却用充满信心的语气问我:想不想做一点更有前景的学科?我们来试一试做XXX智能材料吧。控制与优化的基础学科为数学,而材料的基础科学是物理与化学。这样的跨度在研究初期对我挑战很大,高中那点可怜的物理和化学基础过了4年本科都还给了老师,不仅学术论文看不懂,甚至一些基本的名词都不清楚。我不止一次向导师阐述了我的担忧,导师笑着对我说:第一,我进入过很多领域,一开始也不了解,可慢慢都获得了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勤奋;第二,你在一个领域可以取得成果,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就,具体知识不重要,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习惯是更重要的;第三,我已经指导了超过100名博士生,看看我身后书架上的博士毕业论文,我有信心,你也应该有信心。此外,他还亲授他自己读文献、想问题和写论文的心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人的引导下,我们师徒从零开始就一路摸清了XXX 智能材料这个领域,并在6个月后写出了这个领域的一篇综述论文,渡过了重要而艰难的开创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本科要打好基础,学好基础学科,然后到博士才有能力大施拳脚。但随着交叉学科越来越成为科研的前沿,已经很难面面俱到地把众多领域的基础都打牢固了。有着优质的教科书、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自学方法,任何知识缺陷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补起来,关键是要有下定决心的勇气和勤奋的态度。

中国当代人际关系

中国当代人际关系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在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新走向1走向民主化 在儒家文化中,奉行一整套严格规范的交往礼仪和等级秩序,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等级,在家庭和社会组织中,家长、族长和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严格压制家庭和社会成员的不同意见。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 2走向开放化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也不细致,人们的交往往往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日趋庞大,交通及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往的机会在不断增加,人们的交往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于是,当今社会的人纷纷从过去那种基于亲友、邻里、地域的人际关系中走出来,不断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不断为自己创造广泛的与人交往的机会。过去那种业缘、亲缘、地缘的人际关系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际关系的开放化。这种开放性,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由于交友数量增加,交友对象变换频繁,使得人们之间深度交往越来越难,人际关系趋于表面化。在这过程中,难免使得一些人因为不能接受这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引发的现象而导致迷茫、失落、焦虑、叛逆等不健康心理。 3走向理性化 在过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裙带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人际关系。在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他们依据人情、依据亲缘关系安排职位。然而,进入当代社会,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那种旧的非理性的职位安排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家族的性质被逐渐打破,企业中的职位会转移到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上,不再唯亲戚、老乡、同学重用。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当代人际关系走向了理性化。这种理性化突破了亲缘和地缘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下寻求自我的发展。 4走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中国中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交往日益增多。人情往往以交换作为前提———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回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回报。“人情不再是人际交往的目的,而是成为了人际交往的手段和工具。一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只结交对自己有用的人物,建立功利性很强的交际圈子,这种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在减弱。然而,我们又不难发现,正是在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突破了亲戚、同乡的界限,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一切以经济和其他社会利益为依据,这使得有共同利益的人更容易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下呈现的新特点1网络化 信息沟通技术和手段,采用网络技术建立和发展着人际关系的网络,彻底突破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姜勇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姜勇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尽管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并发展,但在心理学框架内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却始于上个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特性。荣格的人格类型包括内倾与外倾,从功能上又可以组合成8种,分别为内外倾的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型。荣格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探讨思维方式问题最直接的启发者。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德勒提出的“生活风格”也包含了思维方式的成份。在阿德勒看来,个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都发展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适应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与世界的反应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对人生三大问题(社交、职业和恋爱)的解决上。到20世纪60年代,“个人建构心理学”创始人乔治?凯利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他认为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研究管理者人格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著名的梅比人格类型指标,用以衡量个体的认知风格。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也探讨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受许多方式的统治和操纵,这些管理我们日常的活动或使用哪些能力的方式就是思维方式,个体的思维方式随着情境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化的过程。斯腾伯格把思维方式分成了13种,这13种思维方式又可以汇聚到5个维度上,分别是: 功能——强调新思想的产生、管理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制定、执行和判断。 形式——强调激励的目标是单一的、层级的、竞争的或者是非系统的,包括等级、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水平——包括整体和局部的思维方式。范围——包括内部人际取向和外部工作取向的思维方式。 学习——包括开放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斯腾伯格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著名的《思维方式测查表》,该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后来心理学家费奥纳等人又将思维方式引入管理咨询并编制了一套测量个体思维方式的量表,应用该量表可以区分出26个维度的思维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思维作为高级的元认知活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人们普遍假设所有 人群都具有相同的诸如归类、学习、演绎、推理、归因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从18、19世纪欧洲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开始,到派尔盖特的认知理论、20世纪中期的学习理论,再到现代认知科学都接受这一假设。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一样。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第二层次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对人们的潜在假设的影响。斯腾伯格等人编制的思维方式测量工具是针对西方人的,没有考虑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成、塑造、影响中国人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血缘根基基础上,以儒道互补,追求内圣外王,是讲求天人合一的乐感文化,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延续很长,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得十分充分和牢固,在此基础上的文明发达得很早,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没有为诸如航海(希腊)、游牧或其他因素所削弱或冲击,虽历经各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很少变动。这种血缘根基让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经验,而忽视开拓创新。儒家思想正是建构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天既不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是人征伐改造的对象,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和崇拜。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里和谐、折中、矛盾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信仰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生是原罪,重个人奋斗,期望以赎罪来获得神眷。由于信奉独立上帝的存在,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是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人们享乐于尘世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即是所谓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更重视整体性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视分析性的知性逻辑,认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就具有乐观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溶化各家,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以适应环境,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也反映为强调求同,所谓“通而同之”,“求大同存小异”,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客观地考察和思索,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 失胜负与成败利害。这是一种历史(经验)加 情感(人际)的理性。情感不越出人际界限,理智不越出经验界限,即中庸。中国人倾向于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而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实用理性使中国人在认识论和价值观上保持一种中庸的方式: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在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对社会事件归因中发现美国人对事件做内归因,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环境,而中国人做外归因即强调情境因素的影响。在棒框实验中,中国人的成绩比美国人差一些,就是因为中国人把判断目标和背景当作一个整体。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他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与衡量。在对比中英文报纸报道卢岗(留美学生杀人事件)与McIlvane(美国一投递公司职员,因为失业而枪杀上司)事件我们发现,中文报道更多地强调环境因素对此二人行为的影响,而英文报道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在特征的作用。 在对比中美大学生看待问题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在以中国和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对辩证格言的评价、在解决社会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时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思维倾向。在其中一项关于东西方辩证思维差异的实验研究中,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valueconflict:3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3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意思),让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就被认为采用的是辩证思维。从下表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采用辩证思维方式。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关注个体的 (下转第191页)

2016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不属于代际关系的是()。 1.0分 ?A、 兄弟关系 ? ?B、 父子关系 ? ?C、 母子关系 ? ?D、 爷孙关系 ? 我的答案:A 2 价值命题的含义是()。 1.0分 ?A、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 ?B、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同样的行动 ? ?C、 某人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D、 某种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人就会倾向于重复此行为 ? 我的答案:B 3 以下建筑类型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大家庭特点的建筑是()。1.0分 ?A、 塔 ? ?B、 窑洞 ? ?C、 吊脚楼 ? ?D、

四合院 ?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属于次级集团的是()。 1.0分 ?A、 政党 ? ?B、 家庭 ? ?C、 工会 ? ?D、 军队 ? 我的答案:B 5 关于“信用借贷型”交换模式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 ?A、

交换讲回报 ? ?B、 交换者是相互不认识之人但是相互信赖? ?C、 预期出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 ? ?D、 类似基本信用关系的借贷行为 ? 我的答案:B 6 种姓的缔结原则是()。1.0分 ?A、 契约原则 ? ?B、 亲属原则 ? ?C、 阶序原则 ?

“缘-约”原则 ? 我的答案:C 7 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1.0分 ?A、 布厄迪 ? ?B、 马林诺夫斯基 ? ?C、 博厄斯 ? ?D、 弗雷泽 ? 我的答案:C 8 主流社会科学倾向于把人分割开来进行静态的研究,其原因不包括()。 1.0分

人际关系浅谈

人际关系浅谈 篇一: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老师:学院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再像古代那样局限于左邻右里,人们已经走出了门口,开始走进社会,和更多的人打起交道,作为时代的新能量——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交往变得频繁,情感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但是在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问题。如交往变得功利化,“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缩影;还有交往有广度无深度、交往技巧缺乏等等问题随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而突出。本文就此类问题进行了论述及寻找相关原因及改善方法。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应对方法 0引言当今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是无形中人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的影响着社会氛围的好坏。 1.概念[1] 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说,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一切方面。从狭义上说,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被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人们的社会需要程度。从历史上考察,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社会中的人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中。 2.存在的问题 2.1期望值过高[2] 大学生虽说已基本成年,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因为还很少接触社会,因此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加上在都是接受正统的、积极的思想,在心目中容易建立理想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又比较主观,思想比较简单、单纯,但是当真正接触了社会后才发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内心容易产生落差,在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信心,产生抵触的心理和不满的情绪。在此期间倘若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了解和自我反省,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平常的人际交往中冲突不理解,这样大学生就容易对人际交往有消极情绪。 2.1交友“功利性”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网络流行语一直作为大家相互调侃开玩笑的口头禅,由此也折射出大学生现在很多的交往由原本的“重义”变成现在的“重利”。曾经有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都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摘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打交道,中间就存在人际关系中沟通的的问题。有些人能够自如应对各种陌生人,很快与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更多的人觉得与人沟通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人际之间的沟通,遇到障碍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找出障碍的成因,就能对症下药,帮助我们克服人际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沟通心理障碍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打交道,中间就存在人际关系中沟通的的问题。有些人能够自如应对各种陌生人,很快与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更多的人觉得与人沟通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人际之间的沟通,遇到障碍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找出障碍的成因,就能对症下药,帮助我们克服人际沟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重要性 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接受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认知障碍,包括:(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那个中心点往往被作为这个或这类人的“突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比较前言: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际关系的变迁,对于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作为个人我们有必要对自身的人际关系重新进行判断和选择,以建立和发展适应转型社会需要的新型人际关系。 关键词: 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华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即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人际关系重伦理,心理风习重情谊。 与这一文化特征相适合的社会结构,则是以家庭为中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延伸拓展成社会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背景是以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神缘、物缘为基础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协调内部和整合社会的功能。 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不十分重视以“六缘”为纽带而限制自己的交际圈,而是采取其它各种方法去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由此形成了当代人际关系的特点。 下面笔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比较,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个性化、平民化。 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当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之间亦是如此。 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同事面前保留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保持自己生活、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愿望。 第二: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表面化、淡漠化传统社会人们在生产上互济、生活上守望相助,对晚辈的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作为惟一的政治、经济、生活共同体的农村,这些职能即使社会担负得更多也不能在农村完全丧失。 由于现代社会分工比较发达,人口的流动性大,异质性强,人们之间的接触带有短暂性、表面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是见面礼仪型,彼此并不深交。 这就导致利益关系的间断性,人们之间一般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彼此的匿名也为人际交往卸下了后顾之忧。 但是高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他们缺乏交流和相互信任,人们的地域观念、邻里观念淡薄,居民相对于彼此来说都是“陌生人”,就算有交往大多不太持久,另外,间接交往的中介手段如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介入,给人们的交际设立了无形的隔阂,弱化了人们感情的稳定性,这些都会使人们会产生陌生感,形成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淡漠化。 第三: 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传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不强,人们具有同质性,另外收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人际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 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化、多样化,除了建立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业缘和趣缘群体大大的增加。 所谓业缘群体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劳动和职业的联系通过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群体,是同质相聚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不再像古代那样局限于左邻右里,人们已经走出了门口,开始走进社会,和更多的人打起交道,作为时代的新能量——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交往变得频繁,情感的联系也更加的紧密。但是在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很多问题。如交往变得功利化,“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的流行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缩影;还有交往有广度无深度、交往技巧缺乏等等问题随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而突出。本文就此类问题进行了论述及

寻找相关原因及改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应对方法 0引言 当今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是无形中人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人际关系的好坏也直接的影响着社会氛围的好坏。 1.概念[1] 人际关系:从广义上说,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一切方面。从狭义上说,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被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人们的社会需要程度。从历史上考察,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社会中的人够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中。 2.存在的问题 2.1期望值过高[2] 大学生虽说已基本成年,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因为还很少接触社会,因此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加上在学校都是接受正统的、积极的思想,在心目中容易建立理想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又比较主观,思想比较简单、单纯,但是当真正接触了社会后才发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内心容易产生落差,在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信心,产生抵触的心理和不满的情绪。在此期间倘若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了解和自我反省,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平常的人际交往中冲突不理解,这样大学生就容易对人际交往有消极情绪。 2.1交友“功利性”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网络流行语一直作为大家相互调侃开玩笑的口头禅,由此也折射出大学生现在很多的交往由原本的“重义”变成现在的“重利”。曾经有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实际交往中要以义为先,但是在实际当中却容易失去分寸,顾此失彼,把“利”放在首位。在以往的交往中,人们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多彩的背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源远流长的还有灿烂的文化。人际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被赋予时代的气息,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经历历史的变迁,当今人际关系呈现怎样的趋势,又该有怎样的发展?存在着什么利弊端?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因素很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国度。 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在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礼”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也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范,三纲五常更是给当时的百姓系上了缰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普通百姓也遵循着礼的说教,因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一个个著名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间流逝,”礼”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当今人际关系也遵循着礼。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教导他的子民以礼待人。因而引出问题,当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走向民主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这是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制影响平等自由势力的发展,当今人际关系更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人权。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