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膑导学案打印版(带答案)

孙膑导学案打印版(带答案)

孙膑导学案打印版(带答案)
孙膑导学案打印版(带答案)

萃英中学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孙膑

编写人景志萍审核人高二语文班级姓名编号 5

【学习目标】

1、熟悉文本,了解人物性格,领略《史记》人物塑造的技巧

3. 掌握重点实词“将、引、去、走、使、利”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于、而、以”等虚词的用法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

【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把握孙膑的特点性格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阅读《学案导学》第70页“背景回放”,了解历史背景;完成“语句疏通”。

二、预习自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欲隐勿见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

老弱罢于内马陵道陕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遂以为师古义:今

义:

夫解杂乱纷纠者古义:今义:

明日为五万灶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以:虏魏太子申以归以此名显天

下于是乃以田忌为将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而: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去韩而归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能: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臣能令君胜

及: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

将:齐使田忌将而往魏将庞涓闻

利: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

过: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士卒亡者过半

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齐因乘胜尽破其

于:庞涓恐其贤于己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疾: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君不若引兵疾走大

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齐使者如梁欲隐勿见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

使

窃载与之齐

马有上、中、下辈

及临质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膑辞谢曰

而孙子为师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魏果去邯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子度其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乃钻火烛

庞涓既事魏

乃阴使召孙膑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君弟重射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我固知齐军

5、解释活用词的用法和意义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田忌信然

齐威王欲将孙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6、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与齐战于桂陵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

弩膑生阿鄄之间

窃载与之齐

【探究案】

1. 本文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孙膑的才能这体现了司马迁人物传记在选材上的什么特点

2. 马陵道智取庞涓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训练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痛恨

B、老弱罢于内

疲惫

C、欲隐勿见出现

D、魏果去邯

郸离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师

B、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C、夫解杂乱纷纠者

D、明日为五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B、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劳苦而功高如此

C、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则与斗彘肩

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

A、沛公欲王关中

B、素善留侯张良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D、必蹶上将军

5、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②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④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孙膑谢一副对联,表现其才略与智谋。

例:承鬼师修绝学膑足一朝陷囹圄

效先祖著兵书献计他日平天下

预习案答案

1、通假字

通“现” 出现通“拳”拳头通“疲”疲惫通“狭”狭窄

2、古今异义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古义:杂乱,纷扰今义:争执的事情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3、一词多义

以:

而,表修饰关系因为(介词)把(介词)用(介词)而:可是(转折连词)并且(并列连词)承接连词修饰关系连词

能:

才能(动词)能够(能愿动词)

及:

比得上(动词)以及(连词)等到(介词)

将:

率领(动词)大将(名词)

利:

顺利(形容词)利益(名词)

过:

经过(动词)超过(动词)

因:

顺着(动词)于是(副词)

于:

比(介词)向(介词)在(介词)

疾:

嫉妒(动词)快速(形容词)

4、重点词语

往(动词)埋没(动词)会面(动词)劝说(动词)到(动词)等级(名词)

对,指比赛推荐(动词)推辞、拒绝军师(名词)率领(动词)军队(名词)离开(动词)轻视(动词)号称(动词)奔赴(动词)揣度(动词)约定(动词)

照亮(动词)已经(副词)于是(副词)暗中(副词)就(承接连词)屡次(副词)只(副词)两次(数词)向来(副词)本来(动词)5、词类活用

像客人那样(名词作状语)认为……对(意动用法)使……为将(使动用法)

疲弊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使……挫败(使动用法)

轻装的、精锐的部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省略句

探究案答案

1、①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②在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选取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的材料,既体现人物的主题风

貌,又表现其性格的丰富性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不避小事俗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2、提示: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训练案答案

1. A

2. B

3. C

4. D

5. B

6、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妒嫉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陋室铭

《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斯唯吾馨鸿儒白丁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重点与难点 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重点) 客观看待诗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自己正确的交友观。(难点) 一、自主预习 (一)释题并简介作者 (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 _____代诗人、哲学家,字_____。洛阳人。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

(一称《刘梦集》).请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在横线上。 (3)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陋室铭()鸿儒()案牍()惟吾德馨()()3、自学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

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朗读法、启发式。 延安挂图、有关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

【2020人教部编语文八下】2《回延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 主备: 审阅:审批: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

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情景导入】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考纲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二、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看课本图,说说灭六国的顺序。)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5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生字多音字及通假字注音 ①生字正音: 崤()函膏腴()杜赫()陈轸() 孙膑()带佗()倪()良赵奢() 逡巡()遗镞()漂橹()鞭笞()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锋镝()迁徙()瓮牖()绳枢() 氓()隶蹑()足谪戍()长铩() 阡陌()景()从锄櫌()棘矜() 非铦()钩戟() ②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 墨翟.()蹑足行.伍()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 一夫作难.() ③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孝公既没() 百有余年()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威振四海() 2、研习问题:朗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及语速。 3、我的疑问: 三、学习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大致理解文意 2、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链接】(作者和文体是要掌握的常识,把重要的常识整理到课本上) 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5、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画线词语注音。 陋室铭()刘禹锡()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2、翻译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回延安》导学案

1.《回延安》学案 主备人:潘延宗审核人:语文学科组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 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主要诗歌集有《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 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诗体简介 信天游,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它的特点是: 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朗诵诗歌 1、要求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语气和感情。 给加线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炕上坐糜子油馍 脑畔眼眶 【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五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拟小标题或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精讲点拨】 3、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试分别举例分析。(1)信天游:

2回延安 导学案(无答案)-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贺敬之,1924年生,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著有诗歌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长诗《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0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審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回延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3.相关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长的可接连数十节,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句中多用叠字。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 ) 糜.子( ) 油馍.( ) 柳林铺.( ) 脑畔.( ) 眼眶.( ) 2.仔细阅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走近作者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一)朗读课文。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1.读准字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2《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比兴手法的运用。 2、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搂定 ..()糜.子()油馍.()脑畔()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

紧急信件。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3、根据课文填空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 (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 (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 4、画出文中运用下列修辞方法的句子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二、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 1、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 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2、.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2.回延安 导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2 回延安 教师寄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羊羔.()糜.子() 油馍.()眼眶.() 2.填空。 (1)《回延安》体裁是,采用陕北的形式创作的。 (2)“几回回”是陕北方言,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请在文中再举出两个类似用法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 3.选词填空 (1)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我长大。 A. 养活 B.养气 C.喂养 (2)宝塔山下留,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A. 脚步 B. 脚印 C.足迹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4.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哪些? 5.“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8.下面诗句,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B.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C.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D.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拓展延伸】 9.请运用比兴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2 回延安 1. gāo méi mókuāng 2.(1)诗歌;信天游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贺敬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 2.诵读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 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二)议论部分():写 批注文章 1.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2.尽量多的批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意、特殊句式 作业:解释留空格词语,并翻译语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定(1).pdf

22、《陋室铭》导学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 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 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走近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 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 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 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 鸿儒.()案牍.()西蜀.() 二、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1、理解加点词词义。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答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 ①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修辞)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比兴手法,延安母亲给了作者养育之恩、教他学习生产知识和文化,带他走上革命道路。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明确: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明确: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二、课堂练习 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双手搂定宝塔山”。“贴”“搂”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写出了见到亲人的激动。 语言:“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了老人的热切盼望。 场景:“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练习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明确: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两节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第一节压“en"韵。第二节压“a"韵,形式活泼。节奏上第一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笫二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

导学案模板第10课

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 【学习目标】: 1.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及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成果无不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知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2.通过对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音乐方面的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中,以秦国修建的最著 著名。 2、都江堰在西北,由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成都 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三部分组成,收集了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4、战国时期,屈原运用和,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他的代表 作《》。 5、早在时代,我国就有了原始歌舞,传说舜时的《》已非常优美。 6、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时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制 作精良,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 7、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长沙出土的战国《》和 《》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二、合作探究 1、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它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 三、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四、课堂巩固 1、化水害为水利,是都江堰和长江三崃工程的共同特点。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位于()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淮水流域D珠江流域 2、2010年春,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凸显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商朝D西周 3、春秋战国之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名医是() A张仲景B化佗C扁D李时珍 4、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的是() A孙膑B鲁班C大禹D廉颇 5、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著有《离骚》、《天问》等优秀诗篇的是() A屈原B王昭君C孔子D孟子 6、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与屈原有关的放假日是()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 7、我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是() A《离骚》B《诗经》C《管子》D《山海经》 五、课堂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 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 1、本文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常见的铭有()()。 答案:刘禹锡,唐代,“诗豪”《秋词》 2、警戒自己,称颂功德座右铭墓志铭 任务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自学检测二: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 ()西蜀()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