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考古学简史_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简史_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简史_赵志军
植物考古学简史_赵志军

中国文物报/2009年/12月/25日/第007版

考古

植物考古学简史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植物考古学是专门研究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特殊学科,因此,回顾植物考古学的发展史,应该从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谈起。查询正式发表的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在埃及古墓出土的古王国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脱水的鲜果、谷物的籽粒和其他一些植物的种子等;再例如,在瑞士的一处湖边古代村落遗址出土的被水浸泡的各种植物遗存。(Renfrew Jane.1973.Palaeoethnobotany.London,Methuen & Co.Ltd.)

这些19世纪出土的植物遗存的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主要是由于遗址的特殊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例如,埃及古墓是位于沙漠边缘的山谷中,埋藏环境极端干燥,致使墓中随葬的包括植物遗存在内的各种有机物质完全脱水得以长期保存(在新疆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一些古墓,出土有保存完好的谷物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也是因为干燥脱水的保存条件)。与之相反,瑞士湖边遗址的埋藏环境是因为被水浸泡,致使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与氧隔离得以长期保存(在河姆渡遗址以及近期发掘的田螺山遗址相继出土了数量惊人的包括植物遗存在内的各种有机物质,其中有些木制品出土时鲜亮如新,原因也在与此)。

由于是偶然发现,当时的考古发掘者对这些不期而遇的出土植物遗存的学术价值并不了解,缺乏研究兴趣,所以将出土植物遗存打发给植物学家后就不闻不问。然而,当时的植物学家对考古学一无所知,他们对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是完全独立于考古学背景的,除了植物种属的鉴定之外,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仅限于植物本身的进化特性等,基本上不涉及与人类文化相关的问题。

所以,19世纪发现的考古植物遗存以及相关报道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研究。

20世纪初,“人文植物学”(Ethnobotany)这个植物学概念开始被应用到了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中。人文植物学是植物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然属于自然学科的植物学都在关心植物与人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文学科的考古学当然更应该探讨人与植物的关系问题。因此,当人文植物学的这个概念被介绍到考古学后,立即引起了某些对学术问题比较敏感、研究思路比较开阔的考古学家们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主动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对出土植物遗存的古代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解决许多考古学所关心的重大学术问题,例如农业起源问题。

20世纪中叶,一些意识超前的考古学家开始在其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中主动寻找和发现古代植物遗存,同时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Robert 1.Braidwood主持的在伊拉克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Frank Hole和KentFlannery主持的在伊朗西南部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这两项考古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探讨西亚农业起源问题。再例如,Richard S.MacNeish主持的在墨西哥T ehuacan谷地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以及后来Kent Flannery主持的在墨西哥Oaxaca谷地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这两项考古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都是探索玉米的栽培以及中南美洲农业起源问题。熟知现代考古学史的学者们都知道,上述所列几位考古学家在世界考古学发展史上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或里程碑式的人物,由他们率先进行的这些开创性的多学科尝试,对当时的考古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促使考古学界逐渐认识到了考古出土植物遗存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潜力,为随后的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样是在20世纪中叶,某些思路开阔的植物学家开始改变单纯从植物学的角度研究考古出土植物

遗存的方法,尝试着从人文的角度分析考古出土植物遗存,主动涉及出土植物遗存的考古背景,甚至直接参与到考古项目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在欧洲有Hans Helbaek,van Zeist,JaneM.Renfrew等;在美洲主要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elvin R.Gilmore和V olney H.Jones。1930年Gilmore在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创建了“人文植物学”实验室,开始从植物与人的关系这一视角研究出土植物遗存。如果说Gilmore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然是植物学的话,他的学生Jones则已经将主要研究精力都投入到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他们师生俩共同建立的这种应用植物学研究手段、分析考古出土植物遗存、解答考古学问题的新的学术传统,随后又被Jones的学生RichardI.Ford和R ichard A.Y arnell继续发扬光大。

虽然在当时考古学和植物学同时都意识到了,通过对出土植物遗存的分析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分别经过田野考古实践和相关实验室创建从理论上和分析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摸索,但遗憾的是,在那时仍然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可以通过考古发掘主动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发现古代植物遗存依然靠运气,比较系统的考古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具有特殊埋藏条件的遗址,即位于极度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大讨论。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一些考古学家们开始意识到,考古学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的琐碎描述,以及对已经建立起的古代文化时空框架的反复印证,而是应该进一步地运用所发现的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于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必然离不开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因此,如何有目的地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就成为了当时考古学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浮选法”应运而生了。

浮选法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采用浮选法,考古学家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在任何遗址、或遗址中的任何区域寻找和发现古代植物遗存,这极大地丰富了考古资料的内容,扩展了考古研究的视野。所以,美国著名考古学家Patty Jo.Watson曾评价浮选法的应用是“考古发掘技术中的一场革命”。

一般认为,最早在考古发掘中有目的地使用浮选法的是美国的考古学者Stuart Streuver,自1962年起,他在其主持的“伊利诺斯河下游考古项目”中采用了浮选法提取遗址中埋藏的古代植物遗存。当时所使用的浮选设备非常简单,仅是一个装有筛网的铁桶,浮选过程也比较原始,在遗址旁的一条河流中由人力操作,但浮选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获得了丰富的植物遗存。

1963年,Frank Hole和Kent Flannery在伊朗西南部考古发掘中开始尝试使用浮选法,收效也十分显著,令这两位考古学家感叹万分。他们后来写到:“在1961年度的发掘简报中,我们曾很肯定地说:‘Ali Kosh遗址保存的植物遗存十分稀少’。但这与事实大相径庭。实际上,在遗址堆积中自上而下充满了植物种子,1961年度发掘的所谓‘稀少’只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能力发现它们而已。而当我们在1963年度的发掘中采用了‘浮选’技术后,从各文化层都出土有丰富的植物种子,总计多达4万余粒。”(Hole,F.,K.Flannery and J.Neely.1969.Prehistory and Hu-man Ecology of the Deh Luran Plain.Memoirs of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Michigan.p.24.)

浮选法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取植物遗存这一难题,突破了发掘技术上的瓶颈,在当时就如同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宝库,考古学界突然一夜暴富,大量的植物遗存通过考古发掘不断地被发现,考古库房内充满了新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珍贵的古代植物遗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由植物学家兼营对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于是,一些考古学者在植物学家们的培训下,或者一些植物学者在考古学家的培训下,开始专门从事研究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及其与古代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完善这一研究新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植物考古实验室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或一些专职考古研究机构。

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有了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了专职的研究人员和机构,植物考古学作为考古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分支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对于新生的植物考古学而言,植物本身仅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目的,发现和鉴别古代植物遗存是为了分析这些植物遗存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为了强调这一点,当时的植物考古学者拒绝使用容易造成误解的archaeobotany(考古植物学)一词,而是借鉴“人文植物学”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palaeoethnobotany(古代人文植物学),用以命名植物考古学。但是由于palaeoeth-nobotany这个名称有些拗口,仍有许多学者习惯将植物考古学称作archaeobotany。现如今,这两个名称都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如何选择使用完全凭个人喜好,已经无关紧要,但是,在植物考古学刚刚诞生之时,名称之争却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于植物考古学者而言,强调使用“古代人文植物学”这个名称,在当时实际是一种表态,甚至是一种宣言,是新生的植物考古学郑重地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学科属性,植物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这种过分强调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时至今日,依然有学者固执地认为植物考古学应该属于植物学的研究范畴(事实上,所有的科技考古研究领域都存在学科定位的烦恼)。

植物考古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历程与世界其他地区大致相同。

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考古事业刚起步不久,已经见到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例如,1955年报道的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粟粒,以及在江苏无锡仙蠡墩遗址发现的稻壳等。直至60年代中期,类似的发现时有报道。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情况也是一样的,这些植物遗存的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对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也是由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独立完成,研究的内容仅限于植物种属的鉴定,研究的结果一般是作为考古发掘报告的附录或附表续缀在正文之后。所以,那时的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及其研究还称不上植物考古学的内容。

六七十年代,在国外正处在植物考古学作为一个新学科的创立和快速发展时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恰逢十年文革浩劫,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都处于瘫痪甚至衰退状态,考古学也出现了长期的停滞。虽然由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求,中国考古学在70年代初被率先恢复了研究,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坚持传统的考古发掘和基本的研究内容都存在很大的风险,创建一个明显带有标新立异嫌疑的科技考古学研究分支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中国植物考古学从一开始就未能赶上国际发展大趋势,以致后来长期无法与世界同步。

80年代,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大环境的促进下,中国考古学开始迅速复苏。为了补回10年损失,尽快赶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进程,一些年轻考古学者通过直接翻译或撰写综述文章,介绍当时国外流行的各种考古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就包括了对浮选法的介绍,例如,发表在《农业考古》杂志上的介绍“泡沫浮选法”的文章(黄其煦《考古发掘中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泡沫浮选法》,《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但可惜的是,这篇文章把浮选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描述得过于“科技”,文中既有化学分子式,又有数学公式,甚至还有力学图示,玄之又玄,给考古学者造成很大误解,认为浮选法是一种深奥复杂的科学实验手段,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考古学界的普遍反响。

90年代,经过了10余年的彷徨、冲动、求索和感悟,中国考古学开始稳步发展,并逐渐进入“黄金时代”,学术思路日益开阔,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科技含量逐渐增强,新发现和新观点层出不穷。在这个大背景下,植物考古学开始正式起步,主要标志有3个:一是“植物考古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二是“浮选法”作为一种获取植物遗存的田野方法首次被应用到了考古发掘中;三是“植硅石分析”方法的异军突起。

1992年,《农业考古》发表了一篇题为“植物考古学概述”的文章,系统介绍了考古学研究中的新领域——植物考古学。文章正式提出了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命名,阐明了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介绍了炭化植物遗骸(浮选法)、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等几种重要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手段,着重强调了植物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定位,并预言“植物考古学将成为我国考古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赵志军《植物考古学概述》,《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

90年代初期,浮选法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考古发掘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次发掘项目,一次是1992~1993年由俞伟超先生主持的班村遗址发掘项目,另一次是1993~1995年由严文明先生、彭适凡先生和

Mac Neish博士共同主持的江西中美联合考古项目。班村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并不是因为班村遗址本身有什么特殊性,而是在研究思路上和发掘方法体现出的创新精神(裴安平《怀念俞伟超,呼唤“班村“精神》,《文物》2004年第12期)。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在发掘过程中尝试了国内外许多新方法,其中就包括了浮选法。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发掘,是文革后被国家正式批准的最早的中外合作考古发掘之一,属于典型的多学科考古项目,考古队成员中包括几名专职科技考古学者,在发掘中采用了国内外各种新方法,其中也包括了浮选法。这两次考古项目是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最早采用浮选法的。

90年代上半叶,植硅石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仍处在尝试阶段,提取技术和鉴定方法仍不成熟,学界对植硅石的植物种属鉴别能力尚存疑惑。例如,在欧美植物考古学界内部曾存在着植物大遗存与植物微小遗存(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粒的分析)的派系之争,以浮选法为标志的植物大遗存研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是当时植物考古学的主流,而以植硅石分析为代表的植物微小遗存方法尚未得到广泛认同,仍处于弱势。但有意思的是,浮选法在中国虽有过几次尝试,但并没有立即得到考古学界的普遍跟进;而植硅石分析方法一经传入中国,却很快就被考古学界普遍接受。例如,当时在国内的考古发掘中,如果计划加入植物考古学研究内容,发掘者首先考虑到的是植硅石分析方法,而不是浮选法。这是一件令许多国外学者至今都迷惑不解的有趣现象。原因之一是中国考古学界在90年代掀起的一次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热潮。植硅石的植物种属鉴定能力虽然在整体上有局限性,但具体在稻属植物(Oryza)上却有明显优势,借助统计学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栽培稻与野生稻的植硅石类型。稻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着黏性很强的红壤,这对浮选法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针对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和特定研究区域,植硅石分析方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青睐。不论原因如何,植硅石分析在当时的异军突起,对植物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算是考古学发展史中的一个中国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植物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突然加速,学科的建立日趋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浮选法的普及。

浮选法虽然是一种植物考古学方法,但与田野考古关系非常密切,必须伴随着考古发掘进程采集浮选土样和开展浮选工作,因此浮选法的普及首先要得到广大考古学者们的认同,为此,有必要在宣传、培训和实践等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例如,通过撰写和发表一系列专题文章,系统地阐述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深入浅出地介绍浮选法的工作原理、设备的制作、土样的采集、浮选过程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等。再有,通过主动前往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工地,指导和示范浮选样品的采集方法和浮选的操作规范。还有,通过及时发表各遗址浮选结果的分析报告,以生动的研究实例展示浮选法在考古学诸多重大学术课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意义。经过以上的努力,目前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开始认识到在考古发掘项目中开展浮选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易行性,浮选法在中国考古学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2000年以前,在中国开展过浮选工作的考古遗址仅有五、六处,然而自2000年以来,陆续开展过浮选工作的考古遗址已经多达100余处,浮选的土样近1万份,获得的各种珍贵古代植物种子以数百万粒计。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在过去10年中浮选法在中国的普及速度感到吃惊。

与此同时,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在新世纪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植硅石分析方法仍然是中国植物考古学中的主要研究手段,提取技术和鉴定方法不断完善,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粟和黍两种小米的植硅石类型的识别和鉴定也有了重大突破。孢粉分析方法和木材鉴定分析方法与考古学研究内容的关系日趋密切,除了对古代植被的复原和遗址微环境的重建,也开始涉及古代文化和古代人类生活方面的研究。淀粉颗粒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植物微小遗存研究手段,正不断地展露出其研究潜力。

总之,中国植物考古学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一个年轻学科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和不断完善。今后,需要根据中国考古学自身特点,明确和坚持相应的植物考古学研究目的,改进和规

范相应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扩展和丰富相应的植物考古学研究内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考古学研究体系和发展模式。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浅谈考古学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浅谈考古学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它与历史学既求同存异,但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作为历史学的延伸: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则以实物或文献作为依托而存在、而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也依靠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而生存,而熠熠生辉。因为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教学的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与完善,甚至还纠正了流行已久的误传与毫无根据的论述……不仅如此,还为营造拓展式学习、研究发现式学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以文献为依据、以实物为依托去发现、论述、完善历史,真实、全面、确切地再现历史表象;与此同时,也因为考古学,历史研究同样地也得到了拓展与完善。考古出土的遗物、遗迹,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这对纠正前人研究错误、丰富前人研究成果、弥补前人研究不足、发现历史、教育现今等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考古学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作用意义 【正文】 一、考古学与历史教学 考古学的存在和发展,深深地推动了历史教学的变化与更新,完善与拓展。 (一)“提供实物资料,纠正教材误传”。教材是师生为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必备工具,是师生了解历代知识、吸收远古文人志士传统优秀理念、博古厚今的重要资源,它的编排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想法、乃至做法,它的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祖国教育的未来。因此,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与客观性是历史学家乃至教育工作者所要为之不断奋斗的前提。“思想决定做法,理念维系行动”的至理名言客观上要求我们以史为鉴、、以物为本、以真为实。然而考古学的存在和发展则有效地纠正了教材的相关误传,客观上为教材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考古研究出土的化石、器物、竹简、藏经、壁画、帛书等文化遗存,以如实存在的实物姿态客观地印证了各个时期的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各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力地推翻了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之下而胡乱捏造出来的教材的相关论点与相关史实,从而引导教材积极、健康发展。 (二)“补充教材内容,完善知识残缺”。“在20世纪以前,中国学者与广大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考古学作业

教性的活动,并有一定的遗迹和遗物。因此,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 古钱考古学 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称为古钱学。由于古钱的铸造年代明确,它便成为考古学断代的最通常的依据之一。但是,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古钱学的研究有着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意义。古钱学的目标,不仅要判别各种古钱的铸造年代,而且还要通过对钱的形状、质料、重量、铭文、图纹和铸造技术的考察,辨别它们的发行者和发行地点,确定它们的价值,研究铭文、图纹的意义和风格,从而为经济史、文化史乃至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材料。通过对出土古钱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的考察,还可以研究世界各个地区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并为判断当时的交通路线提供线索。由于古钱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古钱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作为考古学的分支,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铸、刻或书写于遗迹和遗物上的文辞,与一般的书籍文献不同。含有文辞的遗迹和遗物,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如墓志、碑碣、印章、甲骨、简牍、泥板、帛书和纸书等,文辞是器物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如纪念性建筑物、雕刻品、绘画、货币、度量衡器、镜鉴、工具、武器和各种容器等,铭文处于附属的地位。古文字学和铭刻学的任务在于识别铭辞的文字,判读辞句的意义,区别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字体,后者在使用拼音字母的国家里称为“古字体学”。就已经发现的古文字而言,古印度文字、契丹文字和玛雅文字等,虽然已有不少单字能够识别,但还不能顺利判读文辞。但是,埃及古文字、苏美尔文字、迈锡尼文字(线型文字 B)和商周甲骨文字等,则已能详细解读,从而对究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迈锡尼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的殷商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对铭文的研究还可以判明遗迹和遗物的年代、制作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制造目的等。由于铭辞存在于遗迹和遗物上,其可靠程度大大超过文献的记载,不仅可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有时还可纠正其错误。因此古文字学和铭刻学对原史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航空考古学 航空考古学。是指使用飞机从空中向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分析,判定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它们的分布情形。航空考古学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当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考古学者利用空军侦察地形时所摄的航空照片,探寻地面上的古迹。战争结束后,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尤以英国考古学者的工作为出色,奠定了航空考古学的基础。数十年来,航空考古学的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考古学的效果大大提高。通过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显示和判别出来的遗迹,大体上可分3 类。①由阳光斜射时产生的阴影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城墙和坟丘等遗迹;②利用因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判别出来的,如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迹;③从谷物、野草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道路、运河等遗址。此外,没入海中的遗迹有时也可通过空中摄影而发现;腓尼基的两个海港──推罗和西顿延续到罗马时期的港市之被发现,便是著名的例子。航空考古学成效甚大,可以看成是田野考古学中的一支生力军。 水底考古学 水底考古学。的萌芽可上溯到16世纪意大利人在海底探寻沉船。到了20世纪初期,水底的考古调查在世界各地进行,最有名的是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化遗址的“圣池”中寻找牺牲人和祭品,在突尼斯马赫迪耶港的海上探寻满载古希腊美术品的罗马沉船。但由于潜水条件的限制,调查时不能做精细的操作和记录。1943年发明了潜水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进了各方面的设备和条件,这才使真正的水底考古学得以成立。从60年代起,先是法国人在马赛附近海底发掘沉船,接着美国考古队在土耳其附近海底发掘希腊罗马时代和青铜时代晚期的沉船,不仅获得船中许多古物,而且还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水底考古学的对象从沉没物、沉船扩大到淹没于湖底、海中的都市和港市等的遗址,而勘察、发掘及摄影记录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大为改善,使水底考古学以显著的速度不断取得成果。可以认为,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 编辑本段其他考古学分支 除了以上所述各种主要的分支以外,考古学还可以按地区的不同而分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各分支,而各地区的考古学则又可按时代等的不同而分为“古典考古学”(希腊罗马考古学)、“商周考古学”等等许多分支。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 (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_读福柯的_知识考古学_

?青年论坛?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 ———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张 梅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larities )的依赖———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ve for mati ons )的结构规则(structur 2al rules )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客观地说,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 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最后,我力图寻找……人把自己转变为主体的方法。例如我选择了性欲这一范畴……。因此,我研究的总题目不是权力,而是主体。”(见德莱弗斯、拉比诺,第271-272页) 人是如何被建构为主体的?福柯认为这是由于现代知识(savoir )的巨大作用。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知识成为了使现代社会建立并由此获得巨大发展的动力,它能够驱使成千上万的现代人按照其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识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福柯指出,这是由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话语(discourse )结构决定的。《知识考古学》正是要通过剖析现代知识的话语形成过程,解析它的形成模式和规则,以揭示主体如何在知识中被建构起来。对于知识,福柯指出:“我的研究目标,是认知主体遭受他自己所认知的知识的改变过程,或者,是在认知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他所受到的改变过 ? 611?

黑大复试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大纲Word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考古学综合知识考试科目代码:[060] 一、考试要求 学生要掌握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考古学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考古学的发展跟其它学科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时代特点等。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新趋势、新型遗产类型,国际社会和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公约、法规与政策及其实践。 二、考试内容 北方考古方向: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研究对象 三、考古学研究分支 四、考古学相关学科 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萌芽 一、西方古物学 二、中国的金石学 第二节考古学的诞生 一、欧洲考古学的诞生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第三节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欧美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 第四节考古学的转变与发展 一、欧美考古学的转变与“新考古学”的兴起 二、“新考古学”的影响与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层位学(考古地层学) 第二节考古类型学 第三节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理论 第四节聚落考古 第五节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

第六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方向: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文化遗产概述 第一节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回顾 第三节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四节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主要措施 第五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第二章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文物 第二节建筑群 第三节遗址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 第五节历史文化名镇(村) 第六节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科学收集 第七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第八节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与规范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特性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四章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第一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 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 第五章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第一节 "双遗产"的保存现状 第二节 "双遗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六章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之异同 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说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考古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具体地来说,二者都是要阐明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从生产方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进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现实服务。 第一节考古学与历史学之异同 所谓“历史学”,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历史学,或称历史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另一是狭义的历史学,指依靠文献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讨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时,所云历史学可以是指广义历史学,也可以是指狭义历史学。 一、考古学与广义历史学 从世界围看,考古学并不都是划归于广义历史学这一大学科之下的。在欧洲,考古学基本归属于历史学;在美洲,考古学则多归属于人类学。其原因在于考古学学科在这两个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欧洲,考古学是19世纪中叶由古物学发展而形成为一个学科的,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文献所未能揭露的欧洲古代史。欧洲有着漫长的成文历史时代,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学研究传统,自然习惯于将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是属于无文献记载的史前时代的考古,也归属于史前史研究畴。而且欧洲考古学

家认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如此也使这种研究带有很浓烈的民族主义意味与历史责任感。 在美洲,由于对美洲本土的考古学,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历史的研究引发的,而因印第安人本身没有成文历史,所以这种研究就不可能采用传统历史学的方法。同时,欧洲人进入美洲后,大量的印第安族群仍然存在,通过对当时尚存的印第安部落的调查去研究与追溯古代印第安人的人种、历史与文化便成为主要研究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发达的独立于历史学之外的人类学。其后,欧洲人调查研究的围,也逐渐从生存的印第安人部落过渡到历史上印第安人的土丘建筑,并开始了对土丘建筑的发掘。所以,在美洲,考古学很自然地成为发达的人类学的补充,并归属于人类学研究的畴。 但是,在美洲,研究文明古国和欧洲大陆的考古学,也还是归属于历史学畴。可见,欧、美考古学定位的差别实际上并非缘于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而主要是由于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下,致使研究的出发点、资料与手段有某些差别。但不论在哪一地区,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既然在本质上都是通过研究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和当时人类的社会行为,那么,如果将划分学科的基本点放在研究对象上,则美洲考古学当其以古代印第安人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对象时,它实际上也可以归入广义历史学的畴。因此,对于中国考古学与历史科学关系的传统定位,似不必因为考古学在国际上归属有别而产生怀疑。 目前,在中国主考古学应脱离广义历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学者,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大学历史 考古学重点 名词解释 简答 (三毛整理)

考古重点 一、名词常识部分 1、夯窝:夯窝为夯杵土时留下的痕迹,将土夯结实,由于夯杵下端呈圆形,打在地上会留下痕迹,记过无数次的夯打,形成密密麻麻的圆窝,即夯窝,然后再铺土再夯打,一层一层的,最终形成不同的排布夯实土层。(填空) 2、文化层:指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层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关系有三种: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共有关系、原则上是新上旧下。 3、腰坑:属于我国古代的墓葬习俗文化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秦汉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其葬法是在墓坑底部的棺或椁地下挖一个小坑,坑内或殉狗、殉人或放置其他随葬品。 4、遗址:遗址是遗迹遗物的集合,是考古遗存的重要存在形式,根据遗址的构成或材料划分为:土遗址、土木结构遗址、砖石结构遗址。中国多采用前两种。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居住遗址、生产遗址、生活性遗址,另外墓葬也是遗址的一种。 5、黄肠题凑:流行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葬制。黄肠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即柏木实心,题凑是柏木头向心而放,意思就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砌垒而成的厚土墙。一方面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棺木,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及被特许宠臣。 6、青花:即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成品一般为纯白或粉白底,花纹为青黑深蓝。开始于宋,成熟与元,极盛于明清。明宣德达于极盛,最为盛名的是景德镇湖田窑。(了解) 7、高温硬瓷:又称硬质瓷,使用上好瓷土在1300摄氏度以上烧制而成。 8、唐三彩:唐代三彩陶瓷主要颜色为黄褐(赭)绿,目前唐三彩遗址仅两处,河南巩县大小黄治村和铜川黄堡耀州窑。因作为葬物品被大量生产所具有的明器性质,但色彩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造型有动物、人物、器皿三种。 9、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制定的货币,奠定了我国货币圆形方空的传统。钱重五铢,币面铸有“五株”二字而得名,统一货币改变了货币混乱局面,直至唐朝铸“开元通宝”钱时废止五铢钱。(填空) 10、三叠层:又称“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发现于安阳高楼在后岗。三层指“下层仰韶文化层”、中层龙山文化层“、上层商文化层(小屯文化层)”,三层的发现使三种文化叠压关系被确定。 11、猿人:大约生于距今二百万到三四十万年前,分为早期猿人(能人)和晚期猿人(直立人),头骨低平眉脊骨突出,已经制造石器,最早能制造工具的人。晚期代表为元谋人,北京人。 12、灰坑:灰坑是古人类留下的遗迹的一种,较为丰富,特点是呈灰色或夹杂其它有机物分解成的颜色褐色等,有自然坑和人工坑之分,一般为储物坑、垃圾坑、祭祀坑。(了解)13、甲骨四堂: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著有《卜辞通纂》,董作宾(字彦堂)著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罗振玉(字雪堂)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字观堂) 14、《考工记》: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现为周礼的一部分,内容特点是: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结合:言官府工业而非议民间工业,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15、画像石墓: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结构墓葬,流行于汉朝,题材主要是显示墓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摘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学生轻视生命 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

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 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72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 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何谓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三、农业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郭愉老师给我们讲授的《考古人类学》这门课程。我觉得,郭老师在授课时所展示的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精辟的讲解,严谨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永久印象。然而,更令我钦佩的却是郭老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学子的敦促,对世俗的大度,率性随我,真实随我,笑看人生百味,也随我。有师如是,是我辈三生有幸。以为序,最后,祝郭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考古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这不仅是由于它的研究范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向后推移,它的材料库会不断因新的发现而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考古研究犹如破案一样富有挑战性,它经常不得不以有限的具有较大局限性的材料为根据来进行研究。为了能从考古实物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考古学一贯不耻于从其他学科吸取助益,只要其他学科发展出来的概念或方法对它有用,就毫不迟疑地加以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正在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汇合点。考古学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文化人类学提供的概念运用于它的大部分理论;在学科的终极目标上,它又自然而然地向历史学靠拢。考古学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大部分来自诸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同时,作为一门主要依靠田野工作和实验分析来取得研究资料,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工程技术方面的进展也往往给考古学以较大的影响。 所以,当今考古学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新思潮往往导致新的考古学流派,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则可能导致新的分支学科出现,使考古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致使考古学的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并常引起关于考古学学科地位的争论,其中犹以考古学到底属于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下面就这个问题略谈些看法。 一个遗址或者一个考古学文化,既存在同时共存的空间分布现象(组合和文化相),又存在历时的变迁和发展关系(文化层叠压或遗迹间的打破关系),考古研究者必须在历时态中复原和研究共时态现象,以共时态研究为基础探索历时态的规律,而不能将历时态研究和共时态研究截然分开。因此,对于强调共时研究的人类学和强调历时研究的历史学而言,考古学称得上是人类学中的历史学,历史学中的人类学。也许正因为考古学的这一特性,再加上各国学术传统和研究旨趣上的差异,当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考古学时,对于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就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美洲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国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历史科学。 人类学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学科群。若从研究对象来分,一般认为它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文化人类学又可划分为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些人将考古学纳入人类学体系,是因为考古学与人类学特别是民族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重视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相比较性,均大量使用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重视个案研究,特别是都注重田野工作。可以说,田野工作是进行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没有田野工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田野工作与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对对象的亲知和体验,强调直接观察和现场记录;其区别在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对象是仍具有活力的社会,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甚至与对象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对象各方面的情况,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