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物拷贝数目变异的应用

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物拷贝数目变异的应用

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物拷贝数目变异的应用
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物拷贝数目变异的应用

拷贝数变异及其研究进展

拷贝数变异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主要指1kb-1Mb的DNA片段的缺失、插入、重复等。文章主要介绍了CNVs的基本知识及其机理,着重介绍了其各种检测技术,并进一步阐明CNVs对人类疾病及哺乳动物疾病的影响。此外,对其研究发展进行可行性展望。 关键词:拷贝数变异机理检测技术疾病 2004年,两个独立实验小组几乎同时报道,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DNA片段大小从 1 kb到几个Mb范围内的拷贝数变异(CNVs)现象。在2006 年的《Nature》杂志上,来自英国Wellcome Sanger研究所以及美国Affymetrk公司等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公布了第1张人类基因组的第1代CNV图谱,后续又有3篇文章陆续发表在《Nature Genetics》和《Genome Research》杂志上,聚焦这一重大发现。受到检测手段的限制,这类遗传变异直到最近2年才为研究者所重视,并迅速成为当前人类遗传学研究的热点。CNVs 最初在患者的基因组中发现,但后来发现CNVs也大量存在于正常个体的基因组内,主要引起基因(或部分基因)的缺失或增多。拷贝数的变异过程既与疾病相关,也与基因组自身的进化有关。 针对CNVs的发现,美国遗传学家JamesR.Lupski提出“我们不能再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当然地认为仅是单碱基突变的结果,因为还存在更复杂的来自于CNVs的结构性差异”。Lupski认为,CNVs的发现将改变人类对遗传学领域的认知,并将影响19世纪被誉为“遗传学之父”的孟德尔及 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的弗兰西斯?克里克与吉姆?沃特森所确立的人类遗传学基准 1 CNV概述 1.1 CNV的概念 基因组变异包括多种形式,包括SNPs,数目可变串联重复位点VNTRs (微卫星等),转座元件 (Alu序列等),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插入等)。CNVs指大小从1kb到1Mb 范围内亚微观片段拷贝数突变,这些拷贝片段的缺失、复制、倒置等的变异都统称为CNVs,但不包括由转座子的插人和缺失引起的基因变异(如0-6kb Kpn I重复)[1]。由于多态是用于描述在一定人群中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不低于1%,但到目前为止,多数人类的CNVs 频率还未知[2]。目前发现的CNVs 都收录在人类基因组变异数据库中,CNVs平均大小为118 kb。全世界范围内的CNVs研究目标是:建立人类基因组的CNVs地图集,以及建立CNVs与表型、CNVs与SNPs等方面的关系。 1.2 CNV产生机理 美国学者Redon等认为,CNV可以被认为是简单的DNA结构变化(如单一片段的扩增、缺失、插入),或者可能是复杂的染色体扩增、缺失和插入的各种组合形式。在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中发现,CNV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似乎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常发生在同源重复序列或DNA重复片段之内或之间的区域,且CNV和基因组的DNA重复序列(SD)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学者们认为,CNV的发生或者说绝大多数CNV的发生是非等位基因同源重组(NAHR)的结果[3]。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2010年第10期杨晓玲等: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等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 1.1第二代测序——高通量低成本齐头并进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测序,不再需要大肠杆菌进行体内扩增,而是直接通过聚合酶或者连接酶进行体外合成测序¨】。根据其原理又可分为两类:聚合酶合成测序和连接酶合成测序。1.1.1聚合酶合成测序法Roche公司推出的454技术开辟了高通量测序的先河。该技术通量可达Sangcr测序的几百倍,而成本却只有几十分之一,因此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国际上基因组学专家的广泛关注。454采用焦磷酸合成测序法HJ,避免了传统测序进行荧光标记以及跑胶等繁琐步骤,同时利用乳胶系统对DNA分子进行扩增,实现了大规模并行测序。截止到2010年4月,已有700多篇文献是采用了454测序技术(http://454.com/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asp),对该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肯定。 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遗传分析仪是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该技术借助高密度的DNA单分子阵列,使得测序成本和效率均有了较大改善。同时Solexa公司提出的可逆终止子”1也是该技术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与454相比。Solexa拥有更高的通量,更低的成本。虽然片段长度较短仍是主要的技术瓶颈,但是对于已有基因组的物种来说,Solexa理所当然成为第二代测序技术的首选。2008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开展的研究大幅度上升,报道文献达400多篇(http://www.illumina.com/systems/genome—analyzer_iix.ilmn)o 1.1.2连接酶合成测序法2007年ABI公司在Church小组拍1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了SOLID测序仪。该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双碱基编码…的应用,即每个碱基被阅读两次,因此大大减少了测序带来的错误率,同时可以方便的区分SNP和测序错误。在测序过程中,仪器自动加入4种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探针与引物发生连接反应,通过激发末端的荧光标记识别结合上的碱基类型。目前SOLID3.0测序通量可达20G,而测序片段仅有35—50bp,这使得该技术与Solexa相比,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ABI公司正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片段长度方面做出重大突破。 DanaherMotion公司推出Polonator¨1测序仪同样也是基于Church小组的研究成果,但是该设备的成本要低很多,同时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设置不同的测序条件。而CompleteGe—nomics公司推出的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1则具有更高的容错能力,试剂的消耗也进一步减少,目前已顺利完成3个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1.2第三代测序——单分子长片段有望实现第二代测序技术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建立在PCR扩增的基础上。为了避免PCR扩增带来的偏差,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对DNA单个分子直接测序的第三代测序仪。最具代表性的包括Heliscope单分子测序仪,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纳米孔测序技术等。 Helicos技术仍然是基于合成测序原理¨…,它采用了一种新的荧光类似物和灵敏的监测系统,能够直接记录到单个碱基的荧光,从而克服了其他方法须同时测数千个相同基因片段以增加信号亮度的缺陷。PacificBioscienees公司研发的单分子实时合成测序法充分利用了DNA聚合酶的特性,可以形象的描述为通过显微镜实时观测DNA聚合酶,并记录DNA合成的整个过程。纳米孔测序技术[11’121则是利用不同碱基在通过纳米小孔时引起的静电感应稍有不同,或者不同碱基通过小孔的能力各有差异,来加以区分不同的碱基信号。 2应用与实践 Kahvejian在2008年的一篇综述中提到¨“:“如果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测序,你会开展哪些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认识到,我们对于生物界的认识才刚刚起步。基因图谱的绘制并不意味着所有遗传密码的破解,癌症基因组的开展也没有解决所有的医学难题。DNA变异的模式和进化机制,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复杂性状及疾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等,仍是困扰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难题,而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也许可以让我们知道的更多。 2.1DNA水平的应用 2.1.1全基因组测序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地推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突变机理与人类疾病

HEREDITAS (Beijing) 2011年8月, 33(8): 857―869 ISSN 0253-977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624536.html, 综 述 收稿日期: 2011?04?07; 修回日期: 2011?06?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30890034, 3100055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 NCET-09-0322)和上海市浦江人才 计划项目(编号: 10PJ1400300)资助 作者简介:杜仁骞, 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E-mail: renqian.du@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624536.html, 通讯作者:张锋, 博士,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E-mail: feng.fud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624536.html, DOI: 10.3724/SP.J.1005.2011.00857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其突变机理与人类疾病 杜仁骞1,2, 金力1,2,3, 张锋1,2 1.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2.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3.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上海200032 摘要: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是由基因组发生重排而导致的, 一般指长度为1 kb 以上的基因 组大片段的拷贝数增加或者减少, 主要表现为亚显微水平的缺失和重复。CNV 是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SV)的重要组成部分。CNV 位点的突变率远高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是人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 用来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CNV 研究的方法有: 基于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SNP 分型芯片技术和新一代测序技术。CNV 的形成机制有多种, 并可分为DNA 重组和DNA 错误复制两大类。CNV 可以导致呈孟德尔遗传的单基因病与罕见疾病, 同时与复杂疾病也相关。其致病的可能机制有基因剂量效应、基因断裂、基因融合和位置效应等。对CNV 的深入研究, 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构成、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以及遗传致病因素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拷贝数变异; 突变机理; 疾病; 人类基因组 Copy number variations in the human genome: their mutational mechanisms and roles in diseases DU Ren-Qian 1,2, JIN Li 1,2,3, ZHANG Feng 1,2 1. MOE Key Laboratory of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China ;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China ; 3. 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Sciences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 is the main type of structure variation (SV) caused by genomic rearrangement, which mainly includes deletion and duplication of sub-microscopic but large (>1 kb) genomic segments. CNV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in genetic factors underlying human diseases. The mutation rate (per locus) of CNV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The genome-wide assays for CNV study include 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 SNP genotyping microarrays, an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Vario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CNV forma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DNA re-combination-based and DNA replication-based mechanisms. CNV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Mendelian diseases, sporadic diseas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complex diseases. CNVs can convey clinical phenotypes by gene dosage, gene disruption, gene fusion, and position effects. Further studies on CNVs will shed new light on human genome structure, genetic vari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missing heritability of human diseases. Keywords: copy number variation; mutational mechanism; diseases; human genome

中日韩人种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出炉

中日韩人种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出炉 韩国首尔大学基因医学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宣称,他们通过对30名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中日韩人种超高清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并根据该图谱发现,亚洲人独有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共有3500多个。 所谓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riations)是指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从1000bp(碱基对)到数百万bp范围内的缺失、插入、重复和复杂多位点的变异。研究表明,不少人类复杂性状疾病都和拷贝数变异有密切关系。 2019年,第一张人类基因组第一代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问世。这张遗传图谱是通过对欧洲、非洲和亚洲祖先4个人群的270个个体样品进行分析,用两个互补的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基因分型和以克隆为基础的比较基因组杂交进行基因拷贝数变异筛选,获得了一共1447个拷贝数变异。 之后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基因拷贝数变异是个体之间在基因组序列差异上的一个重要源泉,是研究基因组进化和表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关于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拷贝数变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基因表达差异,对正常表型的构成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作用。拷贝数变异研究在法医学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法医学个体识别的遗

传变异时不能忽略拷贝数变异这一基因组多样性的新形式。首尔大学医学院此次绘制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图谱与西方绘制的现有图谱不同,是只针对中日韩人种进行研究并绘制完成的,将有效适用于特定人群的疾病诊疗,并为今后正式研究基因拷贝数变异和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良好平台。(薛严) 当第一张人类基因组草图问世时,我们对这一划时代的成就充满期待,渴望它在医学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能够迅速兑现基因组研究的初衷。10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那不过是生命科学这部天书的扉页。基因组测序现已不算难事,科学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从浩繁的基因组序列中找到惠及健康的有用信息。或许,研究基因拷贝数变异,我们才翻到了这部天书的某一章节。

几种常见的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几种常见的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4-07-19 来源:毕业论文网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遗传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因检测效率不断提高。从最初第一代以Sanger 测序为代表的直接检测技术和以连锁分析为代表的间接测序技术,到2005 年,以Illumina 公司的Solexa技术和ABI 公司的SOLiD 技术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的相继出现,测序效率明显提升,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明显降低,基因检测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技术正向着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基因检测的检出率,并扩展了疾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范围。2009 年 3 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通过NGS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个新的遗传性胰腺癌的致病基因PALB2,标志着NGS 测序技术成功应用于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同年,《Nature》发表了采用NGS 技术发现罕见弗里曼谢尔登综合征MYH3 致病基因突变和《Nat Genet》发表了遗传疾病米勒综合征致病基因。此后,通过NGS 技术,与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NGS 技术已成为里程碑式的进步。2010 年,《Science》杂志将这一技术评选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 近两年,基因检测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热点,得到了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同时,基因检测已经从单一的遗传疾病专业范畴扩展到复杂疾病和个体化应用更加广阔的领域,其临床检测范围包括高危疾病的新生儿筛查、遗传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携带的检测以及基因药物检测用于指导个体化用药剂量、选择和药物反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医生的普遍重视和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的兴趣。 本文介绍了几种DNA 水平基因检测常见的方法,比较其优缺点和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对指导研究生和临床医生课外学习,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和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1、第一代测序 1.1 Sanger 测序采用的是直接测序法。1977年,Frederick Sanger 等发明了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这一技术随后成为最为常用的基因测序技术。2001 年,Allan Maxam 和Walter Gibert 发明了Sanger 测序法,并在此后的10 年里成为基因检测的金标准。其基本原理即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i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ddNTP) 缺乏PCR 延伸所需的 3'-OH,因此每当DNA 链加入分子ddNTP,延伸便终止。每一次DNA 测序是由4个独立的反应组成,将模板、引物和 4 种含有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的ddNTP 分别与DNA 聚合酶混合形成长短不一的片段,大量起始点相同、终止点不同的DNA 片段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具有单个碱基差别的DNA 序列可以被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出来,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条带。依据电泳条带读取DNA 双链的碱基序列。 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正是基于该技术完成的。Sanger 测序这种直接测序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简单、快捷等特点。目前,依然对于一些临床上小样本遗传疾病基因的鉴定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例如,临床上采用Sanger 直接测序FGFR 2 基因证实单基因Apert 综合征和直接测序TCOF1 基因可以检出多达90% 的与Treacher Collins 综合征相关的突变。值得注意的是,Sanger 测序是针对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 直接扩增测序。

2.PGS-基于Ion Proton平台的四种单细胞扩增试剂盒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方面的性能比较-20170711

基于Ion Proton平台的四种单细胞扩增试剂盒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检测方面的性能比较 摘要: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焦点集中于单细胞测序。在单细胞测序的进程中,全基因组扩增是样本DNA富集最关键的环节。先前的研究已经对比了不同的WGA方法在Illumina测序平台上的性能,还没有关于同样很热门的二代测序平台Ion Proton的研究。本文从不同核型的六个细胞系进行扩增,来评估4种不同的WGA试剂盒(PicoPLEX、GenomePlex、MALBAC、REPLI-g),在MAPD值、均一性、重复性、准确性和CNV检测方面的性能。结果显示,MALBAC 和PicoPLEX能产生高质量的数据、具有高重复性和准确度,但PicoPLEX的均一性要优于MALBAC。 1.方法 六种不同的细胞系(包括13+,18+,21+,XO,微缺失,不平衡易位),利用四种单细胞扩增试剂盒分别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XP磁珠纯化,纯化后的DNA利用Qubit分析浓度和Nanodrop 2000分析片段长度,最后纯化的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到的DNA长度约为170bp,接着文库加接头,利用Ion Proton平台进行上机测序分析。最终所得的序列基于TMAP软件与人类基因组参考数据库进行比对。 2.结论 2.1WGA产物的产量和长度 不同的样本类型(单细胞、混合细胞、基因组DNA)利用同一种WGA试剂盒得到的扩增产物的产量和长度是相同的。MALBAC的产量是1.0±0.32 g,PicoPLEX是2.0±0.19 g;GenomePlex是4.4±2.3 g ;MDA是13.6±6.7 g ;MALBAC 的长度分布在0.5–2.0 kb ;PicoPLEX长度分布在0.25–1.0 kb;GenomePlex长度分布在0.1–1.0 kb;MDA的长度分布在4.0–10.0 kb。 2.2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人类遗传变异-拷贝数变异(CNVs)和疾病研究及检测

在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早期,人们在显微镜下研究染色体,发现了染色体的拷贝数、重排和结构方面存在变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变异可能与疾病相关。在分辨率频谱的另一端即高分辨率区域,DNA短片段的分析和测序方法的发展导致了短串联重复序列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发现。显而易见,人为遗传变异范围包括从序列水平上单一碱基对的变化到用显微镜检测到的几兆碱基长度的染色体差异。最近,通过观测亚微观DNA片段中广泛颁布的拷贝数变异,我们对于人类遗传变异的认识又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全基因组扫描方法的实行大大推动了这种关于人为变异的新认识,这些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显微镜细胞遗传学(>5-10Mb)和DNA序列分析(1-700bp)之间的对基因组中间范围遗传变异进行解读的强有力工具。正如图6所示的结构变民中的中等分辨率范围内的测亚微观部分。 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方法来检测这类中等大小范围内的DNA遗传变异,DNA生物芯片技术可能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拷贝数变异(CNV)鉴定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基因组杂交(CGH),而商业的标准CGH芯片在人类基因组的每1Mb长度范围有一个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克隆,这样就很难精确鉴定小于50kb的单拷贝数差异。昂飞的人类基因组图谱SNP芯片500K和SNP 5.0芯片的标记间距离中位数为2.5kb,最近推出的SNP 6.0的中位数则少于700个碱基对。这类基因型芯片通过将测试样本所获取的信息强度与其他个体的进行比较来确定每个位点相对基因组拷贝数。同时,拷贝数检测运算法中将探针的长度和GC含量考虑到其中,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基因型芯片检测噪音。另外一个优点是,基因型芯片对拷贝数变异区域进行全面检测,并通过在连续的几个探针中要有重大的比率变化来确认。所以说,这样的工具明显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除了提供拷贝数信息,SNP 基因型芯片提供的基因型信息不但可以用于遗传关联性研究,还可以用于检测杂合性丢失,这为缺失的存在提供支持证据,还可能提示片段性单亲二体。 近年来通过拷贝数变异(CNVs)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类群体中的任何两个个体基因组结构上的差异比核苷酸序列水平上的差异更大(请参阅应用案例2)。保守的估计显示个体之间CNVs总计有4Mb(相当于每800bp 就有1个不同)。不保守估计则认为有多达5-24Mb范围内存在CNVs。无论是哪种估计,平均来说CNVs中的核苷酸变异数量比SNPs还要多,后者总数大约是2.5Mb(相当于每1,200个bp中有1个SNP)。因此人类个休之间的所有基因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先前所认为的,至少存在0.2%的差异:结构水平上有0.12%以上的差异,核苷酸水平上有0.08%的差异。 昂飞芯片技术革新不但为之前未被发现的人类健康人群中存在的基因组变异的基础研究敞开了大门,也为研究疾病的遗传基础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致癌基因的扩增和/或肿 瘤抑制基因的缺失是癌症起始和发展的特点,这一特点近来被认为可用来暗示癌症对治疗剂的反应。因此在细胞系和肿瘤样品中对这些 2008年7月23日第三十三期第 8 页,共 14 页下一页 返 回

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的区别

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的区别 现在空气、水、食物等的安全性为人类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在各种疾病发生率中,尤其是不孕不育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一些想要生小孩的朋友们专门去医院做了体检,除了一般的常规检测外,还做了基金检测与染色体检测,虽然价格不菲,这样对于优生有帮助。那么,什么是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什么是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 首先,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都属于不孕不育科,这是与遗传、生育有关的检查项目。一般建议检测人去正规医院抽血检验。 基因检测主要检测基因序列的各种改变,包括单个碱基的改变,即单核苷酸变异,大或小序列片段的插入和缺失,序列片段的拷贝数变异,序列的结构变异,动态突变等等,目前最主要的检测突变类型是单核苷酸变异、插入和缺失突变和拷贝。 染色体检测染色体检查是检查染色体数目或是结构有无异常的方法,一般用于孕期检查。能及早发现遗传疾病或者预测生育有遗传疾病孩子的风险。 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检测的区别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比染色体更细微,医生所说的DNA测序其实是基因检测!要说区别,染色体检测是有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数量的改变一般有三体,就是某一对染色体多了第三者变成了三条,这个情况都是很严重的,我们平时做的唐筛和无创DNA都是为了排除三体的问题,但是这两个检测只能看到第13、18、21这三对,而染色体检测能看全部23对! 基因检测能看得到染色体上更细微的基因片段有没有数量的改变,比如微小的重复或者缺失,但是看不见结构的改变,像倒位、异位这些基因是看不见的!千万不要小看微小的基因,因为非常微小的基因改变都可以让胎儿成为缺陷儿!一般做基因检测,如果有问题,检测机构就会把出问题的基因去数据库比对,并告知你这个点位基因的改变可能造成的疾病和问题!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许多疾病检测的项目也是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究其原因一是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高了,二是人们的意识都开始觉醒了。现在基因技术已经发展的不错了,产检项目当中最好的能够判断孩子健康的就是这个检测项目了!希望所有的宝妈都能生下健康的宝贝!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综述 摘要:转录组测序(RNA-Seq)作为一种新的高效、快捷的转录组研究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转录组的认识。RNA-Seq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组织或细胞中所有RNA 反转录而成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统计相关读段(reads)数计算出不同RNA的表达量,发现新的转录本;如果有基因组参考序列,可以把转录本映射回基因组,确定转录本位置、剪切情况等更为全面的遗传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等。文章主要比较近年来转录组研究的几种方法和几种RNA-Seq的研究平台,着重介绍RNA-Seq的原理、用途、步骤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就RNA-Seq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等内容,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RNA-Seq;原理应用;方法;挑战;发展前景 Abstract: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RNA-Seq) is a kind of high efficiency, quick transcriptome research methods are chang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nscriptome. RNA-Seq to us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tissues or cells of all RNA reverse transcription into cDNA library were sequenced, through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read paragraph (reads) number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RNA transcripts, find new; if the genome reference sequence, the transcripts mapped to genomic, determine 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shear condition,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logical research, medical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and dru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ared several methods of platform transcriptome studies and several kinds of RNA-Seq in recent years, RNA-Seq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purpose, steps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RNA-Seq technology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application in related field and other content,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future. Key word:RNA-Seq ;application; principle; method; challenge; development prospects 前言:转录组是特定组织或细胞在某一发育阶段或功能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理。转录组测序(RNA-Seq)是指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cDNA测序,全面快速地获取某一物种特定器官或组织在某一状态下的几乎所有转录本。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相继出现,其中转录组学是率先发展起来以

二代测序及其应用

二代测序及其应用 许诗瑶 最近几年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平台在那些大型测序实验室中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便是二代测序! 那么,究竟何为二代测序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测序吧。 Sanger法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并且在每个碱基后面进行荧光标记,产生以A、T、C、G结束的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 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可见的DNA碱基序列。Sanger测序法一直以来因可靠、准确,可以产生长的读长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致命缺陷是相当慢。所以,这并不是人们想要的理想速度,而后,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它们利用大量并行处理的能力读取多个短DNA 片段,然后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接下来,便来揭开二代测序的神秘面纱。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边合成边测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即通过捕捉新合成的末端的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现有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Roche/454 FLX、Illumina/Solexa Genome Analyzer和Applied Biosystems SOLID system。这三个技术平台各有优点,454 FLX的测序片段比较长,高质量的读长(read)能达到400bp;Solexa测序性价比最高,不仅机器的售价比其他两种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在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只有454测序的1/10;SOLID

测序的准确度高,原始碱基数据的准确度大于99.94%,而在15X覆盖率时的准确度可以达到99.999%,是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 二代测序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必将使得生物学研究新领域不断被挖掘探索,而此项技术也将会被不断运用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发挥巨大的力量。 目前,二代测序主要有以下应用: 1.基因组从头测序及重测序,从头测序主要应用于基因组序列未知的物种,重测序是指该物种基因组序列已被测序,有参考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工作。在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动下,大量生物的全基因组被顺利测序,大量物种的基因组计划完成。 2.RNA测序,灵敏度高,数字信号,无需事先知道基因组信息 3.smallRNA测序 4.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测序,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5.DNA甲基化,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临床诊断、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既然已经知道二代测序在技术方面的应用,接下来再看看二代测序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二代测序在临床的应用前景:“二代测序”技术带领基因组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给临床复杂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对于多基因致病的复杂疾病或致病基因结构庞大复杂的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传统的一代测序往往束手

几种常见的基因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遗传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基因检测效率不断提高。从最初第一代以Sanger 测序为代表的直接检测技术和以连锁分析为代表的间接测序技术,到2005 年,以Illumina 公司的Solexa 技术和ABI 公司的SOLiD技术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的相继出现,测序效率明显提升,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明显降低,基因检测手段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技术正向着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基因检测的检出率,并扩展了疾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范围。2009 年3 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通过NGS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个新的遗传性胰腺癌的致病基因PALB2,标志着NGS 测序技术成功应用于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同年,《Nature》发表了采用NGS 技术发现罕见弗里曼谢尔登综合征MYH3 致病基因突变和《Nat Genet》发表了遗传疾病米勒综合征致病基因。此后,通过NGS 技术,与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不断被发现,NGS 技术已成为里程碑式的进步。2010 年,《Science》杂志将这一技术评选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 近两年,基因检测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热点,得到了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同时,基因检测已经从单一的遗传疾病专业范畴扩展到复杂疾病和个体化应用更加广阔的领域,其临床检测范围包括高危疾病的新生儿筛查、遗传疾病的诊断和基因携带的检测以及基因药物检测用于指导个体化用药剂量、选择和药物反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医生的普遍重视和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的兴趣。 本文介绍了几种DNA 水平基因检测常见的方法,比较其优缺点和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对指导研究生和临床医生课外学习,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和提升科研教学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1、第一代测序 1.1 Sanger 测序采用的是直接测序法。1977年,Frederick Sanger 等发明了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这一技术随后成为最为常用的基因测序技术。2001 年,Allan Maxam和Walter Gibert发明了Sanger 测序法,并在此后的10 年里成为基因检测的金标准。其基本原理即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i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ddNTP) 缺乏PCR 延伸所需的3'-OH,因此每当DNA 链加入分子ddNTP,延伸便终止。每一次DNA 测序是由4个独立的反应组成,将模板、引物和 4 种含有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的ddNTP分别与DNA 聚合酶混合形成长短不一的片段,大量起始点相同、终止点不同的DNA 片段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具有单个碱基差别的DNA 序列可以被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出来,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条带。依据电泳条带读取DNA 双链的碱基序列。 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正是基于该技术完成的。Sanger 测序这种直接测序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简单、快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