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对髓鞘再生的影响

作者:裴星瑶 0905010326 动医093班

【关键词】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髓鞘再生;多发性硬化病(MS);因素;炎症

髓鞘再生是一个在脱髓鞘的轴突上重新形成髓鞘的过程。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出现的非连续性髓鞘化,以及后继的轴突完整性丧失,使得增强髓鞘再生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靶标。前体细胞(OPCs)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是髓鞘再生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而髓鞘再生遇到许多障碍,少突胶质细胞及其OPCs在的聚集不足或分化失败,受到了多种因素的调控。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

募集:包括细胞活化、增殖和迁移,受多种信号系统调控。正常情况下,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存在于前脑脑室下区、后脑和脊髓的腹侧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数量也相对稳定。当CNS脱髓鞘时,OPCs被激活,体积增大,出现粘蛋白NG2阳性细胞标志。其中OPCs增殖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关系密切。PDGF是胎儿OPCs的有丝分裂原,在脑发育阶段能调节OPCs数量。证明PDGF—Ot是调控OPCs增殖的重要因素。

分化:OPCs达到一定数量,即停止增殖并进入分化阶段。OPCs的分化是指在裸露的轴突周围,OPCs形成了能生成新的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的过程。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及少突胶质细胞介导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髓鞘再生是脱髓鞘疾病发生后的重要修复方式,其过程中OPCs 分化形成具有功能性的少突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近来研究表明,前体细胞也可以分化成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其它神经胶质细胞,但少突胶质细胞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重要形成细胞,包裹髓磷脂于中枢神经的轴突周围,而且目前有大量的间接的证据表明少突胶质细胞不仅形成髓鞘,它们释放的营养因子,对于轴突生存是必要的。其中的一部分证据来源于对Cnpl基因在干细胞中功能的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个编码2"-3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基因无一例外地只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实验表明少突胶质细胞在保护轴突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该保护功能的实现,依赖于2"-3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的这个营养功能与其形成正常髓鞘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

多发性硬化病(MS)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致病微生物)有关,引起T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神经髓鞘破坏和继发轴索损害。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治疗这种疾病,首先要了解髓鞘再生和修复。

多发性硬化(MS)病人OPCs募集和分化均存在障碍,导致OPCs髓鞘不能修复,影响跳跃性传导,进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脱髓鞘化轴突的动作电位传导是非跳跃性的,在传导过程中的衰减也很快,而髓鞘再生可以恢复轴突高效的跳跃式动作电位传导功能。近来,研究者开始关注,髓鞘可以通过营养支持而提高轴突的寿命,从而保护神经元。由于其指出在脱髓鞘中更有效的保护轴突的方法是诱导

髓鞘再生,这个理论对于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虽然在动物模型和部分临床患者均已经出现了髓鞘再生成功的实例,但是在许多慢性脱髓鞘疾病病例中,髓鞘的再生仍面临某些困难,直接原因是少突胶质细胞及其OPCs在病变部位的聚集不足或在聚集部位分化失败,而这些过程是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髓鞘再生的影响因素——OPCs

首先,个体之间的性别、年龄、自身免疫力等差别,都通过影响OPCs来影响髓鞘再生。

髓鞘的修复效率会因脱髓鞘年龄而有差异。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机制作用,一方面是OPCs在再生过程中的聚集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是聚集的OPCs分化成熟过程受到干扰,使其不能顺利的分化成为有功能的少突胶质细胞,其中后者是髓鞘修复的关键因素,而且,脱髓鞘后的炎症反应也是启动髓鞘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反应主要由巨噬细胞介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巨噬细胞启动炎症的功能也会随之减退,其原因在于巨噬细胞对细胞因子RNA转录速度的促进作用随年龄增加而减慢。(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中, 8周龄的大鼠修复速度快于40周龄的大鼠)。总之,在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疾病中,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效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修复的效率也会逐渐降低。

男性髓鞘再生能力的减弱比女性快。研究显示,体内性激素的水平与脱髓鞘的髓鞘修复具有重要联系。主要原因在于OPCs的增殖与成熟受到类固醇激素的调节。首先,通过雌激素与雌激素一8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可延迟OPCs离开细胞周期的时间,同时还会使OPCs通过分裂形成更多的成熟细胞来增强包裹轴突的效率。其次,在女性体内,存在的少突胶质细胞密度本来就较低,同时髓鞘蛋白基因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损伤后需要修复的少突胶质细胞比男性少,这意味着在细胞处于相同增殖速度下,男性修复时间要比女性长。另外,性别相关因素还能影响皮肤及外周神经组织的再生。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复原机制表明性别因素可能在髓鞘再生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不同的脱髓鞘疾病中,影响髓鞘再生的因素的主要机制一定存在关联。以MS这种脱髓鞘疾病为例,具有许多影响髓鞘再生的特异因素

对MS的研究发现,髓鞘修复失败的直接原因并不是OPCs数量的缺少,而是由于OPCs不能有效地募集以及移动到损伤部位从而达到增殖、分化和再生的作用(例如:对脱髓鞘部位的研究发现,少突胶质细胞系的细胞数量在此处明显缺乏,而在整个神经系统当中这个数目并不小),这是髓鞘修复失败的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OPCs在脱髓鞘部位聚集后发展成为具有功能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大大降低。这说明在MS中由OPCs到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阶段最易受到干扰,导致髓鞘再生失败。而且OPCs是否能成功分化与MS损伤所处的时期有较大的相关性(例如:在MS早期损伤的样本中约有1/3的OPCs可以成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但慢性MS中只有极少的OPCs能分化成熟)。这也证明在慢性MS损伤中,OPCs 分化成熟受阻会限制髓鞘再生。还有研究表明,慢性损害部位的OPCs平均密度略与正常蛋白质差距并不大,有力的突出了OPCs分化在髓鞘修复中的重要地位。

脱髓鞘损伤MS的慢性损伤期,一些中枢部位修复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在损伤区存在有抑制OPCs分化的因素:

1.Notch通路系统与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关系密切。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星

型胶质细胞表达Jagged-1,作用于少突胶质细胞Notch-1受体,使聚集在损伤周围的OPCs成熟及分化受到抑制,从而抑制少突胶质细胞成熟,导致髓鞘修复障碍。

2.有研究者推测y一分泌酶缺失才是使髓鞘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分泌酶是一种Notch信号的抑制因素,它可以阻止Notch信号的传导。

3.在脑发育阶段,Olig2及其同源异构体Nkx2.2的表达是OPCs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必需的转录因子,这两种蛋白表达启动髓鞘基因表达。就是说,只有0li 和Nkx2.2同时表达的OPCs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能形成髓鞘。

4. PDGF是胎儿OPCs的有丝分裂原,但它不仅调控OPCs数量,还影响细胞分化。在Cuprizone诱导脱髓鞘模型时,小鼠实验提示PDGF在成人髓鞘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慢性脱髓鞘时期髓鞘再生的障碍

脱髓鞘疾病多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慢性期脱髓鞘疾病常常由于反复脱髓鞘引起轴突的可逆损伤,则对于慢性脱髓鞘期的研究也受到重视。

慢性损伤部位中诱导OPCs分化信号缺乏:虽然这种缺乏诱导信号因素的假说很难被证实,但是它和髓鞘再生的模型研究结果足相符合的。在MS模型中,急性炎性事件在激活OPCs和为髓鞘再生创造有利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脱髓鞘疾病中的慢性损伤部位有不少少这种炎性事件,但却导致OPCs不能很好分化成为成熟细胞,学者的推论是可能慢性损伤部位的反复修复为OPCs分化提供的活性环境太小。

胶质瘢痕对髓鞘再生的影响:慢性损伤部位通常包含瘢痕化星型胶质细胞,但是这些细胞是一类过度增长并没有活性的细胞。已知有活性的星型胶质细胞在脱髓鞘疾病的髓鞘再生过程中能产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从而刺激分泌促OPCs 分泌素(细胞因子FGF-2),表达后释放到损伤部位可刺激OPCs增殖,从而促进髓鞘再生。但失去活性的星型胶质细胞没有这样的作用,从而可能阻碍髓鞘再生。

抑制因子的出现及激活因子的缺乏:已知,少突胶质OPCs在离体试验中能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类胰岛素生长素-1(IGF-1)、神经调节因子(NRG)、人神经营养因子(NT3)刺激分化。一些关于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研究表明组蛋白脱乙酰作用在少突胶质细胞成熟中也必不可少。有效的髓鞘再生可能需要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在修复周期中的准确时机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目前认为髓鞘再生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修复事件中各种因子出现的顺序不恰当。

【结语】

髓鞘再生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虽然现阶段的研究在不断的进步,但能够对髓鞘修复起到突破性进展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要了解清楚髓鞘再生失败的原因,,必须从患者内因结合疾病发展过程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才会真正推动研究的进步,早目解开再生失败的难题,为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圆杨静阳浩(综述)陈鹏慧(审校),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髓鞘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OlO年9月第39卷第17期起止页码:2376-2378

[2] 汪栋刘妍(综述)王蕾(审校),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8月23卷8期起止页码:871-875

[3] 曾彦英顾冰洁髓鞘修复与多发性硬化,国际免疫学杂志2007年11月 30卷 6期起止页码:439-443

[4]李小松何小蓉(综述)孙建森(审校)少突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抑制作用

的研究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6月 29卷 6期页码532-534

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

著名学者骆利群最新Cell文章 时间:2011年8月11日 ------------------------------------------------------------------------------------------------------------------------------------ 摘要: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著名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及其实验室成员,现俄勒冈大学助理教授宗辉(Hui Zong,音译)领导完成,其中骆利群教授在发育神经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突触分枝以建立和维持神经回路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其杰出成就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神经追踪技术,骆利群教授改进了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经典方法,将对大脑发育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HHMI特为此发了评论,称之为遗传学的重大进展。 恶性胶质瘤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道最棘手的研究课题,其发病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0%,每年全球约有近60万中青年人死于该疾病。比如海洋生物学家Thor Heyerdahl (2002) 与电影批评家Gene Siskel (1999)等就是因为恶性胶质瘤死亡。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将胶质瘤病人体内发现的两种流行突变p53与NF1导入神

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第23卷 第3期2011年3月V ol. 23, No. 3Mar., 2011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3-0279-04 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分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刘 驰,肖 岚* (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十七队,重庆 400038) 摘 要: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分化是由遗传的和后生的机制共同参与调控的一系列动态过程,其中,对于后生调控机制的研究称为表观遗传学。既往对少突胶质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基因本身的特性研究。近年来,关于寻址组蛋白修饰的研究使我们对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后生调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脱髓鞘及衰老后髓鞘修复障碍的原因和防治途径。关键词: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表观遗传学中图分类号:Q344;R329.3 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 of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oligodendrocyte LIU Chi, XIAO Lan* (Company 17,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oligodendrocyte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is regulated by genetic and epigenetic program. In the past years,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ies of relative gene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in oligodendrocyte development. However,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oligodendrocyte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Recent studies on address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have increased our knowledge and found new targets regard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oligodendrocyte and aging of brain. 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us with new idea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creased efficacy of endogenous remyeliation in response to demyelinating injuries with age increasing, and further suggest new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 epigenetics 收稿日期:2010-08-31; 修回日期:2010-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801) *通讯作者:E-mail: xiaol35@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12215594.html,; Tel:(86)23-68752230 脱髓鞘及其修复的失代偿是神经系统功能性损伤的表现之一,主要见于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等疾病。在MS 中髓鞘修复受限与内源性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glia precursor cell, OPC )不完善的成髓鞘能力有关[1]。因此,研究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机制对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修复有重要的意义。少突胶质细胞的发育分化是受遗传的和后生的机制共同参与调控的一系列动态过程。近年来,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理论为其后生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 序列变化,而可以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之学科,主要包括如何通过激活、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选择性地利用基因组的信息。目前脱髓鞘疾病或少突胶质细胞发育 分化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 的调控作用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就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1 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分化及其染色体特点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神经上皮中能自我更新并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神经干细胞或祖细胞。其中少突胶质细胞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室周区及室下区有增殖能力的神经祖细胞,其发育过程经历了神经祖细胞— 少突胶质细

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培养

1600 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Raff、Miller 和Noble于1993年首次发现,并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文献中,前体细胞指少突细胞型星形胶质细胞祖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发育中和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都含有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磷脂组成细胞,来源于少突前体细胞。在培养中,少突前体细胞在基本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产生于神经祖细胞或神经干细胞,OPC在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或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增殖,并分化成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正因如此,它们为研究发育转型提供了特殊的细胞种群。 细胞培养说明 注意:冷冻保存的细胞非常脆弱。将小瓶置于37°C水浴,然后尽快移入培养物中,尽量减少操作。 启封 1.对于冰冻细胞:如果包装箱里干冰,并且你不想立即培养细胞,将冻存管立即放入液氮中。如果包装箱中没有干冰,立即融化培养细胞 2.对于增殖的细胞:用70%的酒精喷洒培养容器(瓶,板或slide)以消毒。将细胞放入37°C,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平衡两小时。细胞平衡好后,更换新鲜培养基。 经过以下步骤后开始培养细胞 1.用层粘连蛋白或多聚赖氨酸包被培养容器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接种在层粘连蛋白或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中将促进细胞帖壁和神经突生长(多聚赖氨酸包被:浓度为2 μg/ml 包被培养瓶或培养板1小时,然后用无菌水洗三次),这一点非常重要。 2.培养基的准备:用70%的酒精为培养基和添加物的外表面消毒,然后放到无菌的地方。在无菌环境下打开每一个添加物小管并用吸管加入到基本培养基中。用培养基冲洗每一个小管以保证添加物全部加入基本培养基中。 3.准备培养:为每一支冻存管准备一个T-75培养瓶。加入适量的培养基(推荐20 ml/T-75培养瓶),将培养瓶放入37°C,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至少平衡30分钟 4.融化细胞:将小瓶入入37°C水浴中,握住并轻轻的旋转小瓶直到完全融化。将小瓶立刻移出水浴,擦干,用70%的酒精冲洗小瓶,然后放到无菌环境中。用70%的酒精冲洗小管,擦去多余的酒精。小心地打开盖子,注意手指不要碰到里面。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如何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如何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诊断鉴别 诊断要点 少突胶质细胞瘤,根据其生长缓慢、癫痫发生率和肿瘤钙化率高、病变多位于额叶和精神症状常见等特点,临床可以获得初步诊断,但往往与其它胶质细胞瘤,尤其是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困难,需经组织检查才能得到正确鉴别。CT脑扫描、MRI及其它X线检查可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 ①节细胞胶质瘤:少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80%发生在30岁以下,发病部位较少突胶质瘤深在。 ②低分级星形细胞瘤:位置常稍深在,肿瘤密度偏低,钙化量较少呈点状或斑片状,部分患者瘤周水肿较重。 ③脑膜瘤:基底邻贴脑膜或颅骨板,与颅骨呈钝角,局部颅骨可有增生性改变,瘤内钙化多呈沙粒状;增强扫描示肿瘤强化明显。 ④血管畸形:CT可显示为高密度,但钙化相对少见且范围较小,

常无占位效应。 鉴别诊断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包括中枢胶质和神经细胞肿瘤,如透明细胞室管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和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所有这些肿瘤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一样都有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和胞质透明的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OLC)的组织学特点,这些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区别。做免疫组化染神经特异性标记物神经突触素对区别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有帮助,但判断神经突触素的阳性结果要仔细,由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在灰质弥漫浸润,残余神经纤维会着色,而被误认为是肿瘤着色。几项最新研究报道,典型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可被神经标记物灶性染色,包括神经突触素和神经丝蛋白。这种灶性的免疫反应不如神经肿瘤那样强且弥漫,所以与判断预后无关。 少突胶质细胞瘤与透明细胞脑膜瘤鉴别不太困难,透明细胞脑膜瘤肿瘤细胞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上皮膜抗原(EMA)阳性。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有时非常像转移(透明细胞)癌,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不同,转移癌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免疫组化染色上皮标记物阳性,如角蛋白和EMA。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df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pdf相关资源推荐 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分离方法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pdf 下载:0金币:0【药理学学习指导】第十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下载:0金币:2药理学(第七版)第十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下载:0金币:2【神经病学PPT课件】多发性硬化下载:0金币: 0【药理学学习指导】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下载:0金币:0中枢神经系统(天津铁厂职工医院放射中心王献忠)下载:0金币:0 新的疼痛分子机制:星形胶质细胞内的强啡肽和DREAM 蛋白.p下载:0金币:0缺氧处理后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初步分析.pdf下载:0金币:0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pdf下载:0金币:0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pdf下载:0金币:0柴胡皂苷a对PTZ诱导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TNF-α释放及其下载:0金币:0柴胡皂苷a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pd下载:0金币:0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pdf下载: 0金币:0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其在单核细胞粘附中的应用.pdf下载:0金币:0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pdf下载: 0金币:0武汉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pdf下载:0金币:0大豆异黄酮的分离与纯化.pdf下载:0金币:0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研究.pdf下载:0金币:0 不同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评价.pdf下载:0金币:0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方法探讨.pdf下载:0金币:0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与评价.pdf下载:0金币:0便秘治疗的辨证思路与方法.pdf下载:0金币:0临床常用医学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第一讲医学统计学概述.pdf下载:0金币:0高位复杂瘘的定位与手术方法.pdf下载:0金币:0 乙酰肝素酶与细胞侵袭.pdf下载:0金币:0TGF-Β1基因转染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pdf下载:0金币:0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造血.pdf下载:0金币:0甲3型、乙型流感病毒在MHL混合细胞增殖的研究.pdf下载:0金币:0苯在体内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pdf下载:0金币:0两种不同来源的EBV LMP1基因在Balb/c3T3细胞中下载:0金币:0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对髓鞘再生的影响 作者:裴星瑶 0905010326 动医093班 【关键词】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髓鞘再生;多发性硬化病(MS);因素;炎症 髓鞘再生是一个在脱髓鞘的轴突上重新形成髓鞘的过程。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出现的非连续性髓鞘化,以及后继的轴突完整性丧失,使得增强髓鞘再生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靶标。前体细胞(OPCs)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是髓鞘再生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而髓鞘再生遇到许多障碍,少突胶质细胞及其OPCs在的聚集不足或分化失败,受到了多种因素的调控。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 募集:包括细胞活化、增殖和迁移,受多种信号系统调控。正常情况下,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存在于前脑脑室下区、后脑和脊髓的腹侧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数量也相对稳定。当CNS脱髓鞘时,OPCs被激活,体积增大,出现粘蛋白NG2阳性细胞标志。其中OPCs增殖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关系密切。PDGF是胎儿OPCs的有丝分裂原,在脑发育阶段能调节OPCs数量。证明PDGF—Ot是调控OPCs增殖的重要因素。 分化:OPCs达到一定数量,即停止增殖并进入分化阶段。OPCs的分化是指在裸露的轴突周围,OPCs形成了能生成新的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的过程。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及少突胶质细胞介导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髓鞘再生是脱髓鞘疾病发生后的重要修复方式,其过程中OPCs 分化形成具有功能性的少突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近来研究表明,前体细胞也可以分化成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其它神经胶质细胞,但少突胶质细胞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重要形成细胞,包裹髓磷脂于中枢神经的轴突周围,而且目前有大量的间接的证据表明少突胶质细胞不仅形成髓鞘,它们释放的营养因子,对于轴突生存是必要的。其中的一部分证据来源于对Cnpl基因在干细胞中功能的研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这个编码2"-3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基因无一例外地只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实验表明少突胶质细胞在保护轴突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该保护功能的实现,依赖于2"-3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的这个营养功能与其形成正常髓鞘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 多发性硬化病(MS)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致病微生物)有关,引起T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神经髓鞘破坏和继发轴索损害。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治疗这种疾病,首先要了解髓鞘再生和修复。 多发性硬化(MS)病人OPCs募集和分化均存在障碍,导致OPCs髓鞘不能修复,影响跳跃性传导,进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脱髓鞘化轴突的动作电位传导是非跳跃性的,在传导过程中的衰减也很快,而髓鞘再生可以恢复轴突高效的跳跃式动作电位传导功能。近来,研究者开始关注,髓鞘可以通过营养支持而提高轴突的寿命,从而保护神经元。由于其指出在脱髓鞘中更有效的保护轴突的方法是诱导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MRI表现。结果29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Ⅱ级20例、III级9例。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层下白质,以额叶最常见,可向皮层延伸而伴皮质增厚,形态上可呈不规则斑片状或类圆形,信号上多呈稍长T1、T2信号,多伴囊变坏死,部分可呈囊实性或囊性病灶,且囊实性病灶的壁结节常位于皮层侧或囊性病灶常伴皮层侧囊壁增厚,可伴钙化、出血信号;瘤周多伴轻度水肿或无水肿,增强后多呈不均匀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确诊依靠病理。 标签:少突神经胶质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少突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程较长,与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相比,该类肿瘤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化疗或放疗反应,因而,治疗前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和分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3]。现回顾性分析29例O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及病理分析,探讨其的MRI表现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9 例OD患者,男11例,女18 例,年龄3~75岁,平均年龄33.3岁,其中II 级20例、III 级9例。临床上主要表现癫痫、头痛、头晕、呕吐、走路不稳以及肢体无力等症状,癫痫病史6个月~7年不等,其他症状的病史多在2w~6个月内。 1.2 方法均行MRI平扫及增强(其中CT检查3例)。MRI检查使用GE公司Signa1.5T或3.0T超导MR扫描仪,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 (TR 2800 ms,TE 105 ms);SE T1WI(TR400 ms,TE 20ms)及FLAIR序列[TR 8000 ms,TE 204 ms,反转时间(TI)200 ms]。MR增强检查采用SE T1WI,行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 1.3图像分析及病理对照由高年资放射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征、有无囊变或坏死、出血、钙化、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强化程度等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上述多项观察指标分别进行Fisher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发病部位29例均为单发病灶,幕上25例、幕下4例,其中波及额叶的发病率最高,占为55%(16/29),其次为颞叶(见表1)。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胶质瘤,尤其好发于30到40岁的年龄阶段,所以对它的病理特征必须注重了解,可以用右眼观察了解是否有结节或者具它的状况,或者是在光镜下检查。 1,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2,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密度,血管内皮增生程度以及瘤组织坏死。

3,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5,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 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最新--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纳洛酮对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纳洛酮对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作者:王银李云鸿滕鹏苗珍花杨文君李博 【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naloxon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LPS)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共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用LPS(1卩g ? mL-1)刺激小胶质细胞,随后用0.1卩M纳洛酮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计数少突胶质细胞。结果仅用0.1卩M纳洛酮处理 细胞,细胞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而当小胶质细胞被LPS激活后,与之共培养的大量的少突胶质细胞死亡(P0.01);小胶质细胞被LPS激活,给予0.1卩M纳洛酮处理后,少突胶质细胞的活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纳洛酮能够抑制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 【关键词】纳洛酮;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LPS 纳洛酮又名丙烯吗啡,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是专一的吗啡受体拮抗剂,与阿片受体呈立体专一性结合。纳洛酮与阿片受体亲和力远大于吗啡及脑啡肽,因此纳洛酮在临床上被作为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治疗首选药物,用于麻醉镇痛药和非麻醉镇痛药过量、新生儿缺血缺氧性

脑病等[1]。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在临床上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新生儿相关疾病密切相关[2]。 小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感染因素如LPS等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被迅速激活。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释放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诱导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本研究通过检测特异性抗原CD11和04鉴定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观察纳洛酮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的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旨在对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LPS、纳洛酮、抗CD11抗体(小鼠lgG1 mAb)、抗04抗体(小鼠IgG1 mAb购自Sigma公司;Transwell购自密理博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取1d龄的新 生大鼠脑,去除结缔组织和血管,机械捣碎并通过70卩m网筛过滤,分离的细胞种植到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中,培养于含20%」、牛血 清的DMEI培养液,37C,5%CO恒温箱培养。每3天换1次细胞液。2周后,利用摇床振荡法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离的小胶质细胞种植于Transwell中,加含10%」、牛血清的DMEM^突胶质细胞则种植到24孔板内的载玻片上,培养液为含有N2、10卩g ? mL-1 PDGF和25 卩g - mL-1 bFGF 的无血清DME溶液。第2 天, 将长有

什么是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什么是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过去认为其占胶质瘤 2%~12%,占颅内肿瘤的1.3%~3.8%。但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常被误认为星形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其在胶质瘤中实际比例约占25%。瘤组织在大脑白质内向各方向呈浸润性生长。常见的生长部位是额叶、颞叶及胼胝体。额叶肿瘤当侵及胼胝体后,可延及对侧大脑半球,形成双侧大脑半球的肿瘤。有的肿瘤延及颞叶或枕叶,也可侵犯大脑皮层。肿瘤发生在第三脑室后壁者,可延及四叠体和松果体区;发生在丘脑者,可延及中脑等脑干结构。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发病高峰为3O~4O岁。在6~12岁之间有一个小高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根据WHO 2007年分级标准可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Ⅱ级)、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Ⅲ级)、少突一星型胶质细胞瘤(oligo-astrocytoma Ⅱ级)和间变少突一星型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astrocytoma Ⅲ级)。该肿瘤生长缓慢,病情可长达十余年,临床上常表现为癫痫或局部瘫痪。如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则生长迅速,预后不佳。 病理 (一)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从少突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多发生在大脑的浅部,生长缓慢,界限不清,是由富于圆形和具有蜂窝状特征(honeycomb architecture)的细胞所构成的神经胶质瘤。 1.肉眼观瘤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的白质内,可如鸭蛋大或男拳大。切面灰色或灰红色,质实,可见有砂粒感。是钙盐沉着的(神经)胶质瘤,在肿瘤的外围部可见钙盐沉着,体积大者可波及灰质,并可有出血及囊性变,但坏死不常见。 2.显微镜下观肿瘤细胞最突出特征是细胞肿胀。胞浆肿胀及变性为空亮,胞浆突回缩,细胞界限清楚,细胞核位于空亮的胞浆内。瘤细胞呈圆形,胞浆边缘为一薄膜,有时与邻近的细胞相连构成格网状。在金属浸染的切片上,细胞突稀少,胞核不着色而呈透光的小点状。瘤细胞排列较丰富密集,均匀一致,细胞间的距离大体相等,间质稀少;仅有近乎正常或稍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管壁薄,不增生,胶质纤维稀少。钙化较其他神经胶质瘤多见,成为本瘤诊断的特征之一,钙化常发生在血管内,亦可以在肿瘤的任何区域,甚至可在肿瘤以外的脑组织中。钙化的大小不一,小者仅在显微镜下可见,大者可占瘤体的大部分,其形式多样,或呈不规则的斑块状,或呈同心环状,囊性变比较多见,坏死少见。 免疫组化染色半乳糖苷酶、碳酸苷酶同工酶CD57和MBP(碱性髓鞘蛋白)呈阳性反应。 (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亦称恶性少突细胞胶质细胞瘤或成少突细胞胶质细胞瘤。 1.肉眼观大体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但较其体积大,可见有出血及坏死。 2.显微镜下观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基本形态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同,只是肿瘤生长较活跃,出现间变以及轻度的间质反应。表现为肿瘤细胞数量增多而密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疏松、淡染,核周围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类和靶向治疗研究 江涛赵雅度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微 阵列(microarray)技术的发展,对人体实体性肿瘤瘤细胞信 号传导通路有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对其表面受体变化、生长 因子、抑癌基因、癌基因变化作出的诊断,可以反映出某一具 体的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如:分化异常、无限生长、转 移侵袭、抗化疗药物与放疗敏感性等瘤细胞的相关生物信 息,是对传统病理分类诊断的重要补充¨?。 分子病理是对瘤细胞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是在组织 病理基础上进行亚分类,这种分类可以指导我们对实体性肿 瘤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4 o。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o,单纯 手术治疗胶质瘤疗效颇不理想,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 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手术与放射治疗临床上 都为局部治疗,而化疗是一种全脑治疗(全身治疗),在预防 术后胶质瘤复发、侵袭性生长起着一定作用。由于基因治疗 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尚待定论。目前,被认为最有 前途的另一种临床治疗方法为免疫治疗,这种技术在美国已 进入临床Ⅲ期,预计将会有新的进展。 人体实体性肿瘤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方案已取得了重大进展¨’9o。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 目前研究最多的靶点,许多癌细胞表面有EGFR的表达或过 度表达,43%~89%的肺癌患者存在EGFR过度表达。针对 胶质细胞起源 .综述. 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合并其功能抑制,TKI已于2003年在美国上市,2005年 在我国上市;另一类是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MAb),可与 EGFR的细胞外结合区域结合,从而阻断配体与EGFR的结 合与活化,MAb已于2004年在美国上市。这样不论细胞外 阻断EGFR的结合或抑制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功能,均可影响 癌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 性生长。以上两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明 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改善患者的症状。另一个成功的 例子是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美国FDA新近批准的针对HER一 2/NEU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新药群司珠单抗(trastuzumab), 可以明显提高HER-2/NEU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 关于胶质瘤的靶向分子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胶质 瘤从始祖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环节¨“”o 见图1:简要说明了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展为胶质母细 胞的主要过程和关键基因的变化。始祖胶质瘤细胞发生、发 展为胶质母细胞瘤主要有两种起源,一种是以EGFR起源, 直接发展为胶质母细胞瘤,另一种是以v53突变,发展为间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xx年7月~20xx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xx年5月~20xx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 2.1 30例星形细胞瘤 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2.3 4例混合性胶质瘤中3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病灶1例不强化,1例不规则环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1例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明显实性成分偏侧性团块状强化,病变囊性部分较多,囊壁光滑。 3 讨论 目前,WHO脑肿瘤分类神经胶质瘤特指由神经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脉络丛起源肿瘤和其它神经胶质细胞起源肿瘤。按照肿瘤的组织学分化和间变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一般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良恶性过渡,Ⅲ、Ⅳ级为恶性。 3.1 星形细胞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为WHOⅠ级,

胶质瘤病理分类及诊断基础

胶质瘤病理分类及诊断基础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病理科李海南医生。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智教授学习神经病理。李智教授是我们国内知名的神经病理专家,今天晚上,我把在这一年时间所学的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并谈谈我的体会,谈不上讲课,仅仅是我们病理跟影像的跨专业的一个交流,讲的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天晚上谈的内容有四个:第一个是胶质瘤2016版WHO的分类,第二,是病理医生在诊断胶质瘤的组织学要素,第三个,是我们诊断胶质瘤常用的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的项目以及结果解读。第四个呢,是我们常见的各型胶质瘤的病理学诊断要点。谈新版WHO分类前,先把背景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去年的六月,中枢神经系统WHO第四版的升级版,应该来说是引起了神经肿瘤界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个升级版颠覆了以前我们很多认识,WHO分类,第三第四版就把分子遗传学写入其中,但没有作为其分类的条件。过去在我们临床工作当中,常常会发现一些这样的情况:明明病理诊断是二级的肿瘤,但是一年或半年就复发了,而有一些我们诊断的四级的肿瘤,患者却活上了五年甚至更长。这种情况让我们临床医生很困惑,病理医生也很困惑。第四版的升级版为了更好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就把分子生物学

引入了病理分类当中去。新版WHO的分类他的显著特点有哪一些呢?我们说传统的病理学诊断,主要是根据HE的染色镜下形态、电镜、免疫组化染色来分类。但是新版分类就把组织学形态和基因表型整合起来,是种整合诊断模式。因此说,新版WHO分类出来以后,脑肿瘤的病理诊断的是进入了无分子,不诊断的时代。新版的分类当中,大致的结构跟旧版是一样的,但是把毛星、毛粘、管膜下巨细胞瘤和多形黄瘤归入到另外其它星形细胞瘤的目录之下。星形细胞瘤的分类有增有减,ppt里红色的是新增的分类,绿色的是删 除的分类。把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原浆型星形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少突星形细胞瘤删除了。增加的分类包括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和间变多形黄。除此之外,星形细胞瘤根据是否由IDH基因的突变分为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和NOS,IDH突变型是指肿瘤有IDH1或IDH2 的基因突变;IDH野生型,是指没有IDH基因突变;NOS,指的是目前没有条件检测,或者是虽然检测了但是效果不佳,不能够肯定IDH基因突变的情况。下面我们对删除的分类和新增的分类逐个介绍。首先,之所以删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原浆型细胞瘤,第一、纤维性星形细胞瘤本身就是构成弥漫性细胞瘤的基本成分,因此没有必要再列出来。第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与其他弥漫性细胞瘤,其实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星形细胞瘤在基因上,没有什么特殊

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培养

(二)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胞体呈星形,核大,呈卵圆形,染色质稀少,星形胶质细胞分两类,一类为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其突起短粗,分枝多。另一种为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它的突起细长,分枝少。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是与少突胶质细胞源自同一前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多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及其突起间的空隙几乎全部由星形胶质细胞充填,起结构的支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构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和代谢某些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调节局部神经递质的浓度,使神经网络能平稳地发挥作用。还能吸收细胞间隙中过多的K+,为K+的存储库,通过调节K+的水平而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星形胶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有维持神经元生存和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亦能分泌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星形胶质细胞有分裂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填补缺损,形成胶质瘢痕。 (1)方法和结果 选择出生2 d 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皮层,用0.125%胰蛋白酶消化(37℃ 30min)后用培养液(90% DMEM,10 % 胎牛血清,2mM谷氨酰胺)吹打分散成细胞悬液,先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于培养箱中孵育30 min后,翻转瓶子吸出细胞悬液,除去已贴壁的成纤维细胞,再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75cm2塑料培养瓶中, 种植密度为1×105 个细胞/cm2,每瓶10ml细胞悬液置。置36℃、10%CO2 培养箱中培养。每周换液2 次,培养10-14h,细胞分为两层,下一层为I型胶质细胞即原浆形胶质细胞,上一层是O-2A前体细胞,根据两类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以振荡培养技术进行分选,在37℃摇床上振荡,16 h (180r/min)O-2A前体细胞可被摇下来,摇下来的细胞种植在涂有鼠尾胶的75mcm2塑料培养瓶中,培养液使用20 % 胎牛血清促进O-2A前体细胞分化为II型胶质细胞即纤维型胶质细胞。可分裂增殖的原浆形胶质细胞和纤维型胶质细胞可用于进一步传代培养,也可进行冷冻保存备用。纯度鉴定可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染色确定。 (三)少突胶质细胞 1、方法和结果 少突胶质细胞培养方法同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少突胶质细胞比星形胶质细胞小,光镜下少突胶质细胞胞体呈圆形或多角形,突起呈串珠状,根据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束间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周围少突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形成及维持髓鞘。讨论 在神经生理、生化和神经药理的研究中、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研究单个神经细胞功能和结构的适宜方法。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背根神经节、颈上交感节、胚胎脊髓和不同脑区(海马、隔、下丘脑、大脑皮层、小脑和垂体细胞等)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都不尽相同,这与它们具有不同功能有关。交感和感觉神经元以及不同脑区神经元的体外培养成功,为我们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合适的体外实验模型。

胶质瘤如何化疗

胶质瘤的化疗过程 胶质瘤会诊中心 1、胶质瘤治疗策略 要根据肿瘤的性质(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还是胶质母细胞瘤等等)来确定怎么治疗。 一级胶质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手术是可以治愈性的。如果在术后影像上有残余肿瘤,则可行第二次手术切除整个肿瘤。放疗和化疗对此类肿瘤极其有限。 二级胶质瘤(低度恶性胶质瘤):手术是非功能区肿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40岁以下的肉眼全切的病人,无需额外的其他治疗。对于40以下的不全切除的肿瘤病人以及病人年龄大约40岁不管是否全切都应该进行放疗。 三级胶质瘤(间变星形细胞瘤):需要手术来达到组织病理诊断和减小肿瘤体积。病人应当进行放疗和化疗。 四级胶质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同样需要手术来达到组织病理诊断和减小肿瘤体积。术后放疗(剂量在60Gy左右)。化疗手段包括卡莫司汀,联合方案PCV(甲基苄肼,环己亚硝脲和长春新碱),或者替莫唑胺用来对肿瘤生长进行控制。 间变性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一定需要术后常规放疗和化疗。 一些良性的胶质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如果手术全切肿瘤,也不需要放疗化疗。 室管膜瘤,更加复杂,需要根据脑脊液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放疗和化疗。 胶质瘤化疗 恶性胶质瘤((Ⅲ、Ⅳ级)如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星形细胞瘤,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良好、切口愈合良好后应尽早化疗。 NCCN推荐放化疗同步,放疗前1小时,小剂量75mg/m2,连续服用42天(放疗间歇期也需服用)。 放疗结束后:第1周期,5/28方案,150mg/m2,如果能够耐受,可以继续吃5个周期。对于部分缓解的患者,6周期结束可以继续服用,从第2周期开始剂量可增加至200mg/m2。 替莫唑胺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CD4T淋巴细胞可低于200/mm3,对于放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下降的患者,每周应监测血常规。如果血小板低于75000/mm3,中性粒细胞低于1500/mm3,可暂缓化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