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1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4.1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4.1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4.1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课第一框教学设计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主备人:季勇琼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本框体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传播,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下一框讲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所以本框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批评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目标解析】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指的是: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指的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指的是: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指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舌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框教学的难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解决该难点的关键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教学条件支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因为使用幻灯片,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进行新课】

自学(20%)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大问题一: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探究一:请同学们观看39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设问(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嘛?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患有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②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是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5000至6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到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信”,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诚实守信”,构建诚信社会。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互学导学(70%)

问题1: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三个方面: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问题2: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探究二:请同学们观看40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设问:(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朝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去粗取精的过程。

①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第一,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的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探究三:请同学们观看40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1)同学们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在今天还有很多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②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第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第二,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容和地位: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第一,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中国传统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

【例1】开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中的优良思想和作风,这属于( D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答案] D

[解析] 学习革命时代的优良思想和作风应属于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即对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道德观念的继承。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进行新课】

自学(20%)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问题二: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作用有哪些?

探究一:请同学们观看42页教材图片和阅读文字材料,同时探讨问题:

设问传统文化有哪些特性?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l)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举例说明:“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材料的能力。

【例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材料,应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含义。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举例说明: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例3】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B )

A.台胞热爱祖国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C.台湾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台胞深受影响

D.曲阜“三孔”圣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题干材料表明,儒家文化对台胞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特征。A、C、D三项都补是题干材料直接说明的道理。

互学导学(70%)

问题2: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看课本,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

教师点评:“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特别提示: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既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要分清主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题三:我们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问题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必要性?

①对国家和民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问题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舌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探究四: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3页的观点一和观点二。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设问: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举例:传统文化是财富—-这个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是从古代继承演变而来的,我们掌握的许多生存本领,如建筑本领、造纸本领、制药本领都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继承的。前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

的财富,诸如《红楼梦》《史记》《论语》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供当代人学习和鉴赏。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①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更多的情况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转换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具有积极因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后来又变成了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东西在当时看来是消极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时事的变迁,它又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如何区别它们,也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一般来说,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精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就是“糟粕”。

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也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而对它们进行改造,将这些有用的部分重新熔铸,使它们升华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改造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是每一个时代都必须进行的行为。人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时代的精神熔铸在文化之中。

3、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①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移风易俗: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4】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D )

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历史痕迹、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A错误,B、C与题干无关。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懂得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

七、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建筑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消极作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检学(10%)

八、目标检测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 D )

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④各民族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表明( D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

③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会发挥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强调爱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发挥着积极作用,故①③应选。②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④说明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不符合题意。

3.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C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4.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赋、散文、楹联、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传统,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D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配餐作业

【A组】

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和其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据此回答1~2题。1.这里所指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C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艺术 D.传统思想

2.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主持完成的民族民间的文化十大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期待已久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入了立法程序。但是,我们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与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还相去甚远。现在,“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已不是个别现象。如不加紧抢救,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传,我们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这主要是因为(D )A.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B.传统文化是现代建设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并在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春秋之前,代表中国文化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而到了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了冲突,最后达到融合。据此回答3~4题。

3.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 )

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4.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C )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B组】

5.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是注重个人的自我德行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廉耻、信义等。

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3)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哪些道理?

答案:(l)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耍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2)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C组】

8、(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解析:此题以一幅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本题从一幅漫画引出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考查考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分析现实生活种的文化现象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注意正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第一问要就题论题,也就是要从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出发,从漫画中可看出中国古典名著不断被翻拍,对于这种现象,要从其积极意义及消极意义两个方面分析;第二问直接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即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九、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教案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呈现色彩斑斓的原因;理解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知道只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现状的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必要性,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谈话法 四、学法指导 比较法归纳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好的,同学们,国庆假期刚过去不久,那么老师这里想问一下,大家的国庆假期是怎么度过的?好,哪些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 学生:在家看书,画画,出去游玩,烧烤,去看电影,吃自助餐,逛街,旅游……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假期都过得非常充实和愉快,老师这里也列举出了一些我们中学生的假期生活(ppt图片展示):(宅在家里的可以看电视、上网、画画、听音乐、玩吉他等,外出可以选择旅游、逛街、吃自助餐等等)

教师:所以我们看,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怎么样?选择多不多?是单调的还是色彩斑斓的? 学生:多种选择,色彩斑斓的。 教师:很好,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深入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板书《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教师:好,刚刚我们通过同学们的国庆假期分享感受到了我们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里啊,老师想让大家体验不一样的东西,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大家父母那一代人的文化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抛石子、跳皮筋、跳房子、)同学们玩过这些游戏吗?可能还有些同学玩过这些游戏的,不过大家玩得(多不多)少,如果是大家父母那一代人分看到这些图片的话肯定会有很大感触,因为70后和80后小时候玩这些游戏玩得更多。 学生:跟随教师脚步感受父母那一代人小时候的娱乐文化生活。 教师:好的,看完图片,相信大家对父母那一代人的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老师想采访一下大家看完图片之后的感受,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学生:(预设回答)以前人们业余生活的玩具都是自己手动制作的,而且相对比较单一。现在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多样、精彩。 教师:很好,同学们感悟都很深,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来思考两个问题(探究一): 将70-80后的文化生活与我们90-00后的文化生活进行对比分析:第一个问题,当代的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必修3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一框,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包括三个目,即“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影响的特点。 学生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回顾第一课 所讲的内容,说 明第一课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的。而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 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②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①第一幅画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这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举其他事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之间的区别。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就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谓文化影响面面观了。 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设问:到底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什么有什么影响呢(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出示图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色彩斑斓的 文化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喜”与“忧”;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两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学难点】 时尚文化与新文化;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单元)教材一、二单元主要从文化一般的角度来了解文化,第一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一般意义;第二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传播、继承、创新这个发展过程;三、四单元则是从文化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文化,第三单元走进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是在前三单元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所在,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和落脚点。 (导课)我们要建设好中华文化,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因此,第八课带领我们“走进文化生活”! (导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先从现象入手。今天,我们先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现象分析中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处理:P86探究1 归纳:从人们的着装和互联网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放眼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会发现我们已经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

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导学案 制作人:董兴波刘根久2015、10、20 一、[温故知新]: 1、庆祝民族节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如何进行交流? 二、[本节考点展示]: 三、核心考点解读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中国传统思 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 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 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思考探究一: 眼下许多新人热衷中国传统婚礼:八抬大轿迎娶,新郎新娘要叩拜天地、高堂,还要 夫妻对拜,再要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新人的床上要撒些吉祥之物,还要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新人在婚礼上要互打同心结等,同时,婚礼还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相声、京剧、打腰鼓、 扭秧歌、踩高跷、耍滚灯,热闹非凡。与时下普遍流行的西式婚礼相比,中国传统婚礼别有一番韵味。 (1)请将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分一下类。 (2)当前,传统婚礼受热捧,传统艺术融入到婚礼中并受到青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思考探究二: 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 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教材包括《弟子规》《论 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同时还加入了《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国传统书 法艺术欣赏》等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艺术的精粹内容,这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是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高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学案 一、学习目标: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二、基础再现: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________。 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包括________ 国有经济指由_______________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_________,在国民经济中起_______作用。集体经济是由________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_________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工业和服务业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____________成分和__________成分。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_________中占优势。这是就_____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由劳动者______________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个体经济以劳动者________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________所有和支配。 私营经济: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___________企业以及_________企业、__________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5.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__________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_________的发展,有利于增强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两个符合,三个有利于) 如何坚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两个毫不动摇一个新格局) 三、重难点突破 情境一:李明家有六口人,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他们工作企业的性质 1、爸爸在中石油上班 2、爷爷在村委拥有一家煤厂工作 3、奶奶自己开了一家烟花厂,雇有20个工人 4、妈妈自己开了一家理发店 5、姐姐在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采购部工作(该公司为韩国三星集团独资) 6、李明在上海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国有资金占80%,非公有资金占20%)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文化与生活.doc第四课第一框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9-43,完成《与名师对话》P27-28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 基本含义: 表现: 学点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学点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态度: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探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佳节,世界各地华人以各种方式祭拜祖先,从最早的烧纸、上坟到今天的网络祭拜。 思考1: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一种?你如何看待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思考2: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怎么看?【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0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 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七)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情感目标:联系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 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 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47,完成《与名师对话》P31-32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点二全面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 【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从孔子热、庄子热到书画热、茶道热。然而要正确对待当前国内外的孔子热、儒学热,就必须做到既不能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述观点说明() 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B.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 例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的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4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八)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练习

一、选择题 1.2012年3月24日上午,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祭拜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B.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黄帝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2012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2012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故B正确。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排除A;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C错误;D 说法错误。 答案:B 2.西藏自治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推进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实现了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安全“技防”和“人防”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极大改善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环境。之所以重视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是因为传统建筑是() A.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体现 B.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形式 C.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D.凝固的艺术,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形式。A、B、C说法错误,D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 3.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这使我们面临艰难的文化选择,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继承发展,各有所重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博采众 长、兼收并蓄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案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面积修改) 考点一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作用: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0.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为什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政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怎么办)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10.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为什么? 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整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20 年 月 日 A4打印 / 可编辑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 识要点

高中新课程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文 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同经济、政治相区别、相对应的,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 别是通过参与 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 (1)精神产品—————思想、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 (2)精神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4.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 于一定的政治、 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政 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 教育事业、培养 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 设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 加丰富,文化生 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霸 权主义国家,借 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 同步。不能简单地 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6.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对策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 务,增强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

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备课人:政史地教研组 执行人:阆中江南职中付绍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说出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 2 知道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能力目标 1 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2 能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生活更加健康向上,更加丰富多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辨析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 2 理解为什么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选用 学生预习、查找案例、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目标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时间安排一课时 五、课型结构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 组织课堂教学:欢迎来到我们的文化课堂,欢迎前来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交流展示手机上的垃圾短信 引导学生思考:形式多样的文化,丰富了生活,扩展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激发了学习、工作热情。但是,阳光下有阴影,虚假信息垃圾短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教师:请看投影,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P90《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和交流,我们即将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探讨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

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高一政治陈少玲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识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 ●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能力目标: ●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身边的事例,说明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再生产的环节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提高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正确认识到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洞察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提高对现阶段我国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意义的认识,坚定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的信念,增强坚持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教学重点】 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对比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为何生产,也就是消费。那么,大家有想过我们消费的东西从何处来呢?

生:生产出来…… 师:不错,正是生产。人们要消费,首先要有生产。但是消费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会对生产产生一定的作用。那么,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讲授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以宫廷皇室为背景的古装戏,例如现在有部清穿戏“步步惊心”又例如“还珠格格”,里面的皇帝用过电话手提嘛?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娱乐的? 生:饮酒看宫女跳舞。 师:对的,皇上富有天下,但却没用过手机手提,为什么呢? 生: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手提。 师;那个时候没有所以不能消费,这就说明是消费由什么决定的? 生:总的来说,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来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师:那么,生产到底如何决定消费的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想想封建皇帝是古代最高统治者,几乎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不能享用电视、手机、电脑等这一些高科技商品,这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什么?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师: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因此,在古代,即使是皇帝,有无上的权力,但也享受不到今天我们看电视的乐趣。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无法生产出电视机。在这里,我们首先看到了生产对消费的第一个决定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的生产趋于自动化、信息化。而消费娱乐方式同样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看电影就上电影院,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看电影、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买一台DVD就可以让你在家过足戏瘾;聊天可以通过QQ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整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当代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原因:1、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直接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表现: 1、色彩斑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活跃; 2、喜忧并存:(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喜的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 ②忧的表现及原因:见课本P87(还有其他原因: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当前人们思想空虚、健康向上文化作品的缺乏…..) 3、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含义、危害、态度以及存在的原因。见课本P90-92 5、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6、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面临着思想道德的多种选择。 二、面对当前文化生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文化选择): 1、国家(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我们所倡导大众文化含义:面向广大人民(特点是贴近大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健康),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化(性质)。 ◆大众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大众,科学的、先进的) ◆人民大众需要不等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大众,科学的、先进的) ②、原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文化生活。 ③、怎么办?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P93) ①、主旋律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原因: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③、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其他: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 2、企业(1)诚信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2)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3)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3、个人(1)提高辨别的眼力,增强抵御的能力,拒绝污染。 (2)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