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以全新视角看待科技教育 8 月 17 日,科技教育的新视野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胡兴昌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澳门大学魏冰教授、上海自然博物馆顾洁燕教授和东南大学杨元魁博士 5 位领域专家,围绕科学教育进行大跨度的研究和实践分享。

专家们从国际比较教育、科技史与科学哲学融合、新媒体辅助科学教育、博物馆科学教育、脑科学基础研究等不同角度切入,从国际到国内,从校内到校外为与会科技辅导员们带来了科技教育的新视野。

加强基于本土的研究,推动立法保障科学教育改革丁邦平在主题发言中首先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

2019 年,中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核心素养强调了国家对下一代的素质期待,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6 大素养。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丁邦平提出学校科学教育改革需要人大立法保障。

美国 2019 年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19 年由总统奥巴马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通过法律保障所有的儿童都在阅读、数学、科学 3 个核心学科上接受良好的教育。

1 / 6

有了法律的保障,美国在科学教育改革上投入的经费也是惊人的,据统计,2010-2019 学年,美国幼儿园至高中 12 年级阶段,教育总共花费了 6320 亿美元,公共教育经费成为美国在军备支出之后最大的公共开销。

日本早在1953 年颁布的《理科教育振兴法》就开宗明义地规定:理科教育作为构建文化型国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使命。

2019年,日本政府根据《科学与技术基本法》制定了科学与技术基本规划,对普及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人员落实等情况作了详细的规定。

反观中国,在 1993 年颁布的《科学技术进步法》、2019 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方面,都没有涉及到科技教育方面的规定。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政策制定、教师教育改革、科学教育课程评价改革,都是以坚实可靠的科学教育研究为基础的。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们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主要是依靠行政主导、以往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理论,极度缺少本土化的基础研究数据支撑。

但问题是,我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有国情展开的,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科学教育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与发达国家的不完全一样。

所以,过于依赖其他国家改革的经验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充分认识创新的脑机制,基于大概念开展科技教育杨元魁从脑

---------------------------------------------------------------最新资料推荐------------------------------------------------------ 科学研究出发,谈创新人才培养,为与会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杨元魁认为,从脑科学角度看,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知情的决策者,使学生具有进行正确决策的知识基础和相应能力。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个性化的、在不同背景下针对不同目标的决策和创新能力。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决策能力不一样,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每个人的决策网络是不一样的。

当然,要发展出比较好的决策和创新的能力,需要很多能力的结合,例如执行功能和社会情绪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创新的类型来说,一种是日常创新,这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另一种是杰出创新,这是极少数人才具有的能力。

决策是创新的核心过程,决策可以分成两个大的系统:

一类是依靠感知形成判断,即常说的直觉;另一类是推理决策系统。

不管是哪一类决策,其基础都是掌握概念和建立模型。

能否有效地掌握概念、建立模型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基于大概念的科技教育。

关于创新的脑机制研究,科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

首先,人脑中并没有专门负责创新的结构或组织。

其次,在人脑的 6 个网络中,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凸显网络与创新能力的相关度较高。

3 / 6

默认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产生,执行控制网络负责创新思维的评估,凸显网络起着非常重要的双向调节工作。

默认网络是创新的脑机制里很值得关注的部分,这一组脑区在认知工作开始的状态下,比如说做数学题或者思考事情的时候,反而比静息状态时还要更加安静,所以往往又被称为静默网络。

此外,默认网络还与心智游移这种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神儿或开小差儿。

研究表明,人出现最有价值创新的时候,往往不是在非常专注的情况下,而正是在心智游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要客观地看待孩子走神儿的现象。

此外,对于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当人形成长期记忆时,神经元连接处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生活当中形成了错误概念,对后续的学习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从小开展基于大概念和探究的科技教育,并且高度重视科技教师的培养。

在真实情景中促进参观者学习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如何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如何应对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是博物馆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2019 年,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了一项参观行为研究,结果发现,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知觉型的对话是最多的,联系和概念型的对话最少。

---------------------------------------------------------------最新资料推荐------------------------------------------------------ 两三个月后的回访发现,当时参观体验比较深入的观众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行为和态度都有所提升。

顾洁燕介绍到,博物馆展品是以主题和问题导向设计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为公众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实际场景,让参观者主动学习和探索。

上海自然博物馆采取半结构式、分众化的博物馆学习课程,并且基于问题和项目,在博物馆情景中进行。

博物馆目前把18 岁以下的青少年划分了 4 个学段,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弹性化课程。

例如,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亲子教育项目,是常设展厅的短期课程;面向小学生的探索者联盟活动鼓励他们分小组在展厅完成闯关游戏;面向初中生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项目,则是包含实验、展厅参观、讲解、选题阐述、公众分享等 20 个课时的学习;配合初高中的研学旅行活动,博物馆还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把博物馆的内容作为学习引子,引导学生回到学校后再进行系列探究。

顾洁燕说:

由于博物馆课程的多样性和观众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学习效果的评估是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共同难题。

需要借鉴学校教育评估、社会学评估的方法,建立博物馆学习效果评估体系。

5 / 6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观 发表时间:2017-01-10T15:25:10.9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作者:黄清[导读] 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 摘要: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作业已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必须要有新的作业价值观、新的作业形式和新的作业评价方式。本文在比较传统作业的弊端后,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的作业观。关键词: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作业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传统作业是“教”的强化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都应是作业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价值观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展望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宅中小 322204)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21世 纪教育的主导趋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开发应用也越来越广,其独特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所以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 存在的弊端:传统的教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

生自己学、主动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但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过多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仔细品味,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花了很大工夫,教学效果反而事倍功半。多媒体技术只是阅读教学的辅助工具,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更重要的还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 课题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教育、教学领域,用最高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也是指导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浅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 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 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 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 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 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 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 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 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 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 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 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 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 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 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 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马翠容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研究马翠容 发表时间:2018-07-13T16:33:18.71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7月总第146期作者:马翠容[导读] 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四川省井研县黄钵乡中心小学校613106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性地以学生的高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将教育的成功归结于考试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时,放弃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学生;注重智育(高分数和死知识),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甚至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教师这种职业是非常高尚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地爱学生,跟学生和谐、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掌握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并非死记硬背,不然就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语文要素构成了文化环境,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视角,语文教学是第一位的,它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代发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使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形成,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四、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形成,并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的表达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念。事实表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并且真正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以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修校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与试卷 设计与评阅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与试卷设计与评阅 资中县第二中学刘盛福 几十年的封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孩子的思维方式,应试性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更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要求,由于中国的就学制度和毕业制度还离不开考试,所以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势在必然。根据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要求,教育制度在原来的基础上一定要加以改革,教育理念的改变首当其冲。课程的改变,而教学方法的不变,会致使学生的能力更差,所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创造出更合理的,更能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动手等方面的问题,现将新课程中作业试卷中,设计与评阅方面的新理念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3)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传统作业的弊端 传统作业的第一项缺陷是关于“问题的提出”。在传统作业中,习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在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 传统作业的第二项缺陷是关于“数据的提供”。作业的数据都由课本或教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如何让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刘凤娟

如何让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结合刘凤娟 发表时间:2016-06-29T16:48:38.52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6期作者:刘凤娟[导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麻州中心小学刘凤娟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1.1激发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生字娃娃,告诉学生,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他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生字娃娃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景,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突破重点、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比较韵母an和ang的发音时,我们设计了让“ang”的g闪动或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舌头的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 q x和ü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功画ü戴了一顶帽子,帽子有两点,看到j q x 走过来,他就脱帽敬礼,学生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在笑声中,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免费论文参考网。 1.3加强读写训练 在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背诵时,第一遍,可播放课文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核课文;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在写字训练时,由演示多媒体课件代替老师的讲写,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在蓝天白云的底幕上,田字格显得格外显眼,一支漂亮的笔为同学们范写着生字,甜美的解说伴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写字,写出来的作业比平时漂亮了许多。 1.4培养语言能力 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我家的猫》之后,要学生仿全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接着运用课件:笨拙可爱的小鸭,美丽轻盈的小鸟,蹦来跳去的小松鼠,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用在全文中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通过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在电脑里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2.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收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吏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突破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贷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还原了曹冲称象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反复观察。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4.巧妙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能力4.1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余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4.2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 4.3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聂家庄学校乔建芳 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和天地;同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点燃火种的人”,在学生天赋最近的区域内点亮一把火,让学生自觉追求的欲望和快乐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我们的做法是: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往往能展示出充分的个性和很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情营造感体验只有在集体的氛围中才能得到保证和持久。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群体乐学的氛围。 1、学校明确在教师学科教学中要做到1)必须是情感化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4)可以是现代化手段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让学生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走进课堂,就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现代化技术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想,可以是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可以是不着边际;允许学生做,可以是做得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尽情激励,巧妙引导、恰当参与。 2、听课、评课、研究教学长抓不懈 在学校的领导下,自始至终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试讲课、研讨课、说课、比赛课接连不断。互相听,共同评,依照我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要求,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增设了学生的评价即“我来选一选”,其中通过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首先想到谁、认为教师最关心学生什么、教师的亲和力、是否满意目前的师生关系、喜欢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你有没有帮助等八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方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在备课上,改变了过去“课前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等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而是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制作教学课件,精心思考学生的活动;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析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浅析 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广的一面旗帜,是全面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一切工作。 标签: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模式,具有广泛的思想内涵。语文学科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而且是素质教育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言水平往往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而言,实施素质教育是“唯一的责任”和“义务”。教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言能力的发展,当然,意味着学生有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育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教学目的上都应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等素质。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是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学习要听话,学习读和写,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学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条件。 2、語言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生活。 3、中国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血肉之躯,以增进他们的理解,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思维。以语言学科为指导的典型语言作品,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见解和独特感受。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还是无法冲破应试教育的“瓶颈”。通过对家庭作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很多的弊端。对此,作者就作业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家庭作业现状对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合理应用家庭作业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下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也要体现其自主性、科学性、差异性、人文性。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布置语文家庭作业,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 1、对作业“量”的界定缺乏科学性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仍有不少老师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在升学率的驱动下,大搞题海战术,过多的作业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度”,而导致学生回家后缺乏社会实践,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学生无星期日和节假日。如此高耗低效的作业,作用何在? 2、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千篇一律 “抄写、背诵、练习”被称作“老三套”。这类作业无异于简单的机械重复,形式

单一,内容单一,把学生引入了“死抄、死背、死练”的误区。由于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教师评价作业方法不当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语)教师对平时作业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作业的评价还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信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老师对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地逐一检查,而是把这一权利下放给小组长,这就导致少数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 4、家庭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1家长的思想意识落后,对子女学习的好坏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不愿意抽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 ○2由于“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学生的父母大都外出,将其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而他们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作业的辅导。 以上问题的出现,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生将对家庭作业产生厌倦感,把作业变为“应付”,以至大大削弱了家庭作业的功能。 二、布置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对策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教学了《比尾巴》一文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选择一种你认为最美的尾巴画下来,展示给爸爸妈妈看。由于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用彩笔画图,用这种方式布置的作业,学生肯定会喜欢。再如高年级的学生,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半是抄写词语或生字,这种机械式作业学生早就厌烦之极,老师何不换种方式进行。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人出一张本单元的“看拼音写词语”的测试卡片,明天老师当作考试卷进行测试。要求每张卡片另附答案,测验次序随机抽取。学生听后,一改往日的厌烦情绪,竟有少数学生当场欢呼起来。老师这样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卡片的设计中来,将以往的机械抄写改为出试卷,并且测验的时候当场确定次序,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也不会敷衍了事。 由此,首先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一看作业内容就来劲,充分调动了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个基本理念的含义,帮助我们教师具体理解新理念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二是阐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产生的变化,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部分汇集了40个教学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尽管新课程实验刚刚在一、二年级进行,但本书不仅适用实验区的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同样适用其他学年的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 地体现新课程的理与方法。 事实上,许多第一线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实验结果的真正提高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本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亲自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 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地理板图,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讲台指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地理录像片,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 们努力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才华,拓展思维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