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又称“中国古代思想学”,是一种以易经为基础的理论,它的研究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思想之一。训诂学集合了易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思想体系,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之间复杂的关系。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促进良善行为的理论,而且通过分析社会道德情况,揭示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影响。

训诂学的作者以易经为基础,把它看作是一本世界观念的经典,从理论上讲,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关于自然及其变化的规律,比如衡量每个事物的发展趋势,料定事物发展的时期段,并以此奠定了同它的天地时空概念。此外,训诂学对“六经”的研究非常深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个人内心的变化,并从而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训诂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便是它在今天仍在有着深远影响,不管是在国内民间生活中还是在哲学上,人们都以它来度量一件事物的中立性、变化性以及它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在国家礼仪上也有其应用,它可以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标准,使人们能够有规矩,明智地处理人际关系、公共秩序以及各种共性问题。

训诂史的历史仍在继续,它非常重要以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不仅仅关注个人,也注重整体社会发展,促进人们对自然、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以及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 一、学科简介 汉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独立学科。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探究它们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汉语言文字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为充实和发展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为应用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为国家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服务。它的研究的目标是不断认识语言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与未来。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汉民族的思维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过程,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汉语言文字学的相邻学科首先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其次是考古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再次则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点是宁夏大学最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于1979年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4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学位委员会的评估。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所依托的汉语言文字学学科,1994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6年经自治区评估验收,又连续两次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一支务实而上进的师资队伍,形成了文字学、训诂学、现代汉语与方言、古文献学等稳固的相互支持的研究和培养方向,积淀了严谨朴实、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传统。强调背依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发展学科。目前,本专业在职教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导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授课教师7人。“十五”以来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5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获得省部级奖项共13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和教学以及相关文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语言学理论素养,具有相当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学风。 3、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专门知识,熟悉所学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与本专业研究范围相关的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较强的从事科研、教学和文化工作的能力。 4、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培养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同时采取硕士点导师组集体培养与指导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2.声训 《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3.义训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 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 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 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 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 儒家12+老、庄)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四、变 革时期—宋代的训诂(一)宋代训诂的特点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训诂学要籍

训诂要籍简介 回顾两千多年的训诂学发展历程,几经周折,道路是很不平坦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有了训诂的萌芽;汉代实现了全国统一以后,掀起了一个训诂学发展的空前高潮;魏晋南北朝时,一些训诂专家又有了新的成就;唐代训诂学的研究克服了六朝清谈所带来的轻浮之风,但训诂的成就似乎还不够突出;训诂学到了宋代,又遭受了一场沉重的灾难,元明两代的训诂造诣亦较为平淡;而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在清代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期间,各朝各代的训诂大师为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之多,实属历代所罕见。 一、历代训诂成就总览 (一)两汉——训诂学的发展和兴盛时期 训诂学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奠定训诂基础的四大专书。《尔雅》、许慎《说文解字》、扬雄《方言》、刘熙《释名》。 汉代训诂学的成就:郑玄遍注群经,保存至今的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汉代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贡献巨大的训诂学家,如西汉的孔安国、扬雄,东汉的郑玄、刘熙、马融、服虔、高诱、许慎等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成就 曹操《孙子兵法注》、王肃《孔子家语注》、韦昭《国语注》、张湛《列子注》、李轨《法言注》、范望《太玄经集解》、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尔雅注》、《方言注》,裴駰《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陶弘景《鬼谷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字书、音义方面的训诂书:张揖《广雅》、吕忱《字林》、顾野王《玉篇》;陆德明《经典辞文》 (三)唐代的训诂学成就 孔颖达《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

第八讲训诂要籍介绍

训诂专著要籍介绍——《说文解字》 一、《说文》的常用术语 1、从某省。某字的形符不是全形,而是被省去一部分形体,但在表义功能上代表的是全形。 《说文·卷三下》:“弑,臣杀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声。” 《说文·卷八下》:“屦,履也。从履省,婁声。” (注,古代的鞋。汉以前名屦,汉以后名履。) 2、某省声。指形声字的声符不是全形,而是被省去了一部分形体,但在功能上相当于全形。 3、同意。指两个字的构形意图有相同之处,而不是字义相同。 《说文·卷七下》:“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耑同意。” 《说文·卷七下》:“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4、闕。表示作者许慎有所不知,所以闕而不论。 《说文·卷五上》:“笑,此字本闕。” 《说文·卷八下》:“朕,我也。闕。” 5、一曰。《段注》:《说文》言一曰者有二例,一是兼采别说,一是同物二名。 《说文·卷八下》:“覺,寤也。从見,學省聲。一

曰發也。” 《说文·卷九上》:“煩,熱頭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聲。” 《说文·卷六上》:“檻,櫳也。从木監聲。一曰圈。” 6、以为。段注:凡言以为者,皆许君发明六书假借之法。《说文卷十二上》:“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 《说文》:“韋,相背也。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故借以爲皮韋。” 7、通人。许慎著《说文》,采用了前代学者如先秦诸子,当 时学者如司马相如、谭长、董仲舒等之说,许慎通称为“通人”。 《说文·虫部》:“蝝yuan2 復陶也。劉歆說蝝,蚍蜉子。董仲舒說蝗子也。” 8、连篆为句。这非许慎术语,是清代人钱大昕提出来的。是指《说文》在说解字义时,释文连上篆字为句。如:《说文·:日部》:“昧,爽旦明也。”应读为“昧,昧爽,旦明也。” 《说文·晶部》:“参,shen1 商星也。”应读为“参,参商,星也。” 二、阅读《说文》要注意的问题 (一)了解《说文》分析形体的特殊方式。

训诂学古书简介

《果裸转语记》一卷,清程瑶田(公元调“训估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IT25—1814年)著。瑶田字易畴,安徽锹县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广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选授太仓州学正。雅疏证·序>),重视对语音通转现象的研曾与戴震、金榜同受业于江永,精通小学、讨,进而探索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声律及水地等自然科学,著有<通艺录>系或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于是有“转语”之四十二卷,此文是程氏研讨汉语语源之学的兴起。程氏此文便是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作。之一。在此文中,程氏把“转语”运用于语a转语”一名,始见于西汉扬雄所著源研究,以清代训沽学家们所倡导的因声求<方言>一书,指郑些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义的方法,对古籍和方言中的约500条联绵异而发生了语音变化的语词。如:“庸谓词的音义关系进行了阐述。 王念孙的《释大》是第一篇系统地研究同源词的专门论文,所谓同源词就是音义相通的一系列词。之所以产生同源现象,是因为古人在为事物命名时,往往从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的角度命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就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已有词、字的影响。对后人研究同源词有诸多的启示,所释词虽然一般不与“大”同源,但大多确有“大”义。根据音义密合原则,运用义素分析法,把王念孙的“大”义加以细分,对王氏列入分组名单的词重新分组,解析了其“大”义,探讨了“大”义产生的原因。 元代卢以纬著的《语助》,是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该书最早见于《奚囊广要丛书》,前有胡长孺元代泰定元年(1324)所为序,称“奚囊本”或“奚本”。明代万历年间(1592)浙江钱塘人胡文焕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其所编《格致丛书》,故又称“格致本”。后流入日本,日本天和三年(1683)以《鳌头助语辞》为名出版,并于亨保丁酉年(1717)易名为《重订冠解助语辞》再版。今所存《语助》系嘉靖年间所刊“奚囊本”或日“奚本”。《语助》作为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其研究范围已大大超出了单纯虚词研究的藩篱,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汉语语法领域。“它是从训诂学、辞章学里分离出来,独立进行虚字规律探索的第一本书,从这一点上,可以说《语助》一书的问世,便成了汉语语法学创立的一个朕兆。” 语法研究在中国很早就有萌芽,但那时还是一些零星的研究,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的语法学体系。汉语虚词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到清代,虚词 著作增多,但虚字的定义和具体指称都未形成定论,袁大胆地在他的《虚字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虚字”这一术语,第一次把过去叫做“语助”的词正式命名为“虚字”,并对它的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 《助字辨略》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清代刘淇所著。本书 是一本专讲古籍中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

训诂学

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学概说 一、“训诂”释名 “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 ①解释词义 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从,下象其根。”《左传·成公二年》:“骖结于木而止。”《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诗故训传》:“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 《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章句》:“言

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传》小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 《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泛泛然迅疾而不碍也。”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0819)》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总论 内容: 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①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②黄侃对“训诂”的解释; ③《辞海》对“训诂”的解释; ④什么是训诂学; ⑤训诂学的任务。 2、训诂学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 ④分析表达形式; ⑤分析时空关系。 3、训诂的范围; 4、训诂的实践形式: 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 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

5、训诂学的原则: 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 6、训诂学的用途; 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 考核目标: 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应用:对具体的训诂形式、训诂术语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判断。 分论 第一章训诂力作示范 内容: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 杨凤仙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6 目录 前言 (79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79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798) 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798)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799) 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799) 第二节训诂简史 (799) 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800) 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800) 二,二者的区别 (800) 复习与思考题 (800) 拓展书 (800) 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1) 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801) 一,训诂学性质 (801) 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5) 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805) 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805) 复习和思考题 (805) 拓展书目 (805) 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 (807) 第一节主要内容 (807) 一,训诂的主要内容 (807) 第二节训诂的方式 (807)

一,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形训就是以形索义 (807) 二,解释概念:形训,声训,义训 (808) 三,训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08) 拓展书目: (808) 第四章古注 (809) 第一节古书的注释 (809)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809)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809)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811)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813) 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820) 思考与复习题 (821) 拓展书目 (822) 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 (823) 第一节《尔雅》 (823) 第二节《说文解字》 (824) 训诂学 797 一,《说文》的时代和作者 (824) 二,《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824) 思考与复习题 (824) 拓展书目 (82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8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06选修课. 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

汉语训诂学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简介 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是说明解释的意思,“诂”本义是古言的意思,引申也作解说古语讲。“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目的在于疏通古书的文义,讲明字义。后来就作为解释词语音义的泛称。 编辑本段起源 训诂学 “训诂” 一词在班固《汉书》里多写为“训故”。“故”就是古语。如《刘歆传》说:“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又《扬雄传》说:“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训故"与"训诂"同义。章句是分章析句,解释一章一句的意思,训诂是专指讲明文字的音义,两者不相同。训诂学就是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问。旧日只看作是“小学”的一个部门,现在正逐渐发展为一门有科学体系的汉语语义学。 编辑本段演变 语言里的词因时代有变迁,而有古今之异,因地域有不同,而有方言之别。因此,后代的人读古代的著作不能懂,就要以今语释古语;同一事物,不同的方域称名或有不同,就要用通语释方言。语言总是在发展的,语词在使用中意义也常常会有改变。一个词由一个意义引申发展出别的意义,就成为一个多义词。多义词在使用时场合不同,意义就不一样。为免去误解,也往往需要加解释。这些就是训诂所由起。久而久之,就有集中讲解字义词义的书,这种书就称为训诂书。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系统的。语音的声韵有系统,词汇的构词有系统,词的音与义和词与词的音与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有条理可寻的。因此由一字一词的解释进而有意识地从事联贯的、有系统的语义研究工作,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对汉语发展历史的理解,对解释古书,对编纂字典、词典,对语文教育都会有重要的贡献。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 任务

古籍训诂札记

古籍训诂札记 古籍训诂札记是一种古典文献的特殊形式,它可以被称为“简介”或“综述”。它常常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古典著作之一,它记录了古代的文献和历史记录,并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它有时也被叫做“古籍通报”,这是因为大多数古籍训诂札记都以简短而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主要论述,使读者能够较容易地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 古籍训诂札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编写,包括:标题,著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简介,介绍内容,主题概要,补充资料,结论等。通常,古籍训诂札记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古典文献的主要内容,提供读者更容易理解的信息。 二、古籍训诂札记的发展历史 古籍训诂札记从西汉以来就开始流行了,西汉时期的古籍训诂札记比较简单,仅仅包括书的名称,作者,出版年月日和通报文字。到汉朝时期,古籍训诂札记的制度已经完善,有了更完整的体系和格式。汉朝后期,书籍注释也进入了古籍训诂札记的形式,古籍训诂札记的形式变得更加完整。 清朝时期,古籍训诂札记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有古籍训诂札记的研究,有出版社出版古籍训诂札记,它也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多出现在诗文中。新中国成立后,古籍训诂札记也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得到了更加新的发展,如中国知网等。 三、古籍训诂札记的重要意义 古籍训诂札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概括了古代文献的内

容,使读者不仅能够通过其中提供的简单易懂的文字概括理解历史,而且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籍的文本内容,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 此外,古籍训诂札记也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它概括了古代文献的特点,揭示了古代文献的主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文化意义,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四、结语 古籍训诂札记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古籍训诂札记仍在持续发展,古籍训诂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字化古籍训诂札记也正在发展,希望未来古籍训诂札记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毛诗诂训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毛诗诂训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简单介绍《尔雅》一书的内容和体例。

简单介绍《尔雅》一书的内容和 体例。 《尔雅》的体例和训诂方法 《尔雅》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训诂汇编,其体例和训诂方法,对中国的训诂学和词书编纂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古汉语词典和方言词典,体现的还是它的编纂宗旨:“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即用今言解释古语,用通行语释方言。这一编纂宗旨,体现了人们对词书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需要。 《尔雅》是先秦训诂材料的汇编(西汉又有所增加),其编排体例采用分类法——把词语分为两大类,大类中再分小类,有的小类再分目,井井有条,非常便于检索。这种分类组织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尔雅》训释词语采用的是先单词(《释诂》、《释言》)后复词(《释训》)的编排体制。现代的词典仍按这种体制编写。对名物词语的编排体制是根据内容分类,然后逐类分条训释;同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部分小类再分目,一目了然,检索方便。现代许多百科全书汇编,也都继承了这种体例。 《尔雅》用义训的方式训释词语。义训,是以词语在语言中的实际意义直接解释词义,以通语、常语解释文言、古语或方言俗语。这也是后来解释古书词语的字书、辞书所通用的方式。《尔雅》主要使用了以下义训方法:(1)直训,直接用一个单词解释另一个单词;(2)同训,把一组同义词汇集起来用一个常用的词语进行解释;(3)递训,即为了说明词义,几个词辗转相训;(4)分训,对多义字的训释,或分条分别说明它们的意义,或在同条中分别列几个义项;(5)互训,即

用意义相同的语词互相训释,也就是用甲释乙,又用乙释甲;(6)义界,即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所释语词的意义作出概括的界说。此外,《尔雅》还运用了以共名释别名、以学名释俗名的训诂方法。 《尔雅》解释的有单词、复词,也有四字的成语和古籍中难懂的句子。成语和语句大多出自《诗经》。我国词典把成语单列为词条,也始自《尔雅》。总之,《尔雅》多种多样的训诂方法,大多被后世的训诂着作和字书、辞书所继承和发展。

吴铭训诂札记

吴铭训诂札记 摘要: 一、吴铭训诂的背景和成就 1.吴铭训诂的简介 2.吴铭训诂在训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吴铭训诂的学术思想 1.吴铭训诂的训诂方法 2.吴铭训诂的训诂理念 3.吴铭训诂的训诂特点 三、吴铭训诂对后世的影响 1.吴铭训诂在训诂学领域的地位 2.吴铭训诂的学术传承 3.吴铭训诂对现代训诂学的影响 正文: 吴铭训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他生活在清朝时期,致力于研究训诂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吴铭训诂的训诂方法独特,理念先进,为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铭训诂的训诂方法注重实证,强调通过考察语言现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训诂。他认为,训诂学的任务是揭示词语的内在含义,而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实证的方法才能完成。因此,吴铭训诂在训诂过程中,总是详细地考察语言现象,从而为训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吴铭训诂的训诂理念是“求实、创新、拓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吴铭训诂不仅对传统的训诂方法进行了改进,还开创了许多新的训诂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还为训诂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吴铭训诂的训诂特点在于严谨和实用。他的训诂成果不仅具有严谨的学术性,还能够应用于实际的语言文字工作中。这使得吴铭训诂的训诂成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铭训诂在训诂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学术传承也非常广泛。许多后世著名的训诂学家,都受到了吴铭训诂的影响,并在他的学术基础上继续发展。吴铭训诂的学术思想对现代训诂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观点和方法,仍然被现代训诂学家所采用。 总之,吴铭训诂是我国古代训诂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为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诗经训诂

《诗经》词义研究方法论 杨合鸣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时代遥远,语言艰涩,因而是最难读的古书之一。汉代的学者就曾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故”的浩叹。事实正是如此。无论是对《诗经》题旨的说解,还是对《诗经》词语的诠释,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几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自古至今,在《诗经》词义研究方面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大量词语诸家训释不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择善而从;有些词语诸家训释欠明,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加以阐发;有些词语诸家训释皆误,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予以订正。可见《诗经》词义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仍是当今《诗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为使《诗经》词义研究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固然很多,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尤其重要。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依据故训。这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章太炎先生说:“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训诂而臆造新解。”[1]此说诚然。前人故训有是有非,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可全然否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而决定取舍。《邶风·羔裘》“舍命不渝”之“舍命”,《郑笺》训作“处命”,陆德明《释文》训作“受命”,戴震《毛郑诗考正》训作“释命”,林义光《通解》训作“锡命”,胡承珙《后笺》训作“捨命”。以上诸训孰是孰非,须得考证一番。“处命”为“见危授命”,然诗中未见危急之象,故此训不确。“受命”为“接受命令”,谓“接受命令不改变”,语意欠通,故此训也不足取。“释命”为“受命于君,以至复命而后释”,此训似嫌迂曲,恐难成立。能“锡命”者当为诸侯,然诗中称赞“彼其之子”为“邦之司直”(主持正道之人)、“邦之彦兮”(国家的俊杰),可见,“彼其之子”断非诸侯,而只能是一位大夫。谓大夫“锡命”也难以令人置信。考虑到“舍命”与“不渝”相配,当以胡氏之训为是。此句意谓“(大夫)舍去生命也不变节”。《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郑笺》训“常”为“久常之功”,训“夏”为乐章,皆误。朱熹《诗集传》训“夏”为“中国”虽正确,但训“常”为“君臣父子之常道”,也误。方玉润《原始》训“常”为“五常之道”,训“夏”为“大立”,更不达诗旨。马瑞辰《通释》:“谓陈农政于中夏也。”此训极谛。这两句为主祭者的戒勉之词:“不要分此疆尔界,将后稷艺农之典推广到中国各地。”由此可见,依据故训研究词义,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断定主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钱钟书先生指出:“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2]钱氏主张理解文本,既要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又要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这种“阐释循环”说对词义研

训诂方法——形训

训诂方法——形训 摘要:形训是一种需要与字形贴切的训诂目前使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有三种: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和因文求义。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间具有密切联系形训在解释词义中发挥重要作用。形训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字形体的演变给形训过程造成了一些障碍仅仅依据当今字形进行形训分析难免会出现望形生义的问题。 关键词:形训价值局限性 随着晚清时期对“语言文字学”内容的确立训诂学成为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部分即用通俗易懂的广泛熟知的语言解释晦涩难懂的少部分人知道的语言。目前使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有义训、声训和形训。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因形求义”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里“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是为了释义可以说《说文》是一部形训总集是形训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形训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形训在众多训释方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形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准确理解词义

如“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刃”指“非常锋利”《说文》:“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许慎在分析“刃”这个指示字的含义时先依据该字的象形部分解释再说明它的指示符号的所指结合“刃”在甲骨文、小篆时期字形的分析可知许慎对该字字义的解释符合字本义该句中使用的也是字本义。通过上例可以发现利用形训分析词义不仅可以验证已有字本义的准确性还可以准确把握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选择。 (二)辨析相近字 为了满足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字符号的需要一些词由词义派生分化进而派生分化出若干有词源关系的词来。这些分化出来的词根据意义添加相应的形符进行区别。形符是它们的重要区别特征。 如“辨、辩”二者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在古代汉语中属于同源词。“辩”《说文》:“治也从言辡声。”“辨”《说文》:“判也从刀辡声。”二者音同、义近可以从形符角度分析区分《说文》中指出“凡某之属皆从某”“辩”的形符为“言”可知其表意与言语相关可作阐述自己观点或与人辩驳等“辨”的形符为“刀”更侧重理性判断义表分析、辨别。 (三)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汉字数量多书写繁复给学生的识记带来很多负担。而形训是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使得人能见形知义容易理解和记忆。将形

四川大学训诂学

四川大学训诂学 训诂学为传统小学之一。 小学分为三部分:训诂(尔雅、广雅、方言)、字书(说文解字、玉篇)、韵书(切韵、广韵) 汉书.艺文志出现“小学”,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文字、训诂、音韵著作的研究称为小学。 第一章概说 一、训诂与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诂,调诂者也。段玉裁注:调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或称故。训诂、训故、故训、诂训 E.g:鲁故、左氏传训故、周官训诂 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理论、方法、规律的学问 二、训诂的起因 形、音、义既皆有变通,于是求本字、本音、本义之说起也 1、时间变化 E.g: 尚书史记 下民其咨(叹息),有能俾乂下民其忧,有能治者 佥曰:“于,繇哉!”皆曰:“繇可!” 庶绩咸熙众功皆兴 钦若昊天,克谓以孝敬顺昊天,能和以孝 2、地域的变化 异名同实 E.g: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同名异实 E.g:尹文子·大道下:璞:璞玉或鼠肉 三、为什么有训诂学

1)古语 E.g:为长者折枝(《孟子》):汉代作按摩,宋代作折草木之枝 奇名:美,非常 2)方俗语 E.g: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至 绿荷包饭趁虚人:岭南谓村市为虚 3)译语 E.g:站(《广韵》):中国原称驿,后借蒙古语纥逻敦肥水泉好:突厥语,青草地 4)代语 E.g: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巽坎难与期:巽即水,其义为风雨 5)双关语 E.g:维南有箕 6)成语典故 E.g: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支谦)之誉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护鸽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两方(东西)——四方——八方(八卦)——十方(印度又加上下方位) 7)语法 ①词法问题 E.g:朱雀桥边野草花 下者飘转沈塘坳 ②句法问题 E.g:野于饮食(墨子) 私族于谋(方传) 室于怒,市于色 ③虚词问题 E.g:终风且暴(诗经):虚词,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虚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