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规划范文

上海规划范文

上海规划范文

上海2040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40)草案8月22日起进行公示,下面看看规划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吧!

本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辖区83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建立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立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公共设施用地占全市规划建立用地比例不低于15%,城镇住宅用地占比控制在26%左右,工业用地占比控制在10%—15%。

至2021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至2040年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以用地供应优化人口规模布局调控,按照人均建立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

主城片区:规划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范围面积约为474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290万。

新城:重点建立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新城,规划常住人口约385万人。

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开展轴引导核心功能聚集,并强化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共同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城市副中心:规划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

中心城内提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3个主城副中心的功能,新增金桥、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

在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

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5个新城内分别设置新城中心。

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设置核心镇中心,强化面向长三角和市域的综合效劳功能,承载全球城市局部核心功能。

打造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

中央活动区作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区域,重点打造外滩-陆家嘴以金融市场为主的决策中枢,进一步集聚国际贸易、航运和总部商务等全球城市功能。重点打造世博-前滩-徐汇滨江的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文化功能集聚,承载创意、创新、文化等全球城市功能。促进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用地转型,打通浦江、滨河公共空间通道,表达世界级滨水区品质和活力。

促进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

在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3个主城副中心的根底上,在浦东新区新增金桥、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推进张江、金桥、外高桥、市北、漕河泾等地区产业功能转型升级。

中心城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车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至2040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达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到达85%。加密北部、东部地区以及沿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网络。至204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提高到1.1km/km2以上,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到达60%以上。

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实现轨道交通覆盖,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主城区到达50%以上,新城城区到达40%以上。

在保存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根底上,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作为4个主要铁路客站,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推动周边机场共同支撑以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立。

规划布局大型适用机场,以中小型公务机起降效劳、航空产业配套为主要功能。规划布局假设干小型通用机场、宜城市管理、以及保障需求为主要功能,预留开展水上飞机功能的岸线配套条件。

至2040年,全市每十万人拥有8-10个美术馆及画廊、2个以上各类博物馆和5个以上大中型图书馆、完善市级综合性体育中心的布局和功能,至2040年,全市专业足球场数不少于5个。

整合提升中心城医疗卫生设施,加快建立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和浦东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加强医疗和高等教育设施对新城开展的支撑,每个新城至少有1处三级综合医院、1处三级专科医院、1所大学。加强杨浦、闵行等高校集聚区建立、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鼓励金融商务、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类型的高校或开放型大学和新城、城市副中心联动开展。

上海前滩滨江公园规划设计1案例总结 2基地分析

上海前滩滨江公园规划设计1案例总结 2基地分析 一、本文概述 介绍上海前滩滨江公园规划设计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出本文对其规划设计和基地分析的探讨。 二、项目概述 简要介绍上海前滩滨江公园的项目背景、位置、面积以及设计目标。 三、规划设计理念 详细介绍上海前滩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包括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娱乐和运动等方面。 四、基地分析 1、自然条件分析:分析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上海前滩滨江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滨临黄浦江,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场所。该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十分独特,地形复杂,包括江岸的陡峭斜坡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地。该地区水文条件优越,

黄浦江的水流速度和水量在季节性变化较大,对公园的设计和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方面,上海前滩滨江公园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寒冷,这种气候特点对于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各种树木、植被、鸟类和其他动物,这对于公园的生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基地分析: 在基地方面,前滩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周边环境。公园的规划设计团队对基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植被、生态等多个方面。 首先,地质方面,基地位于河漫滩和陡峭河岸的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确定了合适的基础设计和施工方法,保证了公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地形方面,基地地形复杂多变,既有陡峭的河岸,也有平缓的河漫滩。设计团队充分利用这一地形特点,规划设计了多层次的景观视廊,使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观。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

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8年第2期 上海2035有诸多亮点和突破。首先内容更全面。规划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国际化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同时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内容。另外,过去 的总规只是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而这一版上海总规谈到了区域协同和区域一体化。 其次思考更理性。新版总规提出了以前规划没有的底线约束,并且把生态放在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几个方面 的概括也非常具有创新性。同时,这版总规也贯彻了中央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的一些精神,与国 家大政方针有密切关系。 此外,编制方法更具示范性。编制规划前就对18个课题进行充分研究,针对一些城市问题提出总体发展思路,所以这轮总规无论是总体思路、编制方法、技术手段,还是“1+3”的规划成果、“开门办规划”公众参与方面,相比以前都有很大进步。同时这轮总规也不单单是上海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力量,还集合了同济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地调院等多方力量为 上海群策群力。 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人居会议提出“安全、健康、幸福、充满希望的城市”,我觉得这样的 城市才是满足老百姓基本要求的城市。上海2035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出绿地、轨道交 通网覆盖率,提出每个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都要通地铁,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但是总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公共政策,要结合两规融合,多 规合一,包括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同时实施措施也要仔细落实。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编制总规,上海2035在编制方式、规划前瞻性,以及城市弹性等方面都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启示。编制方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先要有一个对原有总规的 评估,然后对新一轮总规进行预评估,明确原来的规划里缺什么,应该补什么。另外,事先要 研究一些课题,将城市中出现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透彻以后再编制规划。编制规划的时候,先编 一版纲要很重要,从顶层设计看城市到底如何发展,帮助规划师理清思路。此外这轮上海总规 的公众参与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前瞻性方面,上海2035文本里写明立足2020、展望2035、梦圆2050,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想得更为长远,这也为各地规划院提供了一些经验。 有关城市的弹性、灵活性,一方面是韧性城市的推广,提升城市应对各种环境变化、自然 灾害的能力,包括贯彻住建部提出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另一方面是空间 上的“留白”,这是所有转型发展的城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人文之城”的建设角度,我对上海文化建设的下一步发展主要有3点建议。第一要培 育城市文化,包括培育城市居民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人”。上海已经有一些文化设施来培养 大家的艺术水平、艺术情操,但恐怕还要再大众化一点,需要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过去 上海具有多元的文化,但现在好多都没有了,比如京剧团、越剧团等,我们需要慢慢恢复上海 的特色,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民坚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进一步指明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为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一批现代化生活园区基本形成,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越江工程的建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决策。上海围绕建设交通工程、调整工业布局、改造危棚简屋地区三大重点,加快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步伐。一批展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中心城集聚、辐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郊区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上海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城市转向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以下简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翻开了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新的一页。 二是城市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上海坚决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心城“退二进三”,强化了中心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大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浦西外滩和浦东小陆家嘴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初步建成,一批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纷纷落户上海;第二产业从“调整中发展”到“发展中调整”,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大产业基地框架初步构筑,“1+3+9”国家级、市级工业区布局基本形成。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郊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三是枢纽型和功能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枢纽型、功能性设施建设快速提升。“三港两路”骨干工程相继建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和经济的辐射奠定了基础;以“申”字型高架道路、“半环加十字”的轨道交通、“三横三纵”地面主干道路为骨架的中心城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莘奉金、沪青平、外环线为先行的郊区高速公路网络初步构成,沪宁、沪杭、同三国道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外高桥电厂一期工程、吴淞煤气厂、长江引水、黄浦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外高桥集装箱码头等一大批功能性的重点骨干工程按规划相继建成,为上海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是城市环境大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万里、春申等一批大型居住新区相继建成,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90年代初的6.6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底的13.1平方米。一批电力、供水、排水、防汛、燃气、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市民居住配套设施明显完善,生活更加富足。 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以苏州河综合整治、清洁能源替代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苏州河干流黑臭基本消除,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绿化建设从美化城市为主转向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并重,以延中绿地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绿地相继建成,形成中心城绿化“环、楔、廊、园”全面建设的格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6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2.2%,并将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市都市计划1949年 上海因港设县、以商兴市。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在此后170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随之发生调整,逐渐形成今天的城市空间格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在完善城市功能、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各项建设、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版的总体规划也逐渐形成长期坚守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控制和疏解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坚持形成“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结构;坚持市区更新与新城建设并举的策略。本期主要介绍上海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图片来源:网络)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战后重建和复兴,巩固和发展上海在全国的作用,上海市政府设立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都市计划前后共编制三稿,其中,“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是上海结束100年租界历史之后,首次编制的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是中国大城市编制的第一部现代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明确由工务局负责都市计划工作,在1946-1949年期间完成三稿都市计划方案。民国35年(1946年)1月设立技术顾问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了都市计划小组。在编制都市计划中,发挥当时一些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工程师的才智,采用了“有机疏散”、“快速干道”和“区

域规划”等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拟成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8月,正式成立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市政府明确市界以外地带不再考虑,经过研究修改,于民国37年2月编制了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解放初上海又刊印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现存的成果有《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报告记录汇订本》(包括初稿、二稿和会议记录初集、二集),《上海市都市计划总图三稿初期草案说明》(即三稿)。1950年7月经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准,特予刊印三稿。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方案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方案整理稿 上海的城建素来具有"围海造地"的传统。继去年南汇成功并入浦东新区后,位于 南汇最南端的临港新城在历经7年的围海造地和开疆拓土后 空出世。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顾晓鸣处获悉,临港新城的城市定位规划方案已经出炉--通过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筹)和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 限公司、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合作,临港新城将实施人类全景健康计划,以 ,未来,将把上海三大低碳示范区之一临港新城打造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 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出炉 自2009年下半年南汇区并入浦东行政区划后,成立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管委会(筹)。临港新城地处东海和杭州湾的交汇处,是一座毗邻东海之滨的海港之城,沿着东海大桥继续前行,可以到达洋山港深水港区。 伴随着上海最后一块风水宝地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全球首个"世界健康之都"出炉,一个全面优先服务大众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人类全景健康计划"逐渐浮出水面,即以优先服务大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范围涵盖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以及城市在发展中的相关环节。这是临港主城区为发展成为低碳、生态的宜居新城而引进的一项促进城区可持续健康发展项目。 据顾晓鸣主任介绍,该计划包括清洁与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康与营养的饮食标准、现代化的废弃物处理系统、残障人士的优先服务保障、现代化的社区医疗健保体系、大众互信机制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诸多方面将构成以健康为特色"形象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宽带城市健康圈指以"宽带"形式来连接健康体系的均衡发展,以及在城市发展中伴随多项"健康元素"的有机融合。

据合作方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唐院长介绍,"虽然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享受,但是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造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的致命因素,所以城市的发展方向上反映出强烈的需要改变的呼声。临港新城是第一个宣布打造这个计划的城市,这也是未来整个世界的大趋势,无疑使在该城市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更具有优越的幸福感和享受更高性价比的生活。这个计划的落实和实施,在人类发展史和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今天的努力都是未来的更多的健康。" 临港新城的产业发展以打造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构筑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服务基地为主要目标,体现国家战略,上海优势,世界水平。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不断集聚。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国家战略,积极依托上海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临港新城综合交通汇聚的区位优势、物流服务齐全的功能优势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国家级船舶工业配套基地落地的政策优势,选择具有发展基础、技术优势、市场前景、事关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按照联合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和延长产业链,培育并形成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目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配套产业等五大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实现了上海在若干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临港物流园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工码头岸线、专用铁路等设施功能,加快建设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同时,以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国际采购、保税加工为特征的国际航运物流业也在快速发展。此外,还启动了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建设,将进一步把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此外,航空产业园落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启动建设

上海外滩的城市规划方案

上海外滩的城市规划方案 引言 上海外滩,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地标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其迷人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繁华的商业氛围使其成为上海的骄傲。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外滩的规划也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现代化和宜居化的需求。本文将探讨上海外滩的城市规划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可行的蓝图,为外滩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形成背景 外滩地区原本是上海的商业中心,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新兴商业区的兴起,外滩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此外,外滩旧建筑的老化和交通拥堵问题也导致其不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重新规划外滩区域成为当务之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规划目标 1. 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具有现代感和独特风格的建筑群,使外滩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2. 完善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布局,改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区域的可达性。 3. 增加绿地面积:建设更多的公园和花园,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4. 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商业机构和投资,激活外滩的商业活力。规划内容 建设现代化建筑 为了提升外滩的城市形象,我们将建设一系列以创新设计和独特建筑风格为特点的现代化建筑。这些建筑将与现有的历史建筑相融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空间。同时,为了保持外滩的独特性,我们将限制建筑的高度,以确保建筑与区域环境的谐调。 优化交通布局 为解决外滩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我们计划建设一条环绕外滩区域的地铁线路。该地铁线将与现有的地铁网络相连,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非机动车的支持,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增加绿地面积 为了提高外滩区域的居住品质,我们将增加绿地面积。在规划中,我们将保留原有的公园和花园,并建设更多的休闲场所。这些绿化空间将提供人们的放松和娱乐活动,为外滩增添一份宜居氛围。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居民参与园艺活动,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概要 规划地位和作用 | 规划期限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指导思想 | 城市性质 | 城市发展规模 |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方向 | 产业发展规划 | 对外交通规划 | 市域交通规划 | 环境景观规划 |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 住宅发展规划 |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 近期建设规划 | 规划实施对策 规划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 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 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 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 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规划立 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 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 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 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向 21世纪,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 (2)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5)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体系等建设。

划重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发布!卓越的上海什么样?

划重点!《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发布! 卓越的上海什么样? 刚刚,经过五年多酝酿筹备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正式发布,它将引领上海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规划明确了—— 上海的城市性质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 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 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通过“创新、人文、生态”三个分目标,深化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内涵,充分体现创新对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引领,突显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和城市特色魅力。 新总规全文180页哪些“干货”尤其值得关注?四条底线,探索超大城市转型路径上海市区位图 “上海2035”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根红线贯彻始终。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了解到,“上海2035”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发生了一些转变。首先,由注重经济导向,转变为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上海2035”在目标定位上,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将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旅游等不同人群对于城市发展的愿景,真正反映和具体落实到规划中。在实施策略上,积极适应未来生活方式转变趋势,更加强调“社区”这一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的建设,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组织紧凑复合的社区网络,促进生活、就业、休闲相互融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其次,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2035”转变了规划的思维方式,明确上海的城市发展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守土地、人口、环境、安全四条底线,实现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转型路径,力争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人口规模方面,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至2035年常驻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在常住人口基础上,以实际服务人口需求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对服务人口的基本保障能力。城市住房养老、基础教育、体育、绿地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常住人口需求为主。水、能源、安全、交通等设施需要满足实际服务人口的需求,规划考虑在常住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摘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主要内容。上 海市是中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面临着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 程加快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挑战。为了推动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和优化 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这份规划。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功能是本规划 的重点。 第一部分:背景 上海市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近年来,随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上海市政府决定制定一份长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规划目标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 城市。具体目标包括: 1. 人口控制目标: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2035年不超过3000万。

2. 经济发展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上海市经济由产业链延伸向产业网络转变。 3. 环境保护目标:通过提高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上海市的自然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 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加强核心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和郊县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2. 人口分布调控:通过引导人口向远郊区域和城市副中心转移,减缓核心城区人口压力。 3.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网络,提升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输能力。 4. 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推动旧城区、老工业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6.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四部分:实施与监测

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2)

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2) 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规划 摘要: 文化规划是关于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的创新,城市是历史的缩影,城市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凝聚点,它体现城市的个体,是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趋同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文化作用已成为当今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在一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规划不能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需要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加大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规划,可以让一座城市具有灵动而深厚的韵律感,它强调将文化思维贯穿于城市创新转型的全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规划与政策;把文化资源置于创新转型实践的中心来整合、培植城市的各种资源。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等诸因素的综合实体,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长期历史演化、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城市规划是依据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其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它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保证城市正常经营活动和实现城市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全面、综合手段,它设计并指导城市空间和谐地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主要指狭义城市文化,它是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是城市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

上海2035规划

上海2035规划 国务院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这将为上海未来二 十年的城市发展指引道路。 实际上,这总体规划版本是基于之前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稿》。目前国务院 批复了总体规划,但是各种规划细节有待确定。 因此,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几大悬念,依然有待揭晓。 第一个悬念: 上海主城区究竟有多大 上海的主城区原则是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临街外环线的主城片区。关于主城片区,肯定是包括了吴淞、川沙、莘庄、虹桥四个片区,但是其他地区是否包括,之前的定义都是模糊的。 上海城市的格局,在这张图上有所体现。 因此,几个地区是否为主城区是有悬念的,它们是: 图中分为了深粉色和浅粉色的部分,深粉色的部分就是主城区,浅粉色的部分,究竟算不算主城区有待商议。 嘉定区的江桥南翔松江区的九亭、新桥、泗泾、洞泾闵行区的浦江、浦锦浦东新 区的周浦、康桥、合庆、曹路 第二个悬念: 上海的郊区城市是七个,还是五个

在前面十年的规划设计中,上海的郊区新城一直是七个:临港、松江、青浦、嘉定、南桥、金山、城桥。但是在最近的一版规划中,新城变成了前五个,金山滨海和崇明城桥变成了“核心镇”。 上海城乡体系规划如图所示。

图:・生般 一,]际!S 例-模训 02中心「上_尊心版吞 出『 匚二烟也 ijm --i tin F[WTR»--- ■雌鼻 上海市域城乡悻系规划图 图中金山滨海和崇明城桥表示的形式相同,比新城要小一些。

当金山滨海和崇明城桥被降格为“核心镇”的时候,很多人是表示不解的:崇明城桥降格有理有据但金山城区与奉贤南桥的差别甚小却与崇明城桥差别较大,如此分类有待商榷。 因此,这里的悬念可以简化为,金山城区,最后定位究竟是新城,还是(低一级)的核心镇。 第三个悬念: 东岸填海,有没有大手笔 上海沿海的海岸线一直在扩展,实际上上海临港地区的土地就是在淤积土地上增加出来的。现在每年淤积的泥沙让上海土地变大,这对于土地不大的上海市一个契机。因此一个悬念就是:上海东侧每年增加的土地,有没有大手笔的建设计划?上海的土地利用如图所示。

上海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建筑规划方案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运输、科技创新和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建筑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方案。 首先,上海的建筑规划应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海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如外滩、豫园等。这些建筑代表了上海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专门的区域来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这些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其次,上海的建筑规划应注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应注重建筑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规划。例如,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加大城市绿化的力度,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的面积;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景观规划,使城市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此外,上海的建筑规划还应注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汽车的普及,上海的交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为了解决拥堵问题,应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来改善交通状况。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交通干道的规划和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频率;同时也需要加强步行和骑行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私人汽车。 最后,上海的建筑规划还应注重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服务水平。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上海需要改善城市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的商业、住宅、教育、医疗、运动等设施的布局。同时,还需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包括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方面的设施。 综上所述,上海的建筑规划需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服务水平。只有这样,上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成为一个更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

城市规划案例上海杨浦区江湾五角场

城市规划案例上海杨浦区江湾五角场 上海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是上海市的一个重要城市规划案例。江湾五角 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曾经是上海市为数不多的工业基地之一,但近 年来通过城市规划和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市新的商贸、文化和居住中心。 江湾五角场的城市规划在2000年开始,经过了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将江湾五角场打造成为一个以商业 和文化为主导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注重提升居住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在商业方面,江湾五角场已经建成了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和高 层写字楼,成为上海市的购物和商务中心之一、其中五角场商业街是最有 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格,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商业 设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商家。另外,规划中还注重了绿色环保,建设 了多个公园和绿地,提供给市民和游客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文化方面,江湾五角场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推动文化创意 产业的发展。五角场历史文化风景区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如五角场图书馆、江湾体育馆等,这些建筑不仅本身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上海 市的历史记忆。此外,规划中还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街区等,吸引 了众多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发展。 在居住环境方面,江湾五角场注重提升住宅区的品质和便利性。规划 中建设了多个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注重绿景和人居环境的打造。此外,规 划中也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的问题,建设了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方便 市民出行。

总的来说,江湾五角场的城市规划案例成功地将一个工业基地转变为商业、文化和居住中心。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高品质的商业和住宅区,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江湾五角场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区。随着城市规划继续发展,江湾五角场将继续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生活、工作和旅游。

上海2035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 2014年5月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三年多以来,规划编制过程全面体现了“开门做规划”的特点,国家有关部委全过程指导规划编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长三角区域相关省市、上海市人大、市政协、市区两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全面参与,广大市民通过微信、互联网、来信来访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热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来自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与了规划重大战略研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规划发布 2018年01月04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正式公布! 规划概述 “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规划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16个城市副中心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 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

上海市九年级探究报告范文

上海市九年级探究报告范文 随着九年级学业的结束,我所在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关于上海市的探究报告。我们小组选择了研究上海市的交通状况与城市规划,以下是我们的探究成果。 我们了解到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交通状况备受关注。我们对上海市的地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上海地铁是全球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拥有多条地铁线路贯穿全市。通过地铁,上海市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地方。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上海市的公交系统发达,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公交车是上海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研究了上海市的城市规划。上海市是一个现代化城市,拥有许多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我们了解到上海市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厦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上海市的地标,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除了建筑,我们还研究了上海市的公园和绿地。上海市有很多美丽的公园和绿地,如人民公园、世纪公园等。这些公园为上海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缓解城市压力的重要场所。 我们还了解到上海市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上海市实行了严格的交通管理制度,包括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这些措施有效地规范了上海市的交通秩序,保障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我们也了解到上

海市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上海市的交通状况和环境质量。 我们对上海市的交通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建议。我们认为上海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度,鼓励更多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加强对私家车的管理,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通过这次探究报告,我们对上海市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认识到上海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其交通状况与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也意识到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希望我们的探究报告能够为上海市的交通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上海临港区战略规划报告

上海临港区战略规划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专家: 我写这份报告是为了对上海临港区的战略规划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上海临港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具备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上海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对于上海临港区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将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建立具体的战略规划,以指导上海临港区的未来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上海临港区的发展目标。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上海市的整体发展要求,在上海临港区的发展目标方面,我们建议在未来五年内,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GDP增速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推 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领军区。 其次,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明确上海临港区的发展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建议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吸引和培养相关企业和人才。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区域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再次,为了实施这些战略规划,我们需要明确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措施。在吸引人才方面,应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在企业发展方面,应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在进一步完善上海临港区的规划和发展中,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测和评估相关项目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上海临港区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将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发展目标、抓住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上海临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谢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关注!上海临港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具备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是上海市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腹地。在临港区战略规划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临港区位处上海市东部沿海,并且拥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文化等产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doc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 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纲要解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解读 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将不超过40分钟。 根据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下称《上海2040》),常住人口规模在2500万左右。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万人。 其中对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提出了负增长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战略留白空间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盖率25%以上、对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覆盖率100%。 沪将构建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将有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2个核心镇中心。浦东新增金桥、张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联轨交网络 《上海2040》提出构建八射八联轨道交通市域线网络,形成8条主城区联系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的射线,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枢纽之间的轨道出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上海将基本实现对10万人以上的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的全覆盖,主城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面积、人口、岗位比例分别达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区分别达到40%、50%、50%以上。 根据规划,上海将加密北部、东部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

在中环附近预留城市轨道环线,增强沿黄浦江等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交通服务功能,确保张江、金桥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条轨道交通线路直接服务。通过射线加强新城与主城区、重要交通枢纽之间长距离、大中运量的联系,新城与主城区之间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新城、新市镇内部及以中低运量的局域线、常规公交为主要依托,实现30-40分钟公交可达。 根据《上海2040》,上海将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并控制轨道快线,加强浦东枢纽和虹桥枢纽的快速联系。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全面构建地面公交专用道系统,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观光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水平,城区干线公交线路平均运营速度不低于20公里/小时,营造安全舒适的运行环境。 《上海2040》提出将增加公交和非机动车专用路权分配,建立公交专用道和非机动车通道网络。逐步恢复禁行道路的非机动车通行权,提高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同时,通过制定分区静态交通政策,适当满足新城、新市镇的停车供应,严格控制主城区停车供应,继续加强车辆拥有和使用管理,主城区个体机动化交通出行比重降低到18%以下。 建更多自行车+停车设施 上海市规土局副局长徐毅松表示,未来将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模式,在既有市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基础上,构建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中运量及常规公交和多元辅助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达到3个1000公里,即市域铁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轻轨)以及中运量系统(现代有轨电车、胶轮系统等)各1000公里。提供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服务,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重达到4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 《上海2040》还提出致力于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等空间,综合设置社区行政管理、文体教育、康体医疗、福利关怀、商业服务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激发社区空间活力。同时,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驳通道的建设,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