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生儿呼吸道管理课件

新生儿呼吸道管理课件

新生儿呼吸道管理课件
新生儿呼吸道管理课件

新生儿氧疗的呼吸管理及人工呼吸机监测技术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鼻吸气位),也可侧卧位,防止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并做好患儿的翻身、拍背、湿化气道及吸痰的工作.

2如有肺不张形成,应减少患儿侧卧位时间。俯卧位使肺膨胀增加,有利于分泌物排出而大大增加通气。

○1.吸痰的指征

听诊有痰鸣音;患儿烦躁、呼吸困难或P a O2及T c S O2降低或不稳定;

根据痰液情况决定吸痰频率。一般每4h一次,必要时每2h一次。不提倡定时吸痰,因为过多的吸痰刺激呼吸道黏膜,反而使分泌物增加。做到有痰及时吸出,并吸彻底。

○2.拍背及湿化

拍背及湿化是达到有效吸痰前的必须步骤。通过翻身拍背产生的震动,使痰液与气道管壁松脱,有利于痰液吸出;而湿化有利于痰液稀释,更容易由支气管排出,易于吸出。

对于气道分泌物多者,给予雾化吸入及拍背吸痰4-6次/天;对于气管插管的患儿,如痰液粘稠,可在吸痰前先注入生理盐水0.5-1m l,用复苏气囊加压6-8次,使分泌物稀释然后吸出。

拍背方法:

一人固定导管,另一人一手托患儿头部,一手掌中空,手指弯曲,拇指并拢,用腕力有节奏地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叩背。频率120-180次/分,每个部位叩击1-2分钟。但新生儿有肺出血、颅内出血及H I E进展期,肺透明膜高峰期则不宜拍背。

胸壁挤压吸痰法

胸壁挤压吸痰法源于腹部冲击法,是护士两手掌托住新生儿的两侧背部,双手大拇指放置在新生儿的双侧胸壁肋缘外侧部,并沿肋缘外侧向肺门处挤压,将胸腔气管内的分泌物向上移动;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新生儿肋骨骨折。

3.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导管直径的2/3

4.负压调节

5.提高对吸痰的耐受性

6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儿的反应

二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

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1)与患儿接触的物品,包括暖箱、雾化器、管道、监护仪、呼吸机等均严格消毒后使用;2)护理人员每次接触患儿前均须洗手;3)吸氧采用一次性输氧装置;4)机械通气的患儿:呼吸机过滤网每日清洗,管道中冷凝水及时消毒并倒掉,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2次,严格消-洗-消原则,达到灭菌效果。

2做好基础护理:做好眼部、脐部、臀部、口腔及皮肤皱褶处的护理,每天2次。尤其重视口腔护理,防止致病菌下行,引起肺部感染。此外,减少使用胶带、卷尺、导线和眼罩,认真保护骨突起部位的皮肤。

三、新生儿人工气道呼吸道管理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采用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30m i n-1h 记录1次。注意观察神志、面色、周围循环,如有发绀、出汗、摇头等变化时,应注意气道是否有痰或呼吸机是否发生故障,若有应及时处理。

每2小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双侧胸廓起伏一致,低年资的护士可由医生听诊。

(二)呼吸机的管理

1.正确调整参数

医护人员正确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记录目前调至参数时间并签名。以便正确的评估初始通气的有效性。

2.保持管道通畅

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各接口连接紧密无脱落。若呼吸机回路管道扭曲、折叠、堵塞等,均可导致呼吸道阻力增高,影响通气。可出现低压报警或PIP突然下降,同样影响通气。患儿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加快、人-机对抗、TcSO2降低,注意观察管道,有水及时处理。

3.气道湿化与加温

呼吸机湿化液每日在500-1000ml,水温保持32-36℃.避免气道受冷空气的刺激引起痉挛,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纤毛活动减弱,甚至痰液、血渍形成痰痂、血痂不易吸出。湿化疗法是机械通气中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加热湿化是一种国内外公认的效果确切的方法。

(三)气管插管的护理

保证气管导管的正确位置由于新生儿气管插管短,末端常位于气管隆突位置;新生儿体位改变可导致气管导管位置的改变。

因此,需要对不同体位的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深度变化有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密切观察双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

插管完毕后,立即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判断导管

是否在气管内,做好深度标记。每班检查插管深度,固定导管应减少周围皮肤粘膜损伤,选择有效的导管固定方法,每日将导管移向口角的一侧,减少导管对牙齿、口腔粘膜和舌的压迫。

(四)呼吸道的护理

1.正确的吸痰方法

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只需1人操作,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防止痰阻,减轻护理工作量。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应用可避免肺泡萎缩,尤其是肺未成熟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

开放式吸痰:优点是吸痰彻底,便于观察痰液性状;但易引起缺氧和交叉感染。需2人操作。

开放式吸痰方法:

每次吸痰前先滴入N S,再接呼吸机通气1-2m i n吸痰,根据患儿体重不同滴入

0.5-1m l,每次吸痰选用合适的面罩由腋中线呈扇形叩背。吸痰者右手戴无菌手套

后持吸痰管,左手持吸痰管开关部分;助手使用气囊加压呼吸、气道湿化、翻身、拍背、震颤及分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接口。在无负压的情况下轻轻插入,达到一定深度一边轻轻的旋转,一边慢慢的退出,遇到分泌物是稍作停留,切记上下抽吸。如一次吸引不尽,可用复苏气囊加压呼吸,直至皮肤转红,心率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大于95%时再吸。

有研究认为吸痰时的负压应随吸痰插入深度调节,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

在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吸痰管插入深度

在机械通气初期的患儿宜进行声部吸痰,这样可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呼吸道保持通畅。亦有研究表明,深部吸引易引起组织损伤、炎性反应以及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故适宜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应按cm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长度再延长1cm为宜,或将吸痰管从胸骨角上2-3cm测量至气管插管或套管在体外开口端的长度。

3.适时的吸痰

提倡必要时吸痰。有研究表明,适时吸痰可以有效减少吸痰频率,减少呼吸道粘膜的刺激,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适时吸痰的时间:1)患儿咳嗽、频繁呛咳或有憋气时;2)在患儿胸部或床旁可闻及痰鸣音;3)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4)氧分压或SO2突然降低时;5)根据上次吸痰的痰液量、时间判断。

(五)口腔护理

对于机械通气者,口腔处于长期开放状态,容易使患儿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腔自净作用和局部粘膜的抵抗力下降。国外有关调查表明,72%护士为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次数为5次/日,甚至更多。必要时以制霉菌素每日涂2-3次,预防鹅口疮的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以浸湿固定插管的胶布引起松动,要求1-2天更换1次。

(六)预防并发症

机械通气患儿,由于气道分泌物的增多容易发生阻塞性肺不张。每次吸痰时要更换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结合X线检查,给予相应卧位,起到排痰作用。有文献报道,10-20%机械通气患者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防止感染,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防止误吸。

(完整版)新生儿病房管理措施

新生儿病房管理标准 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室内每日常规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者,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上岗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新生儿病室谢绝参观,新生病儿家属应按规定入室探视,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连续三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抢救。 8.新生儿病室内的器械、物品均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由责任护师负责管理本组病人的日常护理、治疗及抢救工作。 一、二、三、按监护指征入室,各项生命征要求逐项测量并记录入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路,提供生命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数据。对病人进行昼夜24 小时床边监护,根据病情进行体温、心率、呼吸及血压监护。 四、每天晨间护理进行每位患儿的擦澡、更衣、换尿布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按时喂奶并记录情况。(每次喂奶结束后将奶瓶清洗干净并浸泡,以备消毒。) 五、按规定的时间及时,准确地记录病情变化及用药处理情况,突发情况随时记录,严格“三查”、“七对”,对手标上的床号、姓名、性别给药。 六、使用氧气者每天更换湿化水一次;使用暖箱者每天用1:250 含氯溶液擦洗暖箱一次,随时保持清洁同时更换湿化水。 七、保持监护仪整齐、清洁、舒适、安静、保持适宜的温度,定时开窗通风,每天2 次,每次20 分钟(10am、4pm),使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八、监护室内的一切物品、仪器、药物均定位放置、专人保管、定时检查、消毒、维修、保养,各班要严格检查、清点、记录,保证紧急使用。吸痰管、吸痰杯随时更换送消毒备用。 九、书写本组病人的交班报告,准备与上夜班护士交班。 十、每班交、接班护士进行逐个患儿的床头交接,包括监护仪参数、输液速度、患儿的情况等。 十一、患儿离开监护室时,必须由当班护士陪送交班,查对手标后解去手标,并与有关责任护师交班;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本病室死亡的患儿由本病室的护士护理。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一.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1. 鼻孔小,是6个月内的主要呼吸通道; 2. 舌相对大,喉相对小,位置高; 3. 会厌短,常呈Ω形或U形; 4. 环状软骨是小儿喉的最狭窄处; 5. 3个月以下婴儿的气管短,平均长度仅5.7cm; 6. 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在4~6岁时达最大形状; 7. 头大,颈短; 8. 氧耗增加和氧储蓄低; 9. 面罩通气容易胃扩张,易反流误吸、FRC、肺顺应性易下降; 10.心动过缓是对缺氧的主要反应,心率是心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麻醉的加深,维持上呼吸道开放的肌肉逐渐松弛,咽气道易塌陷,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11.小儿呼吸道开放活动的调节。 二. 面罩通气 1. 选择适合于小儿面部形状、死腔量最小的面罩 透明面罩:最常用,小儿不易惊恐,可观察患儿口鼻部情况; Rendell-Baker面罩:形状符合小儿的面部轮廓,无效腔量较小,但没有充气密闭圈; Laerdal面罩:质地柔软的硅橡胶面罩,密闭性较好,能进行煮沸和高压蒸气消毒。 2. 面罩通气的操作要点: ①正确放置面罩: ②手法: 3. 面罩通气时的监测 —监测呼吸音或呼吸运动 —监测P ET CO2波形 —监测呼吸囊的运动 4.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 —小儿常选用Guedel和Berman口咽通气道。 注意点: 在插入口咽通气道前应达满意的麻醉深度;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长度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三. 气管内插管 1. 插管前器械和物品准备 气管插管基本器械的准备 预氧和通气器械 1. 麻醉机或通气装置的准备 2. 准备小、中、大号面罩 3. 准备小、中、大号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气管导管及相关物品 4. 准备小、中、大三根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 5. 准备柔韧的插管芯(大小各一) 6. 准备润滑剂(最好含局麻药) 7. 喷雾器(含局麻药) 8. 准备注气注射器 喉镜操作相关设备 9. 打开吸引器,并连续硬质 10. 插管钳 11. 光源正常的1#、2#、3#Miller喉镜片,新生儿应准备直喉镜片 12. 置病人头部呈“嗅物位”的枕头或薄垫 固定气管导管所需的物品 13. 胶布(布质或丝质为好,不用纸质)或固定带 14. 牙垫(大、小) 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所需的器械 15. 听诊器 16. P ET CO2监测仪 17. 脉搏氧饱和度仪 2. 喉镜检查 ①保持头的正确位置:6岁以下小儿头置于水平位,以头圈固定,由于这种年龄组小儿喉头位置高,如有必要可在环状软骨上加压,以更好地暴露声门。 6岁以上小儿,头置于小枕头上轻度屈曲颈椎,可改善插管角度和更好地显示声门。 ②仔细检查牙齿:因许多儿童开始更换乳牙,在喉镜检查必须注意,在插管时用大拇指推开嘴唇,对牙齿不施加任何压力。术前如发现有明显松动的牙齿,需向其家长说明拔掉松动牙齿能保证小孩在麻醉中的安全,拔出的牙齿在术后归还给家长。 ③在婴幼儿和儿童

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道管理

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道管理 发表时间:2011-10-13T10:56:46.8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21期供稿作者:段长虹 [导读] 规范化的呼吸系统管理是病儿康复的重要因素。 段长虹(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4531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02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将于婴幼儿时期进行手术治疗。心脏直视手术后的婴幼儿返回重症病房时,大都保留气管插管。继续在重症病房内施行一段时间辅助呼吸。所以,规范化的呼吸系统管理是病儿康复的重要因素。 1 临床资料 我科重症病房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9月共施行小儿先天性心脏手术251例:男137例,女114例,年龄8个月至5岁,平均2.7±1.9岁,体重 8kg~25kg,平均16.5±7.6kg。其中经口气管插管56例,气管插管时间3h~42h,平均8.6±6.3h;经鼻气管插管19例,气管插管时间 5h-73h,平均12.5±8.3h。 2 呼吸机管理 2.1选择合适呼吸机选择定容、定压持恒流的呼吸机,合理使用呼吸机,维持良好通气功能,预防缺氧发生。 2.2呼吸机参数设置 2.2.1呼吸方式采用容量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控制+PEEP,以及SIMV+压力支持+PEEP。 2.2.2吸入氧浓度(FIO2):术后回重症病房时,氧浓度给予80%,30分钟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常规术后为45%,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为60%。 2.2.3潮气量(VT):容量控制或SIMV时的VT为体重(kg)×(8~12)=ml数。压力控制时,调整吸气压力(10~20cmH2O)以达到上述潮气量数值。 2.2.4呼吸机频率(RR):体重10~20kg,20次/分;>20kg 15~20次/分。 2.2.5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为0~5cmH2O,必要时可高达6~10cmH2O。 2.2.6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I:E)=1:1.5~2.5。 2.3呼吸监测:患儿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定期查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若PaCO2>45mmHg说明通气不良,应(1)加大潮气量;(2)增加呼吸频率;(3)减少死腔。若PaCO2<30mmHg,说明通气过度,则应(1)减少潮气量;(2)减少呼吸频率;(3)增加死腔。 3 呼吸机辅助阶段 3.1气管插管的固定由于小儿气管插管内径2.5~3.0mm,自主呼吸时阻力显著增大。经鼻插管较易固定,易于保持口腔清洁,保留时间长。但由于小儿气管狭窄、短小,更易发生插管脱出,堵塞,过深则滑入一侧支气管,发生窒息或一侧肺不张。所以,常规用胶带固定[1],将气管插管牢固地加以固定,各班认真交接插管在门齿的长度及固定状况。插管在口腔外段不宜过长,除有可能回折弯曲而引起窒息外,还增加了死腔量[2]。 3.2气管内吸痰严格掌握吸痰指征:(1)听诊时闻及痰鸣音;(2)翻身时适时吸痰;(3)根据SPO2监测适时吸痰;(4)根据呼吸机压力报警适时吸痰;(5)根据咳嗽症状适时吸痰;(6)气囊放气减压前吸痰[3]。吸痰时由二人操作,吸痰前后吸纯氧2分钟。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必须小于插管内径的1/2,吸引时间要<15秒。如果痰液粘稠,则可注入生理盐水加盐酸氨溴索 30mg进行稀释。每次注入0.5~1ml。小儿吸痰负压应控制在10.7~20kPa以下。年龄越小,所需负压越小。压力过低,痰液吸不干净,增加患儿痛苦;压力过高,会导致严重的气道损伤,肺不张和低氧血症。吸痰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心率,如心率过快或突然减慢出现紫绀,应立即停止吸引。给予纯氧进行辅助呼吸,以防缺氧及肺膨胀不全。 3.3气囊管理气囊每4h放气1次,每次10~15分钟,以减少气囊对气道粘膜的压迫。气囊放气前应充分清除口腔和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止分泌物误入气道,加重和诱发呼吸道感染。分泌物较多时,先把吸管插入气管插管,助手协助气囊放气的同时,给予负压吸引,可及时清理误入气道的鼻腔分泌物。 3.4有效的镇静由于患儿年龄小,反应敏感,耐受性差。麻醉清醒后易烦躁,不合作。因此术后带有气管插管的患儿要达到一定的镇静水平,以增强患儿的舒适度及机械通气的安全感,降低氧耗量及焦虑反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选用适当的镇静剂、止痛剂和肌松剂。还应注意的是患儿出现烦躁时,应先分析原因,排除危险因素后,才考虑给予药物应用。在准备撤机拔管前6h,停止应用镇静剂,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剂及肌松剂。 3.5呼吸道湿化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粘膜纤毛运动障碍,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同时体外循环本身疾病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呼吸功能损伤加重。故婴幼儿的呼吸道梗阻,主要是分泌物堵塞和粘膜肿胀,而不是支气管痉挛[4]。因此,适宜的气道湿化是呼吸功能恢复重要的措施。必须使用加温加湿装置。吸入气体温度控制在32~34℃为宜,吸入温热的气体,可以减轻对患者气道粘膜的刺激,减少支气管痉挛,防止气道内分泌物沉积及形成痰痂。 3.6加强胸部体疗翻身叩背是预防肺不张,改善循环,促进肺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甩动手腕,由外向内由肺叶边缘向肺门方向叩击。术后48h以内或已有肺不张时,应每2~4h翻身拍背1次。也可扶起来叩拍背部或用振动排痰机以促进排痰。 3.7抗生素应用为防止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的感染,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病情需要时可延长使用时间。 3.8严密观察肺部情况 3.8.1胸部X线检查术后常规进行床旁X线胸片检查,以后每天定时或根据需要拍摄胸片。在正常情况下,肺野清晰,胸腔无积液积气,纵隔及心影不大,气管插管位于气管隆脊上2~3cm。 3.8.2肺部听诊正常情况下,双肺呼吸音清晰、对称。肺部呼吸音减弱的常见原因有:疼痛使呼吸受限,呼吸肌麻痹、支气管堵塞、肺不张、肺淤血、肺炎、胸水、气胸、气管内插管位置不合适等。湿性啰音可见于肺水肿和肺部感染,干性啰音多发生在气道狭窄哮喘时。哮鸣音多由痰液刺激气道痉挛所引起。呼吸音一侧有一侧无,为气管插管插入过深进入一侧支气管所致。对于异常呼吸音详细记录,

小儿气道管理

小儿气道的管理福建省立医院NICU 刘宁宁

主要内容 ?一、小儿气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二、小儿气道的评估 ?三、人工气道管理

解剖特点 ? 1、头、颈:头大颈短,颈部肌肉发育不全,体位不当可阻 塞呼吸道。 ? 2、鼻:鼻孔较狭窄,是6个月内小儿的主要呼吸通道,且 易被分泌物、粘膜水肿、血液 或者不适宜的面罩所阻塞。 ? 3、舌、咽:口小舌大,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

? 4.喉:新生儿、婴儿喉头位置较高,声门位于颈3~4平面,气管插管时可压喉头以便暴露喉部。婴儿会厌长而硬,呈"U"型,且向前移位,挡住视线,造成声门显露困难,通常用直喉镜片将会厌挑起易暴露声门。由于小儿喉腔狭小呈漏斗形(最狭窄的部位在环状软骨水平,即声门下区),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易发生喉水肿。当导管通过声门遇有阻力时,不能过度用力,而应改用细一号导管,以免损伤气管,导致气道狭窄。 ?5、气管:新生儿总气管长度约4~5cm,内径4~5mm,气管长度随身高增加而增长。气管分叉位置较高,新生儿位于3~4 胸椎(成人在第5 胸椎下缘)。 ? 3 岁以下小儿双侧主支气管与气管的成角基本相等,与成人相比,行气管内插管导管插入过深或异物进入时,进入左或右侧主支气管的几率接近。

6、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新生儿肺泡数只相当于成人的8%,单 位体重的肺泡表面积为成人的1/3,但其代谢率约为成人的两倍,因此新生儿呼吸储备有限。肺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也易蔓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炎。由于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不足,可引起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

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发表时间:2010-11-02T14:17:41.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黄锦芳[导读] 拔管时常规给予地塞米松,防止喉头水肿,半小时后复查血气给予面罩吸氧。调节氧流量,进行呼吸道湿化。黄锦芳(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广西桂林 541002)【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32-02 【摘要】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关键词】婴幼儿体外循环呼吸道护理 随着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就诊和选择手术的年龄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低体重化。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1],再加之体外循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因此对这类患儿进行全面细致的呼吸管理,在术后监护中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5月收治体外循环患者208例,男118例,女90例,年龄72天~25个月。平均10.13±2.09月,体重4.5~10kg,平均7.05±0.69kg。109例术前均有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伴心功能不全者6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高压,其中中~重度肺高压59例,34例患儿伴有紫绀。术后ICU监护时间2~21天,平均6.03±3.85天,呼吸机辅助时间18~216h,平均40.67±32.58h。全组婴幼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后常规经口鼻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经上述方法进行呼吸道管理,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3例,其余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护理患儿术后未醒回监护室,正确连接呼吸机,牢固固定气管插管,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摄床头X线胸片,常规监测动脉血气及电解质、末梢血氧饱和度。以后根据情况1~2天摄X线胸片1次。术后必要时从插管内吸痰,对机械通气的患儿必须保持安静,需放置约束带约束。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严格采用无菌操作,吸痰管选用气管插管直径的1/2~1/3,一次一管,吸痰时间每次小于15s,如痰液黏稠注入生理盐水,如果肺部感染严重则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 U,每次注入0.5~1ml,然后吸尽痰液,吸痰前后用呼吸皮囊加压数次,避免缺氧。吸痰时,吸痰管在无负压状态进入气管插管内,深度适宜[2],然后,缓慢退出,启动负压。根据肺部听诊情况,决定吸痰次数。但每次吸痰必须有效,带机时间较长的患儿要定时侧卧位,以利痰液引流。 2.3术后机械通气时的舒适护理 2.3.1舒适环境的管理监护室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安静,室温、湿度适宜,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2.3.2舒适的体位机械通气时患者应以去枕平卧或床头高10°~15°左右的斜坡卧位,也可以为侧卧位,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并每1~2h 转动头部,变换导管压迫点,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 2.4拔管的护理回ICU先吸入氧浓度(FiO2)1.0,通气15 min后做血气分析。若氧分压(PaO2)>300mmHg,FiO2分步降为0.4;若PaO2>200mmHg,FiO2降为0.45;若PaO2<200mmHg,FiO2降为0.5~0.6。视患儿的胸廓运动,听诊呼吸音强弱及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病人采用经口或鼻插管, 合理使用镇静剂、肌松剂,使患儿保持安静。病儿循环功能稳定,无严重肺部并发症和感染,自主呼吸有力、规则,病人安静,血气分析满意,则可拔管。拔出气管插管前30min,注射地塞米松0.3mg/kg,拔管前要充分吸净口腔及后鼻道分泌物,在镇静给氧的情况下,拔出气管插管。准备拔管后的吸氧工具及再插管的物品,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引插管内的分泌物。同时吸尽口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然后更换吸痰管,切断负压,轻柔迅速的插到远端气管及支气管内,开放负压吸引,边退边吸。拔管时常规给予地塞米松,防止喉头水肿,半小时后复查血气给予面罩吸氧。调节氧流量,进行呼吸道湿化。 2.5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6h需禁食,拔管后常规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后充分拍背吸痰。每日定时叩击背部,让病人咯出或被动吸出分泌物,叩击的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咳嗽及排痰情况。每隔2~4小时给患儿翻身1次,调整体位,使痰不至于滞留在肺底部,还可预防肺不张及皮肤压伤。 3 讨论 鼻插管容易固定,较安全,不易引起恶心、流涎,对吞咽功能影响小,这样不但患儿舒适性好,而且有助于口腔护理,减少因口腔护理不彻底而引起的继发性口腔溃疡并方便进食。撤机时不能用肌松剂或镇静剂,婴幼儿对一些药物更为敏感,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拔管时需慎重,拔除气管插管前吸尽插管内的痰液,同时进行胸部物理治疗。通过叩击震动背部间接地使附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经常翻身可减少分泌物滞留在肺低垂部位,患侧在上达到重力引流分泌物的目的。所有婴幼儿均不能主动排痰,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须勤听呼吸音,以确定插管位置,发现痰鸣音时及时吸痰。正确的进行呼吸道管理,才艽锏阶罴训闹瘟菩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王保国.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192. [2]蒋玉梅.婴儿气管插管的护理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新生儿病房管理规定

新生儿病房管理规定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小儿麻醉的气道管理 温州医学院附二院 连庆泉 一.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1. 鼻孔小,是6个月内的主要呼吸通道; 2. 舌相对大,喉相对小,位置高; 3. 会厌短,常呈Ω形或U 形; 4. 环状软骨是小儿喉的最狭窄处; 5. 3个月以下婴儿的气管短,平均长度仅5.7cm ; 6. 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在4~6岁时达最大形状; 7. 头大,颈短; 8. 氧耗增加和氧储蓄低; 9. 面罩通气容易胃扩张,易反流误吸、FRC 、肺顺应性易下降; 10.心动过缓是对缺氧的主要反应,心率是心排出量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麻醉的加深,维持上呼吸道开放的肌肉逐渐松弛,咽气道易塌陷,导致上呼吸道梗阻; 11.小儿呼吸道开放活动的调节。 二. 面罩通气 1. 选择适合于小儿面部形状、死腔量最小的面罩 透明面罩:最常用,小儿不易惊恐,可观察患儿口鼻部情况; Rendell-Baker 面罩:形状符合小儿的面部轮廓,无效腔量较小,但没有充气密闭圈;

Laerdal 面罩:质地柔软的硅橡胶面罩,密闭性较好,能进行煮沸和高压蒸气消毒。 2. 面罩通气的操作要点: ① 正确放置面罩: ② 手法: 3. 面罩通气时的监测 — 监测呼吸音或呼吸运动 — 监测P ET CO 2波形 — 监测呼吸囊的运动 4. 口咽通气道的使用: — 小儿常选用Guedel 和Berman 口咽通气道。

注意点: 在插入口咽通气道前应达满意的麻醉深度;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长度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三. 气管内插管 1. 插管前器械和物品准备 气管插管基本器械的准备 预氧和通气器械 1. 麻醉机或通气装置的准备 2. 准备小、中、大号面罩 3. 准备小、中、大号口咽和鼻咽通气道 气管导管及相关物品 4. 准备小、中、大三根经口插入的气管导管 5. 准备柔韧的插管芯(大小各一) 6. 准备润滑剂(最好含局麻药) 7. 喷雾器(含局麻药) 8. 准备注气注射器 喉镜操作相关设备 9. 打开吸引器,并连续硬质 10. 插管钳 11. 光源正常的1#、2#、3#Miller喉镜片,新生儿应准备直喉镜片 12. 置病人头部呈“嗅物位”的枕头或薄垫 固定气管导管所需的物品 13. 胶布(布质或丝质为好,不用纸质)或固定带 14. 牙垫(大、小) 确定气管导管位置所需的器械 15. 听诊器 16. P ET CO2监测仪 17. 脉搏氧饱和度仪 2. 喉镜检查 ①保持头的正确位置:6岁以下小儿头置于水平位,以头圈固定,由于这种年龄组小儿喉头位置高,如有必要可在环状软骨上加压,以更好地暴露声门。 6岁以上小儿,头置于小枕头上轻度屈曲颈椎,可改善插管角度和更好地显示声门。 ②仔细检查牙齿:因许多儿童开始更换乳牙,在喉镜检查必须注意,在插管时用大拇指推开嘴唇,对牙齿不施加任何压力。术前如发现有明显松动的牙齿,需向其家长说明拔掉

新生儿呼吸道管理课件

新生儿氧疗的呼吸管理及人工呼吸机监测技术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患儿头部稍向后(仰鼻吸气位,)也可侧卧位防,止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并做好患儿的 翻身、拍背、湿化气道及吸痰.的工作 2如有肺不张形成,应减少患儿侧卧位时间。俯卧位使肺膨胀增加,有利于分泌物排出而大大增加通气。 ○1.吸痰的指征 听诊有痰鸣音;患儿烦躁、呼吸困难或PaO2及TcSO2降低或不稳定; 根据痰液情况决定吸痰频率。一般每4h一次,必要时每2h一次。不提倡定时吸痰,因为 过多的吸痰刺激呼吸道黏膜,反而使分泌物增加。做到有痰及时吸出,并吸彻底。 ○2.拍背及湿化 拍背及湿化是达到有效吸痰前的必须步骤。通过翻身拍背产生的震动,使痰液与气道管壁 松脱,有利于痰液吸出;而湿化有利于痰液稀释,更容易由支气管排出,易于吸出。 对于气道分泌物多者,给予雾化吸入及拍背吸痰4-6次/天;对于气管插管的患儿,如痰液 粘稠,可在吸痰前先注入生理盐水0.5-1ml,用复苏气囊加压6-8次,使分泌物稀释然后吸出。 拍背方法: 一人固定导管,另一人一手托患儿头部,一手掌中空,手指弯曲,拇指并拢,用腕力有节奏 地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叩背。频率120-180次/分,每个部位叩击1-2分钟。但新生儿有肺出血、 颅内出血及HIE进展期,肺透明膜高峰期则不宜拍背。

胸壁挤压吸痰法 胸壁挤压吸痰法源于腹部冲击法,是护士两手掌托住新生儿的两侧背部,双手大 拇指放置在新生儿的双侧胸壁肋缘外侧部,并沿肋缘外侧向肺门处挤压,将胸腔气管 内的分泌物向上移动;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新生儿肋骨骨折。 3.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的直径不超过气管导管直径的2/3 4.负压调节 5.提高对吸痰的耐受性 6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儿的反应二预 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 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1):与患儿接触的物品,包括暖箱、雾化器、管道、监护仪、呼吸机等均严格消毒后使2)用护;理人员每次接触患儿前均须洗3)手; 吸氧采用一次性输氧装置4);机械通气的患儿:呼吸机过滤网每日清洗,管道中冷凝水及时消毒并倒掉,呼吸机管路每周2更次换,严格消-洗-消原则,达到灭 菌效果。 2做好基础护理:做好眼部、脐部、臀部、口腔及皮肤皱褶处的护理,每天2次。尤其重视 口腔护理,防止致病菌下行,引起肺部感染。此外,减少使用胶带、卷尺、导线和眼罩,认真保 护骨突起部位的皮肤。 三、新生儿人工气道呼吸道管理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采用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30min-1h 记录1次。注意观察神志、面色、周围循环,如有发绀、出汗、摇头等变化时, 应注意气道是否有痰或呼吸机是否发生故障,若有应及时处理。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

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

危重症婴幼儿呼吸道管理中吸引负压的观察与分析

危重症婴幼儿呼吸道管理中吸引负压的观察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管理中吸痰的合适吸引负压。方法选择41例 不能自行排痰危重症婴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吸引负压预设值为12.5kPa(1 kPa=7.5mmHg)当痰液粘稠不能吸出则以2.5 kPa为一个吸引负压单位值逐渐增加为原则,进行吸痰负压的调节,记录痰液吸出情况和有无痰中带血。结果:(1)355例次有效吸引,不同吸痰负压时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01),负压在12.5~17.5 kPa是安全的;(2)355例次有效吸引中,不同吸痰 负压下痰液的(粘稠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年龄间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结论危重症婴幼儿呼吸道管理中吸引负压安全范围为 12.5~17.5kPa。 负压吸引的大小与病情有关,与年龄无明显关系。当痰液粘稠时,通过呼吸道的 湿化稀释痰液和借助拍背震动等物理方法帮助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关键词】婴幼儿;呼吸道管理;吸引负压 【中图分类号】R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73-01 婴幼儿呼吸道疾病常起病急,病情危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粘稠,需进行有效的 呼吸道管理。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重要抢救技术,负压过高,易致气道粘膜 损伤出血、气道感染、肺泡萎陷;负压过低,分泌物吸不出,达不到吸痰最佳效果,易造成气道阻塞、肺不张和加大呼吸道感染的机会[1]。本资料旨在探讨儿科 危重症呼吸道管理中吸痰的合适吸引负压。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科入住的危重婴幼儿41例。年龄28d~2岁,<1岁30例,2岁以内11例。男31例,女10例。所有病 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及中华急诊学儿科学组制定的“小 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2]危重评分<80分,许多次反复吸痰。排除凝血功 能障碍和出血性疾病。原发病: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38例,颅内感染、药物 中毒、多发性神经根炎各1例。吸痰频率为每4~8小时一次,共481次吸引,有 效吸引355次,其中126次为痰液吸不出(预置吸引负压值小),通过增加吸引 负压达到痰液洗出。 1.2操作人员的选定选定两名儿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资深护士,对操作程序、观察内容、负压调节、记录等作标准规范培训与统一要求,排除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标准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 1.3吸引装置选定采用上海维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心吸引装置,均为负 压校正合格者,专人专用;吸痰管为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 性吸痰管,软硬度适宜,有端孔、侧孔,其大小的选择严格按年龄大小选用5号、6号、8号三种型号。 1.4负压设置:每次吸痰前负压预置值即为起始负压1 2.5kPa,痰液吸不出时,增加吸引负压严格按2.5kPa为一个负压单位值逐步增加,负压最高不超过 22.5kPa。 1.5气道温湿化:吸痰前均采用雾化吸入或呼吸机温湿化装置湿化呼吸道, 15~30min后行拍背、体位引流,以协助患儿排痰。 1.6观察指标与记录:记录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原发病、心率、呼吸、吸痰负压、吸痰时间、吸痰频率、吸痰性质(稀薄、粘稠、极稠)、呼吸 道粘膜出血(痰中带血)、能否吸出等。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 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点,因而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1]。因此,新生儿 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院自2007年以来,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建立建全了相关制度,对住院新 生儿实行全程监护,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和做好生物监测等综合管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 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 行事件履有报道。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 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 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形成医院感染监控 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控、科学管理。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1 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感染病例 报告、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 2.2 新生儿室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非感染病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新生儿室、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卫生处置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和接待室等。 2.3 空气消毒病室空气由循环风紫外线动态消毒,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和 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3 加强手卫生管理 经手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 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院新生儿科非常重视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 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 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采用非 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消毒纸巾,并进行考核。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手消毒 剂供再次擦手消毒用。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较高,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保 证了患儿的安全。 4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 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机会。故易发生肠炎、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等。加强新生儿眼部、脐、臀、口腔等皮肤粘膜护理,有 利于及时清除病原菌,防止生长繁殖和感染的发生。针对此,护理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布类用物、奶具等每日进行高压 灭菌,暖箱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 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做空气 培养等,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室内 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每三月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

新生儿病房管理与建设(试行)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 建设和管理,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新生儿病室是设置在医疗机构内,收治胎龄32周以上或出生体重15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新生儿的房间,可以设一间或多间。 第三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 新生儿病室。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新生儿病室的管理 制度,加强新生儿病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 设置规划和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第七条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第八条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第九条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 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吸氧浓度监护仪和供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第十二条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 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

孕产妇健康管理

第五部分孕产妇健康管理 一、名词解释 1、产褥期: 2、黑格征: 3、围产儿: 4、活产儿: 5、产妇数: 6、妊娠期贫血: 7、妊娠高血压疾病: 8、早产: 9、产褥感染: 10、产褥病率: 二、单选题 1、早期妊娠是指() A、妊娠4周 B、妊娠8周 C、妊娠12周内 D、妊娠13周 E、妊娠16周内 2、下列哪种乳汁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 A、初乳 B、过渡乳 C、成熟乳 D、晚乳 E、以上都是 3、末次月经的第一天是公历2012年5月20日,预产期应为( ) A、2012年2月20日 B、2012年2月27日 C、2012年3月20日 D、2012年3月27日 E、2012年3月5日 4、围产期是指() A、从妊娠28周至产后一周 B、从妊娠24周至产后一周 C、从妊娠28周至产后28天 D、从妊娠24周至产后28天 E、从妊娠27周至产后7天 5、严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____鉴定. ( )

A、月份 B、性别 C、发育情况 D、胎位 E、缺陷 6、孕妇体重至妊娠13周时平均每周增加350克,一周内体重增加大于多少克,应重视处理。() A、400克 B、500克 C、600克 D、700克 E、450克 7、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早孕建册时,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肝功能、梅毒监测、B超都是应查项目。 B、孕晚期比孕中期胎儿发育更快,因此,孕晚期营养及胎儿生长发育检测更为重要。 C、孕妇补充叶酸的最佳时机是孕前2个月至孕后2个月 D、根据孕产妇保健管理的规定,应该对辖区内每个孕妇,在孕中、晚期各进行一次随访。 E、居住在辖区内的流动孕产妇也应管理。 8、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产后二周恶露血性有臭味,应考虑胎盘残留或宫内感染。 B、剖宫产术后严格避孕,一年后再妊娠。 C、有病的妇女在治疗期间不宜怀孕一定要待病情稳定后再怀孕。 D、孕妇在妊娠6周左右出现头晕,倦怠,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 E、胎动不正常或消失,提示胎儿宫内窘迫。 9、每次产前检查时检查胎心率是观察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正常胎心率为() A、100~160次/分 B、120~150次/分 C、160~200次/分 D、120~160次/分 E、 90 ~130次/分 10、孕产妇死亡是指:() A、从妊娠开始至产后7天内死亡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 B、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死亡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 C、从妊娠开始至妊娠结束后42天内死亡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