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讲座观后感感动中国组委会曾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是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

我观看了2010年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教授、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主讲的世纪木棉学术讲座系列156场——“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视频。可以看到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之间都坐满了同学,许多校领导和老师也来了,足以见得大家对于大师风采的仰慕。

魏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钱学森教授的生平:航天之父成功之路的起始点——清华大学;成功之路的转折点——冲破牢笼,回归祖国;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钱学森的事迹为我们带来的启示。从钱老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到他赴美留学获得的种种成绩,再到之后历尽坎坷的回国之旅,最后到他归国之后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看到了航天之父闪耀且精彩的一生,同时也一次次深切感受着他求实的科学精神、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给予我们的震撼。钱老总是强调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魏老的回忆我们还见证了两位大师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深厚的感情,二老如伯牙子期一般的至交,但是这种深厚的感情并未因时空的间隔变得遥远,相反愈加醇厚浓烈。

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只有勇于奉献、甘于奉献,才能进一步端正目标、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在魏老的讲座结束之后,他还耐心巧妙地回答了一些到场同学的问题,大师风范可见一斑。最后,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了大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当继承钱学森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自我养成”讲座观后感“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

我观看了11月1日下午世纪木棉学术系列讲座第154场——“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自我养成”视频。讲座的主讲人是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院士。在本次报告会上,金涌院士为我们广大学子解答了关于创新的疑惑,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励吾科技楼国际会议厅里坐无虚席,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翘首以待。金涌院士走进会场时,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报告会上,金涌院士跟我们阐明了“人才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但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尤为短缺。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精英,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人力资源财富”。“创造力——社会持续发展的火车头”,金涌院士铿锵有力地给我们道出创造力的重要性。随后,围绕着创新给在场观众进行了生动的论述。金院士先是比较了市场和一流技术,他总结说:一流的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而如何做到一流的技术,金院士转入了今天的主题——创造。关于创造,金涌院士给我们归纳为4P,即创造(person)、创造历程(process)、创造产品(product)和创造环境推动(press)。在谈及具体的创造时,金院士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想象力的故事,比方说居里夫妇与成功的擦肩而过,又如2战时候一桶石油改变了战局,金院士还调侃道:要是当时没有这技术,希特勒的军队恐怕已经征服世界。

通过这个讲座,我认识到了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所具有的创造力的巨大价值,了解了如何培养自己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途径。

2个小时的报告会结束后,金院士还特别为同学们留了提问时间,面对同学们的提问,金涌院士都给了详细的回答,博得全场喝彩。

在最后,李元元校长,邱学青副校长以及学生代表分别向金涌院士赠送纪念品和鲜花。世纪木棉学术系列讲座第154场金涌院士报告会正式落下帷幕。

讲座“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观后感我观看了第149场世纪木棉专场讲座“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视频。主讲嘉宾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李旭辉老师。这次的专场讲座,李旭辉老师以独到的见解和真情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讲座一开场,李老师向同学们剖析了一个的历史事实:中国文化里缺乏人文关怀和忏悔情结。“专制的精髓是人不把人当人!”李老师说道:“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接着,李老师说了一个自己经历的小事:“曾经,我在火车站问路,结果被问到的人都躲得远远的,都把我当坏人了。我就在想,我这长相,难道还真像坏人?”老师的自嘲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没有人文精神的经济盛世,只是以干瘪的经济数据为标志的单方面的盛世,富人的盛世,权力的盛世,人治的盛世!”在谈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时,李老师义正言辞。随后,他说了这样两个例子:一、北京的一流浪孕妇死在街头,一尸两命;二、一个流浪广州街头的待产女子即将分娩,然而,在整整一个晚上,却没有一个路人帮她给医院打电话,直到这位女子在凌晨艰难产下一个男婴。“这就是一个经济盛世的城市,但是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盛世是属于有权人和有钱人的而永远不会属于穷人!”李老师提出,要真正实现以国民幸福感为标志的百姓盛世,就必须培养人文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

随后,李老师把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求真层次和求美层次。针对每个不同的层次,李老师都以形象生动的例子以及诙谐幽默的语言不时得引发了观众的阵阵欢笑声和掌声,但是在轻松之余又恰到好处地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比如,在谈到生命层次时,李老师以2008年地震救灾为例子,严肃庄重地说:“我希望你们记住,生命就是一次奇迹,不可复制。别人的生命对你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他自己和他的亲人来说意义却是100%的!”这使得观众一阵沉思之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讲座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欣赏了歌曲《感恩的心》,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应该长存感恩之心,尤其是对亲人,这样,才能够有动力前进,学着体会温情,才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

讲座“从有知识到有价值”观后感

我观看了华工知名校友、著名企业家简伟文先生题为“从有知识到有价值”的演讲视频。这是世纪木棉学术系列讲座暨“相约华园”校友系列讲座的第4场,时间是2010年10月26号。

演讲现场人气十分火爆。在主持人简明的介绍后,众人期待已久的主讲嘉宾简伟文先生踏上了主讲台,演讲正式开始。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简先生首先向在座学生展示了一份EXCEL文件。该文件围绕着七大问题以时间为横坐标,事件为纵坐标,简要地记录了简先生人生经历及其收获。今晚的演讲将由此延伸、展开。

简先生说,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往自己问七个问题,正是因为在不同阶段都将这七个问题想明白了,他才走向了今天的辉煌。他说:“希望通过这次讲座,你们能学会问这七个问题。我是谁?我的客户是谁?我应该是谁、怎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怎样才能从满足客户的需要中实现价值?怎样才能创造比对手出更大的客户价值?怎样才能为价值链创造比对手链更大的价值?这七问题其实就是让你们读自己,读人,读事,讲究目的性、方法论、SWOT及辩证法。大学生想明白这七个问题后,就能从有知识走向有价值。”

随后他从本科以前、研究所阶段、研究生阶段等七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展开了对这些问题的阐述。简先生在演讲过程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他用通俗的话语生动地讲述了他人生中让他受益匪浅的事件,他在华工的学习经历因其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而让人备感亲切,而他离校后的工作及创业则因其传奇而让敬仰。而那些蕴含在这个经历中的道理更是让同学们大受启发。简先生的演讲幽默风趣,使得会场中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

时间总是在享受中流得飞快,历时近150分钟的演讲很快迎来了尾声。简先生在讲座结束时与我们共勉说:“做什么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悟出道理,找到方法。”我们看着屏幕上的结束语,意犹未尽。讲座就此结束,梦却从些启航。我相信,通过自己的思考,华工学子都能走上有自己特色的“从有知识到有价值”的道路。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演讲观后感我观看了著名学者、企业家李开复博士的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十个启发”的精彩生动的演讲的视频。演讲的时间是2009年10月20日,地点是华南理工大学东区体育场。

从小就受到的开明的家庭教育,留洋海外的多年求学经历,从教授到苹果公司,到SGI,再到微软、谷歌、以及现在的创新工场的高层工作经历,这些在外人看来近乎是传奇的经历,就在李开复博士谦和幽默的言语中娓娓道来。

李开复博士首先说起了儿时的几件趣事。在说到向家里提出跳过幼儿园直接读小学的经历时,李博士饱含深情地说:“母亲的反应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不是家长的附庸,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受到尊重。”他说,正是由于母亲这样开明的家庭教育,让他有了觉悟,开始懂得自己要有追求。

接着,李开复博士谈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留学美国。他说,美国先进的教育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让他受益匪浅。这时候,李博士谈起了几个在美国学习时的故事。在提到反驳导师对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所提的建议时,他说,导师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导师居然会对他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李博士感慨地说:“导师所给我的这不仅仅是言论自由,而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支持。这,给了我另一个成长启发。”

随后,李开复博士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着的一种说法——李开复的人生太平顺,没经历过什么挫折进行了反驳。他说:“我也经历过挫折!”为此,李博士例举了几个例子。从担任教授与学生交流时受到的打击,到工作时被公司“卖”走,再到离开微软跳槽到google所引起的诉讼风波,对于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李博士说,要相信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它们。李博士并以由此产生的启发与在座的学生共勉,他说:“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他还启发说,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对于创新,李开复博士说,创新本身并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他要求在座的学生说,做人要stay hungry,stay foolish,即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在学习上,在生活里要follow your heart,追随我心……

“世界因你不同,因为你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将沿着李开复博士指引的梦想之路共同努力,绘画出未来美好的蓝图!

关于钱学森的演讲稿——航天之父,火箭之王doc

关于钱学森的演讲稿——航天之父,火 箭之王 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从十二世纪的民族英雄岳飞,到反抗帝国主义,开展禁烟运动,壮我中华的林则徐;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壮丽诗篇的文天祥,到抗战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杨靖宇将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民族的独立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为了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爱国者,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上海交大毕业后,来到了美国求学。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十五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声誉远扬,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丰厚的物质生活,优越的科研条件留不住他的心!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内心激动得难以平静,他开始准备回国的梦想。然而朝鲜战争爆发,钱学森与其他中国人一样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盘查。美国人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剥夺了他继续进行技术研究的资格。1950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径直来到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的办公室。金布尔完全懂得钱学森的价值,出于对共产党

的敌对情绪,他绝不情愿让这位稀世之才为中国所用。金布尔见说服无望,便给联邦调查局打电话,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部队!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他竟丧心病狂地叫嚷:“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绝不让他离开美国!” 1955年10月8日上午,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踏上了罗湖桥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带领全家来到******广场,激动得大声欢呼:“我们终于回来了!”从此,他开始了他全新的事业。火箭、导弹成了他为祖国工作的重心。 1960年,在戈壁滩的大漠中, “东风1号”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东风2号”的中程导弹研制完成。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首次试飞一举成功!1970年,负载“东方红1号”卫星的火箭腾空而起,《东方红》的声音响彻了宇宙,传遍了世界! 1991年, 80高龄的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华民族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青少年从自身做起,把智慧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谢谢大家!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

钱学森传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学森传读后感(一) 我们都知道有个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是我比较崇拜的一位知名学者,就凭他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关注钱学森。高考结束后,我首先阅读的就是美籍作家张纯如编着的《钱学森传》,事实上我和他之间还存在一些历史的渊源,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儿童时代是在杭州长大的,他的祖先还重建了西湖边上的保俶山上的保俶塔。我的整个童年(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也是在杭州度过的,是喝着杭州西湖的水长大的,而且当时我们家就住在的保俶山脚的保俶路上,儿时的我也常常爬上保俶山眺望西湖,或围绕着保俶塔玩耍。 钱学森在大学学习阶段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闲暇时光大半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喜欢阅读科学期刊,而且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读书非常的专注,而且擅长数学演算。上课的时候,他也在读书,而且通常坐在最后一排,看他的学术论文,因为课堂学习的内容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通过,这样他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他喜欢的科目。同时,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敏感,他的专业选择是从铁路工程到航空工程,从当时全国工科最好的大学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到当时全世界顶级的飞行技术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之后的加州理工学院,有机缘师从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雄厚扎

实的数理基础和能够选择当时科学技术最顶尖的领域以及能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是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曾经看过一段描写钱学森的视频,其上叙述了钱学森将新婚的妻子蒋英女士(一位着名的歌唱家)带到了美国的波士顿住所后,吃完早饭就去上班了,直到晚上才回来,把新婚的妻子孤零零地留在了住处;吃完晚饭,他泡了杯茶,和妻子道别后,又将自己反锁在书房里,开始了专注的读书生活,而且这种晚读成为了他多年的读书习惯,当然这也为让他成为世界着名的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对钱学森的崇拜最主要就是他的读书习惯,我渴望自己也能够在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中,静静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读书,旁边只有一杯淡淡的清茶,我渴望成为钱学森式的有重大贡献的学者(不需要知名)。现在我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完全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令自己在学识上和精神上真正强大起来!这将是我未来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在积极锻炼、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多看一些自己喜爱的、能提升自我的、有教育意义的生物、教育、历史、健康等方面的书籍,做一位爱读书、有思想同时又有一定生活情趣的人! 在阅读《钱学森传》的过程中,对过去的中国教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庚子赔款在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留学生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对二战之后的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的发展以及钱学森在其中的作用等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钱学森在治学方面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地方,比如,他的爱好广泛,擅长画动物、流水和花朵;能拉一手小提琴;喜欢听交响音乐团演奏的古典音乐。

《飞天梦想》资料:“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飞天梦想》资料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同志,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四中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8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800字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篇1 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9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在看守所 ,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15000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6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篇2

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通过参加这次的读书活动,我知道了很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志士,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最令我敬佩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离开祖国到美国求学,到美国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当时美国人歧视中国人,不让他进入工厂实践,钱学森觉得学不到真本领,就选择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经过努力奋斗,他成为伟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3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就这样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作出了贡献。 1949年,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了,他非常高兴,决定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可是美国知道后,怕他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阻挠,不让他回国,美国的海军次长还恶狠狠的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得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因没有证据,不得不释放,但还是被严密监视,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日夜思念着

新中国,他坚持斗争,向美国提出抗议,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坚持研究学术,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出版了《工程控制论》……。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被美国扣留5年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一到北京他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的说:“祖国,我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爱国科学家! 钱学森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放弃在美国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钱学森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要从点滴做起,作为一名小学生,就是要把学习学好,从小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同学们,只要我们大家都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我们的“复兴路和中国梦”,就不再是一个梦!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的人才出现。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意见领袖精英培养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钱学森回国》台本

钱学森回国 【追光】1955年9月17日,一艘从美国旧金山开往香港的邮轮停靠在洛杉矶港口。一对中年的华人夫妇,携着一双儿女匆匆地登上了甲板。 当轮船缓缓离开港口驶向大海,中年男人长长地嘘了口气。——他要回家了!为了这次归程,他准备了整整五年! 【面光】他叫钱学森。 六年前,钱学森得知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新的中国正燥动于母腹之中。新中国的领导人希望他能早日回到祖国! 同样,这也是他父亲的愿望。 但在二十年前他们分别时,钱学森曾与他就是否攻读航天理论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十年了,严厉而又仁慈的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儿子要的并非只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他要的是超越列强、崛起中国! 是的,在钱学森心中,甲午的硝烟还未褪尽,圆明园的伤痛犹在心底,九一八的炮声又萦绕耳际,南京城的血海流在梦里……弱国贫民、兵连祸结,灾难深重! 发奋啊!30岁的钱学森取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级的空气力学家。36岁的钱学森,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40岁的钱学森,又是美国国防部空军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研究所顾问。 然而,这位科学的骄子,并不属于美国!【面光灭】 【追光沉重地给冷光】他站在甲板上,遥望着那渐渐消失的特米娜岛。在那个小岛的囚禁室里,钱学森渡过了黑暗而又屈辱的15天。15天之后,他的夫

人去接他,他形同骷髅,体重减少了15公斤;他不再说话,他以沉默表达着最深沉的愤怒! ——这个在东海岸竖起了自由女神像的国家,却在西海岸关押了一个只是渴望自由、渴望回到父母身边的孩子! 为什么? 一位美国将军回答道:“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杀了他,也不能放他走。” 一位美国科学家说道:“美国如果失去了钱学森,就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不属于美国! 【追光+暖光】邮轮驶入了公海,太平洋的上空已经罩上了浓浓的夜幕。钱学森想:地球的那一面,正升起黎明的曙光。——那里,就是自己的祖国!他的生命之帆在那里升起,他的力量的源泉同样也来自那个方向。 就在两个多月前,那张写着钱学森急切呼救声的香烟盒纸,远涉重洋,辗转飞到了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手中:“我身陷囹圄,省亲探友之愿难偿,回乡报国之梦难圆……恳请祖国,助我回家。” 周恩来拍案而起:“好,这就是铁证。看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阻挠华人和留学生回国!” 谈判桌上,那张烟盒纸,让那些鼓噪“民主、自由、人权”的对手们哑口无言! 【面光+追光光渐暖】钱学森离开美国的那天,洛杉矶《帕萨迪纳晨报》上印着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今天返回红色中国》;21天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电讯,醒目的标题是:《钱学森到达广州》。 (长长的汽笛声)一声汽笛长鸣!他的眼泪夺眶而出:(近于呐喊)“我回来了!我的祖国!!!” 钱学森离开洛杉机时,一位美国学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夸大化。 中国教育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就能成才,进行全面填压式教学,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哪科都进行强化教学,生怕学生知识缺乏,但这样违背人的认知过程,人是智慧生物,有自己的喜好,对有些学科知识很喜欢,愿意去学习,对有些学科知识很厌烦,不愿意去学习。人与人的智力生来就有差别,这与遗传有关,有的人生来记忆力好,反应快,适合学习语言类知识,例如: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有的人记忆力差,反应慢,但具有很好的发散思维能力,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知识,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可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却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个体差异性。 其次,教材的缺陷性 中国的教材,都是由一些大学教授组织编写,他们的教材都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写,机械呆板,各个版本教材大同小异,缺乏实用性,很多知识都不是学以致用,而是为考试编写,考试结束,知识就可以忘记了,古人用一个成语形容“屠龙之技”,想想我们学习杀龙的本事,即使再高,又没有用,因为世界本来就没有龙来供你一试身手。所以教材要兼顾实用性,而不能仅仅为了考试。 再次,高考错误的导向性。 高考更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原来是考七科,后来是3+2,到现在是3+x,要求难度逐渐加深,学生为了考高分,没日没夜学习,即使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也许以前他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他以前学习的知识大多数与计算机不沾边,而我们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使这些人成为精英(更何况大学与该专业不沾边的公共课要占一半时间),我们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超过美国那些从小就玩计算机的大学生呢?我们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的真才实学去教育,而是仅仅为了发文凭而教育,我们看不出这样的文凭有多少含金量。我个人认为,高考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如果你喜好艺术,你可以完全让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去见鬼吧!如果你喜欢物理,你可以让英语去见鬼,你学好与物理有关的学科。在我看来,你要学的就是那些与你要考大学专业有关的学科,其它学科教科书都是你的科普读物。高考应该取消3+x这样的考试,让大学教授列出他的专业要求的知识,使之成为考试内容。 最后是中国学生动手能力缺乏。 中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检验知识,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硬件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是中国学生懒于动手,学校对学生缺乏管理权限,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擦破皮家长都会跑到学校闹腾,使学校不愿意惹麻烦怕担责任。课外实践活动,中国所有的中学都很难搞起来,毕竟中国学生,分分是命根。而美国等国家,学习是实践得真知。所以美国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综上所述,我觉得以上四点可以很好回答钱老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去认真的探讨悟出解决之道,在后面我将给中国教育开一剂良方,解决问题,使中国教育摆脱困境。 可见,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人才,让孩子们成为基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创新思维活跃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下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学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作为教师要努力把握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博采众长,不断推动教学向前发展。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2021年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故事

欧阳光明(2021.03.07) 钱学森,1911~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第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8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席,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组织领导与推动飞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和一级劳模奖章;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2009年10月31日,那是个黑色的日子,华夏民族科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一时苍天悲号,大地震颤,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钱学森院士的灵堂,来与这位科坛泰斗的遗体告别。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洒落在长长的挽联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位科学巨匠心中几十年来冰清玉洁的情怀,又仿佛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元勋的绵绵哀思…… 8平方米的住房客厅,不曾到过钱老家的人怎能相信?这就是曾经被美国人称为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的中国航天之父,几十年来安居乐业的地方?然而,答案是肯定的,这位龙的传人,当初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铁着心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来,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人民。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在中国航天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上,带领广大的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祖国航天的一个个奇迹。新中国的许多第一都和他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首次试验成功。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飞试验成功。1970年1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远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成功。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导弹,首次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成功。……

钱学森最感人的故事有何些范文

钱学森最感人的故事有何些范文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钱学森非常气愤,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A.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从此,钱学森在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他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

_钱学森之问_的启示

一门具体的科学技术一旦提升到哲学高度,就有利于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科的继承与创新。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大科学技术”的体系。关于科学技术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有多种方案。但是,钱学森的“大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分类,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原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及分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变化中的不变性,就表现出规律性。进化原理是:继承与创新原理。 继承与创新原理可以简要表述为:生命的进化依靠“遗传与变异”,社会的进步依靠“继承与改革”。社会文明进化的基本过程,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真正的继承。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要领会前人的创新,自己才可能有创新。 钱老在论文中写道:“不久前见到查有梁同志写的一篇论21世纪教育的文章,讲到教育观念必须转变,教育体制灵活多元,教育模式综合互补,都很好。”钱老的鼓励对我的促进很大,20年来,我在上述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这一研究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重读钱老的论文,根据钱老的科学思想,我试图提升到原理上来认识。钱老离开了我们,但是,钱老的思想永存,精神永存,风范永存!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总编) 钱学森先生20年前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表现了炽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今天读来仍深受启发。联系到“钱学森之问”,作为探讨,我的理解是,“钱学森之问”至少有三层意思,或者说,“钱学森之问”不是一问,至少是三问。 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源于钱学森自青年时代以来追求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强国”理想,他深知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大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杰出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否则,中国的大国崛起只会流于空想。中国历史上“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还不让国人痛心疾首吗?因此,“关于杰出人才之问”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之问。 二问是“关于教育质量之问”。当前,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其主要特征是:由数量发展为主转变为质量发展为主,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热议,就是因为它以尖锐的方式提出了与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问题。 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实际上,教师水平或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水平如何,决定了教育质量如何,也决定了杰出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 研读钱学森《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基本观点,从基础教育来说,我认为,当前至少要廓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要办出钱学森追问的理想的教育,根本的一条是要牢牢地把握教育工作的主题办教育,不可动摇或偏离。 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中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所作的战略选择,它既是新的教育理想,又是新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不言自明吗?不,实际上时至今日仍有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局长、校长并不相信它,不相信素质教育有那么大的“威力”,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这就是需要特别强调教育工作主题的原因。 我认为,必须始终清楚三条: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的理想,是追求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三条是回应“钱学森之问”的根本前提。 第二,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教育政策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讲座观后感感动中国组委会曾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是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 我观看了2010年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教授、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魏宏森教授主讲的世纪木棉学术讲座系列156场——“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的成功之路,科学贡献及启示”视频。可以看到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走廊之间都坐满了同学,许多校领导和老师也来了,足以见得大家对于大师风采的仰慕。 魏教授分别从四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钱学森教授的生平:航天之父成功之路的起始点——清华大学;成功之路的转折点——冲破牢笼,回归祖国;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钱学森的事迹为我们带来的启示。从钱老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到他赴美留学获得的种种成绩,再到之后历尽坎坷的回国之旅,最后到他归国之后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看到了航天之父闪耀且精彩的一生,同时也一次次深切感受着他求实的科学精神、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给予我们的震撼。钱老总是强调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魏老的回忆我们还见证了两位大师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深厚的感情,二老如伯牙子期一般的至交,但是这种深厚的感情并未因时空的间隔变得遥远,相反愈加醇厚浓烈。 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只有勇于奉献、甘于奉献,才能进一步端正目标、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在魏老的讲座结束之后,他还耐心巧妙地回答了一些到场同学的问题,大师风范可见一斑。最后,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听了大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当继承钱学森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 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爱国故事钱学森,1911~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着名火箭专家。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第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8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席,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组织领导与推动飞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和一级劳模奖章;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2009年10月31日,那是个黑色的日子,华夏民族科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一时苍天悲号,大地震颤,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钱学森院士的灵堂,来与这位科坛泰斗的遗体告别。 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洒落在长长的挽联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位科学巨匠心中几十年来冰清玉洁的情怀,又仿佛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元勋的绵绵哀思…… 8平方米的住房客厅,不曾到过钱老家的人怎能相信这就是曾经被美国人称为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的中国航天之父,几十年来安居乐业的地方然而,答案是肯定的,这位龙的传人,当初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铁着心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来,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人民。 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在中国航天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上,带领广大的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祖国航天的一个个奇迹。新中国的许多第一都和他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首次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飞试验成功。 1970年1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远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1950年9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坐牢! 又过了几天,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等类似文件。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