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研究概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研究概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研究概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主要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研究概况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 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三、微循环的特点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点: 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 1.概述 2013年ESC指南表明心肌缺血的三种发病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微血管功能障碍、心外膜冠脉痉挛。可以发现冠脉微循环病变是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之一。 1.1冠脉微循环定义 冠脉微循环由直径<300μm的微动脉、5-8μm的毛细血管和<500μm的微静脉构成,占冠脉树的95%以及冠脉阻力的75%,是冠脉系统主要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的场所,决定心肌血流灌注及氧供[1]。 1.2 冠脉微循环疾病定义 冠脉微循环疾病(coronary microcirculatory diseases,CMD)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将CMD定义为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具有心肌

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这类患者有明显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结果正常。 1.3 CMD按发病机理分类 (1)无冠脉疾病和心肌病的CMD,见于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微血管型心绞痛等。 (2)存在心肌病的CMD,见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和浸润性心肌病等。 (3)存在阻塞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CMD,见于稳定型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4)医源性CMD,见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的冠脉无复流。 2.常见CMD患者的临床特点 2.1 阻塞性冠脉疾病PCI后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和微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 现 ..................................................................... .......................................... 1 什么是微循 环, .................................................................... ........................................... 2 微循环障碍导致疾 病 ..................................................................... ................................... 3 人体血液的组 成 ..................................................................... .......................................... 4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 5 齐冰石(托玛琳石)制作的纺织品的功效...................................................................... (7)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 认识。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于1578年4月1日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福克 斯通镇,排行老大,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 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

微循环障碍是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目前有年轻化趋势,40岁左右的病患逐渐增多,甚至二十几岁就有轻微病症,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自理!仅在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病者每年近300万人,每天约8200人,每小时约340人,每分钟约6人。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俗话说:“微循环通,不会得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畅,全身都健康。”微循环几乎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器官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间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 人们通常认为脑中风的发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实,深层次的原因都与人体微循环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体的微循环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体外。如果微循环内的血小板、白细胞或纤维蛋白相互粘集形成微血栓,随着血液流向全身,或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当拴子导致局部血流障碍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末梢神经炎等。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人体其他各系统微循环障碍均会出现相应症状。 更多微循环知识可登陆地龙蛋白科普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5848611.html,

张道荣第三章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一.概述心脏 A V 神经-体液调节 正常机体有动脉和静脉,通过心脏和神经-体液调节来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如平衡破坏,则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二.血液循环障碍分类 血液循环障碍类型: 局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全身 全身:心衰,可在身体局部表现出来左心衰→肺淤血 右心衰→肝淤血 两者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三.本章学习纲目: 局动脉性充血 部(一)血液改变:1.血液量改变:增多→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血减少→缺血 液 2.血液质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 循血液内出现异物→栓子→栓塞→梗死环(二)血管壁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水肿 障漏出性出血 碍血管壁破裂→破裂性出血 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称充血。 类型: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又称淤血(congestion) 一.动脉性充血 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 常见的类型: (1)生理性充血:情绪激动、运动、饮食后的胃肠道 (2)病理性充血:常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 (3)减压后充血:受压的组织或器官→突然解除压力→细动脉反射性扩张充血如一次性大量抽取胸水或腹水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红细胞增多,氧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后果: 1)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如脑出血) 3)减压后充血→脑组织相对缺血→虚脱、晕厥

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摘要】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探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之前,对 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口服尼可地尔诊治,术后比较两组患者IMR。结果:两组患者术前PCI、术前用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IMR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IMR超过22患者所占比例实验组要明显好于 对照组,为6/30对1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即将进行PCI手术 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手术前口服尼可地尔能明显改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此外,患者 在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后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在使用尼可地尔后症状消失。 【关键词】尼可地尔;改善;冠脉微循环 引言 有相关研究发现,冠脉微循环功能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的长期临床治疗,以及 不良心血管疾病关系重大[1]。在PCI手术之前进行治疗改善冠脉微循环,已经得到临床医学 的重视。尼可地尔是一种开放血管平滑肌药物,具有扩充冠脉微小血管,改善冠脉微循环的 效果[2]。冠脉微循环阻力系数(IMR)可切实体现微循环功能,且不受到心外膜功能狭窄的 限制,是当前公认评估冠脉微循环受损程度、精确性、敏锐性的重要指标。不过,当前我国 对于尼可地尔对冠心病稳定性绞痛者PCI术后微循环改善情况研究不多。因此,本文运用 IMR值估测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探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术前服用尼可地尔对PCI术后IMR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诊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探 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分布 21~78岁,平均年龄(55.4±15.5)岁,PCI术前使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分布22~79岁,平均年龄(55.3±15.6)岁,PCI术前口服尼可地尔。两组患者经临 床诊断,均符合加拿大心脏病歇会劳力心绞痛分级[3];两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病症等一 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治方法 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依照传统方法开展,球囊选取和球囊扩充压力依照术中患者病况 决定,支架大小根据病变血管近端和远端参考血管内径决定。使用0.014英寸压力导丝系统 检测IMR和FFR。在生理盐水充入导丝管套后,维持压力传统器位置和患者心脏高度相同。 利用6F指引导管,把压力感受器停放在引导管开口处,撤离导引针,并再次核对。核对完成后把压力导丝放入靶血管远端,等压力曲线读数平稳后,由肘正中静脉迅速输ATP140ug/(kg·min),诱使最大充血情况出现。绝大多数患者在用药90s后进入最大充血状态,血压 迅速下降10%左右。给药环节要观测患者身体反应,例如房室传导困难、血压过低、呼吸障 碍等。在给药完成后继续进行记录,选取最低FFR值为检测结果。PCI术后在冠脉最大充血 情况下,把处于压力导丝头端的感受器放入病变远处血管中,检测远端冠脉血管内的压力大小,并经过导管向冠脉内迅速注入室温生理压水3mL获取热稀释曲线,借助热稀释测算出平 均用时,IMR值选用公式PdXTmn估算。 1.3 统计学分析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 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对CFR 的临界值,有学者建议为2.0,< 2.0即为CMD [6]。另有学者认为CFR>2.6即可排除CMD,临界CMD为1. 5 -2.6,< 1. 5 可诊断为CMD[7]。 2 冠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 因尚不能对微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目前临床开展的CMD检查方法主要聚焦于评估冠脉微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其包括CMD 的有创检查与无创检查。 2.1 CMD的有创检查

精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 微循环障碍时,在体内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流紊乱、微血管管壁损伤、微血管压力异常,和微血管周围的改变等一系列病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实验中,一个有经验的医师也有一些办法鉴别组织灌流情况,见表2。 表1微循环障碍的主要表现 发生部位表现形式 舒缩异常(缺血或瘀血)、微血池形成动-静脉短路开放异形、扭曲、微 血流 膨胀形成 微血管自律运动减弱或消失 血流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脱洛,胶原纤维暴露、基膜破坏管壁与血小板、和 异物颗粒粘附 缓慢、淤泥化、静止、瘀滞,压力梯度和切边速度下降 血粘度升咼、毛细血管逆转现象 白细胞附壁、填塞 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凝聚、嵌塞 出血和渗透液积聚(水肿) 白细胞 微血管周围静水压和渗透压的改变 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纤维和机制改变 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称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营养性灌流明显减少,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性病变,和再灌性损伤,严重时甚至造成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 表1 检杳项目灌流好灌流差 唇色及口腔黏膜红润灰白 压唇试验苍白区消失快苍白区小时慢 皮肤表现温,干燥无紫绀斑纹灰白、潮湿、寒冷、紫绀斑纹 皮肤毛细血管充盈试验苍白消失快苍白消失慢 肢端温度温暖厥冷 甲床微红灰白 眼底动静脉比A:V=2:3A:V=1:3 或1:4 脉率、脉压不快,>4kPa快>120次/分,脉压<2.67kPa 血压收缩压12kPa以上收缩压<10.66kPa 舒张压5.33kPa以上舒张压<5.33kPa 尿量成人30ml/小时尿少或尿闭 双腿抬咼试验阴性30秒内血压升高1.33kPa 化验血小板、血钾、转氨酶正常血小板减少,血钾升咼,转氨酶活性 升高 意识状态清楚淡漠或昏迷 40余年来,我国学者钱潮、祝寿河等在对爆发型流脑及中毒性菌痢等疾病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是此类疾病发病初期的主要变化,并且是引起一些列严重症状的基础。当时我们在乙脑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也有类似发现。因此,建议将此类疾病统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三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三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9-06-11T11:24:32.32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作者:黎裕朝 [导读]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三七通脉胶囊应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广西玉林市 537000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通脉胶囊在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患者72例,将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双盲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两组(n=36)。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前列地注射液,实验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三七通脉胶囊。分析两组管袢形态与血液流态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对各组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作出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2周后的管袢形态积分值与血液流态积分值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5.23±3.96)分优于对照组的(76.41±4.15),P<0.05。结论:三七通脉胶囊治疗冠心病微循环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三七通脉胶囊;冠心病;微循环障碍 近年来冠脉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尽管有不少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如尼可地尔、伊伐布雷定、曲美他嗪胶囊等药应用于临床,但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仍有大量的患者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学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具有多靶点,副作用少的特点,立足整体观念,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疾病,有望成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较好的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近年来,结合冠脉微循环病因、病机,将本院的院内制剂三七通脉胶囊应用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4月-2018年11月在玉林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一区住院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6例患者。当中,试验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48-76岁之间,平均(62.39±4.17)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62.85±4.31)岁,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症状,对治疗所用药物耐受,且病历信息完整。研究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进行。 1.2 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注射液,实验组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用三七通脉胶囊,三七通脉胶囊由(太子参、灵芝、三七)组成,每次服用0.75g,1日3次。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 1.3 评价指标 选择FASCO型的全自动血液变快测仪,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管袢形态、高切、血液流态与低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工作,便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利用简易生活评定量表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软件,t和χ2分别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分析 试验组治疗前的管袢形态积分值和血液流态积分值等指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管袢形态积分值与血液流态积分值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冠心病的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及突破,但仍有很多冠心病的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存在反复胸闷、胸痛的症状。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目前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引发冠脉事件的重要因素,逐步被越来越多专家及学者所认同。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心脏中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组成的末梢血管床,是心肌组织细胞间发生能量、物质交换、去除废物,控制炎症和修复组织的场所,是流动阻力和灌注的调节部位[1]。正常成人冠状动脉内有约45mL的血容积,其中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共容纳约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他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这个词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脑血栓等都是因为它而造成的,你会怎么想,那么想不想要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它的一些症状是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

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充血 2. 淤血 3. 血栓形成 4. 栓塞 5. 出血 6. 梗死 7. 动脉性充血 8. 肺褐色硬化 9. 心衰细胞 10. 槟榔肝 11. 血栓 12. 白色血栓 13. 混合血栓 14. 红色血栓 15. 延续性血栓 16. 透明血栓 17. 血栓的再通 18. 静脉石 19. 栓子 20. 减压病

三、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3.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4. 动脉性充血又称为淤血。 5. 动脉性充血只发生于生理状况下。 6. 肺褐色硬化是由于肺组织内大量脂褐素沉积所形成的。 7. 血栓即是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所形成的血凝块。 8. 白色血栓是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9.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10.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11. 只要在肺的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内见到角化上皮、胎毛、胎脂和胎粪等羊水成分就可诊断为羊水栓塞。 12. 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13. 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14. 血流阻断后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对梗死的发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5. 心、肾的贫血性梗死为液化性坏死。 16. 一旦肺动脉栓塞就会引起猝死。 17.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血管内发生异物阻塞的过程。 18.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19. 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栓塞,其栓子可能来源于股静脉。

20. 逆行性血栓栓塞是指由于房间隔缺损,栓子从压力高的一侧心房进入压力低的一侧心房。 21. 致肺出血性梗死的原因主要是肺动脉栓塞。 22. 来自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常可引起肺动脉主干栓塞 23. 慢性肝淤血时肝脏可发生纤维组织增生 24. 脾的梗死常为出血性梗死 25. 动脉血栓多于静脉血栓 26. 慢性肺淤血病人临床可出现咳铁锈色痰 27. 附壁血栓通常发生在小静脉 28. 槟榔肝指的肝脏脂肪变性 四、选择题 A型题 1. 局部器官或组织内动脉血输入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 A.生理性充血 B.炎性充血 C.淤血 D.被动性充血 E.主动性充血 2. 淤血器官 A.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增强,温度降低 B.色苍白,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减退,温度降低 C.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增强,温度降低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的。因此,在临床上所说的微循环通常是指血液微循环,即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的叠加。引起无复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外间质中由渗出液引起的组织间压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或白细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仅出现于缺血缺氧的当时,而且可发生于血流再通以后,这就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认为它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与微循环的关系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老年病: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

微循环障碍与相关疾病

微循环障碍与相关疾病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坐骨神经痛、未梢神经炎等。 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从而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 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若肛门附近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堆积淤血则引起痔疮。 5、运动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如: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等。 6、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7、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8、皮肤微循环障碍使皮肤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局部坏死。皮肤屑脱落,还可能发生斑秃、手足癣等。 9、微循环与人体疲劳和酸痛:人体在运动后,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的血流量增加,把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代谢产物随血液排出体外,就能很快地解除人体的疲劳。

10、微循环与美容: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微血管减少,皮肤供备开始衰退,主要表现为松驰、弹性减低,加上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黑斑、雀斑及皱纹。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可以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肌肤的活力。 11、微循环与痛经:患痛经的女性很多,用中医的话来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经妇女都有脐下觉冷、小腹下坠的感觉,这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变不畅为通畅,就能减轻疼痛。 12、微循环与痔疮:痔疮是肛门附近的静脉血管回流受阴,引起血管长期扩张淤血所致,只要改善肛门微循环使血流通畅,改善淤血状态,就能有效地化解痔疮,消除疼痛。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2011-02-25 11:29:02) 微循环 障碍是百病之源,人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微循环. 一、什么是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物和二氧化碳(CO2)。 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手足麻木……)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其生理功能和作用被当代医学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极易出现障碍,因为微循环血管有四大特点:“细”、“长、“慢”、“薄”。 “细”:微循环的血管很细,大约只有头发丝的1/20。“长”:微循环的血管很长,可以绕地球赤道2.5圈,在这漫长的流路上,若不注意预防 保健,则易发生障碍。 “慢”:微血管的血流极慢,每秒钟只有0.4~1毫米的流速,若不保健,血液容易瘀

滞。 “薄”:微血管很薄,血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的1/100,若微血管出现障碍,微血流中的 水分或有形物质渗出,可出现水肿、感知局部酸痛、麻木、发冷、苍白等病 兆。 人人都应关注自己身体的微循环状态,因为细、长、慢、薄的微细血管极易出现障碍,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是生命的源泉。 我们特别劝告“亚健康人”一定要采用“物理疗法”关注生活保健――百益尔康光疗+磁疗+药疗保健睡眠系统,对消除微循环障碍,延缓健康渐变疗效显著。 我们还要劝告健康人,特别是有遗传家史的中青年人,应从青年开始关心自己的微循环。 血液为线流速血管弯曲,管壁厚红细胞聚集,血管有止流正常微循环图不正常微循环图 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检查自己的微循环状态。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医学研究表明: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A类:病菌病毒的入侵:人体会经常受到各种病菌、病毒的威胁,如痢疾、肝炎、霍乱等全部是因为细菌、病毒引起的。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关于肺淤血的论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 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 肺泡内有水肿液 D 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 常可见心力衰竭细胞 2. 下述有关肝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小叶间静脉扩张 B 中央静脉扩张 C 肝窦扩张 D 肝细胞萎缩 E 肝细胞脂肪变性 3. 槟榔肝是指: A肝脂肪变性伴淤胆 B 慢性肝淤血水肿 C门脉性肝硬化D慢性肝淤血脂肪变E坏死后性肝硬变 4. 引起血小板粘集堆最重要的物质有: A 凝血酶原 B 前列腺环素 C 组织胺 D ATP E ADP 5. 下述有关血栓形成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 B 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 C 动脉内血栓可为混合血栓 D 静脉内血栓多为红色血栓 E 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纤维素血栓 6. 下列部位中,血栓最常发生于: A 上肢静脉 B 下肢静脉 C 上腔静脉 D 下腔静脉 E 肺静脉 7. 下列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 血管内膜损伤 B 血流停止 C 新生的血小板增多 D 癌组织的崩解产物 E 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8. 列关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后果,哪项是正确的? A 常发性肺栓塞 B 常发性脑栓塞 C 诱发心壁穿破 D 阻断心室血流 E 不易发生机化 9. 肾栓塞的栓子多来自: A 肠系膜静脉的血栓脱落 B 下肢静脉的血栓脱落 C 上肢动脉的脱落 D 右心室的含菌血栓脱落 E 腹主动脉的附壁血栓脱落 10. 混合血栓可见于: A 静脉内柱状血栓的尾部 B 毛细血管内 C 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 D 动脉血栓的头部 E 心室内附壁血栓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各种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概念、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对临床上常见的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疾病有个全面地认识,并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知识要求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概 念及其形成条件;栓塞与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梗死的 概念、病理变化。 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栓塞的种类;梗死的原因、类型。 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 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能力要求 观察大体标本(充血、慢性肺淤血、槟榔肝、静脉内血栓)的 特点;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组织切片(肝、肺淤血)的病变特点。本章内容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血液性状与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管壁完整性与通透性的异常 ?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 充血与缺血 ?血液性状与血管内容物异常 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血管壁完整性与通透性的异常 出血、水肿与积液 ?什么就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就是怎样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 ?概念 活体的心脏与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栓与坏死血凝块的区别 ?什么就是血栓? ?血管内为什么会有血栓?

?血栓就是怎样形成的?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内皮细胞 ?心脏与血管内膜的损伤就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灶、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风湿性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 ?还有,缺氧、休克、败血症与细菌内毒素等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条件) ?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速度缓慢与停滞就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与盆腔静脉血栓常见于心力衰竭、术后或久病卧床,也可伴发余有静脉曲张的患者。 ?适当床上的活动 (屈伸肢体、按摩四肢肌肉, 或由家属被动活动肢体)。 鼓励尽早离床活动。 ?深静脉,延续性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改善微循环保健方法

改善微循环的方法 核心提示:改善微循环对人体的好处有哪些?怎样才能改善微循环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些什么? 人体单纯靠心脏的收缩力量不能将血液直接灌注到人体各 器官的组织细胞,必须靠微循环将血液进行第二次调节、第二次灌注,所以在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物质交换的场所。二是调节血流和血量。微循环的血管数量极多、容量很大。改变这个血库的容血量,就可以调节全身的循环血量和静脉的回心血量。 如果微循环的血管变形,血管中堵塞不通,就会造成器官组织的细胞缺血及缺氧性细胞坏死、病变等,发生微循环障碍,使人体产生多种不适感,严重的可导致疾病。衡量人体微循环系统是否正常的方法,除了观察下面介绍的五个信号是否出现外,更专业的办法是定期到医院,用特殊的微循环显微镜来进行甲襞和眼环结膜微循环检查。 改善微循环障碍主要是增加毛细血管的柔韧性,扩张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多多运动。运动可活动血脉、通经活络。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强度较低的运动比较适合秋冬季锻炼。

2.均衡膳食。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尽量一应俱全,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多吃一些含热量较高的食品,如牛肉、羊肉、辣椒、葱、蒜等食品。 3.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建议多从天然药材中补充抗氧化剂以促进微循环,如银杏叶、当归、四君子等。 改善微循环保健方法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间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一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当脑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