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征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①时间:1894-1895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

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

的反抗斗争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军事南京大屠杀

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①九一八事变原因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年)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三、影响:日本侵占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抗局部抗战 A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日 B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争亡运动 C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

D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 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 C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D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 B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2)中共成立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

命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1926)

①南昌起义:1927.8.1 周恩来、贺龙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1927.7.8 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改革、武装反抗国民党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

④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5)红军长征:国民党“围剿” 1934.10离开根据地。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解放战争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

国时间:1954年

的(1)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

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

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设时间: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内容:

(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①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②含义:

A 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 B 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内容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祖

D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国④意义:

统 A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①港、澳回归 B港、澳回归的概况

“一国两制”的实践 C港、澳回归的条件和意义:

A发展的原因:

②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B发展的表现:“九二共识”等

C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背景:国际、国内

总原则、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外交方针制订

(1)新中国初期具体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

外交的奠基一边倒:含义、原因、作用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交”、“签约”

历史背景

③外交成就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内容

C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时间、特点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含义、背景、影响

意义

现原因:

代①中国重返联合国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意义:

国原因:是双方共同的要求(为什么?)

对 A乒乓外交:1971年3月,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

外 B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

关(2)70年代中国时间:1972年

系外交重大突破②中美关系缓和进程 C尼克松访华内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意义: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8年12月、内容

E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影响:对双方的影响、对亚太及世界的影响

原因:

③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外交声明

意义:

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3)改革开放以来对②方针调整: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外关系全新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要活动

③外交成就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活动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过程: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性质:

意义: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公元前六世纪初)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古得到保护

罗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

律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

万民法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君权至上 c男女不平等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二次内战,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过程②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④“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影响: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①《权利法案》等法案: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

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

限制王权法案②作用:a君主权利守法律制约 b议会掌握立法权,其权利近一、英国君主立不断扩大,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统而代制形成与(2)确立过程不治

西发展③结果: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民①形成过程: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内阁控制了行政权主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②组成:首相(内阁首脑):有权利提名内阁成员即各政 1721年部大臣;各部大臣(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治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的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确(3)1832年议会改革

立结果和作用: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进一步促进了工业与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

①主要内容:联邦制、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美国总统制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共和制确立②特点国会(参议院+众议院):立法

1787年宪法的制定三权分立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立法

最高法院:司法

(2)确立

①1788年6月,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联邦政府的成立

②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总统

★比较美国共和和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形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法国共和宪法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众议院: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制政体的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

确立总统:参议院众议院联合选出,人气七年,可连选连任

2、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a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b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c、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d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

皇帝:权力巨大

宰相: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

只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工作

政体形成议会:联合议会权利较大,

1、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审批法律,帝国议会权利较小

2、确立:德意志的宪法(1871年):内容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国家结构形成:联邦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法国人西门、傅利叶英国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社会

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悟:开端

觉悟:19世纪3、40年代,法英德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斗争失败,但

工人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知道

理论来源:批判继承德意志的古典文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问世内容:a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b、支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解释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使用暴力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号召全世界联合,同资产阶级斗争

时间: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

巴黎公社①1871.3.18革命开始 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最高权力机构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建立及失败②1871.3.28 巴黎公社建立措施 2、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政权) 3、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

③1871.5 巴黎公社失败 4、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5、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 1 的工资

1、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推翻沙皇:1917.3 二月革命

2、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四月提纲:a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

主义革命的任务b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917.7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1917.11.7(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级格局形成→多极化出现→两级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战后初期 20c 60、70s 1991年 1991年后

美苏主导西欧日本中国苏联解体一超多强

1、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

2、表现:①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 开始标志)

2、确立:美国的“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反击体系②军事:马歇尔计划1947—复兴西欧、两极世界的形成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③经济:北约的建立(1947)

加剧冷战程度

全面冷战:①1949年德国分裂②朝鲜半岛分裂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局部热战: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②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核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竞争,优势在美)

走向联合欧洲: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20c70s“用一个声音说话”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美国帮助:①削减日对美战争赔偿②将已拆迁工业设备还给日本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③美对日提供恢生产继续的资金与物资④日提供

商品、劳务得到大量“特需”收入

2、日本国内:①民主革命②制定经济发展战略③加强政府投资,

注重教育④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不结盟运动:1961年,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形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9年波兰巨变 1990年两德同一1991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1年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误区(直接)

斯大林模式积累的矛盾核危机(根本)

世纪之交世界格局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

和平与动荡并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乡南联盟发动78天狂轰滥炸

2001.9.11 “911”事件此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1992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②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形成

③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壮大

④经过十多年的对话、谈判、斗争,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讲学稿()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 年级:高三学科: 历史主备人:杨臣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导课: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措施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古①梭伦改革恢复公民大会 希 (公元前六世纪初)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新设“四百人会议” 腊设立陪审法庭 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民(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主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雅典民主的确立 制 A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 度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 B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

(“黄金时代”)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C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 平民利益受损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成文法诞生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古 代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罗马(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公民法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的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 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律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万民法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③民法大全时间:六世纪;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①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积极意义:a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 (2)罗马法的评价 b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③影响后世:a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 b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 ④局限: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 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 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 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 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形态: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易错点: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2、货币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易错点: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③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④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现实货币 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伴随赊账产生而出现。例:债务、地租、利息、 税款、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随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易错点: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通胀与通缩 实质表现影响 通货膨胀供小于求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 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纸币升值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 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 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 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支付方式、信用工具和外汇 信用工具:信用卡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政治必修一结构图完全版

人们当前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钱货两清 按交易方式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消费的类型按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 按消费目的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消费心理面面观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做个理智的消费者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和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与消费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姓的劳动力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 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 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怎样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框架

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的含义 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优点、含义 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爱护人民币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本质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 奇 的 货 币 货 币 的 职 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含义、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表现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信用卡:含义、银行卡的发放、作用、使用要求 支票:含义、使用要求、种类 外汇的含义、汇率的含义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认识货币 商品 含义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者缺一不可。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 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 顺利实现。 起源 本质 职能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 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备知识点归纳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①社会再生产: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②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 ①必要性: 理论上: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现实中: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 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B.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②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 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 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大括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252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后版本政治必修一前五课知识结构全图

《知识结构全图》使用说明: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层层掌握,理清知识脉络。 (2)查漏补缺,标注知识掌握中的弱点,加强记忆。 (3)区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增强应试能力。符号表示:A —理解、略记;B —理解、强记;C —理解、强记、运用。 (4)第一遍以阅读为主,第二遍以回忆为主。蓝字部分重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每一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独立,所以以“课”为单位组建知识板块。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A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必须确定计量单位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B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的货币B 流通手段的含义B 商品流通的含义B (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区别A 、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交换的区别A )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B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B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C 外汇 产生过程(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及原因A 、优点B 、含义B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C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B P8 爱护人民币A 电子货币(产生原因、具体表现)B 现金结算使用纸币,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工具B 货币产生的原因B 货币的含义B 、本质B 金银充当货币的优点B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含义B 、要求(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B 世界货币:前提(国际市场)B 、表现(三个方面)、要求(金银、某种纸币)B 支付手段:产生原因B 、表现B 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信用卡:含义A 、银行卡的发放B 、作用B 、使用要求A 支票:含义A 、使用要求A 、种类B 现金结算适用于同城,转账结算可以跨区域 外汇的含义B 、汇率的含义B 我国汇率的表示:外币的汇率=人民币元∕100外币C 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C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C 即对内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C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一般等价物 含义A 产生原因A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A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A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B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C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