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

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

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
成都市文化产业规划

到40亿元,数字新媒体收入占集团媒体总收入10%以上,集团资产规模达100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以全

媒体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综合传媒集团。建设3—5个传媒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全国领先的

数字内容基地。

推进措施:扶持成都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业务。发展网络媒体和

移动媒体。优化提升“成都全搜索”网站、“house100”等新闻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建立“环球商业

博览”网络会展平台,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网络媒体。推出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推广双向互

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培育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发展数字视听和移动内容。与通信运

营商实施战略合作,建设“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获取无线通信增值业务市场份额。以网络教育

为切入点,建立数字出版发行平台。支持“美食天府”数字电视频道实现跨区域播出,发展高增值业务

,培育数字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平台服务商。

加快传媒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和打造“保利音乐主题公园”、“成都大魔方”城市娱乐中心,举

行体育赛事及演艺活动,打造传媒活动平台。打通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资源通道,最大限度调度和使用

新闻资源。推进传媒资源与网游动漫、电信移动等资源整合,实施跨行业资源整合。

(二)文博旅游。

发展目标:2009—2012年,文博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2年,规划建设1—3座公益性

博物馆,2个以博物馆群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完成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修复与利用,兴

办一批民间街区博物馆。完善文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机制,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博旅游之

都”。

推进措施:加大文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博资源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作用。保护开发

水井坊、

宽窄巷子(二期)、大慈寺等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加快建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规划建设“

浣花文博旅游产业片区”,构建“三区两片”特色文博旅游产业发展区。新建成都博物馆、都江堰虹口

深溪沟地震遗址保护和配套工程、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特色文化主题博物馆,发展民间博物馆,构建特色

鲜明的博物馆体系。打造“天府古镇”品牌,充分发挥成都文旅集团的机制优势,以古街、古镇和博物

馆为开发重点,通过资本运作,吸引战略投资,建立完善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营销平台。

提升现有重点文博旅游品牌,完善文博旅游价值链。以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

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等为重点,提高展陈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延伸文博旅游产业链,提

升我市文博旅游品牌影响力。

实施整合营销,塑造成都特色文博旅游品牌形象。聚集全市博物馆主体,联合国内外媒体、旅游

组织和旅行机构,构建文博旅游营销网络,推进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三)创意设计。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创意设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培育1—3个创意设计产

业集聚区,引进10—20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工作室,扶持1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设计企业

,打造1个在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初步形成“成都设计”品牌效应,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

基地。

推进措施: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载体资源,打造“红星路35号”创意园区

、许燎源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园、“锦绣工场”时尚设计街区、“UK028”家居文化艺术创意街区。依托“

198”区域,规划建设“成都国际创意社区”等创意设计产业基地。构建“两园两街一

区”创意设计产业

发展格局。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领域,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

机构,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搭建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展示交易、行

业交流等平台,促进设计成果转化。扶持本地重点企业和知名设计机构,发挥骨干企业和领军人物的行

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成都设计品牌。组织开展创意设计推广活动,举办“太阳神鸟”杯创意设计大

赛、创意设计精品展、创意设计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鼓励本地设计企业参加国内外设计展览、学术交

流、项目合作和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支持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设计产品的市场推广。

(四)演艺娱乐。

发展目标:2009—2012年,演艺娱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制作一台具有全国影响

力的经典剧目,创作3—5部文化旅游剧并实现常态演出。新建大中型剧院3—5个,增加座席数5000个。

演艺娱乐业主要指标及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打造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

推进措施: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深化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培

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演艺市场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创作主体、经纪中介主体、营销推广主

体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娱乐,支持民营演出企业和团体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骨

干企业。

大力培育演艺市场。以旅游演艺为重点,创作《英雄·三国》大型旅游剧、《道解都江堰》大型

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构建旅游演艺品牌体系。创新经营机制,以剧目创作、演员管理、演艺经纪、

推广营销为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构建演艺市场协作网

络,提升我市演艺

娱乐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演艺娱乐载体建设。实施《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新建新声剧场、

成都艺术剧院金沙旅游实景剧场、杂技团剧场和区级文化聚落等现代化大中型剧场,支持和推进四川省

体育馆、锦城艺术宫、成都艺术中心和川剧艺术中心改扩建。支持实验剧场建设,营造开放的公共艺术

空间。

(五)文学与艺术品原创。

发展目标:2012年,打造1—3个以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建设四川

美术馆。重点扶持5—10个现代化、专业化的艺术品经营机构,引导和规范艺术品市场秩序,构建多层次

的市场体系。打造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学与艺术原创中心。

推进措施:规划建设载体,打造文学与艺术品原创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旧厂房、“198”区域和近郊

区域,规划建设“成都东区”、“艺术之家”、三圣艺术品原创与交易基地和“洛带文化艺术村”,聚

集国内外知名、具有潜力的作家和艺术家,引进现代经纪画廊等机构,完善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展示、

交易、交流、培训等功能,打造以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建设四川美术馆和

一批私立美术馆,完善艺术品研究、收藏、展示和公众艺术教育等公共功能,带动机构收藏和私人收藏

,促进艺术品原创和交易。

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和提升艺术品市场活力。依托《青年作家》和成都画院,探索建立全国性的

文学与艺术品创作交流平台,壮大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人才队伍。扶持现代经纪画廊、拍卖行等市场营销

推广主体,提高我市文学与艺术创意的产业转化能力和水平。

搭建交流平台,优化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环境。探索设立成都文学艺术发展基金,重点扶

持本地文

学和艺术优秀作品的创作,参与文学与艺术品投资,调动社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成都文艺双年

展”等文学与艺术品博览品牌展会,构建以艺术交流和艺术品展示交易为核心的会展平台,营造良好氛

围。

(六)动漫游戏。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动漫游戏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2012年,引进1—3家在国内有影

响力的知名企业,打造1—2个以动漫游戏为特色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数字电

影、动画制作为重点,建设全国动漫游戏研发运营中心、动漫游戏体验消费中心、动漫游戏实用人才供

给中心。

推进措施:提高动漫游戏产业集中度。引进国内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充分发挥盛大、金山、腾讯、蓝

猫等知名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借鉴其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提升本地动漫游戏研发运营能力

,延伸产业链,带动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扶持博瑞梦工厂、叶网科技、斯普软件、欢乐数码等

本地骨干企业,提高我市动漫游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规划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和旅游消费为核心

,集动漫游戏、特效电影、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延伸动漫

游戏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动漫游戏产品原创研发。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

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保持我市动漫游戏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七)出版发行。

发展目标:2009—2012年,全市出版发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我市出版发行业年

总收入突破220亿元。打造1—3个出版发行产业基地,支持市域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发展,打造全国

领先的出版发行中心。

推进措施:深化国有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培育出版发行市场主体。实施成都时代出版社、成都音

像出版社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成都传媒集团所属报刊杂志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期刊

业领军企业。

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出版发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出版基地、四

川文化产业园和成都现代印务基地,完善出版发行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闻出版、网络发行和

现代印务。引导大型出版发行集团数字化转型,鼓励跨行业、跨媒体、跨区域经营,打造复合型特色文

化创意产业基地。

健全文化产权要素市场,完善版权服务体系。依托版权服务中心,建立集文化产权交易、投融资

服务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

、经纪等各类服务,构建中国西部综合性的文化产权要素市场。通过建设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逐步

构建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综合性版权服务体系。

提升品牌节会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持续举办“成都全民读书活动暨成都购书节

”,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培育阅读消费市场。努力办好2010年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创新展会

内容与形式,强化辐射引导功能,繁荣出版物市场,提高我市在全国出版发行领域的市场地位。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

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注重提升文化创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来创作生产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书-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书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书(一)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休宁县石博园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单位:黄山国际石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待定) 项目地点:慈张线休宁县城至万安一带(待定) 二、石文化产业的前景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奇石资源和工艺美术石材,如萤石(砩石矿)、乳石英(水晶)、黄腊石、大理石、化石等。仅蕴藏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的黄山球石即可为我县打造石文化产业提供有利的资源条件。现列举黄山球石的相关品质及其用途简介如下: 休宁县黄山球石属隐晶质石英岩,富含绿泥石、铁、铜、锰等多种矿物质,在亿万年的沧桑巨变中,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强烈和岩浆活动的发生,山河易位,海洋凸起为陆地,原来沉积于海洋中的砾石随着陆地上升而出露于地表。石上七彩萦绕,鲜丽夺目,变化无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黄山球石的特征是:质坚、形圆、体小、肤润、色丰、纹美、意邃。 休宁县黄山球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

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石头呈现出黑、白、黄、红、墨绿、青灰等色系。 主要品种为: 1、玛瑙? 按颜色分有红、蓝、绿、紫、青、白、酱斑、金黄以及浆水玛瑙、五色锦屏玛瑙等,其中蓝玛瑙、金黄玛瑙较稀见。 2、水晶? 除无色水晶外,球石中含有烟晶、茶晶、黄晶、蔷薇水晶、紫晶、鬃晶、髪晶等,后三种观赏效果较好,紫晶形端色鲜者为珍品。 3、玉髓? 亦称石髓,球石中常见的有葡萄状、钟乳状的,色彩以灰白、乳白居多,也有少量的呈鲜红、深红、葱绿诸色,火红极艳者,较为难得。 4、蛋白石? 球石中的蛋白石,质纯,色艳,极具润感,如雾如烟,扑朔迷离,有单色也有复色,色彩极具柔和感,有两种色彩的蛋白石,色与色之间浑然天成。 球石的用途: ( 1 )、珍贵的工艺品原料:上等的球石可用于宝玉石雕刻工艺品、如手钃、项链、饰品、挂件等。 ( 2 )、奇石收藏品:美丽的雨花石被人们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古风复起,雨花石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成为馈赠亲友、欣赏、收藏的珍贵礼品。隐晶质石英岩类观赏石均以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发〔2009〕30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国务院文件国发〔,,,,〕,,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32048621.html, 2009年09月26日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月,,日电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国发〔,,,,〕,,号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1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

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 2 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图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模式和做法,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的成功还在于其建设符合“三态”统一的原则,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效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英文愿意为阁楼或高大空间的建筑。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成功的是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1、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锦江区和成华区,在武侯区和新都县也有零星分

2020届高考政治热点 振兴文化产业 精品

振兴文化产业 [热点点击] 2020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內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链接] 1.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国家的宏观调控。振兴文化产业,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振兴文化产业,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既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模拟训练]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每当经济不景气、消费萎缩之际,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一一这一有趣的现象被称为为“口红效应”。回答1—2题。 1.要做“口红效应”里的那去“口红”,必须满足几大条件: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竞争力也就更强。下列行业有可能成为那去逆市上扬的“口红”的是() A.纺织业 B.房地产业 C.汽车业 D.电影业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政府认识到金融危机不会减少青少年对动画片的热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动下,日本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并由此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给我国的启示是() ①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实体经济②金融危机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 ③新兴产业的兴起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④新兴产业的兴起主要靠市场自发推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材料一: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求,又不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审时度势,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化体制改革,促进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化产业园区和进驻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化艺术中介、旅游化服务、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

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殷;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剧、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观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化行政主营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约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脾、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化企业: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详细版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党地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地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地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地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地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地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地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地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重要着力点.党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地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地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地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地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地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地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地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地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

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地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地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地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地文化产业发展地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地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地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地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地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地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

2019年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二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三篇:北京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 ?第四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措施 ?第五篇:芜湖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 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 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政策措施如下: 一、制定和发布《*市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 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 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 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 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患、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 文化娱乐、艺末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2020年发展规划(33页)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年) (征求意见稿) 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 年日

目录 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的目的 (二)规划的范围 (三)规划的年限 (四)规划的依据 (五)规划的内涵 二、发展基础………………………………………………………………………(一)产业的总体水平 (二)产业的发展基础 (三)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总体目标………………………………………………………………………(一)基本的目标 (二)发展定位 四、阶段要求………………………………………………………………………(一)近期(发展期) (二)中期(壮大期) (三)后期(提升期) 五、发展战略……………………………………………………………………… 六、核心产业集群…………………………………………………………………(一)文化制造产业集群 (二)文化时尚产业集群 (三)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七、产业空间布局…………………………………………………………………(一)季华路总部大道——文化品牌和时尚流行的轴心核 (二)佛山清明上河图——彰显岭南文化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区 (三)华南智慧新城——以科技文化研发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四)石湾千年陶都——以石湾陶瓷为载体的陶文化产业集聚区 (五)南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园区 (六)岭南生态水乡——以南庄水网为载体的低碳生活功能区 八、重点任务………………………………………………………………………(一)加快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形态 (二)以创意为核心,形成设计研发和时尚文化中心 (三)建设四大文化功能区,体现岭南文化的活力 (四)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打造珠三角文化品牌中心 (五)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六)塑造“佛山初地”文化地标,打造佛山城市形象之窗 九、保障措施………………………………………………………………………(一)建立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 (三)建立封闭、独立运作的资金管理制度 (四)建立督办督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一轴五区”空间分布图……………………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经历了积极的起步探索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把成都打造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而成都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目标也应与此相匹配。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曾在《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等文中,对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创意性、策划性的大体思路。由于没有作投入性的研究,本文观点只是“大胆假设”,还需后续的“小心求证”,在此“抛砖”仅供批判。 一、寻找、调适成都及成都文化在中国的位置 成都文化产业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凸现自己的特色,必须首先找准“成都”及“成都文化”的位置。 首先是成都在中国的地位。成都不可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不能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可以说,“成都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实际上,就中国版图而论,说成都是西南城市并不完全准确。从东西位置来看,中国领土东起东经135°05′,西到东经73°40′,成都市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恰好处于东西的中央;从南北来看,中国领土北起北纬53°30′,南起北纬4°53′,成都位于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稍微靠北,而如果主要以大面积的陆地来说,成都又基本处于中国南北的中间。无论是与重庆、西安、长沙还是武汉等其他最为接近的大城市相比,成都都是真正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城市。 以文化论,结合成都的地理中心地位,可以说,“成都是中国文化的十字路口”。成都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东部看成都是西部,西部看成都又是东部,北方人说成都是南方,南方人看来成都又有点“北”,连成都话都是属于北方方言。成都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既东既西,既南既北”。此其一。四川是中国地貌最丰富的省份,可以说,“除了大海,四川什么都有”,而高山相邻,平原在怀,四川的枢纽—历史悠久的成都不仅在地理上有鲜明的东、西、南、北对接特点,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四面八方,不论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还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城乡文化,成都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特征。成都有中国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成都也上演了最时尚、现代、动感的超女现象;这里有由司马相如、薛涛、杜甫、诸葛亮,以及近代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演绎的中国文化源流,也有20世纪初由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加拿大人林则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与释家的重镇;这里是汉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包括藏族、回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乐园;成都既是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也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乡村风味,成都的“农家乐”(不仅是农家之乐,更主要市民之乐)对许多城市产生了影响,与其说成都有“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如说它有“耕读文化”的传统准确,成都就象一个“世代耕读,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与雍容闲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文化包容度与文化张力。 此外,本文建议:成都应该谋求行政规划调整,东扩与重庆接壤,打造“成渝大都市圈”。“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中,成渝经济区被规划在内。从长远看,一个全球罕见的实质性的“成渝大都市圈”可以给成渝经济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一体化的“成渝大都市圈”的构建对国家、对四川、对重庆、对成都来说,应当可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共赢。以成都文化产业而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个性,同时应该拥有超越城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2-7 9:1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 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党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把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扶持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2010年3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在继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专题进行了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8-6-28 17:41:34 成都市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把成都培育成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3——2005年三年时间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其创造的增加值6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6.0%,增幅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有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579.30万人)的2.6%。全市有各类娱乐场所180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100家,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队57个。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出三个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总收入高达232.54亿元,占全省的83%,发展规模更是在西部地区领先。 一、出版发行业 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在蓉企事业单位)有公开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25种。各类印刷企业1109家,各类发行企业1663家,从事电子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报业方面,成都市拥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大型综合报。2002年9月,《成都日报》、《先锋》杂志、《成都商报》、成都时代出版社、《工厂管理》杂志等合作成立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位,该集团主要报刊广告占成都平面媒体广告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报刊期发行超过100万份,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报刊发行网络,1500个发行站点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占据成都地区2/3的读者市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其投资兴建的西南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 □龚巧林陈惠芬 【摘要】产业融合主要在不同产业的产业边缘与交叉点,激发出全新的产业形式。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与发展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丰富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成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则必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并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适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字】成都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作者简介】龚巧林(1986 ),男,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陈惠芬(1972 ),女,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产业发展 一、引言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提出的关于美国机械工具早期演变过程中[1]。伴随着信息、创新能力等的不断加强,产业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不同产业的边界上,通过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原有的一些产业界限逐渐变的模糊、行业壁垒减小或降低,逐步形成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是产业重组,最后实现产品创新,形成新型产业[3]。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诞生。它和原有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不论是对于成都旅游业还是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会提升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活动内容;提高成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空间,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三大新兴主体产业中排第二,也成为成都新兴产业中解决就业能力最强的几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第二,相关领域的大型文化集团较少,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还又带提高;第三,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品牌优势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还有待形成。 (二)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最近十年,成都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好较快发展。据成都市统计局资料统计,2005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72.5亿元,至2010年国内游客已增加至673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84.6亿元,5年间增幅达2.15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增加至8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加达到1.6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直接或间影响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的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收益。其一,在成都旅游发展中,旅游要素能力结构极其不合理。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成都市的“吃、住"能力过剩、“娱、购、行、游"能力相对不足;其二,成都市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且行业竞争无序。其三,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竞争意识的缺失等。这些都导致成都旅游市场畸形,使得成都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与自己优秀的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甚至还落后于一些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三、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成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提升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了活动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经济的一般属性,它通过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对文化本身进行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变化性与原创性融入到文化当中,并使它与旅游资源与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将静态的旅游文化转变为动态、可感知的文化旅游 · 5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