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足球发展研究_俞宏光

德国足球发展研究_俞宏光

144

体育文化导刊 2013年1月 第1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1.Jan.2013

德国足球发展研究

俞宏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郑州 450015)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和归纳德国足球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探讨德国足球的发展脉络和兴衰缘由,其经历被排斥的英国舶来品;中产阶级的玩物;亲近政府服务政治和军事;特定历史时期的优异表现产生的强大政治功效和文化认同;经济职能的彰显与疯狂;制度建设的完善与理性发展;公共文化产品核心理念确立的过程。德国足球长期保持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获得文化认同。 关键词:体育史;足球;德国作者简介:俞宏光(1971-),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Tel :0371-******** E -mail :tgyuhonggu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5509226.html, 。

1 德国足球的发轫

而早在19世纪60年代,现代足球运动从英国传入德国,1860年“慕尼黑1860”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德国足球的发轫[1]。基于英德两国的政治对立、经济竞争和民族冲突,足球被视为“敌对方的东西”而受到德国民众的排斥,主要在中产阶级组建的俱乐部中开展,此时的德国属于君主专制国家,新兴的市民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虽然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社会地位比较低,国家的主导权还是在世袭贵族和官僚军队手上[2],因此中产阶级接纳和开展的足球运动难登大雅之堂。1900年德国足球协会成立,在其推动下足球运动由室内游戏演变成竞争性游戏,1910年足球运动被纳入军队训练计划中,1911年德国足球协会加入准军事机构德意志青年联盟,成为服务德国政治的工具

[3]

服务政治的德国足球虽然逐渐获得民众的认

可,但在一战以前,足球在德国社会中依然是不受重视的小众运动项目,军事体操几乎是德国民众体育生活的全部内容,学校里有近半数的学生

因为向往军事化生活而参加击剑联谊会[4]。德国足球突破限制成为大众体育项目是伴随着一战的炮声而实现的,俾斯麦的德国统一只是表面上的合并,并未真正实现各地区、各阶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再加上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急需通过战争来重建世界新秩序,一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为了缓解防线上士兵乏味的生活,数百万的士兵开始参与军队组织的足球比赛。1918年战争结束后随着士兵的返程,足球的影响迅速扩展开来,足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足球竞赛也有组织地开展起来。一战中士兵的高伤亡率改变了德国民众对身体能力和生命的看法:“拥有单纯的如野兽般的力量并不能保证在战争中的存活,而灵活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似乎更能保障自身的安全”[5]。同时德国民众在战争理论的鼓动下变得极具攻击性和暴力倾向。而足球运动对抗性强以及对身体灵活性的锻炼契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需求,体现了德国民众对身体文化的全新认识。

一战的失败终结了威廉帝国时代,德国由君主专制进入共和国阶段。在黄金般的20年代里,

魏玛共和国文化的主体不再是以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是电影、歌舞剧、爵士乐、体育运动等大众文化形式,德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变化,体育运动方兴未艾,成为大众生活的热门话题[6]。足球不再是中产阶级独有的运动,工人阶级开始普遍参与其中,成为德国民众最喜爱的、开展最广泛的运动。德国足球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等。

2 纳粹时期德国足球的异化

1933年纳粹上台后,为了转移工人对自己困苦处境的注意力,纳粹劳工阵线成立了一个欢乐创造力量组织,为工人提供一种政府管制下的无所不包的娱乐活动,并成立成千上万个俱乐部组织工人进行下棋、踢足球等各种娱乐活动[8]。纳粹劳工阵线还策划成立了企业界体育共同体,德国企业纷纷组建足球俱乐部。纳粹德国还成立帝国体育锻炼联盟这一特殊机构来管理全国体育,并强行将德国足球协会等所有足球组织纳入该机构,自此德国足协成为纳粹的傀儡机构,足球成为纳粹德国政治宣传的工具。与此同时,纳粹也开始了德国足坛的清理整顿运动,首先是清理“不听话”的足球俱乐部和球员,甚至规定球员如果想加入德国足球俱乐部,必须要由两名“非马克思主义者”写推荐信。其次是清理犹太人的足球俱乐部和球队中的犹太球员,禁止犹太人在德国从事足球运动。第三就是组建新的赛事,德意志青年联盟举办的全国性联赛被解散,取代其的是分区联赛—成立16个分区联赛,获得分区冠军的球队参加全国比赛决出最后的全国冠军,随着二战初期德国的节节胜利,许多被占领的领土例如法国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卢森堡以及波兰部分地区也被纳入分区联赛[9]。

分区联赛运行后非常成功,来现场观看总决赛的球迷最多可达10万人,但获得总冠军的球队都会被纳粹当作宣传工具,借机鼓吹自己为德国足球做了巨大贡献。1936年8月为德国法西斯粉饰太平和展现雅利安人种优势论的柏林奥运会开幕,奥运会徽上昂然屹立在奥运五环上的普鲁士鹰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绝对的霸权和征服,但是德国足球队在预赛中却以0:2输给了挪威,未能挺进半决赛,最终只获得了第6名。纳粹法西斯试图通过足球展现民族优越性的愿望落空,德国足球也逐渐走向衰落。1938年的法国世界杯德国队未能通过第一轮,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德国由于是战争策源地被剥夺了参赛资格,1950年巴西世界杯德国由于分裂问题没有参加,德国足球在异化为纳粹的政治宣传工具后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沉沦期。

3 德国足球的重生

二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主权国家。政治的分歧、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动荡、文化的割裂阻碍战后德国的重建工作,困难时期精神的力量往往比物质的力量更加重要。在1954年第5届瑞士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联邦德国队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顽强地打入三球,从而以3:2的比分爆冷夺得首个世界杯冠军,联邦德国的这次夺冠被史学家称为伯尔尼奇迹。“伯尔尼奇迹”对战后联邦德国的重建、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战争中培育的革命友谊在足球场上得到了体现,团体精诚协作的精神得以彰显。革命友谊这一淳朴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德国文化的内核,对战争英雄的膜拜情结随着战争的失败而弱化。从伯尔尼奇迹中提炼出来的革命友谊作为德国的文化象征是时代的选择:经历过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后的德国,急需新的文化认同。

足球在德国获得文化认同的奥秘在于它具有地区文化融合作用。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国家建立于1871年,帝国的组建原则是联邦制度,在政治联盟的基础上,各地在19世纪保持着各自的领土完整和文化传统。德国的地区概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以清晰划分的地理概念,而是基于文化传统存在的文化空间体系,它需要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来表达自身的存在和联系。足球注定会被地区传统所接纳,因为它提升了大城市在地区的影响力,在区域中心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足球俱乐部扮演着城市代言人的角色。德国足球的地区主义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变,在此之前足球获得了地区认同,却未能获得国家认同,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德国是一个

145

以军事理念为主导文化的国家,留给足球作为国家象征的空间不大,因此足球协会经常强调足球运动是军事训练的有益补充;二是德国足球在国际上缺少有象征意义的胜利,不适宜作为证明民族优越性的象征[10]。

4 德国足球的繁荣

夺取世界杯冠军使足球成为德国的主流文化现象,足球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备受推崇。伯尔尼奇迹的文化价值在德国近代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联邦德国足球70年代的复兴与此息息相关,更为关键的是继伯尔尼奇迹之后联邦德国出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1958年瑞典世界杯联邦德国获得了第4名,1962年智利世界杯联邦德国仅获得了第7名,不太闪耀的成绩触发了迟来的足球体制改革—创建全国性的职业联赛。两届世界杯持续下滑的成绩似乎证明伯尔尼奇迹仅仅就是个奇迹,警醒后的德国足坛逐渐接受了科隆俱乐部主席弗兰茨·克雷默倡导的“为了德国足球,创建德甲”[11]。1962年7月28日,在德国足球协会大会上,与会的区域代表表决通过了创建全国性质足球联赛的决议,1963年8月24日德甲揭幕战在多特蒙德打响,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足球联赛终于实现,德国足球进入职业化阶段,来自北方、西方和南方地区的足球俱乐部在一个联赛里竞争,来争夺最后的冠军头衔。德甲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德国足协不断完善着联赛体系,包括联赛队伍数量的调整、联赛的准入标准、升降级制度等。随着制度的完善,德国足球迅速崛起。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联邦德国分别获得第2名和第3名。经过德甲近十年的磨砺,联邦德国足球队于1972年问鼎欧洲杯,随后在1974获得世界杯冠军,1976年欧洲杯亚军,1980年重新获得欧洲杯冠军,除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仅获得第6名外,随后的两届世界杯均获得了亚军,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德国重回巅峰获得冠军。

5 德国足球的徘徊与复兴

1989年11月9日,象征着敌对与隔阂的柏林墙被推到了。民主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了统一,东德足协并入西德足协,德甲的规模在1991-1992赛季扩充为20支球队,德国足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两德统一和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对德国足球产生了深远影响。足球被欧洲领导机构认为是一种经济活动,足球应像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受到规制约束。1995年通过的博斯曼法案为足球是经济活动奠定了法律基础,促进了球员的自由流动。在博斯曼法案的影响下,德国足协施行了对欧盟所有国家开放的球员引入政策,不仅对欧盟的居民,而且对欧足联会员国的所有居民都开放[12]。

德国足协采取的开放政策与德国特殊的历史有关,足协领导人被欧洲戏剧性的政治变革以及两德统一的历史深深影响,德国足协不想重新再树立一堵“墙”,特别是对于中欧、东欧地区,开放政策既能缓和政治气氛又能满足俱乐部需求。1996-1997赛季以前德国本土球员占联赛球员总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以上,欧洲球员占比约12%左右,而此赛季后欧洲球员所占比稳步上升到30%以上,而本土球员比例下降到50%左右。随着外籍球员的大量涌入,球员工资水涨船高,俱乐部的运营压力越来越大,问题的破解需要新的途径,开发电视转播权收益成为不二之选[13]。

1963-1964赛季德国职业足球联赛开始,电视台付费给足协进行联赛转播,二者的紧密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被视为是一种公共文化,电视台只需要象征性付费,这种状况持续到1988年。1988年之前联赛转播权都是出售给公共服务转播网络,从1988-1999赛季开始,商业付费电视网络开始进军德国足球联赛市场,德国足球迎来了金元时代。1988年德国足球协会首次将联赛的电视转播权出售给一个私人公司,贝塔斯曼集团所属的UFA以三个赛季1亿3千5百万马克的价格获得联赛转播合同。1992年德国基尔希传媒加入了竞争,以7亿马克购买了德甲联赛1992-1993至1996-1997五个赛季的转播合同,以5.4亿马克购买了1997-1998至1999-2000三个赛季的转播合同,其后又以30亿马克购买了2000-2001至2003-2004四个赛季的转播合同[14]。德国足球自1988-1989赛季开始与媒体结

146

成了纯粹的经济关系,媒体对德国足球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危机的到来埋下伏笔。

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开放政策和媒体经济共同吹起的美丽泡沫在2002年被戳破,2002年德国基尔希传媒宣布破产,德甲足球联赛损失严重,联盟仅得到了2.9亿欧元,而2003-2004赛季的4.6亿欧元转播费用化为泡影。德国足球为此付出惨痛代价,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足球的退步有目共睹,特别是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上德国队的表现尤其糟糕,改革不可避免。为了更好地促进德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发展,2000年德甲联赛协会成立,2001年作为联赛协会全资子公司的德国足球联盟成立,德国足球联盟负责德甲、德乙两级职业联赛的组织管理、商业推广、市场开发、广告赞助和资格审查等工作。足球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德国职业足球联赛走向成熟,德国足球联盟成立后与德国足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重振德国足球。

5.1 促进和保护年轻球员的培养。联盟要求所有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拥有一个符合专业标准的青少年球员训练中心;职业队必须签约至少12个适龄本土球员;与职业队有关的业余俱乐部必须有至少6个24岁以下球员;业余球队中非欧盟球员的数量限制由2002年的6个缩减为2004年的3个;完善青少年教练员的培养工作,推进教练员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15],并与教育部门合作推进专业教练员进校园活动;扶持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德国政府出台配套措施,拨付1000万欧元启动资金用于全国足球基地的修缮、青少年球员培养和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德国足协主导的天才培训中心、足协、俱乐部与学校合作开展的学校足球和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16]。5.2 完善联赛和俱乐部的管理和运营。坚持和完善“50+1政策”,实行会员制俱乐部体制;严格监管各俱乐部的债务水平和球员工资支出总额,要求俱乐部递交预算和支出来证明自身的财务健康状况;所有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拥有一个至少能容纳15000人的球场;所有参与两级联赛的俱乐部必须将自己的转播权移交给德国足球联盟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足球联盟股份有限公司对有关电视、广播、网络的转播权进行独家的、整体的营销,参加德国国内职业联赛的俱乐部不允许私自出售转播权,但是俱乐部在参加国际性比赛时不受此约束,可以自行出售转播权[17]。

5.3 重塑德国足球精神。德国足球在上世纪70年代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优秀球员的涌现掩盖了伯尔尼奇迹的光环,德国足球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达到顶峰,集体主义文化受到质疑和冲击,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德国足球更是丧失了方向、失去了精神动力,直至20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足球届对德国足球精神进行反思和总结,认为伯尔尼奇迹所展现的德国人的优秀品质例如纪律性、竞争性、吃苦耐劳和永不妥协的精神品质才是奇迹发生的内在原因,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纪律与秩序、崇尚理性和尊重传统是德国足球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18]。足球对于德国而言,不仅仅是一项争金夺银的运动,更是整个德国精神的寄托,民族文化认同通过足球得以实现。

5.4 构筑健康的联赛文化。德国职业足球联赛中推行的“50+1”规则,保证了至少51%的股权是掌握在会员手里,会员成为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会员俱乐部的形式彰显着德国足球“以球迷为中心,注重草根与基层”的足球发展理念。欧洲五大联赛中德甲联赛有着最高的上座率和最低的平均门票价格,体现出球迷对俱乐部、联赛强烈的忠诚度和联赛以球迷为中心构筑交流平台的赛事文化。

5.5 促进俱乐部与国家队协同。2000年德国足协与德国足球联盟、职业足球俱乐部达成共识“为了把德国国家队做强而奋斗”。德国足球联盟制定多项措施避免联赛和俱乐部的过度商业化,强调俱乐部为国家队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通过俱乐部的发展为国家队输送人才,通过国家队的出色表现来反哺联赛促进俱乐部的发展,实现国家队与联赛俱乐部的一致目标和共同利益。

通过改革,德国足球取得显著进步:(1)国家队成绩稳定,获得2006世界杯季军、2008欧洲杯亚军、2010世界杯季军、2012欧洲杯四强;(2)青少年国家队成绩优异,获得2007年世少赛季军、

147

2008年欧洲U19锦标赛冠军、2009年U17、U19欧洲锦标赛冠军;(3)优秀的年轻球员大量涌现;(4)德甲联赛成为全欧洲上座率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联赛;(5)德甲足球俱乐部的财务状况良好,俱乐部的收入来源广泛、结构合理;(6)足球文化根植于社会各个层面,群众足球参与广泛,为德国足球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8] 王金秋.德国足球风云[M].南昌: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 1999:1-2.

[2][4][6]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 2002:268-275.

[3][5][7][10][12] Alan Tomlinson and Christopher

Young. German Football: History, Culture, Society[M]. Routledge, 2006:3-15.

[9] 小新.纳粹阴影下的德国足球[N].周末,2010-06-

3(22).

[11] The Bundesliga: a true success story[EB/OL].

[2009-06-02]http://www.bundesliga.de/ en/liga/ news/2008/index.php?f=127776.php.

[13] Michel Desbordes. Marketing and Football:A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M].E l s e v i e r

Ltd,2007:177-178.

[14] Helmut M. Dietl and Egon Franck. Governance

F a i l u r e a n d F i n a n c i a l C r i s i s i n

G e r m a n

Football[J]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2007(12):664-665.

[15] 刘洋,王家宏,张宏杰.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

比较[J].体育学刊, 2009,16(3):84-85.

[16] 许荣奎,潘绍伟.中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

对比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9,31(2):34-35. [17] Henk Erik Meier.Solidarity and market power

in german soccer: the regulation of collective selling[J]Football Studies,2003,6(2):24-26. [18] 刘宜祥,龙建新.论德国足球与其民族文化[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1):38-39.

过程中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影像。

8 结束语

《百子团圆》图册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所表现儿童体育活动画面中的人物、玩具、服饰、游戏的内容和环境场所,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可以与古代儿童诗歌和文献典籍形成关于儿童体育游戏活动文献记载上的互相印证关系,因而图册具有较高的体育史学的学术研究的价值。通过画面所呈现的丰富而写实的儿童体育图像信息,人们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清初民间儿童体育活动的内容。

对于清代著名翰林画家焦秉贞手绘绢本《百子团圆》图册中所呈现的丰富而写实的儿童体育图像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这将会有助于复原清代初期儿童体育活动的真实情景;有助于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儿童体育文化,使之在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中更好地普及和流传;也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当今社会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母体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中央4套国宝档案栏目—百子团圆图

册(上、下).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

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J].

四川文物, 2005(5).

[4] 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图[J].文物, 2003(12).

[5] 郑阳.唐代儿童图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

京:中央美院, 2010.

[6] 李钰.唐代体育游艺诗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呼

和浩特:内蒙古师大, 2010

[7] 路志峻.论敦煌文献和壁画中的儿童游戏与体育

[J].敦煌学辑刊, 2006(4).

[8] 王连海.万历百子衣中的古代玩具[J].文艺研究,

2004(1).

(上接第140页)

14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