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与经济》(全校通识课)复习提纲2015-9

《网络与经济》(全校通识课)复习提纲2015-9

《网络与经济》(全校通识课)复习提纲2015-9
《网络与经济》(全校通识课)复习提纲2015-9

《网络与经济》(全校通识课)复习提纲 (2015,09)

教材:《网络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选择题无答案版) 第一讲网络经济、数字产品及其供给

一名称解释

网络经济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网络外部性摩尔定律正反馈机制负反馈机制

临界点临界容量赢家通吃转移成本锁定路径依赖安装基础

二简答题

1 网络经济给当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2 网络经济的特征。

3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网络经济的内涵。

4 网络经济中信息与数字产品的边界如何确定。

5 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如何。

6数字产品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7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有哪些特点。

8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9 数字产品的供给曲线如何,如何理解其经济内涵。

10 分析网络经济正反馈中的市场均衡(图示分析),说明为什么网络经济下不是价格影响供求,而是供

求对价格产生更大影响。

11 图示说明某种数字产品的正反馈发展过程。

12 分析网络经济的正反馈效应对产品市场、网络企业、政府行为等产生的影响。

第二讲数字产品需求

一名词解释

梅特卡夫法则(定律)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直接网络外部性间接网络外部性互补产品软件—硬件范式

二简答题

1 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2网络外部性的分类。

3 数字产品的价值如何构成。

4 数字产品在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需求曲线如何。

5 数字产品的需求函数及需求曲线图示如何(理解其经济含义)。

第一、二讲《选择题》部分

1. “网络经济学”对网络产业中广泛存在的___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A. 外部性

B. 锁定

C. 转移成本

D. 企业战略正确答案:

2 ____突出了经济运行的基本组织形式,即网络化特征(Networks)。

A. 网络经济

B. 工业经济

C. 农业经济

D. 后工业经济正确答案:

3 从本质上说,数字产品本身就是____——经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而信息则包括任何可以被数

字化的事物。 A. 数字产品 B. 信息 C. 信息产品 D. 产品正确答案:

4 信息产品侧重于讨论产品的信息内容及其特点,而____则强调其数字化的存在形式以及因此而引致的一

些特性。 A. 数字产品 B. 信息 C. 信息产品 D. 产品正确答案:

5下面是数字产品特征的有?

A. 不可破坏性

B. 可消费性

C. 可增值性

D. 可破坏性正确答案:

6所谓的____是指在网络经济中交易的可以被数字化——即编码成一段字节——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事物。 A. 数字产品 B. 信息 C. 信息产品 D. 产品正确答案:

7. 数字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绝大部分是____。

A. 边际成本

B. 沉没成本

C. 短期成本

D. 长期成本正确答案:

8 关于网络外部性的描述应当被解释为:

A.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是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加的 B.一个商品的价值随其预期将售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边际效用递减D.价低买者众、价高买者寡正确答案:

9 而基于网络外部性的收益递增规律所讨论的则完全是消费者的需求对收益的影响,因此它被人们叫做:

A.消费者经济B.需求方规模经济C.需求经济D.效益经济正确答案:

10. 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这部分价值被称为:

A. 协同价值

B. 自由价值

C. 额外价值

D. 附加价值正确答案:

11 网络的价值以网络节点数平方的速度增长,这个法则被成为:

A. 增长法则

B. 梅特卡夫法则

C. 庇古法则

D. 科斯法则正确答案:

12 当一种产品的互补品(如零件、售后服务、软件、网络服务…)变得更加便宜和容易得到时,这个产品的兼容市场范畴得以扩展,这时就出现了“市场中介效应”,因为该产品的消费者可得到的价值增多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中介效应就是Katz和Shapiro所说的:

A. 直接的网络外部性

B. 网络外部性

C. 间接网络外部性

D. 网络效应正确答案:

13 网络外部性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A. 造成社会不公

B. 导致次优技术占领市场

C. 拥塞

D. 实际产出与社会有效产出的偏离

正确答案:

14 网络内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具有什么性质? A. 互补性 B. 互斥性 C. 单向流动性 D. 交替使用性正确答案:

15 一个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商品的价值与其所销售的数量之间成什么关系。

A. 不相关

B. 正比例

C. 反比例

D. 视具体情况而定正确答案:

16 网络产品商品的价值随其所销售的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这就是所谓的:

A. 负的网络外部性

B. 正的网络外部性

C. 网络价值加成

D. 网络收益答案:

17. 数字产品的价格特征是什么?

A. 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B. 高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

C. 低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

D. 低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正确答案:

18 关于网络外部性的描述应当被解释为: A. 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是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加的

B. 一个商品的价值随其预期将售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边际效用递减

D. 价低买者众、价高买者寡

正确答案:

19 网络外部性和____的存在导致了不断增长的收益,但同时也使得市场变得相当不稳定。

A. 负反馈

B. 临界容量

C. 正反馈

D. 消费者偏好正确答案:

20 下列那些事件是路径依赖的结果:

A. QWERTY键盘的推广

B. 长虹彩电的发展

C. 科健手机的推广

D. 计算机的更新

正确答案:

21. 路径依赖最先用于解释哪个领域,而后才应用于解释经济现象.

A. 医学的进步

B. 技术选择及演化路径

C. 生物的繁衍

D. 计算机的更新正确答案:

22 路径依赖的所隐含的两个重要特征?

A. 锁定和转移成本

B. 锁定

C. 外在性

D. 网络效应正确答案:

23 正反馈过程都呈现一种什么形状? A. V型 B. D形 C. A形 D. S形正确答案:

24 成功正反馈效应的第一个阶段是? A. 启动阶段 B. 起飞阶段 C. 饱和阶段 D. 临界容量

正确答案:

25 成功正反馈效应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点是? A. 锁定点 B. 临界容量 C. 路径依赖

D. 转移成本最小点

正确答案:

26 ___描述的是一个强者走向衰弱而弱者逐渐强大的过程。

A. 正反馈

B. 负反馈

C. 马太效应

D.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正确答案:

第三讲网络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一名词解释

价格歧视个性化定价版本定价策略二部制定价捆绑定价策略锁定策略

标准竞争策略

二简答题

1 数字产品如何跨越临界点。

2 数字产品企业对消费者锁定有何意义(或作用)。

3 数字产品企业对消费者锁定的策略有哪些。

4 数字产品企业怎样利用安装基础。

5 标准竞争中数字产品企业采用技术的开放战略有何优势(或作用);采用技术的控制战略又有何优势(或作用);如何对技术开放或控制战略进行选择。

6 标准竞争战略的类型有哪些。

三选择题:

1 在市场演化的过程中由于某种产品被广泛采用而导致它成为( )

A. 实际上的标准

B. 官方标准

C. 市场标准

D. 企业标准正确答案:

2 以下几个概念反映的是某一产品的用户数量或是一个网络的加入者规模,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 A. 临界容量 B. 安装基础 C. 转移成本 D. 沉淀成本正确答案:

3. 在网络经济中,安装基础的力量取决于这个网络中的?

A. 用户转移成本

B. 临界容量

C. 沉淀成本

D. 转移成本正确答案:

4 以下那些不是锁定的常见类型:

A. 合同义务

B. 耐用品的购买

C. 针对特定品牌的培训

D. 购买网络产品

正确答案:

5 下面不是被锁定所要支付的转移成本?

A. 补偿或毁约损失

B. 购买产品的成本

C. 设备更新,随着耐用品的老化而降低

D. 把数据转换为新格式,随着数据的积累而上升正确答案:

6倡导不兼容技术的企业为了获得对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先确定较低的价格,试图建立起自己的安装基础

A. 渗透定价

B. 标准战略

C. 兼容战略

D. 预告正确答案:

7. 厂商则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正式标准或实际标准,这个是什么战略?

A. 渗透定价

B. 标准战略

C. 兼容战略

D. 预告正确答案:

8 所谓___就是指企业在出售完全一样的或者是经过差异化的同类产品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

A. 产品差异化

B. 差别定价

C. 价格定制

D. 价格歧视正确答案:

9. 所谓___,就是指除了捆绑销售之外,企业还可以把捆绑的产品包拆开来进行单个产品的销售。

A. 混合捆绑销售

B. 附加捆绑销售

C. 单纯捆绑销售

D. 复杂捆绑销售

正确答案:

10. 所谓安装基础,简言之就是企业销售给购买者的,能够发挥锁定作用、产生___的产品(或服务)。

A. 转移成本

B. 边际成本

C. 边际收益

D. 社会收益正确答案:

11. 利用安装基础的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销售互补产品和___接入安装基础的机会_。

A. 转让

B. 出售

C. 租赁

D. 购买正确答案:

12 对不同类型的潜在顾客进行___是建立安装基础的关键一环。

A. 价值评估

B. 互补产品销售

C. 交叉营销

D. 财务评估正确答案:

13. 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信息流动的加快和数字产品特殊的成本特征,使得竞争对手可以更容易地施行___策略。 A. 商品化差异 B. 安装基础 C. 转移成本 D. 产品差异化

正确答案:

14. ___的市场格局可以给市场主导者带来巨大利润。

A. “输赢各半”

B. “赢家通吃”

C. “大一统”

D. “出清”正确答案:

15. 一个进行标准竞争的公司必须意识到,可能和自己合作的人包括互补产品和替代产品的提供者,而___的提供者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A. 互补产品

B. 替代产品

C. 无关商品

D. 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

16. 作为市场失败者的中小企业最基本的策略是___。 A. 实现与大网络的互连和兼容 B. 与大网络进行竞争 C. 退出市场 D. 实现与小网络的互连与兼容正确答案:

17 中小企业与大网络实现互连的主要方法是___。

A. 向市场主导者妥协

B. 与市场主导者进行竞争

C. 无法选择

D. 与市场主导者进行谈判

正确答案:

18. 市场失败者的网络规模无法达到___。

A. 最大容量

B. 临界容量

C. 最优容量

D. 最小容量正确答案:

19 比较常见的差异化类型主要有水平差异化和___。

A. 横向差异化

B. 纵向差异化

C. 内差异化

D. 外差异化正确答案:

第四讲网络经济的金融支持系统---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

一名词解释

风险投资二板市场

二简答题

1 从网络经济对金融制度需求角度,网络经济运行特点有哪些。

2 网络经济运行特点对金融制度(系统)安排形成哪些具体需求。

3 为什么网络经济的融资方式必须选择股权融资。

4 风险投资的特点有哪些。

5 风险投资资本的来源有哪些。

6风险投资最主要的运作形式是哪种,如何组成、有何特点。

7 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8 风险投资的投入有何特点、有哪些分类(或阶段)。

9 风险投资最主要的退出方式是哪种,共有哪四种退出方式。

三选择题

1 下列不是网络经济的特点是()。 A 规模经济性 B 主流化的竞争策略 C 独特的盈利模式------赢家通吃、盈利滞后 D 高的可变成本的投入。正确答案:[D ]

2 根据网络经济自身特点,其需要的融资形式是( )

A 银行贷款融资

B 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C 股权融资

D 抵押担保融资正确答案:[C ]

3 网络经济对金融制度的需求必须是能够持续提供巨额资金,其原因是()

A 网络经济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从而需要的资金大。

B 网络企业从产品的研发成功到产品能产生盈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而使网络企业“盈利滞后。”

C 网络经济竞争激烈,使网络企业需要的资金大。

D 网络企业特殊的成本结构,研发成本高而生产成本较低.

正确答案:[B ]

4 下列不是风险投资特点的是()

A 风险资本是一种权益性的投资资本,无须担保

B 风险资本是一种债务债券资本。

C 风险资本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资本

D 风险资本是一种投入长期性的、流动性差的资本。

正确答案:[B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风险资本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鼎盛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经济时期。

B 风险资本是主要投资于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

C 风险资本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

D 风险资本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正确答案:[D ]

6 关于二板市场的论述,正确的是()

A 二板市场是供一国中企业的盈利率处于二流水平的企业上市的场所。

B 二板市场是中小企业上市的场所。

C 二板市场主要为风险投资从创新性企业中退出而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D 二板市场对一国的主板市场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正确答案:[C ]

7 二板市场的特点不包括()。 A 上市标准低、具有前瞻性。B风险相对主板市场更低。 C 市场监管更严格。D 在二板市场上市的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正确答案:[B]

8 风险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A 个人合伙制B有限公司制 C 有限合伙制 D 个人业主制正确答案:[C ]

9 风险投资在运作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A 项目选择 B 项目评审 C 项目上市 D 项目签约正确答案:[C ]

10 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下列不正确的是()。 A IPO公开上市 B 兼并重组中出售

C 金融机构借款给风险企业,使风险资本退出

D 破产清算。正确答案:[C ]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雅思听力》 《雅思听力》是一门听力专项训练课程。此课程依托雅思考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雅思听力的题型、所涉及内容范畴以及解题方式。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水平,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力求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应对听力时的恐慌心理。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尤其适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后期望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学生群体。 《英国社会与文化》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英国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城市风情、体育娱乐、民族特点、家庭生活、文学艺术、新闻传媒、民俗习惯等,为学生提供了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的知识平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知英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各个相关方面;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中国与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异同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在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化多元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查找网络、阅读图书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充实文化知识,丰富思维方式,提高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是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语通识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英美主要报刊简介、报刊基础知识、报刊重要词汇短语、报刊词汇特点以及英美报刊选读及其思维导图的画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报刊英语语言、文体、词汇、语法等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最新鲜、最丰富的报刊语言材料,充分利用报刊文章的语言典型性和行文结构的可模仿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逐步训练学生的摘要写作和观点陈述能力,从而提高其提炼、整合及评论信息的能力,同时训练其学术写作的基本技能。 《高级英语口语》 《高级英语口语》的目的在于通过语境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协调自如的运用论据、观点和推理,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为学生提供各项技能综合集成和应用的平台,以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生活等多种语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级英语写作》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写作标准,写作与修辞,一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其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文

调查报告-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XX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XX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XX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

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5877280.html,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作者:姜彩丽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8期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 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我国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 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工科大学在我国兴起,专业教育在大学成为 主流,知识分门别类,学科朝着更加细致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专业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身上的不足一人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危害。“学术专业化固 然可看做是学术的精致化与进步,但由专业化而产生的学术文化的 分裂,则使人们成为越来越专狭的专家,除了对自己规定的小圈圈 的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外,对小圈圈以外的知识学问则了无所知, 也无兴趣,从而,人们无法再拥有一共同的整体文化观。”国内的 学者开始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 不足。专业教育在西方同样如火如荼,但是并没有忽视通识教育的 发展,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携手并进,这样才能促进一个 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实西方的大学也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曾经西方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思想把专业教育推上了极端的位置,引起了一大批教育家的不满,进而引发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西方学者有感于现代大 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专业教育是提供某一领域的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培养出该 领域的专门型人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945年《哈佛通识 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广义地说,教 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学生整 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精选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 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 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 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 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 1995年, 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 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XX年, 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XX年, 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 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XX 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 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XX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 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 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

从通选课到通识教育核心课

摘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指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的非专业性教育。[1]通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奠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健全的公民。 [2]相对于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强调在更广泛的学科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使之成长为健全的人。 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发展到鼎盛[3],最终在美国发展为通识教育,并在全世界传播。虽然“通识教育”的表述源自西方,但这一理念深深蕴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古代儒家倡导的“六艺[4]之教”就在于将学生培养成“通才”。 到了近代,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偏离古典的通才教育传统,开始更多地转向实用专业教育,但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学家一直都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例如:北京大学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但同时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5]”。[6]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合并和社会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界意识到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利影响,开始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重新被引入并在中国得到发展。 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北京大学从2000年9月起在全校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体系”,目前通选课累计322门,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修满至少2学分,总计修满至少12学分方能毕业;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含“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同时思想政治课也被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国内高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由于课程资源有限,但选修人数较多,一般都采取较大的班级规模,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以导论或概论类课程居多。 随着通选课模式的全面铺开,一批学者开始对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重拓展知识,而价值观与能力培养不足;内容广博,但课程内涵和深度有待加强。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引入 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质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以通选课建设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反思和探讨,提出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思路。 2010年,北京大学根据自身实际,着手推动以“经典阅读和研讨式教学”为特征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北京大学共组织建设了3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鼓励“经典阅读”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深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定位,结合高校中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通过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载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设计和改革,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主体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由点及面,辐射整个通识选修课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一、引言 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加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各高校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但目前

通识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任务。 齐鲁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将教学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讲座和个性培养五个环节,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学修读年限内通识选修课至少完成10学分,且每一大类至少修1学分。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共设通识选修课285门,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识选修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设置杂乱,开设课程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 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地位。通识选修课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通识教育理念,还要遵循综合性、基础性和多样化等原则,因此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完成。但除少数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进行规划设计外,大多数学校在设计通识选修课体系时,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只是进行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已二十年有余,无论是就采取“通选课”的高校而言,还是就采取“复旦模式”的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究其缘由,核心在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准确领会,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识课程目标不明和通识课程设置混乱。对于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而言,应采取对策如下: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明确通识课程目标;认真着手通识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 标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程的深入、社会剧变和职业流动的日益加快、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预期越来越高。在此情形之下,重新审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推进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必将有所助益。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确立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化教育在当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亟须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有其非常大的积极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如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等。20世纪60年代,高校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0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当时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等弊病,教育部于1995年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1998年4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时被界定为: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不可否认,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游离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不被学生重视,各高校也往往只把精力放在大量增加通选课的数目上,而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从而也就不能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校的主体课程发生有机联系,这就使得最终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而是逐渐被虚化。

通识核心课素质课课程与模块对应表

课程号课程名开课学院模块 2012501 创新方法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4012502 创新思维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11012503 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11210 大学生创业管理商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2307 大学生健康教育体育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12821 代理与辩护的基本技能法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90004 档案学概论档案馆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4012504 管理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763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规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1201 课堂教学与管理教科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2012505 领导科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9317 人工智能计算机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7628 人类活动与生态危机环规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0607 商务礼仪商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4701 商务谈判历史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94301 素质拓展训练后备军官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25012507 拓展训练后备军官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1202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教科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11204 薪酬管理商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9314 信息安全计算机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28012506 信息检索与利用图书馆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1807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媒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0002 中国政治思想史政管学院创新与领导力培养模块302822 《红楼梦》文学鉴赏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2012116 《科技哲学》导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科学模块6012103 《论语》导读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6012104 《三国志》导读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6012105 《说文解字》与汉字源 流 2012115 《西方哲学史》导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科学模块6012102 《庄子》导读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304603 旅游地理学历史学院人文科学模块9012112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302807 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14012117 人文地理环境与规划学院人文科学模块9012110 世界古典文明历史文化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302805 唐宋词鉴赏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302803 唐宋诗歌鉴赏文学院人文科学模块9012111 西方近代文明历史文化学院人文科学模块4012114 心理学与生活教师教育学院人文科学模块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 摘要:笔者在几年来的通识课教学实践中,认为在高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就此提出了几点认识,以供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我校自2004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来,现已陆续开出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我在通识课“河流概论”、“中国江河防洪”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跨学科修满一定的通识课学分,是很有必要的。我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有利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认为,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出专业圈圈,突破学科壁垒,有机会在外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遨游、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启发心智,萌生灵感。这无疑对学生快速成才,极有帮助。 2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通识课不是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科普课。在通识课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而不应简单地向外专业学生推广本专业知识。 我在“河流概论”中讲授“河流观测”一章时,问学生知不知道长江的河床地形啥样?怎样观测长江的河床地形呢?尽管有来自测绘专业的学生,但都只知道陆地地形测量方法,却不懂得水下地形如何测量。于是,我告知测量原理其实一样,只是使用仪器、方法有所不同,测绘专业的学生听后懂得了,只要掌握了陆地地形的测量方法,将来也可承担河道水下地形的测量任务了。 在课上,我常常从水利水电工程视角讲到长江三峡工程的效益。对此,总有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或依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信息为据,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这主要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其所了解的情况有限有关。对于工科学生,可能主要看重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工程效益;而文科学生,一般主要关注移民、社会民生、长江文化、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医类专业学生,则看重公共卫生、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三峡工程的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非功利性的,能使人受益终生。 第二,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它是人的智慧和见识的通性,它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旨在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第三,通识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予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 第四,通识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和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 张晓旭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56-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即是通过教授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以全面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懂得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的教育课程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识别、记忆能力,对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所了解,面对社会与国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青年。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通识教育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有具体的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上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主要涵盖的范围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课程安排每个高校都会针对学校具体的教学进行调整,共同点是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但都逐渐将通识教育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导师制是国外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的主要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采用导师制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生与导师积极展开交流活动,学生从导师处获取各种经验与方法,导师也可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通过对教学的进一步认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且经实践证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所取得 收稿日期:2012-04-19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jyz015)。 作者简介:张晓旭(1966-),男,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效果明显要比单一的教学方式更好。通识课程的多样化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互动性、通识性与综合性等,摆脱了传统的枯燥单一,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是目前多数高校推行的通识教学方式。 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 我国内地高校对通识课程还未达到应有的认识度,虽然已经逐步开展通识课程,但重视程度较低,无法达到开设课程的教育目的。由于受到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依然持以可有可无的态度,对通识课程的内容认识不够,无法正确掌握其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多采取放任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让许多高校管理层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原始的教育模式,因这种观念导致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经常采取开设科目多,重视程度低,尽量将其进行压缩简单化,从而导致通识课程有形无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1]。 (二)通识课程教学机构与体制不健全 无论何种教学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识课程虽然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在这方面的机构与体制等方面尚未健全,并未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标准。教学设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硬件设施与资金投入,一些高校根本没有建立真正的通识课程教研室,教学资料匮乏,硬件设施也较为滞后,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通识教育无法置办所需教材,各种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致使通识课程发展严重滞后。由于通识课程被予以各种轻忽态度,其教学管理方面也甚为松散,评价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氛围不严谨。 156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文档资料

关于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几点认识 我校自2004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来,现已陆续开出一批高水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我在通识课“河流概论”、“中国江河防洪”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校要求学生跨学科修满一定的通识课学分,是很有必要的。我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1 有利于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认为,在综合性大学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在主修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出专业圈圈,突破学科壁垒,有机会在外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遨游、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有利于开阔视野,启发心智,萌生灵感。这无疑对学生快速成才,极有帮助。 2 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通识课不是专业课,也不同于一般科普课。在通识课教学时,教师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而不应简单地向外专业学生推广本专业知识。 我在“河流概论”中讲授“河流观测”一章时,问学生知不知道长江的河床地形啥样?怎样观测长江的河床地形呢?尽管有 来自测绘专业的学生,但都只知道陆地地形测量方法,却不懂得水下地形如何测量。于是,我告知测量原理其实一样,只是使用

仪器、方法有所不同,测绘专业的学生听后懂得了,只要掌握了陆地地形的测量方法,将来也可承担河道水下地形的测量任务了。 在课上,我常常从水利水电工程视角讲到长江三峡工程的效益。对此,总有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或依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料信息为据,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这主要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其所了解的情况有限有关。对于工科学生,可能主要看重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工程效益;而文科学生,一般主要关注移民、社会民生、长江文化、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医类专业学生,则看重公共卫生、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出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三峡工程的看法的不一致很正常。我总是认真听取,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同时又注意积极引导和做出必要的解释,不与学生争辩。 3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识课教师多数是专业课教师。由于生源对象不同,通识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都与专业课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不同,对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与期望不同,对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欣赏水平也不同。因此,那种认为通识课简单易讲的说法是欠妥的。 对学生说来,凡是学无收获、没有吸引力的课程,他们在教室门前是有权进出自由的。因此,对老师而言,除了要通晓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花些时间去了解其他一些学科的学科性质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