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2005年03月25日 17:36 上海国资

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文

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看,如果说企业层面上要更多地学会“退出”,那么在资产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学会“集中”,而明显处于最高级的经济层面,则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企改革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横向和纵向的多方面压力,出现了实质性的转折——转入到一个更加艰难但又更加逼近全胜终局的攻坚阶段,它的运行脉络越来越清晰: 一是在宏观范畴内继续强力推进以存量为主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在微观主体上稳健而又积极地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

由于宏观范畴的战略性调整同样也不可能脱离企业微观主体的市场进退变化以及资产消长变化等,因此,从布局和结构的角度来看,所谓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事实上已在而且必将进一步从企业、资产和经济这三个相关层面着力展开,并抵达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直至全面实现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企业:着力于多元构建

据有关资料,截至2004年8月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由1998年的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按照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实现战略性调整,反映在企业层面的布局和结构上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一是“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这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必须控制在“关键的少数”,并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二是大量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里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也就是说,经过战略性调整,现有国有企业乃至整个企业层面的布局和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直观的脉络就是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将通过破产、关闭或解散特别是改制转型等途径有序退出,变成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等,从而使国有企业在总量规模上大幅度缩减。而数量空间的压缩,有助于留下“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更好地谋定自己的价

值空间,即集中发挥为其它非国有企业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使相互间在总体布局安排上的角色分工更趋清晰、更具有战略意义; 同时,也能让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在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里加快成长,以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活力。

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举凡世界上最成功的国有企业治理体制,均为国企数量或所监管国企数量相对较少的体制(因为政府控制的企业越多,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低),比如新西兰仅监管16家国企、瑞典59家、新加坡约20家。它们都对国有企业实行较小的“控制跨度”,便利了国有企业的良好治理。

预计若干年后,我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约将减少到数千家这样一个总量规模,而各种类型的非国有企业则会更多地应运而生。

战略性调整作用于企业层面上的布局和结构变化,生动地表明国企改革是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的一项系统性很强的根本变革,也是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特别是企业生产力而事关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一场革命。它事实上支撑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宏观格局的基本形成。

经过在企业层面的布局和结构上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企业的组织形态、所有制结构等均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体制,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有序格局,其中尤其要以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为主体。

而对国有企业而言,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继续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方向,加快有序退出,不仅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无市场前景、难以为继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依法破产、关闭或解散,实行“自然退出”,而且即使是目前盈利表现尚好的国有企业,也要分门别类,区别轻重缓急,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以产权重组作为突破口,使其中相当一部分实行“战略退出”。

无论是官方论述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非官方流传的“国退民进”、“中央退地方进”,尽管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或重大差异,然而一个基本的共识倾向似乎也已形成,即认定学会“退出”也是一种发展、学会多元构建也是一种发展。在企业组

织形态和所有制结构上,企业生态应务求多元布局和结构上的均衡发展,否则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化要求。

资产 : 着力于战略集中

如果说在企业层面上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一步要更多地学会“退出”,那么在资产层面上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则应更多地学会“集中”。显然,资产层面比企业层面的跨度要大,因为国有资产不仅涵盖全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而且还散落在一些国有资本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中。

世界性的经验表明,专注于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首先应以国有资产(主要指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适当集中为前提,比如日本主要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在邮电和高速公路两个领域; 韩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也主要集中在铁路、通讯、电力设备等少数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时,国家作为股东或股东之一正日益在意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注重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不仅有助于国有企业逐步走向全面商业化,以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挑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绩效进行监测和评估,使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在经济转轨中的促进作用,成为推进改革和调整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筹码。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盛行的经济增加值(EVA)测度法似乎很值得借鉴。

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有序退出,不是国有资产的等比例退出,而应该是国有资产的适度集中(甚至在一定时期表现为对更多非国有资本的控制和主导)。那么,如何集中、向哪些方向集中呢?最近,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从出资者代表的角度提出了“四个集中” : “一是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二是国有资本要向那些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三是国有资本要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集中; 四是国有资本要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

资产层面上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而言,主要应解决所分布行业、领域的合理性问题,也就是如何集中资源突出配置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问题。这似乎也可先从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内的资源重组着手。比如最近提出的促进中央企业中非主营的房地产业务转由作为主营业务的中房集团、中建总公司等几家中央企业有偿接管,不搞生硬的强制性的“拉郎配”虽然具体运作起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很有点出资者代表到位履职的实在意味,而且也非常符合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国有资产过于分散,缺少结构性力量,集中度很低,必然形成多个企业分散竞争、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低水平格局。这种布局和结构上的问题在地方监管的国有资产中也普遍存在,应作为战略性调整重点加快治理。

资产层面上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核心任务是盘活资产,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并全面搭建交易平台使之流转顺畅,这就在本质上涉及产权概念。

因此,应坚持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方向,从“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十六字诀中全面把握其内涵。

在资产层面的战略性调整中坚持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方向,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就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清产核资, 厘清产权属性; 二是明晰各类产权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三是加快建立并完善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包括明确产权转让的约束条件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和产权流转机制,防止资产处置等方面的非市场化行为。

经济层面:着力于实现最高利益

在经济层面的布局和结构上实现战略性调整,不可能不和企业层面和资产层面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相当的重合,但前者明显处于最高层面,是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视角提出要求,更具有开放性。经济层面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主要任务则应界定为进一步划定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的合理分工,强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由于长期以来,旧的传统体制比较注重国有经济而排斥非国有经济,因此,在深化经济层面的战略性调整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是国有经济通过布局和结构调整(主要是存量调整),一方面要适时增强自身对国民经济全局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腾出更多的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大力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这实际上也是“退出”和“集中”并举、“缩减”和“扩张”并举、“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并举,其作用点始终直接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运作方式、经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必然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无疑都必须对国民经济这个最高利益、整体利益负责,必须承认和维护国有经济或非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因此,先前那种为了国有经济的利益,甚至有时为了给国有困难企业挣点脱困面子而不惜损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做法显然已不足取了。而最为重要的是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国有经济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和非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应有各自分工,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价值和作用定位。

因此,相形之下,经过战略性调整,非国有经济覆盖的行业和领域理应比国有经济宽泛得多,而国有经济的职能、价值和作用则主要是以少胜多,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上。这就是说,在布局和结构方面,战略性调整今后不应是强调或强化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应是有助于突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优势并构筑和加强其互补关系,以共同服从真正能够造福于全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国民经济这一最高利益、整体利益。

可见,经济层面上的战略性调整更能显示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宏观性质以及全局意义。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上的战略性调整在相当程度上也决定着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中的职能、价值和作用。因此,搞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就相辅相成地推进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是国有经济在今天这个特定转型期的应有襟怀和贡献。

而当前要积极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原则。要加快清理直至废除那些限制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法规,凡鼓励外商进入的领域均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特别要在推进电力、铁路、民航、水利、通信等垄断行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引进非国有资本,并鼓励其进入公用事业,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成为非国有经济的覆盖主体。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 ----国资委负责人就《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 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来源:国资委宣传工作局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资委负责人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们知道,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指导和推进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成立三年多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两个文件。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指导意见》,请问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答: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方针。近些年来,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整体上看,要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指导文件,以明确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工作部署,我委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订了《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同意,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问:您刚才提到,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取得重要进展,但任务还很艰巨。能否就这方面情况作个简要介绍? 答:可以。要说进展,我首先从整体上列举一些数据:2002年到200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15.9万户减少到12.7万户,减少了20%,职工人数从4679.6万人减少到3819.1万人,减少了18.4%,但国有资产总量从6.4万亿元增加到8.6 万亿元,增长了34.4%;销售收入从8.3万亿元增加到14.2万亿元,增长了71.1%;实现利润从3764.3亿元增加到9682.8亿元,增长了157.2%;上缴税金从6794.6亿元增加到11919.3亿元,增长了75.4%。其中,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称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每年各增加1万多亿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每年各增加1千多亿元。200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户数仅占11%,但销售收入占35%,实现利润占45%,上缴税金占57%。 我再介绍一下国有大企业的情况:到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家重点企业中的252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1331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改制面达52.7%。目前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共1000余家,其国有权益和实现利润分别约占全国国有企业的17%和46%,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万亿元,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国有资产的富集区。国有大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迈出较大步伐,目前已有1000多家大型企业实行了这项改革,分流安置职工近200万人。股份制改革促进了企业市场竞争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从五个方面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五个方面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有力促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高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监督好国有资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起步之年。关于今年的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了全面分析。总的看,今年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是有利的。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际产业转移、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继续加快,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努力扩大内需,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政策取向,有利于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从2005年下半年情况看,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少。 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2005年以来,由于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新建项目集中投产,产能释放与需求减速的矛盾日益显现。由于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汽车行业竞争更趋激烈,价格持续下降。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汽车行业目前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汽车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今年煤炭产能将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增速可能减缓,总体供求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但煤炭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仍然存在。电力供应随着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供需紧张状况将明显缓解,但随之而来可能会在一些地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国际石油价格受全球需求增加、市场过度投机和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今年仍将处于高位。 三是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可能增多,企业面临的竞争更激烈。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日趋复杂,国际间贸易摩擦和争端日益频繁,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设置种种障碍。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贸易、服务业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将进一步放开,全球化趋势下的充分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中央企业改革调整的环境看,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十分复杂。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调整结构、解决历史包袱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央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 中央企业如何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技术创新,强化资源节约,力争在一些重点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三大战略性调整 2005年03月25日 17:36 上海国资 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文 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看,如果说企业层面上要更多地学会“退出”,那么在资产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学会“集中”,而明显处于最高级的经济层面,则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企改革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横向和纵向的多方面压力,出现了实质性的转折——转入到一个更加艰难但又更加逼近全胜终局的攻坚阶段,它的运行脉络越来越清晰: 一是在宏观范畴内继续强力推进以存量为主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在微观主体上稳健而又积极地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 由于宏观范畴的战略性调整同样也不可能脱离企业微观主体的市场进退变化以及资产消长变化等,因此,从布局和结构的角度来看,所谓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事实上已在而且必将进一步从企业、资产和经济这三个相关层面着力展开,并抵达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直至全面实现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企业:着力于多元构建 据有关资料,截至2004年8月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由1998年的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按照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实现战略性调整,反映在企业层面的布局和结构上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一是“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这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必须控制在“关键的少数”,并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二是大量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里的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也就是说,经过战略性调整,现有国有企业乃至整个企业层面的布局和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直观的脉络就是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将通过破产、关闭或解散特别是改制转型等途径有序退出,变成股份制企业、混合经济型企业等,从而使国有企业在总量规模上大幅度缩减。而数量空间的压缩,有助于留下“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更好地谋定自己的价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一课: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 ?第二课: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第三课:营造宽容氛围,优化创新环境?1、【单选题】“创新的道路是用失败的砖头铺出来的”说的是 A. 创新的成功率高 B. 创新的失败率高 C. 创新不可能成功 D. 创新不可能失败 答题结果: ?2、【多选题】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需要遵守的定律 A. 拴桩定律 B. 公正定律 C. 鲇鱼定律 D. 人本定律 答题结果: ?3、【判断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4、【判断题】“鲶鱼定律”告诉我们,要为创新型人才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 A. 正确 B. 错误 答题结果: ?5、【判断题】中央反复强调自主创新意味着今后我们就不需要技术引进了 A. 正确 B. 错误 ?6、【多选题】()等企业是我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 A. 丛林集团 B. 万华化学 C. 泰和新材 D. 正海集团 答题结果: ?7、【多选题】原始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A. 首创性 B. 突破性 C. 持续性 D. 带动性 答题结果: ?8、【多选题】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 A. 原始创新 B. 集成创新 C. 管理创新 D.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答题结果: ?10、【多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 A. GDP质量 B. GDP结构 C. GDP总量 D. GDP速度

答题结果: ?11、【单选题】经济强国的标志是()。 A. GDP的总量 B. 科技创新能力 C. GDP的结构和质量 D. 人口规模 答题结果: 7、【单选题】70年代我国大飞机项目下马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了 ? B. 我们不可能研发成功了 ? C. 我们不需要该项技术了 ? D. 我们没有能力继续研发下去了 ?答题结果: 8.【单选题】()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 A. 创新驱动 ? B. 资源驱动 ? C. 要素驱动 ? D. 资金驱动

关于工业领域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关于工业领域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下) 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课题组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进展,分析了国有经济布局存在的主要障碍,通过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布局调整的目标及基本原则,指出国有经济应该“进”与“退”领域,并且提出了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国有经济布局;有进有退;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原文较长,论文的下半部分接上期刊出) 三、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领域 (一)对国有资本“进”、“退”领域的不同看法对于国有资本应该进入哪些领域进、从哪些领域退出,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同认识。 第一种看法是,国有资本应该从经营困难的劣势企业中退出。这部分同志主张,效益差的、实在经营不下去的劣势企业可以卖掉,而效益好的都应当继续保留。显然,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是难以有效实现的。这是因为,国有资本从劣势企业、缺乏生存能力企业中的退出,是一种被动的退出,是国有经济以企业形态的退出。在此过程中,国家不仅很难收回资金,大多还要支付大量的改革成本,况且当前效益好的企业,从长远看未必有核心竞争力。国有资本仅仅从劣势企业中退出,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宽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种看法是,国有资本应该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就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看,国有企业没有必要进入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只能是“与民争利”,这与国有经济的基本功能是不相符的。应该看到,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国有资本的存量十分庞大,如果国有资本全部退出高回报的竞争性领域,一方面,大量的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以及经授权的大型集团公司就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国有资本就很难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同时也不可能解决国有资本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所以,目前国有资本还不能完全退出竞争性行业。 第三种看法是,国有资本应该按照效益原则决定“进入”和“退出”。这种看法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也是有失偏颇的。这是因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体现政府意志,仅仅将其视为市场行为的话,布局调整只能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动。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无法按照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将国有资本集中到应该进入的领域,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只是被动、消极的进行布局调整,不仅会贻误时机,矛盾的累积还将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情况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开篇导读 中国的剪纸艺术世界闻名,民间剪纸内容多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生活喜闻乐见的内容。右图的剪纸作品,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谷、稻、麦、豆子、高梁等五谷为边框,剪纸图案中间是牛、马、羊、鸡、狗、猪等六畜围绕着三个庆祝丰收的农民,表达了农民热切企盼丰收的愿望。这幅剪纸作品,图案与名称相得益彰,五谷与六畜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那么,你知道五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的家畜饲养业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 读图探新

知识图示 专题归纳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世界。明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3.商业起源早,秦汉到隋唐模式固定,变化不明显。宋朝以后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商帮。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7.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未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必然打乱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还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现象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3.“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影响了中外经济、科学、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不利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 易错点辨析 1.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在农业上被大规模使用。 错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主要是用来制作礼器、兵器。 2.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错误。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错误。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解读十八大报告: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导致的经济低效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愈益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保持供给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供需结构一致。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供给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需求结构要适应供给结构,没有需求,质量再好也只是产品,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小汽车、住房和旅游将成为主导产业,对文化、教育等消费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只有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标,更包括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改善等方面质的指标,没有结构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发达国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从机遇来看,我国可以直接承接国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浪潮,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挑战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可能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现有一些产业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倾向,必须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知识点归纳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知识点归纳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纵横全图的经纬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科学内涵:(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以上六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变动

课标要求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用歌诀 七种经济画曲线 四字特点记心间 时间起止因果现 民族工业背七段 小荷才露尖尖角 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酷雪又遭飓风雨雨过天晴见彩虹 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马分红私变公 特色道路四原因 两大时期七要点 经验教训常思念 三中全会新阶段 城乡改革一铺开 点线面体弓箭弦 市场经济是主线 体制转变最关键 结构线索 中国近代七种经济变动曲线图 F 980 A--一路下跌 B-- 昙花一现 C-- 一曲速終 D--曲曲折折 E--急 剧暴富 F-- 三棱锥形

经济结构是否科学合理

经济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是否健康高效、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保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即将开始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党中央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明显,增长动力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制造业质量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制约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只有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以及科技创新加快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扩大应对外部变化的回旋余地,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尽快使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增长轨道,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为“十二五”及更长远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辟广阔道路。 调整经济结构,要立足扩大内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实现总需求结构的调整。要努力保障就业,加快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增强内需消费基础。要完善消费政策,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消费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着力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 调整经济结构,要把城镇化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科学有效地拓展内需空间。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引导好要素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和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布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有经济作为与国家所有权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并非为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而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政府管理和调控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的改革,无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战” 以后,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振兴经济、维持稳定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 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积极推进“国有化”运动,通过直接投资兴办、购买或没收以及国家持股参与等形式建立国有企业,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规模 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体系。据世界银行统计,到80年代初,国有企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已达10%,占全球总资本的份额则为35% (注:引自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 国有经济在西方各国中的规模与比重虽然并不占优势,但发挥着其它经济形式 不可替代的作用。(1)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能源、钢铁等基础工业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产业和部门 所具有的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以及较大的投资风险等特点,因而要求国 家承担起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耍责任。在这些领域中,国有经济通常 具有相当高的集中度。以铁路、电力和邮政三个部门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为例,美国分别为25%、25%、75%;德国和意大利为100%、75%、100%;英国和法国则全部为100% (注:引自《中外管理》1997.10,第41页。)。(2)维持对战略部门的控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战略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 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部门,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于一些“自然 垄断”性战略部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有企业垄断体制,以限制外国资本的 进入;而在一些竞争特性较强的战略部门,当其受到外资控制和垄断的威胁时,国家又会通过对该领域中某些处子不利竞争地位的私营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 以增强其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如而对美、日两国电子产品的大举进攻,法 国政府曾于80年代初对电子产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并在5年内筹集了20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电子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 争力。(3)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经济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有企业必须执行并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它不仅不能像 私人企业那样随意解雇工人,而且还要不断增加工人的工资,吸收工人参股和 管理企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此外,西方 发达国家还通过国有化的方式,购买由于经济危机或产业结构升级而陷入生存 困难的私营企业,并对其进行整顿和改造;或者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 “输血”,帮助其摆脱困境恢复正常运营。(4)调节国民经济,承担特殊社会职能。如国有金融企业、主导性工业企业、环保工业和国防工业企业等。这部分 企业经常担负着宏观调节、推行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