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四个因素

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四个因素

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四个因素
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四个因素

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四个因素

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创新革命,从渐进式创新转变为突破创新需假以时日。政府决策影响中国的创新步伐,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博弈。

在中国,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有很大不同,因此没有万能的创新公式可循,但能否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将影响着哪类企业能引领中国的创新及引领程度。

一、深入了解中国的顾客

中国企业鲜有深入了解顾客需求的能力。长期以来它们只注重生产,强调利用现有商业模式为快速增长的市场生产产品,然而现在利用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难实现利润增长。要想从生产转变为创造,需要更多地开展本地研发,需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驱动型机构,这些机构既深入了解中国顾客的具体喜好,也熟谙当地商务环境的演变过程。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了必要的资源投资,如将全球研发中心移至中国,为的是接近中国客户以及他们可以从中挖掘人才的诸多机构和大学。

二、留住当地人才

中国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不严重,但面对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也应积极迎战。中国企业擅长营造社区型内部环境,以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当选择机会来临时,这种环境有助于留住员工,但未见得总能奏效。中国高级雇员越来越认识到为国外著名品牌共走的好处,他们也喜欢外企提供的教导和培训。许多跨国公司为中国雇员的职业发展努力铺路搭桥,研发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培养冒险文化

失败是创新的一个必要要素,但在中国,大多数企业盛行遵从与恪守规则的变化,没人想到会去违反甚至改变这些规则,一旦违反或改变了则很难被容忍。为改变这种文化,企业必须设法使冒险更易接受并得到更高回报。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单个创新者的风险转移给团队。责任公担、团队支持可为越来越多的冒险和试验提高安全性。在了解顾客需求并利用这种需求创造中国市场新产品方面,许多中国高技术企业更快地向富于冒险精神的西方公司靠拢。

四、促进合作

当前跨国公司的一个长处就是擅于促进合作,激发内部的思想碰撞,这些可以带来令人称奇的新观点和商业机会。在许多中国公司,传统的机构和文化障碍阻碍了这样的交流。尽管他们已经更为专业化,擅于批量生产,但其合作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中国企业缺乏企业间的合作,并且过分依赖旨在建立并扩大生产规模的程度。实际上,企业内部技术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也未紧密合作,使得一些可能获胜的创意未能走向市场。

在从渐进创新迈向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它大力倡导自主创新,认

为无论是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是对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说,创新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不过最终决定转型步伐快慢、谁执牛耳的,还是要看中国国内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博弈。(麦肯锡)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析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析 随着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在加强交流合作的同时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也逐步的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以海尔集团的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为案例,就中国家电企业今后应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战略给出一点建议。 标签:技术创新战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1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依据 1.1 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1.2 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1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 1 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 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 ,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 和企业2分别带来v1 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_陈洪玮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017年第11期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 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 ■陈洪玮张琼冯星坤 本文基于63家江西企业调查数据,从全要素创新的视角应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了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外部驱动因素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吸收能力等内部驱动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江西企业而言,其作用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技术进步、吸收能力、企业家精神、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内部驱动因素的直接作用强于外部驱动因素,技术进步的间接作用大于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创新驱动因素;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11-022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部和东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机理与对策”(7126303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13YJ02)、江西发展升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江西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陈洪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张琼,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冯星坤,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江西南昌330031)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呈现出资源代价大、科技含量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十三五”以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供给侧改革也成为改革的一个新热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运用结构方程进行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对63家企业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力的关键因素。其次对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为提升企业创新驱动管理决策提出了建议。 222

盘点中国企业创新现状

工人日报/2006年/10月/26日/第006版 科技时空 为全面了解中国企业创新状况,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进行了企业创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已经从思想上开始普遍重视创新,但因为筹资困难和技术人才短缺等种种因素制约,也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上还不尽如人意—— 盘点中国企业创新现状 本报记者马兰 尽管企业已经从思想上开始普遍重视创新,但“创新收入仅占中国企业总收入一成”、“中国企业研发经费仅三分之一用于创新”,国家统计局近日推出的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还是多少让中国企业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不易。 这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指出,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立的“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据介绍,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创新状况和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国家统计局于今年9月进行了这次企业创新专项调查。 调查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对象,挑选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哈尔滨、合肥等4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每个城市选择了40家企业,涉及制造业、建筑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称,这些地区企业的创新情况代表着中国企业创新的基本方向。 思想上普遍重视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从主观认识上看,中国企业开始普遍重视创新。超过一半的企业“非常重视”创新,近四成“比较重视”创新,重视程度“一般”或“不太重视”的只有不到一成。 企业普遍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比低价位扩张更重要。当问及“什么是目前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时,调查结果显示,约六成的企业选择“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明显高于选择“独特的设计”、“低价位”和“品牌”等的企业比重。 创新现状不容乐观 与思想上的普遍重视不同,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仅三分之一用于创新。企业研发经费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仅三分之一用于属于创新范畴的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 根据这项调查,企业研发经费的33%用于“改进工艺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1%用于“以完善现有技术、拓展产品用途为目的的开发研究”,24%用于“完全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估计3年内能实现商业化)”,9%用于“基础研究(至少3年内不实现商业化)”,3%用于其他。 调查同时显示,内部筹资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75%以上的创新经费来自企业内部筹资,而贷款只有12%,政府资金、合作伙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合计不到5%。 “企业研发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筹集,社会对于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机制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认为。 另外调查也表明,创新收入仅占一成。目前我国企业收入70%来源于现有传统产品及服务,20%来源于对现有产品及服务的延伸或改善,只有10%来源于创新。“尽管创新已经带来多方面的

(创新管理)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鉴赏

(创新管理)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鉴赏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鉴赏 于全球经济壹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求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摆脱困境和培植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下面我们选取了国内外几家典型企业,展示他们的技术创新模式,以飨读者。 格力集团——多方位信息化发展模式 珠海格力集团是壹家以工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的集团公司。形成了工业、商贸、房地产三大产业支柱,是珠海特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企业之—。 格力集团充分认识到处于信息时代必须抓住机遇,适时变革,及时把信息转化为企业资源,以促进企业的运营活动。早于90年代初,当大多数企业仍是手工记账时,格力集团就先行要求各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查询和分析。这些年来,集团公司成立了专门的IT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协调和建设。同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管理 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员工关联素质的培训。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壹定的规模,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格力电器股份XX公司邀请著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做顾问,对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项目进行策划,且投入巨资,购买了世界壹流的应用软件厂商BAAN公司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格力电器引入CAD、CAM、CAPP等系统,提高公司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使公司能够每年不断地推出上百种的优质新产品。格力罗西尼表业XX公司的产品销售遍布全国,通过公司的计算机远程通讯系统;能够和全国各地的分部进行远程数据传输,使总部能够方便、及时地掌握各分公司每天详细的销售情况,以利于销售策略的调整及生产的合理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注重。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 惠政策实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策略。不过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 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 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 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协助了企业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 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 财务指标,但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所 以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 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 效评价方法实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 概念界定一直存有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 集大量相关论文并实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 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绩效相关

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及绩效相关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竞争程度的加剧, 资源、环境、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凸显。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的直面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围绕建设美丽中国” 为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 锐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 基于环境视角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寻求的共鸣。生产型企业作为提供社会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 当如何顺应绿色经济发展浪潮这一趋势?这给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 无论形式和内涵上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无疑, 创新的“绿色”化,是企业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满足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路径。 那么,如何促进和实现生产型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就是说生产型企业绿色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是当前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绿色创新(Green Innovation) 是继环境创新、可持续创新概念之后, 成为了组织和环境研究中的主流概念。随着近年来绿色创新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重要性越来越大, 绿色创新逐渐成为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高频词汇绿色创新研究也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 相关研究就国外已有成果来看仍处于早期阶段。 而国内学界关于绿色创新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台湾对于绿色创新研究相对成熟。因此,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讨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现有文献对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 分别从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视角对绿色创新进行了探讨, 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 从环境规制方面, 研究了环境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V 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2004—2013年中国电子产业的数据,估计了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对当期的创新绩效是存在着正向影响的,或者说现在的固定投资可能会正向影响以后的创新绩效。前一期创新的结果和当期的创新绩效也是正相关的,即现在表现出来的创新的结果会正面作用于下一期的创新绩效;企业应该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确保创新的效率。 标签:创新绩效;固定资产投资;创新效率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66853.html,ki.1672-3198.2016.11.004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维持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随着经济新常态,各个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呈现稳步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就会因此而面临挑战,例如外需不足,贸易摩擦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带来的挑战等等。加大产品创新、扩大内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自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理论就层出不穷,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问题也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做过相关的研究,再者就是对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也有很多是针对我国国内地区性企业的创新状况和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的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目前,企业的创新模式已从线性化转向网络化,创新的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很难依靠自身进行单独创新。在此情况下,企业就需要依靠创新网络,运用网络中溢出的有效知识增加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创新绩效。创新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内部的自主研发投入和外部的知识学习应用。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通常认为,企业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的创新绩效和一国的综合竞争优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围绕着企业研发投入与产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经验层面上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背景,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Mahmood和Singh,2003)。本文尝试以中国的电子产业为例,从经验层面上系统分析企业研发投入(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人们深入认识新时期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创新水平提供一些新的经验证据。 2指标选取与研究假设 2.1指标的选取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引述 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变革成功的同时保持已有优势,即同时具有探索与开发的双元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维持现有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新能力。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性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正是企业这种双元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与企业的事前战略目标更密切相关,不但体现出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机会的不断探索,还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驾驭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适应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同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基本的行为适应方式上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特征及企业绩效的来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性质不同、具有明显绩效差异的组织活动,它们对组织资源形成了竞争。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即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各种绩效评价的观点;二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观点形成了企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国外企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研究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成本评价理论阶段。该理论研究的是早期的一种简单将本求利思想,企业绩效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企业主服务。 二是财务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初,通过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著名的是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三是价值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由日本松下公司首先创立,20世纪初,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剩余收益”绩效评价方法,使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成为一种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 A),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方法,EV A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上市公司的企业股东服务。 四是综合评价阶段。这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韩国,该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年度绩效评价。到90年代初,美国卡普兰和诺顿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丰富了综合评价的内涵,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1.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 Christopher(2001)等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为了赢得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客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对构成整个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地定义和关注。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分销商,以及与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其他企业在内的构成企业经营大环境的多重市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赢得和留住目标客户的能力。” 测量企业绩效的方法有很多,如V enkatramanandRamanujam(1986)通过归纳整理,将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具体分为:财务绩效、事业绩效和组织效能。此外,在针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鉴赏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鉴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求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摆脱困境和培植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下面我们选取了国内外几家典型企业,展示他们的技术创新模式,以飨读者。 格力集团——多方位信息化发展模式 珠海格力集团是一家以工业为主导、综合发展的集团公司。形成了工业、商贸、房地产三大产业支柱,是珠海特区目前规模最大的企业之—。 格力集团充分认识到处于信息时代必须抓住机遇,适时变革,及时把信息转化为企业资源,以促进企业的经营活动。早在90年代初,当大多数企业还是手工记账时,格力集团就先行要求各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及时查询和分析。这些年来,集团公司成立了专门的IT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协调和建设。同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管理 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员工相关素质的培训。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已具一定的规模,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邀请着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做顾问,对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项目进行策划,并投入巨资,购买了世界一流的应用软件厂商BAAN公司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格力电器引入CAD、CAM、CAPP等系统,提高公司的设计和加工水平,使公司能够每年不断地推出上百种的优质新产品。格力罗西尼表业有限公司的产品销售遍布全国,通过公司的计算机远

程通讯系统;可以与全国各地的分部进行远程数据传输,使总部可以方便、及时地掌握各分公司每天详细的销售情况,以利于销售策略的调整及生产的合理安排。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质量,促进销售,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格力积极推进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近年来格力的各大企业纷纷上网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例如格力磁电有限公司通过耳联网开拓海外市场,与外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此外,格力早在1996年就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建立了格力网站。 未名集团——月光、影子? 和代工战略模式 北大未名集团是—家拥有33个医药品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类新药9个,下属7个参股、控股子公司的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产业集团。2002年,北大未名集团通过收购北人高科,成功借壳上市。 未名集团在生物工程、金融工程、创新理论三大战略指导下,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利用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这一发展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总体思路,并积极创建北京北大生物城、深圳北大生物谷、厦门北大生物园三大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未名集团根据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现状提出了从研发到生产、市场过程的独特的三大战略:月光战略、影子战略和代工战略,对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创新很有启发意义。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66853.html,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作者:姚瑶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的保障。近年来,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 一、引言 创新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蓝图的基石。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其创新水平既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其立足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向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学术界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总结了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二、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1.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田轩等(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水平,在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后发现,前者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远高于后者。此外,在非国有企业、股价信息含量丰富的企业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属于激励对象的企业中,股权激励计划能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起到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郭蕾等(2019)认为,对于非高管员工来说,激励模式对激励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激励差距能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长有效期和授权范围较大的股票期权以及授权范围较小的限制性股票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刘宝华等(2018)研究也证实了业绩型股权激励在整体上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会受到其行权限制特征影响:行权时间限制能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行权业绩考核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朱德胜(2019)则基于环

企业创新现状透视

企业创新现状透视 最近中美贸易之争波及中兴,一时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喊冤者有之,鸣不平者有之,哀其不幸亦有之,不同的视角,大家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不想触及政治,我只想从此事件发生中帮大家解读一下中国的企业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囧境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反思一:应用创新代替不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才是应用创新的原点。中国式智慧我们没有技术原创但是我们通过应用创新走在了前面,但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5G网络技术应用创新我们是走在前面,但是却有可能败在一个小小的芯片上。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系统创新,中国式智造会随时夭折。 反思二:技术创新不够反应我们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为了建设新中国我们曾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有拿来主义的魄力。在那个年代,一穷二白没有基础为了发展拿来没错,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囫囵吞枣的拿来不做消化,注定要受制于人。中国每年专利申请排名很靠前,但是实用新型占很大一部分,真正技术原创创新还是比较少,尤其是作基础研究创新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基础研究创新型人才远没有得到重视。 反思三:有创新但是不系统,不成体系。为什么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好多创新型人才在国内没有用武之地,非得出走国外,究其原因:国内缺少创新相关配套体系,这样有创新但是上下不配套,创新被闲置浪费,没办法好多创新型人才被迫出走。 反思四:急功近利。好多企业在创新方面耐不住寂寞,抗不住利

益的诱惑。 反思五:政策不配套,激励效应不明显。粥少僧多,管理不善,好多奖励创新和鼓励创新的政策被撒了胡椒面或被套取或挪做他用;或者更有甚者被一些假创新套利。 反思六:剽窃创新或者造假成本太低。从未被超越,只有被模仿。监管不到位,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企业打假成本太高。有时假李逵还会干死真李逵。 。。。。。。。 过剩经济时代,企业靠提高运营效率获得的成本优势将很快被快速增长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房租、土地等淹没,失去成本优势将举步维艰,要想走出经营的困境,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中兴事件不是一个孤案,更不是个案。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全球化程度很高,通过几十年走出去,引进来消化吸收,中国在通信技术集成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面,但是我们的成功不是站在自己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稍有不慎我们将万劫不复。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中国企业家今日之成功,未必明日依旧会成功,唯有戒骄戒躁,拿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才能走出目前困局,靠创新重新赢得真正的尊重和永续成功。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真正将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转换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产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创新战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处于创新贫乏期,高资本投入、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率、低劳动力资本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对推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的背景与意义出发,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本土化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Excel2013等工具进行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及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检验等实证研究来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总共包含六章内容:绪论、相关概念和理论、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对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性程度有差别。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能够在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中具有调节作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建议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的分析,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海尔集团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 海尔集团公司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地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创新,着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了海尔特色的企业创新网络系统,科研成果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而且紧紧与市场相衔接,为海尔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产品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基础 海尔技术创新系统由5部分构成:中央研究院、国际认证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测试检验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中央研究院承担超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品开发中心承担短期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中心为集团产品提供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而国际认证中心、测试检验中心是海尔产品的保证体系。其中,工业设计中心包括海高公司、东京设计分部,洛杉矶设计分部、阿姆斯特丹设计分部,里昂设计分部、蒙特利尔设计分部、悉尼设计分部。国际认证中心包括国际认证室、环境参数测试室、电磁兼容测试室、电器安全测试室、声学测试室等。 海尔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系统的三个层次是:①海尔中央研究院——体系核心机构。海尔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机构,是为实现其科技力量的整合和优势资源的优化而设立的集科研、开发、中试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的超前技术储备,需要研讨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技术。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开发相关领域的超前技术和超前项目,旨在针对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和预测,并及时根据市场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集团科技开发整体战略部署,确保集团科技开发的超前性、国际性、整体性。②产品开发中心——中短期产品的设计基地。各事业部所属的产品开发中心,电冰箱研究所、空调器研究所、洗衣机研究所等14个新产品研究所,从事相应产品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相关产品,为市场直接提供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这一层次上形成当前市场产品、未来2—3年的技术储备能力,同时承担降低成本的工作,各产品研究所同时还从事中短期相关产品的规划工作。即同销售、企划、制造、供应等部门协作编制中短期产品、技术规划。各产品开发中心均有自己下属的中试基地,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和完善。③具有海尔特色的生产一线技改小组。在海尔源头论的思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9, 8(2), 161-16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66853.html,/journal/mse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66853.html,/10.12677/mse.2019.82021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ing Zhan, Qiangguo Z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May 15th, 2019; accepted: Jun. 3rd, 2019; published: Jun. 10th, 2019 Abstra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of the results of a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out-put.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pendent variables, mediator variables and regulatory va-riables, and summarizes and forecasts. Keywords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Summary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詹景,郑强国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5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0日 摘要 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结果的有效指标。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角度分析和归纳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小结

中国企业创新认识的四大误区

尊敬的企业家朋友们:多年来,我因工作之便奔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创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而亲见的种种鲜活案例,也帮助了我对创新理论的研究。正如大家所知,国内的大企业如海尔、TCL等都曾做了许多尝试以求突破它们的停滞状态。他们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组、收购、开发新产品线、多元化,但目前看来好像都不成功。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在讨论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正视中国企业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误区,这也是我在这封信中要讲述的主题,希望这封信能够给各位企业家带来一些启迪。第一个误区:产品创新,科技领先就一定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诚如诸位所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家也通常采用专利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但现实是中国的专利数量不断攀升,而企业能从专利中获取的利润却少之又少。比如,“2006年1月到10月,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接近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高达9000多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利能转化生产、推向市场的只有不到10%。”事实就是如此,只有很少的专利能给公司带来财富,大部分的专利都不能为公司产生价值。公司要寻求发展,也不是单纯提升专利数量就可以实现的。另外,也有一些企业确实使科技专利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创造出了有着很高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并且已在投入市场之后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其净利润却总是很快下降。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优势总是不能持久。有时候,企业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研发。但这不仅会增加创新的成本,而且在同一环节经常进行创新活动会造成回报递减,由此所获的净利润率也逐渐降低。可见,产品创新也并不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比如,在 创业板 上市 的以SUB闪存盘起家的朗科科技,在1999年曾研发出全球第一款USB闪存盘,可以说在技术和产品方面都走在了时代最前沿,但很快朗科科技的主营业务就受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冲击,也受到国内同行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为了摆脱困境,在2011年,朗科科技推出“云优盘”概念产品,但无奈国内移动存储行业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产品利润不断走低,整个移动存储行业都已前景堪忧。因此,即便在技术比拼、产品比拼中,朗科科技可以获胜,它仍然无法拥有乐观的前景。朗科科技于2010年初上市以后,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18.07%;净利润2021万元,同比下降49.07%,就证明了这一U盘开启者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在今年的4月1日,朗科科技宣布临时停牌。可见,科技只能提供商业创新机会,好的产品也只能帮助企业实现短期效益,要使企业保持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既不能依赖于科技,也不能依赖于产品。中国企业更绝无可能单纯凭借科技上的突破实现突围。当然,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并非没有价值,我只是要说,它只能是你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是主导。第二个误区:单纯信奉价值链理论,陷入“MADE IN CHINA”的工业革命旧思维!如果有人问,如何增加企业利润?我相信,回答会五花八门,但基本不会脱离以下答案——在科技上创新、研发新产品、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而这些答案事实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源自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企业家们都深受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仍然是我们分析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但是,波特价值链有一个弊端,就是它是以产品为中心建构起来的理论。一旦价值的缔造不再完全依附于产品,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来制定策略就难免出现问题。上面我提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都不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其根本原因也在这里。无论是科技专利还是新产品,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价值链模型下的创新,它们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理论在当今市场条件下的局限性。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联想,在PC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的联想近些年却徘徊在亏损的边缘,虽然这与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消化不良有关,但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PC行业整体上被逐步边缘化,所以才有不久前联想CEO杨元庆疾呼:“谁跟不上时代步伐,谁就是下一个柯达。”联想是中国 制造业 的骄傲,但是长期坚持产品导向,以至错过了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机遇,当时虽然办了也

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一、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 员工绩效是其工作的“绩”(即工作的结果及“效”(即实现这一结果的效率水平的复合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员工的绩效的因素有:技能、激励、环境、机会等。 (一技能 技能指的是员工的工作技巧和能力水平。一般来说,影响员工的技能的因素有:天赋、智力、经历、教育、培训等。由此可以看出,员工的技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组织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一方面,可以在招聘录用阶段进行科学的甄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在员工进入组织之后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或依靠员工个人主动地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来提高其技能水平。(二激励 激励作为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是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发挥作用的。为了使激励手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组织应根据员工个人的需要结构、个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方式。 (三环境 影响工作绩效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两类。组织内部的客观环境一般包括:劳动场所的布局和物理条件;工作设计的质量及工作任务的性质;工具、设备、原材料的供应;上级的领导作风和监督的方式;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工资福利水平;培训机会;企业文化和组织气氛等。组织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市场的竞争强度等。不论是组织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会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能力(技能和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 (四机会 机会指的是一种偶然性,俗称“运气”。对任何一名员工来说,被分配做什么样的工作往往在客观必然性之外,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特定的情况下,员工如果能够

得到机会去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可能会使其达到在原有职位上无法实现的工作绩效。例如,一个操作工,原来在生产线上工作,但他自学了很多自动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有一次,他接到一个额外的工作任务要求他对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是这个机会给了他一次展示才华的舞台,他所提出的改进意见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因而创造在原来职位上无法创造的工作绩效。我们可以认为,机会对他的工作绩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前面三种影响因素相比,机会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是,这种偶然性是相对而言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善于为员工创造这样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机会实际上是可以把握的。 二、提高员工的绩效的对策 针对影响员工绩效的四种要素,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一确立用人标准 世界一流企业的用人标准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用人标准是“4E+1E”,即远见卓识(Envision、活力(Energy、行动力(Execution、果断(Edge、道德品质(Ethic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用人标准主要是价值观标准、专业技能标准和潜力。美国微软公司长期来都是只聘用5%最顶尖的人才或聪明的人才,所谓最顶尖的或最聪明的人才,是指技术面宽、善于思考、果断苦干的人,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最优秀的对象等等。 总结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用人标准和经验,以下几点员工品质是一切的根本。其一,诚信。诚信就是诚实、无欺、守诺、践 约,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我们知道,企业良好的形象来源于企业的诚信,那么,企业的诚信有来自哪里呢?来自企业的员工,来自于每个员工个人的诚信。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诚信品质。其二,自信。自信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系,更离不开充满自信心的高素质员工。其三,学习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而创新离不开学习。有较好学习能

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不同学者对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关于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标签:集群创新绩效;创新理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前言 集群创新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受到创新环境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当今社会的集群创新活动,一般都需要一系列搭档的相互协作,才能生产出真正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成果,实现共赢,不然就会被推迟甚至会失去竞争优势。 近期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掌握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集群成员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成果不多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国内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有关理论,梳理了有关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集群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1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研究。国外对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的研究,是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比较典型的是Padmore与Gibson(1998)提出的GEM模型,该模型把区域集群创新系统分为基础一企业一市场三要素。Asheim与Coenen(2005)认为,集群系统由企业、支撑产业和制度结构及两者的互动构成,开启了动态构成分析思维。Filippetti和Archibugi(2010)从创新系统结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数据发现,影响集群系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和金融系统完善程度。 国内学者董秋霞、高长春(2012)[1]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从创新主体网络、创新支持网络和创新环境网络3个层面构建了包括6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欧光军等(2015)[2]通过因子分析解析出制约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生成的8个生态因素,并检测了各因素對企业创新集成能力影响强度差异。古耀杰等(2016)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剖析了协同创新、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不难看出,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解析集群创新系统能力要素,直接评价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关于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立足于宏观层面,按照系统投入与产出思路,构建层次结构、相互平行的模块化指标体系,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提升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