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书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鱼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位于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制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古今异义词(“今义”稍微了解)

1.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今义:品尝。)(贻:赠送。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大约。今义:可以。)(许:左右,上下,表示约数。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词类活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2.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课文内容理解

1.《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2.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8.《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0.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4、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5.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6.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时间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风俗人情、生命之音、名家讲坛和记游抒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

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增强对演讲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体验多种活动经历。 第五单元以记游抒怀为主题编写。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采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幽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此外,写作也是围绕学习游记为主题设计;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文言文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四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诗经》二首、《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二首》以及课外古诗词八首。(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核舟记 一、词译:为宫室(为:雕刻)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因:顺着;象:雕刻)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 (贻: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高可二黍许。(可:大约。)启窗而观(启:打开)石青糁之。((糁:名词用作动词,涂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矫首昂视(矫:举)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周“屈”,弯曲)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倚:靠着;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若听茶声然(若:好像;然:......的样子)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盈: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神奇) 二、句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原来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长,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制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三、问答 1.《核舟记》说明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2.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 “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4.“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6.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7.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8.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9.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0.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案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huàn) 壬戌 ..(rén 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石青 ..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人教版

11.核舟记 【教学目】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中国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检查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概括文章段意 (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 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 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 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字音字形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作者简介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核舟记作者: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词语汇总

【七年级同步资料】七年级下册词语汇总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菜畦qí:菜地。 确凿záo:非常真切,真实可靠。 秕谷bǐ:张得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也叫秕谷子。 渊博yuān:形容学识深而广。 缠络chán luò:枝条状物互相缠绕,连续不断。 桑椹shèn:桑树的果实。 轻捷jié:轻快敏捷。 臃肿yōng zhǒng:过度肥胖。 脑髓suǐ:大脑中柔软像胶的物质。 相宜yí:适宜。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中医可入药。 攒cuán:聚拢,拼凑。 宿儒sùrú: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人声鼎沸dǐng:形容喧闹.混乱,像水锅里沸腾一样。 方正:正直。 人迹罕至hǎn:人的足迹很少出现.到达(的地方)。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肿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油鞋:一种涂上桐油,用于下雨天穿的鞋。 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 鸡毛掸子dǎn:掸灰尘的用具,把鸡毛扎在藤或竹竿的一端制成。有的地方叫鸡毛帚。咻咻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骊歌lí:告别的歌。 雨篷péng:遮蔽雨的设备,用竹木.苇席或帆布等制成。 玉簪花zān:一种庭院观赏植物,花白色,气味芳香。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蔽雨犹豫不决。 花圃pǔ:种花草的园地。 3.《丑小鸭》 来势汹汹xiōng:动作或事情到来时声势盛大的样子。 姊妹zǐ:姐妹。 沼泽地zhǎo:木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沮丧jǔ:灰心失望。 恭恭敬敬gōng: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弥漫mí:充满;布满。 泥泞nìng:因有烂泥而不好走;淤积的烂泥。 木屐jī:木板拖鞋。 飕飕sōu:形容风声。 4.《诗两首》 镇静zhèn: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yù:忧伤.愁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式微》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2.《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3.人们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划分句子节奏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式微/式微,胡不/归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古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胡.不归(胡:为什么) B.微.君之故(微:小) C.胡为乎中露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D.微君之躬.(躬:身体) 【解析】B项,“微”,(如果)不是。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全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引用了本文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诗中两句“纵我不往”有什么作用?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发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 8.(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最新整理《核舟记》复习要点知识讲解

《核舟记》复习要点 一、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四、多义词 1、为宫室: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雕刻 2、能以径寸之木:木头以至鸟兽、木石:树木,如“草木皆兵”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别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东坡右手执卷端:边其人视端容寂:正,如“端正”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词语(全拼音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藤野先生 绯fēi 红hóng 标biāo 致zhì 落luò第dì 不bù逊xùn 诘jié责zé 托tuō辞cí 油yóu 光guāng 可kě鉴jiàn 抑yì扬yáng 顿dùn 挫cuò 深shēn 恶wù痛tòng 疾jí 匿nì名míng 凄qī然rán 适shì值zhí 第2课 我的母亲 责zé罚fá 气qì量liàng 质zhì问wèn 广guǎng 漠mò 管guǎn 束shù 宽kuān 恕shù 文wén 绉zhōu 绉zhōu 穈mén 庶shù 翳yì 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幽yōu 默mò 凄qī惨cǎn 奥ào 秘mì 翻fān 来lái 覆fù去qù 第4课 列夫 托尔斯泰 黝yǒu 黑hēi 滞zhì留liú 愚yú钝dùn 器qì宇yǔ 禁jìn 锢gù 酒jiǔ肆sì 轩xuān 昂áng 侏zhū儒rú 尴gān 尬gà 犀xī利lì 粗cū制zhì滥làn 造zào

藏cáng 污wū纳nà垢gòu 郁yù郁yù寡guǎ欢huān 鹤hè立lì鸡jī群qún 正zhèng 襟jīn 危wēi 坐zuò 颔hàn 首shǒu 低dī眉méi 锃zèng 亮liàng 诚chéng 惶huáng 诚chéng 恐kǒng 无wú可kě置zhì疑yí 鬈quán 发fā 黯àn 然rán 失shī色sè 广guǎng 袤mào 无wú垠yín 胡hú髭zī 第5课 我的童年 琐suǒ事shì 溺nì爱ài 肃sù然rán 起qǐ敬jìng 气qì象xiàng 更gēng 新xīn 孤gū苦kǔ伶líng 仃dīng 生shēng 疏shū 相xiāng 依yī为wéi 命mìng 不bù以yǐ为wéi 然rán 家jiā徒tú四sì壁bì 浑hún 浑hún 噩è噩è 习xí以yǐ为wéi 常cháng 椽chuán 子zǐ 光guāng 大dà门mén 楣méi 第二单元 第6课 雪 博bó识shí 美měi 艳yàn 消xiāo 逝shì 褪tuì尽jìn 升shēng 腾téng 凛lǐn 冽liè 脂zhī粉fěn 奁lián 磬qìng 朔shuò方fāng 眷juàn 念niàn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23课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为人五:(刻有)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是) 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7.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可、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用箬篷)(2)石青糁之(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峨:高高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5.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6.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7.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8.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 9.石青糁之。糁:涂 10.东坡现右足。现:露出 11.如有所语。语:说话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3.矫首昂视。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 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

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