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野生牙鲆驯化养殖技术

野生牙鲆驯化养殖技术

野生牙鲆驯化养殖技术

作者:季本安,丰爱秀,陈令明

来源:《河北渔业》 2015年第11期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11.015

野生牙鲆驯化养殖技术

季本安,丰爱秀,陈令明

(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人工驯化养殖野生牙鲆改变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摄食等生活习性,通过对海捕野

生牙鲆进行驯化养殖管理,使野生牙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能够正常摄食并存活,以备来年春天

育苗作为亲鱼使用。

关键词:野生牙鲆;人工驯化;日常管理

牙鲆,属于鲽形目、鲽总科、鲽科、牙鲆属,我国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平目、左口等,在我国的黄渤海及东海有广泛的分布。牙鲆是黄渤海近岸肉食性底栖类品种,在自然环境

状态下主要以鳀鱼、玉筋鱼、小黄鱼及鹰爪虾类等为食。野生牙鲆的适温范围很广,为2~28℃,最适宜温度为15~25℃,牙鲆属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环境下生存。牙鲆是名

贵的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自2000年以来,牙鲆的人工育苗与养殖规模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迅速,其育苗与养成技术也得到逐步深入的研究。野生牙鲆亲鱼驯化养殖

技术是指将海上捕捞的野生牙鲆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进行驯化培育,使之能够正常摄食并达到

性腺成熟的过程,以备春季产卵育苗用的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下面将自己多年积

累的经验与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1前期准备工作

选择面积为40m2圆形或椭圆形的水泥池作为驯养池,池高1.2m,配有鼓风机,池中布有

8~10个气石,池底为锅底形,池子四周向中间有3‰~10‰的坡度,中间排水。用黑色遮阳网遮挡池子上方及四周的强光,避免阳光直射进入。驯养池要用清水浸泡两天,然后用有效氯25%~32%的漂白粉100mg/L进行全池消毒,24h后清刷干净,野生牙鲆亲鱼入池前1~2d加入

0.8~1�0m深的沙滤海水备用。

2亲鱼的选择与入池

每年的5-6月份,是黄渤海野生牙鲆大量渔获的季节,在选择收购野生亲鱼时应该着重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亲鱼的活力。活力旺盛的亲鱼,有利于提高亲鱼的成活率,降低驯化难度;

②应选择体表无严重损伤或无不正常的畸形、增生、突起等;③应选择体重在1.5~2.0kg以上,体长约40~45cm以上,雌鱼3~7龄左右,雄鱼2~6龄左右的野生鱼作为驯化培养用的亲鱼;④亲鱼雌雄的鉴别;在非产卵季节,雌雄难以区别,在产卵期牙鲆的雌雄可以从生殖孔的不同

加以区别:生殖孔红色且圆润为雌性,细长不发红者为雄性。经过挑选,选择了用拖网渔船捕

获的牙鲆48尾,其中雌鱼28尾,雄鱼20尾作为驯化养殖的对象。捕获的野生牙鲆先用1~

2mg/L高锰酸钾在0.3m2的水槽中药浴1h或用抗生素作消毒处理后移入驯养池。

3日常管理

3.1投饵管理

池中亲鱼的密度控制在1尾/m2左右。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lx以下。在自然环境状态下,

野生牙鲆都是摄食活体生物饵料的,因此,在人工驯养环境下,野生牙鲆不会主动摄食人工投

喂的饵料,所以要用人工诱导加强制喂养的方法加以驯化养殖。第一周不用投喂任何饵料,一

周后待野生牙鲆熟悉环境后再进行驯化投喂。

投喂时,排水至20cm,挑选一些新鲜合适的小黄鱼、沙丁鱼、玉筋鱼等小杂鱼,洗净后用

长度20cm左右的铁条或木棒的一端插在饵料鱼的嘴里,将饵料鱼的尾部在野生牙鲆的头部前方不停地摆动,诱其摄食。如不成功,则用饵料鱼轻轻撬开野生牙鲆鱼的嘴巴,用铁条或木棒将

饵料鱼慢慢送入野生牙鲆鱼的嘴中。再轻轻将铁条或木棒抽回。刚开始强制喂食的初期,野生

牙鲆亲鱼会将刚送到嘴里的饵料鱼吐出,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多喂几次。一个月后,

可先在排水强制喂食前先向池中抛洒一定数量的饵料鱼,观察有无牙鲆主动摄食,然后再排水

检查饵料鱼的剩余情况,视具体情况再加以人工诱导强制喂食。

3.2日常巡视管理

每天早晚各排水喂食一次,一般上午7:00和下午16:00各一次,总喂饵量为鱼体重的2%

左右。可以定期向饵料鱼体内中添加抗生素或复合维生素药剂或胶囊,以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驯化池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状态,喂食后及时清除残饵和杂质,高温季节每月要倒池一次。每隔

两周用氟苯尼考1mg/L药浴一次,以预防病害的发生。认真观察亲鱼的活动状况和摄食情况,

是否有死鱼病鱼的出现,高温期间更要加强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水质管理

每天要定时测量并记录驯养池的水温、溶解氧等各项理化指标,保证其在正常的范围内。

水温控制在18~28℃,盐度26‰~30‰,pH值控制在7.9~8.8之间,溶解氧大于4mg/L。驯

养期间,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为60%~70%,在进行野生牙鲆亲鱼的驯化和培育过程中,越冬

和度夏是其中的主要问题。牙鲆具有耐低温不耐高温的特性,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适当加大换

水量。换水应尽量避开中午,在早晨和傍晚换水,并在夜间采用循环水。冬天可以利用锅炉或

电加热棒升温,使水温保持在8℃以上。

4小结

经过2个多月的人工驯养。大多数野生牙鲆亲鱼会主动摄食人工投喂的饵料鱼,并且体长

与体重也会有一定的增加,可以继续加强管理。以备春季育苗作为亲鱼产卵使用。在驯养过程

中注意两点:一是前期驯化强制喂食刚开始野生牙鲆亲鱼会将饵料鱼吐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动作一定要轻缓,以免造成亲鱼损伤;二是在驯化养殖过程中,一定注意池底和水质的清洁,

要定时药浴,防止病害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5-08-07)

大菱鲆的养殖技巧

大菱鲆的养殖技巧 一、大菱鲆的生物学特点 大菱鲆属于蝶型目,鲆科、菱鲆属。它天然散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自北欧南部直至北非北部均有散布,黑海和地中海也有散布,主要散布还是北海和黑海西部沿岸。全部欧洲和西亚沿岸年总捕捞量不超过1万吨。 大菱鲆身体扁平近似圆形,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和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呈白色,背鳍与臀无硬棘,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全部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牙鲆多。 大菱鲆最高致死温度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21℃—22℃,最底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大菱鲆养殖的适宜盐度在20—32之间,25—30最为适宜;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大菱鲆为底栖生鱼类,平时游动较少,觅饵时跃起捕食,性格温柔,互相残食景象少见。仔稚鱼期,由捕食活饵料至配合饵料,只需一周左右。当用主动投饵机投饵时,大菱鲆很容易驯化成有节律的摄食。饵料转化率相当高,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够达到40千克/㎡以上的放养密度,只需鳃及头部暴露,其余部们互相堆叠达60%以上,对生长基本无影响。

大菱鲆养殖恳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经过对大菱鲆的养殖经验,以流水养殖为好。每天换水量至少在5个以上,如果水量充分也可成倍增长。大菱鲆生长速度很快,据养殖经验,正常情况下从体长5厘米小苗时入养殖池盘算,7个月即200余天可长到每尾体重500g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二、大菱鲆的繁育 雄性大菱鲆一龄达到性成熟,雌鱼二龄达到性成熟,天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养的亲鱼,在人工节制光照情况下,1—10月份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目前,进行人工滋生仍采取人工授精方法。英国1972年大菱鲆人工育苗已获得成功,至今才达到小范围生产程度,说明大菱鲆人工育苗有一定难度。在英国,从孵化到疯狂完毕成活率只有1%—25%。均匀只有3%—6%。 受精卵用静水孵化,也能够用流水孵化,孵化水温为12℃—15℃。初孵仔鱼,在容积为10—20立方米圆形玻璃钢水槽或水泥池中培养,培养密度为5—20尾/升,每天延续光照约14小时,水外表照度为200—1000lux,培养期间微充气,水温逐步提高,最落伍步到20℃。仔鱼孵出后第三天开端投饵,每天投喂两次轮虫,轮虫密度为5—10个/毫升。在头十天内,加入部分单胞藻(以加入三角褐指藻和等鞭藻为佳)充任轮虫的饵料。仔鱼孵出后6—10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卤虫无节幼体时间共20—25天。仔鱼体长达到20毫米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促使

1海水养殖

1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概论复习题 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科学。 2、海水鱼类养殖:指在海水内,对野生或驯化的鱼类进行养殖。 3、水产资源增殖:使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总量得到补充、恢复和增加的人工途径。 4、洄游:是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5、放流:把鱼类苗种培养到一定大小后放到自然海域中索饵、生长、发育。 6、水域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7、生物量/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 8、生产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生物增长的总量。 9、繁殖力:一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 10、成熟系数:性腺重和鱼体净重(去内脏后体重)的百分比。 11、港塭养殖:是利用沿海港湾、滩涂及低洼地带,筑堤围港,利用潮水涨落纳进鱼虾苗或投放苗种进行养殖。 12、养殖容量: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 13、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14、渔业工程技术:是为从事渔业生产而设计、研制和开发的设备、设施、产品及其操作技术。 15、渔业自身污染:是指在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

16、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称为水体污染。 17、设施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现代渔业增产、增效的装备设施,简称为设施渔业。 18、人工鱼礁:一般是指在100m水深以内的沿岸海底设置一定的混凝土礁状物或其他物体。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值水产资源。 19、人工放流: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20、生物添加剂:包括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促生长因子等,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21、渔用生物制品: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生物组织及其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水产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 22、无公害水产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3、药物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24、浸洗法: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25、全池泼洒法:将药物兑成一定浓度后全池泼洒,对病原杀灭彻底,但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26、口服法:将药物拌饵投喂,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 27、“绿色”水产饲料:是指使用对水产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养殖出的水产品是安全的。 28、渔用药物: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简称“渔药” ;

养殖篇

一、养猪篇 1、养猪喂生料喂法有技巧 养猪喂生料不仅节省人力、财力、电力,还可增加猪的采食量,促进猪生长,猪增重快、出栏早,并能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料报酬,增加养猪效益,但必须讲究饲喂方法。 饲料的选择生喂饲料的选择主要是禾木科籽实,如玉米、小麦、稻谷等及其副产品,如谷糠、稻糠、麸皮等。特别是浓缩饲料配合成混合饲料,都不能煮熟或用开水拌料,否则将会严重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利用率会下降15%~20%。青绿饲料更要生喂,因熟喂时大部分蛋白质、维生素会遭到破坏。黄豆、豆饼、花生饼等饲料中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它会阻碍猪体内胰蛋白酶对豆类蛋白质的分解,此类饲料不能生喂,要高温处理后再喂。 生喂方式 喂生料的方法分湿喂和干喂两种。湿喂就是料和水按比例搅拌成块状喂猪,最适宜的比例是1:1,最高不能超过1:2。拌成的饲料,要以手握成团、放开即散为宜。干喂就是把配合饲料以干粉状喂猪,但要经常供给清洁的饮水。 生料要粉碎

生料粉碎后的颗粒直径以1.2~1.8毫米为宜,这种粉料猪吃起来爽口,采食量大,长膘快,利用率高,效益好。如果直径小于1毫米,猪采食时易粘嘴,影响适口性,还会引起胃肠病;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饲料粗糙,适口性差,猪不爱采食,影响生长。 青饲料和精饲料分开喂 当猪饥饿时,胃肠就会分泌大量的消化液。精饲料营养丰富、体积小、粗纤维少、适口性好、质量高、易消化、易吸收,最好先喂精饲料。如果青饲料和精饲料混合喂猪,由于青饲料体积大、水分多,会降低精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利用率,因此要分开饲喂。 掌握好喂量 给猪喂生料时要根据猪只的大小和不同的生长阶段掌握好喂量。仔猪一天喂6次,育肥猪一天喂4次,间隔时间要均匀,喂到九成饱为宜。种公猪日喂料控制在2~2.5公斤,配种期增加到3~3.5公斤。妊娠母猪日喂量为2~2.5公斤,哺乳期可增加到4~5公斤。 供应充足的水 不管干喂或湿喂,一年四季都要给猪供应清洁的饮水,不然会因缺水而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还会引发疾病,特别是哺乳母猪更不能缺水,否则影响乳汁的分泌,造成缺奶,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927鱼类增养殖学 大纲外简答(1)

一、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物种:“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他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状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 1.设立专门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由于任何种群在养殖后,丧失遗传变异的概率都比较大,所以,保护种群遗传变异的最好方法是在自然环境里保护自繁自育的种群,这就要求通过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治理,设立区域性的海洋生物专业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或使已衰退了的种质资源得到恢复。 2.选择优良品种繁育,进行增殖放流活动。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牙鲆等的放流持谨慎态度,尽量选用野生种群的亲本来繁殖,不能用退化了的亲本繁育的后代放流增殖,更不能用劣质带病的苗种进行放流,以免对野生种群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要提高养殖设施的抗风险能力,避免人工养殖种类逃逸到天然海域,减少或杜绝对天然群体的基因污染。 3.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的规定:在近海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在非禁渔区和禁渔期规定了捕捞方法、渔具和网具;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生产和生活污水经处理检测合格才能排放入海;防止海上原油生产与运输的泄漏等。这些措施保护和改善了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让海洋生物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对恢复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大遗传育种研究,恢复种质资源。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结构及种系发生等;比较野生种和人工养殖种以及引进种的遗传差异,从而建立保护海水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学基础。首先进行选择育种,如大菱鲆的育种,亲本进行严格而大量的选择,可抵偿近交衰退,且可复壮和提高品种的特性;其次进行杂交育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间进行杂交,或养殖品种与野生种杂交,并按杂交育种的方法步骤进行选育,使已退化了的品种达到复壮的目的。另外,加强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以期培育出生长快、存活率高、抗病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生物原良种培育基地与种质资源库。 5.提高繁育亲本质量,尽量避免近亲交配。生产用亲本应满足:一是精选优质健壮的种苗进行定向培育,并根据它们在以后生长阶段的表现来选留;二是从野生群体中选留。选留的亲本应充分体现品种的特征,体型大、体质健壮、性腺发育良好,亲本还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格和年龄。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亲本应在不同的品系中选配,且有足够的个体数量,使繁殖的后代保持较大的群体杂合度,降低近交系数,防止种质退化。另外,定期采用天然群体作为亲本来培育苗种,可以减少人为逆向选择的危害,保持天然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经济性能。6.正确把握苗种生产技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科学规划育苗场的建设,不盲目发展;在培育种苗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高剂量催产剂,不采用高密度育苗和高温育苗,不滥用抗生素,并满足幼体对营养的需求,对于提高苗种的质量和保证子一代的遗传性能是十分重要的。7.提倡生态养殖模式,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首先应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种养殖品种的放养密度,以及养殖区域的整体布局;其次是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通过在同一海水养殖系统内,将不同营养方式和摄食方式的动植物种类混养,形成生态群落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尽可能减少养殖区域的污染,包括陆源污染和自身污染,防止不利环境的负选择作用;第四,针对不同养殖对象及各发育时期的营养要求,开发全价、高效的人工配合饵料,减少鲜活饵料的使用。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绪论 绪论重点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 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 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 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 我国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达1333.3万多hm2。 内陆水域总面积约1760万hm2。 其中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这些水域绝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于鱼类增殖和养殖。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 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 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 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 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 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 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国内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或配合饲料) 1、翘嘴红鲌: 生活习性:中、上层大型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市场。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撮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湖泊、水库、精养鱼池、水泥池、网箱都可以饲养。 抗逆性强,病害少,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头而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死。水体溶氧高,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 适合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体酸碱度pH值6.5~8.5之间的水体。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0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2~20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可达1.2~2斤,两周年可达4~6斤。 苗期至体重2两期间生长较慢,2~4两期间生长稍快,4~6两期间生长较快,6两~5斤期间生长最快,6斤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同一批翘嘴红鲌鱼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食物食性: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1两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到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

多宝鱼

多宝鱼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鱼,属于鲽形目鲆科,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 多宝鱼雄性一年达到性成熟,雌鱼两年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养的亲鱼,在控温控光的条件下,全年都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目前进行人工繁殖采用人工授精方法。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 中文学名多宝鱼 拉丁学名Panalichthys lethostigma 别称大菱鲆鱼、欧洲比目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目鲽形目 科鲆科 属菱鲆属 目录 1外形特征 2分布范围 3生活习性 4经济价值 5选购攻略 6做法 7培育养殖 8病害防治 1外形特征 多宝鱼体侧很扁,而且还是卵圆形的身材,它的两眼在头部的左侧,它的长相不 但奇特,而且多宝鱼皮下和鳍边含有丰富的胶质,头部及尾鳍均较小,鳍条为软骨;体内无小骨乱刺,骨头呈白色玉石状,内脏团小、出肉率高,肌肉丰厚白嫩。漠斑牙鲆形态与中国褐牙鲆相似,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身体的左侧呈浅褐色,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部颜色较浅,能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以便隐藏身体,躲避敌害。多宝鱼近似圆形;有眼的一侧(背面)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及少量皮棘,无眼的一侧(腹面)呈白色;体表上还有隐约可见的黑色和棕色花纹,肌肉丰厚白嫩。 2分布范围 多宝鱼主要产于大西洋东侧沿岸,是名贵的低温经济鱼类,是东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贵鱼种之一。自然分布区北起冰岛,南至摩洛哥附近的欧洲沿海,相对生产于北海、波罗的海、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常见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从北起北纬68°远离冰岛沿岸的海域,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岸带向南,一直到北纬30°远离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 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在北海,栖息于水深20~70m,砂质、沙砾或混合底质的海区。它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养殖和市场潜力大等优点,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1992年引进中国,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 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 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轮 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 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 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 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 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12、增养殖水域:凡适宜水生经济动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统称为增养 殖水域。生产上一般把增养殖水域划分为海洋、淡水及咸淡水,或天然、人工及半人工等水 域类型。 13、“草型湖泊”:生态条件未被破坏的湖泊中滋生大量水生维管束植物,水域生产力高,水 质良好,可保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的湖泊称“草型湖泊”。 14、“藻型湖泊”: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湖水透明度小、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的多元功能难 以维系、生态系统退化的湖泊称“藻型湖泊”。 15、稻田养鱼: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既种稻又养鱼,稻鱼兼作,充分发挥稻鱼的共生互利作 用,以鱼促稻,从而达到稻鱼双丰收的一种养鱼方式。 16、网箱养鱼: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为材料,装配成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大型 水域中,将鱼高密度围养在箱内,通过箱内外水体的不断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优 良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饵料培育苗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式称网箱养鱼。 17、生态渔业(综合养鱼):把养鱼、种植、畜牧、加工、环保、营销等行业结合起来,形 成水陆结合多元化的复合生态养鱼模式,统称生态渔业(综合养鱼)。 18、氧盈: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19、“水呼吸”: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水中浮游生物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 下)的氧化分解,俗称“水呼吸”。 20、鱼类人工繁殖:指在人为控制下,使亲鱼达到性成熟,并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使其 产卵、孵化而获得鱼苗的一系列过程。 21、养殖:指周期性投放苗种,并辅以除野、防逃、施肥、投饵等措施强化生产,以达到提 高鱼产量的目的。 22、增殖:在经济鱼类生活的水域中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鱼类资源再生产的综合技术措施,

几种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的研究

几种野生食用菌人工驯化的探究 引言: 野生食用菌是一类珍贵的野生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奇特的风味,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此同时,过度采集和破坏导致野生食用菌资源日益缩减。为了保卫野生菌种的生存环境,利用人工手段进行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探究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探究,并探讨其在食用菌资源保卫和开发利用中的前景。 一、松茸的人工驯化 松茸是一种分外珍贵的野生食用菌,产量稀少,价格昂贵。传统的松茸采集方式是通过找寻松树林,并依靠敏锐的嗅觉寻找松茸产生的地点。然而,这种方式对松茸资源产量的开发利用有限。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利用人工驯化的方式培育松茸。 松茸的人工驯化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菌丝培育和地上子实体的驯化。通过在试验室中培育出松茸的菌丝体,紧接着将菌丝接种到合适的培育基上,观察和调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最终使菌丝体形成地上的子实体。通过不息的试验和优化培育条件,使得人工驯化的松茸子实体与野生松茸在观感和风味上基本一致。 松茸的人工驯化探究为其大规模栽培提供了可能性,可以满足人们对松茸的供应需求,同时保卫野生松茸种群的生态环境。 二、牛肝菌的人工驯化 牛肝菌是欧洲地区分外受欢迎的食用菌之一,而在亚洲地区则较为罕见。为了满足亚洲市场对牛肝菌的需求,牛肝菌的

人工驯化成为探究的重点。 牛肝菌野生菌丝体存在于土壤中,为了将其人工驯化,起首需将野生牛肝菌菌丝体转移到试验室培育基上,并进行分离纯化。接着,在人工培育基中添加适合的营养物质,调整适合的培育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增进牛肝菌菌丝的生长与繁殖。随着探究的深度,逐渐成功实现了牛肝菌子实体的人工驯化。 牛肝菌的人工驯化除了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推动牛肝菌的种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提高牛肝菌的产量和质量。 三、香菇的人工驯化 香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用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虽然野生香菇资源相对丰富,但在保卫野生资源的同时,人工驯化香菇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驯化香菇的方法相对简易。起首,通过采集到的野生香菇菌丝体,将其接种到适合的培育基上,调整培育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增进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在菌网上形成菌核后,将培育基放置在适合的条件下,如温度适中、湿度适合,促使菌核发育形成香菇子实体。人工驯化的香菇与野生香菇在观感和风味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养分价值和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 通过人工驯化的香菇能够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香菇种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结论: 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探究为珍贵的野生资源的保卫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通过人工驯化,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缩减对野生资源的依靠,推动食用菌产业的进步。然而,人工驯化的过程依旧具有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优化。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探究的深度,信任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

大菱鲆的生活习性

大菱鲆的生活习性 多宝鱼属于北欧冷水鱼类,该鱼对温度等海水指标要求较严。多宝鱼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 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温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多宝鱼在自然环境状态摄食习性为肉食性,幼鱼期摄食甲壳类;成鱼则捕食小鱼、虾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主要投喂高能颗粒配合饲料。 食性在自然海域里,漠斑牙鲆具有埋伏捕食的能力。仔鱼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饲料,随着鱼的不断长成,逐渐以各种鱼类为食,通常捕食的对象包括斑点鲻鱼、条纹鲻鱼和白鲻鱼及草虾等。集约化养殖时易驯化其食配合饲料(例如:膨化鱼饲料等)。 分布范围 多宝鱼主要产于大西洋东侧沿岸,是名贵的低温经济鱼类,是东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贵鱼种之一。 自然分布区北起冰岛,南至摩洛哥附近的欧洲沿海,相对生产于北海、波罗的海、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常见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从北起北纬68°远离冰岛沿岸的海域,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岸带向南,一直到北纬30°远离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 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在北海,栖息于水深20~70m,砂质、沙砾或混合底质的海区。它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养殖和市场潜力大等优点,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1992年引进中国,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 人工繁殖 养殖设施 包括养鱼车间、养殖池、充氧、调温、调光、进排水及水处理设施和分析化验室等。养鱼车间应选择在沿岸水质优良、无污染、能打出海水井的岸段建设,车间内保持安静,保温性能良好。养鱼池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平均池深80厘米左右。 环境条件 主要水质理化因子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质:养殖区附近海面无污染源,不含泥,含沙量少,水质清澈,符合国家渔业二级水质标准(可咨询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井水水质优良,不含任何沉淀物和污物,水质透明、清澈,不含有有害重金属离子,硫化物不超过0.02mg/L,总大肠杆菌数小于5000个/L,盐度在20以上。为检验井水质量,可先用少量鱼苗试养,鱼苗正常时再进行养殖生产。 2.光照:大菱鲆为底栖鱼类,光照不宜 太强,以500~1500Lux为宜。光线应均匀、柔和、不刺眼,感觉舒适为度。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动物的驯化

驯化 对野生动物的驯化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特殊手段,通过驯化达到对野生动物的全面控制并进行再生产。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驯比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 (1)驯化的基本概念 驯化是通过对各种野生动物创造新的环境,保证给予食物及其它必要的生活条件而达到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个体发育早期阶段,通过人工饲养管理而创造出特殊的水与热量代谢的条件,并使被驯化动物不受敌害的侵袭,不受寄生虫及传染病菌的感染。另外,驯化是对动物行为的控制与运用。由于动物行为与生产性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掌握动物的行为规律和特点,通过人工定向驯化,可以促进生产性能的提高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果。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掌握了对动物驯化的手段,有了使动物按照人类要求的方向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全驯化的动物种类有哺乳类、鸟类、鱼类及昆虫等几千个品种,半驯化的有毛皮兽类、鹿类、实验动物及噬食昆虫等。实践证明对动物的驯化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人类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对动物驯化与养殖的种类不断增多。药用动物的驯化便是一个重要方面。 (2)驯化的理论与方法 驯化是在动物先天的本能行为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后天获得的行为。这种人工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强化,也可以消退,它标志着驯化程度的加强或减弱。所以,不能把人工驯化看成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巩固。 1)早期发育阶段的驯化:这种驯化方法是利用幼龄动物可塑性大的特点,进行人工驯化,其效果普遍较好。如产后30日龄以内未开眼的黄鼬,通过与母兽隔离而人工饲养,在开眼以后即接触人为环境,于是能很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如仔兽在产后受母鼬哺乳的则往往经过几年人工驯化,也改变不了其野性行为。又如从产后吃初乳起即进行人工哺的仔鹿,其驯化基础都很好,长大之后在鹿群放牧活动中都是核心群中的骨干鹿。而产后接受母鹿哺乳的仔鹿,数日之后再想进行人工哺乳已很困难。这样的仔鹿在接受其它方式驯化,或在长大后的放牧活动中都表现出驯化基础较差,一般不能成为骨干鹿。 2)个体驯化与集群驯化:个体驯化是对每一个动物个体的单独驯化。如马戏团的每一个动物都要训练出一套独特的表演技能,动物园中营单独生活的大型兽类克服惊和易激怒的训练,役用幼畜的使役训练都属于这种驯化。在野生动物饲养业上,对个别集活动性能较差(即驯化程度不够)的个体,也需要进行补充性个体驯化。但是,在野生动物养现场,集群驯化具有更大的实用意义。集群驯化是在统一的信号指引下,使每一个动物都建立起共有的条件反射,产生一致性群体活动。如摄食、饮水和放牧等都在统一信号指引下定时地共同活动,给饲养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天山野生蘑菇人工驯化育种及其栽培方法

天山野生蘑菇人工驯化育种及其栽培方法 新疆沿天山北坡带的广大森林和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野生蘑菇,它不但个大、肉厚,具有一种浓郁的独特香味,味道十分鲜美,而且还富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具有抗癌、降血压,降血糖等医疗作用。但由于其产量极少,形不成商品,故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近年来,随着草场的退化及人为的滥采乱挖,使得这一珍稀的资源濒临灭绝的边缘。针对这一情况,哈密农业学校自2003年春组织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了天山野生蘑菇的人工驯化育种和栽培的研究,申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 天山野生蘑菇人工驯化栽培菌种,是蘑菇属(Agaricus)蘑菇种(Agarieus campestris)的一个新菌株,是采集新疆天山北坡野生蘑菇标本,采用组织分离,经驯化、提纯而成。 1 菌学特征 1.1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形状为伞状,伞盖为圆形,直径一般5cm~10cm,最大可达25cm。伞盖表面为白色,光滑、肉厚,菌褶开伞后全黑,菌柄粗壮,呈圆柱形,子实体有浓郁的独特香味。 1.2在母种培养基上菌丝呈银白色,粗壮有力且菌被少,在20%~25%温度下培养25~30天长满试管。 1.3该菌种属草腐菌,喜欢粪草培养基,菌丝一般适宜在偏碱性培养基上生长;PH值一般调至7.5~7.8。 1.4菌丝存活温度为40%~35%,菌丝生长最佳温度为22%;子实体能在5%~30%的温度下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16%。该菌种已于2004年12月14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204101。 2驯化方法 2.1 为了得到抗逆性及抗杂菌性强且遗传性状较稳定的菌种,在对菌种驯化时应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是放在恶劣的条件下做出菇试验,以此作为母种筛选的依据。 2.2为了提高母种菌丝成活率,使菌丝萌发快,长势旺,母种培养基采用常规PDA培养基中加入了作为母种标本子实体的挤压浸出液。 2.3为了提高原种和栽培种菌丝萌发成活率,使菌丝萌发快,长势旺,原种和栽培种采用在常规粪草培养基中加入母种标本菌株根部土壤水煮液作培养基,且该根部土壤水煮液的PH值应同培养基的PH值相同。

多宝鱼

多宝鱼介绍: 大菱鲆又称为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类(Osteichthy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亚目(Pleuronectoidei)、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英文名turbot,音译名(兼商品名)“多宝鱼”,拉丁名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 。原产于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西洋北部海域,为底栖性冷水性鱼类。属于鲽形目,鲆科,菱属,其身体扁平近似圆型,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鳍无硬体且较长;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出肉率高,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同类鱼多。大菱鲆是一种名贵鱼,具有许多十分诱人的优点:性格温驯、体型优美、肌肉丰厚白嫩、骨刺极少、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其鳍边含有丰富的胶质、口感滑爽滋润,有近似甲鱼的裙边和海参的风味,营养价值很高,是理想的保健和美容食品。其幼鱼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有“肉味象冷水性鱼类,而身姿却似热带鱼”的美誉。故除可供食用外.尚可作观赏鱼。近年来,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鲜活大菱鲆市场十分看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养殖品种。 大菱鲆对温度等海水指标要求较严。其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适宜盐度为20‰~32‰之间,最适宜盐度为25‰~30‰。 大菱鲆雄性一年达到性成熟,雌鱼二年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育的亲鱼,在控温控光的条件下,全年都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大菱鲆在自然环境状态摄食习性为肉食性,幼鱼期摄食甲壳类,成鱼则捕食小鱼、虾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后,主要用鲜杂小鱼为粘合剂与鱼粉、各种维生素及专用粉末饲料制成软颗粒投喂,饵料系数一般在1∶1~1∶1.5之间。日投喂量:体重200克以下每天

关于建立冷水鱼引进与本地野生鱼驯化养殖研究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关于建立冷水鱼引进与本地野生鱼驯化养殖研究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项目建立概况 冷水鱼引进养殖及本地野生鱼驯化研究项目建立是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九寨旅游精品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进行的,在旅游食品消费中需要鲜、活、生、猛,该项目建立对开发利用本地的水资源为旅游市场提供高档鱼类消费,提升旅游食品消费档次,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建设背景 某县位于川西部高原前沿,岷山山脉和秦岭山脉源头,以高山峡谷为主,海拔1160—4700米,全县幅员面积5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8%,年降雨量552㎜。年均气温12.7度,日照时数为1636.9小时。常年水温8—15度,境水资源丰富,无污染,水质优良,溶氧含量高。特别是以世界精品风景名胜的某水,勘称世界一绝,故有“九寨归来不看水、归来不看山”之说,全县以水为景的风景区多处;能利用的有养殖开发价值的山泉溪流有近30余条,地表水20亿立方米。 二、项目建立的必要性、 1、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重点:根据农业部《渔业良种二期发展规划》以及《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

确定从现在到2010年的水产养殖良种化的重点: (1)“四大家鱼”和鲤、鲫、鳊鲂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品种,约占我国淡水养殖产量70%左右,必须加大品种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力度。“四大家鱼”要以已建立的国家级原种场为依托,扩大原种的养殖面积。鲤鱼重点发展建鲤、松浦鲤、荷包红鲤和兴国红鲤,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的品种;银鲫重点发展方正银鲫、彭泽鲫和异育银鲫。 (2)增加名优品种的养殖种类:除鳜鱼、虹鳟、长吻鮠、条纹鲈等外,要继续开发名优品种,如翘嘴红鲌、金鳟、大西洋鲑、大鳞鲑、俄罗斯鲟、硬头鳟等新的养殖品种。 2、我县水产养殖项目建设的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环保、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食品需求量大幅度上涨以及县有世界级精品风景区某;随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来我县旅游人数增长快,至2004年11月底止,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年,境外游客18万人次/年。如此众多游人的食品消费供应特别重要,特别是鲜、活、生、猛高档次食物供应严重缺乏。 我县现有12亩水面进行部份家鱼(鲤、草、鲫)养殖,因为水温低以及养殖品种不对路导致产量低、数量少、成本高、品质欠佳,难以进入高档消费食品行列,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山泉、溪水,空闲荒滩地,增加

野生花卉引种驯化技术

野生花卉引种驯化技术 1 引种区域的选择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野生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所在的生存环境。虽然,植物对于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对于野生植物这种适应能力却有一定限制。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差很小时,只依靠自身的自然调节功能,即可达到驯化的目的,这时引种野生花卉成活率很高。如果超出自身适应能力的范围,就需要借助人为的技术操作,但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引种区域的选择是引种的首要问题。 引种区域的选择应在全面分析、比较应用地区和引种区域在生态条件方面的差异基础上,把周围的引种区域按生态条件分类排队,制定出实施计划。首先应该从最近的地区着手,从自然环境条件最相近的地区开始,获得引种经验,逐渐扩大引种地区的地域范围。 2引种种类的选择 2.1 野生花卉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幅度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多与其分布地域有着相关连性,如毛莨、金丝桃、象瞿麦、欧石头花、桔梗、紫菀、玉竹、射干、白屈菜、白头翁、千屈菜、马蔺等广布种,这些品种大都分布在北温带,南方及北方都有分布,辽宁省内各地均经常见到,此类广布种的引种容

易获得成功。甚至广布于欧亚大陆的柳兰,即使在我省分布较少,仅在东部有限的几个较高的海拔处分布,可它的引种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相反对于一些生态条件要求很高的野生花卉,如荷青花、穗花马先蒿、大花杓兰、多被银莲花、掌叶铁线厥、翠南报春、猪牙花等,其分布局限于某种特定生存环境,分布的地域小,这些种类野生花卉的引种比较困难。 2.2 同类植物形态的相关性侧根系发达,且丛生能力强的品种,如落新妇属、婆婆纳属、萱草属、玉簪属、鸢尾属、银钱草等。 具有地下鳞茎、块茎、根茎品种,如暮预属、玉竹属、百合属、沙参属、桔梗,多种铃兰、乌头、菖蒲等。 具有节间易生根、茎匍匐的品种,如连钱草、美汉草、岩青兰等。 形态为上述类型的野生花卉,引种大多容易成功。 2.3 相同繁衍能力的相关性 野生花卉繁衍能力强的品种通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自播繁衍能力强的品种。大多花卉的种子或珠芽容易萌发,自播繁衍能力较强,如东北堇菜、齿叶铁钱莲、月见草、卷丹、长药景天等。若管理不规范,易短时间大量蔓延式生长。 根部萌生能力强的品种。如黄莲花、黄金菊、柳兰等,侧根上可萌生新芽,繁殖能力极强,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群体。

野生型菌种驯化方法

野生型菌种驯化方法 引言 野生型菌种的驯化是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驯化过程能够使菌种产生更多有益的化合物,并提高其产量和稳定性。本文将探讨野生型菌种的驯化方法。 传统驯化方法 选择合适的菌种 在驯化菌种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菌种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来说,菌种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代谢能力。通过筛选野生菌库,挑选出对所需化合物具有潜在生产能力的菌株。 优化培养基 将选定的菌株进行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培养基。不同菌种对培养基的需求不同,可以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浓度和pH值等参数,以获得更适合菌株生长和产物积累的培养条件。 适应性培养 适应性培养是驯化菌种的重要步骤。将选定菌株分次接种入含有目标化合物的培养基中,逐渐增加其浓度,让菌株适应并逐渐提高对该化合物的产生能力。 遗传改造 传统驯化方法还包括遗传改造。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的插入、删除或突变,以改变菌株的代谢途径和产物合成能力。经过反复筛选和遗传改造,可以获得更高产和更稳定的驯化菌株。

现代驯化方法 基因组学驯化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在菌种驯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野生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揭示其代谢途径和可能的产物合成能力。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菌株的驯化和优化。 代谢工程 代谢工程是现代驯化方法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合成生物学工具箱,可以对菌株进行精细的代谢工程调控。例如,通过调节关键代谢途径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可以增加目标产物的合成通路和产量。 体内进化 体内进化是一种新兴的菌种驯化方法。通过在宿主动物或植物内部进行反复驯化,可以利用宿主环境的选择压力产生菌株的进化变异。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适应宿主环境和具有高产能力的驯化菌株。 基于人工智能的驯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驯化菌种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菌株信息和产物数据,快速发现驯化菌株的关键特征和优化策略。 结论 野生型菌种的驯化是微生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驯化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菌种、优化培养基、适应性培养和遗传改造等。现代驯化方法包括基因组学驯化、代谢工程、体内进化和基于人工智能的驯化等。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新的驯化方法被提出,为菌种驯化研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Li Q, Zhao XQ. Advances in genome-based strain improvement for microbial producers of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and industrial chemical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8, 36(7): 561-57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