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

内容纲要:

货币数量论概述

货币数量论的渊源和发展

一、早期货币数量论

二、近代货币数量论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

(包括时间、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

本专题小组总结

货币数量论概述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若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货币数量论在16世纪最早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让·博丹提出后,历经几个世纪,跨越早期、近代、现代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先后由洛克、孟德斯鸠、休谟、费雪、马歇尔、庀古、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完善。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到目前为止它的实用性几乎没有争议,货币数量论已成为货币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

一、早期货币数量论

时间:16世纪产生,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发展直至19世纪

人物: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

基本观点: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的价值与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比。

1、法国让·博丹—货币数量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罗马法官鲍尔斯鸠就曾说过:“货币的价值被货币的数量所左右。”这是能找到的最早有关货币数量和其价值之间关系的描述。不过货币数量论的真正产生是在16世纪的欧洲。

价格革命催生货币数量论。15世纪开始,西欧各国纷纷开始进行航海探险,完成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同样是条货币线。美洲的黄金白银大量流人西班牙和热那亚,最后甚至流人奥斯曼帝国,进入整个欧洲。在金银向欧洲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大都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投机行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金银的大量增加和货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人们怀疑贵金属才是财富这种观点,另一方面是物价的大幅上涨,人们将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

面对16世纪下半叶法国物价上涨的现象,法国人马勒斯特卢亚等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垄断及对外贸易。但同样是重商主义者的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则最是注重强调物价上涨与金银数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对其提出反驳,认为金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他在1568年写了一本《关于一切物价上涨及其救治方法》的书,商品涨价的原因可以说成是四五个(《经济分析史》列举为:金银供给量不断增加;垄断盛行;掠夺减少了商品供

应流量;王公贵族恣意挥霍;货币成色降低),其主要或者几乎是唯一的原因就是金银的充裕,而从南美流入的贵金属过多则应承担主要责任!让·博丹也因此评说而成为最早的货币数量论者之一。

总之,让·博丹将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其货币数量论的主要观点是:金银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价值就会被低估;而其价值被低估,则与其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会上涨。

2、英国约翰·洛克和法国孟德斯鸠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

约翰·洛克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又一个代表人物。面对英国资本主义对经济自由的渴望以及社会上对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政策的讨论,洛克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其主要是从现象出发,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方面分析,认为货币价值高是因为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洛克将普通商品的价值区分为固定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认为固定价值基因于其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因此认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分为两种价值。货币的市场价值也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由于货币能够换取世界万物,所以货币具有无限的需求(人们需要货币进行交换,同时洛克也受重商主义影响,认为货币即财富),不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形。洛克说,“对于货币的需求,各地都差不多相同,其用途也总是一样。但就其供给而言,其数量愈减少,其价格即愈增高,其购买力也愈大。尤其是在货币缺乏时,由于没有可替代之物,使其价格会愈随数量之减少而增高,因而同等数量的货币就能与较多数量的物品相交换。”因此,洛克得出结论——货币的价值就完全由供给数量来决定。

孟德斯鸠(1689-1755年),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并非经济学家,只是因为赞同附和货币价值与发行数量密切相关的说法(主要是洛克的)而被人称之为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者。

对于货币性质,孟德斯鸠认为“货币是一种标志,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他把商品货币关系理解为互为符号,互为代表的关系,从而引出货币符号论。孟德斯鸠认为,货币与商品既然保持着一种互为符号,互为代表的关系,那么,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比例关系。

对此孟德斯鸠有着深刻的解释,他说:“如果人们把全世界的金和银的数量同商品的数量比较一下的话,则每一件个别商品或货物一定可以同全部金银的某一部分相比。一方的总数既和另一方的总数相比,那么一方的一部分也就可以和另一方的一部分相比。”

由此,他认为物价的确定,决定于物品总数与货币总数的比例。孟德斯鸠在名目论上的基础上,把洛克关于物价决定于商品量的见解,发展成为一种比例货币数量理论,即物价依据物品总量和货币总量间的比例确定。

3、英国大卫·休谟

18世纪货币数量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8年),他对经济不怎么感兴趣,但他在《政治讲话》一书里对货币商品价格的卓越论述却使自己又成为货币数量论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就是从反对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在其论文《论商业》《论贸易均衡》《论贸易的猜忌》中有很好的体现)的角度提出了货币数量论,同时继承了坎蒂隆影响时滞的观点,认为物价的上涨需要一定的时间,要等到货币流通至全国范围。

18世纪前期的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的鼎盛时期,产业革命即将发生,英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商业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迫切要求克服重商主义体系的束缚,大力开展自由贸易。

休谟重商但批判重商主义,认为生产成果才是财富,“劳动产品的储备乃是一切实力和财富的根本”,而商贸根本就不应该将货币作为目的物。其在《论货币》一文中如下说:“严

格地说,货币并不是一个商业方面的问题,而只是人们约定用以便利商品交换的一种工具。它不是贸易机器上的齿轮,而是一种使齿轮的转动更加平滑自如的润滑油。如呆单就一个国家自身来考察,那末货币量的多寡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的,所以,哈里七世时代的一个克朗②的作用,就和今天的一个英镑相等。”“如果我们单就一个国家来看,那末,用来计算或用来代表商品的铸币不论多少,都不会产生任何好的或坏的影响,这就象某个商人不用数码少的阿拉伯记数法而用数码多的罗马记数法记账,并不改变他的账款一样。他认为“只要拥有大量商品,就是富裕幸福的,与贵金属多寡无关”。休谟在不经意间对流通领域里的货币商品数量关系所影响的价格变动作出了精彩的表述:1、货币不仅是指金银货币,同时还包括象征性货币,即银行券(纸币)和政府发行各种有价证券。

其论文《论社会信用》—在我国,公债券已经变成一种货币,就象金银一样,按牌价作现金流通。任何有利可图的事业一出现,不论费用怎么昂贵,乐于接受的总是大有人在;一个商人只要拥有大量公债券,就可有恃无恐,放开胆子做大生意,因为他拥有可以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急需的资金。没有哪个商人认为有必要在手头保存大量现金。银行股票或印度债券,尤其是后者,都可起同样的作用,因为商人可以在一刻钟之内就把它们卖掉或抵押给银行家;同时,这种证券并非闲置,就是放在商人的柜橱里,也会给他带来固定的收入。

2、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存在“正常的比例”关系,而物价的变动则取决于这种严格的比例

关系,商品增加,价格下降,货币增加,商品涨价,反之亦然。

在《论货币》一文中他做了如下表述: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部能引起同样的结果——价格的起伏。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原理。商品增加,价钱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反之,商品减少或货币减少也都具有相反的倾向。

3、影响商品价格的货币数量,不是指一个国家货币的绝对数量,而是正在流通领域流通的数量,就是货币总量减去货币贮藏量;影响物价的商品数量也是商品总量减去自我消费和仓库贮藏的差额,是进入流通领域中的商品数量;

见《论货币》——“同样明显的是:与其说价格是取决于国内的商品和货币的绝对数量,不如说它取决于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商品的绝对数量以及处在流通中的货币的绝对数。如果铸币锁在箱子里,对于价格来说它就好象消灭了一样;如果商品堆在仓库和谷仓里,结果也会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和商品永远彼此不相遇,所以也就互不影响。在任何时候,假如我们要推测粮食的价格,对于农民留作种子以及供他本人及其家庭食用的部分,决不可估算在内;只有剩余的部分,才能对照需求情况来决定其价值。”

4、货币对价格的影响有一个时滞现象存在;货币数量变动必然影响物价,但其影响的是商品的绝对价格,而不能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对于这一点休谟是从两方面来论述的

《论货币》:我们必须考虑:虽然商品价格的腾贵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可是这种腾贵并不紧跟着这种增加而来,而是需要一些时间,直到货币流通到全国并使各界人民都感觉到它的影响的时候。起初,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慢慢地,先是一种商品,随后是另一种商品,物价就一步步地上涨了,直到全部商品最终同国内新的货币量达成合适的比例为止。

休谟认为,在国家间,货币存在一个均衡分布的趋势。也就说,货币与国家的技艺和工业始终大体相称。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所产生那种吸引力,从而使货币量的差别同工业和商品量的差别保持一定的比例,使均衡得以维持。休谟认为利息率并不取决于贵金属数量的多寡。货币多和利息低,这两种结果自然都是商业和工业的产物,但是,它们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休谟在独立地分析和研究了货币影响物价的过程,在说明他的一国财富不受货币多寡的影响的观点与货币增加的观点与货币增加促进生产高涨的某些事实不相矛盾时,第一

次明确论述了货币对一般物价影响的时间滞后性问题。休谟的“时滞“理论对现代货币学派具有重要影响,弗里德曼正是利用这种“时滞“理论来说明西方社会中曾存在的“滞胀“问题,并利用统计数字证明了休谟理论的正确性。

(二)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分析总结

由于以上资料繁多,我们现总结如下:

通胀的持续,纸币的发行,贸易的扩大,关于货币数量论的讨论更加激烈,理论更加成熟,方法更加多样。洛克从货币的供求关系方面分析,论证了货币的价值就完全由供给数量来决定,孟德斯鸠从物品总量和货币总量间的比例角度发展出了比例货币数量理论。休谟和洛克一样,他把货币看成是虚构的东西。货币只是代表劳动和商品的象征,在交换过程中它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数量和用它来交换的商品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了比例货币数量论,并进一步把商品、货币限定在市场流通环节。

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起源于博丹,经休谟等人加以完善。总的来说,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学说基于三条原理:一国中商品的价格同货币量成正比;一国的铸币和流通中的货币代表国内所有商品和劳动,因此,随着代表者的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同一货币量所代表的被代表物的

数量也就有多有少;如果商品增加,商品就变便宜;如果货币增加,商品的价值就提高。这三条原理使得早期货币数量论在经济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后世对早期货币数量论的简单评价

从现在来看,早期货币数量论从现象出发,结果基本仍停留在表象上,简单的认为市场出清,,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商品之间是严格的比例关系,忽略其他的影响因素。虽然略显粗浅,但是,它提出了物价变动和货币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流通规律;较好的解释了当时物价上涨的现象;为现代的货币数量论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早期货币数量论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虽然由于历史的、认识的等因素的影响它不是那么完美,但众所周知的是我们没必要苛求完美,就像没必要苛求牛顿发现相对论一样。正是这些缺陷促使了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产生。

二、近代货币数量论(新古典货币数量论)

时间: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英国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庀古

基本观点:货币因素在长期内不影响经济活动,却能影响物价水平。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分析货币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有两个角度:一是代表“一般购买力”;二是用作购买力的暂时栖身。货币的前一方面作用在费雪的现金交易说中得到了强调;货币的后一方面作用则在现金余额说中得到了强调,由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发展。

1、欧文·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他的费雪方程式

这一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他主要对交易方程式及统计资料进行验证,他利用方程式解释货币购买力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决定货币价值的原因和决定一般物价的原因。

现金交换方程式是由西蒙.纽科姆(Simon Newcomb,1885)用公式表示,并由费雪(1911)在其《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一文中提出并加以推广的。现代经济学家往往把它当作货币理论的起点,这些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费雪,因而交换方程式也叫费雪方程式

现在通常写作:MV=PT

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式中M代表货币存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存量每年转手的次数的平均数;P为该式有关的货币交易中的平均价格水平;T代表这些交易的每一年的物质流量。

如何从交换方程中得出货币数量论?费雪认为,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技术情况,不决定于货币的数量,所以通过货币进行交易的实际量T是外生的;虽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但V流通速度取决于制度和习惯,如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运输与通讯条件及其它与流通中货币量无关的社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随时间的推移变化的非常缓慢,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常数。因此费雪认为T、V是常量,是比较稳定的。通货供给在通货和银行准备金之间的划分是稳定的,并且不依赖于方程中的变量;银行是完全“贷足”,因而存款M’是准备金的稳定的乘数,它取决于银行的谨慎态度和规章制度;外生的通货供给本身的变化是冲击的主要根源。,M 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在上述情况下既定的情况下,它使价格水平P发生同比例的变动。费雪相信,市场体系会不依赖货币因素而独立地达到商品生产的一定水平,该水平由可得资源和技术水平决定。于是,唯一可自由调整的变量就是商品的价格水平。费雪在这一分析的

基础上复活了古典学派的假设:货币因素至少在长期内不影响经济活动。

2、马歇尔现金余额说和庀古数学化的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方程式)

在费雪发展货币数量论观点的同时,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英国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提出现金余额的观点。首先,马歇尔认为在每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收入之中都有一部分被认为值得以通货形式加以保存,而一国通货所保有的通货的总价值,既不会大大低于,也不会大大高于其国民所掌握的购买力的数量,也就是比较利益的货币需求。其次,马歇尔还研究保有通货价值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他认为在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人们想以流通形式保存其资源的比例愈小,则货币流通速度愈快,从而流通中的货币量愈多。而与流通中货币量相应的物价成比例上升。同时,以通货形式保存其资源的比例愈小,通货总值愈小。

马歇尔认为,费雪方程式的缺陷是并未指明控制通货流速的原因,并且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此,剑桥经济学家探询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和持有货币的动机。那么人们或企业愿意持有多少货币作为购买力的暂时栖身呢?马歇尔、庇古认为这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持有货币加以权衡利弊、得失而作出决定,“货币保持在手里不产生收入,所以每个人多少是自动和本能地权衡利弊,即把增加持有货币的利益来对比将这增加的货币用于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直接满足,或在一些企业中用于厂房设备或股票投资所得到的货币收入。这样,一国所保持的货币总值不会比它的成员所愿意持有的现成购买力低得或高得很多。”这实质上是新古典主义的边际分析。庇古更明确地运用了这种边际分析,他认为人们将他们的收入用于生产或以货币的形式保持在手里会有一定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收入的最后一个单位用于生产或用于持有货币都会产生同一数量的满足”。二是人们的“价格预期”是决定收入中货币保有比例的另一个因素。“对总的商品价格将会下降的预期,加强了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预期价格上涨则产生相反的结果”。因此,若用k来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重,剑桥货币需求函数为:

M = kPy

M是持有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是货币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也称现金余额;Py是名义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剑桥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即有形货币加支票户存款)的供应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因此M是外生的。由于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财的选择:资财可投资于实物形态,借以从事生产,也可直接用于消费,还可保持在货币形态上。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支付方式)是不变的,所以k可以看作常数。而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y是由生产技术和消费或家庭的偏好决定的,可以看作是货币领域之外的常数。因此一般价格水平P只能由M来决定。这样,就得到了货币数量论的结论:货币数量的变化在长期内不会产生真实效应,却能决定物价水平。

(二)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虽然交易分析方法和现金余额分析方法的货币数量论结论是相同的,但在货币的定义、变量和分析技术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并影响了后来货币理论发展的分歧和争论。

第一,交易分析方法把货币定义为债务清偿中凡是用作交换媒介的东西;现金余额说还很适用于诸如不能用支票转让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样的购买力的暂时栖身。

第二,交易分析方法导致对支付过程有关的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强调:例如银行体系的发展、达成交易的财务和经济的安排、通讯和交通运输的速度等;而现金余额分析方法导致对影响货币作为资产而使用的那些变量的强调:即因持有货币而不是持有其他资产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未来不稳定性等,从而奠定了关于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基础(参见布劳格,弗里德曼)。

第三,交易分析方法注重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用“飞翔的货币(money on the wing)”即货币流通速度来表述货币数量论,是一种流量分析方法;而现金余额分析方法是用“栖息的货币(money sitting)”即现金余额来说明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存量分析方法。

第四,费雪的交易分析方法是总量宏观分析的,它关心的是整个经济为了实现一定交易量而需要的货币量;而剑桥的现金余额方法是微观分析或边际分析,它关心的是假定必须实现交易的情况下个体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另外,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第五、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货币的支出,侧重于商品交易量对货币的需求;剑桥方程式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价值储藏手段来看的,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职能,强调的是资产选择过程里货币需求,货币的持有,侧重于收入y的需求。

三、现代货币数量论

时间:20世纪中期以后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主要观点: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 先影响产量后影响价格

20世纪50、60年代在正统凯恩斯主义的背景之下,弗里德曼(1956)力图在经济学界维护和重新确立芝加哥大学讲授的货币数量论的“口述传统”,即宏观经济分析的数量论分析方法。虽然传统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供应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一套理论,但弗里德曼(1956)最初却把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为货币需求理论,。

他认为,“对于经济中最终的财富持有者来说,货币是一种资产,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货币是一种资本品,是生产性服务的一个来源,这些生产性服务与其他生产性服务结合起来共同生产出企业所出售的产品。这样,货币需求理论就连接了资本市场的两端,一是资本的供给,一是资本的需求……而利率反映了财富这一存量与收入这一流量的相互关系,所以,如果以Y代表收入的总流量,且以r代表利率的话,那么,总财富则为W=Y/r”。弗里德曼假设,对货币的需求(象对任何其他的特定资产的需求)一样会给持有者带来服务流,这种需求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1)财富约束,此种约束决定了可持有的最大货币量;(2)相对于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价格和收益而言,货币的收益率情况;(3)财富持有者的兴趣和偏好。全部财富在各种资产间的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这些资产不仅包括货币(M)和债券(B),而且包括股票(E)和实物商品(G),以及人力资本(H)。

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形式可以写为:

Md/P = f ( Y p ,w, r , Pe ,u )

其中,Y p代表持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或得自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他的主要资产是个人的能力。但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如失业时人力财富就无法取得收入。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与货币需求则为负相关关系);r代表金融资产的收益率;Pe代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u代表个人偏好。持久性收入Y p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与货币需求的关

系是正相关关系。r 、Pe在其货币需求分析中被统称作机会成本变量,即能从这几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中衡量出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损失。u是一个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因此可能从不同的方向上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这种分析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富水平越高、其他资产收益率越低、预期通货膨胀率越低,则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则反是。在均衡情况下,财富在各种资产之间分配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边际收益率相等原则;当边际收益率不相等时,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便会在不同资产之间重新分配财富。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作为代表性指标。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弗里德曼提出这样的货币需求函数式是要表明:

(1)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具有极为稳定的关系;

(2)货币需求独立于货币供给,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与货币供给完全无关,还需要建立一个货币供给函数,才能完善货币分析。

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间间隔,因为名义收入是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价格和产量。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先影响产量后影响价格。这一点又区别于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设的市场出清,货币中性,早期的货币数量论假定充分就业,即假定产量不变。

由此,在通货膨胀理论方面,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最终会引起利率上升,这样反而有碍于刺激消费和投资,达不到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目的。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息率”,利率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能把限制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弗里德曼认为,既然不能以限制利息率和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上。

许多现象都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虽然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不能立刻引起物价的变化。货币量的增加到物价的上涨,还存在一个过程。最后,弗里德曼认为降低货币增长率是对通货膨胀的医治的唯一办法。为此,他提出一个稳定货币供给的“简单规则“,即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必须同实际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这即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政策含义。

1979年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推行严控美元供给,大幅提高利率的金融货币政策,渡过了两三年的严峻调整转换期,才逐步将十余年的滞胀扼止!

本专题总结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数量。从货币数量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货币学派实际上分为传统的货币学派和现代的货币学派,即米儿顿·弗里德曼以前的货币数量论者都属于传统货币学派,而弗里德曼等新货币数量论者都属于现代货币学派。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划分四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货币自然观(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这种货币观基于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交换关系,强调货币为“虚构的财富“;第二阶段,货币财富观(15世纪--17世纪中叶),这种货币观把货币看做是一国的唯一财富;第三阶段,货币面纱观(17世纪末--20世30年代初),它把市场经济看做是物物交换的实物经济,而认为货币不过是交换手段,像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第四阶

段,货币经济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它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货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是在货币面纱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最有影响,并且发展的最为充分的货币理论

博丹认为,白银流入是货币价值低落的原因,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以后意大利经济学家达万萨蒂、蒙塔纳里、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以及后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李嘉图、哲学家约翰`穆勒等都阐述了类似见解。

近代西方货币数量论除了注重对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及货币价值关系的质的认定外,还注重对它们关系的量的分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费雪、英国马歇尔、庇古。费雪于1911年,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中提出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指出,在商品交易中,买者支出的货币总额总是等于卖者收入的货币总额,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随流通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马歇尔把货币量与物价、币值关系的研究引导到货币需求上来,这是在费雪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一个进步。1917年他的学生庇古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即剑桥方程式:M=kPy。庇古提出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量,与货币量的多少呈反方向。

现代货币数量论属于货币经济观,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在弗里德曼看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极为稳定的,因而物价的变动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从货币供给的变动去研究对物价的影响是货币数量论的特点。不仅如此,货币供给的变动还影响产量和名义收入,但货币量的增长对名义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有一个时间间隔。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概述 50年代,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内容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 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 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r 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η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πe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 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编辑]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又突出反映于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因而,各发展中国家寻求适合于其本国情况的货币理论以指导其经济发展,就成为了突出重要的问题。

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

如何衡量“水”多少 经常听专家说市场上水太多,那么市场上的水到底多少,用什么衡量,怎么衡量,这些水是如何被创造的,以下进行总结分析。 一、货币量的衡量工具 (一)货币量衡量(基于派生路径) 货币主要由央行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扩张的方式创造。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资、同业等方式产生信用货币,进行货币扩张,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的信用扩张通过货币乘数实现。 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所谓基础,指的是它是整个货币创造体系的基础;所谓高能,指的是它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余额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资产 负债表负债端) ●广义货币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现金在存款中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在存 款中比率) (二)货币量衡量(基于流动性) 目前我国公布的货币层次有M0、M1、M2,M0(流通中的现金)的流动性最强,M1(狭义货币供应量)次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最差。 1、M0=货币发行(央行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库存现金(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 表)=基础货币-库存现金-存款保证金(法定+超额) 2、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3、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注:M0中库存现金包括境外流通人民币 注:其他存款包括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保证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包含货币基金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 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 M×V=P×Y

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M,M×V=P×Y可以写成 ×V=P×Y 两边同时除以V得 =×P×Y 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费雪交易方程式能够成立的基础是V和Y不受M变动的影响,而这一前提是货币中性论,即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产生影响。按照货币中性论的说法,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的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则决定与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即经济的货币方面,二者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中国的货币数量与物价 一、引言 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存量以及其增长速度对价格水平和通胀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McCandless &Weber(1995)对世界上110个国家1960-1990年间的考察表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和通胀率的相关性接近于1,而同产出水平不相关。关于货币增长率与产出水平关系,相似的结论还可见Kormendi &Meguire(1984)、Geweke(1986)。这种经验结果同长期货币中性的论断是一致的。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现实中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关系的解释能力极其有限。典型的观点是,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不稳定,使得仅依靠货币增长率难以解释通胀行为(例如,Baba,Hendry &Starr,1992;Estrella &Mishkin,1997)。实证中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如果货币、价格水平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就可断定三者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关系。关于这点经验上的结论存在分歧,一些研究结果认为的确存在协整关系(Hoffman &Rasche,1991;Baba等,1992;Stock &Watson,1993;Swanson ,1998;Dutkowsky &Atesoglu,200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Friedman &Kuttner,1992,1993;Thoma ,1994)。这种分歧源于样本区间的不同以及取样频率的不同。例如Friedman &Kuttner(1992)发现,仅在80年代以前协整关系较为明显,此后十年间货币、收入、价格三者不再有稳定的关系。 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样本区间,利用年度数据得出的协整结论也未必同样适用于季度或者月度数据。 中国货币与通胀的关系长期以来也存有争论。邹至庄发现1952-1983年间价格和货币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从而认为货币数量论能解释中国的通胀现象(Chow,1987)。Hasan (1999)利用较长的样本得出的结论同Chow较为接近。Peebles (1992)则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同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货币数量论也不适用于中国货币和价格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内,在计划经济下价格水平受到严格控制,通胀率很低。由本文附表的官方零售价格指数看,1978年的价格水平相对于1952年仅高出21%,这期间仅有60年代初"大跃进"时上涨幅度较大。直到80年代后半期价格才又开始大幅上升,1989年高达18.5%,经历了90年代初短暂的平稳价格后至1995年又达到21.7%的历史最高值。而流通中货币(M0)的数量也同时经历了相似的变动模式:60年代初有较大幅度增加,以后比较平稳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又开始大幅上升(价格与货币存量的走势也可见图1)。一般地,每一个通胀高峰之前一两年都有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例如就M0而言,1960年和1961年分别增加28%和30%,1988年增加47%,1992、1994、1994连续3年的增幅分别为36%、35%、24%(1952-2001的平均几何增长率仅为15%)。粗略地看,通胀水平和货币数量明显正相关,从时间顺序判断,货币的过量增加似乎是导致高通胀的重要原因。 本文目的在于详细考察1952年以来我国货币与通胀水平的长期和动态关系,即货币数量论是否能够有效解释价格的变化。同以往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避免了非平稳序列回归中可能产生的"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问题,还可以同时推断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除了统计方法外,数据的选择和处理是有关我国货币和价格关系研究中另一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概述 50年代,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流派倡导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影响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1956)货币稳定方案(1959),《价格理论》(1962)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探讨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采取了与凯恩斯不同的方法,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将货币作为构成财富资产的一种,通过影响人们选择资产的种类来保存财富的因素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实际上是资产需求理论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应用。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内容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其中, 表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Yp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 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 re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 η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

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永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 对于Yp而言,它是永久性收入,一般而言,随着收入的增加即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它是人们长期收入的平均 预期值,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大于永久性收入。收入变动幅度平 均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趋于永久性收入,即永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性 收入是由非人力财富和人力财富组成的。 永久性收入在弗里德曼的货币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 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 递减规律说明消费不足和短期经济波动。而根据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使现期收入增加,消费是按永久性收入而稳定变化的,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同时,永久性收入假说的 一个必然逻辑是既然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那么永久性收入的稳定性必然要求货币 需求的稳定性,这就是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而言,凯恩斯认为货币预期回报率是常量,而弗里德曼认为不是常量。当 经济中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所以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货币回报率随着债券和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上升。银行存款竞 争一直到没有超额利润为止,这一过程使rb-rm保持相当稳定。弗里德曼这种观点意味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那么利率的变动在长期中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小,这也使弗里德曼反对将变动利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理论渊源。 取决于持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时预期通货膨胀率πe,它的值是稳定的。弗里德 曼不同于凯恩斯之处之一是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 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产出产生影响。 所以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 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又突出反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第二次作业答案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乘数的概念最早由(C )提出。 A.汉森 B.索洛 C.卡恩 D.凯恩斯 2、托宾认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3、平方根定律认为当利率上升时,现金存货余额( C)。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确定 4、立方根定律货币预防动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5、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D )。 A.储蓄是收入的负函数 B.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 C.投资是收入的正函数 D.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 6、在IS-LM模型的古典区域,货币投机需求(B )。 A.为正 B.等于零 C.为负 D.不确定 7、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8、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关于IS-LM模型中LM曲线正确的是(C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9、当增加政府税收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10、在凯恩斯区域,政府主要通过(B )达到目标。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物价政策

11、债券的违约风险与利率是(A )变动的。 A.同方向 B.反方向 C.同步 D.不确定 12、根据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下列正确的是(C )。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斜率更小 B.在预期利率不变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更向下倾斜 C.在预期利率下降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平坦些 D.在预期利率不确定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变动幅度更小 13、根据储蓄生命周期论,储蓄主要取决于(D )。 A.利率 B.收入 C.当前收入 D.终生收入 1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是(A )。 A.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 B.否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C.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 D.从微观角度阐明宏观经济政策 1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C )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16、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B )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A.利率 B.利率和配给 C.利率和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 17、被新奥国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弗莱堡学派推为代表人物的经济学家是(A )。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8、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 A.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B.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C.哈耶克与维克塞尔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D.哈耶克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若对一般物价没有影响,则对商品相对价格没有影响 19、哈耶克认为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好办法是(D )。 A.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 B.统一区域货币 C.金本位 D.由私人银行发行货币

第二章货币制度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⑴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⑵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⑶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⑷货币准备制度是为稳定货币设立的。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第33-35页) ●2.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⑴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⑵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⑶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第36-38页) ●3.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⑴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是: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⑵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第38-39页)。 ●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人民币制度的内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人民币制度的内容 篇一:概括我国目前人民币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 一、概括我国目前人民币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一种“一国多币”的特殊货币制度,即在大陆实行人民币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表现为不同地区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各种货币各限于本地区流通,各种货币之间可以兑换,人民币与港元、澳门元之间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决定的汇价进行兑换,澳门元与港元直接挂钩,新台币主要与美元挂钩。 人民币是我国大陆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主币“元”是我国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辅币与人民币主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并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进入流通。 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发行基金计划的编制、发行基金的运送管理、反假币及票样管理和人民币出入境管理等方面。

篇二: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制度 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制度 (一)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各金融机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 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二)内控制度建设情况。是否制订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内部考核制度;是否制订人民币收付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制度;是否设置检查、培训登记簿并规范记载。 (三)营业场所公示内容。是否公示无偿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提供券别调剂的服务承诺及举报电话;是否公示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是否按要求组织爱护人民币宣传。 (四)临柜人员人民币收付管理情况。是否无偿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是否准确掌握兑换标准;兑换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准确掌握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是否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只收不付人民币、停止流通人民币;是否按规定收兑只收不付人民币或停止流通人民币;是否根据合理需要原则为公众办理券别调剂业务;是否对回笼款及时进行整点挑剔;流通券与残损券有无互相夹带现象。 (五)缴存款质量。缴存到人民币银行的钱捆是否符合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货币金融学学生论文 题目: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 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姓名:任瑞 学号:124080217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李兴平 职称(学历): 教授

浅析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异同 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异同。 关键词:弗里德曼;凯恩斯;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异同 一.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 1、背景和前提假设方面的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所以他的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弗里德曼德的货币需求理论旨在解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所以他的理论前提就不再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他做的是短期分析,这意味着价格P是不变的,即在时间长度可观的短期内需求上升是不会导致价格上升的。相反,弗里德曼长期理论认为,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一个变动的量,是对国民收入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涨”的条件下,价格P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即此时的货币时没有任何收益的。而弗里德曼却扩大了货币涵盖的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的层次上,即M2层次。他认为货币定义应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测定。所以根据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以及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这两个标准,他把货币定义为M2。 2、需求函数的建立方面不同 弗氏: 1)弗里德曼的理论特色有: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2)弗里德曼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货币需求进行了逻辑推理,消费者在诸多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效用、收入、机会成本。而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以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持有货币的成本跟持有货币的收益(这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些相似)影响。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可以表示为:Md=f(P,Y,Rb,Re,Rm,gP,w,u) 其中: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指数,Y表示恒久收入,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gP 预期价格变动率,w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表示其它随机因素。此理论函数可以简化为:Md=k.Yr.P(类似与剑桥派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或Md.V=P.Yr (类似于费雪方程式) 。不过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持币率k或货币流通速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乘数的概念最早由(C )提出。 A.汉森 B.索洛 C.卡恩 D.凯恩斯 2、托宾认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3、平方根定律认为当利率上升时,现金存货余额( C)。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确定 4、立方根定律货币预防动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5、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D )。 A.储蓄是收入的负函数 B.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 C.投资是收入的正函数 D.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 6、在IS-LM模型的古典区域,货币投机需求(B )。 A.为正 B.等于零 C.为负 D.不确定 7、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8、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关于IS-LM模型中LM曲线正确的是(C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9、当增加政府税收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10、在凯恩斯区域,政府主要通过(B )达到目标。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物价政策 11、债券的违约风险与利率是(A )变动的。 A.同方向 B.反方向 C.同步 D.不确定 12、根据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下列正确的是(C )。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斜率更小 B.在预期利率不变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更向下倾斜 C.在预期利率下降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平坦些 D.在预期利率不确定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变动幅度更小 13、根据储蓄生命周期论,储蓄主要取决于(D )。 A.利率 B.收入 C.当前收入 D.终生收入 1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是(A )。 A.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 B.否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C.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 D.从微观角度阐明宏观经济政策 1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C )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16、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B )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A.利率 B.利率和配给 C.利率和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 17、被新奥国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弗莱堡学派推为代表人物的经济学家是(A )。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8、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 A.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B.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C.哈耶克与维克塞尔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D.哈耶克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若对一般物价没有影响,则对商品相对价格没有影响 19、哈耶克认为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好办法是(D )。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第二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第三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3.1什么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总生产? 一个经济的产品与服务的产出——GDP——取决于:(1)它的投入数量,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数量;(2)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这种能力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投入。最重要的两种为资本(人们使用的一套工具)和劳动(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 本章假定K和L都是固定的且得到充分利用。 2.生产函数:Y=F(K,L) 反映了把资本和劳动变为产出的可利用技术 (1)规模报酬不变:所有生产要素增加相同的百分比引起产出增加同样的百分比。 3.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由于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了所供给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故是不变的 3.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给生产要素 基于价格调整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这一古典思想和每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这一较近代的思想。这种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分配理论。1.要素价格 供给给生产要素的报酬数量。只有两种要素的经济中,指的是工人所赚到的工资和资本所有者收取的租金。 2.竞争性企业面临的决策

竞争型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什么影响。投入和产出的价格都视为由市场决定 (1)利润=收益-成本=收益-资本成本-劳动成本=P×Y-R×K-W×L=PF(K,L)-RK-WL R:租赁价格 3.企业的要素需求 (1)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雇佣一单位劳动所得到的额外产量 大多数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2)从劳动的边际产量到劳动需求 Δ利润= Δ收益- Δ成本=P × MPL-W 故MPL=W/P 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3)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需求 同理得MPK=R/P 即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篇 货币理论【圣才出品】

第6篇货币理论 第19章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 19.1 复习笔记 1.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总收入规模既定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该货币需求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①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货币供给)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P×Y(总支出P×Y也称为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收入)。M和P×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1年当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确地定义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数量M:V=(P×Y)/M。 ②交易方程式 上述公式两边同时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M×V=P×Y。 该公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但是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它没有说明当货币供给M变动时,名义收入(P×Y)是否会同向变动:M的增加可能由V的下降所抵消。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假如人们使用赊

购账户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那么在购买时通常较少地使用货币,则流通速度上升。相反,如果购买时用现金或支票支付更加方便(两者都是货币),则流通速度会下降。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 ③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数量论说明了在名义总支出数量既定前提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被改写成:M=PY/V。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M d)。此外,由于货币数量论假定流通速度为常量,我们用常数k代表1/V,将1/V和M分别替换为k和M d,可以将方程式改写成:M d=kPY。公式说明:因为k为常量,所以由既定水平的名义收入PY所支持的交易规模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 d。因此,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从交易方程式到货币数量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因此V=V_,从而将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名义收入(支出)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P×Y=M×V_。 上面的货币数量论公式说明,当货币数量M翻番时,M×V_也翻番,从而名义收入的价值P×Y也一定翻番。 (3)数量论与物价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所以在正常年份整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故在短期内也可以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Y相当稳定。可以用一个固定值Y_来代替。因此,货币数量论表明,由于V_和Y_都是常量,所以在短期内如果M翻番,P也必须翻番。古典经济学家借助货币数量论来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数

现代货币金融学

现代货币金融学

(1)货币量变动后引起利率的变动。 (2)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的变化。 (3)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 (4)就业、产量和收入变动后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 (5)生产成本的变动引起物价的变动。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新剑桥学派认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1)利率不足以控制有效需求。 (2)利率的调节作用并不能使物价保持稳定。 (3)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受国际影响。 (1)外生货币论。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货币供应渠道。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减货币供应的主渠道。 (3)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变动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效果是利率的波动。 (1)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货币供应是中央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物价的变动。 (3)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 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采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这样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刺激经济发展。 (1)文特劳布的货币需求七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三动机。 (3)联系:七动机是在三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区别:一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二是七动机提出了凯恩斯没有提出的政府货币需求动机。

(1)借贷资金论的主要观点。 (2)借贷资金供应的来源。 (3)借贷资金的需求。 (4)借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呈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借贷资金的需求与利率呈反革命方向的变动关系,利率由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点决定。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作业(二)参考答案: (1)最佳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变化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呈立方根关系。 (2)假定一种净支出的正态分布确定后,最佳预防性货币余额将随着收入和支出的平均额的立方根的变化而变化。 (3)持币的机会成本取决于市场利率。 在IS—LM模型中影响两市场均衡的因素有四个: (1)资本边际效率的升降。 (2)消费倾向的增减。 (3)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4)货币需求的变动。 储蓄生命周期说的政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必须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储蓄。 (2)财政政策方面,将对本期收入征税改为对消费征税;在财政预算上必须坚持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原则;采用周期平衡预算。 (3)必须采取许多政策措施的配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温和性。 (2)适度性。 (3)原则性。 2 (1)工资具有粘性的两个主要原因:合同的长期性和合同的交错签订。 (2)当工资具有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 (3)价格粘性的三种学说:菜单成本说、交错价格调整论、投入产出关联论。 (4)当价格具有粘性时,货币是非中性的。

第三章习题(三)货币市场的均衡习题(答案)

第三章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函数 2 、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 3 、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4、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 5 、流动偏好陷阱6、货币供给量 7、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8、基础货币 二、选择题 1.当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时,()。 A.欲望的双向一致是必需的 B.它允许不同的商品以相对价值计量 C.它可以转换为其他有价值的商品 D.它便利了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2.在大多数情况下,下列哪一项将对交易需求无影响?() A.信贷机构发展的状况 B.收入频率 C.利率 D.以上各项均有影响 3.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剑桥学派()。 A.强调货币供给 B.强调手中持有的货币需求 C.完全不同于费雪的流通速度理论 D.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唯一理论来源 4.影响货币总需求的因素是()。 A.利率和收入 B.只有收入 C.只有利率 D.流动偏好 5.如果货币供给是利率的函数,那么可以期望()。 A.货币当局将无力控制货币供给 B.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货币供给上升 C.利率的下降导致循环中货币供给的上升 D.投资将与利率有函数关系 6.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A.不变 B.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 C.下降 D.上升 7.凯恩斯关于社会对利率有某种标准水平的假定是() A.他的投机需求解释的关键部分 B.与他的交易需求是收入函数的论点有关系的 C.不现实的,而且也无必要,因为证券价格和利率是实际相关的

D.经典就业理论的一部分,而根本不是凯恩斯的假定 8.托宾关于投机需求曲线负斜率的解释所根据的观点是()。 A.当现行利率下降时,人们将购买证券以期获得资本所得 B.只有当充分得到补偿时,人们才会承受更多风险 C.持有证券有更多的无法补偿的损失的可能 D.利率有一标准水平 9.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投机需求和货币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供给决定,一个比较彻底的流动偏好理论主张利率决定于()。 A.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B.货币投机需求和交易货币供给 C.货币交易需求和货币资产供给 D.可贷资金供给和货币总供给 10.凯恩斯否定利息是储蓄的报酬这一经典观点,主张利息是()。 A.有用的概念,但不可度量 B.放弃流动资产的报酬 C.约束消费的报酬 D.产生流动资产的报酬 11.如果证券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可得出()。 A.人们持有过多的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 B.人们持有过少的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 C.证券持有者将得到资本收益 D.证券持有者将蒙受资本损失 12.如果货币供给至少部分地与利率有关,我们可以认为()。 A.即使货币需求对利率无反应,IS—LM分析仍有效 B.当利率上升时,货币供给将缓慢下降 C.当利率上升时,货币需求将缓慢下降 D.这将削弱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分析能力 13.假定货币供给由联储自动决定这是可行的,因为()。 A.联储可以确定流通货币的精确数量 B.政府授权联储去规定商业银行向联储借款的利率 C.联储对银行储备水平有最终的控制能力 D.银行常常不考虑利率而创造尽可能多的货币 14.我们能相当肯定地说通货膨胀将导致()。 A.利率标准水平在一段时期内逐渐下降 B.利率下降 C.利率剧烈波动 D.利率上升 15.会员银行的过度储备等于()。 A.总储备减去法定准备金 B.法定准备金减去会员银行从联储的借款 C.总储备减去自由储备 D.总储备减去法定储备金减去会员银行从联储的借款 16.根据货币的交易需求,以下哪种情况将产生货币的需求?()A.购买股票、债券的风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