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等,发作通常数秒钟或1分钟,24小时内(多数1小时内)完全恢复。【治疗】

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预防复发和保护脑功能。

一、病因治疗

二、预防性药物治疗

1.血小板凝集抑制剂

2.抗凝治疗

3.扩血管药物

4.脑保护剂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

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动脉血栓性

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二、脑栓塞

三、腔隙性梗死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LA或中风的病史。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

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

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腔隙性

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

时发现腔隙病灶。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

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脑的局灶性症状根据受累血管而异.常见的各型脑动脉病变表现分述

如下。

(一)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部分或全部症状。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蒙(特征性表现)、Homer盯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和失认。

(二)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主干闭塞易出现脑水肿,

引起死亡。

(三)大脑前动脉主要表现有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下肢重于上肢

的偏瘫;对侧足、小腿运动和感觉障碍;排屎障碍;可有强握、吸吮反射、精神障碍。

(四)大脑后动脉主要表现为对侧同向偏盲及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异常、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手足徐动和震颤)。优势半球受累,有失读、失写、失用及失认。

(五)椎一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广泛的桥脑梗死。可突发眩晕、呕吐、

共济失调。并迅速出现昏迷、面瘫、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

孔缩小、高热。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六)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脑干或小脑水平的各种综合征。①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最常见类型。表现为突发头晕、呕吐、眼震;同侧面

部痛、温觉丧失,吞咽困难,共济失调,Homer征;对侧驱干痛温觉丧失;

②中脑腹侧综合征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③桥脑腹外侧综

合征表现为病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对侧偏瘫;④闭锁综合征表现为

意识清楚,四肢瘫痪.不能说话和吞咽。

(七)小脑梗死急性小脑综合征: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共济失调,可有脑干受压及颅高压症状。

(八)腔隙综合征常见于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深穿支供

血范围(基底节和内囊、中脑和丘脑、桥脑)的小梗死。因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有二十余种综合征。较常见的有:①纯运动性轻偏瘫以同侧的面部、肩和腿完全或不完全的瘫痪为主,不伴有其他缺失体征.在脑卒中的任何

时间无嗜睡;②纯感觉性卒中以偏侧感觉减退和/或感觉异常为主要表

现:③感觉运动性卒中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合并轻偏瘫;④共济失调性偏瘫

可有同侧共济失调一脚轻瘫或

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

二、临床分型

(一)完全性卒中

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

时内(<6h)达到高峰。

(二)进展性卒中

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三)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CT 急性脑梗死通常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病变区(图47—3),并能发现周围水肿区.以及有无合并出血和脑疝。在3~5天内可见缺血性脑水肿高峰期.2~3周后完全消退。临床疑诊大片脑梗死,可复查cT。

二、磁共振(MRI) 可于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

病灶.以及腔隙梗死。

三、脑脊液脑脊液检查大多正常,但出血性梗死可含血液。

四、其他 DSA、TCD、MBA对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和闭

塞的部位有诊断意义。心电图、TCD频谱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检查有助于查明栓子来源。

【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要点:①可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病史。②常有TIA中风病史。③突然起病(脑栓塞几秒或几分钟,脑血栓几小时),出现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神经症状和体征可用某一血管综合征解释。(脑栓塞多为完全性卒中)。意识常清楚或轻度障碍,多无脑膜刺激征。起病3—4日后又恶化者以脑出血为更多见。④

脑部CT、MRI检查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并可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

症性疾病。腔隙性梗死诊断需依椐CT或MRI检查。

进一步要明确脑梗死的病因,对患者必须进行全面的心脏血管检查。

年龄大、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者,可考虑脑血栓。有栓子来源

时,多考虑脑栓塞。腔隙综合征患者常有高血压史。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溶栓治疗

三、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

四、抗凝治疗

五、恢复期治疗

【预后】

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约为5%~15%,合并大面积脑干梗死者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为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等。存活者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

症。脑栓塞患者复发率较高,应进行预防性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也易复发,但预后较好。

脑出血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

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破裂出血即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一、微动脉瘤形成和破裂

二、继发性脑水肿和脑缺血

三、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

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内囊和基底节区。

【临床表现】

脑出血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通常在情绪激动和过度用力

时急性起病。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突然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

碍和神经缺失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不

同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一、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

最为常见,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内囊受血肿压迫可出现典型

的“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部分病

例双眼向病灶侧凝视,称为同向偏视。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病灶位于

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二、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

由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引起。具有内囊出血“三偏”征,但三偏征以感觉障碍明显。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均等;眼球上视障

碍,可凝视鼻尖,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若出血累及下丘脑可引起中枢

性高热、消化道出血、高血糖、肺水肿等并发症。

三、桥脑出血

多由基底动脉桥脑支破裂引起。一侧桥脑少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

(病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但多数累及两侧桥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迅速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瞳孔针尖

样缩小,四肢瘫痪和中枢性高热(持续39℃以上,躯干热而四肢不热)的特征性体征,并出现中枢性呼吸障碍和去脑强直,多于数天内死亡。

四、小脑出血

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引起。常有眩晕、频繁呕吐,后枕剧痛,步履不

稳,构音障碍。体征有肢体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而无瘫痪。重症者困血肿

压迫脑干或破入第四脑室,迅速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困难,常因急性枕

骨大孔疝死亡。小脑出血的发病率很低,但致残率很高,应早期诊断,手

术清除血肿。

五、脑叶出血

为皮质下白质出血。老年人常因脑动脉硬化或淀粉样变引起,青壮年多

由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所致。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出血脑叶的

定位症状。额叶可有对侧单肢瘫或偏身轻瘫、精神异常、摸索、强握;左

颞叶可有感觉性失语、幻视、幻听;顶叶可有对侧单肢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失用、空间构像障碍;枕叶为视野缺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CT 头颅CT是脑出血首选的检查方法

二、MRI 对脑干出血、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比CT敏感。

三、其他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但血肿未破人脑室

和蛛网膜下腔则不含血性。

【诊断】

脑出血的诊断要点:①多数为50岁以上高曲L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②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偏瘫、失语等局灶

性神经缺失症状,病程发展迅速;③凹检查可见脑内高密度区。

【治疗】

一、内科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三)控制血压 (四)并发症的处理

二、外科治疗

【预后】

脑出血的主要致死原因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其预后与

出血量、出血部位、病因及全身状况有关。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

后差,一周后多死于并发症及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外伤引起的称外伤性SAH。无外伤等明显原因的称自发性SAH。自发性SAH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SAH;脑内出血经脑实质破向脑表面或进^脑室而至蛛网膜下腔的,称继发性SAH。【病因和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囊性动脉瘤破裂,约占85%以上当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可迅速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血

液阻塞脑脊液循环道路可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严重者发生脑梗死及继发性

脑缺血。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数在30岁以上。约l/3的SAH起病前数天

或数周有头痛、恶心症状。常在剧烈运动和活动中突然起病,剧烈头痛呈

爆烈样发作,可放射至枕后或颈部,并伴喷射性呕吐。少数人有癫痫样发

作和精神症状。体检脑膜刺激征明显。早期出现明显颈强直者,应警惕枕

骨大孔疝的发生,此时切勿腰椎穿刺。部分患者有局灶性体征,一侧后交

通动脉瘤破裂时,可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短暂或持久的单瘫、偏瘫、失

语等。少数大出血的病例,病情凶险,起病后迅速进入深昏迷,出现去脑

强直,因呼吸停止而猝死。

SAH的严重并发症有:①再出血,常在2周内发生.多在病情稳定后又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②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牛于

出血后4~15天,7—10天为高峰期,可继发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和神

经定位体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cT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脑血管造影

四、其他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有:①突然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出血,尤其是玻璃体膜下出血;②cT检查阳性,脑脊液均匀血性;③有条件可分别选择DsA、MRA、CTA等脑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因。

本病与急性脑膜炎不难鉴别;与其他脑卒中的鉴别见表47一l。【治疗】

一、一般处理

二、降低颅压

三、止血剂

四、防治脑血管痉挛

五、手术治疗

【预后】

颅内动脉瘤在发病最初24小时内死亡率约25%。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引起者预后较好。远期预后与再出血、迟发性脑梗死有关。

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与方法:

课前以提纲形式引导学生预习

课堂上用启发、对比、回顾、提问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课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

作业:

1、TIA是什么疾病的预警信号?

2、引起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什么?

3、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在哪里?

4、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5、对脑梗死具有确诊部位范围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什么?

7、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课后分析: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所授内容

参考资料:

《内科学》供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性脑血管病应急预案

急性脑血管病应急预案 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区安静。抬高床头 15-3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切忌随意搬动患者。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对意识不清或有误吸危险的昏迷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三、给予氧气吸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 2-4 升/分。改善脑缺氧,达到提高脑血氧含量、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四、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血压、体温、面色变化,并记录。 五、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原则是越早越好。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要进行降颅内压治疗,可用 20%甘露醇 125-250 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给药 1 次。 六、冬眠低温疗法: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患者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防止脑水肿。 七、病因治疗 1、药物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脱水、止血、降脑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使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剂,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性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大面积梗死早期给予脱水药,但应严防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无其他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 2、手术治疗:脑出血若血肿局限无严重并发症者,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 八、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起病第 1-2 天内禁食,每天输液量以1500-2000 毫升为宜,并记录出入量。不能进食者第 3 天可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

内科护理学教案-脑血管疾病护理

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 (一)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或脑卒中病史、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其中高血压是改类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三)促发因素 2)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3)心脏疾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动、心瓣膜病、心房颤动。 4)其他病因:如空气、脂肪、癌细胞的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5)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素有高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动物脂肪、缺钙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药物滥用、寒冷的环境气候等。在众多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管病发病的最重要的四大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一旦发生,不论何种类型,迄今均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除了对危险因素进行非药物性干预外,主要的预防性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华法林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历时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与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上以去除病因、减少和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为主,对有明确的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引起明显狭窄或闭塞者可选用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应向病人询问既往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及以前类似发作的病史,本次起病的形式及症状持续时间,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 (二)身体状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按其供血障碍区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常见症状为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障碍,眼动脉缺血时出现短暂的单眼失明,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则以眩晕、平衡失调为常见症状,其特征性的症状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等。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神经病学题库(第五讲--脑血管疾病)

————————————————————————————————作者: ————————————————————————————————日期:

第五章脑血管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渐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Broca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 B.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梗死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失写 B.眩晕 C.构音障碍 D.复视 E.交叉瘫 3.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 B.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失语 D.同侧单眼失明 E.对侧偏瘫

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 A.眩晕 B.耳鸣和耳聋 C.跌倒发作 D.吞咽困难 E.复视 5.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局灶性癫痫发作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6.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下前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 A.大脑前动脉 B.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椎基底动脉 8.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教案 2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教案 科室:外科主讲:张红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脑出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疗要点;了解病因、发病机制、有关检查。 技能目标:能掌握脑出血护理工作过程,能配合医生及时、准确用药,能发现病情变化,能找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异同点。 情感目标:能够通过学习使大家体会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关心病人,仔细操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内容 1.护理急性脑血管病人。 2.护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教学重点脑出血的护理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护理工作的关系。主要授课方式讲授、示教、讨论、PPT教学 教学过程一、认识脑出血的形成 1.了解什么是脑出血? 2.什么原因导致脑出血? 3.为什么会发生脑出血? 4.重点了解豆纹动脉在脑出血发病中的意义。 二、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1.脑出血临床表现总的特征性表现 2.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神经系统定位表现特点 三、脑出血诊疗要点 1.有关检查证实检查项目及临床表现,异常表现。 2.脑出血的诊断依据 3.脑血栓形成的治疗要点: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外科治疗。 四、脑出血的护理 对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按照脑出血的护理工作过程进行护理,从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到出院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学习。 1.入院护理 ①病人的活动与休息状态如何? ②为什么要住病人卧床休息? 2.测量生命体征,评估病人如何评估脑出血病人? 3.执行医嘱 ①新入院的脑出血病人应该有哪些医嘱? ②首先执行的医嘱是什么? ③如何安排用药顺序? 4.入院介绍应该重点介绍哪些内容?为什么? 5.住院护理 ①计划护理要点: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 ②找出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异同点。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学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 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 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幸存者中约50~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约为116~141.8/10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 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北方高于南方,西 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一 .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脑是人体中最重要和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不但为生命中枢所在,而且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其代谢十分旺盛,在任何环境下都需要丰富的能量。成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占体重的2%-3%,而脑血流量却占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地供应所需的氧和葡萄糖,这足以说明脑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成为bayliss 效应。但当超越自行调节范围或脑血管发生病变时,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损害,脑血流随血压升降而增减。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成反比。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与静脉压的差。影响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及血管张力,颅内压合血液粘滞度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以内囊处出血最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均为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常见。血液进入脑实质,破坏了脑组织,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概述(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分类、预防)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er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所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其分类和发病形式多种多样,熟悉和掌握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至关重要。 一、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方案是临床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标准,长期以来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①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②按脑的病理改变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我国脑血管病进行了如下分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①动脉瘤破裂;②血管畸形;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④其他;⑤原因未明。 (2)脑出血:①高血压性脑出血;②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③继发于梗死的出血;④肿瘤性出血;⑤血液病源性出血;⑥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⑦动脉炎性出血;⑧药物性出血; ⑨其他;⑩原因未明。 (3)脑梗死: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②脑栓塞;③腔隙性梗死;④出血性梗死; ⑤无症状性梗死;⑥其他;⑦原因未明。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脑血管性痴呆。 5.高血压脑病。 6.颅内动脉瘤①囊性动脉瘤;②动脉硬化性动脉瘤;③感染性动脉瘤;④外伤性动脉瘤; ⑤其他。 7.颅内血管畸形①脑动静脉畸形;②海绵状血管瘤;③静脉血管畸形;④毛细血管扩张症;⑤脑-面血管瘤病;⑥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⑦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⑧其他。 8.脑动脉炎①感染性动脉炎;②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③系统性红斑狼疮;④结节性多动脉炎;⑤颞动脉炎;⑥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⑦其他。 9.其他动脉疾病①脑动脉盗血综合征;②颅内异常血管网症;③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④淀粉样血管病;⑤夹层动脉瘤;⑥其他。 10.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①海绵窦血栓形成;②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③侧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④直窦血栓形成;⑤其他。 11.颅外段静脉疾病①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②颈动脉扭曲;③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④其他。 二、脑血管病的病因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彬县职教中心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杨建春课程名称康复医学教学课题康复评估课时 2 目标群体12康复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师杨建春 教材分析 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是适应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遵循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性、职业性及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除了按一般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外,在常见疾病的诊治中附有按疾病病程发展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范例,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整体掌握与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基层学员更适用。 教学对象 分析 我校康复护理专业的学生有的初中毕业,有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差异大,理解能力差,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都有学习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强于理论素养,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的情感趋于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理解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一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角色要发生转化,教师是导演,学生变为演员,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用团队的力量,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爱学,乐学,想学,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 识 目 标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包括运动言语感知认知社会适应) ●康复评定(内容目标和具体评定项目) 能 力 目 标 ●痉挛的康复方法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失语症、构音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康复 ●认知障碍的康复 ●注意障碍的康复 ●泌尿功能的康复 素 质 目 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重视细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康复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表现 教学难点 ●运动康复治疗(急性期和恢复期) ●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 ●痉挛的康复方法 。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指导学习(情境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演示法) 学生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动力的自主学习(探究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合作法) 设计理念利用“创设情境,再现形象,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及“能说会写善干”的教学目标,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 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践,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后进行评价,使他们既感受到成功 的喜悦,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改进自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教师准备好演示作品,学生准备各自的文字内容或图片作为作品的素材。 2、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成员角色分工。角色为组长、解说员、质检员、小老师、联络员、记录员、考评员。

教案脑血管疾病(概述)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医学二系、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 学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无意、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1.颈动脉系统1.蛛网膜下腔出血2.椎基底动脉系统2.脑出血四、脑供血不够3.硬膜外出血五、高血压脑病4.硬膜下出血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多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幸存者中约50~70%例外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万,患病率万,死亡率约为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人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部分(额叶、领叶、项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导读: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 治疗 ①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③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④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⑤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出血性卒中早期应给予脱水药,如甘

露醇、山梨醇、甘油盐水、速尿等,但应严防电解质紊乱。无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出血倾向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利脱水及 防止甘露醇等脱水药的反跳作用。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者应加用抗生素。发生消化道出血者应及时用止血药及作相应处理。血压过高则应适当降压,但切忌降得太快、太低,一般以不低于120/80mm汞柱为宜。 ⑥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预后 初发病例预后较好,多可于3~6个月内恢复到生活自理。若系 第二次或第三次发病,或病灶多发,累及两侧半球则预后较差,多数死于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TIA患者中约1/3能自愈,1/3 反复发作,其余1/3最终发生完全性卒中。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教案讲课讲稿

第四节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收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及防治资料,并能够分析发病原因,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举例说出吸烟、喝酒、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分别对心脏的影响。 【教学重点】 尝试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从调查熟悉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入手,并通过课上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以及分别测普通人和运动者的心率两个实验,从反正两个方面说明了不良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对人的心血管的弊与利,从而唤醒人们对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重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血压计、幻灯片、投影仪、大屏幕、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新发病的脑中风患者和75万冠心病患者,由此导致的家庭、医疗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心脏和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心脏和血管,使它健康地工作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四节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学生活动:进行课本P41探究调查活动,调查自己的家人、亲属和邻居等熟悉人群,了解他们患有哪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致病原因时什么?高血压能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学生回答:据调查,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还有很多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致残。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症、心肌炎、房室瓣关闭不严、脑溢血等。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精神紧张、爱吃高脂肪的食物,嗜烟,嗜酒,缺少体育运动等都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就可列入高血压。我国自1979年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 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7 kpa。 继发性高血压:可能由许多种疾病引起,如肾小球发炎、肾盂肾炎、肺肿瘤等疾病,均可能出现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血压发生发展规律的变化引起的高血压。例如大动脉硬化时的高血压,由于大动脉弹性差,主要表现为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得差)增大;小动脉硬化时的高血压,由于外周阻力大,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从而脉压减小。 青少年的血压在安静的状态下,如果收缩压超过18.7 kpa,舒张压超过10.7 kpa,就属于高血压。除其他疾病和遗传因素外,青春期高血压常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的暂时失调所致。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功能增强;尤其是血管系统的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心脏容积约增加了11倍,而主动脉的口径只增加了两倍,从而容易产生暂时性高血压。其特点是收缩压高,而舒张压正常,没有明显的头晕等症状。 青少年发生高血压,应去医院查明原因。如果是原发性高血压,不要有精神负担,只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卫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性脂肪),遵守作息制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日益完善,内分泌功能逐渐稳定,血压就能自然地恢复正常。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概述(定义、病因、流行病学、分类、预防)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er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血管病变或 血流障碍所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其分类和发病形式多种多样,熟悉和掌握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至关重要。 一、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方案是临床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标准,长期以来根据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按脑的病理改变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我国脑血管病进行了如下分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卒中 (1)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其他;?原 因未明。 (2)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继发于梗死的出血;?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源性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出血;?动脉炎性出血;?药物性出血;?其他;?原因未明。 (3)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无症状性梗死;?其他;?原因未明。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脑血管性痴呆。 5(高血压脑病。

6(颅内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其他。 7(颅内血管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脑-面血管瘤病;?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其他。 8(脑动脉炎 ?感染性动脉炎;?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其他。 9(其他动脉疾病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淀粉样血管病;?夹层动脉瘤;?其他。 10(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海绵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侧窦(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直窦血栓形成;?其他。 11(颅外段静脉疾病 ?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扭曲;?颈动脉、椎动脉动脉瘤;?其他。 二、脑血管病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是大多数脑血管病发生的基础,主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细小动脉硬化,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小,甚至完全闭塞,或易于破裂。 2(动脉栓塞来自心脏、大动脉或其他器官的不溶于血液中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造成脑血管阻塞。 3(动脉炎包括感染性如风湿、结核、梅毒、寄生虫等动脉炎,非感染性的结缔组织病性脉管炎、巨细胞动脉炎。 4(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 5(血管损失颅脑损伤、手术等直接损伤。 6(心脏病除瓣膜病变易发生心源性栓子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也可影响脑血液循环,导致脑卒中。

脑出血教案

脑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及脑室内出血,又称脑溢血或出血性卒中。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病因较多,但高血压是最常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微动脉瘤又称为粟粒状动脉瘤,目前公认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可能原因。常见于灰质结构,尤其是壳核、苍白球、丘脑、脑桥和齿状核等,与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一致。 2、急性高血压(血压突然升高,如:活动时,激动时等)。 3、脑血管本身解剖结构特点: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外侧支称为出血动脉。脑动脉壁薄弱,肌层\外膜结缔组织较少,缺乏外弹力层。 4、小动脉壁的纸质透明变性 5、脑淀粉样血管病,且外尚有血液病、脑肿瘤等。 二、临床表现 1、脑出血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男性略多,既往多有高血压病病史,活动、激动时发病; 2、常呈急性发病,并很快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相关: 3、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脑出血临床特点 部位昏迷瞳孔运动、感觉障碍偏盲癫痫发作 壳核较常见正常主要为轻偏瘫常见不常见 丘脑常见小,光反射迟钝主要为偏身感觉障碍可短暂出现不常见 脑叶少见正常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常见常见 脑桥早期出现针尖样瞳孔四肢瘫无无 小脑延迟出现小,光反射存在共济失调步态无无 三、辅助检查 (一)颅脑CT扫描; (二)MRI检查; (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四)脑脊液检查; 四、继发损伤 1、脑室内积血 临床症状: ○1出血量: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临床症状越严重; ○2脑室系统是否存在梗阻:a)未梗阻者症状多较轻;b)形成梗阻、脑室铸型者,会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可造成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急性脑疝而危及生命; ○3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程度:脑室周围神经结构功能复杂,破坏后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可立即出现昏迷、偏瘫和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如:下丘脑破坏导致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教学文案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 座内容

精品文档 心脑血管疾病知识讲座内容 主讲人:陈志文 基本信息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 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发病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中体育与健康_悄无声息的杀手——心脑血管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预防三大杀手 第一课时心脑血管疾病 教学目标: 1、了解心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2、运用所学知识修正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坚持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3、培养尊爱生命,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关注家人朋友健康的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心脑血管病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从现在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侵袭; 难点:知晓防患心脑血管病的具体措施,积极主动的去践行,逐步养成体育核心素养之健康行为。 教学知识流程: 一、高脂血症: 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的总称。脂肪是以血脂的形式来运输的,体内脂肪如果没有转换成血脂,就不会被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无法供能。 高血脂症是指血清中有害的脂类成分过高或有益的脂类成分过低的一种全身脂代谢异常性疾病。 高血脂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它的起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大、中型动脉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血管的保护。 1、高脂血症定义 2、动脉粥样硬化定义 3、高脂血症发生的原因 二、高血压 是一种与体内脂、糖代谢等异常有关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90mmHg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 特点:“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 “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 高血压是引起脑溢血、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1、正常人血压 2、如何判定高血压? 3、高血压的特点 4、血管的清洁剂 5、高血压的发生原因 6、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二、冠心病 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症状是心绞痛。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高血脂症、

脑血管病的概述

脑血管病的概述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中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据估计居民现患脑血管病600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状,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的预防 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抓紧时间系统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梗塞;同时还要重视高血压的防治,高血压是发生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及时治疗可引起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并发脑出血的概率非常高;如果得到良好的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则可大大减少或延迟。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对脑血管病治疗有较好疗效,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现将较常用的体针和头针疗法介绍如下。 ⑴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⑵头针 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

脑梗死教案

教学内容:脑梗死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的:了解脑梗死疾病,了解脑梗死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掌握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教学 运用神经基础学 结合临床病例联系实际 启发或提问结合教学 教学重点:脑梗死分为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掌握这两个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了解疾病的诊断及鉴别,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掌握脑梗死的护理评估,诊断。 熟练掌握脑梗死的护理措施。了解护理评价。 教学难点:掌握脑梗死每个发病阶段的侧重点的护理措施 脑梗死概念: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1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发病机制 各种病因导致的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结果是脑组织坏死、软化,脑血栓 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为1/5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等。闭塞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改变血栓形成或栓子。脑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区脑组织软化、坏死伴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损害可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 临床表现 2.主要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所致者以中青年多见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病人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常见的脑梗死临床综合征包括:(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严重程度差异颇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颈内动脉卒中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或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受损)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大脑中动脉缺血),优势半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