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11条)

1.MOORE G T New direction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1984

2.MOORE G T;TUTTLE D P;HOWELL S C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directions:Process and prospeets 1985

3.MOORE G 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History,developments,and unresolved iseues 1987

4.STOKOLS 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外文期刊] 1978(1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258098.html,NG J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1987

6.ALTMAN I;ROGOFF B World views in psychology:trait,interactional,organismic,and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s 1987

7.WERNER C M;BROWN B B;ALTMAN I Transactional oriented research:examples and strategies 2002

8.舟橋国男Wayfindingを中心とする建築·都市空間の環境行動的研究 1990

9.舟橋国男建築決定論と相互浸透論 2002

10.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of elderly facilities in Shanghai 2005

11.ZHANG Qiang;LI Bi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in the Mode of Aging in Place [外文会议]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李翊.傅诚.Li Yi.Fu Cheng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0,28(7)

2.文晓枫.WEN Xiao-feng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0,36(28)

3.曹芳伟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城市街道研究[学位论文]2009

4.吕萌丽.吴志勇.Lv Mengli.Wu Zhiyong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整合研究——以广州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2)

5.何凡.邹瑚莹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4,22(3)

6.王钫.WANG Fang人类行为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

7.Gary T.Moore.闵书.徐雷蕾环境-行为与社会研究领域内正在出现的新方法[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7(2)

8.李东梅.Li Dongmei环境行为学研究--从住宅庭园环境调查谈人的室外行为模式[期刊论文]-工业建筑2005,35(10)

9.尹洪.冷欣.程辉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期刊论文]-美术大观2008(7)

引证文献(15条)

1.李斌.范佳纯.李华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变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镇为例[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12(11)

2.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10(28)

3.钱俊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柳州高级中学校园设计解读[期刊论文]-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8(3)

4.顾浩.何刚山地城市步行梯道的空间和行为研究——以湖北巴东新城西瀼口千步梯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2(3)

5.王琰.李志民.赵红斌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6.李蒙.胡望社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初探——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设计为例[期刊论文]-云南建筑 2011(5)

7.孙鹏.魏民植物空间营造与行为心理形成——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环境为例[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0(1)

8.孔帅.白旭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管理机制[期刊论文]-云南建筑 2010(1)

9.康泰源.刘塨厦门地区高校人群与湿地互动行为研究——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期刊论文]-福建建筑

2012(5)

10.朱瑞波.俞进军.崔蒙现代会展空间导向设计的系统性分析[期刊论文]-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0(5)

11.阮煌胜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10(9)

12.卜巍.张伶伶城市地标认知系统及其内在互动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8(12)

13.王立超浅析商业步行街中空间场所与心理行为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与环境 2012(6)

14.康泰源.刘塨厦门地区高校人群与湿地互动行为研究——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为例[期刊论文]-福建建筑

2012(5)

15.李洋.魏峰.马松影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期刊论文]-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258098.html,/Periodical_jzxb200802010.aspx

环境行为心理学复习大纲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型、如何营造引人注意的景观(1)注意是心 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①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②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 ,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 ③有意后注意 ( 事先有预定目的 , 不需要意志努 力。 ) (3)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 ,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①刺散物的对比强度。 ②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如夜空中的流星。 ③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 对象,千篇一律的,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类型(1)相 互加强或削弱。 (2)联觉。 (3)不同感觉的补偿 3.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 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 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 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知觉定势的概念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

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 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5.认知的概念及其特点 (1)认知值得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 的核心。 (2)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 6.人眼的构造及观看对象的规律 (1)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 (2)中央凹是位于视网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 2°左右;当头部保 持垂直或者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线以下 10°左右的地方。见 pdf 。7.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 互削弱和破坏。(2)相互加强 或协同。(3)相互补偿和替代。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产生时间等历史背景(1)①格式 塔知觉理论 ②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M.Wertheimer )、考夫卡( K.Koffka )和苛勒( W.Kohler )。 (2)生态知觉理论 (3)概率知觉理论 2.格式塔的含义及基本观点、组织原则(见 pdf )(1)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 ——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 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研究目的 (3)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 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 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 1.3研究意义 (5)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 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 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 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 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 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 4.1.1调查对象分析 (12) 4.1.2广场分析 (12) 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 ——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 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 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 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 5.3小结 (20) 附录1 (22) 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210230 作者简介:孙 娜(19762),女,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秦 玉(19772),女,硕士,讲师,昆明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云南昆明 650224向泽涛(19822),男,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224 孙娜 秦玉 向泽涛 摘 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调查分析了昆明步行街休息座椅的现状,进而阐述了步行街休息座椅的设计要点,并 呼吁广大设计师以环境行为为基础,多多尝试和追求休息设施的实用性,以增强步行街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词:步行街,休息座椅,环境行为学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步行街作为地域商业、文化特色的一个焦点,以各种 规模和形式在国内外各地极为盛行,这些步行街多集购物、旅游、休闲、商务、文化和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在步行街能否休息得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营造良好的休息条件让人们劳累之余能安坐下来,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步行街多逗留,从而促进商业。因此,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人们在步行街的休息就座行为进行研究成为有意义而必要的工作。环境行为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映,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对建筑师分析问题、激发灵感、改进方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1]。 2 调查地点简介 调查地点是昆明步行街,包括正义路公共步行街(公共步行 街指禁止普通车经过只允许公交车经过)和南屏街上的完全步行街(完全步行街指人和车完全分离,禁止车辆进入)一纵一横两条商业步行街,该步行街遍布各类专卖店、百货、大型超市等商业空间,可谓昆明的商业中心,是近年较多见的商业步行街之典范,故以此为例具代表性。正义路步行街雕花、斜拉纹、芝麻面等不同面孔的青石板勾勒出其古朴的中国风,东侧环绕着梧桐树设有座椅。南屏步行街的设计者别具匠心,把昆明的历史文化风貌用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概括和浓缩。建有“福寿”宅门、“草帽当锅盖”寓意的喷泉、刻有云南十八怪的红色石壁、反映昆明市井生活的青铜雕塑、象征着太平昌盛的“日进斗金亭”、步行街东西头还立着四个巨大的图腾柱,最西侧地面上嵌有老昆明地图,吸引了广大市民和各方游客。 3 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观察及访问的方式;调查时间:2005年9月14日,周三16:30~23:00。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3.1 从区位角度看 正义路上汽车站附近座椅使用率最高,连座位间连接体石墩都成为机动座位,仍有很多人无座位站着等车,可见人们在购物休闲之后,候车时都想有可坐空间休息一下;南屏街上座椅使用率较正义路普遍高,从调查结果看:16:30~17:30约为70%;17:30~18:30约为76%;18:30~19:30约为82%;19:30~23:00以后几乎达100%,多是饭后休闲者,此时辅助座椅利用率颇高(专为行人设计的座椅并非唯一选择,台阶、墙体、花坛及喷泉池边也是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主要休息设施)。据扬?盖尔在《交往与空 间》中的划分,可把专门为行人设计的座椅称为基本座椅,将其他 可“坐”设施称为辅助座椅[2]。南屏街双侧均有座椅,从座椅的具 体利用来看:世纪广场附近的座椅各时段利用率均最高,几乎为100%,此外广场台阶上的通风平台及花池、广告牌边沿等这类辅 助座位,也有相当购物者使用,他们往往带着较多购物品,休憩、吃喝、聊天。原因分析:世纪广场是一个内含家乐福大超市的综合性购物区,吸引着大量的行人购物,人们购物之后大都很疲惫, 故往往采取就近原则休息;其次,青铜雕塑及与水榭结合的“日进斗金亭”旁的座椅利用率很高尤其19:30后,这里更是人们首选的位置,可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雕塑及水景,亦有行人与其合影留念,仿佛身临其境,回味着昆明市井生活的朴实。原因分析:人们喜欢有内容、生动的环境,不仅从感观上带来愉悦,也可从中领悟到相关的历史文化。 3.2 从材质角度看 步行街上有木质和石材两类座椅,而木质座椅的使用率明显高于石质座椅,尤其在白天16:30~18:30之间,有些人还用包或其他物品垫着坐在上面,并发现18:30~19:30太阳落山以后的 这段时间石椅就座率较16:30~18:30明显增多。原因分析:石材具有蓄热性,冬冷夏热且较木材硬得多,因此,不宜久坐,尤其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夏冬季很难利用,往往闲置。这类实例很多,如暑期曾多次观察到:淄博中心步行街上的条形石凳几乎无人就座,人们大多坐在商店门廊前、建筑阴影下,还有人干脆蹲坐在有树荫的花盆上;著名的上海南京路也存在此类问题,且该处购物和观光的客流量极大,有限的辅助座椅解决不了需求,给人们的休憩带来严重不便。这反映了人们对使用舒适性的心理及行为要求,不适合使用的地方,人们就会从心理及行为上排斥它,而自发地选择其他好用的空间。 3.3 从座位的环境角度看 座位有选择余地时,人们选择的休息地点,大都具有共性———遮荫,甚至不惜在有基本座椅时,选择辅助座椅,可见座位的物理环境也支配了人们的选择。且往往是尽量选择无他人共享或人员较少的座位区,若与他人合坐时,彼此大都靠近两侧端部坐,之间尽量留空,并将身体稍斜向外端,趋向于背靠背,以避免 陌生人之间的眼光交流;还有的人独坐一把条椅,而把物品放于座位另一端。原因分析:人都有防卫和私密心理,保持着自己的个人空间,往往把身旁干扰自己个人空间的人看作物,为减少不适感,一般要避免目光接触。 对步行街上人们选择座椅朝向的调查:正义路步行街上除正

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工程论文 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康远娥① KANG Yuan-e;唐文① TANG Wen;郭磊② GUO Lei (①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650500;②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518000) (①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②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居住区的调查,针对目前儿童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形态,对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交往空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hijicheng residential area in Guandu District of Kunming,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acute;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t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suitable for childrenacute;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居住区;邻里交往;儿童环境行为 Key words: community;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childrenacut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 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 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 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檀文佳U 14700 黄唯U 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 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环境行为学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学调查研究 --------------- 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建筑学硕士 鲍亦林 201081000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本文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对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环境行为学 芜湖滨江公园 以人为本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 1.1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今已经逐步进入了注重追求更高更好生活品质的阶段,这也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打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而近十多年来,开发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心广场、城市花园、步行街等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各大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不难看出,开放空间的营造必将成为城市品质提升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1.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场所”。这个区域不仅包含水体或其局部,同时包括一部分陆地,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属于特殊的城市发展用地。这一地区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较多、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娱乐性强的特征。 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其滨水区的类型属于江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芜湖市滨水区指的就是芜湖市江滨区域。 1.3几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典型形态 (1)带状滨水开放空间 以上海外滩和滨江公园为典型,在密集 的城市和黄浦江之间形成一片带状的开放空 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休憩活 动的主要场所。芜湖滨江公园就属于这种类 型,沿长江南岸铺开的长条带状公园。 (2)块状滨水开放空间 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是指比较集中的、具 有一定尺度的与城市水体有密切关系的城市 开放空间,根据与水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内 陷型和外凸型。其中前者以意大利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后者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香港的尖沙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3)复合滨水开放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漫长过中,带状和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纽约的曼哈顿和上海陆家嘴这两个滨水城市中心区,都具有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特性。 滨江公园鸟瞰

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跟艺术和文化相关的要求,使得博物馆本身就跟艺术品和文化展示等同。在设计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和对场所与环境的营造时,设计者会充分考虑环境与参观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环境-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环境;行为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已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空间的环境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对精神质量追求的日益提高。在特定的建筑中,营造独特的环境和精神气息,使环境与人们的行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是现代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1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所以,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提供了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在这个气氛中,人们能够放松生活中的压力,产生体悟和思索的情绪。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所以,除了其间所展示的物品外,建筑本身也需要创造出一种精妙、引人神往、独具文化魅力的空间环境。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客观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营造出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普遍性,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现代博物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传统建筑,而显得更加赋予文化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思想性。 2传统博物馆的环境与行为互动分析 图1.串联式空间示意

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 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姓名:黄唯学号: U201114714 姓名:檀文佳学号: U201114700 班级:城市规划1101班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檀文佳U201114700 黄唯U201114714 城市规划1101班 摘要:本文以武汉市植物园为例,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 料,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对景观意象进行调研分析。运用了城市意象理论,对植物园内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这五种构成要素进行归纳分析,重点探讨了其景观意象的可辨识度与路径问题,发现了武汉市植物园于游览者种种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探索植物园景观构成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植物园,景观意象,可辨识度,路径 目录: 基于使用者行为的武汉植物园景观意象设计分析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意义 1.1概念界定 1.2调研目的 2.调研方法与思路 2.1调研前针对对象的分析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调研与分析 1. 植物园意象的构成要素 1.1 植物园路径 1.2 植物园边界与区域 1.3 植物园景观节点 1.4 植物园主要地标 2. 植物园的意象的可辨识度 2.1 使用者心理生理行为习性分析 2.2 植物园视觉质量 2.3 景观的辨识性 2.4 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可意象性 3. 儿童,老人眼中的植物园意象 3.1 儿童,老人的认知地图能力 3.2 儿童画中各环境要素出现频率分析 3.3 植物园景观针对儿童,老人的设计 4. 植物园内寻路 4.1 寻路的过程 4.2 空间的影响

4.3 植物园路径的趣味性与通达性 4.4 植物园中的厕所的通达度 4.5 植物园中的迷路情况 第三章总结与建议 1. 路径及节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2. 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 地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录汇总 第一章绪论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概念界定 意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形象,这和表象在概念上没多大区别,但是现在意象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用于,那些探讨城市实质环境在人们心中所产生之印象的研究都成为意象研究。所以意象就是人们的生活感受被记忆下来的部分,它复杂而零碎。 本文中所涉及的景观意象,是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演变而来,以其由个人的个别特征和城市的实质特征二者共同形成的认知地图的五种构成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进行分析归纳。 1.2调研背景及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不断膨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日益关注精神追求,亲近自然的要求更加强烈。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如何让都市中人诗意的栖居,都市植物园作为让居民放松身心,走进绿色的方式之一,受到了我们的关注。 就武汉市而言,武汉市植物园植物园的景观如何布置,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植物园景观意象五种构成要素的分析和归纳与景观要素的发现植物园景观设计及管理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2.调研方法和思路 2.1调研对象分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林面积约70公顷。全园共建有珍稀植物区、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共引进各类植物近4000种,成为中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2.2调研技术路线分析

环境心理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2016至2017学年度第1学期)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学生姓名:岳海婷 学号:201309550060 专业、班级:2013级建筑学二班任课教师:钟文琪 提交日期: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从环境心理学分析环境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摘要:景观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和人们的心理情感关系是越来越大了,我们也越来越喜欢观众愉快的情感体验,改善环境景观规划很大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可以让人们的审美升华,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和文化精神的享受。因此,景观环境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很好的调动人们的心理情感状态。体现在不同的景观环境氛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不同的需求,也可以让人觉得人性化景观空间设计新的不同的感觉,和满足人的需求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魅力的景观空间环境氛围和人文的需求。 关键词:景观空间环境;心理情感;影响 1研究的目的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那里的风景是赋予生命和灵魂的意图,并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空间环境景观环境来充分展示和演绎其内涵。景观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一些重要的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心理学的影响。景观环境空间结构和链接的设计元素,用最直观的表达,可见性、空间感是第一步,体现了景观空间环境的物理特性;第二步是进入空间的意图,这是另一个属性的空间环境,精神和属性。这两个属性“物化”和“人性化”更好的交换。景观空间环境对材料的结构和形态变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景观设计的质量,设计服务的核心价值,关注人们的心理反应,尤其是情感反应密切相关的质量设计效果。在设计一样设计主题的工作时,因为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心理不同,设计出的景观空间环境所表现的情感,想法,理念也是不一样的。 2城市广场景观的研究 人们在城市广场活动呈现复杂的现象,跟具情况决定是有规律的还是随机性的,很难决定。城市广场景观空间,如果表达的不是人与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那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因为它是一个函数的载体,信息的媒体,人们的行为,如果没有空间环境为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是不可能的。 城市景观是一个“线”和“点”的两种类型的空间。“线”作为指导,提供交通便利,帮助人们确定方向,寻找一条道路,它包括一系列的交通路线和交通网络,如街道、人行道、步骤,一条小巷。“点”是指车辆路线和人保持距离的“节点”。城市广场的空间“点”类型是最重要,城市广场是一个三维空间想象力的创造。户外,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近大自然,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可以使思想、感情和智慧在开放的气氛中,可以减轻人际沟通中的情绪,消除疲劳,城市广场提供了人类在休息和户外活动的地方。 所需的空间不同的通信距离,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比如60厘米距离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空间,可能是身体接触,第三方通常自动离开这个范围内,以避免拥挤和焦虑。大多数情绪理论研究者认为心理情绪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景观空间的设计形式,质地,颜色,符号,情感,表达了景观空间和舒适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目的与否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产生相应的行为。 3居住小区景观研究 在当今日益城市化,人们渴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不是选择最好的建筑材料,不是高档次的设施和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是设计师使用环境和心理的交互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在不同方向,最大化的改善环境的质量,提高居住区环境的活力。尽管人们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份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但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不会改变,那就是“居民和他们的户外活动”。 居住区环境景观元素是精神文化包括环境,历史背景,特点等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互动,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从环境行为学设计城市广场 摘要:从对环境行为学的了解,以及对城市广场的意义分析。找 出行为对广场的重要性,在从环境行为学对广场进行概念性的设 计。 关键字:环境行为学,城市广场,设计 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广场 一.环境行为学的理解以及其和建筑的关系 要了解环境行为学,首先就必须了解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师傅其理论性不强,也不够深,其特点似乎都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但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理论更新,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把建筑师一些“感觉”与“体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分析与阐明。 二.城市广场的意义及其与人的行为关系 城市广场,自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生活行为与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近年来,城市广场建设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城市的领导层到普通市民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无论是从过去到现在,广场都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广场的意义就在于其间发生的事件及活动,强调重视人的行为,重视广场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创造感染力的都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人性空间设计的行为分析

人性空间设计——武汉首义广场空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 摘要:该文从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对武汉市首义广场的空间环境与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别从“使用者”与“设计者”两个角度观察、分析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做出评价、提出环境空间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行为,公共空间 广场是最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了游憩、休闲、娱乐、交往的场所,被称为“城市的客厅”。但目前很多广场的设计,盲目地贪大求洋、只注重空间形式的美观,却忽视了大众群体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一、首义广场概况: 首义广场是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及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生活而修建的。1923年开始筹建,2004年启动首义文化园扩建工程。 扩建前,它面积很小,绿化很少且缺乏长椅等设施,广场两边是小摊贩集中地,秩序混乱,卫生条件差。 扩建后的首义广场规划总面积8公顷,最大的特色的是广场总体布局强调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在两条轴线交会处建设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花坛。 二、使用现状 1.广场的主要使用人群情况 广场上的人群50%为首义园、阅马场一带居民,且多为中老年人,经常每天光顾,时间多为比较凉爽的早上及晚上。他们是广场的主要使用人群,也是广场设计所应针对的主要对象。值得说明的是首义广场由于临近黄鹤楼、红楼,在此活动的人群中有27%为外地游客,其余23%为武汉市其他地方 2.广场上人群的各类活动 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每天上班路过。自发性活动则只在户外条件适宜的时候发生,如散步休闲等。社会性活动则是与他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集体锻炼,聚集交谈之类。活动发生的情况基本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如果户外空间质量高的话,必要性活动时间将会延长,而自发性活动次数大量增加,社会性活动也会增加。 首义广场上人群的必要性活动主要为交通路过。首义广场被武珞路和彭刘杨路这两条车流量非常大的交通要道东南北所围合,北有黄鹤楼、蛇山景区,南是繁华的首义园商业区,东是主干道武珞路,广场上道路设置使得各个方位相通,广场成为一个过渡空间,满足了广场所承担的交通功能。 首义广场更重要的目的是给人提供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场所。早上和晚上聚集的人最多,这些活动也最丰富。早上,纪念轴南端较宽的道路是中老年人聚集共同锻炼的主要场所,如集体扇子舞和太极球,因为这里较宽阔且阴凉。而面积更宽的湖北剧院前广场却由于过晒而空空荡荡,少有晨练者,但是有书法爱好者在地砖上练习书法,引起众人围观。乐器练习者为了避免围观现象都选择在树丛中练习。而剧院前广场两侧有树阴的地方则聚集了太极拳和舞剑爱好者。随着日晒越来越严重,晨练者纷纷回家,广场上主要是过路人和少量在长椅上休息的人。中午基本行走的都是匆匆赶路的过客,长椅上则是住得较远,无处可去的中青年人在此休息。 傍晚人数增加,白天因为缺乏阴凉而使用较少的较开阔的场地成为人群聚集地(如草坪

环境行为学案例分析

选题:私密性层次易识别性减少拥挤 一.私密性层次 提出问题: 建筑空间层次的多少会影响到各层次的私密性的性质和级别。层次越多,私密性级别高的越容易出现。 分析问题: 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场合下,人对私密性的感受是不同的。而这和建筑的空间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举例来说,单门独院住宅与公寓就有的区别:单门独院住宅的空间层次一般的模式为户外——院子——室内;公寓住宅的一般为户外——走道——室内。院子对于单门独院来说既不属于户外又不属于室内,近似于灰空间;而公寓住宅的过道则属公用,对于住户来说更近似于户外。因此单门独院的住宅就多了一个层次。而这个多出来的层次就使得单门独户比公寓私密性更好,住宅更加有个体的感觉。 在西方很多住宅起居室和客厅是分开的,而中国现今的住宅大多是只有客厅的。这两者的空间层次便有所不同:西方住宅的客厅就用于待客,起居室用于主人日常的家庭聚会休闲等,而中式住宅的客厅兼具两个作用,西式的起居室作为多出的层次,使得家庭多了一个不会被客人打扰聚在一起的空间,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家庭成员在其他房间聚集的几率,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整个住宅的私密性级别。 答案: 私密性层次级别会因空间层次的增加而提高,并且整体级别是呈梯度上升。应在住宅、酒店、医院病房等人们有相应私密性要求的场所适当多多增添空间层次,如采用推拉门、屏风进行隔断,或用不同的装饰、铺装等给人视觉的影响。 答案图示: ①

有无隔断的对比 ②

二.易识别性 提出问题: 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通常是因为其有特点的装饰形式,形式与其使用功能相互影响。 分析问题: 进入一个建筑内部,其内部空间的装潢会给人最初的印象,而人们往往是通过这一印象来对这一建筑进行识别;而建筑的功能在最初就影响了其内部的装潢形式和物品布置等。功能间接地对建筑内部的易识别性施加影响。 举例来说,卫生间的内部装潢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面积的马赛克或是瓷砖贴在墙上和 地面上,有多隔间,水池和镜子。使用功能上来说,马赛克或瓷砖贴面是出于防水和清洁需要,

1园林专业必读书目

园林专业必读书目 A、历史类: 一、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維權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作者: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作者:针之谷钟吉 02.《造园史纲》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05.《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技出版社 B、理论类 01.《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作者:卡斯腾?哈里斯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06.《设计结合自然》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作者:西蒙兹中国建工出版社 08.《人性场所》编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中国建工出版社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作者:曹礼昆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作者:托伯特哈姆林中国建工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