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

1、故;所以;学过的知识;原因、缘故;

特意;因此;故意

故虽有名马

温故而知新

公问其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广故数言于亡。

2、间:隔开;夹杂;参与;一会儿;中

间;暗中

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又何间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书:信;写;名册,公文

一男附书至

乃丹书帛曰。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

昨日见军贴

曹刿请见。

才没不外见。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

宾客意少舒。

少时,一狼径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8、从:随从,跟随;顺从,听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

一寸;分内,名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

世上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今是何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业:事业,功业;职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2、达:到,达到;做官,显贵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不求闻达于诸侯

13、当:抵充,相抵;对着,面对;应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木兰当户织。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伐:砍伐;攻打,讨伐;讨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齐师伐我

伐无道,诛暴秦。

15、阴:水的南面,南岸;阴暗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朝晖夕阴。

16、极:极点,极端;尽,穷尽;到;

极其,非常;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初极狭,才通人。

17、国:国家;国都;

夫大国,难测也。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8、备:完备;具备,齐备;

前人之述备矣。

众妙毕备

19、将:扶,持;率领,统率;将帅,

将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上使外将兵。

项燕为楚将

20、称:称赞,赞许;号称;称呼;符

合;

先帝称之曰能。

袒右,称大楚。

不以千里称也。

不能称前时之能。

21、乘:量词,辆;同坐一辆战车;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公与之乘

22、属:一类;隶属,管辖;类似;

忠之属也。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23、策:鞭子;记载;驱使;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策之不以其道24、许:上下,大约;赞同,答应;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25、舍:丢下;房屋;

便舍船。

屋舍俨然。

26、志:标记;意志;做标记

寻向所志

必先苦其心志。

处处志之

27、寻:不久;寻找;

寻向所志

寻病终

28、道:道路;仁政;正道;动词说;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名词学问;名词,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不足为外人道也以谘诹善道

得道者多助。

伐无道,诛暴秦。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29、故:巩固;固执;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戍死者固十六七。

30、亡:衰亡;逃跑;通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31、举:发动;被举用;推荐;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死则举大名矣。

32、坐:坐着;因为;通座

众宾团坐。

但坐观罗敷。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3、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4、比:挨着对着;比作;相比

天涯若比邻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曹操比于袁绍

35、兵:士兵军队;兵器武器

可汗大点兵兵革非不尖利也

36、出:动词,出现、露出;动词出去、出来;动词拿出;产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

江山代有才人出

37、处:名词地方;名词时候时间;chǔ 动词处在

处江湖之远几处早莺争暖树乡书何处达

38、次:名词,层次;动词,编次、编排;动词,驻扎、停留

不可计其层次矣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

39、从:动词,跟从,跟随;动词,依从;形容词,从前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民欲也

来从楚国游

40、负:动词,背负;动词依靠,依附

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1、感:动词感动;动词伤感;动词感慨

帝感其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臣不胜受恩感激

42、观:名词景观;动词,观看,观赏;动词阅读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坐观垂钓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3、拂:辅佐;违背,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44、入:进入;国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入则无法家拂士

45、夫:丈夫;发语词;成年男子的通称;叹词,啊

其夫呓语夫环而攻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6、一:都,一概;全部;数词;全,满;第一次

一碧万顷长烟一空孤帆一片日边来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6、临:面对着;靠近;登临;将要

把酒临风临溪而渔东临碣石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7、秀:秀丽;发荣滋长的意思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

48、见:看见;拜见,谒见;通“现”,出现;引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胡不见我于王

49、语:谈论,说;告诉

卒中往往语贫者语于富者

50、然:对,是; ……的样子;这样

吴广以为然有亭翼然然而,北通巫峡

51、谓:是;命名;称作,叫作;认为;称为

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何以谓之文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义兴人谓为三害

52、鄙:目光短浅;浅陋;边境

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蜀之鄙有二僧

53、益:更,更加;增加;增益

不治将益深曾益其所不能有所广益

54、令:命令;官名;使,让;让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陈,宽守令皆不在

令辱之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5、具:准备饭食或酒席;准备;具备;详尽;通“俱”,全,都

故人具鸡黍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6、就:亲近,观赏;趋,赴;完成

还来就菊花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瞬息可就

57、并:一起;一共;全、都;和,以及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杀两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58、国:国家;国都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59、名:命名,起名字;名字;有名的,著名的;出名,有名声;说出,解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60、亡:逃跑,逃亡;灭亡;通“无”,没有;丢失

今亡变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

61、为:制作,制成;修筑,建造;使用;以为,认为;是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为坛而盟唐人尚未盛为之

孰为汝多知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2、备:详尽;准备,防备;备办,做

前人之述备矣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63、行:行走;运行;行列,指军队;行动;品行,品德;行军;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拂乱其所为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行收兵

64、会:适逢,正赶上;会合,聚合;聚会;必然,一定;领会,理解

会宾客大宴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长风破浪会有时每有会意

65、易:容易;交换;改变天下事有难易乎

愿以十五城易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6、卒:终于;士兵;死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生卒不详

67、环:包围;环绕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滁皆山也

68、景:日光;景物

①四时之景不同

②至若春和景明

69、极:尽;极点;穷尽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感极而悲者矣!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70、意:情意;心绪;情趣;打算

与君离别意望西都,意踌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1、胜:美好的,好的;胜利;禁

予观夫巴陵胜状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72、师:老师;军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73、请:请求;请允许

公将战。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74、信:信任;诚信;信用

愿陛下亲之信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5、复:恢复;再;复兴

更若役,复若赋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76固:固执、顽固;本来;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人固不能无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7、顾:回头看、看;探望、拜访;副词,反而、却

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8、归:归去、返回;归附、归属;归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79、和:和煦;和乐;混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80、节:季节;操守、节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81、将:凑齐音节,无实意;副词,将要;或者;带兵的人、将领;带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卿太重,将非鬼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82、绝:断、断绝;极、非常;隔绝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3、居:居住;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用在表时间的词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十日

84、间:中间;参与;夹杂;暗中;间隔、间断;一会儿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

最新上海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150个文言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 比①并列,靠近 ②比较,相比 ③及,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核舟记(七上) 捕蛇者说(九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 陈涉世家(九下) 2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为学(六上)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3 兵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兵士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葛婴将兵徇靳以东 行收兵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4 病①疾病,生病 ②疲劳,困苦不堪 ③毛病,缺点,弊端 ④辱,耻辱 未果,寻病终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桃花源记(九下) 捕蛇者说(九下) 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 橘逾淮为枳(六下) 5 察①明察,考察,考核 ②观察,细看,识别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6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石潭记(七上) 愚公移山(七上) 7 乘①坐、驾(车) ②趁,引申为“冒着” ③(shang)量词。辆,古 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公与之乘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曹刿论战(七下) 登泰山记(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8 从①跟从,跟随 ②听从,顺从 ③自,由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战则请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从小丘向西百二十步 乃大惊,问所从来 伤仲永(七上) 小石潭记(七上) 曹刿论战(七下) 狼(八下) 醉翁亭记(九上) 曹刿论战(七下) 孔孟论学(八上) 陈涉世家(九下) 小石潭记(七上) 桃花源记(九下) 9 当 ①在(某时、某处) ②占着,挡着 ③对着,面对 ④应当,应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奖率三军 卖油翁(七上)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出师表(九下)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新课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词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 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word完整版)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 最佳答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cha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总结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之 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 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 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以 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 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 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者 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 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 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且 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