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官制介绍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

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

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

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

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

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

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

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

财政等。下属官员有主事、令

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

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

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

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

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

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

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

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

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

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

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

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

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

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

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

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

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

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

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

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

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

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

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

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

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

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

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

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

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

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

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

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

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

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

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

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

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

1

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

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

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

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

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

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

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

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

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

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

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

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

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

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

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

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

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

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

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

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

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

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

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

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

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

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

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

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

“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

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

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

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

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

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

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

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

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

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

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

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

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

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

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

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

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

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

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

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

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

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

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

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

中去。

7 职官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

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

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

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

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

/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

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

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

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

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

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

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

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

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

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

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

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

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

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

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

2

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8 爵

正一品:王

从一品: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侯

正四品:开国伯

正五品:开国子

从五品:开国男

9 勋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正四品:上轻军都尉

从四品:轻车都尉

正五品:上骑都尉

从五品:骑都尉

正六品:骁骑尉

从六品:飞骑尉

正七品:云骑尉

从七品:武骑尉

10 散官

文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

正六品下:承议郎

从六品上:奉议郎

从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请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从七品上:朝散郎

从七品下:宣议郎

正八品上:给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从八品上:承奉郎

从八品下:承务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从九品上:文林郎

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

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

长上

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

长上

唐朝武官实际官

1 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

2 统兵大都督(正一品)

3 天策上将(正一品)

4 镇国公(正一品)

5 靖国公(正一品)

6 辅国公(正一品)

7 护国公(正一品)

8 卫国公(正一品)

9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10 安西节度使(从一品)

11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12 神策大将军(正二品)

13 龙武大将军(正二品)

14 神武大将军(正二品)

15 镇国大将军(正二品)

16 左卫上将军(从二品)

17 右卫上将军(从二品)

18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19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20 羽林将军(正三品)

21 骁卫大将军(正三品)

22 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23 威卫大将军(正三品)

24 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25 金吾大将军(正三品)

26 监门大将军(正三品)

27 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

3

28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

29 云麾将军(从三品下)

30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31 轻车督尉(正四品)

32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33 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34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35 中郎将(从四品上)

36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37 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38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39 骑都尉(正五品)

40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41 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42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43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44 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45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46 骁骑尉(正六品)

47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48 振威校尉(从六品上)

49 飞骑尉(从六品)

50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51 云骑尉(正七品)

52 怀化中候(正七品下)

53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54 武骑尉(从七品)

55 归德中候(从七品下)

56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57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58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59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60 御侮副尉(从八品下)

61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62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63 怀化执戟长(正九品下)

64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65 归德执戟长(从九品下)

66 军曹

67 军士

68 新兵

69 马夫

70 草民

大唐皇朝官职表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

司空、(已上职事官。)王。(爵。

《武德令》有天策上将,九年

省。)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

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

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

也。)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

子太保、(已上职事官。)骠骑大

将军、(武散官。)嗣王、郡王、

国公。(爵。)

正二品

特进、(文散官。)辅国大将军、

(武散官。)开国郡公、(爵。《武

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

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上

柱国。(勋官。《武德令》有尚书

令,龙朔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

无职事官。)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

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

等七府牧、大都督、(扬、幽、

潞、陕、灵。)大都护、(单于、

安西,已上职事官。)光禄大夫、

(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

官。)开国县公、(爵。)柱国。(勋

官。)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旧

班在左相上,《开元令》移在下。)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班正

四品上,大历二年升。)左右卫、

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

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

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

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

为武职事官。)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尚书、(《武德令》,

礼部次吏部,兵部次之,民部次

之。贞观年改以民部次礼部,兵

部次之。则天初又改以户部次吏

部,礼部次之,兵部次之。)太

子宾客、(旧兼职无品,《开元前

令》定入官品也。)太常卿、宗

正卿、(天宝初升入正三品也。)

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旧

班从三品,广德年升。)内侍监、

(唐初旧制,内侍省无三品官,

内侍四员,秩四品。天宝十三年

十二月,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

思艺承恩遇,特置内侍监两员,

秩三品,以授之。)中都督、上

都护、(已上除八大将军,并为

文职事官。)金紫光禄大夫、(文

散官。)冠军大将军、(武散官。)

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置,以

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上

护军。(勋官。)

从三品

御史大夫、(旧班在秘书监九卿

下,《开元令》移在上。)秘书监、

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

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

入正三品。千牛龙武将军、下都

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

七尹、(旧雍、洛长史从四品上,

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也。)五

大都督府长史、(旧从四品上,

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大都

护府副都护、(旧正四品上,《开

元令》加入从三品。)亲王傅、(巳

上并职事官。诸卫羽林、千牛龙

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银青

光禄大夫、(文散官。)开国侯、

(爵。)云麾将军、(武散官。)

归德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

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护军。

(勋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

府长史、司马,九年省也。)

四品上阶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旧正四

品下阶,《开元令》加入上阶也。)

尚书左丞、(永昌元年进为正三

品,如意元年复旧。)吏部侍郎、

(武德七年省诸司侍郎,吏部郎

中为正四品上。贞观三年复置侍

郎,其吏部郎中复旧为五品下。)

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

詹事、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

4

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武德初为正三品,七年省,八年复置,九年又省,十年复置北都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武德令》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垂拱令》始分为上中下府,改定官品。自此已上职事官。率及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正议大夫、(文散官也。)开国伯、(爵。)忠武将军、(武散官。)上轻车都尉。(勋官。)

正四品下阶

尚书右丞、(永昌元年进为从三品,如意元年复旧。)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武德令》,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上。《贞观令》,一切为下州,加入正四品下。自此已上职事官。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也。)通议大夫、(文散官。)壮武将军。(武散官。)

从四品上阶

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亲王府长史、(已上职事官。府率、中郎将为武,余并为文。)太中大夫、(文散官。)宜威将军、(武散官。)轻车都尉。(勋官。)

从四品下阶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上州别驾、(已上职事文官。《武德令》,上州别驾正五品上。二十三年为长史,前上元年,复置别驾,定入从四品也。)中府折冲都尉、(武职事官。)中大夫、(文散官。)明威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从事中郎,九年省。)正五品上阶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武德

令》,从五品上。《贞观令》,加

入正五品上,五年又加入四品。

如意元年复旧也。)国子博士、

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都水使者、

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

先会昌县令、(武德元年,敕万

年、长安令为正五上。七年定令,

改为从五品。贞观初复旧也。)

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

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

事、(《武德令》,正五品下也。)

军器少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

军、(已上职事官。郎将、典军

为武,余并为文。《永徽令》,亲

王典军从四品下。《垂拱令》改

入五品也。)中散大夫、(文散

官。)开国子、(爵。)定远将军、

(武散官。)上骑都尉。(勋官。)

正五品下阶

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

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

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

府折冲都尉、(已上职事官。郎

将、折冲为武,余并为文也。)

朝议大夫、(文散官。)宁远将军。

(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

将军谘祭酒,九年省。)

从五品上阶

尚书左右诸司郎中、(《武德令》,

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

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从五

品上也。)秘书丞、(《武德令》,

正五品上。《永徽令》改也。)著

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

尚舍尚乘尚辇奉御、献陵昭陵恭

陵桥陵八陵令、(《武德》,诸陵

令从七品下,永徽二年加献、昭

二陵令,为从五品。已后诸陵并

相承依献、昭二陵也。)亲王府

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

州别驾、(已上职事官。典军为

武,余并为文也。)朝请大夫、(文

散官。)开国男、(爵。)游击将

军、(武散官。)骑都尉。(勋官。

旧有太公庙令,武德年七品下,

永徽二年加从五品上,开元二十

四年省也。)

从五品下阶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

事太子典内、(旧正六品上,《开

元令》改。)下都督府上州司马、

(《武德令》,上治中正五品下。

贞观初改。)亲王友、(《武德令》,

正五品下也。)宫苑总监、上牧

监、上府果毅都尉、(已上职事

官。果毅为武散,余并为文。)

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并武散

官。驸马自近代已来,唯尚公主

者授之。奉车,有唐已来无其

人。)朝散大夫、(文散官。)游

击将军。(武散官。《武德令》有

天策上将府主簿、记室、参军,

九年省。《神龙令》有库谷、斜

谷监也。)

3 回复:大唐皇朝官职

正六品上阶

太学博士、(《武德令》,从六品

上,贞观年改。)太子詹事府丞、

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郡长

史、(《武德令》,中州别驾从五

品上,贞观年改也。)太子典膳

药藏郎、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

令、(武德元年敕,雍州诸县令

阶从五品上,七年定令改。)亲

王府掾属、(《武德令》,从五品

下也。)武库中尚署令、(《武德

令》依上署令,从七品下,太极

年改武库令阶,开元年改中尚令

阶。)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

都尉、镇军兵满二万人已上司

马、(已上职事官。司阶、果毅

为武,余并为文也。)亲勋翊卫

校卫、卫官。朝议郎、(文散官。)

昭武校尉、(武散官。)骁骑尉。

(勋官。)

正六品下阶

千牛备身左右、(卫官已上、王

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太

子文学、下州长史、(武德中,

下州别驾,正六品,贞观二十三

5

年,改为长史丞。永淳元年,诸州置别驾官。天宝八载停别驾,下郡置长史。后上元二年,诸州置别驾,不废下府长史也。)中州司马、(《武德令》,中州治中,从五品下,《贞观令》改。)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上镇将、(武职事官。《武德令》,从四品下也。)承议郎、(文散官。)昭武副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诸曹参军事,九年省也。)从六品上阶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二年改。)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武德令》,从七品上。)城门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武德令》,正七品上。)著作佐郎、(《武德令》,正七品下。)侍御医、(《武德》、《乾封令》,正七品上。《神龙令》,从六品下。开元改。)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署令、(武德四年进为从五品上,七年定令,复旧也。)下州司马、(《武德令》,中下州治中,正六品下。)亲王文学、主簿、记室、录事参军、(《武德令》,亲王府文学已上,并正六品下也。)诸州上县令、(已上文职事官。)诸率府左右司阶、(武职事官。)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文职事官。)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卫官。)奉议郎、(文散官。)振威校尉、(武散官。)飞骑尉。(勋官。)

从六品下阶

侍御史、(旧从七品上,《垂拱令改》。)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太子内直典设宫门郎、太公庙令、司农寺诸园苑监、沙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互市监、中牧副监、(已上文职事官。)下府果毅都尉、(武职事官。)亲王府校尉、(卫官。)通直郎、(文散官。)振威副尉。(武散官。)

正七品上阶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

卫长史、尚食尚药直长、太子左

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军器监

丞、诸州中县令、京兆河南太原

府司录参军事、大都督大都护府

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

(已上文职事官。《武德令》,亲

王府功曹、仓曹、户曹、兵曹参

军事,从五品下;骑曹、铠曹、

田曹、士曹、水曹参军事等,七

品下也。)中镇将、(武职事官。

《武德令》,从五品下。)太子千

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已

上卫官。)朝请郎、(文散官。)

致果校尉、(武散官。)云骑尉。

(勋官。)

正七品下阶

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太子通

事舍人、内寺伯、京兆河南太原

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军、中

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仓

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

候、上府别将、(《武德令》,别

将正五品上,后改为果毅。圣历

三年复置别将。)上府长史、(《武

德令》,统军长史正八品下也。)

上镇副、(《武德令》,从五品下。)

下镇将、(《武德令》,正六品下。)

下牧副监、(已上职事官。中候、

别将、镇副、镇将为武,余并为

文也。)宣德郎、(文散官。)致

果副尉。(武散官。《武德令》又

有天策上将府参军事,九年省。

又有盐池盐井盐、诸王百司问事

谒者。)

从七品上阶

殿中侍御史、(《武德》至《乾封

令》,并正八品上,垂拱年改。)

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

(《武德令》,从八品下也。)门

下录事、中书主书、尚书都事、

九寺主簿、太子詹事主簿、太子

左右内率监门率府长史、太子侍

医、太子三寺丞、都水监丞、诸

州中下县令、亲王府东西阁祭

酒、(《武德令》,正六品下。)京

县丞、(万年、长安、河南、洛

阳、奉先、会昌、太原、晋阳。)

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

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中府别将

长史、中镇副、(《武德令》,正

六品下。已上职事官。别将、镇

副为武,余并为文。)左右监门

直长、勋卫、太子亲卫、(已上

卫官。)朝散郎、(文散官。)翊

麾校尉、(武散官。)武骑尉。(勋

官。)

从七品下阶

太史丞、(监局同。)御史台少府

将作国子监主簿、(御史台、国

子监主簿、旧正八品,《垂拱令》

改。)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

(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

官、左藏令、乘黄、典客、上林、

太仓、平准、常平、左尚、右尚、

典牧。《武德令》有太庙、诸陵、

典农、中尚、都水、常平。其左

尚、典牧本中署,右尚本下署,

开元初改之也。)诸州下县令、

(天宝五载,一切为中下县。)

诸陵署丞、(永徽二年加秩。旧

有太庙署丞,武德为九品,永徽

二年加秩,从七品上,开元年省

也。)司农寺诸园、(苑副监,《神

龙令》有诸副监)宫苑总监丞,

下都督府诸曹参军,太子内坊

丞、(旧正八品上开元初改)亲

王国令、(旧规,流内正九品,

太极年改。)公主家令、(旧规,

流内正八品,太极年改。)上州

诸参军事、下府别将长史、下镇

副、(《武德令》,从六品下。)诸

屯监、(《武德令》有芳酝监,《神

龙令》有漆园监。)诸率府左右

中候、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

司、(已上职事官。别将、镇副、

中候为武,余并为文也。)太子

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

折冲府校尉、(已上卫官。《武德

令》,诸府校尉,正六品下也。)

宣议郎、(文散官。)翊麾副尉。

(武散官。)

6

正八品上阶

监察御史、(旧从八品上,《垂拱令》改。)协律郎、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中署令、(钩盾、右藏、职染、掌治,《武德令》有衣冠署令。)中州录事参军事、太医博士、太子典膳药藏丞、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旧从八品下,开元初改。)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武德令》,从八品下,《神龙令》有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监丞。)镇军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已上文职事官。)翊卫、太子勋卫、亲王府执仗执乘亲事、(已上卫官。)给事郎、(文散官。)宣节校尉。(武散官。《武德令》有天策上将府典签,九年省。)

正八品下阶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下署令、(太卜、廪牺、珍羞、良酝、掌醢、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中右校、左校、甄官、河渠、弩坊、甲坊。《神龙令》又有干、楫二署令也。)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中州诸司参军事、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参军事、(《武德令》,亲王府参军,从七品下,《雍州》行参军,正八品上。)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丞、太子内直宫门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已上文职事官。)诸卫左右司戈、上戍主、(已上武职事官。《武德令》有中镇长史。)备身、(卫官。)征事郎、(文散官。)宣节副尉。(武散官。)

从八品上阶

左右拾遣、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武德令》,以九品上。)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下州录事参军、(《武德令》有中下州诸司参军事。)诸州上县丞、中牧监丞、(《武德令》,正八品上。)京县主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录事参军、中都督府上都护府

参军、亲王府行参军、(《武德

令》,正八品上。)京兆河南太原

大都督府博士、(《武德令》,雍

州博士,从八品下。)诸仓诸冶

司竹温汤监丞、(《武德令》有盐

池盐井监丞,《神龙令》有太和

监丞。)保章正、(已上文职事

官。)太子翊卫诸府旅帅、(已上

卫官。《武德》、《乾封令》,诸府

旅帅,正七品下。)承奉郎、(文

散官。)御侮校尉。(武散官。)

从八品下阶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

医监、太子左右春坊录事、左右

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太子

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诸曹参军

事、太子诸署令、掖庭宫围局丞、

太史都水监主簿、(太史为局则

省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

吏部考功礼部主事、(旧从九品

上,开元二十四年改七司入八

品,其省内诸司依旧。)上署丞、

(《武德令》有芳酝监丞。)下都

督府上州参军事、中都督府上州

博士、诸州中县丞、诸王府典签、

(《武德令》,正八品下。)京县

尉、亲王国大司农、(旧规,流

内正第七品,开元初改。)公主

家丞、(旧规,流内正第九品,

开元初改。)诸屯监丞、上关令、

上府兵曹、上镇仓曹兵曹参军

事、(《武德令》有下镇长史。)

挈壶正、(已上文职事官。)中戌

主、上戌副、永府左右司戈、(已

上武职事官。)太子备身、亲王

府队正、(已上卫官。)承务郎、

(文散官。)御侮副尉。(武散

官。)

正九品上阶

校书郎、(《永徽令》加入从八品

下,《垂拱令》复旧。)太祝、太

子左右内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

子内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

客、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

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

(《武德令》,正八品下。《神龙

令》有漆园丞,《开元前令》有

沙苑丞。)诸州中下丞、中郡博

士、(《武德令》,正九品下。)京

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

监事、(已上并文职事官。《武德

令》有天策上将府录事。其武库

监事,从九品下,太极年改也。)

儒林郎、(文散官。)仁勇校尉。

(武散官。)

正九品下阶

正字、(《永徽令》改入上阶,《垂

拱令》复旧。)太子校书、(《永

徽令》改入上阶、《垂拱令》复

旧。)奚官内仆内府局丞、下署

丞、尚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

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

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

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三寺

主簿、詹事府录事、(龙朔年置

桂坊录事,咸亨年省。)太子亲

勋翊府兵曹参军事、诸州下县

丞、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

军事、(《武德令》,正九品上。)

下州博士、(《武德令》,中下州

博士,从九品上,下州博士,从

九品下。)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

尉、上牧主簿、诸宫农圃监丞、

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国尉、

(旧规,流内正八品,开元初改。

《武德令》有亲王府镇事及司

阁。)上关丞、(《武德令》有上

津尉。)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

曹参军、下戍主、(已上职事官。

执戟戍主为武,余并为文。)诸

折冲府队正、(卫官。)登仕郎、

(文散官。)仁勇副尉。(武散

官。)

从九品上阶

尚书诸司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

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

正字、弘文馆校书、太史司历、

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

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

府上州录事市令、宫匹总监主

簿、中牧监主簿、(《永徽令》有

监漕。)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

7

中县尉、下府兵曹、(已上并职事文官。)文林郎、(文散官。)陪戎校尉。(武散官。)

从九品下阶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王国丞、(旧规,流内正第九品,开元初改从正流内。)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厩牧署典乘、诸监作诸监事计官、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武德令》,中下州行参军,正九品,下州参军,从九品上。)中州下州医博士、诸州中县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武德令》有诸桥诸堰丞。)诸率府左右执戟、(已上职事官。长上、执戟为武,余并为文。)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已上卫官。)将仕郎、(文散官。)陪戎副尉。(武散官。)

从正从九品三十阶制度便成为正式的官阶制度

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有流内、流外各九品,品内分上下阶,故又称为品阶。

阶即文武官员升迁的秩序,唐代是散官级为阶,在品级之中也有上下阶之分

唐朝官职简要介绍(一)三省(2007-01-12 16:01:30)

唐百官

宰相——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

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

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

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

假以他名:“参议朝政、参预朝

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

品、知机务、专典机密、平章军

国事”等。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

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

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

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

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

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

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

主众务焉。

一、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

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

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

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

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

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

祭祀阙则摄。

二、尚书省

1、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

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兵部、吏部为前行,刑部、户部

为中行,工部、礼部为后行;行

总四司,以本行为头司,余为子

司。庶务皆会决焉。凡上之逮下,

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

曰册,天子用之;四曰令,皇太

子用之;五曰教,亲王、公主用

之;六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

县,县下于乡。下之达上,其制

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笺,

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诸司

相质,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

刺,三曰移。凡授内外百司之事,

皆印其发日为程,一曰受,二曰

报。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

多少为之节。凡符、移、关、牒,

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

者,皆上尚书省。凡制敕计奏之

数、省符宣告之节,以岁终为断。

2、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

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

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3、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

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

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

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

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

4、(左、右)司郎中各一人,从

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

上。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

符目,知宿直,为丞之贰。以都

事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给

纸笔;以主事、令史、书令史署

覆文案,出符目;以亭长启闭、

传禁约;以掌固守当仓库及陈

设。诸司皆如之。

5、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

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

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

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

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

固各十四人。

○门下省

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

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

参总,而颛判省事。下之通上,

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以支度国

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

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

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

自露布以上乃审,其余覆奏,画

制可而授尚书省。行幸,则负宝

以从,版奏中严、外办;还宫,

则请降辂、解严。皇帝斋,则请

就斋室;将奠,则奉玉、币;盥,

则奉匜、取盘,酌罍水,赞洗;

酌泛齐,受虚爵,进福酒,皆左

右其仪。飨宗庙,进瓚而赞酌郁

酒;既祼,赞酌醴齐。籍田,则

奉耒。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

临轩命使册皇后、皇太子,则承

诏降宣命。慰问、聘召,则涖封

题。发驿遣使,则给鱼符。凡官

8

爵废置、刑政损益,授之史官;既书,复涖其记注。职事官六品以下进拟,则审其称否而进退之。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大祭祀则从;盥则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赞献。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阙,则涖封符券、给传驿。

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皆金蝉、珥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曰侍极。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玄宗以“匦”声近“鬼”,改理匦使为献纳使,至德元年复旧。宝应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匦,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匦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知匦使;投匦者,使先验副本。开成三年,知匦使李中敏以为非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乃奏罢验副封。武德元年置谏议大夫,龙朔二年曰正谏大夫,贞元四年分左右。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季终,奏驳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三司详决失中,则裁其轻重。发驿遣使,则与侍郎审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拟,则校功状殿最、行艺,非其人,则白侍中而更焉。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脩

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

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

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

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

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录天

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则郎

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

听,退而书之,季终以授史官。

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兼

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每仗下,

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

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

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

殿;若仗在紫宸内閤,则夹香案

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

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高宗

临朝不决事,有司所奏,唯辞见

而已。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

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

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

不复闻机务矣。长寿中,宰相姚

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录军

国政要,为时政纪,月送史馆。

然率推美让善,事非其实,未几

亦罢。而起居郎犹因制敕,稍稍

笔削,以广国史之阙。起居舍人

本记言之职,唯编诏书,不及它

事。开元初,复诏脩史官非供奉

者,皆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

舍人之次。及李林甫专权,又废。

大和九年,诏入阁日,起居郎、

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

事。有令史三人,赞者六人。贞

观三年置起居郎,废舍人。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

殿中版位之次,侍中版奏中严、

外办,亦赞焉。隋谒者台有典仪,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掌京城、

皇城、官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

钥而出纳之。开则先外后内,阖

则先内后外;启闭有时,不以时

则诣閤覆奏。有令史二人,书令

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门仆八百

人,番上送管钥。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

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请于

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

则奉宝进于御座;行幸,则奉以

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

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

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

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

以颛赏,节以颛杀。有令史二人,

书令史三人,主宝二人,主符四

人,主节四人。

○弘文馆

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

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皆参

议焉。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

下省;九年,改曰弘文馆。贞观

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已上子嗜

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

中书法以授之。其后又置讲经博

士。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

图籍。武德后,五品以上曰学士,

六品已下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

馆,皆它官领之。武后垂拱后,

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

中一人判馆事。神龙元年,改弘

文馆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

名;二年曰脩文馆。景龙二年,

置大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

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

以象十二时。景云中,减其员数,

复为昭文馆。开元七年曰弘文

馆,置校书郎,又有校理、雠校

错误等官。长庆三年,与详正学

士、讲经博士皆罢,颛以五品以

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

未登朝为直馆。

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

典籍、刊正错谬。凡学生教授、

考试,如国子之制。有学生三十

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

供进笔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

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八

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

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

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

9

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勉赞劳则用之;四曰发敕,废置州县、增减官吏、发兵、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则用之;五曰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大祭祀,则相礼;亲征纂严,则戒饬百官;临轩册命,则读册;若命于朝,则宣授而已。册太子,则授玺绶。凡制诏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制敕既行,有误则奏改之。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瑞,百寮表贺亦如之。册命大臣,则使持节读册命;将帅有功及大宾客,则劳问。与给事中及御史三司鞫冤滞。百司奏议考课,皆预裁焉。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又一人知制诰,颛进画,给食于政事堂;其余分署制敕。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姚崇为紫微令,奏:大事,舍人为商量状,与本状皆下紫微令,判二状之是否,然后乃奏。开元初,以它官掌诏敕策命,谓之“兼知制诰”。肃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书舍人事。兵兴,急于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曹之奏。会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先是,知制诰率用前行正郎,宣宗时,选尚书郎为之。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

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

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

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

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

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

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

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

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

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

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

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

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

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

赞其拜起、出入之节。蛮夷纳贡,

皆受而进之。军出,则受命劳遣;

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

其疾苦;凯还,则郊迓。有令史

十人,典谒十人,亭长十八人,

掌固二十四人。武德四年,废谒

者台,改通事谒者曰通事舍人。

○集贤殿书院

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脩撰

官,掌刊缉经籍。凡图书遗逸、

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

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

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集文章、

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

终则考最于外。开元五年,乾元

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刊

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

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

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

书。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脩书

院,置使及检校官,改脩书官为

丽正殿直学士。八年,加文学直,

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

十一年,置丽正院脩书学士;光

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

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

年,改丽正脩书院为集贤殿书

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

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

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

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玄宗

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

籍疑义,至是,置集贤院侍讲学

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脩

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

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募能书

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后亦以

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

上子孙为之;又置画直。至十九

年,以书直、画直、拓书有官者

为直院。至德二年,置大学士。

贞元初,置编录官;四年,罢大

学士;八年,罢校理,置校书四

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复置

集贤校理,罢校书、正字;四年,

集贤御书院学士、直学士皆用五

品,如开元故事,以学士一人年

高者判院事,非登朝官者为校

理,余皆罢。初,太宗即位,命

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

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

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

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

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

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

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

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

集贤门,凡十三人。崔祐甫为相,

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

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

从九品上。有中使一人,孔目官

一人,专知御书检讨八人,知书

官八人,书直、写御书手九十人,

画直六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

直四人,拓书六人,典四人。

○史馆

修撰四人,掌修国史。贞观三年,

置史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

或卑位有才者亦以直馆称,以宰

相涖脩撰;又于中书省置秘书内

省,脩五代史。开元二十年,李

林甫以宰相监脩国史,建议以为

中书切密之地,史官记事隶门下

省,疏远。于是谏议大夫、史馆

脩撰尹愔奏徙于中书省。天宝

10

后,他官兼史职者曰史馆脩撰,初入为直馆。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建议:登朝官领史职者为修撰,以官高一人判馆事;未登朝官皆为直馆。大中八年,废史馆直馆二员,增脩撰四人,分掌四季。有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熟纸匠六人。

唐朝官职简要介绍(二)六部(2009-02-27 13:54:54)

吏部

1、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

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2、吏部司:

(1)主官——吏部郎中,正五品上,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

副职——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掌选补流外官,一人判南曹。

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

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

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

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

下曰将仕郎。

(2)属官——吏部主事四人。

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

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

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2、司封司:

(1)主官——司封

郎中一人,从五品

上;员外郎一人,从

六品上。掌封命、朝

会、赐予之级。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

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

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

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

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

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

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

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

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

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

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

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

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

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

封国公。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

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

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

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

内命妇,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

二品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

品母为正五品县君。凡诸王、公

主、外戚之家,卜、祝、占、相

不入门。王妃、公主、郡县主嫠

居有子者,不再嫁。凡外命妇有

六;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

妃,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

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

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

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

母、妻为乡君。亲王,孺人二人,

视正五品,媵十人,视从六品;

二品,媵八人,视正七品;国公

及三品,媵六人,视从七品;四

品,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

媵三人,视从八品。散官三品以

上,皆置媵。食实封者,得真户,

分食诸州。皇后、诸王、公主食

邑,皆有课户。名山、大川、畿

内之地,皆不以封。

(2)属官:司封主事二人,司

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

四人。

3、司勋司:

(1)主官:司勋郎中一人,员

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

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

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

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

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

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

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

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

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

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

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凡以功授

者,覆实然后奏拟,战功则计杀

获之数。坚城苦战,功第一者,

三转。出少击多,曰上阵;兵数

相当,曰中阵;出多击少,曰下

阵;矢石未交,陷坚突众,敌因

而败者,曰跳荡。杀获十之四,

曰上获;十之二,曰中获;十之

一,曰下获。凡酬功之等:见任、

前资、常选,曰上资;文武散官、

卫官、勋官五品以上,曰次资;

五品以上子孙,上柱国、柱国子,

勋官六品以下,曰下资;白丁、

卫士,曰无资。跳荡人,上资加

二阶,次资、下资、无资以次降。

凡上阵:上获五转,中获四转,

下获三转,第二、第三等递降焉。

11

中阵之上获视上阵之中获,中获视上阵之下获,下获两转。下阵之上获视中阵之中获,中获视中阵之下获,下获一转。破蛮、獠,上阵上获,比两番降二转。(2)属官:司勋主事四人,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3、考功司:

(1)主官: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其考法,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克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军将之最;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十八曰职事脩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成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多者,为方术之最;二十四曰检

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

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行,

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

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

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脩理,为

镇防之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

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

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

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

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

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

务废阙,为下中;居官饰诈,贪

浊有状,为下下。

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

后奏。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

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

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

核考行之上下。每岁,尚书省诸

司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

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减,盗贼

多少,皆上于考司。监领之官,

以能抚养役使者为功;有耗亡

者,以十分为率,一分为一殿。

博士、助教,计讲授多少为差。

亲、勋、翊卫,以行能功过为三

等,亲、勋、翊卫备身,东宫亲、

勋、翊卫备身,王府执仗亲事、

执乘亲事及亲勋翊卫主帅、校

尉、直长、品子、杂任、飞骑,

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

加阶。番考别为簿,以侍郎颛掌

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

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

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

下。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

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

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

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

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

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

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

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

从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凡

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

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

分校京官、外官考,给事中、中

书舍人各一人涖之,号监中外官

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

郎判外官考。

(2)属官:考功令史十五人,

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考

功主事三人

户部

1、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

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

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

有四: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2、户部司:户部郎中、员外郎,

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

免、优复、姻婚、继嗣之事,以

男女之黄、小、中、丁、老为之

帐籍,以永业、口分、园宅均其

土田,以租、庸、调敛其物,以

九等定天下之户,以为尚书、侍

郎之贰。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有户

部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三十四

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

十人。

3、度支司:度支郎中、员外郎

各一人,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

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

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

下议定乃奏。度支主事二人,度

支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

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4、金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

人,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

之数,两京市、互市、和市、宫

市交易之事,百官、军镇、蕃客

之赐,及给宫人、王妃、官奴婢

衣服。金部主事三人,金部主事

三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一

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5、仓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

人,掌天下军储,出纳租税、禄

粮、仓廪之事。以木契百,合诸

司出给之数,以义仓、常平仓备

凶年,平谷价。仓部主事三人,

仓部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三

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礼部

1、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

12

人,正四品下。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2、礼部司: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尚书、侍郎之贰。五礼之仪:一曰吉礼,二曰宾礼,三曰军礼,四曰嘉礼,五曰凶礼。凡齐衰心丧以上夺情从职,及周丧未练、大功未葬,皆不预宴;大功以上丧,受册涖官,鼓吹从而不作,戎事则否。凡朝,晚入、失仪,御史录名夺俸,三夺者奏弹。凡出蕃册授、吊赠者,给衣冠。皇帝巡幸,两京文武官职事五品以上,月朔以表参起居;近州刺史,遣使一参;留守,月遣使起居;北都,则四时遣使起居。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状,长官躬署,对仗伏奏,仗下,中书门下涖读。河南、太原府父老,每岁上表愿驾幸,遣使以闻。驾在都,则京兆府亦如之。凡景云、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为上端,其名物三十有人;苍乌、硃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大瑞,则百官诣阙奉贺;余瑞,岁终员外郎以闻,有司告庙。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皇亲三等以上丧,举哀,有司帐具给食;诸蕃首领丧,则主客、鸿胪月奏。

礼部主事二人,礼部令史五人,书令史十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3、祠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珠玉珍宝供祭者,不求于市。驾部、比部岁会牲之死亡,输皮于太府。郊祭酒醴、脯醢、黍稷、果实,所司长官封署以供。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禁民祈祭。凡巡幸,路次名山、

大川、圣帝明王名臣墓,州县以

官告祭。二王後享庙,则给牲牢、

祭器,而完其帷帟、几案,主客

以四时省问。凡国忌废务日,内

教、太常停习乐,两京文武五品

以上及清官七品以上,行香于寺

观。凡名医子弟试疗病,长官涖

覆,三年有验者以名闻。祠部主

事二人,祠部令史六人,书令史

十三人,掌固四人。

膳部主事二人,主客主事二人。

有主客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4、膳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

人,掌陵庙之牲豆酒膳。诸司供

奉口味,躬鐍其舆乃遣,进胙亦

如之。非大礼、大庆不献食,不

进口味。凡羊,至厨而乳者释之

长生。大斋日,尚食进蔬食,释

所杀羊为长生供奉。凡献食、进

口味,不杀犊。尚食有猝须别索,

必奏覆,月终而会之。凡尚食进

食,以种取而别尝之。殿中省主

膳上食于诸陵,以番上下,四时

遣食医、主食各一人涖之。

主客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二

王後、诸蕃朝见之事。二王後子

孙视正三品,酅公岁赐绢三百,

米粟亦如之,介公减三之一。殊

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

人数,谓之边牒。蕃州都督、刺

史朝集日,视品给以衣冠、袴褶。

乘传者日四驿,乘驿者六驿。供

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

会之。客初至及辞设会,第一等

视三品,第二等视四品,第三等

视五品,蕃望非高者,视散官而

减半,参日设食。路由大海者,

给祈羊豕皆一。西南蕃使还者,

给入海程粮,西北诸蕃,则给度

碛程粮。蕃客请宿卫者,奏状貌

年齿。突厥使置市坊,有贸易,

录奏,为质其轻重,太府丞一人

涖之。蕃王首领死,子孙袭初授

官,兄弟子降一品,兄弟子代摄

者,嫡年十五还以政。使绝域者

还,上闻见及风俗之宜、供馈赠

贶之数。

○兵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

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

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

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

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

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

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

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

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

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

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

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

众寡、校考、给告身之事;一人

判簿及军戎调遣之名数,朝集、

禄赐、假告之常。员外郎一人掌

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

解状,则核簿书、资历、考课。

皆为尚书、侍郎之贰。武散阶四

十有五;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

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曰冠军大

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曰

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曰云麾将

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曰归

德将军;正四品上曰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曰壮武将军、怀化中郎

将;从四品上曰宣威将军;从四

品下曰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正五品下

曰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

上曰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曰游击

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曰昭

武校尉;正六品下曰昭武副尉、

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曰振威校

尉;从六品下曰振威副尉、归德

司阶;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正

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曰翊麾校尉;从七品下

曰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

上曰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曰宣节

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曰御

侮校尉;从八品下曰御侮副尉、

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

13

尉;正九品下曰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曰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自四品以上,皆番上于兵部,以远近为八番,三月一上;三千里外者免番,输资如文散官,唯追集乃上。六品以下,尚书省送符。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配诸卫上下;余直诸卫为十二番,皆月上。忠武将军以下、游击将军以上,每番,阅强毅者直诸卫;番满,有将略者以名闻。

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脩,岁与版籍偕上。凡蕃客至,鸿胪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

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以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上有差。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阻险无水草镇戍者,视路要隙置官马。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损、肥瘠之数。

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戎器、卤簿仪仗。元日冬至陈设、

祠祀、丧葬,辨其名数而供焉。

凡戎器,色别而异处,以卫尉幕

士暴凉之。京卫旗画蹲兽、立禽,

行幸则给飞走旗。凡诸卫仪仗,

以御史涖其庋掌;武库器仗,则

兵部长官涖其脩完。京官五品以

上征行者,假甲、纛、旗、幡、

槊;诸卫,给弓;千牛,给甲。

○刑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

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

按覆谳禁之政。其属有四:一曰

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

曰司门。

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

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

郎之贰。凡刑法之书有四:一曰

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

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

丞、大理卿为三司使。凡国有大

赦,集囚徒于阙下以听。

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

比部主事四人,司门主事二人。

有刑部令史十九人,书令史三十

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都

官令史九人,书令史十二人,掌

固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

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

人;司门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

人,掌固四人。

都官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俘

隶簿录,给衣粮医药,而理其诉

免。凡反逆相坐,没其家配官曹,

长役为官奴婢。一免者,一岁三

番役。再免为杂户,亦曰官户,

二岁五番役。每番皆一月。三免

为良人。六十以上及废疾者,为

官户;七十为良人。每岁孟春上

其籍,自黄口以上印臂,仲冬送

于都官,条其生息而按比之。乐

工、兽医、骗马、调马、群头、

栽接之人皆取焉。附贯州县者,

按比如平民,不番上,岁督丁资,

为钱一千五百;丁婢、中男,五

输其一;侍丁、残疾半输。凡居

作者,差以三等:四岁以上为小;

十一以上为中;二十以上为丁。

丁奴,三当二役;中奴、丁婢,

二当一役;中婢,三当一役。

比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句

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

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

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

所入。京师仓库,三月一比,诸

司、诸使、京都,四时句会于尚

书省,以后季句前季;诸州,则

岁终总句焉。

司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门

关出入之籍及阑遗之物。凡著

籍,月一易之。流内,记官爵、

姓名;流外,记年齿、貌状。非

迁解不除。凡有召者,降墨敕,

勘铜鱼、木契然后入。监门校尉

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之,

昼题时刻,夜题更筹。命妇诸亲

朝参者,内侍监校尉涖索。凡苇

畚车,不入宫门。阑遗之物,揭

于门外,榜以物色,期年没官。

天下关二十六,有上、中、下之

差,度者,本司给过所;出塞逾

月者,给行牒;猎手所过,给长

籍,三月一易。蕃客往来,阅其

装重,入一关者,余关不讥。

○工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

正四品下。掌山泽、屯田、工匠、

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其属有

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

虞部,四曰水部。

工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城

池土木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

郎之贰。凡京都营缮,皆下少府、

将作共其用,役千功者先奏。凡

工匠,以州县为团,五人为火,

五火置长一人。四月至七月为长

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

中功,十月至正月为短功。雇者,

日为绢三尺,内中尚巧匠,无作

则纳资。凡津梁道路,治以九月。

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

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

工部有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

一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

14

固八人;屯田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虞部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水部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田、诸司公廨田,以品给焉。

虞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京都衢、苑囿、山泽草木及百官蕃客时蔬薪炭供顿、畋猎之事。每岁春,以户小儿、户婢仗内莳种溉灌,冬则谨其蒙覆。凡郊祠神坛、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距遗三十步外得耕种,春夏不伐木。京兆、河南府三百里内,正月、五月、九月禁弋猎。山泽有宝可供用者,以闻。

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硙之事。凡坑陷、井穴皆有标。京畿有渠长、斗门长。诸州堤堰,刺史、县令以时检行,而涖其决筑。有埭,则以下户分牵,禁争利者。

唐朝官职简要介绍(三)秘书省\司天台\殿中省\内侍省(2009-03-23 08:55:04)

○秘书省

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武后垂拱元年,秘书省曰麟台;太极元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

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著作局

郎二人,从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

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

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

与佐郎分判局事。有楷书五人,

书令史一人,书吏二人,掌固四

人。

○司天台

监一人,正三品;少监二人,正

四品上;丞一人,正六品上;主

簿二人,正七品上;主事一人,

正八品下。监掌察天文,稽历数。

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之异,率

其属而占。有通玄院,以艺学召

至京师者居之。凡天文图书、器

物,非其任不得与焉。每季录祥

眚送门下、中书省,纪于起居注,

岁终上送史馆。岁颁历于天下。

置通玄院及主簿,置五官监候及

五官礼生十五人,掌布诸坛神

位,五官楷书手五人,掌写御书。

有令史五人,天文观生九十人,

天文生五十人,历生五十五人。

初,有天文博士二人,正八品下;

历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司辰师

五人,正九品下,装书历生五人。

掌候天文,掌教习天文气色,掌

写御历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

正,各一人,正五品上;副正各

一人,正六品上。掌司四时,各

司其方之变异。冠加一星珠,以

应五纬;衣从其方色。元日、冬

至、朔望朝会及大礼,各奏方事,

而服以朝见。乾元三年,置五官

正及副正。

五官保章正二人,从七品上;五

官监候三人,正八品下;五官司

历二人,从八品上。掌历法及测

景分至表准。

五官灵台郎各一人,正七品下。

掌候天文之变。五官挈壶正二

人,正八品上;五官司辰八人,

正九品上;漏刻博士六人,从九

品下。掌知漏刻。凡孔壶为漏,

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更以

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武后

长安二年,置挈壶正。乾元元年,

与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

皆加五官之名。有漏刻生四十

人,典钟、典鼓三百五十人。初,

有刻漏视品、刻漏典事,掌知刻

漏、检校刻漏,后皆省。

○殿中省

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

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

掌天子服御之事。其属有六局,

曰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

舍、尚辇。少监为之贰。凡听朝,

率属执繖扇列于左右;大朝会、

祭祀,则进爵;行幸,则侍奉仗

内、骖乘,百司皆纳印而藏之,

大事听焉,有行从百司之印。左

右仗厩:左曰奔星,右曰内驹。

两仗内又有六厩:一曰左飞,二

曰右飞,三曰左万,四曰右万,

五曰东南内,六曰西南内。园苑

有官马坊,每岁河陇群牧进其良

者以供御。六闲马,以殿中监及

尚乘主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

麟,三曰凤苑,四曰鹓鸾,五曰

吉良,六曰六群,亦号六厩。以

殿中丞检校仗内闲厩,以中官为

内飞龙使。圣历中,置闲厩使,

以殿中监承恩遇者为之,分领殿

中、太仆之事,而专掌舆辇牛马。

自是,宴游供奉,殿中监皆不豫。

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

巨象皆养焉。以驼、马隶闲厩,

而尚乘局名存而已。闲厩使押五

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

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

曰狗坊。侍御尚医二人,正六品

上;主事二人,从九品上。武德

元年,改殿内省曰殿中省。龙朔

二年,曰中御府,监曰大监,丞

曰大夫。有令史四人,书令史十

二人,左右仗、千牛各十人,掌

固、亭长各八人。

进马五人,正七品上。掌大陈设,

戎服执鞭,居立仗马之左,视马

进退。

15

△尚食局

奉御二人,正五品下;直长五人,正七品上。诸奉御、直长,品皆如之。食医八人,正九品下。奉御掌储供,直长为之贰。进御必辨时禁,先尝之;飨百官宾客,则与光禄视品秩而供;凡诸陵月享,视膳乃献。龙朔二年,改尚食局曰奉膳局,诸局奉御皆曰大夫。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五人,主食十六人,主膳八百四十人,掌固八人。

△尚药局

奉御二人,直长二人。掌和御药、诊视。凡药供御,中书、门下长官及诸卫上将军各一人,与监、奉御涖之。药成,医佐以上先尝,疏本方,具岁月日,涖者署奏;饵日,奉御先尝,殿中监次之,皇太子又次之,然后进御。太常每季阅送上药,而还其朽腐者。左右羽林军,给药;飞骑、万骑病者,颁焉。有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直官十人,主药十二人,药童三十人,合口脂匠二人,掌固四人。

侍御医四人,从六品上。掌供奉诊候。

司医五人,正八品下;医佐十人,正九品下。掌分疗众疾。。

△尚衣局

奉御二人,直长四人,掌供冕服、几案。祭祀,则奉镇圭于监,而进于天子;大朝会,设案。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四人,主衣十六人,掌固四人。

△尚舍局

奉御二人,直长六人,掌殿庭祭祀张设、汤沐、灯烛、汛扫。行幸,则设三部帐幕,有古帐、大帐、次帐、小次帐、小帐凡五等,各三部;其外,则蔽以排城。大朝会,设黼扆,施蹑席,薰炉。朔望,设幄而已。龙朔二年,改尚舍局曰奉扆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七人,掌固十人,幕士八十人。旧有给使百二十人,掌

供御汤沐、灯烛、杂使。

尚乘局奉御二人,直长十人,掌

内外闲厩之马。左右六闲:一曰

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

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

凡外牧岁进良马,印以三花、

“飞”“凤”之字。飞龙厩日以

八马列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

马,仗下,乃退。大陈设,则居

乐县之北,与象相次。有书令史

六人,书吏十四人,直官二十人,

习驭五百人,掌闲五千人,典事

五人,兽医七十人,掌固四人。

习驭,掌调六闲之马;掌闲,掌

饲六闲之马,治其乘具鞍辔;典

事,掌六闲刍粟。太宗置司廪,

司库;高宗置习驭、兽医。

司廪、司库各一人,正九品下。

掌六闲藁秸出纳。奉乘十八人,

正九品下。掌饲习御马。

△尚辇局

奉御二人;直长三人;尚辇二人,

正九品下。掌舆辇、繖扇,大朝

会则陈于庭,大祭祀则陈于庙,

皆繖二、翰一、扇一百五十有六,

既事而藏之。常朝则去扇,左右

留者三。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

人,七辇主辇各六人,掌扇六十

人,掌翰三十人,掌辇四十二人,

奉舆十五人,掌固六人。掌扇、

掌翰,掌执繖扇、纸笔砚杂供奉

之事;掌辇,掌率主辇以供其事。

高宗置掌翰。

○内侍省

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

侍四人,皆从四品上。监掌内侍

奉,宣制令。其属六局,曰掖庭、

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

少监、内侍为之贰。皇后亲蚕,

则升坛执仪;大驾出入,为夹引。

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

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

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

事。

内给事十人,从五品下。掌承旨

劳问,分判省事。凡元日、冬至,

百官贺皇后,则出入宣传;宫人

衣服费用,则具品秩,计其多少,

春秋宣送于中书。主事二人,从

九品下。

内谒者监十人,正六品下。掌仪

法、宣奏、承敕令及外命妇名帐。

凡诸亲命妇朝会者,籍其数上内

侍省;命妇下车,则导至朝堂奏

闻。唐废内谒者局,置内典引十

八人,掌诸亲命妇朝参,出入导

引。有内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内谒者十二人,从八品下。掌诸

亲命妇朝集班位,分涖诸门。

内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纠察

宫内不法,岁傩则涖出入。

寺人六人,从七品下。掌皇后出

入执御刀冗从。

△掖庭局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

八品下。掌宫人簿帐、女工。凡

宫人名籍,司其除附;公桑养蚕,

会其课业;供奉物皆取焉。妇人

以罪配没,工缝巧者隶之,无技

能者隶司农。诸司营作须女功

者,取于户婢。有书令史四人,

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典事十人,

掌固四人。计史掌料功程。

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教

习宫人书、算、众艺。初,内文

学馆隶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

学士,掌教宫人。武后如意元年,

改曰习艺馆,又改曰万林内教

坊,寻复旧。有内教博士十八人,

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

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

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棋各

一人。开元末,馆废,以内教博

士以下隶内侍省,中官为之。

监作四人,从九品下。掌监涖杂

作,典工役。

△宫闱局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

八品下。掌侍宫闱,出入管钥。

凡享太庙,皇后神主出入,则帅

其属舆之。总小给使学生之籍,

16

给以粮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史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小给使学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无官品者,号曰内给使,掌诸门进物之历;内阍史,掌承传诸门,出纳管钥;内掌扇,掌中宫繖扇。

△奚官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奚隶、工役、宫官之品。宫人病,则供医药;死,给衣服,各视其品。陪陵而葬者,将作给匠户,卫士营冢,三品葬给百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品七人;无品者,敛以松棺五钉,葬以犊车,给三人。皆监门校尉、直长涖之。内命妇五品以上无亲戚者,以近冢同姓中男一人主祭于墓;无同姓者,春、秋祠以少牢。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药童、掌固各四人。

△内仆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宫车乘。皇后出,则令居左、丞居右,夹引。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驾士掌习御车舆、杂畜。

○内府局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及供灯烛、汤沐、张设。凡朝会,五品已上及有功将士、蕃酋辞还,皆赐于庭。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人。

△太子内坊局

令二人,从五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掌东宫閤内及宫人粮禀。坊事五人,从八品下。初,内坊隶东宫。开元二十七年,隶内侍省,为局,改典内曰令,置丞。坊事及导客舍人六人,掌序导宾客;閤帅六人,掌帅阍人、内给使以供其事;内阍人八人,掌承诸门出入管钥,内繖扇、灯烛;内厩尉二人,掌车乘。有录

事一人,令史三人,书令史五人,

典事二人,驾士三十人,亭长、

掌固各一人。

典直四人,正九品下。掌宫内仪

式导引,通传劳问,纠劾非违,

察出纳。

唐朝官职简要介绍(四)

各内官(2009-03-24 14:56:29)

○内官

贵妃、惠妃、丽妃、华妃各一人,

正一品。掌佐皇后论妇礼于内,

无所不统。唐因隋制,有贵妃、

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

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

脩仪、脩容、脩媛、充仪、充容、

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四人,

正四品;才人五人,正五品;宝

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

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

正八品。六尚,亦曰诸尚书,正

三品;二十四司,亦曰诸司事,

正四品;二十四典,亦曰诸典事,

正六品;二十四掌,亦曰诸掌事。

龙朔二年,置赞德二人,正一品;

宣仪四人,正二品;承闰五人,

正四品;承旨五人,正五品;卫

仙六人,正六品;供奉八人,正

七品;侍栉二十人,正八品;侍

巾三十人,正九品。咸亨复旧。

开元中,玄宗以后妃四星,一为

后,有后而复置四妃,非典法,

乃置惠妃、丽妃、华妃,以代三

夫人;又置六仪、美人、才人,

增尚宫、尚仪、尚服三局。诸司

诸典,自六品至九品而止。其后

复置贵妃。斋

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

芳仪各一人,正二品。掌教九御

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

美人四人,正三品,掌率女官脩

祭祀、宾客之事。才人七人,正

四品,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

岁功。

○宫官

△尚宫局

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皆如之。

掌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

簿、司闱。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

皆涖其印署。有女史六人,掌执

文书。

司记二人,正六品;二十四司皆

如之。掌宫内文簿入出,录为抄

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

加印。典记佐之。典记二人,正

七品;二十四典皆如之。掌记二

人,正八品;二十四掌皆如之。

司言、典言各二人,掌承敕宣付,

别钞以授司阍传外。掌言二人,

掌宣传,外司附奏受事者,奏闻;

承敕处分,则录所奏为案记。有

女史四人。

司簿、典簿、掌簿各二人,掌女

史以上名簿。禀赐,则品别条录

为等。有女史六人。

司闱六人,掌诸閤管钥。典闱、

掌闱各六人,掌分涖启闭。有女

史四人。

△尚仪局

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总司籍、

司乐、司宾、司赞。

司籍、典籍、掌籍各二人,掌供

御经籍。分四部,部别为目,以

时暴凉。教学则簿记课业,供奉

几案、纸笔,皆预偫焉。有女史

十人。

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掌宫

县及诸乐陈布之仪,涖其阅习。

有女史二人。

司宾、典宾、掌宾各二人,掌宾

客朝见,受名以闻。宴会,则具

品数以授尚食;有赐物,与尚功

涖给。有女史二人。

司赞、典赞、掌赞各二人,掌宾

客朝见、宴食,赞相导引。会日,

引客立于殿庭,司言宣敕坐,然

后引即席。酒至,起再拜;食至,

亦起。皆相其仪。

彤史二人,正六品。有女史二人。

△尚服局

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总司宝、司衣、司饰、司仗。

17

司宝二人,掌神宝、受命宝、六宝及符契,皆识其行用,记以文簿。典宝、掌宝各二人,凡出付皆旬别案记,还则硃书注入。有女史四人。

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宫内御服、首饰整比,以时进奉。有女史四人。

司饰、典饰、掌饰各二人,掌汤沐、巾栉。凡供进,识其寒温之节。有女史二人。

司仗、典仗、掌仗各二人,掌仗卫之器。凡立仪卫,尚服率司仗等供其事。有女史二人。

△尚食局

尚食二人,掌供膳羞品齐。总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凡进食,先尝。

司膳二人,掌烹煎及膳羞、米面、薪炭。凡供奉口味,皆种别封印。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调和御食,温、凉、寒、热,以时供进则尝之。有女史四人。

司酝、典酝、掌酝各二人,掌酒醴酏饮,以时进御。有女史二人。司药、典药、掌药各二人,掌医方。凡药外进者,簿案种别。有女史四人。

司饎、典饎、掌饎各二人,掌给宫人饩食、薪炭,皆有等级,受付则旬别案记。有女史四人。

△尚寝局

尚寝二人,掌燕见进御之次叙,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

司设、典设、掌设各二人,掌床帷茵席铺设,久故者以状闻。凡汛扫之事,典设以下分视。有女史四人。

司舆、典舆、掌舆各二人,掌舆辇、繖扇、文物、羽旄,以时暴凉。典舆以下分察。有女史二人。司苑、典苑、掌苑各二人,掌园苑莳植蔬果。典苑以下分察之。果熟,进御。有女史二人。

司灯、典灯、掌灯各二人,掌门閤灯烛。昼漏尽一刻,典灯以下分察。有女史二人。△尚功局

尚功二人,掌女功之程,总司制、

司珍、司彩、司计。

司制、典制、掌制各二人,掌供

御衣服裁缝。有女史二人。

司珍、典珍、掌珍各二人,掌珠

珍、钱货。有女史六人。

司彩、典彩、掌彩各二人,掌绵

彩、缣帛、丝枲。有赐用,则旬

别案记。有女史二人。

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

服、饮食、薪炭。有女史二人。

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

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宫

正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宫

人不供职者,司正以牒取裁,小

事决罚,大事秦闻。有女史四人。

阿监、副监,视七品。

○太子内官

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

正四品;承徽十人,正五品;昭

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

人,正九品。

司闺二人,从六品;三司皆如之。

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总掌正、

掌书、掌筵。

掌正三人,从八品,九掌皆如之。

掌文书出入、管钥、纠察推罚。

有女史三人。

掌书三人,掌符契、经籍、宣传、

启奏、教学、禀赐、纸笔。有女

史三人。

掌筵三人,掌幄帟、床褥、几案、

舆繖、汛扫、铺设。

司则二人,掌礼仪参见,总掌严、

掌缝、掌藏。

掌严三人,掌首饰、衣服、巾栉、

膏沐、服玩、仗卫。有女史三人。

掌缝三人,掌裁纫、织绩。有女

史三人。

掌藏三人,掌财货、珠宝、缣彩。

司馔二人,掌进食先尝,总掌食、

掌医、掌园。有女史四人。

掌食三人,掌膳羞、酒醴、灯烛、

薪炭、器皿。有女史四人。

掌医三人,掌方药、优乐。有女

史二人。

掌园三人,掌种植蔬果。有女史

二人。

18

唐朝官职表

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 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道州列表 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 京畿道京城京城[1] ——————雍州京兆府京城20 华州兴德府[2] 郑县 4 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 商州上洛郡上洛县 6 岐州凤翔府雍县9 邠州新平郡新平县 4 关内道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 3 泾州保定郡安定县 5 原州平凉郡平高县 2 渭州——襄武县 1 武州[3] ——萧关县 1 宁州彭原郡定安县 5 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 鄜州洛交郡洛交县 5 坊州中部郡中部县 4 丹州咸宁郡义川县 4 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 灵州灵武郡回乐县 4 威州[4] ——鸣沙县 2 会州会宁郡会宁县 2 盐州五原郡五原县 2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3 绥州上郡上县 5 银州银川郡儒林县 4 宥州宁朔郡延恩县 2 麟州新秦郡新秦县 3 胜州榆林郡榆林县 2 丰州九原郡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都护府—— 1 安北大都护府燕然都护府—— 2 镇北大都护府———— 2 都畿道东都[5] 东都——————洛州河南府东都20 汝州临汝郡梁县7 河南道汴州陕州陕郡陕县 6 虢州弘农郡弘农县 6 滑州灵昌郡白马县7 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 颍州汝阴郡汝阴县 4 许州颍川郡长社县9 陈州淮阳郡宛丘县 6

蔡州[6] 汝南郡汝阳县10 汴州陈留郡浚仪县 6 宋州睢阳郡宋城10 亳州谯郡谯县7 徐州彭城郡彭城县7 泗州临淮郡临淮县 4 濠州钟离郡钟离县 3 宿州——符离县 4 郓州东平郡须昌县9 齐州济南郡历城县 6 曹州济阴郡济阴县 6 濮州濮阳郡鄄城县 5 青州北海郡益都县7 淄州淄川郡淄川县 4 登州东牟郡蓬莱县 4 莱州东莱郡掖县 4 棣州乐安郡厌次县 5 兖州鲁郡瑕丘县10 海州东海郡朐山县 4 沂州琅邪郡临沂县 5 密州高密郡诸城县 4 河东道蒲州蒲州河中府河东县13 晋州平阳郡临汾县8 绛州绛郡正平县7 慈州文城郡吉昌县 5 隰州大宁郡隰川县 6 并州太原府[7] 晋阳县13 汾州西河郡西河县[8] 5 沁州阳城郡沁源县 3 辽州乐平郡辽山县 3 岚州楼烦郡宜芳县 4 宪州[9] ——楼烦县 3 石州昌化郡离石县 5 忻州定襄郡秀容县 2 代州雁门郡雁门县 5 云州云中郡云中县 1 朔州马邑郡善阳县 2 蔚州兴唐郡灵丘县 3 武州——文德县 1 新州——永兴县 4 潞州上党郡上党县10 泽州高平郡晋城县 6 河北道魏州孟州[10] ——河阳县 5 怀州河内郡河内县 5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

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公基备考:唐朝政治制度一览

公基备考:唐朝政治制度一览 一 唐朝官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在唐代曾一度称为内书省、西台、凤阁和紫微省,最重要的是负责诏令起草工作,要由中书舍人实际负责,因此中书舍人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被称为东台、鸾台和黄门省。负责对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 尚书省是唐代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之下又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吏部主要负责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勋赏; 户部主要负责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和市易; 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礼仪、祭祀; 兵部主要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刑部主要负责刑狱和财政审计; 工部主要负责国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秦汉的宰相。三省六部制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中央官制——九寺五监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以及国子、少府、军器、将作、都水为“五监”,实际上是接受尚书省指令的下级事务机构。九寺的长官称为卿,总称为九卿,国子监的长官称为祭酒;都水监的长官称为使者;少府、将作、军器监的长官都称为监。 中央官制——御史台 御史台,负责监督各级行政机构对国家政令的实施,以及对违犯朝廷法纪和律令的官吏进行纠举和弹劾,即“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在唐代的朝廷官制系统中,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朝政决策一执行一监察系统,是唐皇朝的核心机构。

唐代行政区划

唐代中国行政区划道府州县 关内道京 畿 道 京兆 鄠万年长安咸阳兴平云阳泾阳三原渭南昭应同官高 陵富平蓝田奉天好畤醴泉武功华原美原 凤翔虢郿天兴岐山扶风麟游普润宝鸡盩厔 华郑华阴下卦栎阳 同朝邑韩城郃阳夏阳白水澄城奉先 商上洛丰阳洛南商洛上津乾元 邠新平三水永寿宜禄 关 内 道 陇汧源汧阳吴山 泾保定灵台临泾良原潘原 原平高百泉 渭平凉 武萧关 宁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 庆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华池同川洛源延庆方渠怀安 鄜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 坊中部宜君升平鄜城 丹义川云岩汾川咸宁 延肤施临真金明延川丰林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灵回乐灵武怀远保静 威鸣沙温池

雄,警两州,县皆缺会会宁乌兰 盐五原白池 夏朔方静德宁朔 绥龙泉延福绥德大斌 银儒林真乡开光抚宁 宥延恩长泽 麟新秦连谷银城 胜榆林河滨 丰九原永丰 河南道都 畿 道 河南 巩密河南洛阳缑氐偃师阳城登封陆浑伊阙新安渑池 福昌长水寿安永宁颖阳河清伊阳王屋 汝梁叶郏城鲁山襄城临汝龙兴 河 南 道 汴浚仪开封尉氏封丘雍丘陈留 陕陕夏陕石灵宝芮城平陆 虢弘农阌乡湖城玉城卢氏硃阳 滑白马卫南匡城韦城胙城酸枣灵昌 郑管城荥阳新郑中牟荥泽原武阳武 颍汝阴颍上下蔡沈丘 许长社长葛阳翟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舞阳郾城 陈宛丘太康项城溵水南顿西华 蔡汝阳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平舆西平真阳

宋宋城襄邑宁陵下邑谷熟楚丘柘城砀山单父虞城亳谯酂城父鹿邑真源永城蒙城 徐萧丰沛滕彭城宿迁下邳 泗临淮涟水盱眙徐城 濠钟离定远招义 宿虹蕲符离临涣 郓卢须昌寿张郓城钜野平阴东阿阳谷中都 济历城章丘临邑临济长清禹城 曹济阴考城宛句乘氏南华成武 濮范鄄城濮阳雷泽临濮 青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北海 淄淄川长山高苑邹平 登黄蓬莱牟平文登 莱掖昌阳胶水即墨 棣厌次滳河阳信蒲台渤海 兖邹瑕丘曲阜乾封泗水任城龚丘金乡鱼台莱芜海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沂费丞临沂沂水新泰 密密莒诸城辅唐 河东道河中 解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安邑稷山永乐宝鼎襄陵龙门万全 太原祁盂太原晋阳文水榆次寿阳太谷乐平广阳清源交城

古代行政区域

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如在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预、梁、雍等九州,也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东汉共分13州;晋初又分19州;到了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都是行政区。 郡: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划分为36郡,征服南粤后,增加到40郡。直到隋唐以前,历朝都设有郡。隋朝取消了郡,唐代则州郡迭改,宋代以后郡被彻底取消。 行省:原是官署的名称。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为省。 国:诸侯王的封域,泛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这和今天国家的国有很大区别。 邑:泛指城市。但大城市通常称都,小城市称邑。邑有时也指县。 县: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以后各朝的县属于州或府。 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 镇: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的地方,镇将兼理军民政务;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绾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数由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唐代,镇戍之权较前减弱。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卫防守之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数罢废。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元代也有路,为二级行政区,相当于宋代的州府。

唐代官职对照表

唐代官职对照表: 天策上将军:李渊为李世民专设的职位,位在王公及百官之上,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不经过朝廷直接调动全国军队。 太尉、司徒、司空:唐代三公,正一品,虚衔,并无实际权力,多为元老重臣的加衔尚书令:尚书省的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总理,政府最高行政官员尚书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首长,正二品,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 尚书左、右丞:地位略高于尚书,低于尚书仆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国务委员或政府秘书长 尚书: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部长 侍郎: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 中书令:中书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书,类似于皇帝的秘书长。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中书舍人:中书省直接负责书写敕书的官员,正五品,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起草文件的秘书。 侍中:门下省的首长,正三品,宰相,主要负责审核封驳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并对重大事务发表意见,并在诏书上副署,唐代没有侍中签字盖印的诏书不能生效,其职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议会议长 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首长,从三品, 散骑长侍: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谏议大夫:门下省的官员,有对重大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议会议员 给事中:门下省官员,有对相关事务的诏书进行审核修改封驳的权力

秘书监:秘书省的首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 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首长 秘书郎:秘书省官员,相当于皇帝身边负责纪录和统计的机要秘书大理寺卿:又称廷尉,最高司法官员,类似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正二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从三品,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统领侍卫,负责皇帝、太子、亲王的警卫工作左右监门卫大将军:负责宫廷出入人员审查,把守皇宫各门 行台尚书令、仆射: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行军总管、都督:品轶不定,职权类似于今天的军区司令

【解析】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宋代司马光罢相时市人为之叹息,他再次当政时,市人为之额手;后来金人人侵,李纲 被罢职,太学生陈东纠集学生抗议,市人加入者也甚众多,这反映出宋代() A. 市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传统社会秩序已被打破 C. 士子与政府间矛盾尖锐 D. 知识阶层社会基础扩大 2.明代中后期山东究州府,“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 时() A. 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农产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C. 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 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贸易 3. 年画名称主题 《女子自强》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 《庄稼稼樯难》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妻打男挨》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 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C. 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 D. 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4.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 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B. 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 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 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5.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 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 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 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 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6.年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时代风貌。如图是宣统三年创作的年画《北京失守宣统逃走》, 该年画() A. 是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真实再现 B. 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 说明革命新军已经控制了北京 D. 折射出民众对反清斗争的支持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行政管理 潘冬剑 1406122409 内容 1.概况 2.品级与勋官 3.唐代考课制度 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 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 一、概况 1.中央官制 1)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2)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3)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4)一台:御史台(监察); 5)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6)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7)散官:(荣誉职务) 2.地方官制 1)虚设(道)置观察使 2)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3)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5)乡:耆老; 6)里:里正; 7)村:村正; 8)保:保长; 9)邻: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二、品级与勋官 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 【总述】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隋朝在极盛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南),为了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一级,恢复郡县两级制。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以州县为主。唐玄宗时道开始向行政区转变,最终又回到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州制时期】——隋代地方行政制度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隋文帝面对这种局面,于开皇三年(583年)果断地“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其措施有: ①撤销郡级机构,以州割县;同时裁并魏晋南北朝期间滥设的州郡,全国 并为311个州。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 个,县1255个。 ②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 吏部任命;并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荐举任官 制度。 ③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 一调,不得连任。 ④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 也按六条问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在开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的陈以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又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这样,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隋朝从583年至607年实行州县制24年。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同时,炀帝仿效汉武帝,在郡上设置司隶、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 许多人以为隋实行的是郡县制,这是由于《隋书·地理志》所记的隋朝的行政区划制是大业五年(609年)的行政区划,当时炀帝实施的是郡县制。实际上,炀帝实施郡县制是从607年至618年,仅11年。所以,隋朝主要实行的还是实施了24年的州县制。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 【道制时期】——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经过武德、贞观三十多年的治理,唐王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它的版图东达于海,西逾葱岭,北过大漠,南至林邑,皆为州县,东西9,500余里,南北10,900余里。在这块辽阔的统治区域里,由于中原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反映在地方官制上也有所差异。概而论之,中原内地是州县制或道州县制;边疆地区则为羁(ji)糜府州制;有些少数

唐朝官制

唐朝官制 大致上延续了隋朝的体制,主要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 省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 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司封、司勋、考功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度支、金部、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礼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部、膳部、主客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职方、驾部、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刑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官、比部、司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工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屯田、虞部、水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4.秘书省(掌经籍图书)设秘书监一人,从三品。秘书少监二人,从四品上。秘书丞一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 郡县制时期(秦、汉)、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 道(路)制时期(唐、宋)、 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 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 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 目录 ?1中央官制 ? 1.1三省六部 ? 1.2九寺五监 ? 1.3宫廷侍从机构 ?2地方官制 ?3武官系统 ?4官员品级 ?5唐代官职一览 ?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

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 三省六部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行政区划的设置以政治为首要考虑因素,并尽可能做到兼顾自然、经济因素;在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则往往只考虑政治因素,而不考虑其它,这就是行政区划设置的政治主导原则。 行政区划有四个要素:层次、幅员、边界、行政中心,历史时期这四个要素均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先秦】 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无所谓地方行政区划。进入春秋中叶以后,随着诸侯国发展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的萌芽开始出现。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县:县是最早的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春秋时期,来源一是新开辟的边区,二是新吞并的小国。春秋时期的县有几个特点:1、保留有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2、县的大小悬殊,大者如国,小者如乡邑;3、多在边境地区设置,有军事重镇性质。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等,后称令。 郡:郡也出现在春秋时期,略晚于县,最初都设在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且郡县互不统隶。后因边郡地大,于是分置数县;内地事多,于是数县上置郡统之,以郡统县的制度才逐渐形成。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一郡之长称守。【郡县时代】 秦彻底取消了分封制,两汉则既有受中央控制的郡,也有分封的王国。秦汉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组织架构: 秦代为中央辖郡和内史,郡辖县。郡置守、尉、监三员,分别主民政、军事、和监察。内史由中央直接管理。县置令。汉时郡级政区有郡、王国,县级政区有县、侯国、邑、道。王国是分封的诸侯国,侯国是列侯的食邑,邑是皇太后、公主的食邑,境内有少数民族的称道。 郡级长官中,西汉郡设太守、都尉两员,东汉内地郡撤都尉,仅设太守;边区郡仍保留都尉,且分辖县,地位与郡同级。县级长官中,侯国长官称相,其余称令(万户以上)或长(万户以下)。 其它: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原内史一地人口众多,政事纷繁,因此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辖区,治所长安。西域都护府:两汉在西域地区设置的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治乌垒城。 【州郡时代】 〈一〉初创时期 汉初各郡吏治由中央直接监察,但到了武帝时期郡大为增加,

转帖 唐代行政行政划分 与江南道

转帖唐代行政行政划分与江南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3689994.html,/f?z=562101433&ct=335544320&am p;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a mp;word=%B9%C3%CB%D5&pn=0 唐朝行政区划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1.关内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2.河

南道(洛阳,汴州、今河南洛阳,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3.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4。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 5。山南道(襄州,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5。山南道(襄州,湖北襄阳)

【最新精选】唐朝官职表

【最新精选】唐朝官职表 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 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 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天策上将:复杂,再议。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

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尚书令: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但也有以尚书令而录尚书事者,则权职重大。行台:行台是魏晋至金代尚书在外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驻行在当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pú y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上将军、卫将军、卫司马。仆射:汉之后以仆射为名的,仅见尚书仆射,位在尚书令之下。都督: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指挥官官名。 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骁骑将军、车骑将军、飞将军。 侍中:隋唐、五代、宋,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唐朝行政区划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唐朝道州列表 道治所州府别称州治所县数 京畿道京城京城[1] —————— 雍州京兆府京城20 华州兴德府[2] 郑县 4 同州冯翊郡冯翊县8 商州上洛郡上洛县 6 岐州凤翔府雍县9 邠州新平郡新平县 4 关内道京城陇州汧阳郡汧源县 3 泾州保定郡安定县 5 原州平凉郡平高县 2 渭州——襄武县 1 武州[3] ——萧关县 1 宁州彭原郡定安县 5 庆州顺化郡安化县10 鄜州洛交郡洛交县 5 坊州中部郡中部县 4 丹州咸宁郡义川县 4 延州延安郡肤施县10 灵州灵武郡回乐县 4 威州[4] ——鸣沙县 2 会州会宁郡会宁县 2 盐州五原郡五原县 2 夏州朔方郡朔方县 3 绥州上郡上县 5 银州银川郡儒林县 4 宥州宁朔郡延恩县 2 麟州新秦郡新秦县 3 胜州榆林郡榆林县 2 丰州九原郡九原县 2 单于大都护府云中都护府—— 1 安北大都护府燕然都护府—— 2 镇北大都护府———— 2 都畿道东都[5] 东都—————— 洛州河南府东都20 汝州临汝郡梁县7 河南道汴州陕州陕郡陕县 6 虢州弘农郡弘农县 6 滑州灵昌郡白马县7 郑州荥阳郡管城县7

唐朝官职等级

唐朝官职等级 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正四品上】: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从四品上】: 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从四品下】: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正五品上】: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太子洗马 【视正五品】: 萨宝 【从五品上】: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从五品下】:

唐朝官制及俸禄

唐朝官制及俸禄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黃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相关文档